专利名称:油耗测定仪的制作方法
油耗测定仪所属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测定发动机耗油量的装置,属于机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所使用的油耗检测装置,按原理分有称重法和体积法。现在应用较广泛的是 体积法。体积法的优点是应用方便,不受场合、机型等因素的限制;缺点是1.由于燃油的体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测量精度受工作温度变化影响较大。2.流量检测头串联在燃油管路中影响发动机的供油压力,因此也影响发动机的燃 油消耗率。3.现行的体积法流量检测头均是由油压驱动的,在其进出口有燃油压力差存在, 必然造成进出口间燃油的内部泄漏,影响测量精度。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体积法油耗检测装置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油耗测定仪。该装置不 仅能够随时准确检测出发动机的耗油量,而且不受工作环境限制。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该油耗测定仪主要由流量检测头16和电脑1 组成。工作时,流量检测头16串联在发动机的进油管7和回油管5上(如图1所示),检 测回油管与进油管的流量差并将这一信息传给电脑,然后由电脑计算并显示耗油量。流量 检测头16有两种一种流量检测头内有两个直流电机,两个流量传感器,两个压差和温度 传感器和一个差数计数器,进油电机驱动进油流量传感器和进油齿轮,回油电机驱动回油 流量传感器和回油齿轮,压差和温度传感器上有两个管分别连接在流量传感器的进油口观 和出油口 35上,直流电机、差数计数器、压差和温度传感器均有导线与电脑1相连;另一种 流量检测头内有两个直流电机,两个流量传感器,两个压差和温度传感器和两个电子计数 器11,进油电机驱动进油流量传感器和电子计数器,回油电机驱动回油流量传感器和电子 计数器,压差和温度传感器上有两个管分别连接在流量传感器的进油口观和出油口 35上, 直流电机、电子计数器、压差和温度传感器均有导线与电脑1相连。为解决流量检测头影响 发动机共油压力和流量检测头进出油口间燃油内部泄漏的的问题,我们在流量检测头内安 装了直流电机和压差和温度传感器10,压差和温度传感器检测流量传感器进出油口燃油压 差,并将这一信号传给电脑,电脑根据这一信号,控制电机驱动流量传感器转动,使流量传 感器进出口燃油的压差趋近于零,因此解决了影响发动机供油压力和泄漏的问题。为解决 测量精度受工作温度变化影响的问题,我们在流量检测头16内安装了压差和温度传感器 16随时监测发动机进油管7和回油管5的温度,并将这一信号传给电脑,经电脑计算消除这 一误差。该装置有益效果是适应性强,可测量各种工作环境下的发动机;不影响发动机 的供油压力;测量精度高,不受燃油温度的影响。
图1是该装置工作原理2带有差数计数器的油耗测定仪工作原理3是差数计数器6的割视4是流量传感器的剖视5是无差数计数器的油耗测定仪原理中标记1.电脑,2.流量检测头外壳,3.回油电机,4.回油流量传感器,5回 油管,6差数计数器,7.进油管,8.进油流量传感器,9.进油电机,10.压差和温度传感器, 11.电子计数器,12.燃油箱,13.燃油泵,16.流量检测头,17.发动机,18.回油电机轴, 19.回油齿轮,20.差数计数器壳,21.行星齿轮,22.行星齿轮轴,23.靶盘,24.差数计数器 盖,25.进油齿轮,26.进油电机轴,27.转速传感器,28.进油口,29.流量传感器外壳,30进 油腔,31流量传感器套,32.弹簧,33.叶片,34.出油腔,35.出油口,36.流量传感器转子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 如图1所示,该油耗测定仪主要由电脑(1)和流量检测头(16)组成。如 图2和图3所示,流量检测头内有两个直流电机,两个大小相同的流量传感器,两个压差和 温度传感器和一个差数计数器。进油电机9驱动进油流量传感器9和进油齿轮25,回油电 机3驱动回油流量传感器4和回油齿轮19,压差和温度传感器10上有两个管分别连接在流 量传感器的进油口观和出油口 35上,直流电机、差数计数器、压差和温度传感器均有导线 与电脑1相连。差数计数器6由回油电机轴18、回油齿轮19、差数计数器壳20、行星齿轮 21、行星齿轮轴22、靶盘23、差数计数器盖M、进油齿轮25、进油电机轴沈、转速传感器27 组成。行星齿轮21装在行星齿轮轴22上,行星齿轮轴固定在差数计数器壳20上,回油齿 轮19和进油齿轮25均与行星齿轮21啮合,回油齿轮19固定在回油电机轴18上,进油齿 轮25固定在进油电机轴沈上,靶盘23安装在差数计数器壳20上并随之转动,转速传感器 27安装在靶盘23附近检测靶盘的转动,转速传感器27有导线与电脑相连。如图4所示,进 油流量传感器8和回油流量传感器4选用叶片式流量传感器。叶片式流量传感器由流量传 感器外壳四、流量传感器套31、弹簧32、叶片33、流量传感器转子36组成。工作时,将流量 测定仪的流量检测头16串联在发动机的进油管7和回油管5上(如图1所示)。启动发动 机17,燃油泵13将燃油经进油管7、进油流量传感器8压向发动机,由于进油流量传感器8 的转动阻力,在进油流量传感器8的进油口观和出油口 35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差,(如 果这一压力差始终存在,则会造成燃油由进油口观经叶片33与流量传感器外壳四之间的 间隙漏向出油口 35,出现测量误差。)油压和温度传感器10将这一压力差传给电脑1,电 脑根据油压差的大小发出信号,控制进油电机9上的电压占空比,进油电机9以适当的转矩 (恰好克服各零件间的运动阻力)驱动进油流量传感器8的流量传感器转子36转动,使进 油流量传感器8进出油口间的压差趋近于零。由于进出油口间的燃油压差趋近于零,燃油 泄漏就失去了动力,因此测量精度得以提高,同时也消除了对发动机燃油压力的影响。未燃 烧的燃油经回油管5和回油流量传感器4以与进油同样的过程流回邮箱12。进油齿轮25 和进油流量传感器8的转子都装在进油电机9的轴上,并一起转动;同样,回油齿轮19也与 回油流量传感器4的转子一起转动,由于进油和回油的流向相反,进油流量大于回油流量,所以进油齿轮25和回油齿轮19的旋转方向相反,进油齿轮的转速大于回油齿轮的转速,进 油齿轮和回油齿轮带动行星齿轮21转动,行星齿轮通过行星齿轮轴22带动差数计数器壳 20、靶盘23和差数计数器盖24转动,其转速为进油齿轮和回油齿轮转速差的一半,转速传 感器27检测靶盘23的转速并将其传给电脑。电脑根据压差和温度传感器10传来的进油 管和回油管的燃油温度信号及靶盘的转速信号计算出发动机的耗油量。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流量检测头内有两个直流电机,两个大小相同的流量传感 器,两个压差和温度传感器和两个电子计数器11,进油电机驱动进油流量传感器和电子计 数器,回油电机驱动回油流量传感器和电子计数器,压差和温度传感器上有两个管分别连 接在流量传感器的进油口 28和出油口 35上,直流电机、电子计数器、压差和温度传感器均 有导线与电脑1相连。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该传感器中无差数计 时器,而是在两个流量传感器上分别安装了电子计数器11。电子计数器分别记录两个流量 传感器的转速,再将两信号传给电脑,经处理得出发动机消耗的燃油量。
权利要求
1.一种油耗测定仪,有电脑和流量检测头组成,其特征是流量检测头内有两个直流 电机,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流量传感器,两个压差和温度传感器和一个差数计数器,进油电 机驱动进油流量传感器和进油齿轮,回油电机驱动回油流量传感器和回油齿轮,压差和温 度传感器上有两个管分别连接在流量传感器的进油口 08)和出油口(3 上,直流电机、差 数计数器、压差和温度传感器均有导线与电脑(1)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耗测定仪,其特征是流量检测头内有两个直流电机,两个 大小完全相同的流量传感器,两个压差和温度传感器和两个电子计数器(11),进油电机驱 动进油流量传感器和电子计数器,回油电机驱动回油流量传感器和电子计数器,压差和温 度传感器上有两个管分别连接在流量传感器的进油口 08)和出油口(3 上,直流电机、电 子计数器、压差和温度传感器均有导线与电脑(1)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耗测定仪,其特征是差数计数器(6)由回油电机轴(18)、 回油齿轮(19)、差数计数器壳(20)、行星齿轮(21)、行星齿轮轴(22)、靶盘(23)、差数计数 器盖04)、进油齿轮0 、进油电机轴06)、转速传感器(XT)组成,行星齿轮装在行星齿轮 轴0 上,行星齿轮轴固定在差数计数器壳00)上,回油齿轮(19)和进油齿轮0 均与 行星齿轮啮合,回油齿轮(19)固定在回油电机轴(18)上,进油齿轮05)固定在进油 电机轴06)上,靶盘03)安装在差数计数器壳00)上并随之转动,转速传感器(XT)安装 在靶盘附近检测靶盘的转动,转速传感器(XT)有导线与电脑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耗测定仪,其特征是电脑根据油压和温度传感器(10)的 燃油压差信号,控制进油电机(9)上的电压占空比,进油电机(9)以恰好克服各零件间的运 动阻力的转矩驱动进油流量传感器(8)的流量传感器转子(36)转动,使进油流量传感器 (8)进出油口间的压差趋近于零。
全文摘要
一种测定发动机耗油量的油耗测定仪,属于机电技术领域。该装置主要有流量检测头和电脑两部分组成。流量检测头包括两个电机,两个流量传感器,油压温度传感器等。首先电脑接收油压和温度传器传来的油压信号,再发出命令控制相应的电机驱动流量传感器转动。流经两油管的燃油量不同,使得两流量传感器转动的圈数不一样,测其圈数之差便能得到发动机的耗油量。由于使用电机驱动代替油压驱动,不再影响发动机的供油压力,也不会引起燃油泄漏,提高了测量精度。由于温度传感器的存在又能够消除温度变化引起的误差。
文档编号G01F9/00GK102128659SQ20101062341
公开日2011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31日
发明者赵岩 申请人: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