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内藏式双文丘里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86615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内藏式双文丘里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流体测量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内藏式双文丘里管。
背景技术
目前,企业对低压力、小流量且流速较慢的低压大管径气体,如煤气、烟气等较脏 介质的流量测量中,常采用普通标准型节流装置,如标准孔板计量,采用标准孔板计量存 在如下缺点1.被测介质压力较低,有时也有负压,造成管道内介质流量很小、流速很低, 因此测得的差压信号极小,只能选用微差压变送器,而微差压变送器很容易造成零点漂移, 测量精度低,很不易控制且微差压变送器成本非常昂贵;2.标准型节流装置所要求的安装 位置很苛刻,一般要求前直管道为10倍管道直径以上、后直管道为5倍管道直径以上,在流 体测量时,由于管道经常有三通、弯头、阀门等附件,所以现场不可能具备很长的直管段,来 安装流量计;3.为追求测量精度一般只有放大差压信号,达到差压变送器的测量精度,人 为的缩小节流元件,提高差压输出信号,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了管道的压力损失很大,往往损 失被测介质压力的30%左右,而且这个损失一般不可恢复,这不符合国家所倡导的节能减 排的要求。国内专利说明书ZL98219014.X公开了一种内藏式双文丘里管,该装置内部的文 丘里管前端收缩管和后端扩散管均采用锥管,锥管虽然能起到使流体收缩和扩散的目的, 但是采用锥管会造成一定的流体压力损失,同时该装置的小文丘里管的进口端面位于大文 丘里管的进口端面外,而取压孔设置在小文丘里管的直管段和喉经段,这样的设计使取压 孔处的流体流速不能达到最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内藏式双文丘 里管,其结构新颖,设计合理;体积小巧,便于搬运、运输;不造成不必要的流体压力损失; 生产成本低,便于推广使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内藏式双文丘里管,包 括前后端均设置有连接法兰的探测管道,所述探测管道管壁前端上侧设置有高端取压环室 和高端取压环室接口,所述探测管道内部通过翼板固定有外文丘里管,所述外文丘里管内 部固定有内文丘里管,所述外文丘里管和内文丘里管的截面几何中心线均与探测管道的截 面几何中心线相重合,所述外文丘里管由前收缩管一、取压喉管一和后扩散管一顺次连接 而成,所述内文丘里管由前收缩管二、取压喉管二和后扩散管二顺次连接而成,所述取压喉 管一和取压喉管二均为圆管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收缩管二的入口端面位于取压喉管一 的末端,所述后扩散管二的出口端面位于后扩散管一内部,所述内文丘里管的取压喉管上 设置有取压孔,所述探测管道管壁中部上侧设置有与取压孔连通的低端取压环室和低端取 压环室接口,所述前收缩管一、后扩散管一、前收缩管二和后扩散管二的内表面均呈双曲线 或抛物线回转面。[0006]所述前收缩管一内表面的曲率大于后扩散管一内表面的曲率,所述前收缩管二内 表面的曲率大于后扩散管二内表面的曲率。所述探测管道管壁前端下侧设置有在线检测接口,探测管道管壁下侧设置有与低 端取压环室相连通的吹扫口。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新颖、设计合理。该新型内藏式双文丘里管结构新颖,内文丘里管的入口 端面位于外文丘里管取压喉管的末端,取压孔设置在内文丘里管的取压喉管上,此种设计 可以大大增加了取压孔处的流体压力;(2)体积小巧,便于运输。该新型内藏式双文丘里管体积小、重量轻,非常便于搬 运、运输;(3)不造成不必要的流体压力损失。经流体力学理论分析和大量的风洞实验验证, 该新型内藏式双文丘里管的前收缩管和后扩散管的内部均呈双曲线或抛物线回转面,使流 体压力损失大约只有差压信号的3%左右,比一般标准型节流装置压力损失有很大降低;(4)生产成本低、便于推广使用。该新型内藏式双文丘里管很多部件都非常便于生 产、购买,因而其生产成本很低,便于推广使用。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外文丘里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内文丘里管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探测管道;2-2-取压喉管一;3-1-前收缩管二;4-取压孔;7-低端取压环室;10-吹扫 口 ;
2-外文丘里管;
2-3-后扩散管一
3-2-取压喉管二 5-高端取压环室 8-低端取压环室接口 11-翼板。
2-1-前收缩管一;
3-内文丘里管; 3-3-后扩散管二; 6-高端取压环室接口 9-在线检测接口 ;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4所示的一种新型内藏式双文丘里管,包括前后端均设置有连接法兰的 探测管道1,所述探测管道1管壁前端上侧设置有高端取压环室5和高端取压环室接口 6 ; 所述探测管道1内部通过翼板11固定有外文丘里管2,所述外文丘里管2内部固定有内文 丘里管3,所述外文丘里管2和内文丘里管3的截面几何中心线均与探测管道1的截面几何 中心线相重合;所述外文丘里管2由前收缩管一 2-1、取压喉管一 2-2和后扩散管一 2-3顺 次连接而成,所述内文丘里管3由前收缩管二 3-1、取压喉管二 3-2和后扩散管二 3-3顺次 连接而成,所述取压喉管一 2-2和取压喉管二 3-2均为圆管段,所述前收缩管二 3-1的入口 端面位于取压喉管一 2-2的末端,所述后扩散管二 3-3的出口端面位于后扩散管一 2-3内部;所述内文丘里管3的取压喉管上设置有取压孔4,所述探测管道1管壁中部上侧设置有 与取压孔4连通的低端取压环室7和低端取压环室接口 8 ;所述前收缩管一 2-1、后扩散管 一 2-3、前收缩管二 3-1和后扩散管二 3-3的内表面均呈双曲线或抛物线回转面。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前收缩管一 2-1内表面的曲率大于后扩散管一 2-3内表 面的曲率,所述前收缩管二 3-1内表面的曲率大于后扩散管二 3-3内表面的曲率。如图2所示,所述探测管道1管壁前端下侧设置有在线检测接口 9,探测管道1管 壁下侧设置有与低端取压环室7相连通的吹扫口 10。吹扫口 10可以吹扫低端取压环室内 7的固体颗粒或尘埃,防止堵塞本实用新型新型内藏式双文丘里管的工作过程是该新型内藏式双文丘里管采用 一内一外两个文丘里管组合,内文丘里管3的前收缩管二 3-1的入口端面位于外文丘里管2 的取压喉管一 2-2的末端,流体流经外文丘里管2时,前收缩管一 2-1对流体进行提速、整 流、诱导,使经过外文丘里管2内部的流体流速明显加快,而由于外文丘里管2的取压喉管 一 2-2末端正好与内文丘里管3的前收缩管二 3-1的入口端相连通,此时内文丘里管3再次 对流体进行提速、整流,对经过外文丘里管2的流体进行二次加速作用,使流体流速更大。使用测量装置测得流经内藏式节流装置的高端取压环室接口 6处和低端取压环 室接口 8的压力,形成压力差,所得的压力差结合流体力学理论和风洞实验,得出压力差与 流体之间的数学模型,从而得出管道内真实流量。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 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 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新型内藏式双文丘里管,包括前后端均设置有连接法兰的探测管道(1),所述探测管道(1)管壁前端上侧设置有高端取压环室(5)和高端取压环室接口(6),所述探测管道(1)内部通过翼板(11)固定有外文丘里管(2),所述外文丘里管(2)内部固定有内文丘里管(3),所述外文丘里管(2)和内文丘里管(3)的截面几何中心线均与探测管道(1)的截面几何中心线相重合,所述外文丘里管(2)由前收缩管一(2-1)、取压喉管一(2-2)和后扩散管一(2-3)顺次连接而成,所述内文丘里管(3)由前收缩管二(3-1)、取压喉管二(3-2)和后扩散管二(3-3)顺次连接而成,所述取压喉管一(2-2)和取压喉管二(3-2)均为圆管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收缩管二(3-1)的入口端面位于取压喉管一(2-2)的末端,所述后扩散管二(3-3)的出口端面位于后扩散管一(2-3)内部,所述内文丘里管(3)的取压喉管上设置有取压孔(4),所述探测管道(1)管壁中部上侧设置有与取压孔(4)连通的低端取压环室(7)和低端取压环室接口(8),所述前收缩管一(2-1)、后扩散管一(2-3)、前收缩管二(3-1)和后扩散管二(3-3)的内表面均呈双曲线或抛物线回转面。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内藏式双文丘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收缩管一(2-1) 内表面的曲率大于后扩散管一(2-3)内表面的曲率,所述前收缩管二(3-1)内表面的曲率 大于后扩散管二(3-3)内表面的曲率。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内藏式双文丘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管道(1)管 壁前端下侧设置有在线检测接口(9),探测管道(1)管壁下侧设置有与低端取压环室(7)相 连通的吹扫口(1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内藏式双文丘里管,包括探测管道,所述探测管道管壁前端上侧设置有高端取压环室和高端取压环室接口,所述探测管道内部通过翼板固定有外文丘里管,所述外文丘里管内部固定有内文丘里管,所述内文丘里管的前收缩管的入口端面位于外文丘里管取压喉管的末端,所述内文丘里管的取压喉管上设置有取压孔,所述探测管道管壁中部上侧设置有与取压孔连通的低端取压环室和低端取压环室接口,所述前收缩管一、后扩散管一、前收缩管二和后扩散管二的内表面均呈双曲线或抛物线回转面。本实用新型有如下特点结构新颖,设计合理;体积小巧,便于搬运、运输;不造成不必要的流体压力损失;生产成本低,便于推广使用。
文档编号G01F1/44GK201622085SQ20102010577
公开日2010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9日
发明者徐思皓, 龚燕平 申请人:陕西仪新测控仪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