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沉积声学参数原位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99150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海底沉积声学参数原位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物理声学参数测量设备,具体地是涉及一种用于在海底原位 状态下测量沉积物声学参数的设备一海底沉积声学参数原位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海底沉积物声学参数因其在海洋工程勘察、海底资源勘探开发以及海底环境监测 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而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准确获取这些参数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技 术难题。原位测量技术提供了一种思路,即将测量设备送到海底,并使其在尽可能小的扰动 沉积物原始状态的条件下测量这些参数。目前的海底沉积物声学原位测量技术,根据测量 对象和实现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类以ISSAMS和SAPPA为代表的横向测量技术,通过 动力装置将一个安装发射换能器的探杆和几个安装接收换能器的探杆相互平行地插入沉 积物,用来测量海底以下某一层位沉积物的声学参数;第二类则是以声学长矛及其派生的 多频海底声学原位测试系统为代表的垂向测量技术,能够测量海底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 沉积物的平均速度。声学长矛和多频海底声学原位测试系统都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即将 一个或几个发射换能器和一系列接收换能器(水听器)分别绑定在钢矛或重力取样管的尾 端和前端,在重力作用下插入海底沉积物后,通过甲板系统控制发射换能器发射一定能量 的波形,并利用水听器对通过沉积物传播过来的这一波形进行采集,进而对这些波形进行 处理、分析,最终推算出声传播介质即沉积物的声学参数。现有以声学长矛及其派生的多频海底声学原位测试系统为代表的垂向测量技术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探测深度受到限制探测深度根本上取决于接收换能器能够在距声源多大距 离外感应到可识别的有效声信号,这除了与发射换能器的发射电压响应、接收换能器的灵 敏度有关外,还与换能器的指向性密切相关。指向性越好,声信号传播距离越远,探测深度 越大。现有技术在换能器选择以及排列布局上未充分考虑指向性问题,限制了探测深度;2)换能器未全部插入时测量不准确如果海底沉积物较硬或粘度较大,可能造成 仅部分接收换能器插入沉积物,其余的则出露在水中,发射出的声波通过水和沉积物两种 介质传播,在实际插入深度无法确定的情况下,计算出的声学参数并非沉积物实际的参数。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海底沉积声学参数原位测量装置,以弥补现有技术的 不足。—种海底沉积声学参数原位测量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下方为重力取样管的重力 取样器、发射换能器、接收换能器和设置在重力取样器的重力取样管上方的内含控制程序 的中央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有至少四个发射换能器和至少四个接收换能器经由支撑架固 定于重力取样管上,其中有两个发射换能器对称地设置在重力取样管上部的外侧面上;另 外两个发射换能器对称地设置在重力取样管下部的外侧面上;所述的接收换能器均设置于两组发射换能器之间的重力取样管上;并且发射换能器和接收换能器的轴线均与重力取样 管的轴线平行。考虑到发射换能器或接收换能器能均勻地发射或接收信号,上述发射换能器和接 收换能器的轴线环绕于重力取样管,且相邻两条轴线的间距相等。考虑到安装与使用方便,上述接收换能器环绕于重力取样管呈螺旋分布。考虑到减小发射换能器与接收换能器下插的阻力,上述发射换能器与接收换能器 是底部为倒圆锥状的圆柱形结构体,且圆柱形结构体的外侧面上设有用于固定支撑架的环 状凹槽。考虑到便于固定发射换能器与接收换能器,上述的支撑架是一侧设有两条支撑臂 的管状结构体。考虑到将两个发射换能器或接收换能器设置于同一水平高度的需要,上述 的支撑架是外侧面对称地设有两对支撑臂的管状结构体。考虑到海底状况的不同,上述重 力取样器的重力取样管可以用钢矛代替。上述的发射换能器和接收换能器均为圆片形纵向 振动换能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探测效果明显、尤其是增加了探测深度和提高了重力取样 装置对不同底质条件的适应性,大大节省了探测成本和时间。本实用新型通过换能器结构 设计和布局设局实现了定向发射和定向接收,最大程度上发挥了换能器自身的工作效能, 显著提高了换能器的传播距离,增加探测的深度;通过前后两端均安装发射换能器的布局 和分时发射/多道同步接收的工作方式,实现了在探针未完全插入沉积物时也能得到较准 确的测量参数,对浅水底质较硬时尤为重要。
图1为本实用新型总体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总体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射或接收换能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架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支撑架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央控制装置内的控制程序流程图。其中,1、重力取样管,2、发射换能器,3、接收换能器,4、支撑架,5、凹槽,6、中央控 制装置,7、重力取样器,8、支撑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个下方为重力取样管1的重力取样器7、发射换 能器2、接收换能器3和设置在重力取样器7的重力取样管1上方的内含控制程序的中央控 制装置6,其特征在于有至少四个发射换能器2和至少四个接收换能器3经由支撑架4固定 于重力取样管1上,其中有两个发射换能器2对称地设置在重力取样管1上部的外侧面上; 另外两个发射换能器2对称地设置在重力取样管1下部的外侧面上;所述的接收换能器3 均设置于两组发射换能器2之间的重力取样管1上,且相邻的两个接收换能器3的垂直距 离相等,即相邻的两个接收换能器3的支撑架4距离相等;并且发射换能器2和接收换能器 3的轴线均与重力取样管1的轴线平行,以确保发射换能器2、接收换能器3与重力取样管1在进行原位测量时能一致保持垂直。如图2所示,考虑到发射换能器2或接收换能器能3均勻地发射或接收信号,上述 发射换能器2和接收换能器3的轴线环绕于重力取样管1,且相邻两条轴线的间距相等。因 采用同样的支撑架4,上述固定发射换能器2或接收换能器能3的轴线至重力取样管1轴线 的距离相等;只要发射/接收换能器2、3相邻两条轴线与重力取样管1轴线的夹角相等,就 能够使相邻两条轴线间距相等,如在附图2中,共有十个发射/接收换能器2、3,该夹角就是 36度。考虑到安装与使用方便,上述接收换能器3还可以环绕于重力取样管1呈螺旋分 布。如图3所示,考虑到减小发射换能器2与接收换能器3下插的阻力,上述发射换能器2 与接收换能器3是底部为倒圆锥状的圆柱形结构体,且圆柱形结构体的外侧面上设有两道 用于固定支撑架4的环状凹槽5。如图4所示,考虑到便于固定发射换能器2与接收换能器3,上述的支撑架4是一 侧设有两条支撑臂8的管状结构体。管状结构的支撑架4可以方便地套置在重力取样管1 外,并通过两条支撑臂8固定发射换能器2或接收换能器3。如图5所示,考虑到将两个发射换能器2或接收换能器3设置于同一水平高度的 需要,上述的支撑架4是外侧面对称地设有两对支撑臂8的管状结构体;外侧面也设置三对 或以上的支撑臂8,并使相邻两对支撑臂8的夹角相等。这种结构尤其适合设置固定位于重 力取样管1上部或下部的发射换能器2。考虑到海底状况的不同,上述的重力取样管1是以钢矛代替。上述发射换能器2和接收换能器3均可采用现有的圆片形纵向振动换能器。进行水下测量时,前端的发射换能器2定向向后发射声波,后端的发射换能器2则 定向向前发射声波。位于上下两组发射换能器2之间的六只接收换能器3分别接收来自上、 下两组发射换能器2发出的声波信号。
权利要求1.一种海底沉积声学参数原位测量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下方为重力取样管(1)的重 力取样器(7)、发射换能器( 、接收换能器C3)和设置在重力取样器(7)的重力取样管(1) 上方的内含控制程序的中央控制装置(6),其特征在于有至少四个发射换能器( 和至少 四个接收换能器C3)经由支撑架(4)固定于重力取样管(1)上,其中有两个发射换能器(2) 对称地设置在重力取样管(1)上部的外侧面上;另外两个发射换能器( 对称地设置在重 力取样管(1)下部的外侧面上;所述的接收换能器C3)均设置于两组发射换能器( 之间 的重力取样管(1)上;并且发射换能器( 和接收换能器(3)的轴线均与重力取样管(1) 的轴线平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射换能器(2)和接收换能器(3) 的轴线环绕于取样管(1),且相邻两条轴线的间距相等。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接收换能器(3)环绕于重力取 样管(1)呈螺旋分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射换能器(2)与接收换能器(3) 是底部为倒圆锥状的圆柱形结构体,且圆柱形结构体的外侧面上设有用于固定支撑架(4) 的环状凹槽(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支撑架(4)是一侧设有两条支撑 臂(8)的管状结构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支撑架(4)是外侧面对称地设有 两对支撑臂(8)的管状结构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重力取样管(1)是以钢矛代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发射换能器(2)和接收换能器 (3)均为圆片形纵向振动换能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底沉积声学参数原位测量装置,包括一个下方为重力取样管的重力取样器、发射换能器、接收换能器和设置在重力取样器的重力取样管上方的内含控制程序的中央控制装置,有至少四个发射换能器和至少四个接收换能器经由支撑架固定于重力取样管上,其中有两个发射换能器对称地设置在重力取样管上部的外侧面上;另外两个发射换能器对称地设置在重力取样管下部的外侧面上;接收换能器均设置于两组发射换能器之间的重力取样管上;并且发射换能器和接收换能器的轴线均与重力取样管的轴线平行。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探测效果明显、增加了探测深度和提高了对不同底质条件的适应性,显著提高了换能器的传播距离,大大节省了探测成本和时间。
文档编号G01N29/22GK201828545SQ20102054426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7日
发明者刘保华, 刘敬喜, 卢杰, 张德玉, 李官保, 梁军汀, 郑进鸿, 阚光明 申请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