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用于烟气过滤、除湿、混合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烟气过滤、除湿、混合的装置,特别指应用于对烟气取样分析测试过程中烟气过滤、除湿和均勻混合的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管道烟气取样与分析过程中,使用的是逐点取样法。该法对整个测量截面进行逐点抽取被测烟气。由于目前机组容量很大,管道截面大,取样分析的工作量是巨大的,而且取样持续的时间较长,不能实现整个被测截面同时取样。另外,由于烟气中的灰尘及水分含量高,常常导致烟气分析装置发生故障。在使用多点法烟气取样过程中,为了使烟气分析仪取入较为洁净的除湿、除尘烟气,实现长时间工作,同时实现对多路烟气样进行均勻混合获取更为精确的烟气样进行测量分析,需要研制一种对多路采集到的烟气样品进行有效过滤、除湿和均勻混合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烟气过滤、除湿、混合的装置,这种装置不仅满足了对管道烟气取样分析过程中多点采集取样烟气过滤、除尘、混合等功能需要,同时还大大提高测量效率,减少测试工作的劳动量。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由如下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烟气过滤、除湿、混合的装置,包括烟气引入管、烟气引出管、混合腔,其特征在于整体装置呈圆筒状,装置分成上部分为除湿腔;下部分为混合腔,二者之间设置集水隔板,所述混合腔内分别装烟气引入管和烟气引出管穿过所述除湿腔通向外部,所述烟气引出管的下部连有过滤腔,混合腔的下部开有放灰口。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如下方案所述烟气引入管沿着圆筒周圈环形布置,所述烟气引出管位于圆筒中心。所述过滤腔内设置有过滤网。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优点对于来自不同取样点处的烟气,经混合腔的烟气引入管引入烟气混合装置,烟气充分混合后,由烟气引出管将烟气导出。冷却用介质充满混合腔上面的除湿腔内。烟气引入管和烟气引出管穿过除湿腔,其管内部通烟气,管外部浸于冷却用介质中。冷热交换发生在烟气引入管和烟气引出管以及除湿腔与密闭的混合腔的金属隔层中。多路烟气弓I入管均勻布置在混合腔周围。热烟气通过浸于冷却介质中的烟气引入管进行初步冷却,向下进入混合腔扩容降速,充分混合,并利用颗粒惯性和重力实现沉降。 烟气通过唯一的烟气引出管向上引出,引出的烟气再次经过浸于冷却介质中冷却,实现烟气常压状态下冷凝除湿,最后在烟气引出管末端设计了专用滤棉实现对烟气中灰尘的进一步过滤,为烟气分析仪的测试提供除灰、除湿、混合良好的烟气样。本装置安装拆卸方便,便于清洗,可对多路烟气采样进行均勻混合,并实现对烟气中大量烟尘、水分除湿和过滤。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该装置由以下6个主要部分组成烟气引入管1,除湿腔2,混合腔3, 过滤腔4,烟气引出管5,放灰口 6。整体装置呈圆筒状,装置分成上部分为除湿腔2 ;下部分为混合腔3,二者之间设置集水隔板。混合腔3内分别装烟气引入管1和烟气引出管5穿过除湿腔2通向外部,烟气引入1管沿着圆筒周圈环形布置,烟气引出管5位于圆筒中心。烟气引出管5的下部连有过滤腔4,过滤腔4内设置有过滤网。混合腔3的下部开有放灰口 6,混合腔3内沉积的烟尘、冷却水可通过放灰口 6,定期清理出混合腔3。不同烟气取样点取出的烟气分别经多个沿圆周均勻布置的烟气引入管1进入烟气混合装置-混合腔3,进入混合装置的过程中,要经过除湿腔2对烟气进行冷却除湿。烟气在混合腔3内进行混合,惯性、重力沉降除灰,然后经过烟气引出管5进行再次冷却,经过过滤腔4对烟气进行烟尘过滤。经出示、除尘出力,混合均勻的干净烟气最终由烟气引出管 5导出送给烟气分析测量系统。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烟气过滤、除湿、混合的装置,包括烟气引入管、烟气引出管、混合腔,其特征在于整体装置呈圆筒状,装置分成上部分为除湿腔;下部分为混合腔,二者之间设置集水隔板,所述混合腔内分别装烟气引入管和烟气引出管穿过除湿腔通向外部,所述烟气引出管的下部连有过滤腔,混合腔的下部开有放灰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烟气过滤、除湿、混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引入管沿着圆筒周圈环形布置,所述烟气引出管位于圆筒中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烟气过滤、除湿、混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腔内设置有过滤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烟气过滤、除湿、混合的装置,主要结构特点是整体装置呈圆筒状,装置分成除湿腔和混合腔,二者之间设置集水隔板,混合腔内分别装烟气引入管和烟气引出管穿过除湿腔通向外部,烟气引出管的下部连有过滤腔,混合腔的下部开有放灰口。不同烟气取样点取出的烟气分别经烟气引入管进入混合腔,进入混合腔的过程中,要经过除湿腔对烟气进行冷却除湿。烟气在混合腔内进行混合,惯性、重力沉降除灰,然后经过烟气引出管进行再次冷却,经过过滤腔对烟气进行烟尘过滤。经除湿、除尘处理、混合均匀的干净烟气最终由烟气引出管导出送给烟气分析测量系统。
文档编号G01N1/38GK202141625SQ20112027272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1日
发明者于英利, 周丽琴, 赵勇纲, 赵智勇, 高军 申请人:赵勇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