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华绒螯蟹亲蟹洄游速度与路线的定量测定方法

文档序号:5960199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长江中华绒螯蟹亲蟹洄游速度与路线的定量测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长江中华绒螯蟹资源监测技术。
背景技术
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大闸蟹。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分布很广,形成了以长江、瓯江、辽河为主的中华绒螯蟹三大种群,其中长江种群在种质及产量等方面均优于其它两种群。近年来随着长江水生生物栖息地的变化、水工建筑增多以及捕捞强度的加大,中华绒螯蟹资源数量与分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历史上长江中华绒螯蟹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分布,每年10 12月从长江河口区一直到湖北的沙市等江段均有成熟的中华绒螯蟹亲蟹(简称亲蟹)。每年的5 6月在长江河口区形成大眼幼体汛期、12 I月大量幼蟹上溯又形成了幼蟹洄游汛期,当幼蟹在江、河、湖、库等内陆淡水水域中育肥度过二秋龄(16 18个月),性腺渐趋成熟,并开始成群结队地向入海的河口区移动,在河口与浅海交汇的半咸水中交配繁殖,形成了亲蟹的生殖洄游。长江亲蟹的生殖洄游一般在每年9 12月间开始,洄游高峰在霜降前后,具体起始时间因江段而异,其原因主要是受各江段所处的气候影响,水温下降是亲蟹洄游的诱因。每年的9月25日 12月5日为亲蟹洄游汛期,上海河口区洄游汛期开始较晚,主要集中在在11月15日 12月15日间。一般来说,每年的10月中下旬就已有亲蟹陆续到达河口区产卵场,然而由于河口区江面开阔,以致前期未能达到较高的资源密度。长江河口区亲蟹高峰期一般在11月下旬,形成了长江河口区的冬蟹蟹汛,此时渔民开始进行亲蟹捕捞。在长江亲蟹洄游期间,准确掌握亲蟹洄游规律对于生产捕捞与科学研究均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于亲蟹的洄游速度与路线研究较少,基本上处于定性描述与经验评估阶段,缺乏准确的评估数值,因此迫切需要发明一种长江亲蟹洄游速度和洄游路线的定量测定方法,准确掌握亲蟹洄游规律的特征值,以便为长江口亲蟹捕捞、栖息地保护、增殖放流、生态修复和生态风险评估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测定长江中华绒螯蟹亲蟹洄游速度和洄游路线的方法,从而为长江口亲蟹捕捞、栖息地保护、增殖放流、生态修复和生态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数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首先筛选长江水系的体重100 - 200克、附肢完整、体格健壮、活力正常、规格整齐的亲蟹5000 - 10000只,其特征是筛选的亲蟹头胸甲背面用防水涂料涂上记号并在螯足上系上套环标志;选在当天与自然群体亲蟹洄游位点重叠的直径I公里的区域为放流水域,将做了记号和标志的亲蟹在江中放流,用GPS仪记录放流点的经纬度数据,并记录放流时间;在水流方向下游,离放流点15公里、30公里和45公里位置处,垂直于水流方向设定3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设定4 - 8个监测点,用于监测的定置刺网网目规格为4厘米,网长1000米;利用GPS仪记下监测点的经纬度数据;每天检查各个监测点定置刺网上捕获的做了记号和标志的亲蟹,并记录捕获时间和数量,从捕获第I只做了记号和标志的亲蟹开始,连续7天共统计7次,洄游速度V=S+ (Tl - T2),其中S为放流点与监测点之间的距离,由GPS数据算出,Tl为捕获做了记号和标志的亲蟹的时间,T2为放流的时间,根据洄游速度公式计算做了记号和标志的亲蟹最快洄游速度与平均洄游速度数值;统计3个监测断面上每个监测点所捕获的亲蟹数量;根据河流形状,连接放流位点与捕获亲蟹的监测点,得出在一定时间内同一批亲蟹洄游的路线,以及不同洄游路线上的亲蟹数量与比例。本发明测定长江中华绒螯蟹亲蟹洄游速度和洄游路线的方法,与经验评估的依据完全不同,本方法从实时实测出发,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定量评估同一批长江中华绒螯蟹亲蟹洄游速度和路线,以及不同洄游路线上的亲蟹数量与比例,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准确的特点,可以节约人力与财力,能为长江中华绒螯蟹亲蟹的捕捞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


图1是做了记号和标志的亲蟹在江中放流的监测断面设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首先筛选长江水系的体重100 - 200克、附肢完整、体格健壮、活力正常、规格整齐的亲蟹5000 - 10000只,筛选的亲蟹头胸甲背面用防水涂料涂上记号并在螯足上系上套环标志;选在当天与自然群体亲蟹洄游位点重叠的直径I公里的区域为放流水域(图1中的2),将做了记号和标志的亲蟹在江中放流,用GPS仪记录放流位点的经纬度数据,并记录放流时间;在水流方向(图1中的I)下游,离放流点15公里、30公里和45公里位置处,垂直于水流方向设定3个监测断面(图1中的3、4、5),每个监测断面设定4 - 8个监测点(图1中的8),用于监测的定置刺网网目规格为4厘米,网长1000米;利用GPS仪记下监测点的经纬度数据;每天检查各个监测点定置刺网上捕获的做了记号和标志的亲蟹,并记录捕获时间和数量,从捕获第I只做了记号和标志的亲蟹开始,连续7天共统计7次,洄游速度V=S+ (Tl - T2),其中S为放流位点与监测点之间的距离,由GPS数据算出,Tl为捕获做了记号和标志的亲蟹的时间,T2为放流的时间,根据洄游速度公式计算做了记号和标志的亲蟹最快洄游速度与平均洄游速度数值;统计3个监测断面上每个监测点所捕获的亲蟹数量;连接放流位点与捕获亲蟹的监测点,得出在一定时间内同一批亲蟹洄游的路线,以及每条洄游路线上的亲蟹数量。通过每条洄游路线上捕获的亲蟹数量阐明各条亲蟹洄游路线的重要程度。多次重复上述流程,可以准确得出大尺度范围的长江中华绒螯蟹亲蟹洄游速度、洄游路线及其比例。本发明在2010年12月底选择长江口区域作为放流水域,将标志后的亲蟹在长江干流中放流,利用手持GPS仪记下放流点的经纬度数据,并记录放流时间。沿着水流方向,在长江干流下游位置,离放流位点15公里、30公里和45公里处,垂直于水流方向设定3个监测断面,其中断面3和4设置4个亲蟹监测点,断面5因为有长兴岛等岛屿(图1中的6),设置6个监测点。每张定置刺网的网目规格为4厘米,刺网上部纲绳系浮子,下部纲绳系沉块,网长1000米。定置刺网垂直于水流方向布置,利用手持GPS仪记下亲蟹监测点的经纬度数据。每天检查各个亲蟹监测点定置刺网上捕获的标志亲蟹,并记录捕获时间和数量,从捕获第I只标志亲蟹开始,连续7天统计7次。利用亲蟹洄游速度计算公式得出亲蟹最快
洄游速度与平均洄游速度的准确数值。列表如下:
权利要求
1.长江中华绒螯蟹亲蟹洄游速度与路线的定量测定方法,本发明首先筛选长江水系的体重100 - 200克、附肢完整、体格健壮、活力正常、规格整齐的亲蟹5000 - 10000只,其特征是筛选的亲蟹头胸甲背面用防水涂料涂上记号并在螯足上系上套环标志;选在当天与自然群体亲蟹洄游位点重叠的直径I公里的区域为放流水域,将做了记号和标志的亲蟹在江中放流,用GPS仪记录放流点的经纬度数据,并记录放流时间;在水流方向下游,离放流点15公里、30公里和45公里位置处,垂直于水流方向设定三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设定.4 - 8个监测点,用于监测的定置刺网网目规格为4厘米,网长1000米;利用GPS仪记下监测点的经纬度数据;每天检查各个监测点定置刺网上捕获的做了记号和标志的亲蟹,并记录捕获时间和数量,从捕获第I只做了记号和标志的亲蟹开始,连续7天共统计7次,洄游速度V=S+ (Tl - T2),其中S为放流点与监测点之间的距离,由GPS数据算出,Tl为捕获做了记号和标志的亲蟹的时间,T2为放流的时间,根据洄游速度公式计算做了记号和标志的亲蟹最快洄游速度与平均洄游速度数值;统计3个监测断面上每个监测点所捕获的亲蟹数量;连接放流位点与捕获亲蟹的监测点,得出在一定时间内同一批亲蟹洄游的路线及其比例。
全文摘要
长江中华绒螯蟹亲蟹洄游速度与路线的定量测定方法,本发明筛选亲蟹5000-10000只,其特征是亲蟹涂上记号并系上套环标志;在当天与自然群体亲蟹洄游位点重叠的区域将亲蟹在江中放流,记录放流点经纬度、放流时间;在下游设定三个定置刺网的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设4-8个监测点;每天检查各监测点捕获的标志亲蟹,记录捕获时间和数量,从捕获第1只标志的亲蟹开始,连续统计7次,洄游速度V=S÷(T1-T2),S为放流点与监测点的距离,T1为捕获亲蟹的时间,T2为放流的时间,计算亲蟹最快洄游速度与平均洄游速度;统计3个监测断面上每个监测点所捕获的亲蟹数量;连接放流位点与捕获亲蟹的监测点,得出亲蟹洄游路线及其比例。
文档编号G01P3/64GK103149379SQ20121040609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3日
发明者冯广朋, 庄平, 刘鉴毅, 章龙珍, 张涛, 侯俊利, 黄晓荣, 王海华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