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空调、感温装置及其感温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感温装置及其感温包。
背景技术:
在空调运行过程中,需要通过感温测量冷媒的温度来调节空调的运行状态,但由于条件的局限性无法直接对冷媒的温度实时测量,冷媒的温度通过冷媒管的管壁传递到外壁上,使冷媒管的外壁温度近似为冷媒温度。因此,通过在冷媒管外壁上设置的感温包对冷媒管进行测温,将测量出的冷媒管外壁温度作为冷媒的温度。如图I和图2所示,图I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感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感温装置的主视图。感温包01通过感温包夹02固定设置于冷媒管03上。感温包01由温度传感器和包覆于其外侧的套筒构成,通过感温包01的套筒与冷媒管03的外壁接触,使冷媒管03的外壁温度通过套筒传递给温度传感器进行测温。如图2所示,感温包01的套筒与冷媒管03为圆柱型,两者间线性接触。由于两者接触面积较小,导致测温时感温包01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感知度的反应较慢,使得测温有一定滞后性,影响温度测量精度,从而影响对空调运行状态的调节。因此,如何提高冷媒的温度测量精度,从而提高调节空调运行状态的准确性,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感温装置及其感温包,以提高冷媒的温度测量精度,从而提闻调节空调运行状态的准确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感温包,包括套筒和设置于所述套筒内的温度传感器,所述套筒上设置有与所需测温的冷媒管外壁结构相配合的接触面。优选地,所述接触面为贯穿所述套筒轴向的内弧凹面。优选地,所述套筒为铜套筒。一种感温装置,包括感温包和用于固定感温包的感温包夹,所述感温包为如上述方案任一项所述的感温包。优选地,所述感温包夹包括用于包覆所述冷媒管的第一圆弧板和第二圆弧板;用于包覆所述感温包的第三圆弧板;所述第一圆弧板和第二圆弧板分别与所述第三圆弧板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圆弧板和第二圆弧板形成径向开口。优选地,所述第一圆弧板与所述第二圆弧板结构相同且对应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圆弧板和所述第二圆弧板形成的径向开口处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导向部。优选地,所述感温包夹为金属夹。优选地,所述感温包夹上设置有分别用于定位所述感温包两端的两个阻挡片。优选地,两个所述阻挡片分别设置于所述感温包夹的两端。优选地,所述阻挡片为具有弯折功能的挡片。优选地,所述阻挡片与所述感温包夹为一体式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感温装置,所述感温装置为如上述方案任一项所述的感温装置。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感温装置及其感温包,通过在感温包的套筒上设置与所需测温的冷媒管外壁结构相配合的接触面,使得在测温过程中,感温包的套筒通过接触面与冷媒管的外壁配合接触,扩大了两者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设置于套筒内的温度传感器对冷媒温度的感知度反应速度,有效减少了感温包测量温度时存在的滞后性,提高了测量冷媒温度的精度,进而提高了调节空调运行状态的准确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感温装置,所述感温装置为上述任一种感温装置,由于上述感温装置具有上述效果,具有上述感温装置的空调具有同样的效果,故本文不再赘述。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感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感温装置的主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感温包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感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感温装置的主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感温包夹的结构示意图。其中,I-感温包,2-感温包夹,3-冷媒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感温装置及其感温包,以提高冷媒的温度测量精度,从而提高调节空调运行状态的准确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3、图4和图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感温包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感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感温装置的主视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感温包1,包括套筒和设置于套筒内的温度传感器,套筒上设置有与所需测温的冷媒管3外壁结构相配合的接触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感温包1,通过在感温包I的套筒上设置与所需测温的冷媒管3外壁结构相配合的接触面,使得在测温过程中,感温包I的套筒通过接触面与冷媒管3的外壁配合接触,扩大了两者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设置于套筒内的温度传感器对冷媒温度的感知度反应速度,有效减少了感温包测量温度时存在的滞后性,提高了冷媒的温度测量精度,进而提高了调节空调运行状态的准确性。需要了解的是,由于冷媒在冷媒管3内,不易直接测量,而冷媒的温度通过冷媒管3的管壁传递到其外壁上,使冷媒管3的外壁温度近似为冷媒温度,因此,将测量出的冷媒管3外壁温度作为冷媒的温度。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感温包I中,上述接触面为贯穿套筒轴向的内弧凹面。即感温包I的套筒上设置有内凹弧面,其与冷媒管3的外壁配合接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该接触面也可为其他结构,如在套筒上设置沿轴向或径向布置的多段弧面,其中一个或多个弧面与冷媒管3的外壁配合接触,以达到同样的扩大感温包I与冷媒管3的接触面积的效果,在此不再--介绍。为了提高热传导性,以便进一步提高测量冷媒温度的精准度,本实施例优选铜套筒作为感温包I的套筒。由于铜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热性,使冷媒管3与套筒的接触温度可以更迅速的传递给套筒内部的温度传感器。该套筒也可选用其他材料制作,如铝材料或银材料等,且均在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感温装置,包括感温包和用于固定感温包的感温包夹2,感温包为上述任一种感温包I。由于上述感温包I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感温包I的感温装置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作详细介绍。如图6所示,具体实施例中的感温包夹2包括用于包覆冷媒管3的第一圆弧板21和第二圆弧板22 ;用于包覆感温包I的第三圆弧板23 ;第一圆弧板21和第二圆弧板22分别与第三圆弧板23固定连接,且第一圆弧板21和第二圆弧板22形成径向开口。第一圆弧板21与第二圆弧板22组成用于包覆冷媒管3的空间,再通过第一圆弧板21和第二圆弧板22分别与第三圆弧板23两端固定连接,形成类似于葫芦形的感温包夹2,且第一圆弧板21远离第三圆弧板23的圆弧板侧与第二圆弧板22远离第三圆弧板23的圆弧板侧之间具有缝隙,该缝隙即作为用于卡装冷媒管3过程中弹性变形的径向开口,通过这种设计,减少感温包I径向移动的程度,使得感温包I与冷媒管3的相对稳定性提高。在安装过程中,将感温包I装配于第三圆弧板23形成的圆柱空间内,并利用第一圆弧板21与第二圆弧板22形成的径向开口的弹性变形,使第一圆弧板21和第二圆弧板22与冷媒管3卡接固定。为了方便加工,第一圆弧板21与第二圆弧板22结构相同且对应设置。在安装过程中,由于第一圆弧板21与第二圆弧板22为扣设于冷媒管3外表面的弧形板,两者间形成的径向开口不利于外力作用使其弹性形变,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第一圆弧板21和第二圆弧板22形成的径向开口处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导向部24。如图6所示,安装导向部24为外翻的弧形板,在安装过程中,由于弧形板的设置使其弧形外壁与冷媒管3接触,受到径向挤压力后沿径向移动,从而带动径向开口扩张,直至安装完成后回复原状。也可以将安装导向部24设置为倾斜连接的直板,并使两个直板形成的开口大于第一圆弧板21与第二圆弧板22形成的径向开口,以达到同样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感温包I与冷媒管3相对于感温包夹2的固定稳定性,感温包夹2的第一圆弧板的内壁用于与冷媒管3的外壁过盈配合;第二圆弧板的内壁与感温包I的套筒外壁过盈配合。也可以通过粘连或螺栓连接等方式达到冷媒管3与感温包夹2或感温包I与感温包夹2的固定,具体固定方式不做限制。为了便于将感温包夹2与冷媒管3固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感温包夹2为金属夹。由于金属的弹性变形性能较好,使得金属夹的第一圆弧板上的开口弹性变形量大,便于其与冷媒管3进行装配。同时,金属夹的导热性良好,便于向感温包I传递冷媒管3的温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测量冷媒温度的精度。也可选用其他材料,如树脂材料或有机玻璃等。如图6所示,具体实施例中还在感温包夹2上设置有分别用于定位感温包I两端
的两个阻挡片25。通过两个阻挡片25作用,有效减少了感温包I沿冷媒管3轴向方向移动的情况发生。为了节省感温包夹2的材料,优选将两个阻挡片25分别设置于感温包夹2的两端。即感温包夹2的轴向长度等于感温包I的轴向长度。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感温装置上,阻挡片25为具有弯折功能的挡片。在安装感温包I时,通过阻挡片25的弯折完成定位感温包I的作用,在定位的同时便于感温包夹2与感温包I的相对安装。具体弯折功能的实现可以通过阻挡片25自身的弯折定型性能完成,也可以通过增加连接阻挡片25与感温包夹2的合叶来完成,具体结构不做限制。考虑到加工成本的问题,优选将阻挡片25与感温包夹2设计为一体式结构。由于感温包夹2为金属包夹,其与阻挡片25均通过同一金属片直接加工而成,大大节约了加工成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感温装置,所述感温装置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感温装置,由于上述感温装置具有上述效果,具有上述感温装置的空调具有同样的效果,故本文不再赘述。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感温包,包括套筒和设置于所述套筒内的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上设置有与所需测温的冷媒管(3)外壁结构相配合的接触面。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感温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面为贯穿所述套筒轴向的内弧凹面。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感温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为铜套筒。
4.一种感温装置,包括感温包和用于固定感温包的感温包夹(2),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包为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感温包(I)。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包夹(2)包括 用于包覆所述冷媒管(3)的第一圆弧板(21)和第二圆弧板(22); 用于包覆所述感温包(I)的第三圆弧板(23); 所述第一圆弧板(21)和第二圆弧板(22)分别与所述第三圆弧板(23)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圆弧板(21)和第二圆弧板(22)形成径向开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板(21)与所述第二圆弧板(22)结构相同且对应设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板(21)和所述第二圆弧板(22)形成的径向开口处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导向部(24)。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包夹(2)为金属夹。
9.如权利要求4-8任一项所述的感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包夹(2)上设置有分别用于定位所述感温包(I)两端的两个阻挡片(25)。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感温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阻挡片(25)分别设置于所述感温包夹(2)的两端。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感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片(25)为具有弯折功能的挡片。
12.如权利要求10-11任一项所述的感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片(25)与所述感温包夹(2)为一体式结构。
13.一种空调,包括感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装置为如权利要求4-12任一项所述的感温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感温包,包括套筒和设置于所述套筒内的温度传感器,所述套筒上设置有与所需测温的冷媒管外壁结构相配合的接触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感温包的感温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感温装置及其感温包,通过在感温包的套筒上设置与所需测温的冷媒管外壁结构相配合的接触面,使得在测温过程中,感温包的套筒通过接触面与冷媒管的外壁配合接触,扩大了两者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设置于套筒内的温度传感器对冷媒温度的感知度反应速度,有效减少了感温包测量温度时存在的滞后性,提高了冷媒的温度测量精度,进而提高了调节空调运行状态的准确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感温装置的空调。
文档编号G01K1/14GK202599550SQ201220274459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1日
发明者牛海清, 朱乐军, 陈其麟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