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救生舱舱外气体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舱外气体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发生矿难时,常伴随释放出有毒有害气体,遇险人员逃生于可移动救生舱内,无法知道舱外环境的实际状况,无法确定后续逃生方案。目前矿用可移动救生舱所用舱外气体检测装置在对舱外气体进行检测时很难保证被测气体的组分真正与舱外气体一致,不能准确反映舱外的真实情况,另外在结构上也无法确保被检测气体及时排放到舱外。
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救生舱舱外气体检测装置,解决了矿用可移动救生舱舱外气体检测时不能确保被检测气体组分与舱外气体组分的一致性,并能将舱内的检测气体及时排放到舱外的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一种救生舱舱外气体检测装置,包括在救生舱内设置的舱外气体检测仪表箱、手动抽气装置和气包,手动抽气装置与气包连通,气包的入气口通过第一球阀与舱外气体输入管连通,气包的出气口通过第二球阀与连续流量计的气体输入口连通,连续流量计的气体输出口与分气管连通,分气管通过分气阀与舱外气体检测仪表箱连通,舱外气体检测仪表箱上设置有放气阀,放气阀与通到舱外的放气管连通。在舱外气体输入管上设置有第三球阀,第三球阀与舱内外压差检测仪连通,在气包的入气口上还设置有第四球阀,在第四球阀上连接有舱内气体输入管,在舱内气体输入管上设置有双金属温度仪。本发明在传统舱外气体检测箱之前增加了容积为360毫升的气包,通过抽气装置反复抽取舱外气体,实现了对被测气体的完全置换,达到对舱外气体检测数据的准确与真实性。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救生舱舱外气体检测装置,包括在救生舱内设置的舱外气体检测仪表箱1、手动抽气装置2和气包3,手动抽气装置2与气包3连通,气包3的入气口通过第一球阀10与舱外气体输入管连通,气包3的出气口通过第二球阀7与连续流量计6的气体输入口连通,连续流量计6的气体输出口与分气管4连通,分气管4通过分气阀与舱外气体检测仪表箱I连通,舱外气体检测仪表箱I上设置有放气阀15,放气阀15与通到舱外的放气管连通。在舱外气体输入管上设置有第三球阀8,第三球阀8与舱内外压差检测仪5连通,在气包3的入气口上还设置有第四球阀9,在第四球阀9上连接有舱内气体输入管,在舱内气体输入管上设置有双金属温度仪16。开始检测舱外气体时,首先打开接舱外气体的第一球阀10,其余球阀全部关闭,通过抽气装置2重复抽取,对气包3内的气体与舱外气体充分置换,确保抽气装置2及气包3内共720毫升气体组分与舱外气体完全一致,然后关闭接舱外气体球阀10,打开连接流量计6的第二球阀7,同时打开与被检测组分CO、CO2, 02、CH4的相应仪表连接的第五球阀11、第六球阀12、第七球阀13、第八球阀14,然后匀速推动抽气装置3活塞,以流量200-300毫升/每分钟,推动至少I分钟,确保气包3内气体与仪表检测探头充分反应,达到对舱外气体检测数据的准确与真实性。检测完毕的气体排放到舱外气体检测仪表箱I内,,由于整个系统相对舱内为密闭空间,确保了被测舱外气体不能泄露到舱内,污染舱内环境。检测完毕,打开球阀15,仪表箱I内气体自动排放到舱外,然后关闭球阀15。对设备舱气体组分检测时,关闭球阀10,打开球阀9,通过管路上的双金属温度仪16可以检测设备舱CO2气体的浓度;打开球阀8,可以通过管路上的压差检测系统5对舱内外压差进行检测。
权利要求1.一种救生舱舱外气体检测装置,包括在救生舱内设置的舱外气体检测仪表箱(1)、手动抽气装置(2)和气包(3),手动抽气装置(2)与气包(3)连通,其特征在于,气包(3)的入气口通过第一球阀(10)与舱外气体输入管连通,气包(3)的出气口通过第二球阀(7)与连续流量计(6)的气体输入口连通,连续流量计(6)的气体输出口与分气管(4)连通,分气管(4)通过分气阀与舱外气体检测仪表箱(I)连通,舱外气体检测仪表箱(I)上设置有放气阀(15),放气阀(15)与通到舱外的放气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救生舱舱外气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舱外气体输入管上设置有第三球阀(8 ),第三球阀(8 )与舱内外压差检测仪(5 )连通,在气包(3 )的入气口上还设置有第四球阀(9 ),在第四球阀(9 )上连接有舱内气体输入管,在舱内气体输入管上设置有双金属温度仪(1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救生舱舱外气体检测装置,解决了在对矿用可移动救生舱舱外气体检测时确保被检测气体组分与舱外气体组分一致性的同时,并能将舱内气体及时排放到舱外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舱外气体检测仪表箱、抽气装置、气包、分气系统、流量计、舱内外压差检测系统、若干球阀。整套装置相对舱内为独立密闭系统,通过在传统舱外气体检测箱之前增加容积为360毫升的气包、60-600毫升/每分钟的流量计,利用抽气装置反复匀速抽取舱外气体的检测原理,实现了对舱外被测气体的完全置换,达到对舱外气体检测数据的准确与真实性。
文档编号G01N25/00GK202903703SQ201220507569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9日
发明者乐东生, 白秀玲, 张俊梅, 马淑仙, 邢占洋, 郭辉, 周锋, 姚慧, 王伟, 宋亚平, 赵玉萍 申请人:山西汾西机电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