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以显示水体深度的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179886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以显示水体深度的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方案为一种用以显示水体深度的装置,包括一立杆,一浮箱,传动装置;立杆由上置杆和下置杆相互滑动连接而成,如此立杆可伸缩;浮箱滑动连接在下置杆上;传动装置用以把浮箱的运动传达至上置杆,具体为:浮箱上升时带动上置杆上升,且上置杆上升的距离是浮箱上升距离的两倍;浮箱下降时带动上置杆下降,且上置杆下降的距离是浮箱下降距离的两倍;以立杆垂直放置时浮箱的吃水线为界,立杆处于吃水线以上部分的长度和立杆处于吃水线以下部分的长度相等。本发明方案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合理,能便捷、直观地显示水体深度。
【专利说明】一种用以显示水体深度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方案涉及一种用以显示水体深度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了解水体深度时,往往会在水体中插放一根长尺,并根据水面在长尺上形成的刻度值得出水体深度,但这一惯用技术存在一些缺点:一、操作者需要靠近长尺并仔细观察刻度值,这一过程不够便捷、快速;二、操作者得到水体深度的刻度值后,还要展开相应的联想,才能得出这一刻度值所对应长度的具体影像,如从长尺上读得水体深度的刻度值为1.2米,操作者先要想象I米长度的具体影像,进而得出1.2米长度的具体影像,由此可见,这一过程不够直观;这些缺点在某些情况下显得尤为突出,例如下暴雨时,城市道路的涵洞中大量积水,一般涵洞壁上都预设有一把显示水位的刻度尺,如驾驶员通过上述方案了解水体深度,既不便捷又不直观,会将自身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方案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便捷、直观地显示水体深度的装置。
[0004]本发明方案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以显示水体深度的装置,包括一立杆,一浮箱,传动装置;立杆由上置杆和下置杆相互滑动连接而成,如此立杆可伸缩;浮箱滑动连接在下置杆上;传动装置用以把浮箱的运动传达至上置杆,具体为:浮箱上升时带动上置杆上升,且上置杆上升的距离是浮箱上升距离的两倍;浮箱下降时带动上置杆下降,且上置杆下降的距离是浮箱下降距离的两倍;以立杆垂直放置时浮箱的吃水线为界,立杆处于吃水线以上部分的长度和立杆处于吃水线以下部分的长度相等。本发明方案的立杆垂直放置时,浮箱受到的合力来自两处:一、浮箱自身的重力;二、上置杆对浮箱的牵引力,这个力通过传动装置传达至浮箱,由于上置杆上升的距离是浮箱上升距离的两倍,根据杠杆原理,上置杆对浮箱的牵引力为上置杆自身重量的两倍。由此可见当浮箱和上置杆确定以后,吃水线在浮箱上的位置也就自然地确定下来,即浮箱吃水线以下部分排开水的重量恰好可以抵消作用在浮箱上的合力。在本发明方案中,吃水线与立杆符合预定的设置,即立杆处于吃水线以上部分的长度和立杆处于吃水线以下部分的长度相等,显而易见,符合预定设置的浮箱吃水线与立杆是能被制造出来的,如把浮箱,立杆,传动装置组合在一起后,发现吃水线与立杆不符合预定的设置,这时,可通过调整上置杆上端的高度使吃水线与立杆符合预定的设置,调整后的立杆,浮箱,传动装置显然符合本发明方案的描述。当然,上述方案还可以通过调整下置杆来实现,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先把浮箱和立杆摆放在一起并使两者符合预定的设置,然后在浮箱和立杆之间安装好传动装置。应当注意到,一旦浮箱的吃水线与立杆符合预定的设置,则无论浮箱如何运动,浮箱的吃水线与立杆始终会遵循这一预定的设置,举例为证:浮箱上升20厘米,自然地浮箱的吃水线上升20厘米,立杆处于吃水线以下部分的长度亦增加20厘米,在传动装置的作用下,上置杆上升40厘米,扣除浮箱吃水线上升的20厘米,立杆处于吃水线以上部分的长度增加20厘米,立杆处于吃水线以上部分的长度和立杆处于吃水线以下部分的长度依然保持相等。本发明方案的显示水体深度的装置一般长期设置在水体中,安装时,立杆呈垂直状,下置杆的下端触及水体底部,随着水体深度变化浮箱上下运动,立杆处于吃水线以上部分的长度和立杆处于吃水线以下部分的长度始终保持相等。也就是说立杆露出水面部分的长度与立杆处于水下部分的长度保持相等。操作者只要看一眼立杆露出水面的部分,就能立刻估计到水体深度,相比较现有技术,更加便捷、直观。
[0005]上述方案的显示水体深度的装置在在使用时,若水体深度下降过大,上置杆的下端有可能触及水面,上置杆本身会受到浮力,显然这会影响本发明方案的显示精度,有必要得到改进。
[0006]进一步的技术,上置杆与下置杆相互形成滑动连接的方式为:下置杆的上部为中空结构,上置杆的下部插入中空结构。如此设置之后,上置杆的下端受到中空结构的保护,不会浸在水中,上置杆不会受到浮力。
[0007]传动装置用以把浮箱的运动传达至上置杆,对本发明方案来说尤为重要。
[0008]优选的,传动装置包括第一定滑轮,第二定滑轮,动滑轮,第一凸块,拉线,第二凸块;第一定滑轮设置于下置杆上端;第二定滑轮设置于下置杆下端;第一凸块设置于下置杆下端;第二凸块设置于上置杆下端;动滑轮的轮轴连接在浮箱上;拉线一端固定于第二凸块上,拉线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定滑轮、第二定滑轮、动滑轮后固定于第一凸块上;第二凸块与第一定滑轮之间的拉线与立杆平行,第一定滑轮与第二定滑轮之间的拉线与立杆平行,第二定滑轮与动滑轮之间的拉线与立杆平行,动滑轮与第一凸块之间的拉线与立杆平行。在上述方案中,浮箱通过拉线带动上置杆,通过动滑轮的变速作用,使上置杆的移动距离为浮箱移动距离的两倍。
[0009]优选的,传动装置包括上置定滑轮,转盘,转轮,第一软线,第二软线,横条;上置定滑轮设置于下置杆上端;横条设置于上置杆下端;转盘设置于下置杆下端;转轮与转盘同轴转动,转轮的半径为转盘半径的一半;第一软线一端固定在横条上,第一软线的另一端绕过上置定滑轮后圈绕在转盘上;第二软线一端固定在浮箱上,第二软线的另一端圈绕在转轮上;横条与上置定滑轮之间的第一软线与立杆平行,上置定滑轮与转盘之间的第一软线与立杆平行,浮箱与转轮之间的第二软线与立杆平行。在上述方案中,浮箱通过第二软线、转轮、转盘、第一软线带动上置杆,转轮的半径为转盘半径的一半,转轮和转盘共同转动一周,转盘圈绕的第一软线的长度是转轮圈绕的第二软线长度的两倍,如此使上置杆的移动距离为浮箱移动距离的两倍。
[0010]显然,传动装置还可以有其他的技术方案,这一技术方案的实质就是在常规传动装置的基础上加设一个变速结构,鉴于传动装置技术方案的成熟性和多样性,下面不一一赘述。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方案为一种用以显示水体深度的装置,包括一立杆,一浮箱,传动装置;立杆由上置杆和下置杆相互滑动连接而成,如此立杆可伸缩;浮箱滑动连接在下置杆上;传动装置用以把浮箱的运动传达至上置杆,具体为:浮箱上升时带动上置杆上升,且上置杆上升的距离是浮箱上升距离的两倍;浮箱下降时带动上置杆下降,且上置杆下降的距离是浮箱下降距离的两倍;以立杆垂直放置时浮箱的吃水线为界,立杆处于吃水线以上部分的长度和立杆处于吃水线以下部分的长度相等。本发明方案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合理,能便捷、直观地显示水体深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发明方案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发明方案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5]实施例1
[0016]一种用以显示水体深度的装置,包括一立杆1,一浮箱2,传动装置;立杆I由上置杆IA和下置杆IB相互滑动连接而成,如此立杆I可伸缩;浮箱2滑动连接在下置杆IB上;传动装置用以把浮箱2的运动传达至上置杆1A,具体为:浮箱2上升时带动上置杆IA上升,且上置杆IA上升的距离是浮箱2上升距离的两倍;浮箱2下降时带动上置杆IA下降,且上置杆IA下降的距离是浮箱2下降距离的两倍;以立杆I垂直放置时浮箱2的吃水线3为界,立杆I处于吃水线3以上部分的长度和立杆I处于吃水线3以下部分的长度相等。
[0017]其中,传动装置包括第一定滑轮D1,第二定滑轮D2,动滑轮D3,第一凸块D4,拉线D5,第二凸块D7 ;第一定滑轮Dl设置于下置杆IB上端;第二定滑轮D2设置于下置杆IB下端;第一凸块D4设置于下置杆IB下端;第二凸块D7设置于上置杆IA下端;动滑轮D3的轮轴D6连接在浮箱2上;拉线D5 —端固定于第二凸块D7上,拉线D5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定滑轮D1、第二定滑轮D2、动滑轮D3后固定于第一凸块D4上;第二凸块D7与第一定滑轮Dl之间的拉线D5与立杆I平行,第一定滑轮Dl与第二定滑轮D2之间的拉线D5与立杆I平行,第二定滑轮D2与动滑轮D3之间的拉线D5与立杆I平行,动滑轮D3与第一凸块D4之间的拉线D5与立杆I平行。
[0018]本发明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方案的显示水体深度的装置一般长期设置在水体S中,安装时,立杆I呈垂直状,下置杆IB的下端触及水体底部,随着水体深度变化浮箱2上下运动,在传动装置的作用下,上置杆IA的移动距离为浮箱2移动距离的两倍,立杆I处于吃水线3以上部分的长度和立杆I处于吃水线3以下部分的长度始终保持相等。也就是说立杆I露出水面SI部分的长度与立杆处于水下部分的长度保持相等。操作者只要看一眼立杆I露出水面的部分,就能立刻估计到水体S深度,相比较现有技术,更加便捷、直观。
[0019]实施例2
[0020]一种用以显示水体深度的装置,包括一立杆1,一浮箱2,传动装置;立杆I由上置杆IA和下置杆IB相互滑动连接而成,如此立杆I可伸缩;浮箱2滑动连接在下置杆IB上;传动装置用以把浮箱2的运动传达至上置杆1A,具体为:浮箱2上升时带动上置杆IA上升,且上置杆IA上升的距离是浮箱2上升距离的两倍;浮箱2下降时带动上置杆IA下降,且上置杆IA下降的距离是浮箱2下降距离的两倍;以立杆I垂直放置时浮箱2的吃水线3为界,立杆I处于吃水线3以上部分的长度和立杆I处于吃水线3以下部分的长度相等。
[0021]其中,上置杆IA与下置杆IB相互形成滑动连接的方式为:下置杆IB的上部为中空结构K,上置杆IA的下部插入中空结构K。[0022]其中,传动装置包括上置定滑轮E1,转盘E2,转轮E3,第一软线E4,第二软线E5,横条E6 ;上置定滑轮El设置于下置杆IB上端;横条E6设置于上置杆IA下端;转盘E2设置于下置杆IB下端;转轮E3与转盘E2同轴转动,转轮E3的半径为转盘E2半径的一半;第一软线E4 —端固定在横条E6上,第一软线E4的另一端绕过上置定滑轮El后圈绕在转盘E2上;第二软线E5 —端固定在浮箱2上,第二软线E5的另一端圈绕在转轮E3上;横条E6与上置定滑轮El之间的第一软线E4与立杆I平行,上置定滑轮El与转盘E2之间的第一软线E4与立杆I平行,浮箱2与转轮E3之间的第二软线E5与立杆I平行。
[0023]本发明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施例的实现方式与实施例1类同。
[0024]虽然本发明方案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作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以显示水体深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立杆(1),一浮箱(2),传动装置;所述立杆(I)由上置杆(IA)和下置杆(IB)相互滑动连接而成,如此所述立杆(I)可伸缩;所述浮箱(2)滑动连接在所述下置杆(IB)上;所述传动装置用以把所述浮箱(2)的运动传达至所述上置杆(IA),具体为:所述浮箱(2)上升时带动所述上置杆(IA)上升,且所述上置杆(IA)上升的距离是所述浮箱(2)上升距离的两倍;所述浮箱(2)下降时带动所述上置杆(IA)下降,且所述上置杆(IA)下降的距离是所述浮箱(2)下降距离的两倍;以所述立杆(I)垂直放置时所述浮箱(2)的吃水线(3)为界,所述立杆(I)处于吃水线(3)以上部分的长度和所述立杆(I)处于吃水线(3)以下部分的长度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以显示水体深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置杆(IA)与所述下置杆(IB)相互形成滑动连接的方式为:所述下置杆(IB)的上部为中空结构(K),所述上置杆(IA)的下部插入所述中空结构(K)。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以显示水体深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包括第一定滑轮(Dl),第二定滑轮(D2),动滑轮(D3),第一凸块(D4),拉线(D5),第二凸块(D7);所述第一定滑轮(Dl)设置于所述下置杆(IB)上端;所述第二定滑轮(D2)设置于所述下置杆(IB)下端;所述第一凸块(D4)设置于所述下置杆(IB)下端;所述第二凸块(D7)设置于所述上置杆(IA)下端;所述动滑轮(D3)的轮轴(D6)连接在所述浮箱(2)上;所述拉线(D5) —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凸块(D7)上,所述拉线(D5)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一定滑轮(Dl)、所述第二定滑轮(D2)、所述动滑轮(D3)后固定于所述第一凸块(D4)上;所述第二凸块(D7)与所述第一定滑轮(Dl)之间的拉线(D5)与所述立杆(I)平行,所述第一定滑轮(Dl)与所述第二定滑轮(D2)之间的拉线(D5)与所述立杆(I)平行,所述第二定滑轮(D2)与所述动滑轮(D3)之间的拉线(D5)与所述立杆(I)平行,所述动滑轮(D3)与所述第一凸块(D4)之间的拉线(D5)与所述立杆(I)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以显示水体深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包括上置定滑轮(El),转盘(E2),转轮(E3),第一软线(E4),第二软线(E5),横条(E6);所述上置定滑轮(El)设置于所述下置杆(IB)上端;所述横条(E6)设置于所述上置杆(IA)下端;所述转盘(E2)设置于所述下置杆(IB)下端;所述转轮(E3)与所述转盘(E2)同轴转动,所述转轮(E3)的半径为所述转盘(E2)半径的一半;所述第一软线(E4) —端固定在所述横条(E6)上,所述第一软线(E4)的另一端绕过所述上置定滑轮(El)后圈绕在所述转盘(E2)上;所述第二软线(E5) —端固定在所述浮箱(2)上,所述第二软线(E5)的另一端圈绕在所述转轮(E3)上;所述横条(E6)与所述上置定滑轮(El)之间的第一软线(E4)与所述立杆(I)平行,所述上置定滑轮(El)与所述转盘(E2)之间的第一软线(E4)与所述立杆(I)平行,所述浮箱(2)与所述转轮(E3)之间的第二软线(E5)与所述立杆(I)平行。
【文档编号】G01F23/58GK103776514SQ201310484955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8日
【发明者】叶如康 申请人:叶如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