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板挠曲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文档序号:6183019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软板挠曲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软板挠曲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软板挠曲测试装置包含第一筒、第一夹持部、摆臂式导引单元及第二夹持部。第一筒表面的一部分形成为筒表面;筒表面上具有第一位置。第一夹持部设置于第一筒的一侧,供夹持受测软板。摆臂式导引单元以平行于第一筒轴向的轴心为转轴而旋转,并在旋转时可相对于第一夹持部与第一位置共同定义的第一平面抬起或放下。摆动式导引单元上设有第二夹持部供夹持受测软板的另一端,且第二夹持部可沿摆臂式导引单元朝向或远离第一筒移动。
【专利说明】软板挠曲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软板挠曲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面板的挠曲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的演进,平面显示器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为了符合产品的需求,平面显示器持续朝着增加显示面积、窄化边框、薄化模块厚度、提升显示效果等方向进行研究。然而除上述的研究方向外,近来平面显示器也开始朝着可挠曲结构的方向开始发展。
[0003]对应可挠曲显示面板的产生,也需相应发展出相关的产品验证方法,方能以量化的方式对于产品的挠曲曲率、耐挠曲次数等规格进行测试,以作为产品测试的规范。针对可挠曲显示面板的测试方式,目前多采夹持显示面板两端直接凭空弯曲的测试方式。如图1所示,传统测试装置具有二夹具2分别直立于圆弧形的轨道3上,且分别夹持受测软板I的两端。当二夹具2沿圆弧形的轨道3彼此靠近时,则带动受测软板I产生弯曲。然此一方式常因受测显示面板上的线路或元件等分布状态,使显示面板受力后面板的应力分布不均,而使得受测显示面板在各位置上的挠曲曲率无法预期。换言之,以此类方式得到的实验数据往往变异性较大,而较不具参考价值。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板挠曲测试装置及方法,可以在软板上产生如预期曲率的挠曲。
[0005]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板挠曲测试装置及方法,可以在软板的不同位置上产生挠曲。
[0006]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软板挠曲测试装置包含第一筒、第一夹持部、摆臂式导引单兀及第二夹持部。第一筒具有轴向及围绕轴向的筒表面;筒表面的一部分形成为筒表面,供在测试过程中与受测的软板接触,以使软板绕筒表面产生弯曲。当第一筒为圆筒状时,筒表面上的不同部分均具有相同的曲率,可使软板与筒表面的接触部位也均具有相同的曲率。筒表面上具有第一位置;受测软板自第一位置开始与筒表面接触。第一夹持部设置于第一筒的一侧,供夹持受测软板。摆臂式导引单元以平行于轴向的轴心为转轴而旋转,并在旋转时可相对于第一夹持部与第一位置共同定义的第一平面抬起或放下。摆动式导引单元上设有第二夹持部,且第二夹持部可沿摆臂式导引单元朝向或远离第一筒移动。
[0007]本发明的软板挠曲测试方法包含下列步骤。首先将受测软板设置于第一平面上,且以一表面接触第一位置,此时受测软板仍维持平整的状态。接着以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分别夹持受测软板的两端,再以轴心为转轴旋转摆臂式导引单元以相对第一平面倾斜抬起。此时受测软板即会自第一位置贴覆着筒表面而弯曲。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08]图1为传统软板挠曲测试装置;
[0009]图2为本发明软板挠曲测试装置的实施例俯视示意图;
[0010]图3为图2所示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0011]图4为摆臂式导引单元抬起的实施例示意图;
[0012]图5为第二夹持部相对摆臂式导引单元旋转的示意图;
[0013]图6为软板挠曲测试装置的实施例立体图;
[0014]图7A为第一种软板挠曲测试方法的示意图;
[0015]图7B为图7A所示实施例的流程图;
[0016]图7C为以座标函数的概念说明第二夹持部较佳运动路径的示意图;
[0017]图8A为第二种软板挠曲测试方法的示意图;
[0018]图8B为图8A所示实施例的流程图;
[0019]图9为另一软板挠曲测试装置的实施例示意图;
[0020]图1OA为第三种软板挠曲测试方法的示意图;
[0021]图1OB为图1OA所示实施例的流程图。
[0022]符号说明
[0023]10受测软板
[0024]11第一平面
[0025]12第二平面
[0026]90 机台
[0027]100 第一筒
[0028]110筒表面
[0029]111 第一位置
[0030]112 第二位置
[0031]200 第二筒
[0032]300第一夹持部
[0033]301,501 步进马达
[0034]303,503 螺杆组
[0035]305、530 滑轨
[0036]400控制模块
[0037]410张力监测单元
[0038]500摆臂式导引单元
[0039]510 支臂
[0040]550 横框
[0041]700第二夹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2]本发明提供一种软板挠曲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在较佳实施例中,软板包含可挠曲的显示面板;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电泳显示面板、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等不需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也可包含具有特别设计而使得背光模块可挠曲的液晶显示面板。
[0043]图2所示为软板挠曲测试装置的实施例上视示意图。如图2所示,软板挠曲测试装置包含机台90、第一筒100、第一夹持部300、摆臂式导引单元500及第二夹持部700。第一筒100架设于机台90上,且具有轴向P及围绕轴向P的筒表面110 ;其中第一筒100较佳可以固定轴方式架设于机台90上使第一筒100可相对机台90定轴滚动;然也可视测示需求而设置第一筒100相对于机台90无法滚动。筒表面110的一部分在测试过程中与受测的软板10接触,以使软板绕筒表面110产生弯曲。当第一筒100为圆筒状时,筒表面110上的不同部分均具有相同的曲率,可使软板10与筒表面110的接触部位也均具有相同的曲率。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筒100也可设计为椭圆筒、多边形筒或其他筒状,以配合不同的测试条件需求而产生预期的曲率。此外,请同时参照图3所示,其为图2所示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筒表面110上具有第一位置111 ;其中第一位置111较佳为平行于轴向P的直线,当测试装置于非测试状态时,第一位置111例如为第一筒100与下方假想水平面相切的位置,因此,受测软板10自第一位置111开始与筒表面110接触。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一位置111在第一筒100径向的铅直向正下方,但此位置可相对于受测软板10的输送方向而调難
IF.0
[0044]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300设置于第一筒100的一侧,且也设置于机台90上,供夹持受测软板100,其用于夹持受测软板10的端部。第一夹持部300由成对的夹板所组成,供夹持受测软板10平行于轴向P的其中一边缘;然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300也可由其他夹具、夹杆、吸盘等不同的夹持结构所组成。相似地,第二夹持部700设置于第一筒100的另一侧,且也设置于机台90上,其用于夹持受测软板10的端部,例如受测软板10平行于轴向P的另一边缘。请同时参照图3,第一夹持部300与第一位置111共同定义了第一平面11 ;具体而言,于非测试操作状态时,第一夹持部300与第二夹持部700夹持受测软板10的位置与第一位置111均在第一平面11上,因此当受测软板10被夹持时,受测软板10与第一位置111接触的一面即落在第一平面11上。第一平面11为一虚拟的平面位置,且与第一筒100相切于第一位置111。受测软板10于受测时,其至少部分与此第一平面11叠合,且可能沿第一平面11移动。
[0045]第一夹持部300可沿第一平面11朝向第一筒100或远离第一筒100移动。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机台90上设置有滑轨305,第一夹持部300的端部可设有滑块或滑轮以与滑轨305配合滑动,使第一夹持部300可朝向或远离第一筒100移动。此外,机台90上可设有步进马达301及螺杆组303等装置,以组成驱动模块控制第一夹持部300相对于机台90的移动。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驱动模块也可由皮带、输送带或其他装置所组成。
[0046]如图3及图4所示,图4为摆臂式导引单元抬起的实施例示意图,摆臂式导引单元500以平行于轴向P的轴心C为转轴而旋转,轴心C较佳也位在第一平面11,并在旋转时摆臂式导引单元500可相对于第一平面11抬起或放下。于此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摆臂式导引单元500包含支臂510 ;支臂510可单独或成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支臂510成对设置于第一筒100在轴向P上两端的外侧,且轴心C设置于支臂510的尾端。如图3所示,轴心C位于第一筒100的下方。此外,轴心C位在第一筒100相反于第一夹持部300的外侧,亦即第一位置111相对于第一夹持部300的外侧;换言之,在第一平面11上,摆臂式导引单元500与第一夹持部300分处于第一位置111的两侧。由于在支臂510抬起的过程中,受测软板10被抬起的部分与支臂510之间的夹角会不断变化,在上述的设计下,支臂510与受测软板10被抬起的部分间夹角的变化可以较小,以减少试验过程中的变数。此外,轴心C较佳位于第一平面11上;换言之,当摆臂式导引单元500放平时,其位于第一平面上11,以利于在进行测式前装载受测软板10。
[0047]摆动式导引单元500上设有前述第二夹持部700,且第二夹持部700可沿摆臂式导弓I单元500的支臂510朝向或远离第一筒100移动。如图2及图3所示,第二夹持部700为设置于二支臂510之间的成对夹板,供夹持受测软板10相对于第一夹持部700的另一端;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二夹持部700也可由其他型式的夹具、夹杆、或吸盘等不同夹持结构所组成。摆动式导引单元500上设有滑轨等导引装置供第二夹持部700装设,用以相对于摆动式导引单元500移动。如图3所示,支臂510的内侧设置有滑轨530,第二夹持部700的端部可设有滑块或滑轮以与滑轨530配合滑动,使第二夹持部700可朝向或远离第一筒100移动。此外,如图2所示,摆动式导引单元500上可设有步进马达501及螺杆组503等装置,以组成驱动模块控制第二夹持部700相对于摆动式导引单元500的移动。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驱动模块也可由皮带、输送带或其他装置所组成。
[0048]如图4所示,摆臂式导引单元500相对于第一平面11倾斜抬起。当摆臂式导引单兀500抬起时,受测软板10即会相应于筒表面110产生弯曲。筒表面110在相对于第一位置111的另一端具有第二位置112,其中第二位置112较佳为平行于轴向P的直线,受测软板10自第二位置112结束与筒表面110接触,因此当摆臂式导引单元500抬起角度不同时,第二位置112也可能随之改变。第二夹持部700与第二位置112共同定义了第二平面12 ;具体而言,第二夹持部700夹持受测软板10的位置与第二位置112均在第二平面12上,当受测软板10被抬起时,受测软板10被抬起的部分与第二位置112接触的一面即落在第二平面12上,且第二平面12与第一平面11夹有一角度。第二平面12为一虚拟的平面位置,且较佳与第一筒100相切于第二位置112。受测软板10于受测时,其至少部分与第二平面12叠合,且可能沿第二平面12移动。
[0049]在摆臂式导引单元500在抬起过程中,第二平面12也相对于第一平面11倾斜抬起。同时,第二夹持部700沿着摆臂式导引单元500朝向第一筒100移动,以减低因摆臂式导引单元500角度改变而于受测软板10上造成的张力。由于在本实施例中主要针对受测软板10受挠曲的耐受度及其他力学性质进行测量,若试验过程中张力的影响过大,将会使试验的变化因子过多,而影响对试验结果的解读;因此减少张力带来的影响将有助于增加测试的准确性。此外,当摆臂式导引单元500相对于第一平面11抬起的角度越大时,由于此时在单位时间内于受测软板10上造成拉力的速度及幅度增加,第二夹持部700朝向第一筒100移动的速度也可较快,以有效化解受测软板10上不必要的张力。
[0050]如图2及图4所示,摆臂式导引单元500可由另一步进马达505来控制其以轴心C为转轴的旋转,以相对于第一平面11抬起或放下。步进马达505较佳可与前述驱动第二夹持部700的马达501以程式或控制模块400加以关联,以达前述随摆臂式导引单元500抬起程度来控制第二夹持部700移动的功能。此外,另可增设张力监测单元410搭配控制模块400,并与第二夹持部700连接,以随时监测第二夹持部700上受到的拉力,并将监测结果传送至控制模块400。在较佳实施例中,欲使第二夹持部700上拉力对量测的挠曲应变所造成误差小于e,则较佳控制第二夹持部700提供的拉力f需满足下列方程式:[0051]f < (Ehw) / (2eR) (式 I)
[0052]其中:E为受测软板10的杨氏模数,h为受测软板10的厚度,w为受测软板10的
宽度,R为第一筒100的半径。
[0053]控制模块400即根据监测结果判断移动第二夹持部700的速度,并控制马达501进行。在不同实施例中,张力监测单元410也可设置连接于第一夹持部300,以监测第一夹持部300上受到的拉力,并据以调整第一夹持部300相对于第一筒100的位置及移动。
[0054]另如图5所示,于另一实施例中,当摆臂式导引单元500相对于第一平面111抬起时,第二夹持部700可以平行轴向P的方向为转轴,而相对于摆臂式导引单元500旋转。由于在摆臂式导引单元500抬起过程中,摆臂式导引单元500与受测软板10之间所夹的角度也会产生变化,故通过此一设计可减少因此角度变化而产生在受测软板10上的不必要弯折,并更增加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0055]图6所示为软板挠曲测试装置的具体实施例。如图6所示,第一筒100以支架架高于机台90的台面,使受测软板10所在的第一平面11可在台面之上。第一筒100轴部架设的位置可上下左右调整,以在不同测试需求下搭配具有不同直径的第一筒100使用。摆臂式导引单元500具有横框550,其两端分别连接于二支臂510的顶端,以形成门状的结构。由此设计,可使得摆臂式导引单元500具有较佳的刚性,且仅需在一侧设置马达即可驱动两侧的支臂510。此外,第一夹持部300、第二夹持部700及摆臂式导引单元500均以马达带动皮带的方式驱动;然如前述,在不同实施例中,也可以马达搭配螺杆的方式来代替马达与皮带的传动组合。
[0056]图7A及图7B分别为第一种软板挠曲测试方法的示意图及流程图。如图7A及图7B所示,首先将受测软板10设置于第一夹持部300及第二夹持部700之间并接触第一筒的筒表面(步骤7100),亦即,将受测软板10设置于第一平面11上,且以一表面接触第一位置
111。此时受测软板10较佳仍维持平整的状态。依测试的目的不同,受测软板10上较佳可贴附有应变计(strain gauge),以在测试后取得所需的应变数值进行后续分析。接着以第一夹持部300及第二夹持部700分别夹持受测软板10的两端(步骤7300)。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300及第二夹持部700可分别连接有张力监测单元410,以对第一夹持部300及第二夹持部700所受的拉力进行监测。在较佳实施例中,为平衡受测软板10上的张力,较佳控制第二夹持部700提供的拉力值在前述式I的范围内。
[0057]接着在步骤7500中,移动第二夹持部700,以使受测软板10贴覆着筒表面110而弯曲,直到受测软板10的第一挠曲测试位置。在较佳实施例中,即以轴心C为转轴旋转摆臂式导引单元500以相对第一平面11倾斜抬起,使受测软板10自第一位置111贴覆着筒表面110而弯曲。当摆臂式导引单元500旋转时,第二夹持部700较佳沿摆臂式导引单元500移动。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300固定不动,而摆臂式导引单元500持续旋转以改变第一平面11与第二平面12间的夹角,直至受测软板10产生所需的弯曲量。当然,在抬起摆臂式导引单元500弯曲受测软板10前,也可先调整第一夹持部300及第二夹持部700的位置,以使弯曲产生在受测软板10上的预设位置。如图7A所示,摆臂式导引单元500的自由端可能划过第一筒100的上方而与轴心C位于第一筒100在径向上的相反侧。最后,侦测并获取受测软板10的待测特性(步骤7700),例如弯曲极限、应力应变反应、耐受度或破坏测试。此一测试方式单纯测试受测软板10于定点位置的弯曲极限,或达一定弯曲量时的应力应变反应。此外,也可以放松再重复步骤7500弯曲的方式来进行耐受度或破坏测试,此时则不一定需进行步骤7700以得到受测软板10上的数据,而可以弯曲次数搭配受测软板10的破坏观测而得到测试结果。
[0058]如图7A所示,当摆臂式导引单元500是相对第一平面11抬起时,第二夹持部700同时朝向第一筒100移动;而当摆臂式导引单元500旋转朝第一平面11放下时,第二夹持部700则朝远离第一筒100的方向移动。由于当第一筒100为圆筒时筒表面110的相对于轴向P具有相同的曲率,因此受测面板10与筒表面110接触而弯曲的部分也均具有相同的曲率。图7C以座标函数的概念说明第二夹持部700的较佳运动路径。如图7C所示,当以第一位置111为原点时,第二夹持部700的座标函数为(Sx, Sy):
[0059]Sx=Rsin θ + (L - R θ ) cosθ
[0060]Sy=R (1- cos 0) + (L-R0) sin θ
[0061]其中:0≤Θ≤L/R,Θ为包附角,即被受测软板10贴覆弯曲的筒表面110的圆心角;R为第一筒的半径;L为受测软板10自第一位置111至第二夹持部700在摊平时的长度。
[0062]图8A及图8B分别为第二种软板挠曲测试方法的示意图及流程图。如图8A及图8B所示,步骤8100至步骤8500原则上与第一种测试方法中的步骤7100至步骤7500近似。唯因此一测试方法主要的目的在于了解同一受测软板10在各不同位置受同样弯曲度时的反应,以及受测软板10在反复受弯曲时的反应,故在步骤8500中摆臂式导引单元500的抬起量值会与步骤7500中有所不同,且到达预设值时即维持该角度而不放下,使第一平面11与第二平面12间的角度固定。一般而言,步骤8500中摆臂式导引单元500的抬起量值较佳会小于步骤7500的抬起量值。
[0063]接着在步骤8700中,同时移动第一夹持部300与第二夹持部700,使第一夹持部300朝第一筒100方向接近而第二夹持部700远离第一筒。具体而言,此步骤沿第一平面11且朝第一筒100方向移动第一夹持部300,且同时朝远离第一筒100方向沿第二平面12移动第二夹持部700,使受测软板10贴覆筒表面110移动而改变挠曲位置。因此,受测软板10上受到第一筒100压迫弯曲的部分会随着受测软板10的移动而改变,以对不同位置进行弯曲测试。在受测软板10移动的过程中,第一筒100较佳可随之滚动,以减少与受测软板10间的摩擦;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筒100也可设定为不滚动,以减少系统中的变异性。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300的移动速度被控制与第二夹持部700移动速度在筒表面110通过第二夹持部700的切线方向上分量相同或相近,以减少在受测软板10上产生不必要张力的量值。前述筒表面110通过第二夹持部700的切线方向较佳与第二平面12平行。此外,也可根据前述张力监测单元410的监测结果来调整第一夹持部300或第二夹持部700的移动速度。
[0064]接着在步骤8900中,同时移动第一夹持部300与第二夹持部700,使第一夹持部300远离第一筒而第二夹持部700朝第一筒100方向接近。具体而言,此步骤沿第一平面11且朝远离第一筒100方向移动第一夹持部300,且同时朝第一筒方向沿摆臂式导引单兀500移动第二夹持部700,使受测软板10贴覆筒表面110移动。此一移动方向与步骤8700中的移动方向相反,较佳用于测试受测软板10在反复受到弯折时的耐受度或进行破坏试验,也可配合应变计取得受测时或受测后的应力应变反应。视测试条件的不同,步骤8700与步骤8900也可反复实施。最后,侦测并获取受测软板10的待测特性(步骤8950),例如弯曲极限、应力应变反应、耐受度或破坏测试。此一测试方式单纯测试受测软板10于定点位置的弯曲极限,或达一定弯曲量时的应力应变反应。此外,也可以放松再重复步骤7500弯曲的方式来进行耐受度或破坏测试,此时则不一定需进行步骤7700以得到受测软板10上的数据,而可以弯曲次数搭配受测软板10的破坏观测而得到测试结果。
[0065]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软板挠曲测试装置另包含有第二筒200,与第一筒100相对应设置于第一平面11的上下两侧。在此实施例中,摆臂式导引单元500的轴心C较佳设置于第一平面11上,且摆臂式导引单元500可以轴心C为转轴选择性朝向第一筒100旋转或朝向第二筒200旋转,以相对于第一平面11倾斜抬起或下降。第二筒200与第一筒100的配置约略相同,且第二筒200与第一夹持部300、第二夹持部700及摆臂式导引单元500间的关系也与第一筒100与该些构件的关系相似。第二筒200较佳是与第一筒100具有相同的直径,唯在不同的测试要求下,第二筒200也可与第一筒100具有不同的直径。通过加设第二筒200,得以对同一受测软板10的两面均进行弯曲测试。
[0066]图1OA及图1OB分别为使用图9所示测试装置的软板挠曲测试方法的示意图及流程图。如图1OA及图1OB所示,步骤1010至步骤1070原则上与第二种测试方法中的步骤8100至步骤8700近似,此处不再赘述。步骤1090为移动第二夹持部700,以使受测软板10贴覆着第二筒200而弯曲,直到受测软板10的第二挠曲测试位。亦即,以轴心C为转轴朝向第二筒200旋转摆臂式导引单元500,以使摆臂式导引单元500相对第一平面11朝第二筒200方向倾斜下降,使受测软板10贴覆着第二筒200的外表面而弯曲。换言之,通过摆臂式导引单元500向第二筒200摆动,受测软板10与第一筒100的筒表面110贴合的一面与筒表面110分离,而受测软板10的另一面则转为贴合于第二筒200的外表面,以进行相反方向的弯曲。上述摆臂式导引单元500相对第一平面11朝第二筒200方向倾斜抬起是指离开第一平面11所形成的基准面,不考虑铅直方向的上下关系,特此说明。
[0067]步骤1110包含同时移动第一夹持部300与第二夹持部700,使第一夹持部300远离第二筒200而第二夹持部700朝第二筒200方向接近。具体而言,此步骤是沿第一平面11且朝远离第二筒200方向移动第一夹持部300,且同时朝第二筒200方向沿摆臂式导引单元500移动第二夹持部700,使受测软板10贴覆第二筒200的外表面移动。此一移动方向是与步骤1070中的移动方向相反,较佳是用于测试受测软板10在反复受到相反方向弯折时的耐受度。视测试条件的不同,步骤1050至步骤1110也可反复实施。
[0068]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须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包含于权利要求的精神及范围的修改及均等设置均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软板挠曲测试装置,包含: 第一筒,设置于一机台上,具有筒表面;其中该筒表面上具有第一位置; 第一夹持部,设置于该第一筒的一侧,并与该第一位置共同定义一第一平面,且该第一筒的该筒表面与该第一平面大致上相切于该第一位置; 摆臂式导引单元,设置于该第一筒的另一侧,具有一轴心,平行该第一筒的轴向,其中该摆臂式导引单元以该轴心为转轴而相对于该第一平面抬起或放下;以及 第二夹持部,设置于该摆臂式导引单元上,并可沿该摆臂式导引单元朝向或远离该第一筒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板挠曲测试装置,进一步包含一张力监测单元,用以进行张力监测,其中该第一挟持部或该第二挟持部根据该张力监测单元的监测结果调整移动速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板挠曲测试装置,其中当该摆臂式导引单元相对于该第一平面倾斜抬起时,该第二夹持部同时沿该摆臂式导引单元朝向该第一筒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板挠曲测试装置,其中当该摆臂式导引单元相对于该第一平面倾斜抬起的角度越大时,该第二夹持部朝向该第一筒移动的速度越快。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板挠曲测试装置,其中该轴心位于该第一筒相反于该第一夹持部的外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板挠曲测试装置,其中该摆臂式导引单元的该轴心位于该第一平面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板挠曲测试装置,其中该摆臂式导引单元包含至少一支臂,该支臂连接该轴心的一端至少部分位于该第一筒轴向的一端外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软板挠曲测试装置,其中该摆臂式导引单元包含至少一滑轨沿该至少一支臂设置,该第二夹持部沿该滑轨移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板挠曲测试装置,其中该第二夹持部可以平行于该第一筒轴向的方向为转轴相对该摆臂式导引单元旋转。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板挠曲测试装置,进一步包含一第二筒与该第一筒相对应设置于该第一平面的两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软板挠曲测试装置,其中该轴心位于该第一平面上,该摆臂式导引单元以该轴心为转轴选择性相对于该第一平面抬起或下降。
12.—种软板挠曲测试方法,供配合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所述的软板挠曲测试装置使用,包含下列步骤: (a)设置一软板部分位于该第一夹持部及该第二夹持之间并接触该筒表面; (b)以该第一夹持部及该第二夹持部分别夹持该软板的两端;以及 (C)移动该第二夹持部,以使该软板沿着该筒表面而弯曲。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软板挠曲测试方法,进一步包含:(d)侦测并获取该软板的待测挠曲特性。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软板挠曲测试方法,其中步骤(c)包含下列步骤: (Cl)以该轴心为转轴旋转该摆臂式导引单元,使该第二夹持部相对于该第一平面倾斜抬起;以及(c2)同时沿该摆臂式导引单元朝向该第一筒方向移动该第二夹持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软板挠曲测试方法,其中(Cl)步骤包含下列步骤: (c3)以该张力监测单元监测该软板的张力,根据该张力监测单元的监测结果调整该第二夹持部朝向该第一筒方向的移动速度。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软板挠曲测试方法,进一步包含: (e)沿该第一平面朝该第一筒方向移动该第一夹持部且同时朝远离该第一筒方向移动该第二夹持部,使该软板贴覆该筒表面挠曲地移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软板挠曲测试方法,进一步包含: (f)沿该第一平面朝远离该第一筒方向移动该第一夹持部且同时朝该第一筒方向移动该第二夹持部,使该软板贴覆该筒表面挠曲地移动。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软板挠曲测试方法,其中步骤(e)包含: (el)控制该第一夹持部的移动速度与该第二夹持部移动速度,以使该二移动速度在该筒表面通过该第二夹持部的切线方向上的分量相同。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软板挠曲测试方法,其中步骤(e)包含: (e2)根据一张力监测单元的监测结果调整该第一夹持部或该第二夹持部的移动速度。
20.一种软板挠曲测试方法,供配合权利要求10到11中任一所述的软板挠曲测试装置使用,包含下列步骤:` (a)设置一软板部分位于该第一夹持部及该第二夹持部之间并接触该筒表面; (b)以该第一夹持部及该第二夹持部分别夹持该软板的两端; (C)以该轴心为转轴朝向该第一筒旋转该摆臂式导引单元而相对于该第一平面倾斜抬起,使该软板贴覆该筒表面弯曲; (d)沿该第一平面朝该第一筒方向移动该第一夹持部且同时朝远离该第一筒方向移动该第二夹持部,使该软板贴覆该筒表面挠曲地移动; (P)以该轴心为转轴朝向该第二筒旋转该摆臂式导引单元而相对于该第一平面倾斜抬起,使该软板贴覆该第二筒的外表面弯曲; (e)沿该第一平面朝远离该第二筒方向移动该第一夹持部且同时朝该第二筒方向移动该第二夹持部,使该软板贴覆该第二筒的外表面移动。
【文档编号】G01N3/20GK103558093SQ201310558169
【公开日】2014年2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3日
【发明者】林博扬, 杜佳勋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