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拖钩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技术,具体是一种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拖钩。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技术易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试验成本过高、以及试验耗时过长的问题。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拖钩,包括拉杆、前连接筋、后连接筋、主车连接板、过渡连接板、副车连接板;其中,所述拉杆的数目为两个;每个拉杆均由前段杆体、钝角向下折弯段杆体、中段杆体、钝角向上折弯段杆体、后段杆体组成;前段杆体的前端面开设有主车连接豁口;前段杆体的后端通过钝角向下折弯段杆体与中段杆体的前端连接为一体;中段杆体的后端通过钝角向上折弯段杆体与后段杆体的前端连接为一体。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
【专利说明】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拖钩【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技术,具体是一种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拖钩。
【背景技术】
[0002]在汽车的研发试制过程中,为了评价汽车冷却系统散热能力的优劣,需要进行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所采用的方法是:采用重载货物的汽车进行爬坡试验,并通过采集试验数据来评价汽车冷却系统散热能力的优劣。实践表明,现有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技术由于自身原理所限,存在如下问题:其一,若就地进行爬坡试验,由于各地的坡路路况参差不一,容易导致试验数据的一致性差,进而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其二,若在坡路路况统一的国家试验场进行爬坡试验,则存在试验成本过高、试验耗时过长的问题。基于此,有必要发明一种全新的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装置,以解决现有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技术易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试验成本过高、以及试验耗时过长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技术易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试验成本过高、以及试验耗时过长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拖钩。
[0004]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拖钩,包括拉杆、前连接筋、后连接筋、主车连接板、过渡连接板、副车连接板;其中,所述拉杆的数目为两个;每个拉杆均由前段杆体、钝角向下折弯段杆体、中段杆体、钝角向上折弯段杆体、后段杆体组成;前段杆体的前端面开设有主车连接豁口 ;前段杆体的后端通过钝角向下折弯段杆体与中段杆体的前端连接为一体;中段杆体的后端通过钝角向上折弯段杆体与后段杆体的前端连接为一体;后段杆体的后端面开设有副车连接豁口 ;前段杆体的轴线与后段杆体的轴线相互平行;前连接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拉杆的钝角向下折弯段杆体的侧面固定;后连接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拉杆的钝角向上折弯段杆体的侧面固定;前连接筋的长度小于后连接筋的长度;主车连接板的板面前部贯通开设有主车连接孔;主车连接板的板面左后部和板面右后部分别嵌装于两个拉杆的主车连接豁口内;所述过渡连接板的数目为两个;两个过渡连接板的板面前部分别嵌装于两个拉杆的副车连接豁口内;所述副车连接板的数目为两个;两个副车连接板的板面后部各贯通开设有一个副车连接孔;两个副车连接板的板面前部与两个过渡连接板的板面后部贯通开设有两组插销连接孔;每组插销连接孔均由一个插销上连接孔和一个插销下连接孔组成;两个插销上连接孔分别贯通开设于两个过渡连接板的板面后部;两个插销下连接孔分别贯通开设于两个副车连接板的板面前部;两组插销连接孔内各穿设有一个插销。
[0005]使用时,试验车与拖车均位于平地上,通过主车连接孔将试验车与主车连接板连接,通过副车连接孔将拖车与副车连接板连接。具体使用过程如下:当进行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时,试验车、拖车均按最大负荷进行载重,且试验车、拖车均在同一档位(或试验车高出拖车一个档位)。然后将试验车的油门踩到底,试验车依次通过主车连接板、拉杆、过渡连接板、副车连接板拖动拖车进行平地行驶。待试验车在最大扭矩转速状态下(即行驶速度为15km/h-25km/h)持续运行10km,且试验车的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变化稳定在±1°C时,采集试验车的试验数据(包括时间、车速、发动机转速、百分比负荷、百分比油门、中冷后温度、中冷前温度、进水温度、出水温度、排气温度、环境温度等),并通过采集到的试验数据来评价汽车冷却系统散热能力的优劣,由此完成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在上述过程中,拉杆的钝角向下折弯段杆体和钝角向上折弯段杆体能够在保证拉杆强度的前提下,满足试验车与拖车之间的高度差要求。前连接筋和后连接筋能够满足拉杆的受力要求。主车连接板、过渡连接板、副车连接板既能够保证试验车与拖车进行直线行驶,又能够保证试验车与拖车灵活地进行转弯。插销能够保证过渡连接板与副车连接板牢固连接。基于上述过程,与现有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拖钩具有如下优点: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拖钩进行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时,只需就地进行平地行驶试验,而无需进行爬坡试验,也无需在国家试验场进行试验,由此一方面有效避免了因各地的坡路路况参差不一而导致试验数据的一致性差,从而保证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则有效降低了试验成本、有效缩短了试验耗时。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拖钩基于全新结构,有效解决了现有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技术易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试验成本过高、以及试验耗时过长的问题。
[0006]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设计巧妙,有效解决了现有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技术易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试验成本过高、以及试验耗时过长的问题,适用于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8]图2是图1的仰视图。
[000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4是图3的左视图。
[0011]图5是图3的右视图。
[0012]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车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7是图6的仰视图。
[0014]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过渡连接板和副车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9是图8的仰视图。
[0016]图中:1-拉杆,2-前连接筋,3-后连接筋,4-主车连接板,5-过渡连接板,6-副车连接板,7-主车连接豁口,8-副车连接豁口,9-主车连接孔,10-副车连接孔,11-插销连接孔,12~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0017]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拖钩,包括拉杆1、前连接筋2、后连接筋3、主车连接板4、过渡连接板5、副车连接板6 ;
[0018]其中,所述拉杆I的数目为两个;每个拉杆I均由前段杆体、钝角向下折弯段杆体、中段杆体、钝角向上折弯段杆体、后段杆体组成;前段杆体的前端面开设有主车连接豁口 I ;前段杆体的后端通过钝角向下折弯段杆体与中段杆体的前端连接为一体;中段杆体的后端通过钝角向上折弯段杆体与后段杆体的前端连接为一体;后段杆体的后端面开设有副车连接豁口 8 ;前段杆体的轴线与后段杆体的轴线相互平行;前连接筋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拉杆I的钝角向下折弯段杆体的侧面固定;后连接筋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拉杆I的钝角向上折弯段杆体的侧面固定;前连接筋2的长度小于后连接筋3的长度;
[0019]主车连接板4的板面前部贯通开设有主车连接孔9 ;主车连接板4的板面左后部和板面右后部分别嵌装于两个拉杆I的主车连接豁口 7内;所述过渡连接板5的数目为两个;两个过渡连接板5的板面前部分别嵌装于两个拉杆I的副车连接豁口 8内;所述副车连接板6的数目为两个;两个副车连接板6的板面后部各贯通开设有一个副车连接孔10 ;两个副车连接板6的板面前部与两个过渡连接板5的板面后部贯通开设有两组插销连接孔
11;每组插销连接孔11均由一个插销上连接孔和一个插销下连接孔组成;两个插销上连接孔分别贯通开设于两个过渡连接板5的板面后部;两个插销下连接孔分别贯通开设于两个副车连接板6的板面前部;两组插销连接孔11内各穿设有一个插销12。
[0020]所述拉杆I为采用圆钢制成的拉杆I。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拖钩,其特征在于:包括拉杆(I)、前连接筋(2)、后连接筋(3 )、主车连接板(4 )、过渡连接板(5 )、副车连接板(6 ); 其中,所述拉杆(I)的数目为两个;每个拉杆(I)均由前段杆体、钝角向下折弯段杆体、中段杆体、钝角向上折弯段杆体、后段杆体组成;前段杆体的前端面开设有主车连接豁口(7);前段杆体的后端通过钝角向下折弯段杆体与中段杆体的前端连接为一体;中段杆体的后端通过钝角向上折弯段杆体与后段杆体的前端连接为一体;后段杆体的后端面开设有副车连接豁口(8);前段杆体的轴线与后段杆体的轴线相互平行;前连接筋(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拉杆(I)的钝角向下折弯段杆体的侧面固定;后连接筋(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拉杆(I)的钝角向上折弯段杆体的侧面固定;前连接筋(2)的长度小于后连接筋(3)的长度; 主车连接板(4)的板面前部贯通开设有主车连接孔(9);主车连接板(4)的板面左后部和板面右后部分别嵌装于两个拉杆(I)的主车连接豁口( 7 )内;所述过渡连接板(5 )的数目为两个;两个过渡连接板(5)的板面前部分别嵌装于两个拉杆(I)的副车连接豁口(8)内;所述副车连接板(6)的数目为两个;两个副车连接板(6)的板面后部各贯通开设有一个副车连接孔(10);两个副车连接板(6)的板面前部与两个过渡连接板(5)的板面后部贯通开设有两组插销连接孔(11);每组插销连接孔(11)均由一个插销上连接孔和一个插销下连接孔组成;两个插销上连接孔分别贯通开设于两个过渡连接板(5)的板面后部;两个插销下连接孔分别贯通开设于两个副车连接板(6)的板面前部;两组插销连接孔(11)内各穿设有一个插销(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冷却系热平衡试验拖钩,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I)为采用圆钢制成的拉杆(I)。
【文档编号】G01M17/007GK203534830SQ201320721978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6日
【发明者】何太平, 史留庆, 马智 申请人:山西大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