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孔混凝土工作性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文档序号:6248213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孔混凝土工作性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孔混凝土工作性的测试系统及方法,包括底部固定支架、套筒、方孔筛及密封盖,套筒放置于底部固定支架内,套筒的底部密封,套筒的顶部开口与方孔筛的底部开口相连通,密封盖与方孔筛的顶部开口密封连接,套筒的侧面设有一对把手;所述底部固定支架包括两个连接杆及两个圆环形支架,两个圆环形支架上下分布并通过两个连接杆相连接。本发明可以快速的获取多孔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专利说明】一种多孔混凝土工作性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道路工程材料领域,涉及一种多孔混凝土工作性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多孔混凝土亦称为大孔混凝土或多孔贫混凝土,是由水泥、粗集料和水拌制而成 的贫混凝土,由于无砂或少砂,这种混合料硬化后存在较多和较大的孔隙。多孔水泥混凝土 材料凭借独特的骨架空隙结构,铺筑成排水性路面或路面排水基层可显著提高道路排水效 率、减小城市内涝发生的可能性,并且能够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吸收并降低交 通噪声。
[0003] 新拌水泥混凝土的工作性是混凝土施工工艺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土木工程建设过 程中,为获得密实而均匀的混凝土结构以方便施工操作运输、浇注、振捣等过程,要求新拌 混凝土必须具有良好的工作性,保持新拌混凝土不发生分层、离析、泌水等现象,并获得均 匀、成型密实的混凝土。
[0004] 传统的混凝土工作性评价方法主要有塌落度和维勃稠度法,塌落度试验适用于塑 性混凝土,而维勃稠度试验适用于干硬性混凝土(塌落度小IOmm)。对于多孔水泥混凝土, 水灰比较小,水泥用量较少,流动性极小,上述方法都不适宜于测定多孔混凝土的工作性。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多孔混凝土工作性的测 试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及方法可以快速的获取多孔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多孔混凝土工作性的测试系统包括底部固定支 架、套筒、方孔筛及密封盖,套筒放置于底部固定支架内,套筒的底部密封,套筒的顶部开口 与方孔筛的底部开口相连通,密封盖与方孔筛的顶部开口密封连接,套筒的侧面设有一对 把手;
[0007] 所述底部固定支架包括两个连接杆及两个圆环形支架,两个圆环形支架上下分布 并通过两个连接杆相连接。
[0008] 所述套筒顶部开口的内侧设有内螺纹,方孔筛底部开口的外侧设有与所述内螺纹 相配合的外螺纹。
[0009] 所述底部固定支架的高度为10cm,内径为24cm,外径为25cm。
[0010] 所述套筒的高度为15cm,外径为21cm,内径为20cm。
[0011] 所述方孔筛内孔的直径为4. 75mm或2. 36mm。
[0012] 本发明所述的多孔混凝土工作性的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3] 1)用湿布将方孔筛和套筒的各面擦湿,然后将方孔筛安装到套筒中;
[0014] 2)将需要测量的质量为Hi1的多孔水泥混凝土放置到方孔筛上,并将密封盖盖到方 孔筛的上部开口上;
[0015] 3)将套筒放置到底部固定支架内,然后双手抓紧把手,将套筒的底部抬高至与底 部固定支架的顶部相齐平,然后让套筒、方孔筛及密封盖自由落下,并在3min内均匀的重 复10次;
[0016] 4)取下方孔筛,得量套筒内可流动水泥浆量m2。
[0017] 5)重复依次步骤1)、2)、3)及4),重复N次后,得N次得到的可流动水泥浆量的平 均值%,根据N次得到的可流动水泥浆量的平均值%及多孔水泥混凝土的质量Hl1得多孔混 my m I 凝土的水泥浆量流动指数CSFI,其中,eiSF/ = " X 1 ()()% '然后根据多孔混凝土的水泥 mI 'mS 浆量流动指数CSFI得到该多孔混凝土的工作性,其中,1?为多孔混凝土的理论密度,ms为 可流动水泥浆的理论密度。
[0018] N大于等于3。
[0019]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0] 本发明所述的多孔混凝土工作性的测试系统及方法在实施时,只需将需要测试的 混凝土放置到方孔筛中,在3min内重复10次将套筒的底部抬高至于底部固定夹的顶部相 齐平,然后将套筒、方孔筛及密封盖自由下落,测得套筒内可流动性水泥浆量,然后重复N 次,得到N次得到的可流动水泥浆量的平均值,然后根据可流动性水泥浆量的平均值及原 始的多孔混凝土的量得到该混凝土的水泥浆量流动指数CSFI,然后根据所述多孔混凝土的 水泥浆量流动指数CSFI得到该多孔混凝土的工作性,弥补了目前多孔混凝土工作性指标 和测量方法的空白和不足,并且操作方便,结构简单。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其中,1为密封盖、2为方孔筛、3为把手、4为套筒、5为连接杆、6为底部固定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4] 参考图1,本发明所述的多孔混凝土工作性的测试系统包括底部固定支架6、套筒 4、方孔筛2及密封盖1,套筒4放置于底部固定支架6内,套筒4的底部密封,套筒4的顶部 开口与方孔筛2的底部开口相连通,密封盖1与方孔筛2的顶部开口密封连接,套筒4的侧 面设有一对把手3 ;所述底部固定支架6包括两个连接杆5及两个圆环形支架,两个圆环形 支架上下分布并通过两个连接杆5相连接。
[0025]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套筒4顶部开口的内侧设有内螺纹,方孔筛2底部开口的外侧 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底部固定支架6的高度为10cm,内径为24cm,外径为 25cm ;套筒4的高度为15cm,外径为21cm,内径为20cm ;方孔筛2内孔的直径为4. 75mm或 2. 36mm〇
[0026] 本发明所述的多孔混凝土工作性的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7] 1)用湿布将方孔筛2和套筒4的各面擦湿,然后将方孔筛2安装到套筒4中;
[0028] 2)将需要测量的质量为Hi1的多孔水泥混凝土放置到方孔筛2上,并将密封盖1盖 到方孔筛2的上部开口上;
[0029] 3)将套筒4放置到底部固定支架6内,然后双手抓紧把手3,将套筒4的底部抬高 至与底部固定支架6的顶部相齐平,然后让套筒4、方孔筛2及密封盖1自由落下,并在3min 内均匀的重复10次;
[0030] 4)取下方孔筛2,得量套筒4内可流动水泥浆量m2。
[0031] 5)重复依次步骤1)、2)、3)及4),重复N次后,得N次得到的可流动水泥浆量的平 均值%,根据N次得到的可流动水泥浆量的平均值%及多孔水泥混凝土的质量Hl 1得多孔混 ? m j 凝土的水泥浆量流动指数CSFI,其中,= " X 1 ()()% '然后根据多孔混凝土的水泥 TH' . m $ 浆量流动指数CSFI得到该多孔混凝土的工作性,其中,1?为多孔混凝土的理论密度,ms为 可流动水泥浆的理论密度。
[0032] N大于等于3。
[0033] 根据多孔混凝土工作性评价等级表1,判断工作性的优劣。
[0034] 表 1
[0035]

【权利要求】
1. 一种多孔混凝土工作性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固定支架(6)、套筒(4)、 方孔筛(2)及密封盖(1),套筒(4)放置于底部固定支架¢)内,套筒(4)的底部密封,套 筒(4)的顶部开口与方孔筛(2)的底部开口相连通,密封盖(1)与方孔筛(2)的顶部开口 密封连接,套筒(4)的侧面设有一对把手(3); 所述底部固定支架(6)包括两个连接杆(5)及两个圆环形支架,两个圆环形支架上下 分布并通过两个连接杆(5)相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混凝土工作性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4) 顶部开口的内侧设有内螺纹,方孔筛(2)底部开口的外侧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 纹。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混凝土工作性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固定 支架(6)的高度为IOcm,内径为24cm,外径为25cm。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混凝土工作性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4)的 高度为15cm,外径为21cm,内径为20cm。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混凝土工作性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孔筛(2) 内孔的直径为4. 75mm或2. 36mm。
6. -种多孔混凝土工作性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混凝 土工作性的测试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1) 用湿布将方孔筛(2)和套筒(4)的各面擦湿,然后将方孔筛(2)安装到套筒(4)中; 2) 将需要测量的质量为Hl1的多孔水泥混凝土放置到方孔筛⑵上,并将密封盖⑴盖 到方孔筛(2)的上部开口上; 3) 将套筒(4)放置到底部固定支架(6)内,然后双手抓紧把手(3),将套筒(4)的底部 抬高至与底部固定支架¢)的顶部相齐平,然后让套筒(4)、方孔筛(2)及密封盖(1)自由 落下,并在3min内均匀的重复10次; 4) 取下方孔筛(2),得量套筒(4)内可流动水泥浆量m2。 5) 重复依次步骤1)、2)、3)及4),重复N次后,得N次得到的可流动水泥浆量的平均值 m3,根据N次得到的可流动水泥浆量的平均值m3及多孔水泥混凝土的质量Hl1得多孔混凝土 的水泥浆量流动指数CSFI,其中,
^然后根据多孔混凝土的水泥浆量 流动指数CSFI得到该多孔混凝土的工作性,其中,为多孔混凝土的理论密度,ms为可流 动水泥浆的理论密度。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孔混凝土工作性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N大于等于3。
【文档编号】G01N11/00GK104374670SQ201410641707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13日
【发明者】郑木莲, 公绪强, 王国清, 陈君朝, 杜永安, 王向会, 马文栋, 白志军, 岳建东 申请人:长安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