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育过滤器及含有该孵育过滤器的孵育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060407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孵育过滤器及含有该孵育过滤器的孵育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孵育过滤器,其包括下嘴部、上盖部和过滤膜;其中下嘴部开设有容置腔且设有与该容置腔连通的过滤孔,容置腔内设有第一凸台。上盖部套设在下嘴部上,上盖部开设有与容置腔连通的加液口,且上盖部的内部围绕加液口设有与第一凸台相对的第二凸台。通过使用上述孵育过滤器或孵育装置,过滤膜可被夹持在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之间,避免了传统的在孵育过程中过滤膜随处漂浮现象的发生,从而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并可节省孵育时间,缩减实验成本。当需要更换反应试剂或进行PBS清洗时,可直接对孵育过滤器内的液体进行抽滤处理,而不需要移动过滤膜,操作简便,省时省力。
【专利说明】孵育过滤器及含有该孵育过滤器的孵育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孵育过滤器及含有该孵育过滤器的孵育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进行分子生物学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等生物实验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到孵育盒和杂交袋。而传统的孵育装置普遍存在以下缺陷:
[0003]I)传统的孵育盒或杂交袋,其杂交膜经常会漂浮在反应液上或贴附在孵育盒底部,造成孵育不完全,容易产生假阴性,而且在杂交膜与反应液体之间容易存在气泡,导致结果重复性不好,并严重影响杂交效果。
[0004]2)传统的孵育盒因难以将杂交膜固定在盒子中部,杂交膜经常会随处漂浮,为不影响检测效果,实验者必须增加反应液体的体积,并延长杂交时间,浪费时间并增加实验成本。
[0005]3)孵育过程中需要多次更换反应试剂并进行PBS液冲洗,传统的操作主要是使用移液枪或吸液管进行抽吸,或者将杂交膜转移到新的孵育盒中,操作起来十分不便,费时费力,给实验者增加了工作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6]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杂交膜不易漂浮且使用方便的孵育过滤器及含有该孵育过滤器的孵育装置。
[0007]一种孵育过滤器,包括:
[0008]下嘴部,内部开设有容置腔,且所述下嘴部在一端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过滤孔,另一端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开口,在所述容置腔内靠近所述过滤孔的一端围绕所述容置腔的内壁设有第一凸台;
[0009]上盖部,套设在所述下嘴部上,所述上盖部开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加液口,且上盖部内围绕所述加液口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台相对的第二凸台;以及
[0010]过滤膜,夹持于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之间,所述过滤膜与所述第二凸台配合形成孵育腔,所述加液口与所述孵育腔连通。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嘴部包括内壳部、连接部及柱脚,所述内壳部为空心柱体结构且内部开设的空腔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连接部呈漏斗状且直径较大的一端与所述内壳部对接,所述柱脚设在所述连接部的直径较小的一端,所述柱脚轴向开设通孔形成所述过滤孔,所述过滤孔通过所述连接部的内部空腔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第一凸台在所述容置腔内围绕所述连接部的直径较大的一端设置。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的外周壁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把手;所述上盖部的外周壁设有两相对设置的第二把手。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部的外周壁设有两相对设置的限位块,所述上盖部开设有两相对设置的L形限位缺口,所述上盖部套设在所述内壳部上并通过所述限位缺口与所述限位块卡接在一起。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部在所述第一凸台的上方开设有两相对设置的用于从所述容置腔内取物的取物口。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孵育过滤器还包括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所述下密封圈、过滤膜及上密封圈依次层叠并夹持于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二凸台之间。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密封圈与所述下密封圈的外径大小一致,且所述上密封圈的内径比所述下密封圈的内径小;所述第一凸台的内径及外径与所述下密封圈的内径及外径一致;所述第二凸台的内径及外径与所述上密封圈的内径及外径一致。
[0017]一种孵育装置,包括:
[0018]盒体,内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轴向开设有贯穿所述盒体的柱孔;
[0019]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孵育过滤器,所述下嘴部插设在所述支撑柱上;
[0020]底座,设在所述盒体的底侧用于支撑所述盒体;以及
[0021]盒盖,盖设在所述盒体上。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盒体包括槽体部以及围绕所述槽体部设置的边框部,所述槽体部开设有灌液槽且在所述灌液槽内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柱设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柱孔贯穿所述灌液槽的槽底。
[00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盖部在开设有所述加液口的端部设有围绕所述加液口且环形凸出的第三凸台,所述盒盖内设有环形第四凸台,所述第四凸台与所述第三凸台相互嵌合。
[0024]通过使用上述孵育过滤器或孵育装置,过滤膜可被夹持在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之间,避免了传统的在孵育过程中过滤膜随处漂浮现象的发生,如杂交膜漂浮在反应液上方或贴附在孵育装置底部,从而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并可节省孵育时间,缩减实验成本。当需要更换反应试剂或进行PBS清洗时,可直接对孵育过滤器内的液体进行抽滤处理,而不需要移动过滤膜,操作简便,省时省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抽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包含底座和盒盖的孵育装置部分分解示意图;
[0027]图3为图2中孵育装置分解示意图;
[0028]图4为图2中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图4所示盒体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孵育过滤器的分解示意图;
[0031]图7为图6中下嘴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8为图7所示下嘴部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33]图9为图6中上盖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0为图9所示上盖部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35]图11为图2中盒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3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3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9]如图1所示,一实施方式的孵育系统10包括孵育装置100及抽滤系统200。抽滤系统200用于对孵育装置100进行抽滤处理,抽出反应液或清洗液等。
[0040]如图2和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孵育装置100包括盒体110、孵育过滤器120、密封钉130、底座140以及盒盖150。
[0041]请结合图3、图4和图5,盒体110呈长方体形状,包括槽体部111和边框部112。边框部112围绕槽体部111的外围设置。槽体部111开设有灌液槽113,用于盛放水等介质。槽体部111配合底座140与盒盖150形成封闭空间,当向灌液槽113内添加水等液体时,可形成潮湿环境,增加孵育过滤器120周围的湿度,从而可以降低孵育过滤器120内液体的挥发。槽体部111在灌液槽113的开口端凸出边框部112且在槽底端凹进边框部112。槽体部111与边框部112之间设有多条加强筋114。
[0042]槽体部111在灌液槽113内设有支撑架115。支撑架115上设有朝向灌液槽113的开口端的支撑柱116。支撑柱116的轴向开设有贯穿支撑柱116并贯穿至灌液槽113的槽底的柱孔117。
[0043]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架115由在灌液槽113内垂直交错设置的6条岐板构成,包括两条横向的长岐板和4条纵向的短岐板。支撑柱116设在各岐板的交叉处,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支撑架115上共有8条支撑柱116。边框部112的底边尺寸设计为能够适配96孔板真空抽滤装置,从而可以直接使用实验室常用的96孔板真空抽滤装置进行抽滤,实用性强。
[0044]可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盒体110的结构及尺寸不限于上面所述,只要盒体110内设置有至少一条支撑柱116,并且支撑柱116沿其轴向开设有贯穿盒体110的柱孔117即可。
[0045]请结合图3和图6,孵育过滤器120包括下嘴部121、上盖部122、下密封圈123、过滤膜124和上密封圈125。下嘴部121与上盖部122配合套接。下密封圈123、过滤膜124及上密封圈125依次层叠设置在下嘴部121内。
[0046]请结合图6、图7和图8,下嘴部121包括内壳部1211、连接部1212和柱脚1213。其中,内壳部1211为空心的圆柱体结构,内部开设用于下密封圈123、过滤膜124及上密封圈125的容置腔1214。连接部1212呈漏斗状,底面直径较大的一端与内壳部1211的一端对接,直径较小的一端与柱脚1213对接。柱脚1213内部开设有贯穿柱脚1213的过滤孔1215。过滤孔1215通过连接部1212的内部空腔与容置腔1214连通。柱脚1213的外部尺寸与柱孔117的内部尺寸匹配,可插入该柱孔117内。下嘴部121通过柱脚1213插入柱孔117内而被支撑在支撑柱116上。可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孵育过滤器120也可以不含有连接部1212,过滤孔1215也可以直接开设在内壳部1211上并与容置腔1214连通,此时,内壳部1211即下嘴部121,当需要对孵育过滤器120进行抽滤时,可直接将抽滤管道与过滤孔1215连通再进行抽滤即可。
[0047]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壳部1211在与连接部1212连接的位置设有环形的第一凸台1216。第一凸台1216设在容置腔1214内,且围绕过连接部1212的直径较大的一端设置。第一凸台1216上用于放置下密封圈123,并承载放置在下密封圈123上的过滤膜124及上密封圈125。内壳部1211的外周设有两相对设置的限位块1217,且在第一凸台1216的上方开设有两相对设置的取物口 1218,以方便用镊子等器件从容置腔1214内取物。连接部1212的外周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把手1219,以方便整个下嘴部121与上盖部122的安装。
[0048]请结合图6、图9和图10,上盖部122呈空心的圆柱体结构,套设在内壳部1211上。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盖部122套设在内壳部121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盖部122的内部设有与第一凸台1216相对设置的第二凸台1221。第二凸台1221插入容置腔1214内,并与第一凸台1216配合用于夹持下密封圈123、过滤膜124和上密封圈125形成“下密封圈123-过滤膜124-上密封圈125”的夹心结构。上盖部122的端部开设有与容置腔1214连通的加液口 1222,用于向容置腔1214内加反应液或清洗液等液体。第二凸台1221配合过滤膜124形成孵育腔。加液口 1222与孵育腔连通,孵育液可通过加液口 1222加入至该孵育腔内,以在过滤膜124的一侧表面对过滤膜124进行孵育处理。上盖部122在开设加液口 1222的端部设有围绕加液口 1222且环形凸出的第三凸台1223。第三凸台1223设在上盖部122的外侧。进一步,上盖部122还开设有两相对设置的限位缺口 1224。限位缺口1224呈L形,可与限位块1217配合将上盖部122卡接在内壳部1211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盖部122的外周壁上还设有两相对设置的第二把手1225,以方便在将上盖部122的限位缺口 1224对准限位块1217套设在内壳部1211上时旋转上盖部122从而实现与内壳部1211卡接。
[0049]可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孵育过滤器120的结构不限于上面所述,例如,内壳部1211可以直接与柱脚1213连接;第一把手1219可以设在内壳部1211的外周或者不设置第一把手1219 ;上盖部122还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等方式套设在内壳部1211上;内壳部1211上也可以不开设取物口 1218 ;上盖部122上也可以不设置第三凸台1223和第二把手1225等,只要孵育过滤器120可以将过滤膜124较为稳定的固定在其内部容置腔1214内并可被相应的抽滤装置抽滤即可。
[0050]请参图3,下密封圈123及上密封圈125均为环形片状结构。下密封圈123的内径及外径与第一凸台1216的内径和外径一致,且上密封圈125的内径与外径与第二凸台1221的内径和外径一致,从而下密封圈123与上密封圈125可被夹持在第一凸台1216与第二凸台1221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密封圈125与下密封圈123的外径大小一致,且上密封圈125的内径比下密封圈123的内径小,从而可以在上密封圈125的一侧形成有效的密封,减少孵育腔内液体由于过滤膜124与第一凸台1216相接触产生的引力而渗漏。在进行孵育实验时,将过滤膜124放置在下密封圈123与上密封圈125之间形成夹心结构,并最终被第一凸台1216与第二凸台1221夹持。通过设置密封圈可以保证过滤过程的密闭性,防止液体从过滤膜124的边缘处泄漏。可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对密封性能要求不高的孵育过程,或者第一凸台1216和/或第二凸台1221已采用密封性能较好的材料制作时,该孵育装置100可以不含有密封圈。
[0051]如图3所示,密封钉130能够插入柱孔117内且密封钉130的尺寸与柱孔117匹配用于在一端密封未使用的柱孔117,保证后续抽滤时的气密性。可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只有一个柱孔117时,该孵育装置100也可以不含有密封钉130。
[0052]请结合图2和图3,底座140包括座体部142和支撑部144。支撑部144采用塑胶等气密性较好的材料制作。支撑部144设在座体部142上且尺寸小于座体部142。密封部144可伸入边框部112与槽体部111的底部形成的凹槽内并在周缘与边框部112抵接,从而在槽底封住柱孔117,以降低孵育过滤器120内的液体挥发或泄露。
[0053]请结合图2、图3和图11,盒盖150盖设在盒体110上并盖住孵育过滤器120。在本实施方式中,盒盖150内设有能够套设在第三凸台1223上的环形第四凸台152。第四凸台152能够套设在第三凸台1223上形成嵌套结构,从而盖住加液口 1222,以降低孵育过程中孵育过滤器120内的液体挥发,保证孵育过程的稳定性和结果的一致性。
[0054]如图1所示,抽滤系统200包括抽滤座210、抽滤瓶220、真空泵230及连接管道240。
[0055]抽滤座210可放置在盒体110的底部用于承载盒体110,并与盒体110的底部密封对接。抽滤座210内设有气腔(图未示),并在气腔的腔壁上设有用于连通气腔及连接管道240的接口(图中未标示)。本实施方式的抽滤座210具有与96孔板抽滤系统匹配的尺寸,可直接与盒体110的底部对接进行抽滤,使用方便。
[0056]抽滤座210、抽滤瓶220及真空泵230通过连接管道240依次连通连接构成抽滤系统。当孵育或清洗过程完成后,可将放置有孵育过滤器120的盒体110从底座140上取下,并取下盒盖150 ;再将盒体110放置在抽滤座210上与抽滤座210对接,未使用的支撑柱116用密封钉130密封;开启真空泵230进行抽滤,孵育过滤器120内产生负压,容置腔1214内的液体流过滤膜124而被抽出。当需要清洗时,可直接通过加液口 1222加清洗液,之后同样的方式抽滤即可。
[0057]该孵育装置100和孵育系统10,过滤膜124可被夹持在第一凸台1216与第二凸台1221之间,避免了传统的在孵育过程中过滤膜124随处漂浮现象的发生,如杂交膜漂浮在反应液上方或贴附在孵育装置底部,从而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并可节省孵育时间,缩减实验成本。当需要更换反应试剂或进行PBS清洗时,可直接对孵育过滤器120内的液体进行抽滤处理,而不需要移动过滤膜124,操作简便,省时省力。
[005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孵育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嘴部,内部开设有容置腔,且所述下嘴部在一端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过滤孔,另一端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开口,在所述容置腔内靠近所述过滤孔的一端围绕所述容置腔的内壁设有第一凸台; 上盖部,套设在所述下嘴部上,所述上盖部开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加液口,且上盖部内围绕所述加液口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台相对的第二凸台;以及 过滤膜,夹持于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之间,所述过滤膜与所述第二凸台配合形成孵育腔,所述加液口与所述孵育腔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孵育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嘴部包括内壳部、连接部及柱脚,所述内壳部为空心柱体结构且内部开设的空腔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连接部呈漏斗状且直径较大的一端与所述内壳部对接,所述柱脚设在所述连接部的直径较小的一端,所述柱脚轴向开设通孔形成所述过滤孔,所述过滤孔通过所述连接部的内部空腔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第一凸台在所述容置腔内围绕所述连接部的直径较大的一端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孵育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外周壁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把手;所述上盖部的外周壁设有两相对设置的第二把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孵育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部的外周壁设有两相对设置的限位块,所述上盖部开设有两相对设置的L形限位缺口,所述上盖部套设在所述内壳部上并通过所述限位缺口与所述限位块卡接在一起。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孵育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部在所述第一凸台的上方开设有两相对设置的用于从所述容置腔内取物的取物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孵育过滤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所述下密封圈、过滤膜及上密封圈依次层叠并夹持于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二凸台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孵育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密封圈与所述下密封圈的外径大小一致,且所述上密封圈的内径比所述下密封圈的内径小;所述第一凸台的内径及外径与所述下密封圈的内径及外径一致;所述第二凸台的内径及外径与所述上密封圈的内径及外径一致。
8.一种孵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盒体,内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轴向开设有贯穿所述盒体的柱孔; 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孵育过滤器,所述下嘴部插设在所述支撑柱上; 底座,设在所述盒体的底侧用于支撑所述盒体;以及 盒盖,盖设在所述盒体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孵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包括槽体部以及围绕所述槽体部设置的边框部,所述槽体部开设有灌液槽且在所述灌液槽内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柱设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柱孔贯穿所述灌液槽的槽底。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孵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部在开设有所述加液口的端部设有围绕所述加液口且环形凸出的第三凸台,所述盒盖内设有环形第四凸台,所述第四凸台与所述第三凸台相互嵌合。
【文档编号】G01N33/53GK203923187SQ201420334781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20日
【发明者】刘志明, 刘苏燕, 吴诗扬 申请人:益善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