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向水样采集并行进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49264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垂向水样采集并行进样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样水样采集器,特别是垂向水样采集并行进样装置。用于野外水样采集,为水质监测的后续工作提供待测水样。



背景技术:

进样水样采集器,顾名思义就是在做环境评价、水质监测的时候,用于野外水样采集,为水质监测的后续工作提供待测水样。在很多研究中,水样采集都是水质分析监测工作中不能轻视的一项工作,而水样进样器的选择和改进对采集水样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准确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野外水样采集采用的水样进样器,就其操作方式分为自动采样进样器和手动采样进样器两种,按适用范围,采水精密度分为精密进样器和简易进样器两类。目前,环境监测水质采样大多使用聚乙烯塑料桶或单层采水瓶或有机玻璃进样器等,这些进样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着采样效率低、易损坏,特别是在低水位污水采样点位误差较大,且每次采样只能针对某一深度水样进行采集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垂向水样采集并行进样装置,它能够克服己有技术的不足,可同时采集不同深度的水样,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并且,可对同一地点,不同深度处的水样进行高精度的同时采集,能进一步满足环境监测和相关的科学研究对时间同步数据的需求。

本发明是根据《水环境监测规范》对进样器的技术要求而设计的。

其解决方案是:外部框架上横向串联布置有采集器,每个采集器由套筒及与其静滑动配合连接的活塞构成,而活塞与拉杆相连接,拉杆又与外部框架活动连接,在拉杆的作用下,活塞可沿套筒上的滑槽往返滑移,构成垂向水样采集并行进样装置,可为水质监测的后续工作提供待测水样。

所述外部框架上横向布置的采集器,至少两个。

所述外部框架上横向布置的采集器为串联式。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采用的采集器呈横向串联的方式布置,在应用过程中,把本进样水样采集器垂直浸入待取样水中的指定深度处,可以同时采集不同深度的水样,这样不仅可极大地提高进样水样采集器的工作效率,而且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并且,还可以对同一地点,不同深度处水样的高精度同时采集,能进一步满足环境监测和相关的科学研究对时间同步数据的需求。这种进样水样采集器不仅符合《水环境监测规范》对进样采集器的技术要求,而且,还具有结构合理,牢固,操作简单,维修方便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垂向水样采集并行进样装置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横向布置在外部框架上的采集器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而定,现以三个采集器串联为例。

图1至图3中,外部框架3上横向串联布置有3个采集器,每个采集器由与外部框架3固定连接的套筒1,及与套筒1静滑动配合连接的活塞2构成。活塞2与拉杆4固定连接,而拉杆4与外部框架3呈垂直交叉状滑动连接,在拉杆4的作用下,活塞2可沿套筒1上的滑槽往返滑移,构成垂向水样采集并行进样装置。

本装置闲置时,每个活塞2完全位于相应的套筒1内的初始位置,取样时,把本垂向水样采集并行进样装置垂直浸入待取样水中的指定深度处,向上拉动拉杆4,每个活塞2在拉杆4的作用下也随之向上运动,与此同时,相应的套筒1内开始进水,可根据需要水样的多少来控制采集的水量。采样结束,把垂向水样采集并行进样装置从水中取出。

将采集水样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先在每个套筒1进样口处连接一个胶管,然后,根据套筒1间的距离,布置相应数量,相应距离的容量瓶,把垂向水样采集并行进样装置水平放置,将每个胶管对准对应的容量瓶,拉杆4向前推,将水样注入容量瓶,采样过程结束。

另外,在采样时,为了防止水中的漂浮物等物质进入采集器,也为了节省对水样的后续处理,根据具体的测试要求,还可以在取样之前,先把滤膜套在套筒1进出水口上,取完水样之后,再把滤膜取下,而后再把所取水样注入容量瓶中,从而可使后续步骤中不用再进行过滤操作。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垂向水样采集并行进样装置,是在外部框架上横向串联布置有采集器,每个采集器由套筒及与其连接的活塞构成,活塞与拉杆相连接,拉杆又与外部框架活动连接,在拉杆的作用下,活塞可沿套筒往返滑移。由于本进样装置采用采集器横向串联布置的方式,把本垂向水样采集并行进样装置垂直浸入待取样水中的指定深度处,可以同时采集不同深度的水样,不仅可极大地提高本进样装置的工作效率,而且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并且,还可以对同一地点,不同深度处水样的高精度同时采集,能进一步满足环境监测和相关的科学研究对时间同步数据的需求。该进样装置符合《水环境监测规范》对进样器的技术要求,具有结构合理,牢固,操作简单,维修方便等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王宗志;童海滨;赵亚静;程亮;刘克琳;芦冠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17.04.12
技术公布日:2017.09.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