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导检测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071阅读:1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导检测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化学物理检测仪所用的关键部件之一。
一般的电导检测池,电极的安排有二种形式一种电极面积大,选择较大的极间距离;另一种电极面积较小,选择小的极间距离。由于电导池的结构、尺寸、直接影响检测信号的灵敏度和精密度,离子色谱仪的电导检测池采用电极面积较小,极间距离小的形式。目前常用的两电极电导检测池极间距离不能小于液体进口直径,否则检测池内会出现死体积,给线性测量带来误差。
经专利文献检索,现有的技术有日本公开特许公报昭 `56-44836(Int,Cl3,GOIN 27/28,27/46)日本公开特许公报昭 `57-122357(Int,Cl3,GOIN 27/46)日本公开特许公报昭 `58-34355(Int,Cl3,GOIN 27/46,27/42,31/08)日本公开特许公报昭 `58-129243(Int,Cl3,GOIN 27/26,27/46,31/08)日本公开特许公报昭 59-224551(Int,Cl3,GOIN 31/08)European Patent Application,Appl NO 811099670(Int,Cl3,GOIN 31/08)United States Patent,APPl NO 425116(Int,Cl3,GOIN 27/42)我们设想通过极间距离的调整,使检测池不受池内死体积限制,达到进一步提高检测池灵敏度的目的。
本发明
图1 电导检测池结构 1-排液管 2-排液管压紧螺母 3-电极压紧螺母 4-电极Ⅰ 5-密封垫圈 6-池体 7-电极Ⅱ 8-进液管 9-密封锥 10-热敏电阻 11-热敏电阻压紧螺母图2、3 本发明用在进口离子色谱仪上的实验结果图4、5 本发明的良好线性关系(实验结果)图6 本发明用在高灵敏度档实验结果本发明电导检测池结构见图1所示,其要点在于溶液进液口选择在电极Ⅱ(7)上,为了不给样品测量精度带来影响,并获得小的池容积,将进液管(8)镶在电极Ⅱ(7)上,使快速流入池内的液流瞬时通过两电极(4)、(7)表面,少多电极的沾污,增加溶液的传质能力。在排液口设计上采用两个排液口的结构,使进入池内的气泡易于迅速排出,检测池内没有死体积。
按本发明制造的电导检测池,在进口离子色谱上,替换相应部件,灵敏度提高2.4-2.7倍,实验结果如图2、图3所示。
按本发明设计的电导检测池,电极直径φ2.5mm,小于进口离子色谱仪相应部件的直径。
本发明提供电导检测池灵敏度的提高,除在结构上不同于进口离子色谱仪相应部件外,关键是在极间距离取值上,一般认为极间距取值小于一定值,测量中会出现非线性。本发明的电导检测池经实验表明它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见图4、图5)。本发明电导池峰高重现实验数据见表1和表2。图6表明本发明电导池在高灵敏挡,1μS时,样品的测试情况。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本发明电导池具有高的灵敏度,良好的线性关系和峰高重现性,在高灵敏度挡测定,噪声小,分离度好。
采用本发明的设计,电极Ⅰ、Ⅱ直径选择φ2mm,间距≤0.3mm,可获得与进口离子色谱仪相应部件相当的灵敏度,并在分离度、线性关系、重现性、最低检出限等方面,技术性能均有改善。
按照本发明提供电导检测池图1结构,采用下面的主要尺寸和工艺加工,可获得上述实验结果。
池体采用聚四氟乙烯制作,电极Ⅰ、Ⅱ孔在同一轴线上并与排液孔垂直相贯,排液孔内径φ0.3-0.4mm,电极材料316#不锈钢,电极直径φ2.5,电极Ⅱ内孔φ1.2mm,它与进液管的镶接为过盈镶接,进液管内径φ0.6mm,排液管内径φ0.3mm,电极Ⅰ、Ⅱ极间距离≤0.3mm,电极表面加工光洁度为
12,经研磨,抛光,硝酸纯化后装配,电导检测池装配后,不能有渗漏。
权利要求
1.一种化学物理分析仪器部件电导检测池,其特征在于进液管镶在电极上,采用两个排液口结构,电极轴线与两个排液孔轴线平面相交。
2.一种按照权利要求
1所说的电导检测池,其特征在于电极直径φ≤2.5mm,极间距离≤0.3mm。
3.一种按照权利要求
1、2所说的电导检测池,其特征在于电极进液的中心孔径φ≤1.2mm。
4.一种按照权利要求
1所说的电导检测池,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两个排液孔是在同一轴线上,孔径φ0.3-0.4mm,
5.一种按照权利要求
1、4所说的电导检测池,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电极Ⅰ、Ⅱ孔在同一轴线上,并与排液孔垂直相贯。
专利摘要
一种化学物理检测仪器的部件电导检测池,采用进液管镶在电极上,具有两个排液口结构,使检测池内没有死体积,电极间距≤0.3mm,具有容积小,灵敏度高的特点。用于离子色谱仪上,在分离度、线性关系、重现性、最低检出限等方面,技术性能均优于进口离子色谱仪的相应部件。
文档编号G01N27/06GK86100344SQ86100344
公开日1986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1986年1月21日
发明者付仲华, 吴海云, 侯小平, 方庆贵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所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