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装置及方法

文档序号:10510249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装置及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承载装置,用于放置管母支撑伸缩线夹;加载装置,用于对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施加载荷;参数测量装置,与加载装置和承载装置相连接,用于测量加载装置对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施加的载荷,以及管母支撑伸缩线夹在载荷作用下移动的位移;数据处理装置,与参数测量装置相连接,用于接收参数测量装置对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施加的载荷,以及管母支撑伸缩线夹在载荷作用下移动的位移,以及根据载荷和位移确定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特性模型。本发明通过对管母支撑伸缩线夹反复施加载荷力,以构建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模型,以便更好地研究管母支撑伸缩线夹连接互联设备的抗震性能。
【专利说明】
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 预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互联模拟高压电气设备的仿真计算中,地震荷载对互联设备进行反复作用,该 仿真中,管母支撑伸缩线夹仅仅被模拟成水平滑动支座。而在实际运行中,管母支撑伸缩线 夹在互联设备中类似于一个减震器,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滑动摩擦力、滑动刚度、耗能能 力、阻尼特性等滞回特性对与硬管母线连接的互联高压设备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均有较大 影响,如果仅仅将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模拟成水平滑动支座,与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实际受 力情况差别较大。仿真中,如果忽略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这些滞回特性对互联设备的动力 特性及地震造成的影响,将严重影响模拟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0003]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预测装置及方法,以确定 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特性模型。
[0004] -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装置,该装置 包括承载装置、加载装置、参数测量装置和数据处理装置。其中,承载装置用于放置管母支 撑伸缩线夹;加载装置用于对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施加载荷;参数测量装置与所述加载 装置和/或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相连接,用于测量所述加载装置对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施 加的载荷,以及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在所述载荷作用下移动的位移;数据处理装置与所 述参数测量装置相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参数测量装置对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施加的载 荷,以及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在所述载荷作用下移动的位移,以及根据所述载荷和所述 位移确定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特性模型。
[0005] 进一步地,上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装置中,所述参数测量装置 包括:力传感器,与所述加载装置相连接,用于测量所述加载装置对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 施加的载荷;位移传感器,与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相连接,用于测量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 夹在所述载荷作用下移动的位移。
[0006] 进一步地,上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装置中,所述数据处理装置 与所述加载装置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加载装置对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施加载荷的频率 和载荷力的大小。
[0007] 进一步地,上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装置中,所述加载装置包括: 液压伺服装置和油栗;其中,所述油栗与所述液压伺服装置相连接;所述液压伺服装置的输 出端用于在所述油栗的作用下伸出或回缩,所述输出端用于对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施加 载荷。
[0008] 进一步地,上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装置中,所述数据处理装置 用于:根据所述载荷和所述位移确定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曲线,并根据所述滞回 曲线确定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特性参数,以及根据所述特性参数确定所述管母支撑伸 缩线夹的滞回特性模型。
[0009] 进一步地,上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装置中,所述数据处理装置 确定的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特性模型为:
[0010] 正向加载0A段:f(x)=Ko.x (0<x< Amax) (1)
[0011] 正向卸载 AB 段:f(x) =Ki .x+al ( Δ Δ max) (2)
[0012] 反向卸载 BC 段:f(x) =K2 .x+a2 (-Δ Δ A) (3)
[0013] 反向卸载CD段:f(x) =Κ3 .x+a3 (-Δ Δ Β) (4)
[0014] 上述各式中,Δ max为每级荷载所代表的正向最大位移,Δ Α为每级正向荷载卸载 时的残余变形,-△ max为每级荷载所代表的负向最大位移,△ B为每级负向荷载卸载时残余 变形,Ko为正向加载初始刚度▲为正向卸载刚度,K2为反向加载刚度,K 3为反向卸载刚度, al、a2和a3为常数。
[0015]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方法,该方 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对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施加的载荷;获取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在施 加的所述载荷作用下移动的位移;根据所述载荷和所述位移,确定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 的滞回曲线;根据所述滞回曲线确定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特性参数;根据所述特性参 数确定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特性模型。
[0016] 进一步地,上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方法中,所述特性参数包括: 正向加载初始刚度Ko,正向卸载刚度心,反向加载刚度K 2,反向卸载刚度K3。
[0017] 进一步地,上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方法中,根据所述特性参数 确定的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特性模型为:
[0018] 正向加载0Α段:f(x)=Ko.x (0<x< Amax) (1)
[0019] 正向卸载 AB 段:f(x) =Ki .x+al ( Δ Δ max) (2)
[0020] 反向卸载 BC 段:f(x) =K2 .x+a2 (-Δ Δ A) (3)
[0021] 反向卸载CD段f(x) =Κ3 .x+a3 (-Δ Δ Β) (4)
[0022] 上述各式中,Δ max为每级荷载所代表的正向最大位移,Δ Α为每级正向荷载卸载 时的残余变形,-△ max为每级荷载所代表的负向最大位移,△ B为每级负向荷载卸载时残余 变形,Ko为正向加载初始刚度,ΚαΗ向卸载刚度,心反向加载刚度,K3反向卸载刚度,al、a2和 a3为常数。
[0023] 本发明通过对管母支撑伸缩线夹反复施加载荷力,以构建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滑 动摩擦力的滞回特性模型,以便更好地研究管母支撑伸缩线夹连接互联设备的抗震性能。 与现有技术中将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简化成水平滑动支座相比,该模型可以准确预测管母线 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特性,该预测模型可以用于有管母线支撑伸缩线夹相连的变电站互联 高压电气设备的抗震及动力特性计算中,从而为准确计算管母线支撑伸缩线夹相连的变电 站互联高压电气设备的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奠定了基础。
[0024] 本发明中预测器件滞回特性的方法的效果与上述预测器件滞回特性的装置相同, 故不赘述。
【附图说明】
[0025]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 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26] 图1为现有技术中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主视图;
[0027] 图2为现有技术中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侧视图;
[0028]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装置的结构示意 图;
[0029] 图4为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曲线;
[0030]图5为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特性模型;
[0031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 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 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 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 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0033] 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装置的 结构示意图。该装置用于预测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特性模型。
[0034] 如图所示,该装置包括:承载装置1、加载装置、参数测量装置和数据处理装置。 [0035]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承载装置1、加载装置2、参数测量装置和数据处理装置3。 [0036]其中,承载装置1用于放置管母支撑伸缩线夹4。具体地,承载装置1可以包括一个 平台和至少两个支撑体,各支撑体的一端与平台相连接,各支撑体的另一端可以与地相连 接,以便将承载装置进行固定。管母支撑伸缩线夹4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在该平台上。
[0037]加载装置2用于对管母支撑伸缩线夹4反复施加载荷。具体实施时,加载装置2可以 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电机、液压机等,本实施例对加载装置2的具体形式不做任何限 定。
[0038]参数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加载装置2对管母支撑伸缩线夹4施加的载荷,以及管母支 撑伸缩线夹4在该载荷作用下移动的位移。
[0039]具体地,参数测量装置可以包括力传感器5和位移传感器6。其中,力传感器5可以 安装在加载装置2的输出端,以便测量加载装置2对管母支撑伸缩线夹4施加的载荷力的大 小。位移传感器6与管母支撑伸缩线夹4相连接,用于测量管母支撑伸缩线夹4在载荷作用下 移动的位移。
[0040]数据处理装置3与参数测量装置相连接,用于接收参数测量装置测量的载荷及位 移,以及根据载荷和位移确定管母支撑伸缩线夹4的滞回特性模型。
[0041 ]本实施例通过加载装置对管母支撑伸缩线夹4反复施加载荷力,进而确定管母支 撑伸缩线夹4的滞回特性模型,与现有技术中将管母支撑伸缩线夹4简化成水平滑动支座相 比,该模型可以准确预测管母支撑伸缩线夹4的滞回特性,该预测模型可以用于与管母支撑 伸缩线夹4相连的变电站互联高压电气设备的抗震及动力特性的计算中,从而为准确计算 管母支撑伸缩线夹4相连的变电站互联高压电气设备的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奠定了基础。 [0042]上述实施例中,数据处理装置还可以与加载装置电连接,数据处理装置控制加载 装置对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施加载荷的频率和载荷力的大小。
[0043]可以看出,本实施例可以通过数据处理装置3来控制加载装置2对管母支撑伸缩线 夹施加的载荷力,该种控制方式可以在数据处理装置内预先设置载荷的施加方式,以便可 以对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施加的载荷力进行灵活控制。
[0044] 参见图1,图中还示出了加载装置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加载装置2可以包括:液 压伺服装置21和油栗22。其中,油栗22与液压伺服装置21相连接,用于为液压伺服装置21供 油;液压伺服装置21的输出端用于在油栗22的作用下伸出或回缩,输出端用于对管母支撑 伸缩线夹4施加载荷。
[0045] 具体地,液压伺服装置21的进出油口均与油栗22相连接,液压伺服装置21的壳体 与剪力墙7相连接,以对液压伺服装置21进行固定。液压伺服装置21的输出端在油栗22的作 用下可以伸缩,进而对管母支撑伸缩线夹4反复施加载荷力。
[0046] 数据处理装置3确定的管母支撑伸缩线夹4的滞回特性模型为:
[0047] 正向加载0A段:f(x)=Ko.x (0<x< Amax) (1)
[0048] 正向卸载 AB 段:f(x) =Ki .x+al ( Δ Δ max) (2)
[0049] 反向卸载 BC 段:f(x) =K2 .x+a2 (-Δ Δ A) (3)
[0050] 反向卸载CD段:f(x) =Κ3 .x+a3 (-Δ Δ Β) (4)
[00511上述各式中,Δ max为每级荷载所代表的正向最大位移,Δ Α为每级正向荷载卸载 时的残余变形,-△ max为每级荷载所代表的负向最大位移,△ B为每级负向荷载卸载时残余 变形,Ko为正向加载初始刚度,ΚαΗ向卸载刚度,心反向加载刚度,K3反向卸载刚度,al、a2和 a3为常数。
[005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滞回特性模型中的参数,即正向加载初始刚度Ko,正向卸载刚 度心,反向加载刚度Κ2,反向卸载刚度K3,al、a2和a3,以及Amax、AA、_Amax和ΔΒ均可以根 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0053]下面再结合附图,对管母支撑伸缩线夹4滞回特性模型的构建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0054]数据处理装置3根据接收到的载荷和位移确定管母支撑伸缩线夹4的滞回曲线,并 根据该滞回曲线确定管母支撑伸缩线夹4的特性参数,以及根据确定的特性参数确定管母 支撑伸缩线夹4的滞回特性模型。
[0055]管母支撑伸缩线夹4的形状如图2所示,其材料特性如下表所示。
[0057]试验时,加载的频率控制在1Hz。按管母线支撑伸缩线夹4位移允许限值△ μ的倍数 分级控制加载。即:按照± l〇mm、± 20mm、± 30mm、± 40mm四级位移控制加载,每级反复加载 10次。
[0058]根据上述试验方案,获得的管母线支撑伸缩线夹4的滞回曲线如图4所示,可以看 出,由于管母线支撑伸缩线夹4在拉伸和受压时,都会受到软母线对位移的约束作用,这使 得管母线支撑伸缩线夹在拉伸时和压缩时的图像并不对称,其滞回曲线符合典型的三角形 模型的特点,力学特点呈现出力超前而位移滞后的特点。管母线支撑伸缩线夹的力学特性 如下表所示。
[0060]根据试验滞回曲线,可以得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4的滞回特性模型的如下各特性 参数:正向加载初始刚度Ko,正向卸载刚度心,反向加载刚度K2,反向卸载刚度K3,以及al、a2 和a3为常数,各参数的具体取值范围参见表:
[0061 ]表3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恢复参数力模型的特性参数
[0063]根据管母支撑伸缩线夹4的上述特性参数,构建管母支撑伸缩线夹4的滞回特性预 测模型,管母支撑伸缩线夹各个加载阶段恢复力方程为:
[0064] 正向加载0A段:f(x)=Ko.x. (o<x< Amax) (1)
[0065] 正向卸载AB段:f(x)=Ki.x+ai( Δα<χ< Amax) (2)
[0066] 反向卸载BC段:f(x)=K2.x+a2(_Amax<x< Δα) (3)
[0067] 反向卸载⑶段f(x)=K3.x+a3(-Amax<x< Δβ) (4)
[0068] 上述各式中,构建的管母线支撑伸缩线夹各加载阶段恢复力模型如图5所示。公式 中Amax代表每级荷载所代表的正向最大位移,ΔΑ代表每级正向荷载卸载时残余变形,-Δ max代表每级荷载所代表的负向最大位移,ΔΒ代表每级负向荷载卸载时残余变形,Ko为正 向加载初始刚度,^为正向卸载刚度,Κ 2为反向加载刚度,Κ3为反向卸载刚度。
[0069]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管母线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特性预测模型可应用ansys中的 beaml89单元模拟。管母线支撑伸缩线夹的滑动面可用ansys中的combin39非线性弹簧单元 用来模拟,该单元有两个结点,管母支撑线夹的恢复力特性可以通过力(F)、位移(D)曲线来 定义。本专利用apdl语言编写的管母线支撑伸缩线夹恢复力模型部分程序如下:
[0070]
[0072]综上,本实施例中的预测模型可以用于有管母线支撑伸缩线夹相连的变电站互联 高压电气设备的抗震及动力特性计算中,从而为准确计算管母线支撑伸缩线夹相连的变电 站互联高压电气设备的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提供了保障。
[0073]方法实施例:
[0074] 参见图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预测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的方法的流 程图。如图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0075] 步骤S1,获取对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施加的载荷。具体地,测试时,可以将管母支撑 伸缩线夹安装在承载装置上,然后通过加载装置对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施加载荷,并通过安 装在加载装置输出端的力传感器测量施加于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载荷的大小。
[0076]步骤S2,获取管母支撑伸缩线夹在施加的载荷作用下移动的位移。具体地,通过安 装在承载装置上的位移传感器测量管母支撑伸缩线夹在施加的上述载荷的作用下的位移。 [0077]步骤S3,根据载荷和位移,确定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曲线。根据对管母支撑伸 缩线夹施加的载荷和管母支撑伸缩线夹在该载荷下移动的位移确定滞回曲线的方式为本 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故不赘述。
[0078] 步骤S4,根据滞回曲线确定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特性参数,其中,特性参数可以包 括正向加载初始刚度Ko,正向卸载刚度h,反向加载刚度K 2,反向卸载刚度K3,上述各参数的 具体确定方式参见上述装置实施例即可,本实施例在此不在赘述。
[0079] 步骤S5,根据特性参数确定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特性模型。具体确定的滞回 特性预测模型为:
[0080] 本实施例构建的管母支撑伸缩线夹各个加载阶段恢复力方程为:
[0081] 正向加载0Α段:f(x)=Ko.x .((Xx<Amax) (1)
[0082] 正向卸载AB段:f(x)=Ki.x+ai ( Δα<χ< Amax) (2)
[0083] 反向卸载BC段:f(x)=K2.x+a2 (-Amax<x< Δα) (3)
[0084] 反向卸载⑶段f(x)=K3.x+a3 (-Amax<x< Δβ) (4)
[0085] 上述各式中,构建的管母线支撑伸缩线夹各加载阶段恢复力模型如图5所示。公式 中Amax代表每级荷载所代表的正向最大位移,ΔΑ代表每级正向荷载卸载时残余变形,-Δ max代表每级荷载所代表的负向最大位移,ΔΒ代表每级负向荷载卸载时残余变形,Ko为正 向加载初始刚度,h为正向卸载刚度,Κ 2为反向加载刚度,Κ3为反向卸载刚度,al、a2和a3为 常数。
[0086]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法实施例与上述装置实施例原理相同,相关之处可以相互参 照。
[0087]本实施例通过对管母支撑伸缩线夹反复施加载荷力,可以确定管母支撑伸缩线夹 的滞回特性模型,与现有技术中将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简化成水平滑动支座相比,本实施例 中的滞回特性模型更接近模拟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真实受力情况。该预测模型可以用于有 管母线滑动金具相连的变电站互联高压电气设备的抗震及动力特性计算中,从而为准确计 算管母线滑动金具相连的变电站互联高压电气设备的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提供了保障。 [0088]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 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 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主权项】
1. 一种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载装置,用于放置管母支撑伸缩线夹; 加载装置,用于对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施加载荷; 参数测量装置,与所述加载装置和/或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相连接,用于测量所述加载装 置对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施加的载荷,以及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在所述载荷作用下移 动的位移; 数据处理装置,与所述参数测量装置相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参数测量装置对所述管母 支撑伸缩线夹施加的载荷,以及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在所述载荷作用下移动的位移,以 及根据所述载荷和所述位移确定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特性模型。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参数测量装置包括: 力传感器,与所述加载装置相连接,用于测量所述加载装置对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 施加的载荷; 位移传感器,与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相连接,用于测量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在所 述载荷作用下移动的位移。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数据处理装置与所述加载装置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加载装置对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施 加载荷的频率和载荷力的大小。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加载装置包括:液压伺服装置和油栗;其中, 所述油栗与所述液压伺服装置相连接; 所述液压伺服装置的输出端用于在所述油栗的作用下伸出或回缩,所述输出端用于对 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施加载荷。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数据处理装置用于:根据所述载荷和所述位移确定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曲线,并 根据所述滞回曲线确定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特性参数,以及根据所述特性参数确定所 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特性模型。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数据处理装置确定的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特性模型为: 正向加载0A段:f(x)=Ko.x((Xx< Amax) (1) 正向卸载AB段:f(x)=Ki.x+al( Δ Amax) (2) 反向卸载BC段:f(x)=K2.x+a2(-Amax<x< ΔA) (3) 反向卸载〇)段::?(叉)=〖3.叉+&3(-六1]1&叉^^^^13) (4) 上述各式中,Amax为每级荷载所代表的正向最大位移,ΔΑ为每级正向荷载卸载时的 残余变形,-△ max为每级荷载所代表的负向最大位移,△ Β为每级负向荷载卸载时残余变 形,Ko为正向加载初始刚度▲为正向卸载刚度,K2为反向加载刚度,K 3为反向卸载刚度,al、 a2和a3为常数。7. -种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对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施加的载荷; 获取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在施加的所述载荷作用下移动的位移; 根据所述载荷和所述位移,确定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曲线; 根据所述滞回曲线确定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特性参数; 根据所述特性参数确定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特性模型。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特性参数包括:正向加载初始刚度Ko,正向卸载刚度心,反向加载刚度K 2,反向卸载刚度K3。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母支撑伸缩线夹滞回特性模型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 所述特性参数确定的所述管母支撑伸缩线夹的滞回特性模型为: 正向加载0Α段:f(x)=Ko.x((Xx< Amax) (1) 正向卸载AB段:f(x)=Ki.x+al( Δ Amax) (2) 反向卸载BC段:f(x)=K2.x+a2(-Amax<x< ΔA) (3) 反向卸载〇)段:?(叉)=〖3.叉+&3(-么11^^^^^13) (4) 上述各式中,Amax为每级荷载所代表的正向最大位移,ΔΑ为每级正向荷载卸载时的 残余变形,-△ max为每级荷载所代表的负向最大位移,△ Β为每级负向荷载卸载时残余变 形,Ko为正向加载初始刚度▲为正向卸载刚度,K2为反向加载刚度,K 3为反向卸载刚度,al、 a2和a3为常数。
【文档编号】G01N3/32GK105865956SQ201610204516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日
【发明人】张雪松, 董玉明, 周立宪, 刘胜春, 李军辉, 刘臻, 牛海军, 孙娜, 张军, 刘操兰, 邱书清
【申请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国家电网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