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米孔隙材料高温传热的测量装置及高温传热实验方法

文档序号:10551525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微/纳米孔隙材料高温传热的测量装置及高温传热实验方法
【专利摘要】微/纳米孔隙材料高温传热的测量装置及高温传热实验方法,涉及一种微/纳米孔隙材料高温传热的实验方法,为解决现有微/纳米孔隙材料的实验测量系统不能提供超高温加热、气氛压力不可变、加热模式单一、采集信号单一的问题。本发明能够获得微/纳米孔隙材料在不同压力环境下的高温耦合传热特性数据,将待测试件固定于密封舱中,抽出密封舱内空气,充入保护性气体,控制供气装置、压力传感器和抽气装置,使密封舱内气体压力达到预期压力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根据稳态实验、瞬态实验、阶跃辐照实验和周期性辐照实验四种类型,加热周期调节装置控制隔热板开闭状态,数据采集装置采集实验数据。本发明用于微/纳孔隙材料的耦合传热特性的研究。
【专利说明】
微/纳米孔隙材料高温传热的测量装置及高温传热实验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纳米孔隙材料高温传热的实验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微/纳孔隙材料在飞行器热防护、太阳能高温热应用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由于该类材料特殊的多孔结构特征,其内部多种传热方式并存且相互耦合。真空环境中,其传热方式为辐射、导热耦合;在气氛环境中,还需要考虑对流,因此为复杂的辐射-导热-对流耦合传热。多种传热方式共同决定材料的传热性能,因此对该类材料内耦合传热特性进行研究变得极为重要。近年来对该类材料耦合传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和数值研究,在实验研究领域开展较少;为数不多开展的实验研究中,存在以下问题:此类材料在高温领域有着重要应用,但少见超高温条件下的实验系统和相应的实验研究工作;现有实验系统难以为试件提供不同的气氛压力环境;现有实验系统采集数据主要为温度信号,少见热流密度信号,罕见光谱辐射信号;现有实验系统加热模式单一,无法为试件提供复杂的加热模式。因此,研制可提供超高温加热、气氛压力可变、加热模式多样、采集信号全面的试验系统显得非常必要。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微/纳米孔隙材料的实验测量系统存在不能提供超高温加热、气氛压力不可变、加热模式单一、采集信号单一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微/纳米孔隙材料高温传热的测量装置及高温传热实验方法。
[0004]本发明所述微/纳米孔隙材料高温传热的测量装置,包括密封舱1、高温隔热层2、隔热板3、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温度传感器5、红外探测器6、温控装置7、电源8、供气装置9、压力传感器10、加热周期调节装置11、水冷背景12、抽气装置13、水冷装置14和数据采集装置15;密封舱I为夹层结构,夹层内循环充入冷却水;密封舱I内的底部设置有中空的长方体高温隔热层2,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安装在高温隔热层2空腔内;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连接水冷电极,通过密封舱I引出并与电源8相连接;温度传感器5设置在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外表面,温控装置7通过温度传感器5监测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表面温度,温度传感器5将温度信号反馈到温控装置7,温控装置7同时连接电源8;密封舱I的侧壁上设置有正对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第一圆形红外窗口 17,第一圆形红外窗口 17外部设置有红外探测器6,红外探测器6连接温控装置7;待测试件18安装在高温隔热层2侧壁的开口处,待测试件18的受热面正对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隔热板3置于待测试件18和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之间,且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隔热板3和待测试件18平行放置,隔热板3通过加热周期调节装置11控制开闭状态,并产生不同类型的辐射加热模式;待测试件18的非受热面正对密封舱I内壁面设置的水冷背景12,水冷背景12上设置有圆形小孔,密封舱I的侧壁上设置有正对待测试件18非受热面的第二圆形红外窗口 16;第二圆形红外窗口 16与水冷背景12的圆形小孔同轴,且尺寸相同;数据采集装置15通过第二圆形红外窗口 16与待测试件18相连,采集待测试件18受热面的温度信号、非受热面的温度信号、热流密度信号和光谱能量信号;抽气装置13连接密封舱I排出密封舱I内空气,供气装置9连接密封舱I的第一气路向密封舱I充入保护性气体,压力传感器10连接在供气装置9与密封舱I之间的第二气路上,供气装置9、压力传感器10和抽气装置13配合控制气体流量,控制密封舱I内的保护性气体达到预期压力,同时保持动态平衡;水冷装置14同时与密封舱I和水冷背景12相连,为密封舱I的冷却水夹层和水冷背景12提供循环冷却水。
[0005]本发明所述基于微/纳米孔隙材料高温传热的测量装置的高温传热实验方法,该实验方法能够获得微/纳米孔隙材料在不同压力环境下的高温耦合传热特性数据,该实验方法的具体过程为:
[0006]步骤1、将待测试件18加工为正方形平板,边长尺寸稍小于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长度,厚度尺寸满足:待测试件18中心被数据采集装置15探测的区域内沿厚度方向的传热近似为一维;
[0007]步骤2、将待测试件18垂直置于密封舱I中固定,待测试件18厚度方向为受热面的法向;
[0008]步骤3、抽气装置13抽出密封舱I内空气,供气装置9向密封舱I充入保护性气体,控制供气装置9、压力传感器10和抽气装置13,使密封舱I内气体压力达到预期压力,供气装置
9、压力传感器10和抽气装置13继续工作,保证密封舱I内气体压力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0009]步骤4、根据实验类型,加热周期调节装置11控制隔热板3的开闭状态,
[0010]实验类型为稳态实验,在实验前打开隔热板3,设定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预定温度,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通电并加热到预定温度,待密封舱I内温度达到稳态后,数据采集装置15采集实验数据,实验结束;
[0011 ]实验类型为瞬态实验,在实验前打开隔热板3,设定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为升温过程,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通电加热,数据采集装置15采集实验数据,实验结束;
[0012]实验类型为阶跃辐照实验,实验前关闭隔热板3,设定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预定温度,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通电并加热到预定温度,待密封舱I内温度达到稳态后,打开隔热板3,数据采集装置15采集实验数据,实验结束;
[0013]实验类型为周期性辐照实验,实验前关闭隔热板3,设定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预定温度,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通电并加热到预定温度,待密封舱I内温度达到稳态后,设置辐照周期,加热周期调节装置11控制隔热板3自动打开和关闭,实现周期性辐照加热,数据采集装置15采集实验数据,实验结束。
[0014]本发明的优点:本发明中供气装置、抽气装置以及密封舱一起为微/纳孔隙材料提供不同的压力环境,考察不同压力环境对材料内耦合传热的影响,特别地,当密封舱内接近真空环境时,可近似剥离材料内的对流传热;高温辐射加热单元可为待测试件提供高温面辐射加热环境,加热温度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从而进行不同温度下的材料内耦合传热的研究;通过控制加热周期调节装置,可为待测试件提供稳态、瞬态、阶跃辐照以及周期性辐照四种实验模式,实现不同加热模式下微/纳米孔隙材料耦合传热特性研究;数据采集装置可进行材料受热面温度信号、非受热面温度、热流密度以及光谱能量信号采集,采集信号全面。本发明能够为微/纳孔隙材料内耦合传热机理的认识提供多样的实验条件,实验测量结果可为材料内耦合传热数值计算结果提供验证,同时还可作为材料辐射、导热物性参数辨识所必须的实验输入数据。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发明所述微/纳米孔隙材料高温传热的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发明所述基于微/纳米孔隙材料高温传热的测量装置的高温传热实验方法的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具体实施方式】一:下面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微/纳米孔隙材料高温传热的测量装置,包括密封舱1、高温隔热层2、隔热板3、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温度传感器5、红外探测器6、温控装置7、电源8、供气装置9、压力传感器10、加热周期调节装置11、水冷背景12、抽气装置13、水冷装置14和数据采集装置15;
[0018]密封舱I为夹层结构,夹层内循环充入冷却水;密封舱I内的底部设置有中空的长方体高温隔热层2,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安装在高温隔热层2空腔内;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连接水冷电极,通过密封舱I引出并与电源8相连接;
[0019]温度传感器5设置在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外表面,温控装置7通过温度传感器5监测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表面温度,温度传感器5将温度信号反馈到温控装置7,温控装置7同时连接电源8;
[0020]密封舱I的侧壁上设置有正对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第一圆形红外窗口 17,第一圆形红外窗口 17外部设置有红外探测器6,红外探测器6连接温控装置7;
[0021]待测试件18安装在高温隔热层2侧壁的开口处,待测试件18的受热面正对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隔热板3置于待测试件18和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之间,且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隔热板3和待测试件18平行放置,隔热板3通过加热周期调节装置11控制开闭状态,并产生不同类型的辐射加热模式;
[0022]待测试件18的非受热面正对密封舱I内壁面设置的水冷背景12,水冷背景12上设置有圆形小孔,密封舱I的侧壁上设置有正对待测试件18非受热面的第二圆形红外窗口 16;第二圆形红外窗口 16与水冷背景12的圆形小孔同轴,且尺寸相同;
[0023]数据采集装置15通过第二圆形红外窗口16与待测试件18相连,采集待测试件18受热面的温度信号、非受热面的温度信号、热流密度信号和光谱能量信号;
[0024]抽气装置13连接密封舱I排出密封舱I内空气,供气装置9连接密封舱I的第一气路向密封舱I充入保护性气体,压力传感器10连接在供气装置9与密封舱I之间的第二气路上,供气装置9、压力传感器10和抽气装置13配合控制气体流量,控制密封舱I内的保护性气体达到预期压力,同时保持动态平衡;
[0025]水冷装置14同时与密封舱I和水冷背景12相连,为密封舱I的冷却水夹层和水冷背景12提供循环冷却水。
[0026]本实施方式中,密封舱I为待测试件18提供压力环境,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用于向待测试件18提供面辐射加热环境,高温隔热层2保证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快速加热到设定的温度,水冷背景12为待测试件18的非受热面提供稳定的水冷辐射背景;温度传感器5、温控装置7和电源8构成闭环控制系统,实现对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温度的智能控制。供气装置9、压力传感器10和抽气装置13相配合,实现对密封舱I内压力的准确控制。红外探测器6通过红外窗口对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表面温度进行测量,监测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温度是否超过温度传感器5的测温范围。
[0027]【具体实施方式】二:下面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数据采集装置15包括数据采集卡、光谱仪、红外探测器和热流计,数据采集卡采集待测试件18受热面的温度信号,光谱仪采集待测试件18的光谱能量信号,红外探测器正对第二圆形红外窗口 16,采集待测试件18非受热面的温度信号,热流计采集待测试件18的热流密度信号。
[0028]【具体实施方式】三:下面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第一圆形红外窗口 17和第二圆形红外窗口 16的材料能够根据光谱透过需求进行更换。
[0029]【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密封舱I能够提供正压或负压环境,能够提供的绝对压力范围为:0.0I Pa-200kPa。
[°03°]【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高温福射加热单元4能够提供的最高温度为2300K。
[0031]【具体实施方式】六:下面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基于微/纳米孔隙材料高温传热的测量装置的高温传热实验方法,该实验方法能够获得微/纳米孔隙材料在不同压力环境下的高温耦合传热特性数据,该实验方法的具体过程为:
[0032]步骤1、将待测试件18加工为正方形平板,边长尺寸稍小于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长度,厚度尺寸满足:待测试件18中心被数据采集装置15探测的区域内沿厚度方向的传热近似为一维;
[0033]步骤2、将待测试件18垂直置于密封舱I中固定,待测试件18厚度方向为受热面的法向;
[0034]步骤3、抽气装置13抽出密封舱I内空气,供气装置9向密封舱I充入保护性气体,控制供气装置9、压力传感器10和抽气装置13,使密封舱I内气体压力达到预期压力,供气装置
9、压力传感器10和抽气装置13继续工作,保证密封舱I内气体压力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0035]步骤4、根据实验类型,加热周期调节装置11控制隔热板3的开闭状态,
[0036]实验类型为稳态实验,在实验前打开隔热板3,设定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预定温度,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通电并加热到预定温度,待密封舱I内温度达到稳态后,数据采集装置15采集实验数据,实验结束;
[0037]实验类型为瞬态实验,在实验前打开隔热板3,设定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为升温过程,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通电加热,数据采集装置15采集实验数据,实验结束;
[0038]实验类型为阶跃辐照实验,实验前关闭隔热板3,设定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预定温度,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通电并加热到预定温度,待密封舱I内温度达到稳态后,打开隔热板3,数据采集装置15采集实验数据,实验结束;
[0039]实验类型为周期性辐照实验,实验前关闭隔热板3,设定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预定温度,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通电并加热到预定温度,待密封舱I内温度达到稳态后,设置辐照周期,加热周期调节装置11控制隔热板3自动打开和关闭,实现周期性辐照加热,数据采集装置15采集实验数据,实验结束。
[0040]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高温传热实验方法可实验测量获得微/纳孔隙材料在不同加热温度下、不同保护气氛压力环境中、不同加热模式下的耦合传热特性数据。
【主权项】
1.微/纳米孔隙材料高温传热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舱(I)、高温隔热层(2)、隔热板(3)、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温度传感器(5)、红外探测器(6)、温控装置(7)、电源(8)、供气装置(9)、压力传感器(10)、加热周期调节装置(11)、水冷背景(12)、抽气装置(13)、水冷装置(14)和数据采集装置(15); 密封舱(I)为夹层结构,夹层内循环充入冷却水;密封舱(I)内的底部设置有中空的长方体高温隔热层(2),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安装在高温隔热层(2)空腔内;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连接水冷电极,通过密封舱(I)引出并与电源(8)相连接; 温度传感器(5)设置在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外表面,温控装置(7)通过温度传感器(5)监测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表面温度,温度传感器(5)将温度信号反馈到温控装置(7),温控装置(7)同时连接电源(8); 密封舱(I)的侧壁上设置有正对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第一圆形红外窗口(17),第一圆形红外窗口(17)外部设置有红外探测器(6),红外探测器(6)连接温控装置(7); 待测试件(18)安装在高温隔热层(2)侧壁的开口处,待测试件(18)的受热面正对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隔热板(3)置于待测试件(18)和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之间,且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隔热板(3)和待测试件(18)平行放置,隔热板(3)通过加热周期调节装置(11)控制开闭状态,并产生不同类型的辐射加热模式; 待测试件(18)的非受热面正对密封舱(I)内壁面设置的水冷背景(12),水冷背景(12)上设置有圆形小孔,密封舱(I)的侧壁上设置有正对待测试件(18)非受热面的第二圆形红外窗口(16);第二圆形红外窗口(16)与水冷背景(12)的圆形小孔同轴,且尺寸相同; 数据采集装置(15)通过第二圆形红外窗口(16)与待测试件(18)相连,采集待测试件(18)受热面的温度信号、非受热面的温度信号、热流密度信号和光谱能量信号; 抽气装置(13)连接密封舱(I)排出密封舱(I)内空气,供气装置(9)连接密封舱(I)的第一气路向密封舱(I)充入保护性气体,压力传感器(10)连接在供气装置(9)与密封舱(I)之间的第二气路上,供气装置(9)、压力传感器(10)和抽气装置(13)配合控制气体流量,控制密封舱(I)内的保护性气体达到预期压力,同时保持动态平衡; 水冷装置(14)同时与密封舱(I)和水冷背景(12)相连,为密封舱(I)的冷却水夹层和水冷背景(12)提供循环冷却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米孔隙材料高温传热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数据采集装置(15)包括数据采集卡、光谱仪、红外探测器和热流计,数据采集卡采集待测试件(18)受热面的温度信号,光谱仪采集待测试件(18)的光谱能量信号,红外探测器正对第二圆形红外窗口(16),采集待测试件(18)非受热面的温度信号,热流计采集待测试件(18)的热流密度信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米孔隙材料高温传热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圆形红外窗口( 17)和第二圆形红外窗口( 16)的材料能够根据光谱透过需求进行更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米孔隙材料高温传热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密封舱(I)能够提供正压或负压环境,能够提供的绝对压力范围为:0.01Pa-200kPa。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米孔隙材料高温传热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能够提供的最高温度为2300K。6.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微/纳米孔隙材料高温传热的测量装置的高温传热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实验方法能够获得微/纳米孔隙材料在不同压力环境下的高温耦合传热特性数据,该实验方法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1、将待测试件(18)加工为正方形平板,边长尺寸稍小于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长度,厚度尺寸满足:待测试件(18)中心被数据采集装置(15)探测的区域内沿厚度方向的传热近似为一维; 步骤2、将待测试件(18)垂直置于密封舱(I)中固定,待测试件(18)厚度方向为受热面的法向; 步骤3、抽气装置(I3)抽出密封舱(I)内空气,供气装置(9)向密封舱(I)充入保护性气体,控制供气装置(9)、压力传感器(10)和抽气装置(13),使密封舱(I)内气体压力达到预期压力,供气装置(9)、压力传感器(10)和抽气装置(13)继续工作,保证密封舱(I)内气体压力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步骤4、根据实验类型,加热周期调节装置(11)控制隔热板(3)的开闭状态, 实验类型为稳态实验,在实验前打开隔热板(3),设定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预定温度,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通电并加热到预定温度,待密封舱(I)内温度达到稳态后,数据采集装置(15)采集实验数据,实验结束; 实验类型为瞬态实验,在实验前打开隔热板(3),设定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为升温过程,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通电加热,数据采集装置(15)采集实验数据,实验结束; 实验类型为阶跃辐照实验,实验前关闭隔热板(3),设定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预定温度,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通电并加热到预定温度,待密封舱(I)内温度达到稳态后,打开隔热板(3),数据采集装置(15)采集实验数据,实验结束; 实验类型为周期性辐照实验,实验前关闭隔热板(3),设定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的预定温度,高温辐射加热单元(4)通电并加热到预定温度,待密封舱(I)内温度达到稳态后,设置辐照周期,加热周期调节装置(11)控制隔热板(3)自动打开和关闭,实现周期性辐照加热,数据采集装置(15)采集实验数据,实验结束。
【文档编号】G01N25/20GK105911094SQ201610464714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3日
【发明人】夏新林, 刘华, 艾青, 孙创, 李东辉
【申请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