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d9959的多路高精度相位差基准信号发生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335405阅读:1013来源:国知局
基于ad9959的多路高精度相位差基准信号发生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够节省MCU资源、提升系统稳定性的基于AD9959的多路高精度相位差基准信号发生器。
【背景技术】
[0002]运用于精密测控设备中的信号发生器由于对输出信号要求从KHz到MHz宽范围输出,对电路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且基准信号发生器所输出信号要供后级电路作为基准信号,增加了电路结构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不利于设备测量精度和稳定性的提高。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了一种能够节省MCU资源、提升系统稳定性的基于AD9959的多路高精度相位差信号发生器。
[0004]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
[0005]—种基于AD9959的多路高精度相位差信号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设有微处理器M⑶、AD9959模块,微处理器MCU与AD9959模块相连接,AD9959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10M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100.03M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第一 30K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第二 30K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 30K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与第二 30K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输出的信号相位差为90°。
[0006]本实用新型还设有基准信号输出电路,所述基准信号输出电路由10M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与100.03M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分别输出正弦信号后,再经差频器处理,向后级电路输出30KHz的基准信号。
[0007]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微处理器M⑶控制AD9959模块实现四路正弦信号的输出,组成多路高精度相位差信号源,与现有技术相比,显著节省了MCU资源,提升了系统稳定性。
[0008]【附图说明】:
[0009]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图。
[0010]附图标记:微处理器MCU 1、AD9959模块2、10M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3、100.03M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4、第一30K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5、第二30K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6。
[0011]【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3]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基于AD9959的多路高精度相位差信号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设有微处理器M⑶1、AD9959模块2,微处理器MCU I与AD9959模块2相连接,AD9959模块2的输出端分别与10M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3、100.03M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4、第一 30K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5、第二 30K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6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30K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5与第二30K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6输出的信号相位差为90°。
[0014]本实用新型还设有基准信号输出电路,所述基准信号输出电路由10M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与100.03M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分别输出正弦信号后,再经差频器处理,向后级电路输出30KHz的基准信号。
[0015]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微处理器M⑶控制AD9959模块实现四路正弦信号的输出,组成多路高精度相位差信号源,与现有技术相比,显著节省了MCU资源,提升了系统稳定性。
【主权项】
1.一种基于AD9959的多路高精度相位差信号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设有微处理器M⑶、AD9959模块,微处理器MCU与AD9959模块相连接,AD9959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10M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100.03M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第一 30K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第二 30K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 30K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与第二 30K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输出的信号相位差为9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于AD9959的多路高精度相位差信号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基准信号输出电路,所述基准信号输出电路由10M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与100.03M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分别输出正弦信号后,再经差频器处理,向后级电路输出30KHz的基准信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够节省MCU资源、提升系统稳定性的基于AD9959的多路高精度相位差基准信号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设有微处理器MCU、AD9959模块,微处理器MCU与AD9959模块相连接,AD9959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100M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100.03M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第一30K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第二30K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30K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与第二30KHz正弦信号输出电路输出的信号相位差为90°,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微处理器MCU控制AD9959模块实现四路正弦信号的输出,组成多路高精度相位差信号源,与现有技术相比,显著节省了MCU资源,提升了系统稳定性。
【IPC分类】G01R1/28
【公开号】CN205246715
【申请号】CN201521004253
【发明人】王建强, 史振国, 尹虎, 刘伟, 郑旭东, 贺春芝, 李德和, 孙玉佩, 戚明珠, 徐家齐, 李昌杰, 李学升, 王超
【申请人】威海北洋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威海北洋光电信息技术股份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