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52188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尤指一种可使该计算机内外接盒达到易于携带的功效,且使用时可稳固设置于所需的位置处。
背景技术
一般公知的计算机内外接盒如图1所示,其为一本体3,该本体3内可设置一记忆单元,且该本体3的底部套设有一座体4,从而使该计算机内外接盒于使用时,利用座体4而以站立的方式将本体3设置于所需的位置处。
虽然上述的本体3可于使用时,利用座体4而以站立的方式将本体3设置于所需的位置处,但是当使用完毕后需将其携带外出时,则必须要将该本体3与座体4分离拆成二组件,再加以携带外出,因此除造成携带外出时的不便外,更易导致该座体4不慎遗失、掉落的现象;况且由于该本体3仅是放置于座体4上,二者之间并无扣合,所以若使用时不慎碰撞,则会使该本体3与座体4分离(或掉落),而让座体4有遗失的忧虑。故,一般公知的计算机内外接盒于实际使用上并不能符合使用者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使该计算机内外接盒达到易于携带的功效,且使用时可通过各支撑件稳固设置于所需位置处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包括一至少一端的二侧面分别具有剖槽的本体;以及一个以上分别活动设置于各剖槽中的支撑件。
如上所述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中,该剖槽可延伸至本体的底部,且该本体底部的剖槽具有一定位部。
如上所述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中,各支撑件一端的二侧分别具有一可枢接于剖槽二侧壁的轴杆,且各支撑件的另一端具有一折板,而该折板上设置有一凸出部。
如上所述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中,该本体的各剖槽的中央处具有一开孔,且各剖槽上具有一个以上的定位孔。
如上所述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中,各支撑件由一端相互枢接的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所构成,且该第一、二杆体的另一端分别具有一止挡部。
如上所述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中,该本体二侧面的二端分别具有一剖槽,而各剖槽中可分别活动设置有一支撑件。
如上所述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中,该本体二侧面的一端及本体的一端面分别具有一剖槽,而各剖槽中可分别活动设置有一支撑件。
如上所述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中,该第一杆体的一端以一轴与第二杆体相互枢接。
如上所述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中,该第二杆体的一端以一穿孔与第一杆体相互枢接。
如上所述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中,各止挡部大于定位孔的孔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克服了公知技术的缺陷,在使用时可以适当高度、稳固地设置在所需的位置处,当使用完毕欲将该计算机内外接盒加以携带时,由于所述支撑件可容置于剖槽中,因此可使该计算机内外接盒达到易于携带的功效。


图1为公知结构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收合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3、本体 4、座体1、1a、1b、本体11、11a、11b剖槽12、开孔 13、定位孔2、支撑件 21、第一杆体 211、轴22、第二杆体221、穿孔 212、222、止挡部5、本体 51、剖槽 52、定位部6、支撑件 61、轴杆 62、折板63、凸出部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状态示意图、立体外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由一本体5及一个以上的支撑件6所构成,可使该计算机内外接盒达到易于携带的功效,且使用时可稳固设置于所需的位置处。
上述所提的本体5至少一端的二侧面分别具有一剖槽51,而该剖槽51可延伸至本体5的底部,且该本体5底部的剖槽51具有一定位部52。
各支撑件6分别活动设置于各剖槽51中,且各支撑件6一端的二侧分别具有一可枢接于剖槽51二侧壁的轴杆61,并于各支撑件6的另一端具有一折板62,而该折板62上设置有一与上述剖槽51底部的定位部52对应扣接的凸出部63。通过上述的结构构成一全新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
当使用时对各支撑件6施以一向外的拉力,将各支撑件6通过枢接于剖槽51二侧壁的轴杆61,并使所述各支撑件6折板62上的凸出部63离开于该剖槽51底部的定位部52,将该支撑件6移出本体5的各剖槽51中,使各支撑件6以预定的角度设于本体5的二侧,从而可使该计算机内外接盒的本体5借助于各支撑件6一端的折板62,而站立设置于所需的位置处;当使用完毕欲将该计算机内外接盒的本体5加以携带时,仅需对该支撑件6施以一外力反方向推回剖槽51中,使各支撑件6折板62上的凸出部63对应扣接于剖槽51底部的定位部52中便完成收合,而可将该计算机内外接盒的本体5加以携带。
请参阅图4-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立体分解示意图及收合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亦可于该本体1二侧面的二端分别具有一剖槽11,各剖槽11的中央处具有一开孔12,且各剖槽11的预定处具有一个以上的定位孔13;各剖槽11中分别活动设置有一支撑件2,各支撑件2由一端相互枢接的第一杆体21及第二杆体22所构成,而该第一、二杆体21、22的一端分别以一轴211与穿孔221相互枢接,且该第一、二杆体21、22的另一端分别具有一可与上述定位孔13对应的止挡部212、222,而各止挡部212、222略大于定位孔13的孔径。
请参阅图5-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收合状态示意图及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当使用时,使用者可通过该剖槽11中央处的开孔12将支撑件2的第一杆体21拉出,由于该第一杆体21的一端与第二杆体22的一端相互枢接,因此,当第一杆体21拉出时,该第二杆体22通过其止挡部222与定位孔13的配合而产生轴向的转动,而不在剖槽11中直线移动,此时该第一杆体21则沿该剖槽11向第二杆体22的方向移动,待第一杆体21移动至所需的位置时,即可将该第一杆体21一端的止挡部212靠设于定位孔13上,而使支撑件2的第一、二杆体21、22间具有一适当的角度,并使该计算机内外接盒以适当的高度设置于所需的位置处;当使用完毕欲将该计算机内外接盒加以携带时,仅需将该支撑件2的第一杆体21以拉出时的反方向推回剖槽11中,便可加以携带。
请参阅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亦可于该本体1a的至少二侧面的一端分别具有一剖槽11a,而各剖槽11a中可分别活动设置有一支撑件2。
请参阅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亦可视实际状况使用的需要于该本体1b二侧面的一端及本体1b的一端面分别具有一剖槽11b,而各剖槽11b中可分别活动设置有一支撑件2。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可有效克服公知技术中存在的种种缺点,可使该计算机内外接盒达到易于携带的功效,且使用时可通过各支撑件稳固设置于所需的位置处,进而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能更进步、更实用、更符合使用者的需要。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该本体的至少一端的二侧面分别具有一剖槽;一个以上的支撑件,各支撑件分别活动设置于各剖槽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剖槽可延伸至本体的底部,且该本体底部的剖槽具有一定位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支撑件一端的二侧分别具有一可枢接于剖槽二侧壁的轴杆,且各支撑件的另一端具有一折板,而该折板上设置有一凸出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各剖槽的中央处具有一开孔,且各剖槽上具有一个以上的定位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支撑件由一端相互枢接的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所构成,且该第一、二杆体的另一端分别具有一止挡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二侧面的二端分别具有一剖槽,而各剖槽中可分别活动设置有一支撑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二侧面的一端及本体的一端面分别具有一剖槽,而各剖槽中可分别活动设置有一支撑件。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杆体的一端以一轴与第二杆体相互枢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杆体的一端以一穿孔与第一杆体相互枢接。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止挡部大于定位孔的孔径。
专利摘要一种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其包括一至少一端的二侧面分别具有剖槽的本体;以及一个以上分别活动设置于各剖槽中的支撑件。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的计算机内外接盒结构,克服了公知技术存在的缺陷,在使用时可以适当高度、稳固地设置在所需的位置处,当使用完毕欲将该计算机内外接盒加以携带时,由于所述支撑件可容置于剖槽中,因此可使该计算机内外接盒达到易于携带的功效。
文档编号G06F1/16GK2809697SQ20052000483
公开日2006年8月23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16日
发明者池勇潮 申请人:池勇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