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86351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配备有驱动光盘的光盘驱动部。
背景技术
现今,伴随着光盘驱动器中的光盘驱动机构等的小型化,光盘驱动器外壳的尺寸 日益减小。然而,一般而言,光盘是容置在光盘驱动器中再使用,因此难以使光盘驱动器的 外壳小于光盘。为了实现光盘驱动器的进一步小型化,已经提出了一些外壳可制成比光盘 还小的光盘驱动器的结构。 例如,已经提出了一种光盘驱动器,该光盘驱动器确保使用时有足够的光盘容置 区域并且能够在不使用时使光盘驱动器的外壳紧凑而对光盘的外部尺寸无任何限制,这样 提高了可携带性。在这种光盘驱动器中,外壳由固定部和可伸展部构成,并且能够通过伸展 可伸展部来确保外壳中的光盘容置区域(见例如,JP特开No. 2000-187973) (
段,图 l)(以下称作专利文献l))。 进一步地,还提出了一种光盘驱动器,该光盘驱动器由可动壳体和设置有光学拾 取模块的主壳体构成。在该光盘驱动器中,当无需读取数据时主壳体容置在可动壳体中, 而当读取数据时主壳体与可动壳体分离。光盘由主壳体和可动壳体覆盖(见例如,JP特开 No. 2006-209948 (
段,图13和图14)(以下称作专利文献2))。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光盘驱动器有难以结合到诸如笔记本电脑等其它设备 中的问题。也就是说,该光盘驱动器具有可伸展机构,因此当该光盘驱动器结合到其它设备 中时就会增大其它设备的厚度或尺寸。 进一步地,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光盘驱动器具有主壳体容置在可动壳体中这样的 结构,因此该光盘驱动器的厚度增大。结果,导致当该光盘驱动器结合到其它设备中时设备 的厚度或尺寸增大的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期望提供一种驱动光盘且能够减小尺寸和厚度的电子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主体部、托架主体、托架辅 助部、第一顶部面板以及第二顶部面板。托架主体能够进出主体部并包括安装部、驱动部、 光学系统以及第一容置部。安装部与光盘的中央孔部配合以使得能够将光盘安装在安装部 上。驱动部驱动安装部。光学系统对光盘照射光并接收反射光。第一容置部是容置安装在 安装部上的光盘的容置部的一部分。托架辅助部包括第二容置部,第二容置部是容置部的 沿安装在安装部上的光盘的轮廓形成的另一部分。第二容置部与托架主体的第一容置部结 合成一体以在两侧中的至少一侧上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形成空间。所述空间能够 容置安装在安装部上的光盘。所述第一方向对应于托架主体进出主体部的方向。托架辅助 部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位置对应于所述空间的尺寸至少在第二方向 上大于光盘的直径的位置,而第二位置对应于托架辅助部容置在托架主体中使得托架辅助
4部和托架主体能够进出主体部的位置。第一顶部面板能够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移 动。第三位置对应于光盘能够安装在安装部上和从安装部上卸下的位置,而第四位置对应 于第一顶部面板能够覆盖托架主体的第一容置部的至少一部分使得能够覆盖安装在安装 部上的光盘并且第一顶部面板和托架主体能够进出主体部的位置。第二顶部面板能够在第 五位置与第六位置之间移动。第五位置对应于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处,第二顶部面板能够 覆盖托架主体的第一容置部中的不同于由处于第四位置的第一顶部面板覆盖的区域的区 域并且能够覆盖处于第一位置的托架辅助部的第二容置部。第六位置对应于这样的位置 在该位置处,第二顶部面板与第一顶部面板叠合,使得第二顶部面板、第一顶部面板、托架 辅助部以及托架主体能够进出主体部。 在该实施方式中,使托架主体出离主体部,将托架辅助部移动至第一位置,在该第 一位置处,第二容置部与托架主体的第一容置部一体结合,从而形成能够容置安装在安装 部上的光盘的空间,将第一顶部面板和第二顶部面板移动至第三位置,在该第三位置处,能 够将光盘安装在安装部上或者从安装部上卸下,将第二顶板面板相对于第一顶部面板移动 至第五位置,将光盘安装在安装部上,将与第二顶部面板一体结合的第一顶部面板移动至 第四位置,以第二顶部面板覆盖托架主体的第一容置部中不同于由第一顶部面板覆盖的区 域的区域以及处于第一位置的托架辅助部的第二容置部,于是能够容置光盘。另外,将第一 顶部面板和第二顶部面板移动至能够将光盘安装在安装部上或者从安装部上卸下的第三 位置,将光盘卸下,将第二顶部面板移动至第二顶部面板与第一顶部面板叠合的第六位置, 且在这种状态下,将第一顶部面板移动至第一顶部面板覆盖托架主体的一部分的第四位 置,将托架辅助部容置在托架主体中,于是这些部件的尺寸和厚度减小并且能够一体进入 主体部。因此,驱动光盘的电子设备的尺寸和厚度能够减小。 托架主体可以是能够在第七位置与第八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七位置对应于托架主 体进入主体部内部而没有突出到主体部外部的位置;而第八位置对应于托架主体出离的长 度短于能够安装在安装部上的光盘中直径最大的光盘的直径并且安装部脱离主体部的位 置。通过这种结构,能够使托架主体出离至安装部脱离主体部的位置且能够容易地将光盘 安装在安装部上,还能够使托架主体很小。 期望的是第一顶部面板包括铰链机构,以便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第一顶部面板 与第二顶部面板;并且第一顶部面板和第二顶部面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第一遮光部,当第 二顶部面板设置在第五位置处时,第一遮光部防止在第一顶部面板与第二顶部面板彼此叠 合的情况下来自托架主体的光学系统的光的泄漏。通过这种结构,当第二顶部面板设置在 第五位置时,该遮光部能够防止光从铰链机构的一部分泄漏。 托架主体和托架辅助部可通过连接构件以可转动的方式受到支撑。该连接构件的 一个端部由托架主体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而另一个端部由托架辅助部以可转动的方式支 撑。利用这种结构,通过将托架辅助部相对于托架主体移动至第一位置,能够容置光盘,并 且与不设置连接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托架主体的尺寸减小连接构件的长度。也就是说, 相对于托架主体转动连接构件并相对于连接构件转动托架辅助部,由此使得能够将托架辅 助部的端部定位在托架主体以外连接构件的长度。因此,即使当托架主体的尺寸减小了连 接构件的长度,仍然能够防止托架辅助部与安装部接触。 该电子设备还可包括用以检测第一顶部面板和第二顶部面板中的一个的位置的检测部和用于在以下情况中的一种情况下停止驱动部的驱动的装置检测部检测到第一顶 部面板设置在第三位置处;以及检测部检测到第二顶部面板设置在所述第六位置处。通过 这种结构,能够在第一顶部面板设置在第三位置处或者第二顶部面板设置在第六位置处时 停止驱动部的驱动。 连接构件和托架辅助部中的一个与连接构件和托架辅助部中的另一个接合,以便 用作当托架辅助部设置在第一位置处时防止来自光学系统的光泄漏的第二遮光部。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该驱动光盘的电子设备能够减小尺寸和厚度。
根据以下对附图中示出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最佳模式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这 些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明显。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处于其光盘驱动器的光盘容置部被拉出的状态的立体 图; 图3是光盘驱动器处于光盘容置部容置在外壳中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光盘驱动器处于光盘容置部被拉出外壳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构成光盘容置部的构件打开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第一顶部面板和第二顶部面板相对于图5所示的托架主体一体闭合的 状态的俯视图; 图7A至7C分别是光盘驱动器沿图3中的A_A、 B-B和C-C线的剖视图; 图8A至8C分别是图7A至7C中所示的第一连接构件附近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9A至9C分别是光盘驱动器沿图6中的D_D、 E_E和F_F线的剖视图; 图10A至10C是第一连接构件附近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0D是图9A所示的铰链部
附近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IIA至11F分别是光盘驱动器的托架主体的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主视图、后 视图以及仰视图; 图12A至图12F分别是光盘驱动器的第一连接构件的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主 视图、后视图以及仰视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第一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图14A至14F分别是光盘驱动器的托架辅助部的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主视图、 后视图以及仰视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托架辅助部的立体图; 图16A至16F分别是光盘驱动器的第二连接构件的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主视 图、后视图和仰视图; 图17A至17F分别是光盘驱动器的第一顶部面板的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主视 图、后视图和仰视图; 图18A至18F分别是光盘驱动器的第二顶部面板的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主视 图、后视图和仰视图;以及 图19A至19F是用于说明光盘的安装操作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 处于其光盘驱动器的光盘容置部被拉出的状态的立体图。 电子设备1包括显示器部2、主体部3以及将显示器部2与主体部3彼此连接的铰 链4。主体部3包括能够驱动光盘的光盘驱动器10。 显示器部2能够通过铰链4相对于主体部3打开或闭合(折叠)。显示器部2包 括显示器侧外壳5、显示器表面6以及显示处理单元(未示出),其中显示处理单元设置在 显示器侧外壳5中并进行显示处理。 显示器侧外壳5为显示器部2的外壳并容置显示处理单元(未示出)。显示器表 面6是用于显示信息的屏幕并且在闭合状态下与主体部3相对。显示器侧外壳5设置有两 个管状连接部4a。这两个管状连接部4a与主体侧上的连接部4b连接,从而构成铰链4。
主体3包括外壳7、容置在外壳7中的键盘单元8、光盘驱动器10等。光盘驱动器 10读取记录在诸如光盘等记录介质上的信息。 如图2所示,光盘驱动器10包括能够从主体3的侧表面拉出的光盘容置部11。光 盘容置部11能够相对于主体3的外壳7沿图2中的Y方向滑动。沿Y方向取出光盘容置 部11的最大长度W短于容置在光盘容置部11中的光盘的直径。在图1中,光盘容置部11 不是突出到外壳7的外部而是容置在外壳7中。 图3是光盘驱动器10处于光盘容置部11容置在外壳7中的状态(图1所示的状 态)的俯视图,图4是光盘驱动器10处于光盘容置部11从外壳7拉出的状态(图2所示 的状态)的俯视图。应当注意,在图3和图4中,外壳7的左侧对应于电子设备1的内侧, 而外壳7的右侧对应于电子设备1的外侧(后面的图同样如此)。 如图3和图4所示,光盘驱动器10包括光盘容置部11和允许光盘容置部11滑动 的底部12。在光盘容置部11容置在外壳7中的状态下(图3),光盘容置部11设置在底部 12中。在光盘容置部11沿箭头Y的方向从底部12中拉出的状态下(图4),光盘容置部11 设置在外壳7的外部。底部12固定在外壳7中并且包括一对沿光盘容置部11滑动的Y方 向彼此平行设置的轨道引导部15 (见图4)。这对轨道引导部15沿Y方向引导光盘容置部 11。 图5是示出构成光盘容置部11的构件打开的状态的俯视图。 光盘容置部11包括托架主体21、托架辅助部22、第一连接构件23和第二连接构
件24、以及第一顶部面板25和第二顶部面板26等。 托架主体21由底部12的一对轨道引导部15引导并以可沿Y方向滑动的方式设 置在第七位置P7与第八位置P8之间。第七位置P7对应于托架主体21容置在外壳7中而 未突出到外部的位置。第八位置P8对应于托架主体21拉出外壳7长度W且安装部31出 离外壳7的位置,其中长度W短于直径最大且能够安装在安装部31上的光盘的直径。托架 主体21呈与底部12几乎相同但小于光盘的矩形。安装光盘的安装部31设置在托架主体 21的非中心位置处。安装部31在驱动部(未示出)的作用下旋转。 托架辅助部22能够沿箭头a的方向相对于托架主体21打开或闭合(转动)。换而言之,托架辅助部22可相对于托架主体21转动,使得托架主体21的表面SI与托架辅助 部22的表面S2相对,或者使得表面SI与表面S2彼此齐平。 第一连接构件23设置在托架主体21与托架辅助部22之间并通过铰链机构连接 至托架主体21和托架辅助部22中的每一个上。第一连接构件23包括连接至托架主体21 的铰链部23A和连接至托架辅助部22的铰链部23B。托架主体21包括与铰链部23A连接 的铰链部,并且托架辅助部22包括连接至铰链部23B的铰链部22A。通过这种结构,第一连 接构件23能够相对于托架主体21折叠,而托架辅助部22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23折 叠。另外,托架主体21、托架辅助部22以及第一连接构件23能够如图5所示打开成大致彼 此齐平。 第二连接构件24包括用于与第一顶部面板25连接的铰链部24A。铰链部24A固 定至托架主体21。 第一顶部面板25与第二连接构件24(托架主体21)连接成使得第一顶部面板25 能够沿箭头b的方向相对于第二连接构件24(托架主体21)打开或闭合(转动)。换而言 之,第一顶部面板25相对于托架主体21折叠,使得托架主体21的表面Sl与第一顶部面板 25的表面S3彼此相对。第一顶部面板25包括与第二连接构件24的铰链部24A连接的铰 链部25A。第一顶部面板25包括用于与第二顶部面板26连接的铰链25B。第一顶部面板 25包括均呈矩形的凸部25C和25D。凸部25C呈矩形,其纵向对应于沿第一顶部面板25与 第二顶部面板26之间的边界的方向(Y方向)。凸部25C形成在沿第一顶部面板25与第二 顶部面板26之间的边界的纵向的中央。凸部25C从第一顶部面板25侧朝第二顶部面板26 侧突起。凸部25C与第二顶部面板26叠合以用作防止来自诸如光学拾取器P等的光学系 统的光泄漏的遮光部。凸部25C防止第一顶部面板25与第二顶部面板26之间产生间隙。 凸部25D具有沿垂直于凸部25C的纵向(Y方向)的方向(X方向)的长边。凸部25D从第 一顶部面板25侧朝第二顶部面板26侧突起。凸部25D防止第一顶部面板25与第二顶部 面板26之间产生间隙。 第二顶部面板26连接至第一顶部面板25以便使得能够沿箭头c的方向相对于第 一顶部面板25打开或闭合(转动)。换而言之,第二顶部面板26沿箭头c的方向相对于第 一顶部面板25折叠成使得第一顶部面板25的表面S3与第二顶部面板26的表面S4彼此 相对。第二顶部面板26包括用于与第一顶部面板25的铰链部25B连接的铰链部26A。
如上所述,相对于托架主体21,转动和打开托架辅助部22、第一连接构件23、第一 顶部面板25以及第二顶部面板26,于是就能够安装光盘。此时,由托架主体21、托架辅助 部22和第一连接件形成的部分的平面形状与由第一顶部面板25和第二顶部面板26形成 的部分的平面形状几乎相同。托架主体21、托架辅助部22和第一连接构件23从安装在安 装部31上的光盘的记录表面一侧覆盖光盘。第一顶部面板25和第二顶部面板26从安装 在安装部31上的光盘的记录表面的另一侧覆盖光盘。 用于读取记录在安装于安装部31上的光盘上的信息的光学拾取器P以可移动的 方式设置在托架主体21上。光学拾取器P包括给光盘照射光并接收反射光的光学系统。托 架主体21包括检测第一顶部面板25相对于托架主体21的打开/闭合状态的检测部80。 托架主体21还包括检测安装部31上是否安装有光盘的检测部81 。应当指出,检测部80和 81所设置的位置无具体限制并且能够适当变化。
8
图6是示出第一顶部面板25和第二顶部面板26相对于图5所示的托架主体21 一体闭合的状态的俯视图。 托架主体21、托架辅助部22、第一连接构件23、第一顶部面板25以及第二顶部面 板26折叠并叠置成大致平面的形式,并且容置安装在安装部31上的光盘而不发生光泄漏。 铰链部25B、铰链部26A以及凸部25C和25D完全填充住第一顶部面板25与第二顶部面板 26之间的间隙。第一顶部面板25的凸部25C配合至第二顶部面板26的凹部26B并叠合 成平面外观。第一顶部面板25的凸部25D配合至位于第二顶部面板26的另一侧上的凹部 26B并叠合成平面外观。在第一顶部面板25和第二顶部面板26所设置的方向(X方向)上 的长度几乎与光盘的直径相同。 图7A至7C分别为光盘驱动器10沿图3的A_A、 B_B和C_C线的剖视图。也就是 说,图7A是沿光盘驱动器10的中央区域竖向截取的剖视图;图7B是沿光盘驱动器10的安 装部31的中央区域的竖向截取的剖视图;图7C是沿靠近光盘驱动器10的端部的区域竖向 截取的剖视图。 如图7A所示,第一连接构件23通过铰链部23A相对于托架主体21转动预定的角 度,并且托架辅助部22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23转动预定的角度。此时,托架辅助部22的 突出部32与托架主体21的表面Sl接触。也就是说,突出部32在安装部31附近容置在容 置部K中。相应地,底部12和托架辅助部22大致彼此平行地设置。如图7C所示,托架辅 助部22的突出部32的横截面呈例如大致V字形。托架辅助部22与第一连接构件23的厚 度几乎相同。 如图7A所示,第一顶部面板25通过铰链部24A设置成大致平行于托架主体21。 第二顶部面板26通过铰链部26A相对于第一顶部面板25转动并在托架主体21与第一顶 部面板25之间容置于容置部K中。第一顶部面板25和第二顶部面板26薄于托架主体21、 托架辅助部22和第一连接构件23。在第二顶部面板26的端部处设置有弯曲的侧壁33。
在托架主体21的两个端部处设置有一对轨道21R。轨道21R以可滑动的方式设置 在轨道引导部15中并能够沿垂直于图7的平面的方向移动。轨道21R均具有大致矩形的 横截面。轨道引导部15的形状为使得从外侧包围轨道21R。也就是说,轨道引导部15设 置成与轨道21R的底面和侧壁等接触。每个轨道引导部15通过用于加强轨道引导部15的 加强构件38加强。加强构件38设置在轨道引导部15的外侧从而自外侧包围轨道引导部 15。用于加强构件38的构件厚于用于轨道引导部15的构件。应当指出,用于加强构件38 的构件的厚度可根据构件的质量而适当变化。 图8A至8C分别是图7A至7C中所示的第一连接构件23附近的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8A和8B所示,第一连接构件23包括在沿连接铰链部23A与铰链部23B的线 的方向上突起的凸部41。如图8A和8B所示,托架辅助部22包括形成在其上的凹部42。凸 部41能够配合至凹部42。另外,如图8C所示,第一连接构件23包括凹部43,轨道引导部 15的拐角部44能够配合至凹部43。 进一步地,当第一连接构件23不是垂直于托架主体21弯折而是如图8B所示沿托 架主体21的向上和向外的方向对角线状地弯折,则托架辅助部22相对于托架主体21稳 定。 图9A至9C是光盘驱动器10沿图6的D_D、E_E和F_F线的剖视图。具体地,图9A示出了光盘驱动器10的沿其中央区域竖向截取的剖视图;图9B示出了光盘驱动器10的沿 其安装部31的中央区域竖向截取的剖视图;图9C示出了光盘驱动器10的沿其端部区域竖 向截取的剖视图。 托架主体21、托架辅助部22、第一连接构件23、第一顶部面板25以及第二顶部面 板26形成位于这些构件内侧的容置部K。在容置部K中,安装在安装部31上的光盘(未示 出)能够旋转。如图9A所示,托架主体21的表面Sl、托架辅助部22的表面S2以及第一 连接构件23的表面S5彼此齐平。表面Sl、表面S2和表面S5与安装在安装部31上的光 盘(未示出)的记录表面相对。第一顶部面板25和第二顶部面板26大致平行于表面Sl、 S2和S5。第一顶部面板25和第二顶部面板26大致平行地与和安装在安装部31上的光 盘(未示出)的记录表面相反的表面相对。第二顶部面板26的侧壁33配合至托架辅助部 22的突出部32的V字形凹部。侧壁33的高度调节成使得第一顶部面板25和第二顶部面 板26平行于底部12的底面。第一顶部面板25的凸部25C配合至第二顶部面板26的凹部 26B。 图10A至10C分别是图9A至9C所示的第一连接构件23附近的部分的放大图,而 图10D是图9A所示的铰链部26A附近的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10A所示,第一连接构件23的凸部41配合至托架辅助部22的凹部42。如图 10B所示,第一连接构件23的凸部41几乎紧密地配合在托架辅助部22的凹部42上。如 图10C所示,第一连接构件23几乎紧密地接触托架辅助部22的铰链部22A。也就是说,当 托架辅助部22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23转动时并且当如图10C所示第一连接构件23与托 架辅助部22彼此齐平时,第一连接构件23与托架辅助部22的外周表面彼此紧密接触。如 图IOC所示,轨道引导部15的拐角部44配合至第一连接构件23的凹部43。如图10D所 示,当第二顶部面板26处于相对于第一顶部面板25打开的状态时,第一顶部面板25的凸 部25C配合至第二顶部面板26的凹部26。 图IIA至IIF分别是光盘驱动器10的托架主体21的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主 视图、后视图以及仰视图。应当指出,未示出安装部31和其它一些部分。
托架主体21大致呈矩形并且尺寸小于光盘(未示出)。具体地,托架主体21的在 托架主体21拉出方向(Y方向)上的长度L1以及在垂直于托架主体21拉出方向(Y方向) 的方向(X方向)上的长度L2短于能够安装在安装部31上的光盘中直径最大的光盘的直 径。在位于托架主体21的连接第一连接构件23的一侧的端部Kl上形成有多个凹部51。 第一连接构件23的铰链部23A配合至这多个凹部52。在托架主体21的平行于端部Kl的 端部K2上形成有侧壁54。沿垂直于端部K1的端部K3形成有侧壁53。在托架主体21上, 形成有第一容置部56,第一容置部56的形状与光盘的轮廓部分地配合。第一容置部56形 成其中容置光盘的容置部K的一部分。在托架主体21上,在与表面Sl相同的一侧形成有 多个螺钉孔57。 图12A至12F分别是光盘驱动器10的第一连接构件23的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 主视图、后视图以及仰视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第一连接构件23的立体图。
第一连接构件23是具有长边(Y方向)的杆状构件。铰链部23A沿纵向(Y方向) 以预定间隔形成在第一连接构件23的垂直于其纵向(Y方向)的方向(X方向)上的一侧 上。铰链部23A配合至图11所示的托架主体21的凹部51。铰链部23A的长度可根据图
1011所示的凹部51的长度适当变化。应当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该长度确定成在图11所示的
凹部51与图12所示的第一连接构件23的铰链部23A之间不会产生间隙。 在第一连接构件23的垂直于纵向(Y方向)的方向(X方向)上的另一侧上,沿纵
向以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铰链部23B。铰链部23B的长度可根据托架辅助部22的铰链部
22A(见图14)的长度适当变化。应当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该长度确定成在图12所示的铰链
部23B与图14所示的托架辅助部22的铰链部22A之间不会产生间隙。 凸部41形成在铰链部23B的端部处(见图12B、12C以及13)。如图13所示,凸
部41形成在铰链部23B的整个长度上。凸部41配合至图10所示的托架辅助部22的凹部
42。如图12B和12F所示,凹部43形成在第一连接构件23的底面23F上。如图10C所示,
轨道引导部15的拐角部44配合至凹部43。 图14A至14F分别是光盘驱动器10的托架辅助部22的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 主视图、后视图和仰视图,图15是图14所示的托架辅助部22的立体图。
托架辅助部22在托架辅助部22连接至第一连接部23的侧部上包括多个铰链部 22A。在托架辅助部22上,形成有部分沿光盘轮廓的弯曲的第二容置部61。第二容置部61 形成容置光盘的容置部K的一部分。第二容置部61与托架主体21的第一容置部56结合 成一体,从而形成在X方向上具有一定尺寸的能够容置安装在安装部31上的光盘的空间。 托架辅助部22在不同于形成托架辅助部22的铰链部22A的端部和靠近外壳7的端部的端 部上包括侧壁62。侧壁62沿垂直于托架辅助部22的表面S2的方向突起。
在托架辅助部22的侧壁62上,平行于铰链部22A以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突出部 32。如图14B所示,突出部32的横截面大致呈V字形。如图10A至10C所示,第二顶部面 板26的侧壁33配合至突出部32的V字形的谷部。如图10A至10C所示,图14所示的侧 壁62与图10A至10C所示的侧壁33定位成彼此接触。 图16A至16F分别是光盘驱动器10的第二连接构件24的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 主视图、后视图和仰视图。 如图16A所示,第二连接构件24在其纵向上的端部K5上沿纵向以预定间隔形成
有多个铰链部24A。在第二连接构件24上,在对应于图11所示的托架主体21的多个螺钉
孔57的位置处形成有多个凸台67。第二连接构件24借助于使用螺钉(未示出)通过凸台
67固定至托架主体21。在第二连接构件24上,形成有部分沿光盘轮廓弯曲的形状的凹部
65。第二连接构件24包括竖向于图16E所示的表面S6突出的侧壁66。 图17A至17F分别是光盘驱动器10的第一顶部面板25的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
主视图、后视图和仰视图。 第一顶部面板25在位于第一顶部面板25与第二连接构件24连接的一侧上的端 部K3上包括多个铰链部25A。所述多个铰链部25A在沿端部K3的方向上以预定间隔设置。 第一顶部面板25在位于第一顶部面板25与第二顶部面板26连接的一侧上的端部K4上 包括多个铰链部25B。如图17A所示,在一对铰链部25B之间形成矩形凸部25C。凸部25C 配合至如图10D所示的第二顶部面板26的凹部26B上。第一顶部面板25在与彼此相对的 端部K3和K4垂直的一对端部K5上包括垂直于表面S3的侧壁69。侧壁69几乎覆盖端部 K5。第一顶部面板25包括凸部70,凸部70从第一顶部面板25的主体部25H沿与凸部25C 的纵向(Y方向)垂直的方向(X方向)突出。在凸部70上形成有从凸部70侧朝第二顶部
11面板26侧突出的凸部25D。凸部25D的纵向对应于与凸部25C的纵向(Y方向)垂直的X 方向。在凸部70上,侧壁68沿垂直于表面S3的方向突起。侧壁68设定成高于侧壁69。
图18A至18F分别为光盘驱动器10的第二顶部面板26的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 主视图、后视图和仰视图。 在第二顶部面板26上,在第二顶部面板26连接至第一顶部面板25的端部K6上 形成多个铰链部26A。所述多个铰链部26A在沿端部K6的方向(Y方向)上以预定间隔形 成。在第二顶部面板26的端部K6的中央区域上形成凹部26B。图18A中所示的凹部26B 从第二顶部面板26的前侧朝后侧凹进。图17中所示的凸部25C配合至凹部26B。在与第 二顶部面板26的端部K6垂直的端部K7上形成凹部26B。该凹部26B的纵向(X方向)垂 直于形成在端部K6侧上的凹部26B的纵向(Y方向)。在第二顶部面板26的不同于端部 K6和K7的端部上形成有沿垂直于表面S4的方向突起的侧壁71、72和73。侧壁71、72和 73设置在第二顶部面板26的那些端部的几乎整个区域上。
〈光盘的安装操作> 图19A至19F是用于说明光盘的安装操作的图。 在用户针对电子设备1安装光盘的情况下进行描述。例如,当用户按下拉出按钮 (未示出)时,光盘容置部11沿Y方向从电子设备1的外壳7拉出(图19A)。此时,光盘 容置部11拉出之前的托架主体21的位置对应于第七位置,光盘容置部11拉出之后的托架 主体21的位置对应于第八位置。 然后,通过铰链部25A等相对于托架主体21等沿箭头b的方向转动第一顶部面板 25和第二顶部面板26 (图19B)。此时,第一顶部面板25设置在第三位置P3处,而第二顶 部面板26设置在第六位置P6处。换而言之,在第二顶部面板26相对于第一顶部面板25 叠置的情况下,第一顶部面板25和第二顶部面板26相对于托架主体21打开。
然后,通过铰链部25B等沿箭头c的方向相对于第一顶部面板25转动第二顶部面 板26 (图19C)。此时,第二顶部面板26设置在第五位置P5处,而托架辅助部22设置在第 二位置P2处。第一顶部面板25的表面S3和第二顶部面板26的表面S4大致彼此齐平。 因此,如上所述,第一顶部面板25与第二顶部面板26之间的边界由凸部25C和凸部25D封 挡。 继而,通过铰链部23A和23B等沿箭头a的方向(图19D)相对于托架主体21转 动托架辅助部22和第一连接构件23(图19中未示出)。此时,托架辅助部22定位在第一 位置Pl。因此,托架主体21的表面Sl和托架辅助部22的表面S2大致彼此齐平。
继而,将光盘M的中央孔配合至安装部31,并将光盘M安装在安装部31上(图 19E)。此时,将光盘M的一部分插入外壳7中,并将光盘M的另一部分容置在托架主体21、 托架辅助部22以及第一连接构件23中。也就是说,托架主体21沿Y方向拉出的长度短于 光盘M的直径但长于光盘M的半径。 进一步地,通过铰链部25A等沿箭头b的方向相对于托架主体21、托架辅助部22 和第一连接构件23整体转动第一顶部面板25和第二顶部面板26,从而整体地叠置它们 (图19F)。于是,将光盘M容置在光盘容置部11中。 应当注意,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图19A所示的状态下,第一顶部面板25和第二顶部 面板26如图19B所示沿箭头b的方向相对于托架主体21整体地转动,然后第二顶部面板26如图19C所示相对于第一顶部面板25转动。然而,本发明并非局限于该示例。例如,可 如图19D中所示首先打开托架辅助部22等,然后可如图19B中所示打开第一顶部面板25 等。另外,在图19B中所示的状态下,在转动第二顶部面板26之前,托架辅助部22可转动。 如上所述,打开和关闭托架或顶部面板的过程没有具体限制而且能够适当改变。
〈动作等>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托架主体21可从外壳7中拉出(图19A),并且第一 顶部面板25可与第二顶部面板26 —起转动至第三位置P3 (图19B)。第二顶部面板26可 相对于第一顶部面板25转动至第五位置P5,由此第一顶部面板25和第二顶部面板26可 形成用于容置光盘的盖(图19C)。托架辅助部22可相对于托架主体21转动至第一位置 Pl (图19D)。如图5所示,在图19D中示出的状态下,第二容置部61与托架主体21的第一 容置部56 —体结合,从而形成能够容置安装在安装部31上的光盘。将光盘安装在安装部 31上(图19E),并且与第二顶部面板26 —体结合的第一顶部面板25旋转至第四位置P4 并与托架主体21相对,并且第二顶部面板26与托架辅助部22相对,从而使得能够容置光 盘(图19F)。在这种状态下,可驱动光盘M。 第一顶部面板25和第二顶部面板26转动至第三位置P3,在该第三位置处,光盘可 安装到安装部31上或者卸离安装部31 (图19E),从而能够将光盘卸下(图19D)。第二顶 部面板26转动至第六位置P6,在该第六位置处第二顶部面板26叠置在第一顶部面板25上 (图19B)。在这种状态下,第一顶部面板25可转动至与托架主体21相对的第四位置P4 (图 19A)。托架辅助部22和第一连接构件23能够容置(折叠)在托架主体21中(图19A)。 因此,光盘容置部11的平面尺寸可与托架主体21的尺寸相同。换而言之,在不用光盘容置 部11的状态下,光盘容置部11如图4所示是紧凑的。也就是说,托架主体21在X方向上 的长度可縮短辅助托架部22和第一连接构件23的长度。此时,如图7所示,折叠的第二顶 部面板26和托架辅助部22容置在容置部K中。因此,可防止光盘容置部11很厚。所以, 可减小光盘容置部11的尺寸和厚度,进而能够使驱动光盘M的电子设备1最小化和变薄。
如图19D和19E所示,托架主体21可拉出至安装部31位于外壳7外部的位置处。 因此,用户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将光盘M安装在安装部31上。另外,托架主体21的尺寸(托 架主体21拉出外壳7的长度的最大值)限定成使得将安装部31从外壳7拉出的长度变得 短于光盘M的直径。因此,光盘容置部11的尺寸可减小,进而电子设备1的尺寸可减小。
如图6和图9所示,在光盘容置部11可容置光盘的状态下,第一顶部面板25的凸 部25C和25D分别配合至第二顶部面板26的凹部26B(见图10D)。因此,能够防止从光学 拾取器P发射出的光等从第一顶部面板25与第二顶部面板26之间的缝隙泄漏。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第二顶部面板26的侧壁33与托架辅助部22的侧壁62 接触,从而能够防止来自光学拾取器P的光的泄漏。另外,如图10A和10B所示,第一连接 构件23的凸部41配合至托架辅助部22的凹部42,从而能够防止光从第一连接构件23与 托架辅助部22之间的缝隙泄漏。如图10C所示,在没有设置凸部41的位置处,第一连接构 件23与托架辅助部22的铰链部22A接触,从而能够防止光的泄漏。另外,轨道引导部15 的拐角部44配合至第一连接构件23的凹部43,从而能够防止光从第一连接构件23与轨道 引导部15之间的缝隙泄漏。 光盘容置部11包括连接至托架主体21和托架辅助部22的第一连接构件23。通于托架主体21折叠的部分不是由一个构件而是由多个 构件构成,具体地,由第一连接构件23和托架辅助部22构成。作为对比,将考虑对应于第 一连接构件23和托架辅助部22的部分不是由两个构件而是由一个构件形成并且该构件通 过铰链部23A折叠至托架主体21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该构件与安装部31接 触,必需将从安装部31到铰链部23A的长度设定成长于该构件,从而导致光盘容置部的尺 寸增大。 然后,考虑第一连接构件23如图8所示折叠至托架主体21并且托架辅助部22折 叠至第一连接构件23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防止安装部31与托架辅助部22接触, 并且与此同时,从安装部31到铰链部23A的长度(托架辅助部22的长度)能够短第一连 接构件23的长度、更准确地说短第一连接构件23的铰链部23A与铰链部23B之间的长度。 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光盘容置部11的尺寸。 光盘容置部11包括检测安装部31上是否安装有光盘的检测部81 (见图5)。进一 步地,光盘容置部11包括检测第一顶部面板25相对于托架主体21的打开/闭合状态的检 测部80 (见图5)。通过这种结构,当检测部81判定安装部31上未安装光盘时,或者当检测 部80判定第一顶部面板25打开时,电子设备1中的CPU停止作为旋转和驱动安装部31的 驱动部的主轴马达的驱动。从而能够确保用户的安全。 托架主体21包括一对轨道21R(见图7)。底部12包括对引导一对轨道21R的轨 道引导部15进行加强的加强构件38。因此,如图6所示,在光盘容置部11从外壳7拉出的 状态下,能够抑制光盘被驱动部旋转时光盘容置部11相对于底部12的振动。因此,能够更 准确地再现记录在光盘上的信息。 进一步地,在如图8B所示沿托架主体21的向外和向上的方向折叠的状态下,托架 辅助部22相对于托架主体21设置成处于稳定状态。作为对比,将考虑在第二顶部面板26 稳定成处于在第一连接构件23垂直于托架主体21的状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与图8 中的情况相比,第一连接构件23和托架辅助部22的总长度变得更短。在这种情况下,为了 确保光盘的半径通过托架辅助部22和第一连接构件23的长度,必需将托架主体21的尺寸 增大这样的程度即,到托架辅助部22和第一连接构件23的长度是短的。因此,光盘容置 部ll的尺寸增大。 相比之下,在第一连接构件23如图8所示对角设置的情况下,托架主体21可更小 到这样的程度即,托架辅助部22和第一连接构件23的长度是长的,因此能够减小光盘容 置部11的尺寸。 应当指出,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理念内进 行多种改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光盘容置部11包括检测第一顶部面板25相对于托架主体21 的打开/闭合状态的检测部80。然而,光盘容置部11可包括检测第二顶部面板26相对于 托架辅助部22的打开/闭合状态的检测部,或者可包括这两个检测部,它们能够以与上述 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确保用户的安全。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第一顶部面板25包括凸部25C,并且该凸部25C与第二顶部 面板26叠合,从而防止来自诸如光学拾取器P的光学系统的光泄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 限于这样的示例。例如,第二顶部面板26可包括形状与凸部25C相同的凸部,并且第一顶
14部面板25可包括凹部。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来自光学拾取器P等的光泄漏到光盘外 部。另外,第一连接构件23可包括凹部而非凸部41,并且托架辅助部22可包括配合至第一 连接构件23的凹部的凸部(见图8)。因此,同样能够防止光泄漏。 另外,在以上实施方式中,托架辅助部22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托架主体21的一 侧上。然而,可以采用在X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托架主体21的托架主体(未示出),而代替托 架主体21,并且托架辅助部能够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托架主体两侧(即,双门式)。在这 种情况下,以可折叠的方式连接的顶部面板的一个端部能够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至一个托 架辅助部。此时,折叠的托架辅助部和顶部面板可与托架主体叠合在一个平面中。因此,同 样能够以与以上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减小光盘容置部的尺寸和厚度,进而能够减小驱动光 盘M的电子设备的尺寸和厚度。 本申请包含与在2008年12月11日提交到日本专利局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 2008-315300中公开的主题相关的主题,在此将其全文以参引的方式结合进来。
权利要求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主体部;托架主体,其能够进出所述主体部,所述托架主体包括安装部、驱动部、光学系统以及第一容置部,所述安装部与光盘的中央孔部配合从而使得能够将光盘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安装部,所述光学系统对光盘照射光并接收反射光,所述第一容置部为容置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的光盘的容置部的一部分;托架辅助部,其包括第二容置部,所述第二容置部是所述容置部的沿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的光盘的轮廓形成的另一部分,所述第二容置部与所述托架主体的所述第一容置部结合成一体以在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上形成空间,所述空间能够容置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的光盘,所述第一方向对应于所述托架主体进出所述主体部的方向,所述托架辅助部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位置对应于所述空间在至少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光盘的直径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对应于所述托架辅助部容置在所述托架主体中使得所述托架辅助部和所述托架主体能够进出所述主体部的位置;第一顶部面板,其能够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三位置对应于光盘能够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和从所述安装部上卸下的位置,所述第四位置对应于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处,所述第一顶部面板能够覆盖所述托架主体的所述第一容置部的至少一部分,使得能够覆盖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的光盘并且使得所述第一顶部面板和所述托架主体能够进出所述主体部;以及第二顶部面板,其能够在第五位置与第六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五位置对应于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处,所述第二顶部面板能够覆盖所述托架主体的所述第一容置部中的不同于由处于所述第四位置的所述第一顶部面板覆盖的区域的区域并且能够覆盖处于第一位置的所述托架辅助部的第二容置部;所述第六位置对应于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处,所述第二顶部面板与所述第一顶部面板叠合,使得所述第二顶部面板、所述第一顶部面板、所述托架辅助部以及所述托架主体能够进出所述主体部。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托架主体能够在第七位置与第八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七位置对应于所述托架主 体进入所述主体部内部而没有突出到所述主体部外部的位置;所述第八位置对应于所述托 架主体伸出的长度短于能够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的光盘中直径最大的光盘的直径并且所 述安装部位于所述主体部之外的位置。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顶部面板包括铰链机构,以便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顶部面板与所述 第二顶部面板;并且所述第一顶部面板和所述第二顶部面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第一遮光部,当所述第二顶 部面板设置在所述第五位置处时,所述第一遮光部通过所述第一顶部面板与所述第二顶部 面板彼此叠合而防止来自所述托架主体的所述光学系统的光的泄漏。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托架主体和所述托架辅助部通过连接构件以可转动的方式受到支撑,所述连接构 件的一个端部由所述托架主体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而另一个端部由所述托架辅助部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进一步还包括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顶部面板和所述第二顶部面板中的一个的位置;以及 在以下情况中的一种情况下停止所述驱动部的驱动的装置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第一顶部面板设置在所述第三位置处;以及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第二顶部面板设置在所述第六位置处。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连接构件和所述托架辅助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第二遮光部,当所述托架辅助部设 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遮光部通过所述连接构件和所述托架辅助部的接合而防止 来自所述光学系统的光泄漏。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主体部、托架主体、托架辅助部、第一顶部面板以及第二顶部面板。托架主体能够进出主体部并且包括安装部、驱动部、光学系统以及第一容置部。托架辅助部包括第二容置部,第二容置部与托架主体的第一容置部结合成一体从而形成能够容置安装在安装部上的光盘的空间。
文档编号G06F1/16GK101751085SQ20091025912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1日
发明者增田大雅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