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机箱及其光驱转接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98590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脑机箱及其光驱转接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脑机箱及其光驱转接模组。
背景技术
笔记本电脑中的配件比台式电脑的配件轻薄短小,如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等的光驱为薄型光驱,其尺寸比应用于台式机机箱的半高型光驱小。台式机机箱的光驱支架的大小与半高型光驱的大小相匹配,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坏掉后,其光驱若想应用于台式机,需使用转接卡将薄型光驱转接至机箱,而普通电脑机箱兼容性较差,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的光驱由于尺寸较小而不易安装至机箱的光驱支架,只能放置于机箱外,使用较为不便且容易损坏。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兼容性较强的电脑机箱及其采用的光驱转接模组。一种电脑机箱,其包括框架、固定于框架内的光驱支架及可分离地固定于光驱支架的光驱转接模组,光驱转接模组具有与光驱支架相匹配的外形尺寸且形成有用于收容并固定薄型光驱的容置部。一种光驱转接模组,其用于将薄型光驱固定至电脑机箱,电脑机箱包括框架及固定于框架内的光驱支架,光驱转接模组可固定于光驱支架,光驱转接模组具有与光驱支架相匹配的外形尺寸且形成有用于收容并固定薄型光驱的容置部。该电脑机箱及其光驱转接模组使用时,将薄型光驱固定于光驱转接模组的容置部,光驱转接模组的外形尺寸与光驱支架相匹配,再将光驱转接模组安装于电脑机箱的光驱支架,从而使薄型光驱可以应用于电脑机箱。当使用的光驱为半高型光驱时,将光驱转接模组自光驱支架拆除,直接将光驱安装至光驱支架即可。该电脑机箱既可安装薄型光驱又可安装半高型光驱,兼容性较强。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脑机箱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电脑机箱的光驱转接模组及光驱的装配图。图3是图1的电脑机箱的光驱转接模组及光驱的另一角度的装配图。图4是图1的光驱转接模组及光驱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1的光驱转接模组及光驱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电脑机箱100框架10前侧板12光驱20
3
主体部21
插口213
延伸部23
阶梯面25
光驱支架30
光驱转接模组50
外壳52
容置部521
背板54
第一插槽541
第二插槽543
支撑件56
平板561
通槽5613,5813
第一固定板563
螺孔5631,5851
第二固定板565
卡持部5651
抵持部567
盖件58
盖板581
第一侧板583
卡合部5831
第二侧板585
定位板58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电脑机箱及光驱转接模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脑机箱100包括框架10、光驱支架30及光驱转接模组50,光驱转接模组50包括外壳52、背板M、支撑件56及盖件58。盖件58与支撑件56配合将光驱20固定于外壳52内。框架10包括一前侧板12。光驱支架30大致呈矩形盒状,其设于框架10内,且光驱支架30的前端与前侧板12平齐。光驱支架30的尺寸与应用于台式机的电脑机箱100 的半高型光驱的尺寸相匹配。请同时参阅图4及图5,本实施方式中,光驱20为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中的薄型光驱。光驱20包括主体部21及延伸部23。主体部21的一端形成有插口 213。延伸部23自主体部21的一侧边缘延伸且其厚度小于主体部21的厚度。延伸部23与主体部21形成有阶梯面25。外壳52大体为矩形盒状,其高度及宽度与光驱支架30的高度及宽度均相同,具有与半高型光驱相同的外形尺寸,其可固定于光驱支架30上。外壳52由四个依次相连的矩形板构成,四个矩形板围成一个容置部521。外壳52也可高度及宽度的其中之一与光驱支架30相同,使其能卡持并固定至光驱支架30即可。背板M上设有第一插槽541及第二插槽M3。第一插槽541与光驱20的插口 213 相匹配。第二插槽543与第一插槽541相连,第二插槽543为半高型光驱标准插槽。支撑件56包括平板561、第一固定板563及第二固定板565。平板561大体为矩形板,其上开设有多个通槽5613。第一固定板563及第二固定板565分别自平板561相对的两边缘朝向平板561的一侧垂直折弯延伸而成。第一固定板563上开设有多个螺孔5631。 第二固定板565设有卡持部5651。本实施方式中,卡持部5651为开设于第二固定板565上的通孔。平板561邻近第二固定板565的一端形成有与光驱20的延伸部23配合的抵持部 567。盖件58包括盖板581、第一侧板583、第二侧板585及定位板587。盖板581大体为矩形板,其上开设有有多个通槽5813。第一侧板583及第二侧板585分别自盖板581的相对边缘朝向盖板581的一侧边缘垂直折弯延伸。第一侧板583上形成有与第二固定板565 上的卡持部5651配合的卡合部5831,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5831为形成于第一侧板583上的凸起。第二侧板585上开设有与螺孔5631配合的螺孔5851。定位板587大体为L形,自盖板581与第一侧板583及第二侧板585相邻接的一侧延伸,定位板587、第一侧板583及第二侧板585位于盖板581的同侧。组装时,将光驱20放置于支撑件56,使光驱20的主体部21的一侧表面抵持平板 561,延伸部23抵持抵持部567。将盖件58放置于光驱20上,盖件58的盖板581抵持光驱 20的主体部21的另一侧表面,第一侧板583、第二侧板585分别与第二固定板565、第一固定板563贴合,卡合部5831与卡持部5651卡合,使用螺钉与螺孔5851及螺孔5631螺合将盖件58固定至支撑件56。将支撑件56、盖件58及光驱20收容于光驱转接模组50的容置部521内,定位板 587远离盖板581的一端抵持外壳52,使光驱20、支撑件56及盖件58固定至外壳52。使用螺钉将背板M固定至外壳52的一端,使光驱20的插口 213插设于背板M的第一插槽 5410将光驱转接模组50收容并固定至光驱支架30即可。拆卸时,将光驱转接模组50自光驱支架30取出,再将支撑件56、盖件58及光驱 20自外壳52取出,使光驱20的插口 213自背板M的第一插槽541脱离。松开固定于第一固定板563及第二侧板585上的螺钉,扳动第二固定板565使其发生形变,第一侧板583上的卡合部5831自第二固定板565上的卡持部5651脱离,盖件58即可从支撑件56脱离,此时可将光驱20取出。当光驱20为半高型光驱时,直接将光驱20安装至光驱支架30即可。该电脑机箱100使光驱20通过支撑件56及盖件58固定后安装至外壳52,使光驱20收容于光驱转接模组50,光驱转接模组50的外壳52的外形尺寸与半高型光驱的外形尺寸相同,使薄型光驱也可安装至电脑机箱100内部,避免光驱直接设置于电脑机箱100 外部,使用较方便,且光驱不易由于发生碰撞而损坏。通过设置背板M实现光驱20的插口 213的转换。当光驱为半高型时,可以将光驱20直接安装至光驱支架30即可。该电脑机箱 100既可安装半高型光驱又可安装薄型光驱,兼容性较强。
5
可以理解,支撑件56及盖件58可省略,此时外壳52所形成的容置部521与光驱 20的尺寸相配合,光驱20直接收容并固定至外壳52即可。当光驱20的插口 213为半高型光驱标准插口时,背板讨可省略。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脑机箱,其包括框架及固定于该框架内的光驱支架,其特征在于该电脑机箱还包括可分离地固定于该光驱支架的光驱转接模组,该光驱转接模组具有与该光驱支架相匹配的外形尺寸且形成有用于收容并固定薄型光驱的容置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机箱,其特征在于该光驱转接模组包括外壳及固定于外壳的一端的背板,该背板上设有第一插槽及与该第一插槽相连的第二插槽,该第一插槽与薄型光驱的插口相匹配,该第二插槽为半高型光驱标准插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机箱,其特征在于该外壳的高度和该光驱支架的高度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机箱,其特征在于该外壳的宽度和该光驱支架的宽度相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机箱,其特征在于该电脑机箱还包括收容于该容置部的支撑件及盖件,该盖件与该支撑件配合将该光驱固定至该外壳的该容置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脑机箱,其特征在于该支撑件包括平板、分别自平板的两侧边缘折弯延伸的第一固定板及第二固定板,该盖件包括盖板、分别抵持该第一固定板及第二固定板的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该光驱抵持该支撑件的平板及该盖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脑机箱,其特征在于该盖件还包括自该盖板与该第一侧板及该第二侧板相邻接的一侧延伸的定位板,该定位板远离该盖板的一端抵持该外壳的内壁。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脑机箱,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固定板设有卡持部,该第一侧板上有与该卡持部卡合的卡合部。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脑机箱,其特征在于该光驱包括主体部及自该主体部的一侧边缘延伸的延伸部,该支撑件的平板形成有与该延伸部配合的抵持部。
10.一种光驱转接模组,其用于将薄型光驱固定至电脑机箱,该电脑机箱包括框架及固定于该框架内的光驱支架,其特征在于该光驱转接模组可固定于该光驱支架,该光驱转接模组具有与该光驱支架相匹配的外形尺寸且形成有用于收容并固定薄型光驱的容置部。
全文摘要
一种电脑机箱,其包括框架、固定于框架内的光驱支架及可分离地固定于光驱支架的光驱转接模组,光驱转接模组具有与光驱支架相匹配的外形尺寸且形成有用于收容并固定薄型光驱的容置部。该电脑机箱既可安装薄型光驱又可安装应用于台式机的半高型光驱,兼容性较强。本发明还提供上述电脑机箱所采用的光驱转接模组。
文档编号G06F1/18GK102169360SQ20101011492
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26日
发明者陈明科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