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491893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包括一柔性基材。所述柔性基材具有一触控感测部与至少一延伸部。触控感测部上区分有触控感测区域与至少一周边区域,其中周边区域具有出线口位置且位于该触控感测区域的外围。所述延伸部突出于该触控感测部的一侧且对应周边区域的出线口位置,延伸部上区分有引线区域。周边区域内设有多条第一导线,而引线区域内设有多条第二导线,且该些第一导线经由该周边区域的出线口电性连接该些第二导线。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柔性触控面板的制造方法。本发明可将具触控感测电路引线的导电薄膜与具对应引线电路的软性印刷电路板整合设置于同一基材上,以一体化方式实现,从而减少压合制程工序,进而提高制程良率。
【专利说明】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且特别是一种柔性触控面板结构与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随着触控面板的技术发展,触控面板已广泛地运用于各类电子产品中,例如手机、手提电脑以及掌上电脑等。触控面板一般会与显示屏幕相整合,以作为电子产品的输入输出接口,达到触控显示功能。据此,用户可透过触控显示屏幕控制电子设备,对应操控电子设备之功能。
[0003]现行触控面板的结构是利用异向性导电胶(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ACF)将具触控感测电路引线的导电薄膜与具后端引线电路的可挠式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Print Circuit Board7FPC)等两个不同组件藉由压合制程工序相结合。藉此,以将触控感测电路的引线与软性印刷电路板上相对应的引线电路相连,从而可于软性印刷电路板的引线电路与后端连接器相接时,将感测信号传至后端侦测判断电路。
[0004]目前压合制程工序至少包含异向性导电胶的贴覆工序、热压工序等。然而,习知每经过一道制程工序,对于触控面板成品都将有可能造成损耗。举例来说,异向性导电胶因压合溢胶或是热压时异向性导电胶导电粒子未被压破造成断路或聚集某处而造成短路或断路等问题。而随着触控显示屏幕的控制功能的增加,所需引线电路也越来越多,相对的线路密度越来越高,从而更会增加上述问题的发生频率,增加材料消耗成本并降低良率。

【发明内容】

[0005]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柔性触控面板结构与其制造方法,可将具触控感测电路引线的导电薄膜与具对应引线电路的软性印刷电路板整合设置于同一基材上,以一体化方式实现,从而减少压合制程工序,进而提高制程良率。
[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柔性触控面板结构,此触控面板结构包括一柔性基材。所述柔性基材具有一触控感测部与至少一延伸部。触控感测部上区分有触控感测区域与至少一周边区域,其中该触控感测部对应该周边区域具有出线口位置,且位于该触控感测区域的外围。所述延伸部突出于该触控感测部的一侧且对应周边区域的出线口位置,延伸部上区分有一引线区域。周边区域内设有多条第一导线,而引线区域内设有多条第二导线,且该些第一导线经由该周边区域的出线口电性连接该些第二导线。
[0007]其中,所述延伸部上另区分一引脚区域,所述引脚区域相邻于所述引线区域,且所述引脚区域具有多个引脚,所述该些引脚分别电性连接所述该些第二导线。
[0008]其中,所述柔性基材上布设有一接地线与一位于所述引脚区域内的接地引脚,其中所述接地线穿越所述周边区域以及所述引线区域,且所述接地线环绕于所述该些第一导线与该些第二导线之外围并电性连接所述接地引脚。
[0009]其中,所述触控感测部之上方覆设有一层保护镜片。
[0010]其中,所述延伸部之上方覆设对应于所述引线区域的一绕曲性抗氧化绝缘层或一保护膜以覆盖所述该些第二导线。
[0011]其中,所述绕曲性抗氧化绝缘层的材料为绝缘油墨。
[0012]其中,所述延伸部之上方覆设一对应所述引脚区域的导电碳胶层以覆盖所述该些引脚。
[0013]其中,所述延伸部数量对应所述周边区域的数量。
[0014]其中,所述柔性基材具有一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沿一第一轴向突出于所述触控感测部的一第一侧,而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一轴向突出于所述触控感测部相对于所述第一侧之一第二侧。
[0015]其中,所述柔性基材更包括一第三延伸部及一第四延伸部,所述第三延伸部沿一第二轴向突出于该触控感测部的一第三侧,所述第四延伸部沿该第二轴向突出于该触控感测部对应该第三侧之一第四侧。
[0016]其中,在所述触控感测部上相对于所述触控感测区域内设有一电性连接所述该些第一导线的感测电极层。
[0017]其中,所述柔性基材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环烯烃聚合物(C0P)、三醋酸纤维素(TCA)、聚醚砜(PES)、聚烯烃(PO)、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其混合物。
[0018]其中,所述延伸部的形状为一方形、一矩形、一 L形状、一螺旋形状或一 S型形状。
[0019]其中,所述第二导线是所述第一导线由所述周边区域往所述引线区域延伸而形成的。
[0020]本发明提供一种柔性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所述制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首先,提供一柔性基材,其中柔性基材具有触控感测部及至少一延伸部。另外,于触控感测部上区分有触控感测区域与至少一周边区域,其中所述周边区域具有出线口位置,且位于所述触控感测区域的外围。所述延伸部突出于该触控感测部的一侧且对应该周边区域的出线口位置,并延伸部上另区分有一引线区域。其次,形成多条第一导线于周边区域及该引线区域内。而后,形成多条第二导线于引线区域内,且该些第一导线电性连接该些第二导线。
[0021]其中,所述延伸部上更区分有一引脚区域,所述柔性触控面板制作方法更包括形成多个引脚于所述延伸部上的所述引脚区域内,且该些引脚电性连接该些第二导线。
[0022]其中,所述柔性触控面板制作方法更包括:于所述引脚区域内形成一接地引脚;以及在所述柔性基材上形成一接地线穿越该周边区域以及该引线区域,且所述接地线环绕于该些第一导线及该些第二导线之外围并电性连接该接地引脚。
[0023]其中,所述柔性触控面板制作方法更包括:在所述控感测部的上方覆盖一层保护镜片。
[0024]其中,所述柔性触控面板制作方法更包括:在所述延伸部相对应于该引线区域的上方覆设一保护层以覆盖于该些第二导线。所述保护层为一绕曲性抗氧化绝缘层或一保护膜。
[0025]其中,所述柔性触控面板制作方法更包括:在所述延伸部相对应于该引脚区域的上方覆设一导电碳胶层以覆盖于该些引脚。
[0026]其中,该些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是以同一种材料制成。该些第一导线与该些第二导线是同时形成于该周边区域与该引线区域。[0027]其中,该些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是以银来实现。
[0028]其中,该些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是以印刷方式分别形成于该周边区域与该引线区域。
[0029]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柔性触控面板结构与其制造方法,所述柔性触控面板结构与其制造方法可将具触控感测电路引线的导电薄膜与具对应引线电路的软性印刷电路板整合设置于同一基材上,以一体化方式实现,从而不再需要针对异向性导电胶(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 ACF)来进行压合制程等工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之柔性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
[0031]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之具静电消除电路之柔性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
[0032]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之柔性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
[0033]图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之柔性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
[0034]图5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之柔性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
[0035]图6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之柔性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
[0036]图7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提供之柔性触控面板的制造方法之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之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之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所附图式仅系用来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0038]〔第一实施例〕
[0039]请参照图1,图1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之柔性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于此实施例中,柔性触控面板I的结构是利用柔性基材来实现。换言之,柔性基材是用以作为柔性触控面板I的衬底。所述柔性基材可以是透明或不透明高分子绝缘材料,例如聚对苯二 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环烯经聚合物(Cycloolefin polymer, COP)、三醋酸纤维素(Tricellulose Acetate,TCA)、聚醚砜(Ployethersulf one, PES)、聚烯烃(polyolefin, PO)、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或其混合物,但本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0040]值得一提的是,当柔性触控面板I是应用于显示屏幕,柔性基材的材料可选用透明高分子绝缘材料;而当柔性触控面板I是应用于触控键盘时,则柔性基材的材料可选用不透明绝缘材料。
[0041]如图1所示,所述柔性基材包括触控感测部10与延伸部20,且延伸部20是突出触控感测部10的一侧。更进一步地说,于此实施中,延伸部20可以是沿第一轴向(例如Y轴)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上侧。值得注意的是,延伸部20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实际位置可依据触控面板的实际设计需求沿第一轴向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下侧或是沿第二轴向(例如X轴)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左侧或右侧。同样地,如图1所示,虽然所述延伸部20是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上侧大致中央位置,但延伸部20亦可依实际产品设计需求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上侧临近右侧或左侧之位置,本实施例并不限制。[0042]另外,于此实施例中延伸部20的形状实质上呈矩形状,但于实务上,延伸部20的形状可依据实际产品应用需求而设计。举例来说,延伸部20的形状可设计为方形、矩形、螺旋形状、L形状、S形状或其他任何几何形状,故本实施例并未以此为限。
[0043]更详细地说,于此实施中,柔性触控面板I为单面触控面板。换言之,线路布局仅配置于触控感测部10以及延伸部20的其中一面。触控感测部10上可区分为触控感测区域110与周边区域120。所述周边区域120具有出线口位置30且位于触控感测区域110的外围。具体来说,于此实施中,延伸部20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一侧且对应该周边区域120的出线口位置30。在触控感测部10上相对于触控感测区域110内可布设有一感测电极层111,感测电极层111可以为多条相互交错排列之感测电极轴(未绘示),且每条感测电极轴彼此相互绝缘。每一条感测电极轴另包括多个电性连接之感测电极(未绘示)。感测电极可依据实际电路设计需求为多边形状区块,例如方形、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六边形或八边形等,本实施例并不限制。另,感测电极层111根据实际产品需求也可布设多条相互平行之条状感测电极轴,且每条感测电极轴彼此相互绝缘,故本实施例并不限制。
[0044]在触控感测部10上相对于周边区域120内布设有多条第一导线121,并该些第一导线121分别电性连接感测电极层111。也就是说,该些第一导线121的第一端分别由周边区域120延伸至触控感测区域110以电性连接感测电极层111。该些第一导线121于周边区域120内形成周边引线线路。另外,所述第一导线121的数量可根据感测电极层111的实际需求来布设。
[0045]而延伸部20上另区分为引线区域210与引脚区域220。在延伸部20上相对于引线区域210内布设有多条第二导线211,其中该些第二导线211彼此平行且相互绝缘。在延伸部20上相对于引脚区域220内则布设多个彼此电性绝缘之引脚221。该些第二导线211的第一端分别电性连接该些引脚221,而该些第二导线211的第二端电性连接该些对应的第一导线121的第二端。
[0046]更具体地说,每一条第二导线211的第一端由引线区域210延伸至引脚区域220并电性连接对应的引脚221。每一条第二导线211的第二端则往触控感测部10方向延伸并经由周边区域120的出线口位置30电性连接对应的第一导线121。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线211较佳的实施方式可以是藉由第一导线121直接由周边区域120往引线区域210延伸而形成的,进而可在不增加制程工序的前提下,以同一材料形成触控感测电路中的第一导线121以及第二导线211。据此,增加线路布设的精准度,提升成品良率,并降低柔性触控面板I的制作成本。
[0047]触控感测部10上周边区域120的出线口位置30系根据延伸部20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位置来布设,且引线区域210的位置相邻于周边区域120的出线口位置30。所述第二导线211的数量对应于第一导线121的数量。
[0048]接着,触控感测部10的触控感测区域110与周边区域120的线路之上另可覆盖一层保护镜片,藉以保护触控感测区域110与周边区域120的线路。所述保护镜片层的材料可例如为玻璃材料、塑料或其他绝缘材料等。
[0049]此外,延伸部20的引线区域210内的第二导线211上亦可布设一层保护层,例如为绕曲性抗氧化绝缘层或是保护膜(Coverlay)。所述绕曲性抗氧化绝缘层可以是于对应引线区域210的延伸部20上方涂上一层透明绝缘油墨、不透明绝缘油墨或是其他等效的绝缘材料。所述透明绝缘油墨或不透明绝缘油墨可依据触控面板的实际应用用途来对应选用。而延伸部20的引脚区域220上可布设一层导电碳胶覆盖于些引脚221之上,用以达到抗氧化以及强化引脚221的作用。
[0050]于此实施例中,该些第一导线121 (即主导线)可将感测电极层111的感测信号经由对应的第二导线211 (即延伸导线)以及引脚221传送至后端侦测电路(未绘示),以进行感测信号的判断。简单来说,触控感测部10上可用于设置习知之触控感测电路,而延伸部20上则可用于设置习知布设于可挠式软性印刷电路板上的后端引线电路。换言之,延伸部20可用于取代习知可挠式软性印刷电路板于触控面板结构中的功能,亦即在柔性触控面板I成形之后,柔性基板的延伸部20可插入后端控制板上的连接器(未绘示),以将感测电极层111输出的感测信号传送至后端侦测电路,供后端侦测电路判断确切的触控位置。
[0051]据此,柔性触控面板I可将可挠式软性印刷电路板的电路与触控电路整合一体成形,进而于柔性触控面板I的制造过程中,可不需要经过压合制程工序,减少至少一道制程工序,提升制程良率、同时亦减少压合的材料成本,例如异向性导电胶、软性电路板、压合治具等,降低制作成本。
[0052]值得一提的是,实际实施时,触控感测区域110内的感测电极层111可以是透过溅镀一层透明导电膜,例如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 ITO)、铟锌氧化物、铝锌氧化物、纳米银等纳米金属或纳米碳管等,并依据所需的感测电极图案藉由曝光(exposure)、显影(develop)、蚀刻(etching)等光刻制程工序形成于柔性基材的触控感测部10上。周边区域120内的第一导线121、引线区域210内的第二导线211以及引脚区域220内的引脚221可透过布设所需的引线布局图案之光罩经由光刻、雷射剥离(Laser Ablation)或是印刷(printing)等制作加工工序形成于柔性基材的触控感测部10及延伸部20上。
[0053]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线121、第二导线211以及引脚221较佳地可于同一个制程步骤中形成,以减少制程工序,增加线路布设的精准度,进而提升成品良率,并降低柔性触控面板I的制作成本。此外,周边区域120内的第一导线121布设于光罩上的位置可依据触控感测区域110内的感测电极层111的实际布设位置以及延伸部20的突出位置来配置。本发明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推知感测电极层111、第一导线121、第二导线211以及引脚221的实际实施方式,故在此不再赘述。
[0054]所述引脚221可以是利用金属导电材料来实现,且第一导线121与第二导线211是由同一种材料来形成。第一导线121与第二导线211可以是由透明可绕曲性导电材料,例如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 ITO),或是不透明可绕曲性导电材料,例如金、银、铜或铝等来实现。由于在导电材料中银导电性好、阻抗低的优点,故较佳的,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及引脚由银构成,本实施例并不限制。
[0055]再者,于实务上,第一导线121与第二导线211可如上述是一体成形,亦即可为同一条导线,但第一导线121与第二导线211亦可分开制作。在此请注意,第一导线121、第二导线211以及引脚221于同一个制程步骤中形成时,第一导线121、第二导线211以及引脚221选用相同材料。
[0056]另外,由于银具有较好的抗折性、高导电率及低阻抗值等优点,故于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线121与第二导线211可以是以银来实现。此外,如前述,柔性基材的材料可依据柔性触控面板的实际应用用途,例如应用于显示设备或是应用于触控键盘等来选用透明或不透明之绝缘材料。
[0057]接着,于一实务上,可于感测电极层111、第一导线121形成的周边引线线路及第二导线211形成的引线线路外围另布设一圈接地线线路,此接地线线路用以消除柔性触控面板I上的静电。请参照图2,图2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之具静电消除电路之柔性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可于柔性触控面板I上布设一条接地线123,且接地线123的走线穿越周边区域120以及引线区域210并环绕于该些第一导线121与该些第二导线211之外围,且接地线123的两端分别电性连接引脚区域220内另设之接地引脚223,此接地引脚223以于延伸部20插入后端控制板上连接器时建立静电放电路经。值得注意的是,所述接地线123亦可根据实际线路布局或制程需求,而仅有一端电性连接接地引脚223,本实施例并不限制。所述接地引脚223可以是布设于该些引脚221的最外侧,且与该些引脚221彼此电性绝缘。
[0058]此外,接地线123以及接地引脚223可于制作第一导线121、第二导线211以引脚221的同时形成,进而可不需要增加制程工序。举例来说,可将接地线123以及接地引脚223的图案直接设计于第一导线121、第二导线211以引脚221的光罩上或是将接地线123、第一导线121、第二导线211、引脚221以及接地引脚223以印刷方式形成于柔性基材上。如此,接地线123可选用与第一导线121及第二导线211相同的材料来实现。
[0059]值得注意的是,于一实务上,所述柔性触控面板I还可为双面触控面板(未绘示),即柔性触控面板I可具有一上表面与一下表面。换言之,柔性基材的触控感测部10与延伸部20分别具有一上表面(未绘不)与一下表面(未绘不)。
[0060]更详细地说,触控感测部10上、下表面可分别区分有触控感测区域110与周边区域120,而延伸部20上、下表面可对应设置引线区域210与引脚区域220。触控感测部10上、下表面的触控感测区域110内可设置感测电极层111,而周边区域120内则布设有多条第一导线121电性连接感测电极层111。同样地,延伸部20上、下表面上的引线区域210对应于触控感测部10上、下表面上的周边区域120出线口位置30,且布设有多条第二导线211电性连接该些第一导线121。延伸部20上、下表面上的引脚区域220内部设有多个引脚221,且该些引脚221分别电性连接该些第二导线211。
[0061]举例来说,触控感测部10上表面布设之触控感测区域110内的感测电极层111可例如为沿第一轴向(例如Y轴)平行排列之感测电极轴,而触控感测部10下表面布设之触控感测区域110内的感测电极层111可例如为沿第二轴向(例如X轴)平行排列之感测电极轴。第一导线121、第二导线211以及引脚221则可分别对应地布设于触控感测部10上、下表面以及延伸部20上。附带一提的是,触控感测部10上、下表面布设的感应电极层111的感测电极轴可重叠并相交,并彼此电性绝缘。
[0062]另外,感测电极层111亦可配置于柔性触控面板I的上、下表面,而第一导线121、第二导线211以及引脚221可分别配置于柔性触控面板I的其中一面,例如下表面。所述第一导线121可如前述电性连接第二导线211,且第二导线211电性连接引脚221。接着,第一导线121可以是透过金属连通柱电性连接感测电极层111,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0063]又于再一实务上,所述柔性触控面板I可是由两个单面柔性基板贴合所形成的。具体地说,可于第一个柔性基材上的触控感测部上触控感测区域内布设一第一感测电极层,例如为沿第一轴向(例如Y轴)平行排列之感测电极轴,而于第二柔性基材上的触控感测部上对应触控感测区域内布设一第二感测电极层,例如为沿第二轴向(例如X轴)平行排列之感测电极轴。
[0064]接着,于第一柔性基材上触控感测部对应的周边区域形成多条的第一导线电性连接第一柔性基材上触控感测区域内的第一感测电极层,而于第二柔性基材上触控感测部对应的周边区域形成多条的第一导线电性连接第二柔性基材上触控感测区域内的第二感测电极层。此外,可分别于对应于第一柔性基材的延伸部以及第二柔性基材的延伸部上的引线区域与引脚区域分别形成对应第一导线之第二导线及引脚。
[0065]总而言之,柔性触控面板I的实现方式可依据实际制程或产品设计需求来决定,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要说明的是,柔性触控面板I的实际结构与实体形状可依据实际应用方式来调整。同样地,第一导线121、第二导线211以及引脚221的实际数量亦是依据实际感测电极层111需求来设置。第一导线121的走线方式也会依据实际感测电极层111的结构及柔性触控面板I的大小来调整。另外,本发明亦不限定感测电极层111、第一导线121、第二导线211、接地线123以及引脚221实际实施方式、种类及实体架构。换言之,图1与图2仅用以作为说明柔性触控面板I的一种示范实施方式之示意图,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0066]〔第二实施例〕
[0067]于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例所述之柔性基材可具有多个延伸部20,该些延伸部20分别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任一侧,延伸部20数量对应周边区域120的数量,更进一步地说明,周边区域120的布设位置与数量可依据延伸部20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位置与数量来对应配置。
[0068]请参考图3,图3绘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之柔性触控面板结构的示意图。柔性触控面板2为单面触控面板。图3与图1的不同处在于,于柔性触控面板2的结构中,柔性基材包括触控感测部10、第一延伸部20a及第二延伸部20b。第一延伸部20a及第二延伸部20b分别沿第一轴向(如Y轴)相对应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例如第一延伸部20a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上侧(例如第一侧),而第二延伸部20b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下侧(例如相对于第一侧之第二侧)。
[0069]更进一步地说,触控感测部10上区分有触控感测区域110以及第一周边区域120a及第二周边区域120b。第一延伸部20a以及第二延伸部20b上皆区分有引线区域210以及引脚区域220。更详细地说,所述引线区域210以及引脚区域220分别布设于第一延伸部20a及第二延伸部20b相对于触控感测部10上设有触控感测区域110以及第一周边区域120a及第二周边区域120b的该面上。换句话说,触控感测区域110、第一周边区域120a、第二周边区域120b、第一延伸部20a以及第二延伸部20b上的引线区域210以及引脚区域220皆设于柔性基材的同一面上。触控感测区域110如前述实施例布设感测电极层111,其中感测电极层111亦可如前述是由多条相互平行且彼此绝缘之感测电极轴所形成。第一周边区域120a设置于触控感测区域110的上侧,且第一周边区域120a的出线口位置30a对应于第一延伸部20a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位置。第二周边区域120b设置于触控感测区域110的下侧,且第二周边区域120b的出线口位置30b对应于第二延伸部20b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位置。第一延伸部20a及第二延伸部20b的架构与上述实施例延伸部20相同,故不再赘述。
[0070]第一周边区域120a内设有多条第一导线121a及第二周边区域120b内设有多条第一导线121b。第一周边区域120a内及第二周边区域120b内的第一导线121a及121b分别电性连接触控感测区域110的感测电极层111。第一周边区域120a内的多条第一导线121a另电性连接第一延伸部20a上引线区域210内的第二导线211。第二周边区域120b内的多条第一导线121b另电性连接第二延伸部20b上引线区域210内的第二导线211。
[0071]于一实施方式,第一周边区域120a的第一导线121a的一端可由上向下延伸连接触控感测区域Iio内的感测电极层111,而第二周边区域120b的第一导线121b的一端则可由下向上延伸连接触控感测区域110内感测电极层111。从而,第一周边区域120a与第二周边区域120b内的该些第一导线121a及121b可分别将感测电极层111的该些感测电极轴的感测信号引出并经由第一延伸部20a、第二延伸部20b上引线区域210内的该些第二导线211与引脚区域220的该些引脚221传送至后端侦测电路判断确切的触控位置。值得一提的是,将触控感测区域110内感测电极层111的感测电极轴之感测信号由上下两侧同时引出,可让后端侦测电路相互比对,进而增加感测信号的可信度,加强侦测效能。
[0072]于另一实施方式,第一周边引线区域120a的第一导线121a可由上向下延伸连接触控感测区域110内沿第一轴向(如Y轴)布设之感测电极轴,而第二周边引线区域120b的第一导线121b则由下向上延伸连接沿第二轴向(如X轴)布设之感测电极轴。第一周边引线区域120a与第二周边引线区域120b内的该些第一导线121a及121b可将该些沿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布设之感测电极轴的感测信号分别引出并传送至后端侦测电路判断确切的触控位置。
[0073]藉此可降低触控感测部10上第一周边区域120a与第二周边区域120b内所需布设该些第一导线121a及121b的数量与布线密度。同时,第一、第二延伸部20a、20b上引线区域210内的第二导线211与引脚区域220内的引脚221所需的数量与布线密度也相对地降低。如此,第一延伸部20a与第二延伸部20b的尺寸也可缩小。
[0074]于再一实施方式,第一周边区域120a的第一导线121a可由上向下延伸连接触控感测区域Iio内上半部感测电极层111上所设之感测电极轴(例如虚线以上之感测电极轴)。第二周边区域120b的第一导线121b则由下向上延伸连接沿触控感测区域110内下半部感测电极层111上所设之感测电极轴(例如虚线以下之感测电极轴)。藉此,除可降低触控感测部10上第一周边区域120a与第二周边区域120b内所需布设该些第一导线121a及121b以及第一、第二延伸部20a、20b上引线区域210内的第二导线211与引脚区域内的引脚221的数量与布线密度之外,还可缩短第一周边区域120a与第二周边区域120b内第一导线121a及121b的走线长度,减少布设第一导线121a及121b的所需材料,降低触控面板的制作成本。
[0075]附带一提的是,如前述实施例所述,于柔性触控面板2上布设接地线123a、123b且接地线123a、123b围绕触控感测区域110内的感测电极层111、第一周边区域120a内的该些第一导线121a、第二周边区域120b内的该些第一导线121b、引线区域210内的该些第二导线211,并接地线123a、123b分别电性连接第一延伸部20a上另外布设之接地引脚223a及第二延伸部20b上另外布设之接地引脚223b。
[0076]具体地说,接地线123a、123b的走线穿越第一周边区域120a、第二周边区域120b以及引线区域210并环绕于该些第一导线121与该些第二导线211之外围,且接地线123a、123b的其中一端分别电性连接第一延伸部20a上引脚区域220内另设之接地引脚223a,而接地线123a、123b的另一端分别电性连接第二延伸部20b上引脚区域220内另设之接地引脚 223b。
[0077]另外,接地线123a、123b亦可依实际设计或制程需求,仅有一端电性连接第一延伸部20a上引脚区域220内另设之接地引脚223a或是第二延伸部20b上引脚区域220内另设之接地引脚223b。
[0078]值得注意的是,所述接地引脚223a、223b分别与第一延伸部20a上以及第一延伸部20b上引线区域220内该些引脚221相互绝缘,且接地引脚223a、223b并未连接任何一条第二导线。据此,接地线123a、123b可于柔性触控面板2上形成的一圈导线线路电路,藉以消除柔性触控面板2上的静电。本发明领域具有通常是者应可由前述实施例推知接地线的布设方式与实施方式,故在此不在赘述。此外,接地线123a、123b以及接地引脚223a、223b可于制作第一导线121、第二导线211以引脚221的同时形成,进而可不需要增加制程工序。如此,接地线123a、123b可选用与第一导线121及第二导线211相同的材料来实现。接地线123a、123b以及接地引脚223a、223b亦可应实际制程需求,(例如使用与第一导线121、第二导线211以引脚221不同的材料)与第一导线121、第二导线211以引脚221的分开制作,本实施例并不限定。
[0079]要说明的是,图3仅用以作为柔性触控面板2的一种示范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也就是说,本发明并不限定柔性触控面板2上感测电极层111、第一导线121、第二导线211、接地线123a、123b以及引脚221、接地引脚223a、223b的实际实施方式、种类及实体架构,例如柔性触控面板2也可以是双面触控面板,其实作概念已于第一实施例中说明,在此可以相同概念运用在此实施例中,在此即不再赘述。
[0080]〔第三实施例〕
[0081]接着,请参考图4,图4绘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之柔性触控面板结构的示意图。柔性触控面板3为单面触控面板。图4与图1的不同处在于,在柔性触控面板3的结构中,柔性基材包括触控感测部10、第一延伸部20a、第二延伸部20b、第三延伸部20c以及第四延伸部20d。第一延伸部20a及第二延伸部20b分别沿第一轴向(如Y轴)对应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上、下侧(即第一侧、第二侧)。第三延伸部20c以及第四延伸部20d分别沿第二轴向(如X轴)对应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左、右侧(即第三侧、第四侧)。
[0082]更进一步地说,触控感测部10区分有触控感测区域110以及第一周边区域120a、第二周边区域120b、第三周边区域120c以及第四周边区域120d。触控感测区域110如前述实施例布设感测电极层111。感测电极层111亦可如前述内含有多条相互交错排列之感测电极轴。触控感测区域110亦可如前述为多条相互平行且彼此绝缘之感测电极轴。第一周边区域120a设置于触控感测区域110的上侧(即第一侧),且第一周边区域120a的出线口位置30a系对应于第一延伸部20a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位置。第二周边区域120b设置于触控感测区域110的下侧(即第二侧),且第二周边区域120b的第二出线口位置30b系对应于第二延伸部20b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位置。第三周边区域120c设置于触控感测区域110的左侧(即第三侧),且第三周边区域120c的第三出线口位置30c系对应于第三延伸部20c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位置。第四周边区域120d设置于触控感测区域110的右侧(即第四侧),且第四周边区域120d的第四出线口位置30d系对应于第四延伸部20d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位置。[0083]更进一步地说,第一延伸部20a、第二延伸部20b、第三延伸部20c以及第四延伸部20d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位置对应触控感测部10上布设周边区域120a?120d的位置,且皆区分有引线区域210及引脚区域220。第一延伸部20a、第二延伸部20b、第三延伸部20c以及第四延伸部20d的架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延伸部20相同,故不再赘述。
[0084]在对应于第一周边区域120a的柔性基材上布设有多条第一导线121a,并该些第一导线121a向上延伸电性连接对应于引线区域210的第一延伸部20a上布设的该些第二导线211。在对应于第二周边区域120b的柔性基材上布设有多条第一导线121b,并该些第一导线121b向下延伸电性连接对应于引线区域210的第二延伸部20b上布设的该些第二导线211。在对应于第三周边区域120c的柔性基材上布设有多条第一导线121c,并该些第一导线121c向左延伸电性连接对应于引线区域210的第三延伸部20c上布设的该些第二导线211。在对应于第四周边区域120d的柔性基材上布设有多条第一导线121d,并该些第一导线121d向右延伸电性连接对应于引线区域210的第三延伸部20c上布设的该些第二导线211。
[0085]第一导线121a?121d分别由上、下、左、右将触控感测区域110内之感测电极层111之感侧信号经由第一延伸部20a、第二延伸部20b、第三延伸部20c以及第四延伸部20d上布设的该些第二导线211及对应的引脚221传送至后端侦测电路,以判断确切的触控位置。藉此,可进一步地降低触控感测部10上第一周边区域120a、第二周边区域120b、第三周边区域120c以及第四周边区域120d所需布设该些第一导线121a?121d的数量与布线密度,甚是可缩短第一导线121a?121d走线长度,降低触控面板的制作成本。
[0086]要说明的是,图4仅用以作为柔性触控面板3的一种示范实施方式之示意图,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也就是说,本发明并不限定触控面板3上感测电极层111、第一导线121a?121d、第二导线211以及引脚221实际实施方式、种类及实体架构,例如柔性触控面板3也可以是双面触控面板,其实作概念已于第一实施例中说明,在此可以相同概念运用在此实施例中,接地线与接地引脚的实作概念亦可参考第一实施例运用在此实施例中,其他相同功能的组件所运用的各式材料或制造方法亦可参考第一实施例,在此即不再赘述。同样地,本发明亦不限定第一延伸部20a、第二延伸部20b、第三延伸部20c以及第四延伸部20d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实际位置。
[0087]〔第四实施例〕
[0088]另外,上述各实施例之延伸部如前述可具有不同形状,请参照图5,图5绘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之柔性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图5与图1的不同处在于柔性触控面板4中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延伸部20e实质上呈L形状。此外,如图5所示,延伸部20e上区分之引线区域210上的第二导线211的走线方式是随着延伸部20e的形状作相对应的调整。第二导线211的布设方式可藉由光罩的设计来达成。简单来说,延伸部20e可依据柔性触控面板4的实际用途来对应设计。
[0089]附带一提的是,如前述实施例所述,于柔性触控面板4上可布设一条接地线(未绘示),且接地线的走线穿越周边区域120以及引线区域210并环绕于周边区域120内的第一导线121及引线区域210内的第二导线211之外围,并接地线的至少一端电性连接延伸部20e上引脚区域220内另外布设之接地引脚(未绘示)。所述接地引脚与引线区域220内该些引脚221相互绝缘,且接地引脚并未连接任何一条第二导线。据此,接地线可于柔性触控面板4上形成的一圈导线线路,并于延伸部206插入后端控制板上连接器时,建立静电放电路经,藉以消除柔性触控面板4上的静电。本发明领域具有通常是者应可由前述实施例推知接地线的布设方式与实施方式,故在此不在赘述。
[0090]要说明的是,图5仅用以作为柔性触控面板4的一种示范实施方式之示意图,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也就是说,本发明并不限定柔性触控面板4上感测电极层111、第一导线121、第二导线211以及引脚221实际实施方式、种类及实体架构,例如柔性触控面板4也可以是双面触控面板,其实作概念已于第一实施例中说明,在此可以相同概念运用在此实施例中,接地线与接地引脚的实作概念亦可参考第一实施例运用在此实施例中,其他相同功能的组件所运用的各式材料或制造方法亦可参考第一实施例,在此即不再赘述。延伸部206亦依据实际产品需求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任何一侧,本发明亦不限定延伸部206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实际位置以及数量。
[0091]〔第五实施例〕
[0092]上述各实施例之延伸部如前述可具有不同形状。请参照图6,图6绘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之柔性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图6与图1的不同处在于柔性触控面板5中突出于触控感测部10的延伸部20?往远离触控感测部10的方向弯曲延伸呈大致螺旋形状。延伸部20?的实际形状与大小如前述可依据实际应用的产品需求来设计,但本发明并不限定。
[0093]附带一提的是,于柔性触控面板5上另可布设一条接地线(未绘示),且接地线的走线穿越触控感测区域110内感测电极层111、周边区域120内的第一导线121及第二导线211之外围,并接地线的至少一端电性连接延伸部20?上引脚区域220内另外布设之接地引脚(未绘示所述接地引脚与引线区域220内该些引脚221相互绝缘,且接地引脚并未连接任何一条第二导线。据此,接地线可于柔性触控面板5上形成的一圈导线线路,并于延伸部20?插入后端控制板上连接器时,建立静电放电路经,藉以消除柔性触控面板5上的静电。本发明领域具有通常是者应可由前述实施例推知接地线的布设方式与实施方式,故在此不在赘述。
[0094]要说明的是,图6仅用以作为柔性触控面板5的一种示范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也就是说,本发明并不限定柔性触控面板5中触控感测部10以及延伸部20?的实体架构。同样地,本发明亦不限定柔性触控面板5上感测电极层111、第一导线121、第二导线211以及引脚221实际实施方式、种类及实体架构,例如柔性触控面板5也可以是双面触控面板,其实作概念已于第一实施例中说明,在此可以相同概念运用在此实施例中,接地线与接地引脚的实作概念亦可参考第一实施例运用在此实施例中,其他相同功能的组件所运用的各式材料或制造方法亦可参考第一实施例,在此即不再赘述。
[0095]〔第六实施例〕
[0096]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柔性触控面板的制造方法,请参照图7,图7绘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提供之柔性触控面板的制造方法之流程示意图。
[0097]于步骤3100,提供一柔性基材,其中所述柔性基材包括一触控感测部以及至少一延伸部。触控感测部上区分有一触控感测区域与一周边区域。触控感测部对应于周边区域具有出线口位置。每一延伸部分别突出于触控感测部的其中一侧。例如,当柔性基材只有一延伸部时,延伸部位于触控感测部上侧;当柔性基材有两个延伸部时,延伸部可分别位于触控感测部的上、下侧或者左右侧;当柔性基材有四个延伸部时,延伸部分别位于触控感测部的四侧。其中,延伸部对应该周边区域的出线口位置。延伸部上另区分有引线区域与引脚区域,且引脚区域相邻于引线区域。
[0098]上述柔性基材可选用透明高分子绝缘材料,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环烯烃聚合物、三醋酸纤维素、聚醚砜、聚烯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其混合物,但本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柔性基材亦可选用不透明的绝缘材料来实现。
[0099]于实务上,本发明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依据柔性触控面板的实际应用用途,例如应用于显示设备或者是应用于触控键盘来选择透明或不透明绝缘材料来制作柔性基材。柔性基材的形状可透过裁切方式来形成所需触控感测部的大小与形状以及延伸部的突出位置、形状及数量等。可依据实际应用的产品来设计,本发明并不限制。
[0100]于步骤3110中,于柔性基材感测部之触控感测区域内形成感测电极层,感测电极层可以为多条感测电极轴,其中感测电极轴包括多个感测电极。此外,该些感测电极轴可以是依据实际线路布设需求,以相互平行排列方式或是相互交错排列方式形成感测电极层。感测电极层可藉由于柔性基材的触控感测部上之触控感测区域内利用溅镀方式溅镀一层透明导电膜,例如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或铝锌氧化物、纳米银等纳米金属或纳米碳管等,而后依据所需的感测电极图案利用由曝光、显影、蚀刻等光刻制程工序形成于柔性基材的触控感测部上。
[0101]于步骤3120中,于柔性基材的触控感测部10上周边区域内形成多条第一导线。该些第一导线可经由周边区域的出线口延伸。其中,第一导线可透过光罩利用光刻、雷射剥离或是印刷等制作加工工序分别形成于柔性基材的触控感测部上。第一导线可以是由透明可绕曲性导电材料,例如铟锡氧化物,或是不透明可绕曲性导电材料,例如金、银、铜或铝等金属导电材料来实现,本实施例并不限制。由于在导电材料中银导电性好、阻抗低的优点,故较佳的,第一导线由银构成。
[0102]于步骤3130中,于柔性基材的延伸部上引线区域内形成多条第二导线。该些第二导线与该些第一导线电性连接。其中,第二导线可透过光罩利用光刻、雷射剥离或是印刷等制作加工工序分别形成于柔性基材的延伸部上。第二导线可以是由透明可绕曲性导电材料,例如铟锡氧化物,或是不透明可绕曲性导电材料,例如金、银、铜或铝等金属导电材料来实现,本实施例并不限制。由于在导电材料中银导电性好、阻抗低的优点,故较佳的,第二导线由银构成。
[0103]于步骤3140中,于延伸部上引脚区域内形成多个引脚。该些引脚与该些第二导线电性连接。其中,引脚可透过光罩利用光刻、雷射剥离或是印刷等制作加工工序分别形成于柔性基材的延伸部上。引脚可以是由金属导电材料来实现。由于在导电材料中银导电性好、阻抗低的优点,故较佳的,引脚由银构成。
[0104]周边区域120内的第一导线、引线区域内的第二导线以及引脚区域内的引脚可藉由同一光罩(即具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引脚之引线布局图案)利用光刻、雷射剥离或是印刷等制作加工工序同时形成于柔性基材的触控感测部及延伸部上。
[0105]在此请注意,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及/或引脚亦可于同一道制程步骤中形成。当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引脚于同一道制程步骤中形成时,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引脚系选用相同材料。综上所述,本发明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推知感测电极轴、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引脚的实际实施方式,故在此不再赘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引脚于同一道制程步骤中形成,可减少制程工序,以同一材料形成习知触控感测电路中的周边引线电路以及习知软性印刷电路板上的引线电路,增加线路布设的精准度,提升成品良率,并降低触控面板的制作成本。
[0106]接着,于步骤3150中,于触控感测部的上方覆盖一层保护镜片。具体而言,于触控感测部触控感测区域内的感测电极层以及周边区域第一导线的上方利用贴合方式覆盖一层保护镜片,其中保护镜片的材料例如为玻璃材料、塑料或其他具透明绝缘材料等。
[0107]而后,于步骤3160中,于延伸部对应引线区域内的的上方布设绕曲性抗氧化绝缘层。绕曲性抗氧化绝缘层可以是透过于引线区域内的第二导线之上涂上一层透明油墨或不透明绝缘油墨来实现。所述透明油墨或不透明绝缘油墨可依据柔性触控面板的实际应用用途,例如应用于显示设备或是应用于触控键盘来对应选用。另外,实际实施时,亦可于引线区域内的第二导线之上布设一层具可绕性塑料材料所形成的保护膜来取代绕曲性抗氧化绝缘层,本实施例并不限制。
[0108]另外,于步骤3170中,于延伸部对应引脚区域内的上方布设一层导电碳胶,用于覆盖于该些引脚之上,用以达到抗氧化以及强化引脚的作用。
[0109]附带一提的是,上述步骤3150、3160、8170顺序是可彼此调换。换言之,保护镜片可依据实际制程需求于柔性基板上所有工序完成或者延伸部上引线区域内的第二导线之上布设绕曲性抗氧化绝缘层工序完成之后,再将保护镜片以贴合方式覆盖触控感测部上方。同样地,步骤3160所述的在延伸部相对应于引线区域内的上方覆设绕曲性抗氧化绝缘层或保护膜与步骤3170所述的在延伸部上于引脚区域内覆设一层导电碳胶,亦可依据实际制程需求相互调换,本实施例并不限制。
[0110]另,可于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外围另布设一接地线。接地线穿越该周边区域以及该引线区域且环绕于该些第一导线及该些第二导线之外围,并接地线的至少其中一端电性连接引线区域内另布设的接地引脚。所述接地线与接地引脚等线路是用以消除柔性触控面板上的静电。
[0111]另外,接地线可与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引脚以及接地引脚同时形成于柔性基材上,进而可不需要增加制程工序。当接地线与第一导线以及第二导线同时形成于柔性基材上,可选用与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相同的材料来实现。但接地线亦可依据实际制程需求,与第一导线以及第二导线分开制成,例如在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形成之后,再透过印刷方式将接地线以及接地引脚形成于柔性基材上。或是于制作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引脚及接地引脚之后再形成接地线于柔性基材上,本实施例并不限制。
[0112]值得注意的是,延伸部的数量、形状以及接地线的相对位置等,皆与本发明图1?图6较佳实施例所述雷同,例如:
[0113]如图1、图5或图6所示,柔性基材包含有一个延伸部,延伸部突出于触控感测部的其中一侧,且延伸部的形状可有多种变形。
[0114]如图3或图4图,柔性基材包含有多个延伸部,延伸部分别突出于触控感测部的不同侧边。
[0115]如图2所示,柔性触控感应面板于测电极层、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外围另布设一接地线与接地引脚。接地线穿越该周边区域以及该引线区域且环绕于该些第一导线及该些第二导线之外围,并接地线的至少其中一端电性连接引线区域内的布设的接地引脚。另,上述其他关于组件的使用材料或组件间详细的连接关系等,请参前述的实施例说明,在此即不再赘述。
[0116]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柔性触控面板结构与其制造方法,所述柔性触控面板结构与其制造方法可将具感测电极层引线的导电薄膜与具对应引线电路的软性印刷电路板整合设置于同一基材上,以一体化方式实现,从而不再需要压合制程工序。另,本发明提供的柔性触控面板藉由可挠式软性印刷电路板011~01111: 0081-(1,
一体化,可避免因压合触控面板而造成毁坏、异向性导电胶因压合溢胶或是热压时异向性导电胶导电粒子未被压破造成断路或聚集某处而造成短路或断路等问题,进而提高良率。
[0117]此外,还可在减少制程工序的前提下,以同一材料形成连接感测电极层之周边引线电路以及习知软性印刷电路板上的引线电路,进而可增加线路布设的精准度,提升成品良率,并降低触控面板的制作成本。
[011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之实施例,其并非用以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包括: 一柔性基材,具有一触控感测部与至少一延伸部,该触控感测部上区分有一触控感测区域与至少一周边区域,该周边区域具有出线口位置且该周边区域位于该触控感测区域的外围,该延伸部突出于该触控感测部的一侧且对应该周边区域的出线口位置,该延伸部上区分有一引线区域,其中该周边区域内设有多条第一导线,而该引线区域内设有多条第二导线,且该些第一导线经由该周边区域的出线口位置电性连接该些第二导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上另区分一引脚区域,该引脚区域相邻于该引线区域,且该引脚区域具有多个引脚,该些引脚分别电性连接该些第二导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柔性基材上布设有一接地线与一位于该引脚区域内的接地引脚,其中该接地线穿越该周边区域以及该引线区域,且该接地线环绕于该些第一导线与该些第二导线之外围并电性连接该接地引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测部之上方覆设有一层保护镜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之上方覆设对应于该引线区域的一绕曲性抗氧化绝缘层或一保护膜以覆盖该些第二导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绕曲性抗氧化绝缘层的材料为绝缘油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之上方覆设一对应该引脚区域的导电碳胶层以覆盖该些引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数量对应该周边区域的数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柔性基材具有一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二延伸部,其中该第一延伸部沿一第一轴向突出于该触控感测部的一第一侧,而该第二延伸部沿该第一轴向突出于该触控感测部相对于该第一侧之一第二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柔性基材更包括一第三延伸部及一第四延伸部,该第三延伸部沿一第二轴向突出于该触控感测部的一第三侧,该第四延伸部沿该第二轴向突出于该触控感测部对应该第三侧之一第四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该触控感测部上相对于该触控感测区域内设有一电性连接该些第一导线的感测电极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柔性基材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环烯烃聚合物(COP)、三醋酸纤维素(TCA)、聚醚砜(PES)、聚烯烃(PO)、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其混合物。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的形状为一方形、一矩形、一 L形状、一螺旋形状或一 S型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线是该第一导线由该周边区域往该引线区域延伸而形成的。
15.—种柔性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该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一柔性基材,该柔性基材包括一触控感测部及至少一延伸部,该触控感测部上区分有一触控感测区域与至少一周边区域,该周边区域具有出线口位置且位于该触控感测区域的外围,该延伸部突出于该触控感测部的一侧且对应该周边区域的出线口位置,该延伸部上区分有一引线区域; 形成多条第一导线于该周边区域内;以及 形成多条第二导线于该引线区域内,且该些第一导线电性连接该些第二导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上更区分有一引脚区域,该制作方法更包括形成多个引脚于该延伸部上的该引脚区域内,且该些引脚电性连接该些第二导线。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于该引脚区域 内形成一接地引脚;以及 在该柔性基材上形成一接地线穿越该周边区域以及该引线区域,且该接地线环绕于该些第一导线及该些第二导线之外围并电性连接该接地引脚。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更包括: 在该触控感测部的上方覆盖一层保护镜片。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更包括: 在该延伸部相对应于该引线区域的上方覆设一保护层以覆盖于该些第二导线。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为一绕曲性抗氧化绝缘层或一保护膜。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更包括: 在该延伸部相对应于该引脚区域的上方覆设一导电碳胶层以覆盖于该些引脚。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是以同一种材料制成。
23.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导线与该些第二导线是同时形成于该周边区域与该引线区域。
24.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是以银来实现。
25.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柔性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是以印刷方式分别形成于该周边区域与该引线区域。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3838415SQ201210495516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4日
【发明者】张普欣, 李瑞兴, 陈福城, 黄志奎, 施能明 申请人:宝宸(厦门)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