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图像的装置及其方法

文档序号:10625231阅读:607来源:国知局
校正图像的装置及其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校正图像的装置及其方法,可在不引起图像劣化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校正处理。CPU在第2次以后的弯曲校正时,使弯曲校正后的处理图像和重叠在该处理图像上的矩形形状的网格图像显示于显示部。用户从操作部(触摸面板)通过触摸操作使网格图像的形状伸缩而使其与弯曲的处理图像的形状相匹配。CPU根据网格图像的形状,生成表示构成图像的像素的弯曲校正后的坐标的变换用映射表,并且基于变换用映射表所表示的坐标,对用于前一次弯曲校正中的记录用映射表所表示的坐标进行更新,并使用该更新后的记录用映射表,针对原图像进行弯曲校正。
【专利说明】
校正图像的装置及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校正图像的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如下技术,无需对书籍进行裁剪,保持其原有状态的情况下,一边翻页一边用照相机拍摄来将其电子化。若以自然的状态打开书籍并从上部拍摄,则由于书页的翘曲,图像中的字符串或图表会失真,难以阅读和理解图像中的字符串或图表。
[0003]因此,例如,在JP特开2014-192901号公报中,提出了如下技术,在失真的图像上显示网格图像,操作网格图像以使其与纸面的弯曲状态相匹配,基于该网格图像来校正图像的失真。
[0004]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在仅基于网格图像进行一次图像的校正处理,通过所指定的网格图像无法得到良好的处理图像的情况下,需要再一次针对原来失真的图像调整网格图像来执行校正,存在本应是更新处理图像却产生时滞(切换期间)的问题。此外,也可以想到在已经校正的处理图像上显示网格图像来再次进行校正的方法,但由于根据处理图像进行校正,因此存在图像劣化的程度变大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第I观点所涉及的装置是校正图像的装置,具备:输入部,受理来自用户的指示输入;和处理器,实现以下功能,即:将处理对象的图像和重叠于该图像上的网格图像显示于显示装置;基于所述指示输入,使所述网格图像的形状发生变形;基于变形后的所述网格图像的形状,生成变换用矩阵,该变换用矩阵表示构成处理对象的所述图像的像素的弯曲校正后的坐标;基于所生成的所述变换用矩阵所表示的坐标,更新记录用矩阵,该纪录用矩阵表示构成原图像的像素的变换履历;以及,基于更新后的所述记录用矩阵,针对所述原图像进行弯曲校正。
[0006]本发明的第2观点所涉及的方法是一种校正图像的方法,包括以下处理:将处理对象的图像和重叠于该图像上的网格图像显示于显示装置;受理来自用户的指示输入;基于所述指示输入,使所述网格图像的形状发生变形;基于变形后的所述网格图像的形状,生成变换用矩阵,该变换用矩阵表示构成处理对象的所述图像的像素的弯曲校正后的坐标;基于所生成的所述变换用矩阵所表示的坐标,更新记录用矩阵,该纪录用矩阵表示构成原图像的像素的变换履历;和基于更新后的所述记录用矩阵,针对所述原图像进行弯曲校正。
【附图说明】
[0007]若结合以下的附图来考虑以下的详细记述,则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本申请。
[0008]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校正装置的便携式信息终端I的构成的框图。
[0009]图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信息终端I的整体动作的流程图。
[0010]图3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原图像与重叠在该原图像上的初始的未失真的网格图像的不意图。
[0011]图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网格图像21重叠显示在原图像20上的状态的示意图。
[0012]图5是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网格图像21的控制点的示意图。
[0013]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换用映射表30的一例的概念图。
[0014]图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换用映射表30的生成方法的概念图。
[0015]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记录用映射表31(第I次校正之前)的一例的概念图。
[0016]图9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记录用映射表31的更新处理的概念图。
[0017]图10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记录用映射表31的更新处理的概念图。
[0018]图11是用于对在本实施方式的记录用映射表31的更新处理中使用的双线性方法进行说明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20]A.实施方式的构成
[0021]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校正装置的便携式信息终端I的构成的框图。在图中,便携式信息终端I例如由智能手机、平板终端等构成。便携式信息终端I具备通信部10、摄像部11、R0M12、RAM13、显示部14、操作部(触摸面板)15、记录介质16以及CPU(PROCESSOR 等运算部)17。
[0022]通信部10例如使用移动体通信、Bluetooth(注册商标)和/或无线LAN(WiFi)连接到因特网等网络。摄像部11具备由光学透镜群构成的透镜块、和CCD、CM0S等摄像元件,通过摄像元件对从透镜块进入的图像进行拍摄。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摄像部11对书页进行拍摄。
[0023]R0M12存储了由后述的CPU17所执行的程序、动作等所需的各种参数等。RAM13存储后述的CPU17执行了程序时的临时数据、各种应用程序、应用执行所需的各种参数等数据。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RAMl3中存储从网格图像生成的变换用映射表、记录用映射表等,其中,网格图像是通过用户操作而使形状与拍摄书页而得到的原图像或弯曲校正后的处理图像相匹配的网格图像。
[0024]记录用映射表以及变换用映射表是表示为了校正原图像或处理图像的弯曲而从上述网格图像取得的变换后的像素的坐标的矩阵(matrix)。变换用映射表表示从当前时间点的网格图像取得的变换后的像素的坐标,记录用映射表表示前一次变换时的变换后的像素的坐标。该记录用映射表每次进行弯曲校正处理时都基于上述变换用映射表而被更新,并被用于基于当前时间点的网格图像的对原图像的弯曲校正中。关于这些记录用映射表以及变换用映射表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叙述。
[0025]显示部14由液晶显示器或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等构成,显示与特定的功能、应用等相关联的图标、应用画面、各种菜单画面等。操作部(触摸面板)15检测手指或触控笔(笔)等的直接接触或者接近。另外,在操作部(触摸面板)15中,也可以包含电源按钮、音量按钮等机械开关类。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操作部(触摸面板)15输入指定网格图像的形状作为对拍摄到的图像的曲面(失真)进行校正时的参数的触摸操作。通过该触摸操作,用户使网格图像的形状与拍摄到的书页的图像(原图像、校正后的处理图像)的形状相匹配。
[0026]记录介质16保存拍摄到的图像数据等各种数据。CPU17通过执行存储在上述R0M12中的程序来控制各部分的动作。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CPU17通过执行图像处理程序,从而针对拍摄到的图像执行弯曲校正。
[0027]本实施方式是用在如下方面的支援技术,S卩,使用户能够容易进行用于对由摄像部11或者其他具有摄像功能的设备拍摄到的书籍或册子(以后简称为书籍)的图像进行弯曲校正的参数(网格图像)的设定。CPU17使基于网格方式的网格图像重叠在原图像或处理图像上,并通过用户操作,调整网格图像的形状以使其与原图像或处理图像相匹配。
[0028]此外,CPU17从调整后的网格图像生成表示当前时间点的像素的移动目的地的坐标的变换用映射表30(后述)、和记录各个像素如何从原图像向处理图像进行了坐标变换的记录用映射表31(后述)<XPU17在每次进行弯曲校正处理时,都更新该记录用映射表31的坐标,由此能够针对处理图像反复设定网格图像,并且每次都从原图像变换成处理图像来进行显示。由此,能够在不引起图像劣化的情况下顺畅地反复进行校正处理。
[0029]B.实施方式的动作
[0030]接着,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动作。
[0031]图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信息终端I的整体动作的流程图。在便携式信息终端I中,CPU17首先将由拍摄到的书页构成的原图像从记录介质16输入到RAM13中(步骤S10),向显示部14输出原图像与重叠在该原图像上的初始的未失真的网格图像(步骤S12)。
[0032]图3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原图像与重叠在该原图像上的初始的未失真的网格图像的示意图。在步骤S12中,如图3所示,显示原图像20与未失真的网格图像21。原图像因拍摄时的书页的翘曲而发生弯曲。通过可在所安装的平台上执行的应用程序来描绘网格图像21。在不能通过应用程序来描绘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其他公知的方法,合成原图像与网格图像来进行显示。此外,网格图像21由多个区域(纵nX横m)构成。关于该网格图像21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叙述。
[0033]接着,CPU17基于原图像20,从操作部(触摸面板)15设定用于弯曲校正的参数(网格图像的形状)(步骤S14)。用户可从操作部(触摸面板)15通过触摸操作,任意地变更网格图像。除了用户的触摸操作以外,也可以通过其他算法(图像识别)来自动地导出。以下,对用户设定网格图像的形状的情况详细进行说明。
[0034]图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网格图像21重叠显示在原图像20上的状态的示意图。此外,图5是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网格图像21的控制点的示意图。
[0035]如图4所示,用户通过触摸操作使重叠显示在原图像20上的网格图像21的形状伸缩,从而使其与弯曲的原图像20的形状相匹配。如图4以及图5所示,网格图像21的点为贝塞尔曲线的控制点22-1?22-10,通过触摸操作能够使其移动。若通过用户的触摸操作而使控制点22-1?22-10移动,使得原图像20的形状与网格图像21的形状一致,则网格图像21的整体形状跟随触摸操作而发生变形。
[0036]由四阶的贝塞尔曲线描绘网格图像21的最上部的上线UL与最下部的下线DL。通过分别移动该上线UL的5点的控制点22-1?22-5与下线DL的5点的控制点22-6?22-10,从而能够自由地移动上线UL与下线DLXPU17以该上线UL与下线DL为基准,使用给定的网格生成算法,导出被上线UL与下线DL夹住的横线、纵线的宽度、曲线的弯曲状况等,实时地使网格图像21的形状发生变形。
[003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用于使网格图像21发生变形的控制点22-1?22-10设为上下共计10点,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构成网格图像21的多个区域的各交点设为控制点。此外,并不限于上线UL与下线DL,也可以通过用户对想要变形的部位进行触摸操作,从而使包含该触摸操作的部位的周围的交点起到使该部位发生变形的控制点的作用。在该情况下,为了表示作为控制点而有效的情况,也可以使相应的交点的点变大或者改变其颜色。进而,为了容易进行控制点的移动操作,也可以将包含进行过触摸操作的部位的周围进行放大显不O
[0038]接着,CPU17基于上述实时变形的网格图像21,生成用于对原图像20进行弯曲校正的变换用映射表(步骤S16)。更具体来说,生成与上述实时变形的网格图像21相对应的、记录了与原图像20或处理图像20a的所有像素的坐标相对应的变换后的坐标的变换用映射表。
[0039]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换用映射表30的一例的概念图。在图6中,变换用映射表30是保存了原图像20中的横向(X)上M个且纵向(y)上N个的所有像素的坐标的表格。作为记录形式的一例,如图6所示,将原图像20的像素的坐标设为矩阵的下标,在其要素中设定2分量的实数,以这样的数据形成保存相对应的变换后的坐标。即,在变换用映射表30中,记录针对原图像20的全部像素的变换后的坐标。
[0040]图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换用映射表30的生成方法的概念图。如上所述,网格图像21由多个区域构成。各区域由较小的一个四边形构成,各个四边形的顶点是网格的交点。如图7的上部所示,CPU17按照失真的网格图像21的各区域,将原图像20分割为多个区域。即,图示的网格图像21与原图像20大致相等。失真的原图像20的纸面自身虽是曲面,但通过将分割出的区域近似到同一平面上来进行多边形化。由于网格图像21的形状通过触摸操作而被变形成与原图像20的形状一致,因此例如,如第7行第2列的区域21-72那样,各区域的形状也发生变形。即,各区域也按照原图像20的弯曲程度而发生变形。
[004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针对原图像20的所有区域校正其失真,使用将各区域近似为梯形来进行透视变换(梯形校正)的方法,取得像素的变换后的坐标。如图7的下部所示,变换后的原图像20的各区域全部成为相同的长方形,汇集了这些区域的图像成为校正后的处理图像20a。例如,第7行第2列的区域21-72如区域21-72a那样成为长方形。由于能够将各区域的变换前的四边形的顶点的坐标和变换后的长方形的顶点的坐标建立对应关系,因此能够从该顶点的坐标的对应关系中取得该区域所包含的像素的变换后的坐标。
[0042]CPU17这样按照透视变换(梯形校正)的方法,对原图像20的像素在透视变换(梯形校正)后移动到何处进行运算,并导出原图像20的各像素的变换后的坐标。将该原图像20的变换前的像素的坐标(xy)与各像素的变换后的坐标建立对应关系后将其表格化而得到的就是图6所示的变换用映射表30。但是,在此时,并未进行实际的透视变换(梯形校正)。
[0043]接着,CPU17生成记录用映射表(步骤S18)。另外,在此时,可以删除上述变换用映射表30。
[0044]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记录用映射表31(即将进行第I次的校正之前)的一例的概念图。如前所述,记录用映射表31是记录从原图像20到弯曲校正后的处理图像20a各个像素是如何进行了坐标变换的表。在此时,由于是在第I次的弯曲校正之前,因此对于记录用映射表31而言,对在上述步骤S16中生成的变换用映射表30进行复制或重命名来使用即可。
[0045]接着,CPU17使用记录用映射表31,进行针对原图像20实施弯曲校正的图像处理(步骤S20)。即,CPU17使用记录用映射表31,针对原图像20进行上述的透视变换(梯形校正),进行移动原图像20的所有像素的图像变换。该透视变换(梯形校正)后的图像成为处理图像20a。
[0046]若图像处理结束,则CPU17向显示部14输出实施了图像处理的处理图像、即基于记录用映射表31实施了弯曲校正的校正后的处理图像20a、和重叠在该处理图像20a上的网格图像21(步骤S22)。接着,CPU17判断处理图像20a是否满足了给定条件(步骤S24)。
[0047]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用户对显示于显示部14的实施了弯曲校正的处理图像20a进行确认,判断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弯曲校正或者是弯曲校正的程度过强还是过弱,并从操作部(触摸面板)15指示是继续弯曲校正还是结束。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由CPU17利用图像识别来判断校正后的处理图像20a的失真是否在容许范围内,从而判断是否满足了给定条件。
[0048]然后,在处理图像20a不满足给定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24的“否”),基于处理图像20a,从操作部(触摸面板)15进行用于弯曲校正的参数(网格图像21的形状)的重新设定(步骤S26)。更具体来说,用户为了增强或者减弱弯曲校正的程度、或者进行部分调整,从操作部(触摸面板)15通过触摸操作使重叠显示在处理图像20a上的网格图像21的控制点22-1?22-10移动,由此变更形状。CPU17与上述步骤S14中的处理同样地,基于网格图像21的控制点22-1?22-10的移动,使网格图像21进行伸缩。
[0049]若用于弯曲校正的参数(网格图像21的形状)被重新设定,则CPU17废弃显示于显示部14的处理图像20a(步骤S28),并基于新设定的网格图像21,与上述步骤S16同样地,生成用于弯曲校正的变换用映射表30(步骤S30)。但是,此时的变换用映射表30是基于在步骤S26中设定的网格图像21而生成的,显然与在步骤S16中生成的变换用映射表30的内容不同。
[0050]接着,CPU17更新记录用映射表31(步骤S32)。更具体来说,CPU17比较变换用映射表30的各像素的坐标、和在上述的步骤S18中生成的记录用映射表31的各像素的坐标,基于变换用映射表30的各像素的坐标,更新记录用映射表31的各像素的坐标。通过这样更新记录用映射表31的各像素的坐标,能够进行相对于原图像的新的处理图像的坐标变换。另外,在此时,可以删除上述变换用映射表30。
[0051]图9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记录用映射表31的更新处理的概念图。另外,在此为了简化说明,将各像素的坐标的值设为整数。在图9中,上部表示进行弯曲校正的前一次的记录用映射表31(n-l),中部表示当前的变换用映射表30(n),下部表示更新后的记录用映射表31(n)。将当前的弯曲校正设为第η次,将前一次的弯曲校正设为第(η-l)次,记为各表的符号的下标。
[0052]记录用映射表31的更新按如下方式进行。前一次的记录用映射表31(η-l)的各要素表示弯曲校正前的各像素的坐标。另一方面,变换用映射表30(n)的各要素表示弯曲校正后的各像素的坐标。因此,记录用映射表31(n-l)的坐标移动到当前由该坐标所示的变换用映射表30 (η)的像素的坐标。
[0053]例如,若前一次的记录用映射表31(η-1)的第2列第I行(x= 2,y = l)的像素的坐标为(3,2),则该像素(2,1)在本次的弯曲校正中,移动到由变换用映射表30(11)的第3列第2行(X = 3,y = 2)所示的坐标、S卩变换用映射表30(n)的第3列第2行(X = 3,y = 2)的坐标(7,8)。
[0054]S卩,在基于针对处理图像20a(n_l)设定的当前的网格图像21的对原图像的弯曲校正中,像素(2,1)移动到坐标(7,8)。因此,通过以变换用映射表的坐标来置换记录用映射表31(n-l)的相对应的要素,从而生成进行了更新的记录用映射表31(n)。通过针对记录用映射表31 (η-l)的所有要素进行这样的更新操作,从而更新为记录用映射表31 (η)。
[0055]但是,上述的说明以及图9所示的例子为了简化说明而将各表的要素设为了整数,但实际上,由于各表的要素是实数,因而不能单纯地进行更新。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各表的坐标进行内插,更新了记录用映射表31。以下详细进行说明。
[0056]图10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记录用映射表31的更新处理的概念图。另外,对与图9相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对各表的坐标进行内插,使用了双线性方法,但也可以使用双三次法、图像变形处理中使用的内插法等,并不作特别限定。
[0057]若前一次的记录用映射表31(η-l)的第i列第j行(X = i,y = j)的像素的坐标为(1.8,2.3),则该坐标(1.8,2.3)附近的像素为1<1.8<2,2<2.3<3,所以如图10的中部所示,相当于变换用映射表30(n)的第I列第2行、第2列第2行、第I列第3行、第2列第3行这4个要素。因此,若根据这4个要素通过双线性方法在X分量、y分量上分别对(1.8,2.3)的变换后的坐标进行内插,则成为(2.39,2.40)。即,像素(i,j)在本次的弯曲校正中,移动到对由变换用映射表30(n)的4个要素所示的坐标进行内插而得到的坐标(2.39,2.40)。
[0058]在此,简单说明双线性方法。
[0059]图11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记录用映射表31的更新处理中所使用的双线性方法进行说明的概念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双线性方法,从周围的4个像素的坐标值,根据其坐标(实数值)来进行线性的坐标内插。图11所示的cl、c2、c3、c4是变换后的坐标。因此,将变换用映射表30(n)的4个像素的坐标设定为cl(x,y) = cl(l,2)、c2(x+l,y) = c2(2,2)、c3(x,y+l) =c3(l,3)、c4(x+l,y+l) =c4(2,3)。即,叉=1且7 = 2。
[0060]在双线性方法中,在导出P(x_r,y_r)的坐标C_p的情况下,将仅取出x_r、y_r的小数部的值设为x_s、y_s而成为:
[0061 ] d = cl*(l.0_x_s)+c2*x_s...(I)
[0062]e = c3*(l.0_x_s)+c4*x_s...(2)
[0063]c_p = d*(l.0_y_s)+e*y_s...(3)。
[0064]d是cl与c2之间(x_r,y)的内插值,e是c3与c4之间(x_r,y+l)的内插值,C_p是想要求取的要素的坐标的内插值。
[0065]首先,对这4点的要素的X坐标进行考虑。1_1*在1=1、1+1 = 2之间为1.8,x_s是仅取出x_r的小数部的值,所以成为x_s = 0.8。因此,根据上述式(I),成为d=l.5*(1.0-0.8) +2.5*0.8 = 2.3 ο
[0066]同样地,根据上述式(2),成为e= l.8*(1.0-0.8)+2.8*0.8 = 2.6。另一方面,y_r在y = 2、y+l = 3之间为2.3,y_s是仅取出y_r的小数部的值,所以成为y_s = 0.3。因此,根据上述式(3),(:_?成为(:_? = 2.3*(1.0-0.3)+2.6*0.3 = 2.39。
[0067]接着,对4点的要素的y坐标进行考虑。根据上述式(1),成为d= 2.3*(1.0_0.8) +2.4*0.8 = 2.38。同样地,根据上述式(2),成为e = 2.3*(1.0-0.8)+2.5*0.8 = 2.46。因此,根据上述式(3),(:_?成为(:_? = 2.38*(1.0-0.3)+2.46*0.3 = 2.40。
[0068]若这样通过双线性方法在X分量、y分量分别对(1.8,2.3)的变换后的坐标进行内插,则如图10的下部所示,成为(2.39,2.40)。同样地,通过使用双线性方法,从周围的4个像素的坐标值,根据其坐标(实数值)来进行线性的坐标内插,从而以变换用映射表30(n)的坐标置换记录用映射表31 (η-l)的所有要素,由此更新为记录用映射表31 (η)。
[0069]接着,CPU17返回到步骤S20,使用更新后的记录用映射表31(η),进行针对原图像20实施弯曲校正的图像处理。然后,在步骤S22中,向显示部14输出实施了弯曲校正的校正后的处理图像20a和重叠在该处理图像上的网格图像21。
[0070]以下,在步骤S20?步骤S24的否、步骤S26?S32中,反复上述的网格图像21的重新设定、变换用映射表30的生成、记录用映射表31的更新、基于记录用映射表31的对原图像20的弯曲校正处理、处理图像20a向显示部14的输出。该反复处理被反复执行,直到弯曲校正后的处理图像20a的失真在容许范围内、即被判断为进行了充分的弯曲校正为止。
[0071]然后,在处理图像20a满足了给定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24),CPU17将最后的处理图像20a保存在记录介质16中(步骤S34)。接着,CPU17判断是否存在应处理的其他图像(步骤S36)。然后,在存在应处理的其他图像的情况下(步骤S36的“是”),返回到步骤S14,针对下一个图像反复上述的处理。另一方面,在不存在应处理的其他图像的情况下(步骤S36的“否”),结束该处理。
[0072]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基于根据用户的触摸操作而发生了变形的网格图像21的形状,生成记录了构成原图像20的像素的弯曲校正后的坐标的变换用映射表30。此外,基于变换用映射表30中记录的坐标,更新记录了构成图像的像素的过去的变换履历的记录用映射表31的坐标。此外,基于更新后的记录用映射表31,针对原图像20进行弯曲校正。通过这样的处理,能够在不引起图像劣化的情况下顺畅地反复进行校正处理。
[0073]此外,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用于前一次的弯曲校正中00000的记录用映射表31的坐标置换为变换用映射表30的相对应的像素的坐标,从而更新记录用映射表31的坐标,由此针对原图像20进行弯曲校正,因此能够在不引起图像劣化的情况下顺畅地反复进行校正处理。
[0074]此外,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在第2次以后的弯曲校正时,会显示弯曲校正后的处理图像20a和重叠在该处理图像20a上的网格图像21,因此用户能够没有压力地顺畅地反复进行校正处理。
[0075]此外,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通过基于记录用映射表31对原图像20进行透视变换来进行了弯曲校正,因此即使是处理能力不太高的平板或智能手机等信息设备,也能够顺畅地反复进行校正处理。
[0076]此外,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利用四阶的贝塞尔曲线来描绘网格图像21,并根据用户的触摸操作,使贝塞尔曲线的控制点进行移动,由此使网格图像21发生变形,因此即使是处理能力不太高的平板或智能手机等信息设备,也能够容易实现网格图像21的变形处理,能够顺畅地反复进行校正处理。
[0077]另外,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弯曲校正处理而使用了透视变换(梯形校正),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根据图像的上下端的2根基准线来进行梯形校正以及各点的纵向弯曲校正与横向弯曲校正。
[0078]以上,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还包含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校正图像的装置,具备: 输入部,受理来自用户的指示输入;和 处理器,实现以下功能,即:将处理对象的图像和重叠于该图像上的网格图像显示于显示装置;基于所述指示输入,使所述网格图像的形状发生变形;基于变形后的所述网格图像的形状,生成变换用矩阵,该变换用矩阵表示构成处理对象的所述图像的像素的弯曲校正后的坐标;基于所生成的所述变换用矩阵所表示的坐标,更新记录用矩阵,该纪录用矩阵表示构成原图像的像素的变换履历;以及,基于更新后的所述记录用矩阵,针对所述原图像进行弯曲校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更新是以下动作:在第2次以后的弯曲校正时,通过将用于前一次弯曲校正中的所述记录用矩阵所表示的坐标置换为所述变换用矩阵所表示的相对应的像素的坐标,从而更新所述记录用矩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是以下动作:在第2次以后的弯曲校正时,将所述弯曲校正后的处理图像和重叠于该处理图像上的所述网格图像显示于所述显示装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弯曲校正是通过基于更新后的所述记录用矩阵针对所述原图像进行透视变换来进行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是以下动作:利用四阶的贝塞尔曲线来描绘所述网格图像, 所述变形是以下动作:基于所述指示输入,使所述贝塞尔曲线的控制点移动,从而使所述网格图像的形状发生变形。6.—种校正图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处理对象的图像和重叠于该图像上的网格图像显示于显示装置; 受理来自用户的指示输入; 基于所述指示输入,使所述网格图像的形状发生变形; 基于变形后的所述网格图像的形状,生成变换用矩阵,该变换用矩阵表示构成处理对象的所述图像的像素的弯曲校正后的坐标; 基于所生成的所述变换用矩阵所表示的坐标,更新记录用矩阵,该纪录用矩阵表示构成原图像的像素的变换履历;和 基于更新后的所述记录用矩阵,针对所述原图像进行弯曲校正。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更新是以下动作:在第2次以后的弯曲校正时,通过将用于前一次弯曲校正中的所述记录用矩阵所表示的坐标置换为所述变换用矩阵所表示的相对应的像素的坐标,从而更新所述记录用矩阵。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显示是以下动作:在第2次以后的弯曲校正时,将所述弯曲校正后的处理图像和重叠于该处理图像上的所述网格图像显示于所述显示装置。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弯曲校正是通过基于更新后的所述记录用矩阵针对所述原图像进行透视变换来进行的。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显示是以下动作:由四阶的贝塞尔曲线来描绘所述网格图像, 所述变形是以下动作:通过基于所述指示输入,使所述贝塞尔曲线的控制点移动,从而使所述网格图像的形状发生变形。
【文档编号】G06T3/00GK105989576SQ201610093404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6年2月19日
【发明人】二村亮
【申请人】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