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新型微波报警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波报警器。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报警器,微波报警器日益普遍,如专利号为88201034.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便公开了一种微波报警器,其包括电源部分、探测部分和控制部分,其中电源部分为干电池,由干电池为整个电路供电,探测部分包括LC自激振荡电路、直杆天线和放大电路,控制部分包括比较电路和报警执行电路。工作时,由直杆天线将LC自激振荡电路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到周围空间,产生一个立体的微波警戒场,当有人在该范围内活动时,根据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人体的反射波就会通过天线使探测部分的自激振荡幅度和频率都发生变化,此变化的波动信号经放大电路放大后输出到控制部分的比较电路中进行比较鉴别,若鉴别后的信号为设定触发信号,则报警执行电路开始工作,发出声光报警。这种微波报警器,采用干电池供电,需经常更换干电池,使用成本较高又不环保。若此微波报警器用于室外,频繁开关电池盒会使电池盒防水密封性较差,容易发生电路故障,若位于野外较偏远的位置,更换干电池便成了一大难题,从而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更换电池、使用成本低、环保且使用范围较广的一种新型微波报警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新型微波报警器,包括电源部分、探测部分和控制部分,上述探测电路包括LC自激振荡电路、直杆天线和放大电路,上述控制电路包括比较电路和报警执行电路;上述电源部分为太阳能电源。
上述太阳能电源包括太阳能电池板、隔离二极管和可充电电池。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太阳能供电,白天由太阳能电池板直接供电,并通过隔离二极管对可充电电池供电,晚上由可充电电池供电,与现有技术中的干电池相比,使用成本较低且环保。且本实用新型的这种微波报警器,由于无需更换电池,尤其适用于一些野外无人值守的地方,如危险路段、禁止入内的保护区等,使用范围较广。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微波报警器,如图1所示,包括电源部分1、探测部分2和控制部分3。
电源部分1包括太阳能电池板B1、隔离二极管D4、镍镉电池B2和电源开关K1,太阳能电池板B1的正极连接隔离二极管D4的阳极,隔离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镍镉电池B2的正极和电源开关K1的一端。白天,太阳能电池板B1吸收太阳能光将其转化为电能,为整个微波报警器供电,且通过隔离二极管D4对镍镉电池B2进行充电;晚上,由镍镉电池B2供电。
探测部分2包括直杆天线W、LC自激振荡电路、电解电容C3和三极管Q2,直杆天线W连接在LC自激振荡电路中的三极管Q1的集电极,LC自激振荡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电解电容C3的正极,电解电容C3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为探测部分2的输出端。LC自激振荡电路中的三极管Q1在微调电容C1正反馈的作用下产生自激振荡,一般为1000MHz左右,由直杆天线W将LC自激振荡电路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到周围空间,产生一个立体的微波警戒场,当有人在该范围内活动时,根据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人体的反射波就会通过直杆天线W使三极管Q1的自激振荡幅度和频率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电解电容C3正极的电压发生波动。该波动电压信号加到三极管Q2的基极进行放大,放大后的信号从三极管Q2的集电极输出,送到控制部分3的输入端。
控制部分3包括由通用型运算放大器A1、A2组成的窗口式电压比较器,语音芯片IC1,和喇叭SP1。电压比较器的输入端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语音芯片IC1的输入端,语音芯片IC1的输出端连接喇叭SP1。工作时,由电压比较器对由探测部分2送来的信号进行比较鉴别,如果信号电压在两指定的比较电压中间,则运算放大器A1、A2的输出脚皆无电压输出;当信号电压高于运算放大器A1的2脚电压或低于运算放大器A2的3脚电压时,则运算放大器A1或A2输出高电压,此高电压触发语音芯片IC1工作,使喇叭SP1发出警示音。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微波报警器,包括电源部分、探测部分和控制部分,上述探测电路包括LC自激振荡电路、直杆天线和放大电路,上述控制电路包括比较电路和报警执行电路;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源部分为太阳能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微波报警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太阳能电源包括太阳能电池板、隔离二极管和可充电电池。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微波报警器,其包括电源部分、探测部分和控制部分,探测电路包括LC自激振荡电路、直杆天线和放大电路,控制电路比较电路和报警执行电路;其电源部分采用太阳能供电,白天由太阳能电池板直接供电,并通过隔离二极管对可充电电池供电,晚上由可充电电池供电,与现有技术中的干电池相比,使用成本较低且环保。且本实用新型的这种微波报警器,由于无需更换电池,尤其适用于一些野外无人值守的地方,如危险路段、禁止入内的保护区等,使用范围较广。
文档编号G08B13/181GK2862212SQ200520078080
公开日2007年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25日
发明者陈文良 申请人:陈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