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火焰检测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火焰检测器,其通过获取具有火焰特有的波长的 光来执行火焰的检测。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的火焰检测器具有主检测光接收元件,其从壳体的前孔 接收红外辐射,以由此检测火焰;光接收窗口,其由定位在主检测光 接收元件的前方并且允许红外辐射的传输的传输板制成;测试光源, 其照亮用于检测在光接收窗口上的污点的测试光;测试光接收元件, 其接收穿过光接收窗口的测试光,以由此确定在光接收元件上的污点 的程度;以及操作指示灯,其在壳体的前侧处变亮(参见,例如, JP-A-2005-122437)。
火焰检测器的要求是,操作指示灯应该从关于该检测器的中心线 (与前部垂直的方向)的各个方向都是容易且清晰可见的。因此,相 关技术的火焰检测器具有从壳体的前端的顶点部分向前伸出的泛光灯 窗口,并且该窗口从用作主光源的光发射元件接收内部光,并且提供 了一种到外部的发光指示。
由于这种结构,在相关技术的火焰检测器中,操作指示灯定位在 关于壳体的前部的中心的一侧上。因此,相关技术的火焰检测器具有 从其他侧可视性不好的问题。而且,为了即使轻微地改善多方向可视性,操作指示灯也必须要 从壳体的前方伸出。因此,该指示灯在其前后方向上变得很厚,而这 接下来引起检测器在其前后方向上的整体尺寸增加的问题。
为了从外部接收预定波长的光,在火焰检测器中使用的用于火焰 检测的主检测光接收元件的光接收部分必须设置成与前方相对并且能 够接收光。为了使得总是能有火焰的稳定检测,必须要监测检测精度 的下降,否则将会由在作为主检测光接收元件用盖的半透明板上的污 点导致该检测精度的下降。关于这个问题,在相关技术的火焰检测器 中,凹部设置在壳体的前部中,测试光源设置在凹部的内壁内侧,测 试光从设置在泛光灯窗口的内部的测试光接收元件上的测试光源发 出,并且通过所接收的光的质量来监测半透明板上的污点。
然而,在上述污点检测结构中,测试光必须是从半透明窗口前面 的位置发出。测试光源必须定位成远离置于壳体的内部后侧附近的电 路板。此外,需要以插口方式与电路板的连接以及通过以延伸的方式 支撑脚柱的元件来支撑元件的脚柱。由此致使零部件数目的增加以及 火焰检测器生产率的下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目的是减少零部件的数目,同时 满足火焰检测器的要求,诸如可视性和小型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方面,提供 一种火焰检测器,包括在其前侧形成有开口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壳 体中并且具有用于检测火焰的电路的电路板;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并
且构造成发射第一光的第一光源;具有光发射部分的光导元件,该光 导元件由半透明材料构成并且构造成通过其内部传播将所述第一光从 第一光源引导至光发射部分,以从壳体前面的光发射部分发射第一光;第一光接收元件,其构造成从开口检测具有火焰所特有的预定波长的 第二光;半透明盖,其插入在开口与第一光接收元件之间;第二光源, 其构造成将第三光发射到半透明盖上;以及第二光接收元件,其构造 成检测穿过半透明盖的第三光,以测试半透明盖的半透明度,其中第 二光源和第二光接收元件安装在电路板上,其中光发射部分形成为在 壳体的前侧包围第一光接收元件的大致环形形状,以将第一光接收元 件的视场限制为预定范围,并且其中光导元件具有用于第三光的入光 口部分和出光口部分,以形成从第二光源穿过半透明盖和光导元件到 第二光接收元件的光路。
由于光发射部分形成为在壳体的前侧处包围第一光接收元件的大 致环形形状,并且用作视场限制功能,所以不需要将光发射部分从火 焰检测器的前侧伸出。因此,可以使火焰检测器的厚度在前后方向上 (与壳体的前面正交的方向)小型化。这里,该词语"大致环形"并 不限于圆形,而是意味着能够包围第一光接收元件的环状连续形状。 此外,由于该光发射部分用作视场限制功能,优选该光发射部分形成 为由直线和曲线组成并且没有拐角的形状。
通过将光发射部分形成为大致环形形状而确保了从各个方向上的 可视性。因此,光发射部分不需要从火焰检测器的前侧伸出,并且可 以减小火焰检测器在前后方向上(与壳体的前面正交的方向)的厚度, 而且还可以使火焰检测器小型化。
此外,由于光导元件具有入光口和出光口,所以光导元件可以在 入光口处从第二光源接收第三光,并且将第三光从出光口发射到第二 光接收元件。通过形成其中半透明盖插入在第二光源与光导元件之间 或者在光导元件与第二光接收元件之间的光路,可以测试半透明盖的 半透明度。结果,没有必要在相对于半透明盖进一步远离电路板处放 置第二光源或者第二光接收元件,并且因而没有必要设置通过插口或 者支撑件与电路板的连接。
7光导元件执行各种功能,诸如第一光(显示灯)的发射功能、用 于限制第一光接收元件的视场的功能、以及通过单个元件创建用于第 三光(测试光)的光路的功能。即使出于这些观点,也减少了零部件 的数目,并且能够提升火焰检测器的生产率。
环形的光发射部分的整个内周可以形成有朝着第一光接收元件倾 斜的内斜面,以从该内斜面发射第一光。
由于第一光从沿着光导元件的环形的光发射部分的内周而形成的 内斜面发射到壳体的外部,光发射部分的照亮的状态变得易于从第一 光接收元件的视场的范围观察,因此能够提升可视性。即,能够从火 焰被监控的范围可靠地确定显示灯的显示状态,因此能够为物体合适 地设置操作显示。
此外,还可以确保除了监控区域(图13中的S)之外的区域(图
13中的S'和S,)的可视性,并且能够从以第一光接收元件为中心的大 致各个方向观看到照亮的状态。
光导元件可以设置有从环形的光发射部分朝着其外部延伸的第一 光导部分以及从第一光导部分朝着第一光源延伸的第二光导部分,并 且在第一光导部分与第二光导部分之间的连接部分可以设置为被壳体 隐藏。
借助于沿着第二光导部分直线行进而不传播至第一光导部分的第 一光,在光导元件的第一光导部分与第二光导部分之间的连接部分有 时候比环境更亮。然而,由于在第一光导部分与第二光导部分之间的 连接部分设置成以便隐藏在壳体中,所以可以防止光导元件的光发射 部分被不均匀地照亮的现象,并且可以更加平均地照亮整个光发射部 分。第一光导部分可以具有平板形状,与第一光从其发射的前面相对 的光发射部分的后面与第一光导部分的一个面可以彼此齐平,并且光 发射部分的后面和第一光导部分的一个面可以形成有包括多个微小凹 槽或者微小凸起的微小结构部分。
由于由多个微小凹槽或者微小凸起构成的微小结构部分形成在光 发射部分的与第一光从其发射的前面相对的后面上和第一光导部分的 一个面上(下文中称为"后表面"),因此可以引起沿后表面传播的 散射光,并且由该散射引起的照明效果可以显示在光发射面(前面) 的一侧处。结果,可以将光发射面照亮的更亮。
在与第二光导部分的一端相对的位置处,第一光导部分可以形成 有V形凹口,该V形凹口具有两个反射面,该两个反射面构造成将沿 第二光导部分传播的第一光反射至沿第一光导部分的平面的方向,并
且该V形凹口的张开角可以大于90。并小于等于95。。
具有大于90。的张开角的V形凹口形成在第一光导部分与第二光 导部分的一端相对的位置处。因此,当与张开角为精确的90°的情况 相比,可以有效地促使由形成在后表面上的微小结构部分所引起的散 射,因此,光发射面可以被照亮的更亮。此外,当使得V形凹口的张 开角大于95°的时候,将光传播到更远离第二光导部分的地点的作用 变差,从底表面泄漏到外部的光的量增加,并且因此将光发射面照亮 的更亮的效果可能变差。因此,张开角优选为95。或更小。
环形的光发射部分的整个外周可以形成有外斜面,使得环形的光 发射部分的横截面形成为山丘状。
以将光导元件的大致环形的光发射部分的横截面形成为山丘状这 样的的方式,使外斜面沿着该大致环形的光发射部分的外周而形成。如果使得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端面位于沿着大致环形的光发射部分的 整个外周的外斜面的位置中,那么当从内斜面观看照亮的光导元件时, 底表面和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端面二者都能够通过内斜面清楚的看 到。通过斜面观看的并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端面的区域比通过斜面 观看的底表面的区域暗,于是内斜面的照亮状态变得不均匀。因此, 通过使大致环形区域的外侧设置有斜面,可以基本将通过内斜面观看 的区域限制为完全是底表面,因此可以使得内斜面的照亮的状态均匀。
环形的光发射部分的外周面形成有微小结构部分。
微小结构部分形成在光导元件的大致环形的光发射部分的外周面 上。如果该微小结构部分没有设置在大致环形的光发射部分的外周面 上,当从内斜面观看照亮的光导元件的时候,通过内斜面观看的外周 面变得比底表面的区域暗,于是内斜面的照亮的状态变得不均匀。因 此,通过设置具有微小结构部分的外周面可以使得通过内斜面清楚地 看到的区域均匀的发光,因此使得内斜面的照亮的状态更加均匀。
外周面指的是沿其中心的大致环形的光发射部分的外侧表面。
火焰检测器可以进一步包括构造成相对于电路板而固定第一光接 收元件的第一支撑件;以及构造成相对于电路板而固定光导元件的第 二支撑件,其中半透明盖可以固定地夹在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之 间,并且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可以相对于电路板固定。
半透明盖固定地夹在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之间,并且第一支 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可以相对于电路板固定。在与正常使用能够实现的 环境相同的环境下,只要这些结构装配在电路板上,就可以测试具有 预定波长的光的检测,同时限制光导元件的视场并且同时使得第三光 穿过半透明盖。无需涉及打开和关闭壳体的操作就可以进行半透明度 测试,因此可以减轻在测试操作上的负担。
10第一光接收元件可以包括设置有热源的红外检测元件,该热源可 以产生热以运行用于红外检测元件的检测功能的自测试。
红外检测元件设置有热源;并且通过加热该热源可以测试红外检 测元件的检测功能。由此,可以容易地检测元件中的异常,并且可以 有效地减少检测失败的发生。
通过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 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火焰检测器的透视图; 图2是火焰检测器的分解透视图3A, 3B和3C是监测区域确认标记的功能描述视图,其中图 3A示出了主检测光接收元件与在从火焰检测器的前部观看时所得到的 监测区域确认标记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图3B示出了当在监测区域中 在Y轴方向上从与前方略微移位的位置观看标记和元件时得到的相互 位置关系,而图3C示出了当从监测区域向外移位的位置观看元件和标 记时所得到的相互位置关系;
图4是示出了存储在壳体中的火焰检测单元的分解透视图5是装配的火焰检测单元的透视图6是示出了在具有图5中所示的结构的火焰检测单元的平面图7是沿图6所示的线U-U截取的剖视图8是沿图6所示的线V-V截取的剖视图9是沿图6所示的线W-W截取的剖视图IO是示出整个光导元件的透视图ll是光导元件的前视图12是光导元件的局部放大图13是示出了当光导元件的内斜面被照亮时,视觉上可确定的区 域与监控区域之间的关系的描述图;图14A是示出当后斜面没有设置在光导元件上时所得到的内斜面 的照亮状态的描述图,而图14B是示出当后斜面设置在光导元件上时 所得到的内斜面的照亮状态的描述图;以及
图15是当将UV放射检测元件用作主检测光接收元件时所得到的 火焰检测器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火焰检测器的整体构造) 将参考图1至图14B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火焰检测器10。图1 是火焰检测器10的透视图,而图2是其分解透视图。
通常,火焰检测器10固定地安装成其后侧向上,并且同时其前侧 保持朝向下,用于检测在其前侧前方的区域中(即,在安装状态下所 得到的下面的区域)的火焰。这种火焰检测器IO连接到未示出的接收 器,该接收器集中地处理设置在要受到监测的区域之上的多个火焰检 测器。在火焰的检测时候,火焰检测器将检测信号发送到接收器。
在下面的描述中,出于方便的原因,如下定义火焰检测器IO的各 方向。具体地,将火焰检测器10的从前侧到后侧的方向认为是X轴方 向。火焰检测器10具有两个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和50,并且将该主 检测光接收元件设置同时排列在与X轴方向正交的给定方向上。在下 面的描述中,将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和50沿其设置的方向认为是Y 轴方向。此外,将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二者正交的方向认为是Z轴 方向(见图1)。偶尔,将在火焰检测器IO前部之前的区域称为"前 侧",而将其后表面侧称为"后侧"。
火焰检测器10具有壳体20;电路板30,其设置在壳体20中并且 其中制作了用于检测火焰的电路;主光源ll,其连接到电路板30;光 发射部分410,其从壳体20的前部发射光;光导元件40,其由半透明 材料制成,用于借助于内部传播将来自主光源11的光引导至光发射部
12分410;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其通过形成在壳体20的前侧中的开口 214接收源自火焰的特定波长的光;半透明盖12,其插入在开口 214
与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之间,并且允许来自外部的光的传输;测试光
源13,其在半透明盖12上射出测试光;测试光接收元件14,其接收 穿过半透明盖12的测试光;元件支撑件60,其将主检测光接收元件 50的方位固定到电路板30上;以及引导支撑件70,其相对于电路板 30固定光导元件40。
(壳体)
壳体20具有位于最接近前侧的盖元件210;存储并且保持电路板 30等的主体元件220;以及其后表面侧固定到安装位置的基体元件230。 所有的元件都是由白树脂制成的。
基体元件230形成为以X轴方向为中心的圆盘状。该基体元件的 后表面侧固定地安装在安装位置处,同时朝向上。布线设置在后表面 侧上,从而将基体元件230连接到接收器。
主体元件220采用大致以X轴方向为中心的回转体形状;即,其 外径略微小于基体元件230的外径的封闭端圆柱元件的形状。主体元 件220连接成以便配合到基体元件230中,同时主体元件的底板的后 表面侧与基体元件230相对。多个未示出的连接端子设置在主体元件 220的底板的后表面侧上,并且各连接端子的末端制成钩状。具体地, 每个连接端子都具有利用与设置在基体元件230上的接合凹槽相结合 的钩状部分,将主体元件220固定到基体元件230的功能。各个连接 端子都利用布线连接到电路板30上,并且可以从基体元件230接收电 源,并且利用与基体元件230的结合与接收器互换信号。
盖元件210是大致以X轴方向为中心的回转体并且由圆柱部分 211构成,截锥部分212连续地连接到圆柱部分211的前侧端,并且前 端面部分213连续地连接到截锥部分的前侧端。这些部分一体地模制。圆柱部分211的外径设定为等于基体元件230的外径,并且圆柱 部分211的后侧端较宽地开口。主体元件220配合到开口的端部中, 以由此利用螺合连接。
具有椭圆形状的大的开口 214(由于半圆弧的各个端利用直线连接 在一起而限定的形状)形成在前端部分213的中心处,并且椭圆形开 口的纵向与Y轴方向对齐。圆形的、黑色的监测区域确认标记215设 置成以便包围开口 214。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设置在开口 214的中心 处以及在监测区域确认标记215中的深背侧上。通过直线的延伸所限 定的范围的内部用作视场角;也就是,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的监测区 域;所述直线将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的外周连接到沿监测区域确认标 记215的内缘存在的各个区域上。图3A示出了当从火焰检测器10的 前部观看时的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与监测区域确认标记215之间的位 置关系。图3B是示出了当从在Y轴方向上稍微偏置的监测区域中的位 置处的前方观看时,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与监测区域确认标记215之 间的关系。图3C示出了当从移位在Y轴方向上的监测区域外部的位置 处的前方观看时,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与监测区域确认标记215之间 的关系。如图所示,由于观看位置变为从监测区域的中心移位,因此 将在后面描述的在监测区域确认标记215的内缘与主检测光接收元件 50的元件支撑件60的中心之间的空间逐渐变小。当观看区域移位至监 测区域的外部时,所述空间完全消失。具体地,当火焰检测器10设置 在天花板等上时,基于是否存在由监测区域确认标记215生成的空间, 能够检验用户的位置是否位于监测区域。本实施例示出了其中用户的 位置在Y轴方向上移位的实例。然而,其也可以应用到其中用户的位 置在Z轴方向或者由Y轴和Z轴方向组成的复合方向上移位的情形。
用于存储火焰检测器10的主要结构的存储空间形成在盖元件210 和主体元件220之间。如图2所示,在存储空间中,电路板30、板盖 33、元件支撑件60、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半透明盖12、引导支撑件70以及光导元件40依序安装在主体元件220的底部的前侧上。
(主检测光接收元件) 红外传感器(例如,压电元件)用于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从由 于燃烧引起的火焰所发射的红外辐射,显示出由于所谓的C02谐振辐 射现象在4.4[y m]红外线范围的波长处出现的急剧上升的峰值的特性。 通过是否能够利用两个主检测光接收元件检测到4.4[u m]的峰值来检 测火焰;SP,由装配有用于允许4.4["m]波长的光的传播的滤光器的 红外传感器构成的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以及由装配有用于允许具有 高于或者低于4.4[um]的波长(例如,4.0或者5.0[um]的波长)的光 的传播的滤光器的红外传感器构成的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在每个主 检测光接收元件50和50中,元件的引线通过焊料固定到电路板30。 此外,两个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和50由元件支撑件60支撑,同时其 检测板朝向前侧,该元件支撑件60将在后面描述并且沿Y轴方向彼此 接近且并排的设置。相应地,前述的盖元件210的前开口 214也形成 为椭圆形状,该椭圆形状沿Y轴方向延伸并且可以同时包围两个彼此 并排紧靠设置的圆。
每个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都具有未示出的、内置的设置在传感器 中的热发射元件,热发射元件也连接到电路板30。光发射元件倾向于 用于自测试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电路板30执行用于实施自检测的控 制操作。当电路板30已经从接收器接收到诊断性能指令的时候,或者 内置计时器周期性地检测诊断定时的时候,电路板将能量应用于加热 元件,由此加热该加热元件。源自加热元件的红外辐射由主检测光接 收元件50检测。根据是否从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获得红外辐射检测 信号的预定亮度,电路板30执行关于元件是否处于正常操作的诊断。 当确定元件的诊断结果为异常时,将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中的异常发 送到接收器。具体地,火焰检测器10能够利用电路板30和加热元件 来执行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的自诊断功能。
15(半透明盖)
半透明盖12是放置在两个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和50的前面、并且由允许红外光透射的透明刚玉玻璃制成的矩形平板。该半透明盖12倾向于以防止各个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和50的光接收板或者滤光片直接暴露到外部的方式而用于保护目的,以由此对手的触摸、污点或者破裂敏感。
(元件支撑件)
图4是示出了存储在壳体20中的火焰检测单元100的分解透视图;图5是仅仅示出存储在壳体20中的结构的透视图;图6是图5中所示的结构的平面图;图7是沿图6中的线U-U截取的剖视图;图8是沿图6中的线V-V截取的剖视图;而图9是沿图6中的线W-W截取的剖视图。
如图4至图9所示,元件支撑件60具有当从其前方观看时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大致椭圆的基架61;以及沿X轴方向从基架61的后面向下延伸的四个立柱62 (在附图中省略了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元件支撑件60由黑树脂一体地形成。
四个立柱62设置在基架61的各四个拐角处。在直径方面小于立柱62的凸起62a进一步从各立柱62的前端面延伸。用于容纳各凸起62a的孔31形成在电路板30中。
基架61沿Y-Z平面放置,并且在基架的中心形成凹口。两个元件安放凹槽63和63沿Y轴方向形成在凹口的中心。每个元件安放凹槽63和63的前侧都开口,并且形成为允许装配与元件的形状相对应的圆柱体的形状。允许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的引线穿过的四个穿孔形成在每个元件安放凹槽的底部。通过元件安放凹槽63,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固定在适于检测火焰的方向上,并且朝向前侧。当从其前方观看时采用矩形框的形状的半透明盖保持部分64设置
在各元件安放凹槽63和63的前面且在基架61的中心凹口内,并且从后面接触半透明盖12并且采用长椭圆凸起形状的后支撑部分64a设置在保持部分64a的内部。将半透明盖12保持同时配合到半透明盖保持部分64,并且通过后支撑部分64a从后面推压并支撑半透明盖12。如将在后面描述的,元件支撑件60可以利用装配结构连接到引导支撑件70。在连接的时候,由前支撑部分(未示出)推压并支撑半透明盖12的前侧,该前支撑部分设置在引导支撑件70上并且在尺寸与形状方面与后支撑部分64a相同。半透明盖12由此保持在所有方向上,而没有咔嗒声的产生。
如图7所示,用于保持测试光源13的光源保持部分65形成在靠近每个元件安放凹槽63和63的基架61的后面上。光源保持部分65紧靠电路板30而开口并且定向在倾斜方向上。定位在电路板30的前侧上的测试光源13插入到光源保持部分65的开口中,同时其引线弯曲;而且在装配到光源保持部分的内部的同时被保持并保持在固定的方向上。光源保持部分65具有从其开口到在与半透明盖12的内侧(后表面侧)相对应的元件安放凹槽63和63上面的空间的穿孔;并且使得能够根据测试光源13的保持角度使光穿过半透明盖12,以由此在向前的方向上发射光。将在下面详细描述光源保持部分65保持测试光源13的角度。
如图8所示,朝着电路板30向下延伸并且连接到电路板30的两个连接臂66和66形成在具有各元件安放凹槽63和63插入在其间的基架61的后面上的对角线位置处。连接臂66和66是沿着X轴延伸的板状元件。在相对的方向上伸出的接合凸起66a和66a形成在各连接臂的前端处。同时,穿过板表面的狭长状的接合孔32和32形成在电路板30中,从而使得各个连接臂66和66的前端能够插入。具体地,当元件支撑件60连接到电路板的时候,连接臂66和66的前端插入到各个接合孔32和32中。此时,各连接臂66和66在与接合凸起66a和
1766a的伸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偏转。当接合凸起66a和66a靠近电路板30的后表面侧的时候,连接臂66和66由于他们的弹性而回复到其原始形状。接合凸起66a和66a由此紧固到各个接合孔32和32的边缘。由于此时接合凸起66a和66a在相反的方向山伸出,所以弹性力作用在接合凸起上,以便彼此保持。因此,防止连接臂被移除,除非在退回方向上故意地触动该接合凸起66a。此外,前述各立柱62的各端面都保持邻接在电路板30的前侧上,因此防止了元件支撑件60的咔嗒响。
如图7所示,在一个位置处的两个连接臂67和在另一个位置处的一个连接臂67形成在沿着具有各元件安放凹槽63和63插入在其间的基架61的前侧的侧边缘的对角线位置处,其中每个连接臂67都连接到朝前方直立的引导支撑件70上。每个连接臂67都是沿X轴方向延伸的板状元件,并且在彼此相对的方向上伸出的接合凸起67a形成在连
接臂的各自的前端处。同时,穿过引导支撑件的平坦表面的狭长状的接合孔714形成在引导支撑件70上的三个相应位置处,从而使得各连接臂67的前端结合。当元件支撑件60和引导支撑件70连接在一起时,连接臂67的前端从引导支撑件70的后面插入到各接合孔714中。此时,各连接臂67在与接合凸起67a的伸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偏转。当接合凸起67a已经到达了引导支撑件70的前侧时,连接臂67由于其弹力而回复到其原始状态。接合凸起67a由此紧固到各接合孔714的边缘。由于接合凸起67a此时在相反的方向上伸出,所以弹性力作用在接合凸起上以便彼此保持。因此,防止连接臂被移除,除非在退回方向上故意地触动该接合凸起67a。此外,元件支撑件60的基架61的上表面和引导支撑件70的后表面保持彼此紧密接触,因此防止了元件支撑件60和70的咔嗒响。
(主光源)
主光源11是固定地安装在电路板30上以便在向前的方向上发射光的LED,并且其数目设置为2个。该主光源ll用于各种应用。例如,光源在普通时刻熄灭,而当检测到火焰时点亮,以由此对环境发送警告。当多个火焰检测器IO连接到接收器上并且当存在打算给检测器之一的响应请求时,利用将火焰检测器IO切换到闪烁状态而做出响应,该火焰检测器IO是响应的目标。
(光导元件)
图10是示出了整个光导元件40的透视图;图11是光导元件40的前视图;而图12是光导元件40的局部放大图。
光导元件40利用将在下面描述的引导支撑件70固定地保持在壳体20中。因此,将在下面描述的光导元件40的各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除了光导元件40之外的结构,是基于光导元件40通过引导支撑件70紧固到固定位置为前提的。
光导元件40具有当从前方观看时采用大致环状长椭圆形的光发射部分410,该光发射部分410具有第一内斜面411和第二内斜面412,该第一内斜面411和第二内斜面412用作用于从壳体20的前方发射光的发光板;两个从光发射部分410向外延伸第一光导部分420;两个第二光导部分430,其沿X轴方向从各第一光导部分420朝着电路板30向下垂直延伸;以及第三光导元件440,用于将从测试光源13射出的测试光引导至测试光接收元件14。这些部分由半透明树脂一体地模制。具体地,光导元件40实现光的内部传播。
使得当从前方观看时所获得的光发射部分410的形状是类似于壳体20的盖元件211的开口 214的形状的长椭圆形。光发射部分410的第一内斜面411和第二内斜面412通过开口 214设置成面向外部。
使得两个第一光导部分420位于长椭圆形的光发射部分410的外圆周表面(外缘)上的对角线位置处,以便伸出到外部。各第一光导部分420的后表面和光发射部分410的后表面沿Y-Z平面连续彼此齐平。使得由大量条纹(streaky)凸起构成的微小结构部分(图10中的虚线所示)在光发射部分410和第一光导部分420的大致所有后表面 之上。微小结构部分利用不规则(的表面)显示出使光朝着后表面侧 传播而反射的作用,以由此从用作前侧光发射表面的第一和第二内斜 面411和422发射光。
各个第一光导部分420中的每个都形成为在X轴方向上具有一致 的厚度的板状。柱状的第二光导部分430形成在各个第一光导部分的 后表面侧的每个上,以便沿着X轴方向向下延伸。
每个第二光导部分430的后表面侧上的端面是沿Y-Z平面延伸的 平滑表面。如图9所示,第二光导部分定位成相对并且紧邻安装在电 路板30的前表面上的各个主光源11。端面用作用于从主光源11射出 的光的入射面。
如图12所示,采用V形横截面轮廓的凹口 421形成在每个第一光 导部分420上的第一光导部分面向第二光导部分430的前侧端的位置 处。凹口 421的张开角(内部角)设定为92° ,并且通过该凹口 421 制成了相对于X轴方向形成46。的倾斜的两个彼此相对的平面。利用 这两个彼此相对的平面,穿过第二光导部分430的内部传播的光可以 在该第二光导部分430的两侧上在大致平行于第一光导部分420的各 个平面的方向上被反射。
将凹口421的张开角(内部角)如上所述设定为92。,并且使得 两个平面关于沿着第二光导部分430延伸的方向对称。反射光在与第 一光导部分420的平面相比略微更靠近后表面的方向上被反射。前述 的微小结构部分形成在第一光导部分420的后表面上和光发射部分410 的后表面上。因此,在从第二光导部分430传播到第一光导部分420 和光发射部分410的过程中,光朝着前侧被有效地反射,从而可以完 全地,有效地照亮第一和第二内斜面411和412。考虑到第一和第二内 斜面的有效照亮之间的交替换位以及光传输到离第二光导部分430更远的位置,凹口 421的张开角优选为92° ,但也可以是从卯。至95° 的范围。
当从前方观看时,每个第一光导部分420都具有两个反射面422 和423,该反射面422和423平行于X轴方向并且反射由凹口 421在 两个方向上所反射的光束,以便沿着光发射部分410的长椭圆形的正 切方向传播。利用反射面422和423,当从前面观看时,反射光沿着光 发射部分410的长椭圆形传播,以由此到达更远的位置,以便能够有 效地照亮整个光发射部分410。
所有第一光导部分420和第二光导部分430都设置成用壳体20的 盖元件210覆盖,并且开口 214从外部也是可见的。根据用于将第一 光导部分420连接到第二光导部分430的结构,光有时穿过第二光导 部分430直线地传播,以由此完整地穿过第一光导部分420。然而,由 于第一光导部分420和第二光导部分430用盖元件210覆盖,所以可 以避免从外部观看到的不均匀的照亮,诸如否则将由传输的光引起的 光导元件40的局部集中照亮。
光发射部分410是诸如长椭圆形的大致环形,其中心较宽地开口, 并且通过切除部分环形而得到横截面轮廓是在其向前的方向上具有凸 面的钟形。在光发射部分410中,与钟形的顶部相对应的区域413沿 着长椭圆连续地延伸。使得第一内斜面411在所述顶部的周边上方并 且刚刚在顶部413的内侧,并且使得第二内斜面在所述顶部的周边上 方并且在第一内斜面411的内侧。此外,使得外斜面414在顶部413 的周边以及外部。
光导元件40的顶部413与壳体20的盖元件210的开口 214的内 缘的顶部的尺寸相同。光导元件40以顶部413匹配开口 214的方式设 置。因此,只有第一内斜面411和第二内斜面412通过开口 214是可 见的,而外斜面414是不可见的。
21第一内斜面411倾斜以便具有朝着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和50的
下降趋势。由于使得该下降趋势在第一内斜面的周边上方,所以整个
第一内斜面411采用长椭圆圆锥形。位于第一内斜面411内侧的第二 内斜面412同样采用圆锥形。如图8所示,第二内斜面412的下降趋 势比第一内斜面4U的下降趋势更急剧。
具体地,第一内斜面411设置成限制位于内部中心位置处的各主 检测光接收元件50的视场角。用于火焰检测器10的每个主检测光接 收元件50的视场角优选以这种方式设定,即,相对于视场角的中心线 的方向(主检测光发射元件沿X轴方向设置)倾斜的角度在各个方向 上都采用50°的值。简言之,只要倾斜角落在视场角的范围内,就可 以在每个方向上保持辐射检测的大致相等的精度。出于此原因,第一 内斜面411以这样的方式设定,即,倾斜角在斜面的周边上采用相对 于X轴方向5(T的值。第一斜面411以这样的方式定位地设置,艮卩, 当其顶角关于中心线成50°而得到的圆锥定位成相对于每个主检测光 接收元件50和50颠倒、并且当每个圆锥的顶点靠近每个主检测光接 收元件50和50的位置时,第一内斜面411使得一表面与每个圆锥表 面接触。因此,第一内斜面411实现限制各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和50 的视场角的功能。
同时,由于第二内斜面412比第一内斜面411更陡,所以第二内 斜面412落在各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和50的视场角的范围之外。第 二内斜面412的整个圆周的一部分用作用于来自测试光源13的测试光 的入射部分416。通过元件支撑件60将测试光源13的方向以这样的方 式保持,即,将测试光朝着用做第二内斜面412上的预定位置的入射 部分416发射。同时,第二内斜面412的倾斜角一致地设定为与入射 部分416的倾斜角相同。将入射部分416的倾斜角设定为这样一个角 度,S卩,以该角度来自测试光源13的测试光不经受反射,并且以该倾 斜角来自相对于Z轴方向倾斜的测试光源13的测试光的光轴的方向变成与利用入射部分416的折射作用的Z轴方向平行。
只有入射部分416可以被给予满足上述要求的倾斜角,并且除了 入射部分416之外的整个第二内斜面412还可以设定为另一个倾斜角。 在这种情况下,在入射部分416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边界处的内斜面中 出现凹部。该凹部可能引起污点的积累并且使得难以清洗污点。出于 此原因,将第二内斜面412的周边设定为等于入射部分416的倾斜角, 以便防止凹部的出现。
对第一和第二内斜面411和412进行纹理化,作为用于防止在表 面上出现反射的处理。如所提及的,第一内斜面411具有用于限制各 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的视场角的功能。执行该对于视场角的限制用于 限制一范围,在该范围内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可以保持在其前侧的在 绕着光轴的每个方向上的预定的检测精度。如果第一和第二内斜面411 和412可能引起反射,那么从这些内斜面411和412反射的光也进入 光接收平面,这引起了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的检测精度变化。因 此,对第一和第二内斜面411和412进行纹理化,从而抑制了在每个 方向上实现的检测精度的变化的产生。
只有用于测试光的入射部分416没有经受纹理化,并且保持透明 状态,从而确保了用于测试的检测精度。
如上所述,以顶部413与盖元件210的开口 214的内缘一致的方 式设置光发射部分410,因此只有第一和第二内斜面411和412通过该 开口 214将光发射到外部。
因此,当将环形的第一和第二内斜面411和412被照亮的情况与 外斜面414被照亮的情况相比,如图13所示,如斜线B1和B2所示的 在一侧上的外斜面414是不可见的区域出现在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的 视场角范围S内。在区域B1和B2之间的重叠区域中,在两侧上的外
23斜面414都变得不可见。
然而,由于在火焰检测器10中,当第一和第二内斜面411和412 被照亮的时候,这种无效空间(dead space)不会出现在视场角的范围 S内。
具体地,对于在火焰检测器IO的监测范围内的人来说,能够更可 靠的确保显示光,以由此能够提高可视性。
此外,可以确保除监测区域(图13中的S)以外的区域(图13 中的S'和S')的可视性,并且可以从主检测光接收元件的大致各个方 向观看到照亮的状态。
偶尔地,光导元件40通过将透明树脂倒入模具而一体地形成。在 这种情况下,由于光导元件的各部分的厚度减小,所以通常更容易形 成光导元件。从模制的优点的观点来看,优选通过在光发射部分410 的顶部413的外侧设置有阶梯414X而实现薄板结构,如图14A所示。 然而,在那种情况下,当从各个内斜面411和412观察到照亮的状态 时,阶梯414X阻碍了源自设置了微小结构部分的后表面侧的散射光, 因此该阻碍了来自后面的光的阶梯使亮度变暗(由图14A所示的附图 标记d所表示的区域)。
同时,当外斜面414设置在光发射部分410的顶部413的外部时, 如图14B所示,没有阻碍源自设置了微小结构部分的后表面侧的散射 光,因此可以确保更优的照明状态。
如图14B所示,当外斜面414设置在光发射部分410的外圆周侧 上时,有时可以根据视角通过内斜面411和412清楚的看见光发射部 分410的外部区域上的侧端面415。出于此原因,由条纹凸起制成的微 小结构部分形成在光发射部分410的外部区域侧端面上(以及除了第一光导部分420的反射平面422和423之外的侧端面),如在后部的 情形中一样。结果,即使当通过内斜面411和412清楚地看见侧端面 415的时候,也能够如在后表面的情况产生散射光,因此由图14A的 附图标记"e"表示的区域不会变得比后表面暗。
在图10中,设置在光发射部分410的侧端面415上的附图标记45 表示当光导元件40连接到将在后面描述的引导支撑件70上的时候, 将要与设置在引导支撑件70上的凹槽接合的接合凸起。
第三光导部分440是用于将从测试光入射部分416进入的测试光 引导至电路板30上的测试光接收元件14。该第三光导部分具有第一传 播部分441,该第一传播部分441设置在光沿着Z轴方向从入射部分 416抛射的位置并且沿着Z轴方向从光发射部分410向外延伸;反射平 面442,用于将以Z轴方向穿过第一传播部分441的内部而的光朝着X 轴方向反射;以及第二传播部分443,沿X轴方向从反射平面442朝 着电路板30延伸。
第一传播部分441是具有正方形横截面轮廓并且沿着Z轴方向延 伸的柱形元件,而第二传播部分443是具有正方形横截面轮廓并且沿 着X轴方向延伸的柱形元件。反射平面442位于第一传播部分441与 第二传播部分443之间的相交面处,并且是由通过相对于Y轴方向使 得Y-Z平面以45。角倾斜而得到的平滑平面构成的。
此外,第二传播部分443的后侧端面定位地设置以便正视电路板 上的测试光接收元件14,并且延伸以便靠近电路板30。使得第二传播 部分443的延伸的前端在与测试光接收元件14的光轴垂直的平坦表面 内,并且该平坦表面用作测试光出口部分444。
(测试光源和测试光接收元件) 测试光源13是LED,并且测试光接收元件14是光电二极管并且
25将从测试光源13发射的波长光作为光接收频带。测试光源13的引线
以及测试光接收元件14的引线直接连接到电路板30,而无需使用插孔。
由于测试光源13和测试光接收元件14设置成彼此紧邻在电路板 30上,所以它们位于后表面侧上而不是半透明盖12上。由于第二光传 播部分443从半透明盖12的前侧延伸到后表面侧,所以测试光源13 和测试光接收元件14不需要具有夹在其之间的半透明盖来定位。
(引导支撑件)
如图4和图7所示,引导支撑件70具有在壳体20中沿Y-Z平面 设置的大致盘形的底座71,以及从底座71的外缘朝着后表面侧直立的 圆周壁72。该圆周壁72采用圆柱形状,并且圆周壁72的内径设置成 稍微大于元件支撑件60的底座61的外径。引导支撑件70能够连接到 元件支撑件60上,同时容纳该元件支撑件60。
长椭圆形凹部711形成在底座71的前部中心中,并且长椭圆的开 口 712形成在凹部711的底部。开口 712与各个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 相互联系。
当从前方观看时所得到的与光导元件40的形状相一致的配合部分 713形成在底座711的前侧。配合部分713由在底座71的前表面上直 立的凸起构成。光导元件40配合到由凸起配合部分713环绕的区域, 从而可以紧固光导元件40。未示出的与接合凸起45接合的凹部形成在 配合部分713的内侧,从而固定光导元件40。此外,如图4所示,两 个朝着开口 712伸出的接合凸起713a形成在具有设置在其间的开口部 分712的配合部分713内侧的两个位置中的每个位置处。利用接合凸 起防止了固定的光导元件40的嘎吱声。
在光导元件40固定到配合部分713的状态下,凹部711具有内斜 面711a和711b,该内斜面711a和711b与光导元件40的两个内斜面411和412 —起整体地构成大致圆锥形。位于靠近主检测光接收元件 50的内斜面711b构成与光导元件40的第一内斜面411大致相同的圆 锥表面。此外,另一个内斜面711a设置为具有比内斜面711b的倾斜更 缓的倾斜,从而防止了对由光导元件40的第一内斜面411和内斜面 711b限定的视场角的干扰的发生。
将光导元件40的第二内斜面412的内缘和凹部711的内斜面711a 的外缘设定为采用尺寸和形状方面彼此相同的长椭圆形状。内斜面412 和711a彼此不同之处在于倾斜的角度。然而,由于如上所述使得内斜 面的尺寸彼此相同,所以可以消除在内斜面之间的阶梯,从而防止了 污点的累计并且使得其容易执行清洁。
与前述的元件支撑件60的后支撑部分64a对应设置的前支撑部分 (附图中省略)形成在凹部711的开口 712的右后方。元件支撑件60 和引导支撑件70连接到一起,从而可以通过支撑件将半透明盖12夹 在其间。
如图2和7所示,元件支撑件60的三个连接臂67的前端将要插 入到其中的狭长状的接合孔714钻孔在底座711上的对角线位置中, 同时开口 712夹在接合孔714之间。当引导支撑件70和元件支撑件60 连接到一起时,元件支撑件60的底座61从后面插入到引导支撑件70 的圆周壁部分72中,并且各连接臂67插入到相应的接合孔714中, 并且各接合凸起67a与各接合孔714的前侧接合。
光导元件40的两个第二光导部分430将要插入到其中的两个圆柱 结构715、以及光导元件40的第二光传播部分443将要插入到其中的 方柱结构716设置在底座71的背面上,以便朝着电路板30延伸。
由于各第二光导部分430的表面和第二传播部分443的表面(除 了端面)都用由白树脂形成的柱结构715和716覆盖,并且所以,在光的传播其间,光导元件40可以将从该光导元件40的表面传播到外 部的光反射到内部。
光导元件40的整个后表面保持与底座71的前侧相接触,并且光 导元件40的整个侧端面是与配合部分713相接触的。因此,从光导元 件40的后表面和侧端面传播到光导元件40的外部的光能够反射到内 部。
即使当引导支撑件70安装在壳体中时,也使得光导元件40的外 斜面414和第一光导部分420的前表面采用内部形状,利用该内部形 状,壳体20的盖元件210的内表面接触所述斜面和前表面。
具体地,光导元件40可以使得来自主光源11的光传播到各内斜 面411和412,而没有光逸出到外部,从而能够有效地照亮。
相类似地,光导元件40可以将来自测试光源13的光有效地传播 至测试光接收元件14。
如图4所示,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的所有侧边上延伸的凸起721 (其中一个在附图中省略)沿着圆周壁部分72的后侧边缘形成。使得 每个凸起721都设置成与在壳体20的盖元件210的后表面侧中的未示 出的凹槽配合。可以防止在他们的径向上产生的引导支撑件70的咔嗒 响、与引导支撑件70连接的元件支撑件60的咔嗒响,以及在各主检 测光接收元件50中的咔嗒响。
(电路板)
主光源11、测试光源13以及测试光接收元件14安装在电路板30 的表面附近,并且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和50通过元件支撑件安装。
此外,用于用于使得火焰检测器IO执行预定操作的各种电子部件和微型计算机安装在电路板30上。
下面将描述由电路板30执行的主要处理。
首先,电路板30执行火焰检测处理。各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通 过火焰检测处理周期性地检测两种波长(例如,4.0[um]和4.4[um]) 的红外辐射,从而确定各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和50的检测亮度。当 处于每个波长而获得检测亮度都被确定为落在火焰的燃烧所特有的预 设值的范围内的时候,电路板30将检测信号输出到接收器。当接收器 确定检测到火焰并且当报告信号被传送的时候,电路板30将保持在熄 灭状态的两个主光源11切换到照亮状态,并且利用闪烁将火焰的发生 通知给火焰检测器IO的环境。
电路板30还执行用于检测在半透明盖12上的污点的半透明性检 测。例如,测试光源13在整个过程中被周期性地照亮,从而确定用于 检测测试光的测试光接收元件14的亮度是否是用于确定污点而设定的 门限水平或更大。当确定结果小于门限水平时,关于在半透明盖12上 的污点的检测的信号被输出到接收器。
首先,电路板30执行用于确定各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和50是否 正常的自测试处理。例如,并入到各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和50中的 加热元件在整个处理中被周期性地加热,从而确定各主检测光接收元 件50的压电元件的检测亮度是否是用于确定异常的门限水平或者更 大。当在任意的主检测光接收元件中发现小于门限水平的检测亮度时, 关于在主检测光接收元件中发生异常的信号被输出到接收器。电路板 30在整个处理中用作自测试控制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工作效应) 在由前述构造组成的火焰检测器10中,光导元件40具有长椭圆 形的光发射部分410。因此,能够从各个方向可视地确定照亮状态。由
29于光发射部分不需要伸出,所以可以试图在X轴方向上使得火焰检测 器小型化。
光导元件40的第一内斜面411具有用于限制每个主检测光接收元 件50的视场角的功能。具体地,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的视场角是具 体的,从而可以达到各个方向的预定检测精度。能够避免否则将引起 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的精度变化的发生。
此外,光导元件40具有测试光入口 416和第三光导部分440,并 且在半透明盖12前面接收的测试光传播到半透明盖12后面的位置。 因此,测试光源13和测试光接收元件14 二者都能直接安装在电路板 30上。除去了用于放置半透明盖12前面的二者之一的原件和结构,以 从而使得从这个观点的零件数目的减少。
此外,如上所述,通过一个元件,光导元件40实现了用于从各个 方向确定照亮状态、用于限制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的视场角、以及用 于传播测试光的所有功能。即使从这个观点,也实现了零部件数目的 有效减少。
光导元件40将来自光发射部分410的各内斜面411和412的光发 射到壳体的外部。因此,在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的视场角的范围内, 能够避免当外斜面被照亮时会引起的不能够可视地确定照亮状态的区 域或者环形部分的范围不可视的问题发生。在从每个位置的视场角的 范围内,都能够确定环形的照亮状态,因此能够力图增强可视性。
甚至还能够从除了监测区域(图13中的S)之外的区域(图13 中的S'和S')确保可视性,并且基本能够从以主检测光接收元件为中 心的各个方向看到照亮的状态。
由于外斜面414设置在将光发射到壳体的外部的第一和第二内斜
30面411和412的外侧,并且由于微小结构设置在光导元件40的后表面 和侧端面上,所以光导元件40可以均匀地保持光从各内斜面411和412 发射的状态,并且使得有更优的光发射性能。此外,在光导元件40中,通过壳体20的盖元件120,将在第一光 导部分420和第二光导部分430之间的连接隐藏在内部,并且由此能 够从外部隐藏比其它区域亮并且可能发射光的该连接。因此,整个光 发射部分420可以被均匀地照亮。由于具有V形横截面轮廓的凹口 421形成在与第二光导部分430 的前侧端相对的位置处,并且该凹口的张开角设定为92° ,所以光导 元件40使得光通过第一光导部分420传播到离光发射部分410更远的 位置。促使了将由在后表面上的微小结构部分引起的散射光的发生, 因此,可以将内斜面411和412均匀地照亮的更亮。在火焰检测器10中,引导支撑件70保持光导元件40;该引导支 撑件70可以连接到元件支撑件60;并且元件支撑件60可以使用在电 路板30上。半透明盖12可以固定地夹在元件支撑件60与引导支撑件 70之间。因此,如图5所示,可以将光导元件40、引导支撑件70、半 透明盖12、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以及元件支撑件60装配在电路板 30上,从而构造了火焰检测器单元100。当火焰检测单元100处于装 配状态时,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能够进入到与由与火焰检测器10的 完成而实现的相同的光接收环境(例如,光导元件40限制视场角,并 且通过半透明盖12接收外部光)。因此,在用于制造火焰检测器10的过程中,可以在如图5所示的 装配状态下执行最后的操作测试。即使当测试结果已经引起了复查的 必要时,也免去了对壳体30的拆卸,并且能够加速制造过程并且提高 生产效率。由于各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装配有热源,并且由于该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的检测功能能够通过加热热源来测试,所以火焰检测器10可以容易地检测元件的异常并且可以有效地避免检测失败的发生。(由uv检测元件实施的另一个例子) 火焰检测器10的主检测光接收元件不限制于检测红外辐射的元 件。例如,如图15所示,也可以使用由UV辐射检测元件构成的主检 测光接收元件50A。在那种情况下,电路板30A必须具有能够利用由UV辐射检测元 件构成的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A来检测火焰的电路。然而,优选使得 用于将电路板30配合并固定到壳体20中的结构与电路板30的结构相 同,并且优选以与电路板30相同的方式来设置主光源11和11以及测 试光接收元件14。此外,检测UV辐射的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A单独地检测火焰, 并且在长椭圆形的管状元件沿Y轴方向设置的同时使用。因此,仅仅 具有允许主检测光接收元件50A从侧边插入的配合结构的一个元件壳 体凹槽被制作成元件支撑件60A的元件壳体凹槽63A。优选将元件支 撑件60A设计成除了用于连接元件支撑件60A的元件配合凹槽63A(立 柱62A)与电路板30A的结构之外,在结构和尺寸方面与元件支撑件 60相同。半透明盖12A不是刚玉玻璃,而是优选由容易允许UV辐射传播 的材料制成。只要利用UV辐射来检测火焰的火焰检测器设置有主检测光接收 元件50A、元件支撑件60A、电路板30A、以及半透明盖12A,那么在 除了这些元件之外的结构方面,可以将整个火焰检测器制成与火焰检 测器10相同。具体地,使得壳体20、光导元件40以及引导支撑件70火焰检测器10中的测试光源13和测试光接收元件14也能够以相 对的布局设置。在那种情况下,在光导元件40的第二光传播部分443 的延伸的前端处,来自测试光源13的测试光进入出口部分444。光从 入射部分416射出;穿过半透明盖12;并且由测试光接收元件14接收。在那种情况下,必须以光接收元件可以配合到元件支撑件60上的 方式来安装测试光接收元件14,同时其引线从电路板30略微延伸。元 件支撑件60的光源保持部分65必须修改成为一构造成允许测试光接 收元件14的配合的元件保持部分。尽管已经参考其特定示例性实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 领域技术人员将明白,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 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其中做各种形式和细节上的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火焰检测器,包括壳体,在该壳体的前侧形成有开口;电路板,其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并且具有用于检测火焰的电路;第一光源,其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并且构造成发射第一光;具有光发射部分的光导元件,该光导元件由半透明材料构成,并且构造成通过其内部传播而将所述第一光从所述第一光源引导至所述光发射部分,以从所述壳体前面的光发射部分发射所述第一光;第一光接收元件,其构造成检测第二光,该第二光具有来自所述开口的火焰所特有的预定波长;半透明盖,其插入在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光接收元件之间;第二光源,其构造成将第三光发射到所述半透明盖;以及第二光接收元件,其构造成检测穿过所述半透明盖的第三光,以测试所述半透明盖的半透明度,其中所述第二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接收元件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其中所述光发射部分形成为在所述壳体的前侧包围所述第一光接收元件的大致环形形状,以将所述第一光接收元件的视场限制到预定范围,并且其中所述光导元件具有用于所述第三光的入光口部分和出光口部分,以形成从所述第二光源穿过所述半透明盖和所述光导元件到所述第二光接收元件的光路。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火焰检测器,其中所述环形形状的光发 射部分的整个内周形成有朝着所述第一光接收元件倾斜的内斜面,以 从该内斜面发射所述第一光。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焰检测器,其中所述光导元件设置有从所述环形形状的光发射部分朝着其外 部延伸的第一光导部分,以及从所述第一光导部分朝着所述第一光源延伸的第二光导部分,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一光导部分与所述第二光导部分之间的连接部分设 置为被所述壳体所隐藏。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焰检测器,其中所述第一光导部分具有平板形状,其中与前面相对的所述光发射部分的后面与所述第一光导部分的 一个面彼此齐平,所述第一光从所述前面发射,并且其中所述光发射部分的所述后面和所述第一光导部分的所述一个 面形成有包括多个微小凹槽或者微小凸起的微小结构部分。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火焰检测器,其中在与所述第二光导部分的一端相对的位置处,所述第一光导 部分形成有V形凹口,该V形凹口具有两个反射面,该两个反射面构 造成将沿着所述第二光导部分传播的所述第一光反射至沿着所述第一 光导部分的平坦表面的方向,并且其中所述V形凹口的张开角大于卯。并且等于或小于95。。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火焰检测器,其中所述环形形状的光 发射部分的整个外周形成有外斜面,使得所述环形形状的光发射部分 的横截面形成为垛形。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火焰检测器,其中所述环形形状的光 发射部分的外周面形成有所述微小结构部分。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焰检测器,还包括 第一支撑件,其构造成相对于所述电路板固定所述第一光接收元件;以及第二支撑件,其构造成相对于所述电路板固定所述光导元件, 其中所述半透明盖固定地夹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并且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于所述电路板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焰检测器,其中所述第一光接收元件包括设置有热源的红外检测元件, 其中所述热源产生热,以运行用于所述红外检测元件的检测功能 的自测试。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火焰检测器。电路板设置在壳体中。第一光源发射第一光。由半透明材料制成的光导元件将第一光从第一光源引导至光导元件的光发射部分。第一光接收元件检测具有火焰特有的预定波长的第二光。第二光源将第三光发射到设置在壳体的开口与第一光接收元件之间的半透明盖。第二光接收元件检测穿过半透明盖的第三光,以测试半透明度。第一光源、第二光源以及第二光接收元件安装在电路板上。光发射部分形成为在壳体的前侧处包围第一光接收元件的大致环形形状,以将第一光接收元件的视场限制到预定范围。并且光导元件具有用于第三光的入光口部分和出光口部分,以形成从第二光源穿过半透明盖和光导元件到第二光接收元件的光路。
文档编号G08B17/12GK101676964SQ20091017790
公开日2010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19日
发明者工藤彰久, 桜井和羲, 片桐正浩, 秋山信幸, 金子宏 申请人:尼塔恩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