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井盖的城市汽车流量监控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井盖的城市汽车流量监控装置,包括圆形井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防水安装盒,所述防水安装盒内设置有一电路板,所述的电路板设置有一为该电路板供电的锂电池以及MCU,所述的MCU连接有红外检测电路以及无线通讯电路;所述圆形井盖的中部设置有一检测孔,所述红外检测电路的检测头设置于所述检测孔内,以检测行驶过该井盖的汽车。本实用新型系统架构简单,充分利用井盖的有利位置,对马路的车流量进行远程监控,不仅监控数据准确,而且布置方便,不占用马路空间,不影响交通。
【专利说明】基于井盖的城市汽车流量监控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路车流量监控【技术领域】,特别是基于井盖的城市汽车流量监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马路警力的分配调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该路段车流量的多少,可见车流量信息是管理人员下发任务的依据,而现有的车流量监控不是基于设置在路边的流量监控装置,就是采用摄像头进行画面统计。采用路边的流量监控往往需要在路边设立电杆,这样不仅占用空间,而且受环境影响,采集的数据并不一定准确。而通过摄像头采集的数据,要经过庞大的数据处理,不仅传输的数据流量大,而且需要后备性能优越的处理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井盖的城市汽车流量监控装置,能基于井盖的位置,实现马路车流量的监控。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基于井盖的城市汽车流量监控装置,包括圆形井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防水安装盒,所述防水安装盒内设置有一电路板,所述的电路板设置有一为该电路板供电的锂电池以及MCU,所述的MCU连接有红外检测电路以及无线通讯电路;所述圆形井盖的中部设置有一检测孔,所述红外检测电路的检测头设置于所述检测孔内,以检测行驶过该井盖的汽车。
[0005]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的MCU还连接有一存储器。
[0006]本实用新型系统架构简单,充分利用井盖的有利位置,对马路的车流量进行远程监控,不仅监控数据准确,而且布置方便,不占用马路空间,不影响交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井盖示意图。
[0008]图2是本实用新型系统架构示意图。
[0009]其中:1为圆形井盖,2为井盖开启辅助孔,3为检测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1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井盖的城市汽车流量监控装置,包括圆形井盖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防水安装盒以及一远程监控中心,所述防水安装盒内设置有一电路板,所述的电路板设置有一为该电路板供电的锂电池以及MCU,所述的MCU连接有红外检测电路以及无线通讯电路;所述圆形井盖的中部设置有一检测孔3,所述红外检测电路的检测头设置于所述检测孔内,以检测行驶过该井盖的汽车。
[0012]为了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硬件特征,下面结合使用方式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MCU将数据经无线通讯模块发送给远程监控中心。该MCU接收到远程控制中心发出的检测指令后,进入检测流程,并将检测的数据经无线通讯模块发送给所述的远程控制中心
[0013]为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本实施例提出,在所述MCU连接有一用于存储数据的存储器,在检测指令触发后,所述的检测流程包括在一预定时间内分成三个时间段进行检测,最后将存储于该存储器的三个时间段检测的数值进行加权平均,发送给所述远程监控中心。
[0014]为了保证系统最佳的省电状态以及远程控制中心能知晓检测端是否正常工作,所述MCU每隔一预定时间,发送一心跳信息给所述的远程控制中心。在检测端没有处于检测时,系统是处于待机状态,以充分保证电能的使用时间。如果井盖下有设置有电缆的话,还可以经过电缆去电。
[0015]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是检测端硬件电路结构,置于上述控制中心的控制方式不要求保护,其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后具备想用的功能。
[001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基于井盖的城市汽车流量监控装置,包括圆形井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防水安装盒,所述防水安装盒内设置有一电路板,所述的电路板设置有一为该电路板供电的锂电池以及MCU,所述的MCU连接有红外检测电路以及无线通讯电路;所述圆形井盖的中部设置有一检测孔,所述红外检测电路的检测头设置于所述检测孔内,以检测行驶过该井盖的汽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井盖的城市汽车流量监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MCU还连接有一存储器。
【文档编号】G08G1/065GK203721035SQ201420023955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15日
【发明者】颜常青 申请人:福建三鑫隆新材料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