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通用远距遥控防盗报警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电子防盗报警设备,特别适用于各类车辆防盗用,对工厂、仓库、机关办公室、家庭以及农村瓜果园地、鱼塘等场所亦可起到良好的看护报警效果。
现有的电子防盗报警器大多采用就地报警方式,即在盗窃现场实施报警,这种报警方式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报警器本身在报警的同时,一方面惊动了窃贼,一方面又将本身暴露给了窃贼,这时若现场附近无他人听到报警声,只要窃贼将报警器破坏,即可从容地作案并逃之夭夭,从而使报警器本身的防盗目的难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电子防盗报警器的缺陷,提供一种可实现异地遥控报警作用的通用型报警器,以及时提醒主人,在窃贼尚未察觉时将其擒拿归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通用远距遥控防盗报警器,由发射端和接收端两部分组成,其发射端具有一只相当于交流电源开关的传感器,直流稳压电路、音频调制器、射频振荡器及发射天线,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经直流稳压电路变换后作为音频调制器及射频振荡器的直流电源,音频调制器的输出端与射频振荡器的输入端相接,射频振荡器的输出端接发射天线。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当窃贼进入传感器的作用范围时,传感器工作,它输出220V的交流信号至直流稳压电路,经直流稳压电路进行整流、稳压、滤波后输出一个稳定的直流信号至音频调制器和射频振荡器,使音频调制器和射频振荡器工作,发出报警信号经发射天线发射出去,接收端的接收天线接收到该报警信号后,经解调、放大后使扬声器发出相应的报警声,提醒随身携带接收端的主人及时赶回擒拿窃贼。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如下1.体积小巧、可就地异地报警、隐蔽性好、可靠性高;2.制造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推广;3.灵敏度高、遥控距离远、有效控距超过1Km;4.接收端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
下列附图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
图1是发射端电原理图图2是接收端电原理图图3是发射端外形及安装示意图图4是接收端外形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描述一种通用远距遥控防盗报警器,由发射端和接收端两部分组成,所述的发射端具有一只相当于交流电源开关的传感器、直流稳压电路、音频调制器、射频振荡器及发射天线,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经直流稳压电路变换后作为音频调制器及射频振荡器的直流电源,音频调制器的输出端与射频振荡器的输入端相接,射频振荡器的输出端接发射天线。下面对其各部分电路逐一描述1.传感器该传感器可采用RD627-D多普勒效应传感探头,其1、2脚接探头,3、4脚接交流电源,5、6脚为输出端,接直流稳压电路的输入端,当人体接近探头0-4m时,它会输出220V交流电流,并延续1-2分钟,供系统工作;2.直流稳压电路它由降压部分R1C1、桥式整流部分V1~V4、稳压集成块IC1(7806型)和滤波电容C2组成;3.音频调制器由四声集成电路KD-9561担任(联接成警车声),其输出接射频振荡管V5的基极,同时其输出端还可并接一条由手动开关与扬声器组成的报警支路以同时兼具就地报警作用,该扬声器的工作由手动开关进行控制,这样,可根据主人的需要随意选择是否同时进行就地报警;4.射频振荡器它由射频振荡管V5及L1、C7振荡回路等组成,其振荡频率设定在88-108MHz之间,改变电容C6、C7的容量和电感L1线圈的匝距,即可改变振荡频率,从而可达到多路遥控而互不影响的目的;5.发射天线由1.2m长的拉杆天线及电容C8组成。
接收端由接收天线和新型专用集成电路RX5020及其相应的外围电路和扬声器组成,并由干电池供电,这样,减小了接收端的体积,使其便于随身携带。
权利要求1.一种通用远距遥控防盗报警器,由发射端和接收端两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射端具有一只相当于交流电源开关的传感器、直流稳压电路、音频调制器、射频振荡器及发射天线,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经直流稳压电路变换后作为音频调制器及射频振荡器的直流电源,音频调制器的输出端与射频振荡器的输入端相接,射频振荡器的输出端接发射天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感器采用RD627-D多普勒效应传感探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报警器,其特征在于音频调制器的输出端并接有一条由手动开关与扬声器组成的报警支路,扬声器的工作由手动开关控制。
专利摘要一种通用远距遥控防盗报警器,属于电子类防盗报警设备,特别适用于各类车辆,同时对其它办公、工作及生活设施亦具有良好的看护报警效果。由发射端和接收端两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射端具有一只相当于交流电源开关的传感器、直流稳压电路、音频调制器、射频振荡器及发射天线,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经直流稳压电路变换后作为音频调制器和射频振荡器的直流电源。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小巧、隐蔽性好、可靠性高。
文档编号G08B13/22GK2172891SQ9322108
公开日1994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1993年8月9日 优先权日1993年8月9日
发明者刘在能 申请人:刘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