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再现信息的光盘装置和方法

文档序号:6782218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再现信息的光盘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再现信息的光盘装置和方法,例如可适用于 适合再现记录在光盘上的全息图的光盘装置。
背景技术
依照相关技术的光盘装置已经被广泛使用,其中光束被照射到诸 如CD (compact disc,紧致盘)、DVD ( 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 多功能盘)和蓝光盘(Blue-ray Disc,注册商标,此后称为BD )的 光盘上,并且其反射光束被读取以便再现信息。在依照相关技术的这种光盘装置中,信息是通过向光盘照射光束 并且通过改变光盘的局部反射率等等来得以记录的。就所述光盘而论,众所周知的是,形成在光盘上的光点的尺寸是 由X/NA(X:波长,NA:数值孔径)近似给出的,并且分辨率与该值 成比例。例如,由Y. Kasami, Y. Kuroda, K. Seo, 0. Kawakubo, S. Takagawa, M. Ono和M. Yamada在Jpn. J. Appl. Phys., 39,756 (2000)(非专利文献l)中,详细说明了能够在直径120[mm的光 盘上记录大约25[GB数据的BD。设计光盘为的是记录各种内容,诸如音频内容和视频内容,或者 记录各种信息,诸如用于计算机的各种数据。特别是近年来,信息量 不断增加以至于能够允许更高的视频分辨率和更高的音频质量。此外,也要求增加将记录在单个光盘上的内容数量。为此,就需要光盘 具有更大的容量。为了满足此要求,已经提议了一种方法,其中在单个光盘内部叠加记录层以便增加其记录容量(例如,参见I. Ichimura等人的 Technical Digest of ISOM '04, pp52, Oct. 11-15, 2005, Jeju Korea (非 专利文献2))。另一方面,还提议了一种使用全息图作为记录方法在光盘上记录 信息的光盘装置(例如,参见由R. R. McLeod等人在Appl. Opt., Vol. 44, 2005, pp3197发表的"Microholographic multilayer optical disk data storage"(非专利文献3))。例如图l所示,在光盘装置l中,来自光头7的光束一旦会聚和 聚焦在由感光聚合物等构成的光盘8的内部,其折射率就根据照射到 那里的光束的强度而改变。然后,使用在光盘8的背面(图1中的下 面)提供的反射器件9在相反方向上把光束再次会聚在同一焦点位置,在光盘装置l中,从激光器2发射出光束,即激光束,使用声光 调制器3调制所述光束的波,并且使用准直透镜4把光束转换为平行 光束。此外,经由偏振分束器5来透射光束,并且使用四分之一波长 片6将其从线偏振光束转换为圆偏振光束,然后进入光头7。设计所述光头7以便能够记录和再现信息。所述光束由反射镜 7A反射,由物镜7B会聚并且向光盘8照射,使用主轴马达(未示出) 来旋转所述光盘8。这时, 一旦光束在光盘8的内部聚焦,那么就由设置在光盘8 背面的反射器件9反射。反射光束从光盘的背面会聚在光盘8内部的 同一焦点处。所述反射器件9具有聚光透镜9A、光闸9B、聚光透镜 9C和反光镜9D。因此,如图2A所示,在光束的焦点位置生成驻波,并且产生记 录标记RM。所述记录标记是由全息图形成的,所述全息图具有较小 的光点尺寸,并且全部具有两个锥形相连使得其顶点彼此接触的形 状。由此,所述记录标记RM作为信息4皮记录。在光盘装置l中,当在光盘8的内部记录多个记录标记RM时, 光盘8被旋转,并且记录标记RM沿同心光道或螺旋光道排列,借此 形成一个标记记录层。此外,通过调节光束的焦点位置,能够记录所 述记录标记RM, ^f吏得多个标记记录层重叠。因此,光盘8具有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中具有多个标记记录 层。例如图2B所示,记录标记RM之间的距离pl (标记间距)是 1.5[jim,光道之间的距离p2 (光道间距)是nm,以及各层之间 的距离p3是22.5[pm。此外,在光盘装置1中,当从其上记录有记录标记RM的光盘8 再现信息时,反射器件9的光闸9B被关闭,使得不从光盘8的背面 照射光束。这时,在光盘装置1中,在光盘8的内部使用光头7把光束照射 到记录标记RM,并且纟艮据记录标记RM生成的再现光束进入光头7。 使用四分之一波长片6把这种再现光束从圆偏振光束转换为线偏振光 束,然后由偏振分束器5反射。此外,所述再现光束由聚光透镜10 会聚并且经由针孔板11照射到光电检测器12。这时,在光盘装置1中,所述光电检测器12检测再现光束的量, 并且根据检测结果来再现信息。发明内容近年来,人们不仅要求增加将记录在光盘8上的信息量,而且要 求通过改进其记录速度和再现速度来缩短记录和再现信息所需的时 间。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必需要求光盘装置1增加光盘8的转速或者 缩短记录标记RM的记录时间。然而,在光盘装置l中,增加转速例如会受到如下事项的限制, 即光盘8自身的强度、主轴马达的性能或者光盘的起伏。另外,当 形成记录标记RM时,对于物理和化学反应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 不可避免的会因这些原因而确定记录速度和再现速度的上限。因此,所述光盘装置1存在难以缩短记录和再现所需时间的问题。由此,合乎需要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从记录在光 盘上的全息图再现信息的光盘装置和信息再现方法。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盘装置,用于通过把第一或 第二光束经由预定物镜照射到记录在盘状体积型记录介质上的驻波来生成再现光束,其包括笫一焦点位置调节部件,用于在第一光束 的光轴方向上调节第一光束聚焦在预定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第二 焦点位置调节部件,用于在第二光束的光轴方向上调节所述第二光束 聚焦在所述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控制部件,用于控制第一焦点位 置调节部件和第二焦点位置调节部件,使得当在体积型记录介质上记 录驻波时,第一光束聚焦在记录层内部,以及透过记录层然后由预定 反射表面反射的第二光束在与第一光束聚焦的相同位置上聚焦,并且 当根据体积型记录介质中的驻波生成再现光束时,第 一光束聚焦在记 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和第二光束聚焦在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彼此 不同,从而从互不相同的驻波生成第一和第二再现光束;以及第一和 第二检测部件,用于检测第一和第二再现光束。依照此结构,当再现信息时,可以同时检测到第一和第二再现光 束。因此,可以通过集成两个再现光束的检测结果来提高从光盘读取 信息的速度。此外,依照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过经由预定物 镜向记录在盘状体积型记录介质上的驻波照射第一或第二光束来生 成再现光束的信息再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控制第一焦点 位置调节部件和第二焦点位置调节部件,使得当在体积型记录介质上 记录驻波时,第一光束聚焦在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与第二光束透过 记录层然后由预定反射表面反射之后第二光束聚焦的焦点位置对准, 所述第一焦点位置调节部件用于在第一光束的光轴方向上调节第一 光束聚焦在预定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所述第二焦点位置调节部件 用于在第二光束的光轴方向上调节第二光束聚焦在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控制第一焦点位置调节部件和第二焦点位置调节部件,使得 当生成再现光束时,第一光束聚焦在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与第二光 束聚焦在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不同,从而根据互不相同的驻波分別 生成第一和第二再现光^^;以及检测第一和第二再现光束。依照此结构,当再现信息时,可以同时检测到第一和第二再现光 束。因此,可以通过集成两个再现光束的检测结果来提高从光盘读取 信息的速度'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当再现信息时,可以同时检测到第一和第 二再现光束。因此,可以通过集成两个再现光束的检测结果来提高从 光盘读取信息的速度。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从记 录在光盘上的全息图再现信息的光盘装置和信息再现方法。


图l是示出依照相关技术的驻波记录光盘装置的配置的示意图;图2A至2C是示出如何形成全息图的示意图;图3A至3C是示出全息图记录和再现的原理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盘的配置的示意图;图5A和5B是示出依照第一实施例的光盘的内部配置的示意图;图6是示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配置的示意图;图7是示出依照第一实施例的光拾取器的配置的示意图;图8是示出依照第一实施例的红光束的光路的示意图;图9是示出光电检测器的检测区的配置(1)的示意图;图IO是示出依照第一实施例的蓝光束的光路(1)的示意图;图ll是示出依照第一实施例的蓝光束的光路(2)的示意图;图12是示出依照第一实施例的蓝光束的光路(3)的示意图;图13是示出依照第一实施例的蓝光束的光路(4)的示意图;图14是示出光电检测器的检测区的配置(2)的示意图;图15A和15B是示出如何使用针孔来选择光束的示意图;图16A和16B是示出依照第二实施例的光盘的内部配置的示意图;图17是示出依照第二实施例的光拾取器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18是示出依照第二实施例的位置控制光学系统的配置的示意 图;以及图19是示出依照第二实施例的信息光学系统的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1) 使用全息图来记录和再现信息的原理 在描述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盘的特殊配置以前,首先将描述使用全息图来记录和再现信息的原理。在图3A中,记录介质M被形成为约长方体的形状并且由感光 聚合物等等制成,例如其响应于具有405[nm波长的蓝光束,并且其 折射率根据照射到那里的光的强度而改变。当具有405[nml波长的蓝光束LM和Lb2从该图的上下侧以预 定强度照射到此记录介质M以便被会聚时,通过蓝光束Lbl和Lb2 之间的干涉生成驻波,并且形成由全息图构成的记录标记RM。另一方面,当其波长与记录期间相同的蓝光束Lbl被照射时, 此记录标记RM因全息图的特性而生成蓝色再现光束Lb3,如图3B 所示。另外,如图3C所示,当蓝光束LM被照射到记录介质M上没 有形成记录标记RM的地方时,不生成蓝色再现光束Lb3。因此,当以二进制方式表示信息时所使用的值"1,,和"0,,被分别分 配给"记录标记RM不存在"和"记录标记RM存在"。由此能够记录或 再现记录介质M上的信息。如上所述,诸如蓝光束Lbl和Lb2的两种光束用于使用全息图 形式的信息记录,以及诸如蓝光束Lbl的一种光束用于信息再现。(2) 第一实施例 (2-1)光盘的配置接下来,下面将描述依照此实施例的用作信息记录介质的光盘100。如图4的外视图所示,总体上讲,光盘100被形成为具有大约 120mm直径的盘状,就像普遍使用的CD、 DVD和BD那样,此外,如图5A的截面图所示,光盘100具有被配置为在其中央 部记录信息的记录层101,并且记录层101的两侧被固定在村底102 和103之间。衬底102和103由诸如聚碳酸酯或玻璃的材料制成。从每个衬底 的一侧进入的光以高透射系数透射到其另一侧。此外,衬底102和103 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度,以便保护记录层IOI。所述光盘100在厚度方向上相对于记录层101的中心将近对称, 并且总体上尽可能地考虑到了防止因随时间流逝产生的改变等导致 的弯曲、失真等等。衬底102和103的表面可以用非反射涂层覆盖, 以防止不需要的反射。正如光盘8 (图1)和记录介质M (图3A至3C )那样,记录层 101由感光聚合物等等制成,其折射率根据照射到那里的光的强度而 改变,并且被配置为响应于具有405[nm波长的蓝光束。另外,光盘100具有反射膜105,用于充当记录层101和衬底103 的边界面之间的反射层。反射层105被配置为当具有405[nm波长的 蓝光束Lbl和Lb2被照射到那里时,具有高反射系数(例如,约95°/。 或更多)。在实际情况中,在光盘100中,假设在由反射膜105反射蓝光束 Lb2时获得的焦点Fb2与在光束Lbl ;故照射到反射膜105之前蓝光束 Lbl的焦点Fbl对准(稍后将描述细节)。这时,在记录层101的内部,如图5A所示,具有相对高强度的 两个蓝光束LM和Lb2彼此干涉,并因此产生驻波。因此,形成具 有图2A所示的这种全息图的特性的干涉图案。此外,光盘100具有反射/透射膜104,用于充当记录层IOI和衬 底102的边界面之间的定位层。所述反射/透射膜104是由电介质多层 等等形成的,并且具有波长选择能力,其中具有405[nm波长的蓝光束Lbl和Lb2以及蓝色再现光束Lb3被透射,而具有660[nm波长 的红光束Lrl被反射。此外,为循迹伺服控制而设计的导槽被形成在反射/透射膜104 上。更具体地说,具有平台和凹槽的螺旋光道被形成,正如在通常使 用的BD-R (可记录)盘的情况下那样。把具有序号的地址分配给此 光道的预定记录单元,使得其上记录了信息或者从其再现信息的光道 部分依照所述地址被指定。在反射/透射膜104上(在记录层101和衬底102之间的边界面 上),可以形成凹坑等等而不是导槽,或者可以把导槽与凹坑等等结 合。大体上,所述地址仅应当使用光束来识别。当红光束Lrl从衬底102 —侧照射到反射/透射膜104时,反射/ 透射膜把光束反射到衬底102。此后,把这时反射的光束称为红反射 光束Lr2。在光盘装置中,例如可以认为,红反射光束Lr2用于物镜OL的 位置控制(聚焦控制和循迹控制),以便利用由物镜OL会聚的红光 束Lrl的焦点Fr来对准作为目标的光道(此后称为目标光道)。位 于衬底102侧的光盘100表面此后,皮称为侧面100A。在实际情况中,当把信息记录在光盘100上时,由物镜OL会聚 红光束Lrl,其位置被控制,然后聚焦在反射/透射膜104上的目标光 道上,如图5A所示。此外,由物镜OL会聚并且其光轴Lx与红光束Lrl的光轴相同 的蓝光束Lbl透过衬底102和反射/透射膜104,并聚焦在对应于记录 层IOI内部的目标光道背面(衬底103侧)的位置上。这时,在关于 物镜OL位置的公共光轴Lx上,蓝光束Lbl的焦点Fbl离开焦点Fr 被定位。此外,其波长与蓝光束Lbl的波长相同并且其光轴与蓝光束Lbl 的光轴相同的蓝光束Lb2,由物镜OL会聚,并且透过衬底102和反 射/透射膜104,就像蓝光束Lbl—样,然后由反射膜105反射。这时, 使用光学装置(未示出)把蓝光束Lb2的焦点Fb2调节到与蓝光束Lbl的焦点Fbl相同的位置结果,在记录层101的内部对应于目标光道的背面的焦点Fbl 和Fb2位置处,记录由相对小的干涉图案形成的记录标记RM。这时,两者均为会聚光束的蓝光束Lbl和蓝光束Lb2在记录层 101内部重叠。在具有不低于预定强度的强度的部分生成驻波并且形 式记录标记RM。因此,如图2A所示,所述记录标记RM整体具有 两个锥体相连使得其顶点彼此接触并且使得连接的中央部分(在该部分,两个锥体的顶点彼此接触)轻微地收缩的形状。位于记录标记RM中部的收缩部分的直径RMr是从如下表达式 (1)获得的,假定蓝光束Lbl和Lb2的波长为km并且物镜OL1 和OL2的数值孔径是NA:RMr = 1.2x廳A (1)记录标记RM的高度RMh是从如下表达式(2 )中获得的,假 定物镜OL1和OL2的折射率是n: 腹h = 4xnx)JNA2 ( 2 )例如,当假设波长X是40nml、数值孔径NA是0.5并且折射 率n是1.5时,使用表达式(1)获得直径RMr = 0.97[nml,并且使 用表达式(2)获得高度RMh-9.72[nm。此外,所述光盘100被设计成使得记录层101的厚度tl (0.31[mm)充分大于记录标记RM的高度RMh。因此,在光盘100 中,当记录记录标记RM的同时,在记录层101的内部,与反射/透 射膜104的距离(此后称为深度)被切换。因此,能够进行多层的记 录,其中多个标记记录层在光盘100的厚度方向上重叠,如图2B所 示。在此情况下,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的内部,蓝光束Lbl的 焦点Fbl的深度和由反射膜105反射蓝光束Lb2之后获得的焦点Fb2 的深度被调节,从而所述记录标记RM的深度被改变。例如,当考虑 到记录标记RM之间的互相干扰等等而把标记记录层之间的距离p3 设置为约1nm时,能够在记录层101的内部形成约20个标记记录层。考虑到记录标记RM之间的相互干扰等以及其它条件,除了大约 15[nm以外,距离p3还可以被设置为各种值。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当从光盘IOO再现信息时,物镜OL 的位置被控制,使得由物镜OL会聚的红光束Lrl聚焦在反射/透射膜 104的目标光道上,正如记录信息时的情况那样。此外,在光盘100中,经由同一物镜OL透过衬底102和反射/ 透射膜104的蓝光束Lbl的焦点Fbl与对应于记录层101内部的目标 光道"背面"并且具有目标深度的位置(此后称为第一 目标标记位置 PS1)相对准。这时,记录在焦点Fbl位置处的记录标记RM(为便于说明,此 后称为第一记录标记RM1)因全息图的特性而生成蓝色再现光束 Lb5。此蓝色再现光束Lb5具有类似于当记录所述记录标记RM1时 照射(反射之后)的蓝光束Lbl的光学特性的光学特性,并且在与蓝 光束Lbl相同的方向、即从记录层101的内部到衬底102的方向上发 散的同时前进。此外,当光盘IOO上的信息被再现时,使用光学装置(未示出) 来调节蓝光束Lb2的焦点Fb2。因此,如图5B所示,所述蓝光束Lb2 不由反射膜105反射,而是聚焦在第二记录标记RM2上,所述第二 记录标记RM2位于具有不同于第一记录标记RM1的目标深度的目标 深度(此后称为第二目标深度)的位置(此后称为第二目标标记位置 PS2)。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二记录标记RM2因全息图的特性而生成蓝 色再现光束Lb6。此蓝色再现光束Lb6在与蓝色再现光束Lb3相同的 方向、即从记录层101的内部到衬底102的方向上发散的同时前进。当如上所述把信息记录在光盘100上时,用于位置控制的红光束 Lrl和用于信息记录的蓝光束Lbl和Lb2被使用。因此,所述记录标 记RM^皮形成为焦点Fbl和Fb2在记录层101内部彼此对准的位置、 即对应于反射/透射膜104上的目标光道背面并且具有目标深度的目 标标记位置处的信息。此外,当记录在光盘100上的信息被再现时,用于位置控制的红 光束Lrl和用于信息再现的蓝光束Lbl被使用,并且所述蓝色再现光 束Lb5从焦点Fbl、即记录在第一 目标标记位置PS1的第一记录标记 RM1的位置被生成。另外,同时使用用于信息再现的蓝光束Lb2,并 且从焦点Fb2、即记录在第二目标标记位置PS2的第二记录标记RM2 的位置生成蓝色再现光束Lb6。 (2-2)光盘装置的配置接下来,下面将描述适用于如上所述的光盘100的光盘装置20。 如图6所示,光盘装置20的控制部21控制整个系统。所述控制部21主要由CPU (中央处理单元,未示出)形成。控 制部21从ROM (只读存储器,未示出)中读取各种程序,诸如基本 程序和信息记录程序,并且把这些程序栽入RAM (随机存取存储器, 未示出),从而实施各种处理,诸如信息记录处理。例如,当在安装光盘100的同时控制部21从外部装置(未示出) 接收到信息记录指令、记录信息和记录地址信息时,控制部21把驱 动指令和记录地址信息提供给驱动控制部22,并且还把记录信息提供 给信号处理部23。所述记录地址信息是指示记录信息应被记录的地址 的信息,包括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或者反射/透射膜104上分配的 地址。驱动控制部22依照驱动指令来控制主轴马达24的驱动,从而使 光盘100以预定转速旋转,并且还控制线程马达25的驱动,从而使 光拾取器26在光盘100的径向(在内或外圃周方向)上沿着移动轴 25A和25B移动到对应于所述记录地址信息的位置。信号处理部23通过使提供的记录信息经过各种信号处理来生成 记录信号,并且把所述信号提供给光拾取器26,所述各种信号处理诸 如预定的编码处理和调制处理。光拾取器26在驱动控制部22的控制下执行聚焦控制和循迹控 制,由此使光束照射位置对准光盘100的记录层101或者反射/透射膜 104上使用记录地址信息指示的光道(此后称为目标光道),然后根据来自信号处理部23的记录信号来记录所述记录标记RM(将稍后描 述细节)。此外,例如在从外部装置(未示出)接收到信息再现指令和指示 记录信息的地址的再现地址信息之后,控制部21把驱动指令提供给 驱动控制部22,并且还把再现处理指令提供给信号处理部23。正如在信息记录的情况下那样,驱动控制部22控制主轴马达24 的驱动,由此使光盘100以预定的转速旋转,并且还控制线程马达25 的驱动,由此使光拾取器26移动到对应于再现地址信息的位置。光拾取器26在驱动控制部22的控制下执行聚焦控制和循迹控 制,由此使光束照射位置对准光盘100的记录层101或者反射/透射膜 104上使用再现地址信息指示的光道(目标光道),然后照射具有预 定光量的光束。这时,所述光拾取器26检测从光盘100的记录层101 上的记录标记RM生成的再现光束,并且把取决于光量的检测信号提 供给信号处理部23 (将稍后描述细节)。信号处理部23通过使提供的检测信号经过各种信号处理来生成 再现信息,并且把所述再现信息提供给控制部21,所述各种信号处理 诸如预定的解调处理和解码处理。响应于此,控制部21把再现信息 发送给外部装置(未示出)。如上所述,光盘装置20的控制部21控制光拾取器26。因此, 信息被记录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上的目标光道中,并且从目标光 道再现信息。(2-3)光拾取器的配置接下来,下面将描述光拾取器26的配置。如图7的示意图所示, 所述光拾取器26具备很多光学组件;所述光学组件总体上被分类为 位置-控制光学系统30和信息光学系统50。 (2-3-1)位置-控制光学系统的配置如对应于图7的图8所示,所述位置-控制光学系统30被配置为 把红光束Lrl照射到光盘100的表面IOOA,并且接收当红光束Lrl 由光盘100反射时所生成的红反射光束Lr2。在图7中,位置-控制光学系统30的激光二极管31被配置以便 能够发射具有约660nml波长的红激光光束。实际上,激光二极管 31发射红光束Lrl、具有预定光量的发散光束,并且在控制部21 (围 4 )的控制下使红光束Lrl进入准直透镜32。所述准直透镜32把红光 束Lrl从发散光束转换为平行光束,并且使平行光束进入无偏振分束 器33的表面33B。所述无偏振分束器33以约50%的比例在其反射/透射表面33S 反射红光束Lrl,并且使光束从表面33A发出并且进入分色棱镜34。分色棱镜34的反射/透射表面34S具有所谓的波长选择能力,其 中其透射系数和反射系数根据光束的波长是不同的。换言之,具有 660nm波长的红光束以约100%的比例-故透射,而具有40nml波 长的蓝光束以约100%的比例被反射。因此,分色棱镜34使红光束 Lrl透过反射/透射表面34S,并进入无偏振分束器35的表面35C。无偏振分束器35使部分红光束Lrl透过反射/透射表面35S,从 表面35A发出并进入物镜36。物镜36会聚红光束Lrl并且把光束照射到光盘100的表面 IOOA。这时,如图5A所示,所述红光束Lrl透过衬底102,并且由 反射/透射膜104反射。反射光束变为红反射光束Lr2,其在与红光束 Lrl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前进。然后,所述红反射光束Lr2由物镜36转换为平行光束,相继透 过无偏振分束器35和分色棱镜34,并且进入无偏振分束器33的表面 33A。无偏振分束器33使红反射光束Lr2以约50%的比例被透射,从 表面33C发出并且进入聚光透镜37。所述聚光透镜37使红反射光束 Lr2会聚,并且柱面透镜38使红反射光束Lr2具有像散并且被照射 到光电检测器39。在光盘装置20中,当光盘100旋转时,在光盘上可能会出现所 谓的表面起伏等等。因此,目标光道相对于位置-控制光学系统30的 相对位置可能改变。为此原因,为了在位置-控制光学系统30中使红光束Lrl的焦点 Fr(图5A)跟随目标光道,可能需要在聚焦方向上和循迹方向上移 动焦点Fr,其中,在聚焦方向上,所述焦点Fr靠近或远离光盘lOO, 在循迹方向上,所述焦点Fr在光盘100的内或外圃周方向上移动。所述物镜36被配置成能够使用双轴致动器36A在双轴方向,即 聚焦方向和循迹方向上^皮驱动。此外,在位置-控制光学系统30 (图8)中,各种光学组件的光 学位置等等被调节,使得在红光束Lrl由物镜36会聚并照射到光盘 100的反射/透射膜104时的聚焦状态与在红反射光束Lr2由聚光透镜 37会聚并照射到光电检测器39时的聚焦状态相匹配。如图9所示,所述光电检测器39具有四个格状分隔的检测部分 39A、 39B、 39C和39D,红反射光束Lr2被照射到其表面。当红光束 Lrl被照射到反射/透射膜104(图5A)时,由箭头al指示的方向(在 图中是垂直方向)对应于光道行进方向。光电检测器39检测每一个检测部分39A、 39B、 39C和39D中 的红反射光束Lr2部分,根据这时检测到的光量来生成检测信号 SDAr、 SDBr、 SDCr和SDDr,并把这些信号发送至信号处理部23 (图6)。信号处理部23被配置成使用所谓的像散方法来实施聚焦控制。所迷信号处理部23依照如下表达式(3)来计算聚焦误差信号SFEr,并且将该信号提供给驱动控制部22。SFEr = ( SDAr + SDCr ) - ( SDBr + SDDr )..…(3 ) 此聚焦误差信号SFEr表示红光束Lrl的焦点Fr和光盘100的反射/透射膜104之间的偏离量(距离)。此外,信号处理部23还被配置成使用所谓的推挽方法来实施循迹控制。所述信号处理部23依照如下表达式(4)来计算循迹误差信号STEr,并且将该信号提供给驱动控制部22。STEr = ( SDAr + SDDr ) - ( SDBr + SDCr ) ..... ( 4 ) 此循迹误差信号STEr表示红光束Lrl的焦点Fr和光盘100的反射/透射膜104上的目标光道之间的偏离量(距离)。驱动控制部22根据聚焦误差信号SFEr来生成聚焦驱动信号 SFDr,并且把聚焦驱动信号SFDr提供给双轴致动器36A,因此,所 述物镜36被反馈控制(聚焦控制),使得红光束Lrl聚焦在光盘100 的反射/透射膜104上。此外,所述驱动控制部22根据循迹误差信号STEr来生成循迹 驱动信号STDr,并且把循迹驱动信号STDr提供给双轴致动器36A。 因此,所述物镜36被反馈控制(聚焦控制),使得红光束Lrl聚焦 在光盘100的反射/透射膜104上的目标光道上。如上所述,所述位置-控制光学系统30被配置成使得红光束Lrl 被照射到光盘100的反射/透射膜104上,并且使得接收红反射光束 Lr2、即红光束Lrl的反射光的结果提供给信号处理部23。响应于此, 驱动控制部22对物镜36执行聚焦控制和循迹控制,使得红光束Lrl 聚焦在反射/透射膜104的目标光道上。 (2-3-2)信息光学系统的配置所述信息光学系统50 (图7)被配置成向光盘100的表面100A 照射蓝光束Lbl和Lb2,并且接收从光盘100进入的蓝光束Lb3和 Lb4。(2-3-2-1)蓝光束的光路(1) 在对应于图7的图10中,信息光学系统50的激光二极管51被 配置成能够发射具有约405tnm波长的蓝激光光束。实际上,激光二 极管51发射蓝光束LbO、 一种发散光束,并且在控制部21 (图6) 的控制下使蓝光束LbO进入准直透镜52。所迷准直透镜52把蓝光束 LbO从发散光束转换为平行光束并且使平行光束进入二分之一波长片 53。使用二分之一波长片53将蓝光束LbO的偏振方向旋转预定角 度,并且其p-偏振分量变为约50%,而其s-偏振分量变为约50%。 然后,蓝光束LbO进入偏振分束器54的表面54C。偏振分束器54被配置成在反射/透射膜54S处以一定比例来反射或者透射光束,所述比例根据光束的偏振方向而不同。例如,所述反射/透射膜54S被配置成使得几乎全部p-偏振光束被透射,而几乎全 部s-偏振光束被反射。实际上,蓝光束Lb0的p-偏振分量由偏振分束器54的反射/透 射膜54S透射,并且变为蓝光束Lbl。把蓝光束Lbl从表面54A照 射到检流计反射镜55。蓝光束Lbl被检流计反射镜55的镜面55A反 射,并且进入液晶面板56。所述液晶面板56校正蓝光束Lbl的球面像差和因光盘100的倾 斜而产生的慧形像差等等,并且使光束进入四分之一波长片57。四分 之一波长片57把蓝光束Lbl例如从线偏振光束转换为右旋圃偏振光 束,并且使光束进入中继透镜58。所述中继透镜58使用移动透镜59把蓝光束Lbl从平行光束转 换为会聚光束。此外,中继透镜58使用固定透镜60将会聚之后已经 变为发散光束的蓝光束Lbl重新转换为会聚光束,并且使所述会聚光 束进入无偏振分束器35的表面35D。移动透镜59被配置成使用致动器59A在蓝光束Lbl的光轴方向 上移动。实际上,所述中继透镜58被配置成能够在控制部21 (图6) 的控制下,通过使用致动器59A移动所述移动透镜59来改变从固定 透镜60发出的蓝光束Lbl的会聚状态。无偏振分束器35使蓝光束Lbl由反射/透射膜35S反射,并且进 入物镜36。当蓝光束Lbl由反射/透射膜35S反射时,其圆偏振方向 被反向。例如,所述偏振方向从右旋圓偏振转换为左旋圆偏振。物镜36会聚蓝光束Lbl并且使光束照射到光盘100的表面 IOOA。在蓝光束Lbl的情况下,因与中继透镜58的关系,诸如与中 继透镜58的光学距离,物镜36充当具有0.5的数值孔径(NA)的聚 光透镜。这时,如图5A所示,所述蓝光束Lbl穿过衬底102和反射/透 射膜104,并且聚焦在记录层101内部。蓝光束Lbl的焦点Fbl的位 置是根据蓝光束Lbl从中继透镜58的固定透镜60发出时的会聚状态来确定的。换言之,所述焦点Fbl根据移动透镜59的位置而在记录 层101的内部移到表面100A侧或另一侧。更具体地说,所述信息光学系统50被设计成使得移动透镜59 的移动距离与蓝光束Lbl的焦点Fbl的移动距离大致成比例。例如, 当移动透镜59移动1[mm时,蓝光束Lbl的焦点Fbl移动30nml,实际上,控制部21 (图6)控制信息光学系统50的移动透镜59 的位置,以便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内部,调节蓝光束Lbl的焦点 Fbl (图5A )的深度d (到反射/透射膜104的距离)。如上所述,在信息光学系统50中,中继透镜58的移动透镜59 的位置被控制,从而进行调节,使得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的内部, 把从偏振分束器54的表面54A发出的蓝光束Lbl的焦点Fbl定位在 期望的焦深d。蓝光束Lbl所遵循的光路此后被称为蓝光光路l。 (2-3-2-2)蓝光束的光路(2)另一方面,如对应于图7的图11所示,当蓝光束LbO进入偏振 分束器54的表面54C时,蓝光束LbO的s-偏振分量被反射/透射膜 54S反射,并且反射光束变为蓝光束Lb2并且从表面54B进入到液晶 面板71。所述液晶面板71校正蓝光束LM的球面像差和因光盘100的倾 斜而产生的慧形像差等等,并且使光束进入光学补偿器72。光学补偿 器72使用折射率的差将蓝光束Lb2的光路长度与蓝光束Lbl的光路 长度对准,并且使光束进入二分之一波长片73。所述二分之一波长片73例如把蓝光束Lb2从s-偏振光束转换为 p-偏振光束,并且使光束进入偏振分束器74的表面74D。正如偏振分束器54那样,所述偏振分束器74被配置成在反射/ 透射膜74S处以一定比例来反射或者透射光束,所述比例根据光束的 偏振方向而不同。例如,所述反射/透射膜74S被配置成使得几乎全部 p-偏振光束被透射,而几乎全部s-偏振光束被反射。实际上,p-偏振的蓝光束Lbl被偏振分束器74的反射/透射膜 74S透射,并且从表面74B进入到四分之一波长片75。四分之一波长片75把蓝光束Lbl例如从线偏振光束转换为右旋圆偏振光束,并且 使光束进入中继透镜76。所述中继透镜76依照类似于中继透镜58的方式来配置,并且使 用移动透镜77把蓝光束Lb2从平行光束转换为会聚光束,此外,中 继透镜76使用固定透镜78将会聚之后已经变为发散光束的蓝光束 Lb2重新转换为会聚光束,并且使所述会聚光束进入分色棱镜34的 表面34D。所述分色棱镜34根据蓝光束Lb2的波长,使蓝光束Lb2被反射 /透射膜34S反射,以便从表面34A发出并且进入无偏振分束器35的 表面35C。当蓝光束Lb2由反射/透射膜34S反射时,其圆偏振方向 被反向。例如,所述偏振方向从右旋圆偏振转换为左旋圆偏振。无偏振分束器35使部分蓝光束Lb2透过反射/透射膜35S,从表 面35A发出并且进入物镜36。物镜36会聚蓝光束Lb2并且使光束照射到光盘100的表面 100A。在蓝光束Lb2的情况下,正如在蓝光束Lbl的情况下那样, 因与中继透镜76的关系,诸如与中继透镜76的光学距离,物镜36 充当具有0.5的数值孔径(NA)的聚光透镜。这时,如图5A所示,所述蓝光束Lb2透过衬底102和反射/透 射膜104、进一步透过一次记录层101、由反射膜105反射、然后在 记录层101的内部聚焦。蓝光束Lb2的焦点Fb2的位置是根据蓝光束 Lb2从中继透镜76的固定透镜78发出时的会聚状态来确定的。换言 之,所述焦点Fb2根据移动透镜77的位置,在记录层101内部移到 表面IOOA侧或其另一侧。更具体地说,所述信息光学系统50被设计成使得移动透镜77 的移动距离与蓝光束Lb2的焦点Fb2的移动距离大致成比例,正如蓝 光束Lbl的情况一样。例如,当移动透镜77移动1[mm时,蓝光束 Lb2的焦点Fb2移动30[nm。实际上,控制部21 (图6)控制信息光学系统50的移动透镜77 的位置,以便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的内部,调节蓝光束Lb2的焦点Fb2 (图5A )的深度d (与反射/透射膜104的距离)。中继透镜58和76被设计成在控制部21的控制下,通过把移动 透镜59和77调节到彼此互补的位置,使得蓝光束Lbl的焦点Fbl 与蓝光束Lb2的焦点Fb2对准,如上所述,在信息光学系统50中,中继透镜58的移动透镜59 的位置被控制,从而进行调节,使得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的内部, 把从偏振分束器54的表面54B发出的蓝光束Lb2的焦点Fb2定位在 期望的焦深d。蓝光束Lb2所遵循的光路此后被称为蓝光光路2。 (2-3-2-3)蓝光束的光路(3)图11中所示的蓝光束Lb2在焦点Fb2 (图5A)处会聚,在不改 变的情况下继续前进,并且再次发散,从而变为蓝光束Lb3。接下来 将在下文描述蓝光束Lb3。如对应于图7和10的图12所示,使用物镜36把所述蓝光束Lb3 转换为平行光束,以便在相反方向上遵循蓝光束Lbl的蓝光光路l(图 10),然后进入无偏振分束器35的表面35A。由于蓝光束Lb2当从物镜36照射到光盘100时是左旋圆偏振光 束,因此当由光盘100的反射膜105进行反射时,把光束转换为右旋 圆偏振光束。换言之,所述蓝光束Lb3在右旋圆偏振状态下进入无偏 振分束器35。无偏振分束器35使蓝光束Lb3被反射/透射膜35S反射,并且从 表面35D进入中继透镜58。这时,蓝光束Lb3的圆偏振方向在反射/ 透射膜35S处被反向。例如,所述偏振方向从右旋圆偏振转换为左旋 圆偏振。所述中继透镜58使蓝光束Lb3顺序地经由固定透镜60和移动 透镜59进入四分之一波长片57。四分之一波长片57例如把蓝光束 Lb3从左旋圆偏振光束转换为线偏振光束(s-偏振光束),并且所述 蓝光束Lb3经由液晶面板56照射到检流计反射镜55。检流计反射镜 55使蓝光束Lb3被镜面55A反射,并且进入偏振分束器54的表面 54 A 。所述偏振分束器54使蓝光束Lb3 ( s-偏振光束)被反射/透射膜 54S反射,从表面54D发出并且进入聚光透镜61 。聚光透镜61使蓝光束Lb3会聚并且经由针孔板62照射到光电 检测器63,所述针孔板62配有具有预定直径的针孔62H。所述光电 检测器63检测蓝光束Lb3的量,根据此时检测到的光量来生成检测 信号SD1,并且把所述检测信号提供给信号处理部23 (图6 )(将稍 后描述细节)。蓝光束Lb3所遵循的光路此后被称为蓝光光路3。 (2-3-2-4)蓝光束的光路(4)在信息光学系统50中,由于各种光学组件中的误差等等,仅通 过相互互补地移动移动透镜59和77,所述焦点Fbl可能不与焦点Fb2 对准。因此,所述信息光学系统50被配置成根据焦点Fbl和Fb2的 偏离量来校正移动透镜77的位置。在图lO中所示的蓝光束Lbl被聚焦在焦点Fbl上之后,所述光 束变为发散光束并且由光盘100的反射膜105反射(图5A)。这时, 蓝光束Lbl的圆偏振方向在反射/透射膜35S处被反向。例如,所述 偏振方向从左旋圆偏振转换为右旋圃偏振(蓝光束Lbl被反射之后获 得的光束此后被称为蓝光束Lb3。)如对应于图7和11的图13所示,然后使用物镜36把蓝光束Lb4 转换为平行光束,以便在相反方向上遵循蓝光光路2 (图11),并且 部分平行光束经由无偏振分束器35被透射并且进入分色棱镜34的表 面34A。所述分色棱镜34使蓝光束Lb4由反射/透射膜34S反射,从表面 34D发出并且进入中继透镜76。这时,蓝光束Lb4的圃偏振方向在 反射/透射膜34S处被反向。例如,所述偏振方向从右旋圆偏振被转换 为左旋圆偏振。所述中继透镜76使蓝光束Lb4顺序地经由固定透镜78和移动 透镜77进入四分之一波长片75。四分之一波长片75例如把蓝光束 Lb4从左旋圆偏振光束转换为线偏振光束(s-偏振光束),并且所述 蓝光束Lb4进入偏振分束器74的表面74B。所述偏振分束器74根据蓝光束Lb4的偏振方向(s-偏振),使 蓝光束Lb4被反射/透射表面74S反射,并且从表面74C进入无偏振 分束器80的表面80A。所述无偏振分束器80使部分蓝光束Lb4被反射/透射表面80S 反射,并且从表面80B发出,此外,所述蓝光束Lb4由反射镜84反 射并且进入聚光透镜85。所述聚光透镜85会聚蓝光束Lb4。使用柱 面透镜86使所述蓝光束Lb4具有像散并且进入光电检测器87.在信息光学系统50中,各种光学组件的光学位置被调节,使得 在记录层101的内部,蓝光束Lb2的焦点Fb2相对于蓝光束Lbl的 焦点Fbl的偏离量与蓝光束Lb4被聚光透镜85会聚并照射到光电检 测器87时的照射状态相匹配。如图14所示,正如光电检测器39 (图9)那样,光电检测器87 具有四个格状分隔的检测部分87A、 87B、 87C和87D,蓝光束Lb4 被照射到其表面上。当蓝光束Lb4被照射到反射/透射膜104 (图5A ) 时,由箭头a2表示的方向(在图中是水平方向)对应于光道行进方 向。光电检测器87检测每一个检测部分87A、 87B、 87C和87D中 的蓝光束Lb4部分,根据此时检测到的光量来生成检测信号SDAb、 SDBb、 SDCb和SDDb,并且把这些信号发送至信号处理部23(图4 )。信号处理部23被配置成使用所谓的像散方法来实施聚焦控制。 所述信号处理部23依照如下表达式(5 )来计算聚焦误差信号SFEb, 并且将该信号提供给驱动控制部22。SFEb = ( SDAb + SDCb ) - ( SDBb + SDDb ) ..." ( 5 )此聚焦误差信号SFEb表示蓝光束Lbl的焦点Fbl与蓝光束Lb2 的焦点Fb2之间在聚焦方向上的偏离量。此外,所述信号处理部23还被配置成使用推挽信号来实施循迹 控制(也称为径向控制)。所述信号处理部23依照如下表达式(6) 来计算循迹误差信号STEb,并且将该信号提供给驱动控制部22。STEb = ( SDAb + SDDb )画(SDBb + SDCb ) "... ( 6 )此循迹误差信号STEb表示蓝光束Lbl的焦点Fbl与蓝光束Lb2 的焦点Fb2之间在循迹方向上(所谓的径向)的偏离量。此外,信号处理部23还被配置成生成切向控制所需的切向误差 信号。此切向控制被执行以便把蓝光束Lb2的焦点Fb2在切向上(光 道的切向)移动到目标位置,更具体地说,信号处理部23被配置成使用推挽信号来实施切向 控制。所述信号处理部23依照如下表达式(7)来计算切向误差信号 SNEb,并且将该信号提供给驱动控制部22。<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27</formula> ( 7 )此切向误差信号SNEb表示蓝光束Lbl的焦点Fbl与蓝光束Lb2 的焦点Fb2之间在切向上的偏离量。因此,驱动控制部22根据聚焦误差信号SFEb来移动中继透镜 76的移动透镜77,从而实施反馈控制,以便减少蓝光束Lb2的焦点 Fb2相对于蓝光束LM的焦点Fbl在聚焦方向上的偏离量。此外,驱动控制部22根据循迹误差信号STEb来生成循迹驱动 信号STDb,还才艮据切向误差信号SNEb来生成切向驱动信号SNDb,镜55,从而实施循迹控制和切向控制以便调节检流计反射镜55的反 射表面55A的角度,使得蓝光束Lb2的焦点Fb2相对于蓝光束Lbl 的焦点Fbl在循迹方向和正切方向上的偏离量,皮减少。如上所述,所述信息光学系统50被配置成使得当光盘100的反 射表面105反射蓝光束Lbl时所生成的蓝光束Lb4被接收,并且使 得接收所述光束的结果被提供给信号处理部23。响应于此,驱动控制 部22使用中继透镜76的移动透镜76来调节聚焦方向上的偏离,使 得蓝光束Lb2的焦点Fb2与蓝光束Lbl的焦点Fbl对准。此外,所 述驱动控制部22使用检流计反射镜55来执行循迹控制和切向控制。另外,所述无偏振分束器80使得部分蓝光束Lb4被反射/透射表 面80S透射,并且从表面80B进入聚光透镜81。聚光透镜81使得蓝 光束Lb4会聚并且经由针孔板82照射到光电检测器83,所述针孔板82配有具有预定直径的针孔82H。所述光电检测器83检测蓝光束Lb4的量,根据此时检测到的光 量来生成检测信号SD2,并且把所述检测信号提供给信号处理部23 (图6 )(将稍后描述细节)。蓝光束Lb4所遵循的光路此后被称为 蓝光光路4.(2-4)信息记录和再现 接下来,将在下文描述当光盘装置20在光盘100上记录信息时 所执行的操作以及当光盘装置20从光盘100再现信息时所执行的操 作。(2-4-1)信息记录当把信息记录在光盘100上时,光盘装置20的控制部21 (图6 ) 如上所述从外部装置(未示出)等接收信息记录指令、记录信息和记 录地址信息,并且把驱动指令和记录地址信息提供给驱动控制部22, 并且还把记录信息提供给信号处理部23。这时,所述驱动控制部22使用光拾取器26的位置-控制光学系 统30 (图8 ),使得红光束Lrl从光盘100的表面100A照射,并且 根据红反射光束Lr2 (即红光束Lrl的反射光束)的检测结果来执行 对物镜36的聚焦控制和循迹控制(位置控制),从而使得红光束Lrl 的焦点Fr遵循对应于记录地址信息的目标光道。此外,所述控制部21使用信息光学系统50 (图7),使得蓝光 束Lbl从光盘100的表面100A被照射。这时,蓝光束Lbl的焦点 Fbl被物镜36会聚,其位置被控制,从而所迷焦点Fbl被定位在目 标光道的背面。此外,控制部21调节中继透镜58的移动透镜59的位置,使得 焦点Fbl的深度d与目标深度对准。结果,蓝光束Lbl的焦点Fbl 与目标标记的位置对准。更进一步讲,控制部21依照中继透镜58的移动透镜59的位置 来调节中继透镜76的移动透镜77的位置,以便调节蓝光束Lb2的焦 点Fb2 (图5A)的深度d。结果,蓝光束Lb2的焦点Fb2的深度与蓝光束Lbl的焦点Fbl的深度d对准,假定没有发生光盘100的表 面起伏和各种光学组件中的误差。另外,控制部21使得光电检测器87检测蓝光束Lb3,所述蓝光 束Lb3是蓝光束Lbl被光盘100的反射膜105反射时获得的。根据 检测结果,控制部21使得驱动控制部22调节移动透镜77的位置, 使得蓝光束Lb2的焦点Fb2和蓝光束Lbl的焦点Fbl之间的偏离得 以减少,并且还使得检流计反射镜55实施循迹控制和切向控制。因此,蓝光束Lb2的焦点Fb2与蓝光束Lbl的焦点Fbl、即目 标标记的位置对准。另外,控制部21使得光学补偿器72使用折射率的差来调节蓝光 束Lb2的光路长度,从而把蓝光束Lbl和Lb2之间的光路长度的差 抑制到相干长度或者更少。因此,光盘装置20的控制部21可以使用光拾取器26在光盘100 的记录层101的内部的目标标记位置处形成良好的记录标记RM。所述信号处理部23 (图6)例如根据从外部装置(未示出)等等 提供的记录信息来生成表示二进制数据0或者1的记录信号。因此, 例如,当记录信号是"l,,时,激光二极管51发射蓝光束LbO,而当记 录信号是"0"时,不发射蓝光束LbO。因此,在光盘装置20中,当记录信号是"l"时,在光盘100的记 录层IOI内部的目标标记位置处形成所述记录标记RM,而当记录信 号是"O"时,记录标记RM不会形成在目标标记位置处。为此,可以 根据记录标记RM的存在与否,在目标标记位置处记录所述记录信号 的值,"1,,或者"0"。因此,能够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上记录所述 记录信息。(2-4-2)信息再现当从光盘IOO再现信息时,光盘装置20的控制部21 (图6)使 用光拾取器26的位置-控制光学系统30,使得红光束Lrl从光盘100 的表面IOOA被照射。根据红反射光束Lr2 (即红光束Lrl的反射光 束)的检测结果,所述控制部21使得驱动控制部22对物镜36实施聚焦控制和循迹控制(位置控制)。此外,所述控制部21使用信息光学系统50 (图7),使蓝光束 Lbl被照射到光盘100。这时,蓝光束Lbl的焦点Fbl被物镜36会 聚,其位置被控制,从而所述焦点Fbl被定位在目标光道的背面。此外,控制部21调节中继透镜58的移动透镜59的位置,使得 焦点Fbl的深度dl被调节到第一目标深度,如图5B所示。结果,蓝 光束Lbl的焦点Fbl与第一 目标标记位置PS1对准。因此,记录在第一目标标记位置PS1的第一记录标记RM1充当 全息图,以及充当所谓的再现光的蓝色再现光束Lb5在表面IOOA侧 被生成。控制部21在再现期间抑制激光二极管51的发射功率,从而防止 记录标记RM ,皮蓝光束Lbl错误地删除。此外,所述控制部21使用信息光学系统50,使蓝光束Lb2以及 蓝光束Lbl ,皮照射到光盘100。这时,正如蓝光束Lbl的焦点Fbl 一样,蓝光束Lb2的焦点Fb2被物镜36会聚,其位置被控制,从而 所述焦点Fb2被定位在目标光道的背面。此外,控制部21独立地调节中继透镜76的移动透镜77的位置, 而与中继透镜58的移动透镜59的位置无关,使得焦点Fb2的深度 d2被调节到不同于焦点Fbl的深度dl的第二目标深度,如图5B所 示。因此,蓝光束Lb2的焦点Fb2与第二目标标记位置对准。因此,记录在第二目标标记位置的第二记录标记MR2充当全息 图,以及充当所谓的再现光的蓝色再现光束Lb6在表面IOOA侧被生 成。换言之,在信息光学系统50中,所述蓝光束Lbl和Lb2^皮同时 照射,使得其焦点Fbl和Fb2被聚焦在互不相同的第一和第二目标标 记位置。因此,所述信息光学系统50可以根据位于光盘100的记录层101 内部的第一和第二目标标记位置的第一和第二记录标记RM1和 RM2,来分别生成蓝色再现光束Lb5和Lb6。这时,信息光学系统50 (图12)的物镜36把混合的蓝色再现光 束Lb5和Lb6转换为平行光束,并且使所述平行光束进入无偏振分 束器35的表面35A。所述无偏振分束器35使混合的部分蓝色再现光束Lb5和Lb6被 反射/透射膜35S反射,以便从表面35D发出,并且经由蓝光光路3 进入聚光透镜61,聚光透镜61会聚蓝色再现光束Lb5和Lb6。如图15A所示,所 述针孔板62被设置成使得蓝色再现光束Lb5的焦点定位在针孔62H 的内部,从而允许蓝色再现光束Lb5从中通过,并照射到光电检测器 63。另 一方面,针孔板62阻塞大多数蓝色再现光束Lb6,在针孔62H 的内部不形成其焦点,从而实际上防止蓝色再现光束Lb6照射到光电 检测器63。因此,所述光电检测器63可以检测蓝色再现光束Lb5的量,根 据此时检测到的光束量来生成检测信号SD1,并且把此信号提供给信 号处理部23 (图6)。此外,所述无偏振分束器35使混合的部分蓝色再现光束Lb5和 Lb6透过反射/透射膜35S (图13 ),以便从表面35C发出,并且经 由蓝光光路4进入聚光透镜81。聚光透镜81会聚蓝色再现光束Lb5和Lb6。如图15B所示,所 迷针孔板82被设置成使蓝色再现光束Lb6的焦点定位在针孔82H的 内部,从而允许蓝色再现光束Lb6从中通过,并且被照射到光电检测 器83。另 一方面,针孔板82阻塞大多数蓝色再现光束Lb5,在针孔82H 的内部不形成其焦点,由此实际上依照与针孔板62相反的方式来防 止蓝色再现光束Lb5被照射到光电检测器83。结果,所述光电检测器83可以检测蓝色再现光束Lb6的量,根 据此时检测到的光束量来生成检测信号SD2,并且把此信号提供给信 号处理部23 (图6)。在光盘装置20中,当所述记录标记RM没有记录在目标标记位 置时,不从目标标记位置生成蓝色再现光束Lb5或者Lb6,并且信息 光学系统50生成指示没有接收到蓝色再现光束Lb5或者Lb6的检测 信号。因此,根据此检测信号,信号处理部23根据值"1,,或者"0,,来识 别蓝色再现光束Lb5或者Lb6是否被检测到,并且根据识别的结果 来生成再现信息,因此,在光盘装置20中,当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的内部的 目标标记位置形成记录标记RM时,蓝色再现光束Lb5或者Lb6被 接收。当没有在目标标记位置形成记录标记RM时,蓝色再现光束 Lb5和Lb6都不被接收。因此,能够独立地识别出在各自对应的目标 标记位置是否记录了"1,,或者"0"。如上所述,光拾取器26使得充当所谓基准光束的蓝光束Lbl和 Lb2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的内部分别聚焦在第一和第二记录标记 RM1和RM2上,从而分别生成充当所谓再现光束的蓝色再现光束 Lb5和Lb6。光电检测器63和83分别检测经由蓝光光路3和4的光 束量,并且才艮据记录标记RM的存在与否来生成检测信号SD1和SD2。然后,信号处理部23使检测信号SD1和SD2经过各种信号处理, 诸如如上所述的解调或者解码处理,从而生成分别与其对应的再现信 息段,并且将这些再现信息段提供给控制部21。控制部21使用预定的信息集成处理把多个再现信息段集成为一 个再现信息段,并且把所述一个再现信息段提供给外部装置(未示 出)。因此,光盘装置20可以仅通过使用蓝色再现光束Lb5和Lb6 以普通再现速度进行再现,来获得显然两倍的再现速度。例如,通过控制液晶面板71以便阻塞蓝光束Lb2和蓝色再现光 束Lb6,光盘装置20只根据使用蓝光束Lbl和蓝色再现光束Lb5获 得的 一个再现信息通道来大胆地再现信息也是可能的。 (2-5 )操作和效果采用上述配置,在把信息记录在光盘100上和从光盘100再现信息这两种情况下,依照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20的控制部21 (图6) 使光拾取器26的位置-控制光学系统30 (图8 )对物镜36实施聚焦控 制和循迹控制,以便把红光束Lrl的焦点Fr聚焦在光盘100的反射/ 透射膜104 (图5A和5B )的目标光道上。此外,当信息被记录在光盘IOO上时,控制部21使用两个蓝光 束Lbl (图10)和Lb2 (图11)来互补地控制中继透镜58和76的 移动透镜59和77的位置,使得蓝光束Lbl和Lb2的焦点Fbl和Fb2 与目标标记位置(图5A )对准,从而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的内 部形成记录标记RM。另一方面,当从光盘IOO再现信息时,控制部21独立地控制中 继透镜58和76的移动透镜59和77的位置,使得两个蓝光束Lbl和 Lb2的焦点Fbl和Fb2分别与彼此不同的目标标记位置(图5B )对 准,从而从位于光盘IOO的记录层101内部的深度dl和d2的第一和 第二记录标记RM1和RM2,分别生成蓝色再现光束Lb5和Lb6。此时,控制部21使用光电检测器63和83来分别检测蓝色再现 光束Lb5和Lb6的量,并且集成通过实施预定信号处理而获得的两 个再现信号通道,从而生成具有两倍再现速度的一个再现信号。因此,尽管由于在信息记录期间使用全息图来记录信息的原理方 面的限制,光盘装置20的控制部21每次只能记录一个记录标记RM, 但是在信息再现期间,通过分别从两个记录标记、即第一和第二记录 标记RM1和RM2同时生成蓝色再现光束Lb5和Lb6,控制部21可 以获得两个再现信号通道。通过集成这些信号,控制部21可以获得 具有两倍再现速度的再现信号。尽管在信息记录期间,控制部21彼此互补地控制中继透镜58 和76的移动透镜59和77的位置,但是在信息再现期间,控制部21 可以简单地通过彼此独立地控制移动透镜59和77的位置,来将蓝光 束Lbl和Lb2的焦点Fbl和Fb2分别与第 一和第二目标标记位置PS1 和PS2对准。因此,可不必另外提供用于彼此独立地调节焦点Fbl 和Fb2的光学组件。因此,在光盘装置20中,即使当再现速度的上限不可避免地由 光盘100转速的上限确定时,其中光盘100转速的上限是由于在高速 旋转期间光盘100的物理强度和表面起伏等等导致的,那么通过同时 读取两个信息通道并且通过集成它们,也显然可以产生约两倍的再现 速度。由于当在光盘100上记录记录标记RM时,原则上必需两个蓝 光束通道(即蓝光束Lbl和Lb2 ),所以光盘装置20预先具有两个 光学系统通道,诸如蓝光光路1和2。为此,当光盘装置20执行两个 通道的同步再现时,不必提供任何附加光学系统。由此,能够有效地 使用当只有一个光学系统用于信息再现时未使用的另 一个光学系统。例如,通过在信息记录期间,把用于待记录信息的通道划分为两 个通道,并且通过把划分之后获得且彼此对应的两个信息通道记录在 同一目标光道中具有不同深度的目标标记位置,光盘装置20的控制 部21可以通过集成在再现期间获得的两个信息通道来获得原始信息.采用如上所述的配置,在依照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20的控制 部21中,当在光盘IOO上记录信息时,两个蓝光束Lbl和Lb2的焦 点Fbl和Fb2都与目标标记位置对准,并且彼此干涉以形成记录标记 RM。另一方面,当从光盘100再现信息时,两个蓝光束Lbl和Lb2 的焦点Fbl和Fb2与互不相同的目标标记位置对准,从而可以从i殳置 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内部互不相同的位置处的第一和第二记录标 记RM1和RM2,生成蓝色再现光束Lb5和Lb6,并且获得两个再现 信号通道。通过集成这两个再现信号通道,控制部21可以生成一个 具有两倍再现速度的再现信号。 (3)第二实施例 (3-1)光盘的配置依照此实施例的光盘200的外视图与依照第 一实施例的光盘100 (图4)的外^f见图几乎相同。假设把蓝光束Lbll照射到此光盘200并聚焦在目标光道上,而 不是把红光束Lrl照射到光盘100。实际上,如图16A的截面图所示,其中对应于图5A中那些部分 被给予了相同的字母和数字,光盘200与光盘100的不同之处在于, 光盘200具有反射/透射膜204而不是反射/透射膜104。类似反射/透射膜104,反射/透射膜204上形成有螺旋光道,另 一方面,不同于反射/透射膜104,反射/透射膜204由这样的材料制成, 所述材料允许预定比例(例如约10% )的蓝光束Lb被反射而其余(例 如约90%)被透射。依照此结构,当在光盘200上记录信息时,尽管处于反射/透射 膜204的蓝光束Lbl和Lb2的透射系数部分变得低于光盘100的反 射/透射膜104处的蓝光束Lbl和Lb2的透射系数,但是所述记录标 记RM是依照与光盘100几乎相同的方式使用蓝光束Lbl和Lb2来 记录的。此外,当再现信息时,几乎与光盘100—样,光盘200从位于蓝 光束Lbl和Lb2的焦点Fbl和Fb2处的记录标记RM1和RM2分别 生成蓝色再现光束Lb3和Lb4。此时,尽管反射/透射膜204处的蓝色再现光束Lb3和Lb4的透 射系数部分变得低于光盘100的反射/透射膜104处的蓝色再现光束 Lb3和Lb4的透射系数,但是蓝色再现光束Lb3和Lb4从衬底102 侧作为发散光束发出,如上所述,与依照第一实施例的光盘100不同,在信息记录和再 现过程中,光盘200都使用蓝光束进行位置控制和信息记录。 (3-2)光盘装置的配置接下来,下面将描述适用于如上所述的光盘200的光盘装置120。 光盘装置120与图6中所示的依照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20的不同 之处在于,光盘装置120具有控制部121而不是控制部21,并且光盘 装置120具有光拾取器126而不是光拾取器26。然而,在其他方面, 光盘装置120与光盘装置20几乎相同。几乎与控制部21 —样,控制部121主要由CPU(未示出)形成。 控制部121从ROM读取各种程序,诸如基本程序和信息记录程序,并且把这些程序载入RAM,从而实施各种处理,诸如信息记录处理。 此外,几乎与依照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20 —样,光盘装置120 被配置成使得控制部121控制光拾取器126.因此,信息被记录在对 应于光盘200的记录层101上的目标光道的位置,并且信息从对应于 目标光道的位置被再现。(3-3)光拾取器的配置 接下来,下面将描述光拾取器126的配置。光拾取器126具有光 学组件,诸如无偏振分束器91和光电检测器93,而不是光拾取器26 的某些光学组件,诸如激光二极管31和光电检测器39,如图17所示, 其中对应于图7中那些组件被给予了相同的数字。换言之,光拾取器126与光拾取器26的不同之处在于,光拾取 器126具有位置-控制光学系统90 (图18)而不是位置-控制光学系统 30,其用于使用蓝光束来实施聚焦控制和循迹控制,并且所述光拾取 器126还具有对应于信息光学系统50 (图7)的信息光学系统98 (图 19)。(3-3-1)位置-控制光学系统的配置如对应于图17的图18所示,在控制部121的控制下(图6), 激光二极管51向准直透镜52发射蓝光束LbO (发散光束)。所述准 直透镜52把蓝光束LbO从发散光束转换为平行光束并且使平行光束 进入半波波长片53。使用半波波长片53来使蓝光束LbO的偏振方向旋转预定角度, 并且例如,其p-偏振分量变为约50%,而其s-偏振分量变为约50%。 然后,蓝光束LbO进入偏振分束器91的表面91D。无偏振分束器91使蓝光束LbO在反射/透射表面91S以预定比例 (例如20%)透射,由此获得蓝光束Lbll,并且进一步使此光束从 表面91B发出,以便由反射镜92反射并且进入无偏振分束器93的表 面93C。所述无偏振分束器93使蓝光束Lbll在反射/透射表面93S以预 定比例(例如20%)被透射,以便从表面93A发出并且进入无偏振分束器35的表面35C,无偏振分束器35使部分蓝光束Lbll在反射/透射表面35S被透 射,以便从表面35A发出并且进入物镜36。物镜36会聚蓝光束Lbll,几乎与依照第一实施例的红光束Lrl 一样,并且向光盘200的表面200A照射光束。此时,如图16A所示, 蓝光束Lbll透过衬底102,然后以预定比例(例如10%)由反射/透 射膜204反射。反射光束变为蓝光束Lb12,其在与蓝光束Lbll相反 的方向上前进。然后,所述蓝光束Lbl2由物镜36转换为平行光束,顺序透过 无偏振分束器35和无偏振分束器93,由反射镜92反射并且进入无偏 振分束器91的表面91B。无偏振分束器91使蓝光束Lbl2以约80%的比例被反射,从表 面91C发出并且进入聚光透镜94。所述聚光透镜94使蓝光束Lbl2 会聚,并且柱面透镜95使蓝光束Lbl2具有像散并照射到光电检测器 96。几乎与依照第一实施例的光电检测器39 —样,光电检测器96 具有四个分隔的检测部分(未示出)。此外,几乎与光电检测器39一样,光电检测器96生成四个检测信号SDAc、SDBc、SDCc和SDDc, 并且把这些信号发送到信号处理部23 (图6)。因此,正如第一实施例中的情况那样,信号处理部23生成聚焦 误差信号SFEc和循迹误差信号STEc,并且把这些信号提供给驱动控 制部22。驱动控制部22使物镜36被反馈控制(聚焦控制),以便根据聚 焦误差信号SFEc使蓝光束Lbll聚焦在光盘200的反射/透射膜204 上。此外,驱动控制部22使物镜36被反馈控制(循迹控制),以便 根据循迹误差信号STEe使蓝光束Lbll聚焦在光盘200的反射/透射 膜204的目标光道上。如上所述,位置-控制光学系统90被配置成使用蓝光束Lb11而不是依照第一实施例的红光束Lrl,并把蓝光束Lbll照射到光盘200 的反射/透射膜204,并且使得接收蓝光束Lb12、即蓝光束Lbll的反 射光的结果提供给信号处理部23。响应于此,驱动控制部22对物镜 36执行聚焦控制和循迹控制,使得蓝光束Lbll聚焦在反射/透射膜 204的目标光道上,(3-3-2)信息光学系统的配置如对应于图17的图19所示,信息光学系统98与依照第一实施 例的信息光学系统50的不同之处在于,蓝光束Lb0由无偏振分束器 91的反射/透射表面91S以预定比例反射,并且反射光束、即蓝光束 LM0进入表面54C,而不是使蓝光束Lb0进入无偏振分束器54的表 面54C。然而,信息光学系统98在其他方面与信息光学系统50相似。换言之,信息光学系统98被配置成使得蓝光束LbO的p-偏振分 量透过偏振分束器54的反射/透射表面54S以变为蓝光束Lbl,并且 蓝光束LbO的s-偏振分量,皮反射以变为蓝光束Lb2。几乎与依照第一实施例的信息光学系统50 —样,信息光学系统 98被配置成使得蓝光束Lbl经由对应于蓝光光路1 (图10)的光路 照射到光盘200,并且使得蓝光束Lb2经由对应于蓝光光路2(图11) 的光路照射到光盘200。此外,信息光学系统98使蓝光束Lb3、即当蓝光束Lb2被光盘 200反射时获得的反射光束经由对应于蓝光光路3 (图12)的光路进 入光电检测器63。更进一步讲,信息光学系统98使蓝光束Lb4、即 当蓝光束Lbl被光盘200反射时获得的反射光束经由对应于蓝光光路 4 (图13)的光路进入光电检测器83。此外,信息光学系统98使用光电检测器87来检测部分蓝光束 Lb4。根据这个检测结果,信号处理部23和驱动控制部22实施反馈 控制,以便减少蓝光束Lb2的焦点Fb2与蓝光束Lbl的焦点Fbl在 聚焦方向上的偏离量,并且调节(实施循迹控制和切向控制)检流计 反射镜55的反射表面55A的角度,以便减少蓝光束Lb2的焦点Fb2 相对于蓝光束Lbl的焦点Fbl在循迹方向(径向)和切向上的偏离量。如上所述,几乎与依照第一实施例的信息光学系统50—样,信 息光学系统98被配置成引导蓝光束Lbl和Lb2以及蓝光束Lb3和 Lb4。(3-4)信息记录和再现 接下来,将在下文描述当光盘装置120在光盘200上记录信息时 所执行的操作以及当光盘装置120从光盘200再现信息时所执行的操 作。当在光盘200上记录信息时,正处于使用蓝光束Lbll对物镜36 实施聚焦控制和循迹控制状态的光盘装置120的控制部121使蓝光束 Lbl和Lb2照射到光盘200,并且使其焦点Fbl和Fb2与目标标记位 置对准,由此记录记录标记RM。此外,当从光盘200再现信息时,光盘装置120的控制部121 4吏蓝光束Lbl的焦点Fbl与第一目标标记位置PS1对准,由此从笫 一记录标记RM1生成蓝色再现光束Lb5并且检测所述光束。此外,光盘装置120的控制部121把蓝光束Lb2的焦点Fb2与 第二目标标记位置PS2对准,由此从第二记录标记RM2生成蓝色再 现光束Lb6并且检测所述光束。此时,根据对应于第一和第二记录标记RM1和RM2的存在与 否的检测信号SD1和SD2,信号处理部23生成分别与其对应的再现 信息段,并且所述控制部121把多个再现信息段集成为一个再现信息 段,并且把这一个信息段提供给外部装置(未示出)。因此,几乎与 依照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20 —样,光盘装置120可以获得明显两 倍的再现速度。(3-5)操作和效果采用上述配置,在把信息记录在光盘200上以及从光盘200再现 信息的两种情况下,依照第二实施例的光盘装置120的控制部121(图 6)使光拾取器126的位置-控制光学系统90 (图18)对物镜36实施 聚焦控制和循迹控制,以便把蓝光束Lbll的焦点Fbll聚焦在光盘 200的反射/透射膜204 (图16A和16B )的目标光道上。此外,正如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那样,当在光盘200上记录信 息时,控制部121经由致动器59A和77A来互补地控制中继透镜58 和76的移动透镜59和77的位置,使得两个蓝光束Lbl和Lb2的焦 点Fbl和Fb2与目标标记位置(图16A )对准,由此在光盘200的记 录层101的内部形成记录标记RM。另一方面,正如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那样,当从光盘200再现 信息时,控制部121独立地控制中继透镜58和76的移动透镜59和 77的位置,使得两个蓝光束Lbl和Lb2的焦点Fbl和Fb2分别与互 不相同的目标标记位置(图16B)对准,由此从位于光盘200的记录 层IOI内部的深度dl和d2的第一和第二记录标记RMl和RM2,分 别生成蓝色再现光束Lb5和Lb6。此时,控制部121使用光电检测器63和83来分别检测蓝色再现 光束Lb5和Lb6的量,并且集成通过实施预定信号处理而获得的两 个再现信号通道,由此生成一个具有两倍再现速度的再现信号。因此,正如第一实施例的情况那样,尽管由于在信息记录期间使 用全息图进行信息记录的原理上的限制,光盘装置120的控制部121 每次只记录一个记录标记RM,但是控制部121在信息再现期间可以 通过分别从两个记录标记、即第一和第二记录标记RM1和RM2同时 生成蓝色再现光束Lb5和Lb6,来获得两个再现信号通道。通过集成 这些信号,控制部121可以获得具有两倍再现速度的再现信号。特别是,当把光盘装置120的光拾取器126 (图17)与依照第一 实施例的光拾取器26 (图7)进行比较时,可以省略红光激光二级管 31等等。因此,可以简化光拾取器126的配置。结果,由于减轻重量, 可以改善光拾取器126在循迹方向上移动期间的灵敏度,并且由于组 件数目减少,还能够降低成本等等。采用如上所述的配置,正如依照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20的控 制部21的情况那样,在依照第二实施例的光盘装置120的控制部121 中,当在光盘200上记录信息时,两个蓝光束Lbl和Lb2的焦点Fbl 和Fb2都与目标标记位置对准,并且彼此干涉以形成记录标记RM。另一方面,当从光盘200再现信息时,两个蓝光束Lbl和Lb2的焦 点Fbl和Fb2与互不相同的目标标记位置对准,从而可以从设置在光 盘200的记录层101内部的互不相同位置处的第一和第二记录标记 RM1和RM2生成蓝色再现光束Lb5和Lb6,并且获得两个再现信号 通道。通过集成这两个再现信号通道,控制部121可以生成一个具有 两倍再现速度的再现信号。 (4)其它实施例在如上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通过经由两个蓝光光路生成 两个蓝色再现光束Lb5和Lb6而获得的两个再现信号通道被集成, 以便生成一个具有两倍再现速度的再现信号。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 此种配置。例如,可以提供三个或者四个或更多蓝光光路,并且生成 三个或者四个或更多蓝色再现光束,以便获得三个或者四个或更多再 现信号通道,并且集成再现信号以便生成一个具有三倍或四倍或更多 倍再现速度的 一个再现信号。在此情况下,可以具有这样的配置,其中中继透镜被提供在各个 蓝光光路中并且被调节,使得照射到光盘100或者200的蓝光束Lb 的焦点Fb与彼此不同的位置(深度)对准,并且刚好在光电检测器 前面设置的针孔板只检测期望的蓝色再现光束的量。此外,在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例中,用于控制物镜36位置的光 束(称为位置-控制光束)是具有约660nml波长的红光束,而用于 形成记录标记RM的光束(称为记录光束)是具有约40nm波长 的蓝光束。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这种配置,以及位置-控制光束和记 录光束可以具有任意波长。在此情况下,反射/透射膜104只应当具有依照其波长来反射位 置-控制光束并且依照其波长来透射记录光束的属性。另外,记录层 IOI只应当由响应于记录光束的波长的材料制成。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位置-控制光束和记录光束两者都是具 有约405[nm波长的蓝光束。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这种配置,并且 位置-控制光束和记录光束可以具有任意波长。此外,在如上所述的笫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标记位置(与反射/透射膜104或者204的距离)在光盘100或者200内部的深度是 使用中继透镜58和76来调节的。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种配置, 例如,可以通过移动单个聚光透镜或者通过控制物镜36的焦点或者 通过使用其它方法来改变目标标记位置的深度。另外,在如上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红光束Lrl的光轴 与蓝光束Lbl对准。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种配置。例如,红光束 Lrl的光轴可相对于蓝光束Lbl的光轴倾斜预定角度,使得从光盘100 的表面100A观察,目标光道不特意与目标标记位置对准(换言之, 偏移)。更进一步讲,在如上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所述聚焦误差 信号是在位置-控制光学系统30 (图7)和卯(图18)以及信息光学 系统50 (图7)和98 (图19)中使用l象散方法生成的。然而,本发 明不局限于此种配置。例如,所述聚焦误差信号可以使用刀边法 (knife-edge method )、傅科法(Foucault method )或者其它方法来 生成。另外,用于在位置-控制光学系统30和90中生成循迹误差信号 的方法不局限于推挽方法,而是还可以使用三光束方法、差动推挽方 法或者其它方法来生成循迹误差信号。在如上所述的情况下,根据用于生成每个误差信号的方法,可以 提供诸如衍射光栅的光学器件,而不是柱面透镜38和86。此外,在 光电检测器39和83中,其检测区只应当依照对应于用于生成每个误 差信号的方法的图案来划分。此外,在信号处理部23中,每个误差 信号只应当通过实施对应于用于生成每个误差信号的方法的算术运 算处理来生成。此外,在如上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使用液晶面板56和 71来校正蓝光束Lbl和Lb2以及蓝色再现光束Lb5和Lb6的球面像 差和因光盘100 ( 200 )的倾斜而产生的慧形像差。然而,本发明不局 限于此种配置。球面像差和因光盘100 ( 200 )的倾斜而产生的慧形像差可以使用其它各种光学器件来校正,诸如使用扩展透镜。此外,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中,光盘100 (200)的直径被设置 为约120mml,记录层101的厚度tl被设置为约0.mml,以及衬底 102和103的厚度t2和t3被设置为约0.mml。然而,本发明不局限 于这种配置,而是还可以使用其它值。在使用其它值的情况下,各种 光学组件的光学特性、布局等等只应当被如此设置,即在考虑记录 层101和衬底102和103的厚度值以及各种材料的折射率等等的情况 下,使蓝光束Lbl和Lb2的焦点与目标标记位置对准。更进一步讲,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中,充当光盘装置的光盘装置 20 ( 120)包括充当第一焦点位置调节部件的中继透镜58和控制部21 (121 )、充当第二焦点位置调节部件的中继透镜76和控制部21( 121 )、 充当控制部件的控制部21 (121)以及充当第一和第二检测部件的光 电检测器63和83。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这种配置,而是所述光盘 装置可以由分别具有其它各种电路配置的第一焦点位置调节部件、笫 二焦点位置调节部件、控制部件和第一和第二检测部件形成。本发明适用于适合在光盘上记录诸如视频和音频数据的各种数 据的光盘装置,并且适用于从光盘再现这些各种数据的光盘装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根据设计要求以及其它因素,可 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次组合以及变动,这些都包括在所附权利要 求书或者其等效物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根据记录在盘状体积型记录介质上的驻波来再现信息的光盘装置,包括第一焦点位置调节部件,用于在第一光束的光轴方向上调节所述第一光束聚焦在体积型记录介质内部的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第二焦点位置调节部件,用于在第二光束的光轴方向上调节所述第二光束聚焦在所述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控制部件,用于控制第一焦点位置调节部件和第二焦点位置调节部件,使得当在体积型记录介质上记录驻波时,所述第一光束聚焦在记录层内部,以及透过记录层然后由预定反射表面反射的所述第二光束在与第一光束聚焦的相同位置上聚焦,以及当根据体积型记录介质上的驻波来再现信息时,第一光束聚焦在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和第二光束聚焦在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彼此不同,由此根据互不相同的驻波来生成第一和第二再现光束;以及第一和第二检测部件,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和第二再现光束。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迷第 一和第二检测部件使得其中混合有第 一和第二再现光束 的混合再现光束会聚,并且使用在第一或第二再现光束的焦点位置提 供的针孔,来有选择地检测第一或第二再现光束。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还包括 物镜控制部件,用于把预定的第三光束经由物镜照射到体积型记录介质,同时使第三光束的光轴与第一光束的光轴对准,并且根据来 自体积型记录介质中所提供的定位层的返回光束来控制物镜的位置。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 所述定位层具有指示驻波的记录位置的光道,以及 所述物镜控制部件在根据返回光束识别出所述光道之后,控制物镜的位置。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笫三光束具有不同于第一和第二光束的波长,以及 具有波长选择能力的所述定位层使得第一和第二光束被透射并且使得第三光束被反射,以及所述物镜控制部件使得第三光束照射到体积型记录介质并由定位层反射。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光束具有与第 一和第二光束相同的波长,其透射系数被调节的所述定位层使得第 一和第二光束以预定比 例被透射,并且使得第三光束以预定比例被反射,以及所述物镜控制部件使得第三光束照射到体积型记录介质并以预 定比例被所述定位层反射。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光盘装置,还包括 再现信号生成部件,用于通过集成第一和第二检测部件的检测结果来生成再现信号。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件每隔预定单位划分信息,并且使用第一和第二光束 把每个分段作为驻波记录在所述记录层上,以及所述再现信号生成部件通过集成基于分别从第一和第二光束生 成的第一和第二再现光束的检测结果,根据划分信息之后记录的驻波 来生成被恢复为原始信息的再现信号。
9. 一种信息再现方法,通过经由预定物镜向记录在盘状体积型 记录介质上的驻波照射第一或第二光束来生成再现光束,所述方法包 括如下步骤控制第一焦点位置调节部件,以便在第一光束的光轴方向上调节 所述第一光束聚焦在预定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并且控制第二焦点 位置调节部件,以便在第二光束的光轴方向上调节所述第二光束聚焦 在所述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使得当在体积型记录介质上记录驻波 时,第一光束聚焦在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与第二光束在透过记录层 然后被预定反射表面反射之后聚焦的焦点位置对准;控制第一焦点位置调节部件和第二焦点位置调节部件,使得当生 成再现光束时,第 一光束聚焦在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与第二光束聚 焦在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不同,由此分别根据互不相同的驻波来生成第一和第二再现光束;以及检测所述第一和第二再现光束.
10. —种根据记录在盘状体积型记录介质上的驻波来再现信息 的光盘装置,包括笫一焦点位置调节单元,被配置成在第一光束的光轴方向上调节 所述第 一光束聚焦在体积型记录介质内部的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第二焦点位置调节单元,被配置成在第二光束的光轴方向上调节 所述第二光束聚焦在所述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控制单元,被配置成控制所述第一焦点位置调节单元和第二焦点 位置调节单元,使得当在体积型记录介质上记录驻波时,第一光束聚 焦在记录层内部,以及透过记录层然后被预定反射表面反射的第二光 束在与第一光束聚焦的相同位置上聚焦,以及当才艮据体积型记录介质 上的驻波来再现信息时,第一光束聚焦在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和第 二光束聚焦在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彼此不同,由此根据互不相同的 驻波来生成第一和第二再现光束;以及第一和第二检测单元,被配置成检测所述第一和第二再现光束。
11. 一种根据记录在盘状体积型记录介质上的驻波来再现信息 的光盘装置,包括第一焦点位置调节部件,用于在第一光束的光轴方向上调节所迷 第一光束聚焦在体积型记录介质内部的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第二焦点位置调节部件,用于在第二光束的光轴方向上调节所述 第二光束聚焦在所述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控制部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焦点位置调节部件和第二焦点位置 调节部件,使得当根据体积型记录介质上的驻波来再现信息时,第一 光束聚焦在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和第二光束聚焦在记录层内部的 焦点位置彼此不同,由此根据互不相同的驻波来生成第一和第二再现光束;以及笫一和第二检测部件,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和第二再现光束。
12. —种信息再现方法,通过经由预定物镜向记录在盘状体积型记录介质上的驻波照射第一或第二光束来生成再现光束,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控制第一焦点位置调节步骤和第二焦点位置调节步骤,使得当生 成再现光束时,第一光束聚焦在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与第二光束聚 焦在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不同,由此分别根据互不相同的驻波来生 成第一和第二再现光束;以及检测所述第 一和第二再现光束。
全文摘要
公开了一种根据记录在盘状体积型记录介质上的驻波来再现信息的光盘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焦点位置调节部件,用于在第一光束的光轴方向上调节所述第一光束聚焦在体积型记录介质内部的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第二焦点位置调节部件,用于在第二光束的光轴方向上调节第二光束聚焦在记录层内部的焦点位置;用于控制第一焦点位置调节部件和第二焦点位置调节部件的控制部件;以及用于检测第一和第二再现光束的第一和第二检测部件。
文档编号G11B7/0065GK101276607SQ20081009030
公开日2008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30日
发明者藤田五郎, 齐藤公博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