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记录再现方法、光记录介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71022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记录再现方法、光记录介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具有多层记录再现层的光记录介质的光记录再现方法等。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视听数字动画内容或记录数字数据,广泛利用着CD-DA、 CD-ROM、CD-R、CD-RW、DVD-ROM、DVD-R、DVD+/-RW、DVD-RAM、Blu-ray Disc(BD)等光记录介质。其中,就所谓下一代DVD标准之一的BD而言,将用于记录再现的激光的波长缩短至 405nm,将物镜的数值孔径设定为0. 85。就符合BD标准的光记录介质而言,以0. 32 μ m的间距形成轨道。这样,通过光记录介质上的1层记录再现层,能够实现25GB以上的记录再现。然而,预计今后动画或数据的容量会日益增大。因此,正研究着如下方法使光记录介质采用多层的记录再现层,从而使光记录介质的容量增大。关于BD标准的光记录介质,也已提出了如下技术设置6层 8层的记录再现层,以此实现都达到200GB的超大容量(参照非专利文献1、2)。另一方面,就光记录介质采用多层记录再现层而言,在各记录再现层上形成有凹槽(groove)/平台(land)等循轨控制(tracking control)用凹凸,所以每设置各层都必须使用用于形成该凹凸的作为母版的压模。因此,其层数越多则该压模的使用次数越多,所以可能会使制造成本增大。于是,近年来提出了如下技术在光记录介质上分别独立地设置伺服层和记录再现层,一边利用伺服专用激光从伺服层获取循轨信号,一边利用记录用激光在记录再现层上记录信息(参照专利文献1、2、3)。若采用这个技术,则各记录再现层不再需要用于赋予循轨信息的凹凸(沟槽),所以在制造时也无需使用记录再现层用压模,从而能够大幅度地降低成本。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JP特开2008-97693号公报专利文献2 JP特开2008-97694号公报专利文献3 JP特开2008-108383号公报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 I. Ichimura et. al.,Appl. Opt,45,1974-1803 (2006)非专利文献2 :Κ· Mishima et. al,, Proc. of SPIE,6282,628201 (200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1、2、3所记载的光记录介质中,为了在记录完信息后,只利用形成于记录再现层上的记录标记的信息就能够进行再现,作为各数据而记录有地址信息和内容信
肩、^^ ο然而,要使记录再现层的层数增多,则存在如下问题必须参照所有记录再现层, 对各记录再现层都分别确认某一处是否已记录结束,所以再现前的寻道(seek)动作所需的时间变长。进而,在对记录再现层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也存在如下问题必须参照所有记录再现层来确认在某一记录再现层的某一地址上能否进行追加记录,所以记录前的准备所需的时间变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具有伺服层和记录再现层的光记录介质迅速地取得必要的记录再现层信息以缩短再现时及追加记录时的寻道时间的技术。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通过本发明的发明者们的专心研究,利用如下手段来实现了上述目的。S卩,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是一种光记录再现方法,利用伺服用光束照射上述伺服层来进行循轨控制,同时利用记录再现用光束照射上述记录再现层来进行信息记录,上述光记录介质包括不具有再现循轨控制用凹凸的平面结构的多层记录再现层、形成有循轨控制用凹凸的伺服层,其特征在于,当在上述记录再现层上记录信息时,在上述伺服层上记录对上述记录再现层的下一次记录再现所需的管理信息,当对上述记录再现层进行下一次以后的记录再现时,参照上述伺服层上的上述管理信息。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光记录再现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在上述伺服层上所记录的上述管理信息包括上述记录再现层的内容信息、出错信息、追加记录相关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信息。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光记录再现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利用对上述伺服层进行循轨控制的上述伺服用光束,在上述伺服层上记录上述管理信息。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光记录再现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利用对上述记录再现层进行记录再现的上述记录再现用光束,在上述伺服层上记录上述管理信息。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光记录再现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将上述记录再现用光束的波长设定为与上述伺服用光束的波长大致相等。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光记录再现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将上述记录再现用光束的波长设定为比上述伺服用光束的波长短。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光记录再现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将上述伺服层设置在比上述记录再现层更远离光入射面的一侧,并使上述记录再现层对上述伺服用光束具有透光特性,利用上述伺服用光束透过上述记录再现层来照射上述伺服层,由此进行循轨控制。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光记录再现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将上述伺服层和与该伺服层相邻的上述记录再现层之间的层间距离,设定为多个上述记录再现层的层间距离中的任一层间距离相等。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光记录再现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本发明中,将上述伺服层上的轨道间距设定为想要记录在上述记录再现层上的轨道间距的2倍。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光记录再现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将上述伺服层设置在比上述记录再现层更靠近光入射面的一侧,并使上述伺服层对上述记录再现用光束具有透光特性,利用上述记录再现用光束透过上述伺服层照射上述记录再现层,由此进行记录或再现。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是一种光记录介质,包括不具有循轨控制用凹凸的平面结构的多层记录再现层、形成有循轨控制用凹凸的伺服层,而且,在利用上述伺服层来进行循轨控制的同时,在上述记录再现层上记录信息,其特征在于,上述伺服层具有伺服侧管理信息记录区域,该伺服侧管理信息记录区域是指,当在上述记录再现层上记录信息时,记录对该记录再现层的下一次以后的记录再现所需的管理信息的伺服侧的区域。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光记录介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在上述伺服侧管理信息记录区域上能够记录的上述管理信息包含上述记录再现层的内容信息、出错信息、追加记录相关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信息。发明效果若采用本发明,则能够迅速获取必要的记录再现层信息,所以能够缩短再现时及追加记录时的寻道时间。


图1是示出了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记录介质进行记录再现的光读写头的结构的框图。图2是示出了上述光记录介质的叠层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局部放大示出了上述光记录介质的伺服层的立体图。图4A及图4B是放大示出了上述光记录介质的叠层结构和记录步骤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其他例的光记录介质的叠层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记录介质10、用于对该光记录介质10进行记录再现的光读写头90的结构。光读写头90具有第一光学系统100和第二光学系统200。第一光学系统100是对光记录介质10的记录再现层组14进行记录再现的光学系统。第二光学系统200是指,在第一光学系统100对记录再现层组14记录信息时,利用后述的伺服层18 来进行循轨控制的光学系统。从第一光学系统100的光源101出射且具有相对短的蓝色波长380 450nm(在此为405nm)的发散光束170,透过具有球面像差修正单元193的准直透镜153,并透过第二光学系统200的波长选择滤光片260后入射至偏振分束器152。入射至偏振分束器152的光束170透过偏振分束器152,进而透过1/4波片IM而变换为圆偏振光,然后被物镜156 变换为会聚光束。该光束170会聚于在光记录介质10的内部所形成的多层记录再现层组 14中任一层记录再现层上。物镜156的口径受到光阑155的限制,其数值孔径NA为0. 70 0. 90 (在此为 0. 85)。例如,被记录再现层组14反射的光束170透过物镜156、1/4波片154,变换为与往路相差90度的直线偏振光,然后被偏振分束器152反射。此外,该偏振分束器152具有波长选择特性,反射来自第一光学系统100的光源101的光束170,而始终使后述的第二光学系统200的具有相对长的红色波长的光束270透过。被偏振分束器152反射的光束170透过聚光透镜159而变换为会聚光,并经由柱面透镜157入射至光检测器132。光束170在透过柱面透镜157时被赋予像散 (astigmatism)0光检测器132具有未图示的4个受光部,各受光部分别输出与接收到的光量相对应的电流信号。利用这些电流信号来能够生成如下信号,即,借助像散法来测得的聚焦误差 (下面,称之为“FE”)信号、借助只限于再现时的推挽方式(push-pull method)来测得的循轨误差(下面,称之为“TE”)信号、在光记录介质10上记录的信息的再现信号等。将FE 信号及TE信号放大至所期望的电平以及接受相位补偿,然后反馈至致动器(actuator) 191 及192来执行聚焦控制及循轨控制。此外,只在再现时利用借助第一光学系统100的循轨控制。第二光学系统200的光源201出射的波长为630 680nm(在此为650nm)的红色发散光束270,透过具有球面像差修正单元四3的准直透镜253,并入射至偏振分束器252。 入射至偏振分束器252的光束270透过偏振分束器252,进而透过第二光学系统用的1/4波片2M而变换为圆偏振光,然后被波长选择滤光片260反射,并透过与第一光学系统100共享的偏振分束器152。该光束270进而被物镜156变换为会聚光束,会聚于在光记录介质10 的内部形成的伺服层18上。被伺服层18反射的光束270透过物镜156及偏振分束器152 后被第二光学系统200的波长选择滤光片沈0反射,并在1/4波片2M变换为与往路相差 90度的直线偏振光,然后被偏振分束器252反射。被偏振分束器252反射的光束270透过聚光透镜259而变换为会聚光,并经由柱面透镜257入射至光检测器232。光束270在透过柱面透镜257时被赋予像散。光检测器232具有未图示的4个受光部,各受光部分别输出与接收到的光量相对应的电流信号。利用这些电流信号来能够生成如下信号,即,借助像散法来测得的聚焦误差 (FE)信号、借助推挽方式来测得的循轨误差(TE)信号。此外,在伺服层18上也记录有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够生成再现信号。在利用第一光学系统100对记录再现层组14记录信息时,将第二光学系统200的 TE信号放大至所期望的电平以及进行相位补偿,然后反馈至致动器191及192来进行循轨控制。其结果,基于第二光学系统200的循轨控制,第一光学系统100对记录再现层组14 记录信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对已记录在记录再现层组14中的信息进行再现时,第一光学系统100利用记录再现层组14上的记录标记来独自进行循轨控制。另一方面,当然也可以利用该第二光学系统200的循轨控制来进行再现。图2放大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光记录介质10的剖面结构。光记录介质10采用外径约为120mm且厚度约为1. 2mm的圆盘形状。该光记录介质10从光入射面IOA侧起依次具有覆盖层11、记录再现层组14及中间层组16、间隔层17、 伺服层18、支撑基板12。 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再现层组14具有第一 第六记录再现层14A 14F,分别采用能够记录信息的结构。该第一 第六记录再现层14A 14F采用不具有循轨控制用凹凸的平面结构,若从第一光学系统100向该平面结构照射高能量的记录用光束170,则在该平面结构上形成记录标记。此外,该记录再现层组14的种类,有虽能够追加记录信息但无法擦写的写一次型记录再现层和能够擦写信息的可擦写型记录再现层。支撑基板12是厚度为1. Omm且直径为120mm的圆盘形状的基板,用于确保光记录介质应具备的厚度(约1. 2mm),在该支撑基板12的光入射面IOA—侧的面上形成有伺服层 18。具体地说,在支撑基板12的光入射面IOA —侧,从其中心部附近向外缘部以螺旋状形成有平台18A及凹槽18B。该平台18A及凹槽18B成为循轨控制用凹凸(沟槽),用于引导第二光学系统200的光束270。此外,支撑基板12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材料,例如,可以采用玻璃、陶瓷、树脂。从成型容易的观点来看,在这些材料中应优先采用树脂。树脂可以采用聚碳酸酯树脂、烯烃树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硅树脂、氟类树脂、ABS 树脂、聚氨酯树脂等。从可加工性等观点来看,在这些树脂中,应更优先采用聚碳酸酯树脂或烯烃树脂。此外,支撑基板12不会成为光束270的光路,所以该支撑基板12没有必要具有高的透光特性。通过在支撑基板12的表面上形成记录层,来在支撑基板12上形成伺服层18。因此,该伺服层18成为具有循轨控制用凹凸(平台18A及凹槽18B)的记录层,如果利用第二光学系统200来照射高能量的光束270,则化学或物理特性发生变化,从而使光反射率发生变化,由此实现信息记录。理所当然地,伺服层18也发挥循轨控制用光反射膜的功能。此外,记录层的种类不受特殊的限定,例如可以是使用无机材料、有機色素材料等的记录层。 另外,就记录层的记录技术而言,也可以适当采用写一次型或可擦写型等技术。在伺服层18上形成有伺服侧管理信息记录区域,该伺服侧管理信息记录区域用于记录对记录再现层组14的记录再现所需的管理信息。记录于该伺服侧管理信息记录区域的管理信息包括向记录再现层组14记录了信息的结果;对记录再现层组14的下一次记录再现所需的信息。管理信息例如为,在记录再现层组14上所记录的数据的内容信息、 数据记录时的出错信息等追加记录相关信息。尤其是,在该管理信息所包含的信息上,还赋予有表示该信息为与记录再现层组14的哪一记录再现层相关的信息的事项。其结果,在下一次记录再现时,通过参照伺服层18的伺服侧管理信息记录区域,能够快速检测到某一记录再现层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附带说一下,该伺服层18除了具有伺服侧管理信息记录区域之外,还可以与该伺服侧管理信息记录区域相独立的伺服侧数据记录区域。可以将该伺服侧数据记录区域用作为与记录再现层组14上的数据记录区域同样的一般的用于记录数据的区域。此外,在对伺服层18记录管理信息等的情况下,一边利用第二光学系统200的红色波长区域的光束270照射伺服层18来进行循轨,一边利用该红色波长区域的光束270来对伺服层18上的平台18A及/或凹槽18B进行信息记录。也可以使伺服层18上的记录间距与记录再现层组14上的记录间距相同。理所当然地,也可以利用第一光学系统100的蓝色波长区域的记录用光束170照射该伺服层18上的平台18A凹槽18B来进行记录。在本实施方式中,伺服层18上的平台18A及凹槽18B的轨道间距Pl设定为小于 0. 74 μ Hi0其中,该轨道间距Pl是指,相邻的平台18Α彼此之间的距离,或相邻的凹槽18Β 彼此之间的距离。具体地说,优先将轨道间距Pl设定在0. 6 μ m 0. 7 μ m的范围内,更优先设定为0. 64 μ m左右。另一方面,在记录再现层14A 14F上所记录的记录标记的轨道间距P2设定为平台18A及凹槽18B的轨道间距Pl的一半(1/2)的值。即,记录标记间的轨道间距P2设定为小于0. 37 μ m,优先设定在0. 30 μ m 0. 35 μ m的范围内,更优先设定为0. 32 μ m左右。其结果,记录在记录再现层14A 14F上的轨道间距P2变为与BD标准具有兼容性的0. 32 μ m左右。另一方面,若采用伺服层18上的平台18A之间/凹槽18B之间的间距 Pl (0. 64 μ m左右),则即时利用相对长的红色波长区域的光束270也足够能够实现循轨。虽后面详细叙述,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平台18A和凹槽18B这两者来进行循轨,所以记录于记录再现层14A 14F上的记录标记的循轨间距P2显然为伺服层18上的间距Pl的一半的值即0. 32 μ m左右。即使不缩小伺服层18上的间距,也能够使记录再现层组14的记录标记的轨道间距缩小一半,所以能够容易地使记录容量增大。进而,在伺服层18上,以预格式化(pre-format)的方式记录应预先在媒体制造时保持的基本信息,如记录再现层组14的地址信息、包括记录再现功率等的记录条件、记录再现层14A 14F的位置或层间距离等。另外,如在图3中放大示出那样,在平台18A或凹槽18B,具有以规定的周期沿着径向以正弦波状弯曲延伸的抖动轨道(wobble) 18W。利用该抖动轨道18w的相位变化,向平台18A或凹槽18B嵌入有地址信息、时钟信息(timing clock)。虽下面再叙述详细内容,但该平台18A、凹槽18B、抖动轨道18W是在射出成形支撑基板12时同时形成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利用抖动轨道18W等来以预格式化方式在伺服层18上记录基本信息的情形,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在制造时向伺服层18嵌入基本信息。另外,如已说明过那样,在相当于伺服侧管理信息记录区域的平台18A及凹槽18B这两者上,形成有与管理信息向对应的记录标记18F。间隔层17由具有透光特性的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树脂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其膜厚设定为90 μ m。在间隔层17的光入射面IOA —侧所层叠的第一 第六记录再现层14A 14F,分别采用在写一次型记录膜的两外侧层叠有介电膜的3层结构(省略图示)。此外,就该第一 第六记录再现层14A 14F而言,这些记录再现层对于第一光学系统100的蓝色波长区域(短波长)的光束170的光反射率、吸收率、透过率等得以优化,另一方面,能够使第二光学系统200的红色波长区域(长波长)的光束270充分地透过。各记录再现层的介电膜除了保护写一次型记录膜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发挥使在形成记录标记之前和之后的光学特性之差扩大的作用。此外,在照射了光束170的情况下,若被介电膜吸收的能量多,则容易使记录灵敏度降低。因此,为了防止这样的问题,这些介电膜优先选用在380nm 450nm(尤其是405nm) 的波长区域内具有低吸收系数(k)的材料。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介电膜的材料采用 Ti02。夹在介电膜之间的写一次型记录膜是用于形成不可逆的记录标记的膜,形成有记录标记的部分和此外的部分(空白区域)对光束170的反射率大不相同。其结果,能够对数据进行记录再现。此外,该写一次型记录膜也在循轨用的第二光学系统200的光束270 的红色波长区域内具有高透光性。写一次型记录膜的主要成分为含有Bi及0的材料。该写一次型记录膜发挥无机反应膜的功能,因接收激光的热量而发生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使得在发生变化前后的反射率大不相同。作为其具体的材料,优先将Bi-O作为主要成分,或者将Bi-M-0(其中,M是选自 Mg、Ca, Y、Dy、Ce、Tb、Ti、Zr、V、Nb、Ta, Mo、W、Mn、Fe、Zn、Al、In、Si、Ge、Sn、Sb、Li、Na、 K、Sr、Ba、Sc、La、Nd、Sm、Gd、Ho、Cr、Co、Ni、Cu、Ga、Pb 中的至少一种元素)作为主要成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写一次型记录膜的材料采用Bi-Ge-0。此外,在此,示出了第一 第六记录再现层14A 14F采用写一次型记录膜的情形,但也可以采用能够实现反复记录的相变记录膜。在这样的情况下的相变记录膜优先将釙TeGe作为主要成分。中间层组16从离光入射面IOA远的一侧起依次具有第一 第五中间层16A 16E,这些中间层分别层叠在第一 第六记录再现层14A 14F之间。各中间层16A 16E 由丙烯酸类或环氧类的紫外线固化树脂构成。该中间层16A 16E的膜厚分别为第一中间层16A为16μπι;第二中间层16Β为12μπι;第三中间层16C为16 μ m ;第四中间层16D为 12μm;第五中间层16E为16μm。也就是说,交替层叠有两种膜厚(16 μ m、12 μ m)的中间层。其结果,就第一 第六记录再现层14A 14F的层间距离而言,从光入射面一侧起依次交替地设定有第一距离(16μπι)及与该第一距离不同的第二距离(12μπι)。另外,将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之差设定为4 μ m。覆盖层11也与中间层组16同样地由具有透光特性的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树脂构成,而且其膜厚设定为38 μ m。光记录介质10如上所述那样构成,其结果,伺服层18位于与光入射面IOA相距 0. 2mm(200 μ m)处,而且,在记录再现层组14中离光入射面IOA最远的第一记录再现层14A 位于与光入射面IOA相距0. Ilmm(IlOym)处,离光入射面IOA最近的第六记录再现层14F 位于与光入射面IOA相距38 μ m处。另外,记录再现层组14整体的厚度(第一记录再现层 14A 第六记录再现层14F之间的距离)为72 μ m。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记录介质10中,伺服层18配置在比记录再现层组14更远离光入射面IOA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弱循用于轨控制的平台18A及凹槽18B对于照射至记录再现层组14上的记录再现用光束170的不良影响。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光记录介质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通过使用金属压模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射出成型法,制作出形成有平台18A 或凹槽18B的支撑基板12。利用射出成形模具,以预格式化方式在该支撑基板12上记录应预先在媒体制造时保持的基本信息,如记录再现层组14的地址信息、包括记录再现功率等的记录条件、记录再现层14A 14F的位置或层间距离等。具体地说,利用平台18A或凹槽 18B的抖动轨道(wobble) 18W,以预成形(preform)方式记录基本信息。此外,支撑基板12 的制作并不仅限定于射出成型法,也可以通过2P法或其他方法来制作。然后,在支撑基板12的设有凹槽及平台的一侧的表面上形成伺服层18。例如通过溅射法等来形成使用无机材料的记录层,由此形成该伺服层18。进而,在伺服层18之上形成间隔层17。例如,通过旋涂法等来将调整过粘度的丙烯酸类或环氧类的紫外线固化树脂涂敷成膜,并利用紫外线照射该膜以使其固化,由此形成间隔层17。此外,也可以采用由透光树脂而成的透光片来代替紫外线固化树脂,并使用粘接剂或胶黏剂等来将该透光片粘贴在伺服层18之上,由此形成间隔层17。其结果,伺服层18具有用于对记录再现时所需的管理信息进行记录的伺服侧管理信息记录区域。接下来,形成第一记录再现层14A。具体地说,通过气相生长法来依次形成介电膜、写一次型记录膜、介电膜。其中,优先采用溅射法。然后,在第一记录再现层14A之上形成第一中间层16A。例如,通过旋涂法等来将调整过粘度的紫外线固化树脂涂敷成膜,然后利用紫外线照射该紫外线固化树脂以使其固化,由此形成第一中间层16A。通过重复执行该步骤,依次层叠第二记录再现层14B、第二中间层16B、……。若到第六记录再现层14F为止形成完毕,则在其上形成覆盖层11,由此完成该光记录介质10。其中,例如,通过旋涂法等来将调整过粘度的丙烯酸类或环氧类的紫外线固化树脂涂敷成膜,并利用紫外线照射该膜以使其固化,由此形成覆盖层1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上述制造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制造方法,而也可以采用其他制造技术。接下来,参照图4A及图4B,说明利用光读写头90来对光记录介质10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的光记录再现方法。在该光记录介质10上记录信息的情况下,首先,利用第二光学系统200的红色波长区域的记录用光束270来照射伺服层18,读取在伺服侧管理信息记录区域所记录的管理信息。其结果,在光读写头90侧,能够以与各记录再现层14A 14F相对应的状态,一同取得对记录再现层组14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所需的信息,如光束170的功率信息、记录再现层组14的位置信息、与层间距离相关的规则、地址信息、内容信息、出错信息、追加记录相关信息等。因此,在进行信息的追加记录的情况下,能够预先识别应该从哪一记录再现层的哪一位置开始进行记录。此外,在此,假设能够对第一记录再现层14A进行追加记录。接下来,利用第一光学系统100的蓝色波长区域的记录用光束170照射第一记录再现层14A。此时,利用第二光学系统200的红色波长区域的光束270照射伺服层18来进行循轨。具体地说,如图4A所示,利用光束270的光点照射伺服层18上的平台18A (参照图4B)、凹槽18B(参照图4A)来进行循轨。其结果,能够一边利用伺服层18上的平台18A 和凹槽18B这两者来进行循轨,一边在第一记录再现层14A上记录信息。其结果,在记录再现层14A上所记录的记录标记的轨道间距P2成为伺服层18上的轨道间距Pl的1/2。接着,在必要信息的记录结束后,将包含这次的追加记录相关信息(与记录相关的地址信息、内容信息、出错信息等)的记录再现层的管理信息记录在伺服层18侧的伺服侧管理信息记录区域并结束动作。下一次进行记录再现时参照该管理信息。此外,在对伺服层18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一边利用红色光束270来进行循轨,一边利用相同的红色光束 270来进行记录。此外,这里未特别作出图示,但在利用蓝色光束170照射伺服层来进行循轨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该蓝色光束170来在伺服层上记录管理信息。另外,在进行管理信息的记录时,只要采用平台18A和凹槽18B中的任一种即可,但如图3所示,也可以采用平台18A及凹槽18B这两者。接下来,在对已记录于第一记录再现层14A上的信息进行再现的情况下,首先,利用第二光学系统200的红色波长区域的记录用光束270来照射伺服层18,读取之前所记录的管理信息(例如,之前记在第一记录再现层14A上的内容信息等追加记录相关信息)。其结果,能够从伺服层18预先取得想要再现的内容信息等,所以事先就能够识别出想要再现的内容记录在该第一记录再现层14A上。其结果,能够利用第一光学系统100的光束170访问第一记录再现层14A上的规定地址来进行再现。在进行再现时,已明确知道在第一记录再现层14A上已记录有信息,所以只要利用该记录标记的反射光来进行循轨即可。因此,在内容再现的过程中,可以不利用第二光学系统200的光束270。如上所述,若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光记录介质10及光记录再现方法,则在记录再现层组14上记录信息时,能够在伺服层18上的伺服侧管理信息记录区域上记录对记录再现层组14的下一次记录再现所需的管理信息。因此,在下一次进行记录再现时,通过参照该伺服层18上的管理信息,能够与各记录再现层14A 14F相对应地同时掌握如下信息,如某一记录再现层上记录有什么内容等内容信息、记录再现时的出错信息等,所以与对各记录再现层分别进行寻道动作的情形相比,能够提高记录再现效率。另外,可以将原来的主要利用目的为循轨控制的伺服层18用作为伺服侧管理信息记录区域,所以无需对记录再现层组14记录管理信息,从而也能够有效利用记录再现层组14侧的数据区域。另外,可以将伺服层18上的伺服侧管理信息记录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用作为与记录再现层组14相同的伺服侧数据记录区域,所以也能够使记录容量增大。进而,在伺服层18上,通过抖动轨道18W,以预格式化的方式记录有记录再现层组 14的地址信息、记录条件等基本信息。因此,在伺服层18上,在取得上述管理信息的同时还能够取得这些基本信息,所以进一步能够缩短记录再现前的寻道时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伺服用红色光束270,在伺服层18上记录管理信息。 因此,在利用红色光束270进行循轨的情况下的对记录再现层组14的记录操作结束后,能够直接利用该红色光束270来在伺服层18上快速记录管理信息。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伺服用长波长光束270,利用伺服层18上的平台18A 及凹槽18B这两者来进行循轨。其结果,在记录再现层组14上,能够实现伺服层18上的轨道间距Pl的1/2的记录间距。例如,将伺服层18所利用的光束270的波长设定在红色波长区域630nm 680nm 的范围内,将记录再现用的光束170的波长设定在蓝色波长区域380nm 450nm的范围内, 由此能够实现高密度的记录。另外,例如也优先将平台18A及凹槽18B的轨道间距Pl设定为0. 6 μ m 0.74!11(具体地说是0.644111左右)。其结果,记录再现层组14侧的轨道间距P2取 0. 30 μ m 0. 35 μ m(具体地说是0. 32 μ m左右)的值,从而能够使其与BD标准相匹配。此外,优先将伺服层18侧的轨道间距设定为0. 64 μ m。这样,第二光学系统200几乎可以直接使用符合DVD标准的现有制品。另外,记录再现层组14的轨道间距为0. 32 μ m, 所以第一光学系统100几乎可以直接使用符合BD标准的现有制品。即,就光读写头90侧而言,不存在重新开发的负担,所以在有效利用现有部件的情况下,能够与本光记录介质系列相匹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伺服层18设置在比记录再现层组14更远离光入射面的一侧,并使红色光束270透过记录再现层组14来照射伺服层18以实现循轨。因此,在制造光记录介质10时,只要预先将平台18A及凹槽18B形成在支撑基板12侧即可,所以能够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记录介质10中,只示出了将伺服层18配置在以光入射面 IOA为基准时比记录再现层组14更远的一侧的情形,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此。另外,作为记录再现层组14,只示出了具有6层以上记录再现层的情形,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此。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伺服层18上形成了与伺服用的红色波长光束270的规格相匹配的凹槽/平台的情形,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此。作为其他实施例的光记录介质10,在图5中示出了如下情形伺服层18配置在比 4层记录再现层组14更靠近光入射面IOA侧的位置,而且就该伺服层18上的平台18A及凹槽18B的规格而言、能够利用蓝色波长的伺服用光束270来进行循轨控制。在该光记录介质10中,伺服层18也由与记录再现层组14同样的记录层构成,利用蓝色光束270、170,均能够实现循轨控制和记录再现这两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平台18A及凹槽18B的轨道间距Pl设定在0. 30 μ m 0. ;35 μ m 的范围内。在对记录再现层组14进行信息记录的情况下,优先通过伺服用的蓝色光束270, 仅利用平台18A和凹槽18B中任一种来进行循轨,而且,在进行该循轨的同时,利用记录再现用的蓝色光束170,透过伺服层18来照射记录再现层组14,由此在记录再现层组14上进行记录。另外,在对伺服层18记录管理信息的情况下,优先通过伺服用的蓝色光束270和记录再现用的蓝色光束170中的任一种光束,仅利用平台18A和凹槽18B中的任一种来记录管理信息。这样,伺服层18靠近光入射面10A,所以能够提高循轨精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记录再现层组上交替设定有两种层间距离 (16μπι、12μπι)的情形,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此,也可以组合使用3种以上的层间距离。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伺服层18配置在与光入射面IOA相距0.2mm处,而可以将该伺服层18配置在比该0. 2mm处更远离光入射IOA的位置,也可以将该伺服层18配置在比该0. 2mm处更靠近光入射面IOA的位置。可以将伺服层18配置在与光入射面IOA相距0. 6mm处。此时,例如可以使伺服层18和与该伺服层18相邻的第一记录再现层14A之间的层间距离,与记录再现层组14的层间距离(S卩,16μπι和12μπι之一)相同。因此,能够将伺服层18作为记录再现层组14中的一个记录再现层来加以管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利用红色光束270来对伺服层18进行循轨控制及管理信息的记录的情形,但可以利用蓝色光束170来进行这些动作。若利用蓝色光束170,则能够使记录标记的尺寸变小,所以在伺服层18上的平台18Α及凹槽18Β这两者上,能足够轻松地记录(形成)管理 fn息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伺服层配置在比记录再现层组更远离光入射面的位置上的情形,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此,也可以将伺服层配置在比记录再现层组更靠近光入射面一侧的位置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长波长侧的光束270作为红色波长区域,将短波长侧的光束170作为蓝色波长区域,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此。例如,在属于同一个蓝色波长区域内的情况下,可以将长波长侧设定为光束270,将短波长侧设定为光束170。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光记录介质及光记录再现方法能够应用于具有伺服层和记录再现层的各种光记录介质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光记录再现方法,利用伺服用光束照射上述伺服层来进行循轨控制,同时利用记录再现用光束照射上述记录再现层来进行信息记录,上述光记录介质包括不具有再现循轨控制用凹凸的平面结构的多层记录再现层、形成有循轨控制用凹凸的伺服层,其特征在于,当在上述记录再现层上记录信息时,在上述伺服层上记录对上述记录再现层的下一次记录再现所需的管理信息,当对上述记录再现层进行下一次以后的记录再现时,参照上述伺服层上的上述管理信息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记录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伺服层上所记录的上述管理信息包括上述记录再现层的内容信息、出错信息、追加记录相关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信息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记录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对上述伺服层进行循轨控制的上述伺服用光束,在上述伺服层上记录上述管理信息。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记录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对上述记录再现层进行记录再现的上述记录再现用光束,在上述伺服层上记录上述管理信息。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记录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记录再现用光束的波长设定为与上述伺服用光束的波长大致相等。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记录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记录再现用光束的波长设定为比上述伺服用光束的波长短。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记录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伺服层设置在比上述记录再现层更远离光入射面的一侧,并使上述记录再现层对上述伺服用光束具有透光特性,利用上述伺服用光束透过上述记录再现层来照射上述伺服层,由此进行循轨控制。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记录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伺服层设置在比上述记录再现层更靠近光入射面的一侧,并使上述伺服层对上述记录再现用光束具有透光特性,利用上述记录再现用光束透过上述伺服层照射上述记录再现层,由此进行记录或再现。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记录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伺服层和与该伺服层相邻的上述记录再现层之间的层间距离,设定为多个上述记录再现层的层间距离中的任一层间距离相等。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记录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伺服层上的轨道间距设定为想要记录在上述记录再现层上的轨道间距的2倍。
11.一种光记录介质,包括不具有循轨控制用凹凸的平面结构的多层记录再现层、形成有循轨控制用凹凸的伺服层,而且,在利用上述伺服层来进行循轨控制的同时,在上述记录再现层上记录信息,其特征在于,上述伺服层具有伺服侧管理信息记录区域,该伺服侧管理信息记录区域是指,当在上述记录再现层上记录信息时,记录对该记录再现层的下一次以后的记录再现所需的管理信息的伺服侧的区域。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伺服侧管理信息记录区域上能够记录的上述管理信息包含上述记录再现层的内容信息、出错信息、追加记录相关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信息。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光记录再现方法及光记录介质,能够迅速获取必要的记录再现层的信息,从而能够缩短再现时及追加记录时的寻道时间。该光记录再现方法是对于具有多层记录再现层(14)和伺服层(18)的光记录介质的光记录再现方法,利用伺服用光束照射伺服层来进行循轨控制,同时利用记录再现用光束照射记录再现层(14)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当在记录再现层(14)上记录信息时,在伺服层(18)上记录对记录再现层(14)的下一次以后的记录再现所需的管理信息。当进行下一次以后的记录再现时,参照伺服层(18)上的管理信息,并对记录再现层(14)进行记录再现。
文档编号G11B7/24GK102163440SQ20111004382
公开日2011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22日
发明者井上素宏, 小须田敦子, 平田秀树, 菊川隆 申请人:Tdk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