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自动编辑/记录设备和装有此设备的复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设备,该设备能够以被鉴别的每一节目单位在规定记录介质上记录规定信息,例如声音信号。
采用磁带或磁光盘等作为记录介质的各种记录设备已变得很普及,在这种记录介质上用户能记录声音信号,诸如音乐或图像信号。例如,在声音信号的情况下,有采用磁带的设备,例如小型盒带录音机或数字音带(“DAT”(商标))录音机,以及采用磁光盘的设备,例如磁光盘录音机。
例如,小型盘播放机或类似装置与这些类型的记录设备连接,记录在小型盘(下称“CD”)上的音乐被复制,或者对诸如无线电广播之类的广播进行发射信号检查(air-check)记录。
另外,以下这类设备也是公知的,例如,将小型盘播放机和磁光盘录音机组成单一体设备,这样便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复制操作。
按照上述复制操作和发射信号检查记录,用户自己可按常规在诸如磁光盘之类的记录介质上编辑和记录其所喜欢的节目。按此方式,通过制作仅剪辑用户所喜欢的节目的盘片和磁带,用户的享受可显著增加。
但是,从用户的角度看,这种工作是很麻烦的。
例如,当用户收听CD等的节目时,偶然开始重放用户感兴趣的一个节目,且用户希望将这个节目记录到磁光盘上,那么用户就不得不进行复杂的操作,很麻烦地控制CD播放机,使重放位置返回到要记录的节目的起始位置,并使之进入等待状态,在解除CD播放机的等待状态之前,还要在磁光盘录音机上进行其它记录准备工作,以使重放与磁光盘录音机的记录操作同时开始进行。
对于发射信号检查而言,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将广播节目中用户感兴趣的那些节目记录在磁光盘中,即,在可能记录的时间内记录无线电传输信号,并采用磁光盘录音机的编辑功能,即对以节目单位记录的数据进行分割或擦除等。但是,这也包含麻烦的编辑过程。
由于提出本发明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记录设备,其中,只有用户需要的信息单位自动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用户的操作几乎没有麻烦可言。
为解决前述问题,根据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记录设备,用于在记录介质上记录信息,记录介质具有用于记录输入信息的节目区和用于记录管理信息的管理区,管理信息用于管理输入信息,该设备包括信息单位检测器,用于检测输入信息的信息单位的变化;记录头,用于将输入信息记录在节目区上,以及将管理信息记录在管理区上;有效或无效判定部分,用于判定由信息单位检测器检测的每一信息单位的记录操作是否有效;和管理信息编辑器,用于以如此方式编辑管理信息,即,只有由有效或无效判定部分判定为有效的信息单位保留在记录介质上,被判定为无效的信息单位从记录介质上擦除。在管理信息编辑器上编辑的管理信息记录在记录介质的管理区上。
另外,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复制系统,用于将从第一记录介质上重现的信息复制到第二记录介质上,该系统包括信息单位检测器,用于检测从第一记录介质上重现的信息的信息单位的变化;记录头,用于记录管理信息至第二记录介质,以管理从第一记录介质再现的信息和在第二记录介质上记录的信息;有效或无效判定部分,用于判定由信息单位检测器检测的每一信息单位的记录操作是否有效;和管理信息编辑器,用于以如此方式编辑管理信息,即,只有由有效或无效判定部分判定为有效的信息单位保留在第二记录介质上,被判定为无效的信息单位从第二记录介质上擦除。在管理信息编辑器上编辑的管理信息记录在第二记录介质的管理区上。
根据本发明的记录设备,当正输入一定的信息时,此信息准备记录于记录介质上,是否记录取决于在记录过程中用户设定的操作判定此信息的单位是有效还是无效。然后,记录介质上保留的只有用户喜欢的信息单位,这是通过仅将被确定为有效的信息单位保留在记录介质上(被确定为无效的信息在记录后擦除)实现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全部组成的方框图,图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记录介质中的管理区的数据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管理区中的连接部分的图表;图4A是表示用作本发明记录介质的空白盘的示意图4B是表示记录有用户未要求的第一曲目的记录介质的示意图;图4C是表示记录有用户要求的第二曲目的记录介质的示意图;图4D是表示记录有曲目1-6的记录介质的示意图,其中包含用户未要求的曲目;图4E是表示具有编辑的曲目号的记录介质的示意图,其中擦除了用户未要求的程序;图5为显示收集模式选择操作的流程图;图6为表示在第一实施例的收集模式指定时的编辑和擦除过程的流程图;图7A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用作记录介质的空白盘的示意图;图7B是表示记录有用户未要求的第一曲目的记录介质的示意图;图7C是表示用由用户要求的第二曲目重写的记录介质的示意图;图7D是表示记录有用户要求的第三曲目的记录介质的示意图;图7E是表示记录有用户未要求的第四曲目的记录介质的示意图;图7F是表示用户未要求的第四曲目被擦除并编辑了曲目号的记录介质示意图;图8为表示在第二实施例的收集模式指定时的编辑和擦除过程的流程图;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全部组成的方框图;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全部组成的方框图。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每一实施例中,所作说明采用以使用磁光盘的磁光盘记录设备作为记录设备的实例。这种说明以下列顺序给出1、用于第一实施例的磁光盘记录设备的结构;
2、U-TOC(用户目录表)扇区;3、可在实施例中采用的第一记录方法的实例;4、可在实施例中采用的第二记录方法的实例;5、作为第二实施例的磁光盘记录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6、作为第三实施例的磁光盘记录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7、各种变型的实例。
1、作为第一实施例的磁光盘记录设备的结构。
图1示出一种以磁光盘1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重放设备的主要部分的方框图,它是实一实施例的磁光盘记录设备。
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方框图示出的是复合设备,即,它既是光盘重放设备又是磁光盘记录设备。
在图1中,磁光盘1用作记录音频数据的介质,并在记录和重放过程中由主轴电机2旋转驱动。光学头3用作记录和重放头,在记录和重放过程中,它用激光照射磁光盘1。即,在记录过程中输出高能激光,而为阅读数据,通过检测在重放时由于磁克尔效应造成的反射光的变化,输出较低能级的激光束。
光学头3具有一个内装光学系统,此系统包括用作激光输出装置的激光二极管;偏振光束分离器和物镜等;以及用于检测反射光的检测器。物镜3a由双轴机构4在横切磁光盘1的半径的方向上和朝向及离开磁光盘1的方向上弹性地支承。通过螺纹(thread)机构5,光学头3的整体也可在横切磁光盘1的半径的方向上移动。
另外,磁头6a设置于光学头3对面,以夹置磁光盘1,而便于向磁光盘1施加按所提供的信息调制的磁场。
通过螺纹机构5,磁头6a可以与光学头3一起在横切磁光盘1的半径的方向上移动。
作为重放操作的结果,由光学头3从磁光盘1上读出的信息提供给RF(射频)放大器7。通过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算法处理,RF放大器7抽取RF重放信号、跟踪误差信号、聚焦误差信号和纹道信息(作为预置纹道(不稳定纹道)记录在磁光盘上的绝对位置信息)等。抽取的RF重放信号提供给编码/译码器8。另外,跟踪误差信号和聚焦误差信号提供给伺服电路9。纹道信息提供给地址译码器10并被解调。从纹道信息译码产生的地址信息和作为数据记录并在第一编码/译码器8上译码的地址信息供给系统控制器11,此控制器11包括一个微型计算机。
伺服电路9产生各种伺服驱动信号,为此它采用所提供的跟踪误差信号和聚焦误差信号以及来自于系统控制器11的轨道跳跃指令、存取指令和转速检测信息等,以用于控制双轴机构4和螺纹机构5,从而实施聚焦和跟踪控制,并用于控制主轴电机2,从而实现恒定线速度(CLV)控制。
在由存储控制器12暂写入缓冲存储器13之前,RF重放信号在第一编码/译码器8中采用八十四解调(Eight Fourteen Demodula-tion)(下称“EFM”解调)或交叉-交错Reed-Solomon编码(下称“CIRC”)等进制译码。由光学头3从磁光盘1读出数据和从光学头3向缓冲存储器13传送重放数据是以1.41兆比特/秒的传输速率进行的。
写入缓冲存储器13的数据以0.3兆比特/秒的重放数据传输速率读出,并提供给第二编码/译码器14。尔后,对采用改进的离散余弦变换(下称“MDCT”)压缩的音频数据进行重放信号处理,例如扩展处理等,随后此数据由数-模(下称D/A)转换器15转换成模拟信号。从D/A转换器15输出的模拟音频信号供给输出开关50的TMD端。
当磁光盘1重放时,系统控制器11控制输出开关50,以与TMD端连接,这样,来自于磁光盘1的音频重放信号便通过音量控制电路51和放大器52提供给扬声器53,从而形成声音输出。
在采用模拟传输对磁光盘1进行记录操作时,来自于外部设备例如话筒、CD播放机、或磁带播放机或其它磁光盘播放机等的模拟音频信号提供给模拟输入端17。
供给模拟输入端17的记录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按44.1kHz取样,并在A/D转换器18中转换成16比特的量化数字数据。此数字数据提供给第二编码/译码器14并进行声音压缩编码。即,采用MDCT方法,将此信号压缩为约原始数据量的五分之一。
在第二编码/译码器14中压缩的记录数据随后暂写入缓冲存储器13中,并按规定时序读出,以借助存储控制器12发送至第一编码/译码器8。
在第一编码/译码器8中采用CIRC或EFM编码方式编码之后,此数据提供给磁头驱动电路6。
磁头驱动电路6尔后向磁头6a提供与编码的记录数据相应的磁头驱动信号。即,利用磁头6a的北极或南极将磁场施加至磁光盘上。另外,此时,系统控制器11向光学头3提供控制信号,以便输出高输出记录能级激光。
在重放过程中,光盘30由主轴电机31驱动而以恒定的线速度旋转。以凹坑(pit)形状记录于光盘30中的数据由第二光学头32阅读并被送至RF放大器35。在第二光学头32中,物镜32a由双轴机构33支承并通过弹力在跟踪和聚焦方向上受力移动。
另外,第二光学头32还可通过螺纹机构34绕光盘30径向移动。
在RF放大器35中,产生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以及将RF重放信号和这些误差信号提供给伺服电路36。伺服电路36随后从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产生各种驱动信号,即,聚焦驱动信号、跟踪驱动信号、螺纹驱动信号和主轴驱动信号,并控制双轴机构33、螺纹机构34和主轴电机31的工作。
RF重放信号提供给译码器37。在译码器37中,通过执行EFM解调或CIRC译码,从光盘30读到的信息被转换成以44.1KHz取样的16比特的量化数字音频数据。
另外,在译码器37中,还抽取控制数据SC,例如TOC(目录表)和子码,并将它们提供给系统控制器11和用于各种控制。
从译码器37输出的数字音频数据在D/A转换器38中变为模拟音频信号,并提供给输出开关50的TCD端。
在重放此CD时,来自光盘30的音频重放或再现信号通过音量控制电路51和放大器52提供给扬声器53,而作为声音输出,因为系统控制器11使输出开关50选择了TCD端。
译码器37的输出还提供给第二编码/译码器14。因此,从光盘30重放或再现的音频数据可通过从光盘30上重放并同时记录至磁光盘1上而复制至磁光盘1上。
操作部分19配备有记录键、重放键、暂停键、自动音乐传感器(下称“AMS”)键和搜索键等,以便用户实施各种操作,例如重放光盘30或记录至磁光盘1或从磁光盘1上重放。
在此实施例中,收集键(collection key)作为一个操作键,用于实施后面将描述的收集模式操作。
系统控制器11根据来自操作部分19的操作信息和存储于内部ROM中的操作程序,对每一部分实施每一种控制操作,还实施磁光盘重放操作、磁光盘记录操作和光盘重放操作等。
在显示器20上,当磁光盘1或光盘30播放时,在系统控制器11的控制下有各种显示,即时间信息,例如重放和记录等过程中的总播放时间和工作时间、节目号、操作条件和操作模式等被显示。
2、U-TOC扇区当向磁光盘1上记录和从磁光盘1上重放时,必需阅读记录在磁光盘1上的管理信息,即,预控(pre-mastered)目录表(下称“P-TOC”)和用户目录表(下称“U-TOC”)。然后系统控制器11根据此管理信息确定磁光盘1上要记录数据的区域的地址和磁光盘1上要重放数据的区域的地址。这个管理信息保存在缓冲存储器13中。因此,缓冲存储器13分成用于在记录至磁光盘或从磁光盘上重放时存储记录数据或重放数据的缓冲区和用于保存P-TOC或U-TOC的信息的区域。
当磁光盘1装载时,通过对预记录有管理信息的最内侧盘缘执行重放操作并将此信息预存储于暂时缓冲存储器13中,系统控制器11读出此管理信息。在以后的磁光盘1的记录和重放操作过程中,此信息用作参考。
与数据的记录和擦除相应,U-TOC可编辑和重写。系统控制器11为磁光盘1的记录和擦除操作而对存储于缓冲存储器13中的U-TOC信息执行这些编辑处理,在磁光盘1上U-TOC区的重写也是根据重写操作按规定时序进行的。
下面对U-TOC扇区进行说明,在这里U-TOC扇区作为管理信息,用于管理磁光盘1上的节目的记录和重放操作。
除U-TOC信息之外,预控目录表信息(下称“P-TOC”信息)也作为TOC信息设置。此P-TOC信息形成于磁光盘的最内缘的凹坑区域上,且是只读信息。P-TOC用于对盘的可记录区(可记录用户区)、读出区和U-TOC区的位置等进行管理。该磁光盘系统还能重放其上所有数据均以凹坑形状记录的只读存储光盘。但是,在只读存储光盘情况下,仅将P-TOC作为以只读存储器(下称ROM)形式记录的节目管理信息提供,而未形成U-TOC。
因此,这里省去对P-TOC的详细说明,而对可设置在可记录磁光盘上的U-TOC进行说明。
图2示出U-TOC扇区0的格式。
这里扇区0至扇区7可设置为U-TOC扇区,其中扇区1和扇区4用于字符信息,扇区2为用于对记录的日期和时间进行记录的区域。在此,仅对为对磁光盘1进行记录和重放所需的U-TOC扇区0给予说明。
U-TOC扇区0记录管理信息,此信息主要用于管理已由用户记录的节目和可记录新节目的自由区(可记录区)。
例如,当正在磁光盘上记录规定节目时,系统控制器11从U-TOC扇区0中搜索盘上的自由区,并将音频数据记录在搜索出的自由区域上。另外,在重放过程中,记录有要重放的节目的区域从U-TOC扇区0中确定,此区域随后被访问和重放。
用于U-TOC扇区0的数据区域(4字节×588=2352字节)具有用同步图形记录的引导(leading)位置,此图形是由全部0或全部1的单字节数据行形成的。
由地址组成的四个字节相加组成首标,这些地址包含簇(clus-ter)地址(簇H)(簇L)、扇区地址(扇区)和模式信息(模式)。
一个扇区包括2342个字节,以36个扇区为一个单元组成一个簇。地址可记录在该单一扇区单元中,也可记录在P-TOD扇区中或记录有真实声音数据的扇区中,并不限于这个U-TOC扇区0。
簇地址用两个字节写成,即上部地址(簇H)和下部地址(簇L),而扇区地址(扇区)用一个字节写成。
此后,数据记录在为下列各项规定的字节位置上制造者码、模式码、指示第一节目号的第一TNO、指示最末TNO的最未TNO、所用扇区、盘序号和盘ID等。
另外,记录有多个表指针(P-DFA、P-EMPTY、P-FRA、P-TN01至P-TN0255)的区域作为相应的表指针数据扇区,它是用于形成已由用户记录的节目的数据区域,或与后面要说明的管理表扇区中的管理表数据相应的自由区等。
管理表扇区设置有255部分表(01h-FFh),作为与表指针(P-DFA至P-TN0255)相应的管理表。每个部分表记录有作为一个部分的起始点的起始地址、作为终点的终端地址和该部分的模式信息(光道模式)。另外,对于在每一部分表中指明部分能够与其它部分连续连接的情况来说,也可记录连接信息,它表示记录有要连接部分的起始地址和终端地址的部分表。
在这种应用中,带后缀“h”的数值是以十六进制表示的。另外,“部分”定义为单个节目的部分,在此部分中相对于时间连续的数据以物理连续方式记录。
在该磁光盘系统中,即使节目数据的单项以物理不连续方式记录,即以随机离散方式记录于多个部分中,节目数据以顺序访问每一部分的方式重放,且重放操作不会产生任何问题。由此,对于用户记录的节目来说,为有效利用可记录区的目的,有时将它们分为多个部分加以记录。
为连接多个划分部分,连接信息设置在与每一部分相应的部分表中。通过用例如给予每一部分表的数字(01h)至(FFh)表示有待连接的部分表,可将部分表连接起来。
在U-TOC扇区的管理表分区中,一个部分由一个部分表管理。例如,分三部分记录的节目由用连接信息连接的三个部分表管理。
实际上,连接信息是采用数值表示的,数值选取为U-TOC扇区内的字节位置,这种选取是通过规定的算法处理实现的,即,指定部分表定位于304+(连接信息)×第8字节上。
在U-TOC扇区0的管理表分区中,部分表(01h)至(FFh)中的每一个采用相应表指针数据分区中的表指针(P-DFA、P-EMPTY、P-FRA、P-TN01至P-TN0255)表示这些部分的内容。
表指针P-DFA(缺陷区的指针)指示磁光盘1上的缺陷区,并指定一个部分表或位于多个部分表之首的部分表来表示由于擦伤或指印导致缺陷的区域。即,当一个有缺陷的部分存在时,(01h)至(FFh)中的任一个均可作为表指针P-DFA记录,缺陷部分的起始地址和终端地址记录于相应部分表中。另外,当另一缺陷部分存在时,另一部分表被指定为前一缺陷部分的部分表中的连接信息,后一缺陷部分的信息因此也可由后一部分表指示。再者,当不存在其它缺陷部分时,连接信息取为例如“00h”,此后认为不存在任何连接。
表指针P-EMPTY(用于空槽的指针)指示管理表分区中的多个未用部分表中的一个部分表或引导部分表。当一个未用部分表存在时,(01h)至(FFh)中的任一个可记作表指针P-EMPTY。当有多个未使用部分表时,这些未用部分表采用连接信息从由表指针P-EMPTY第一个指定的部分表开始顺序指定,所有未用部分表在管理表分区中连接。
表指针P-FRA(用于自由记录区的指针)指示磁光盘1上的自由区(包括擦除区域),在此区域上数据可以写入,并可指定多个部分表中的一个部分表或引导部分表表示包含自由区的部分。即,当一个自由区存在时,(01h)至(FFh)中的任一个均可作为表指针P-FRA记录,自由区部分的起始和终端地址记录在与表指针相应的部分表上。另外,当存在多个用于自由区的部分表时,它们采用连接信息顺序指定,直至连接信息变成“(00h)”。
图3是一个示意图,它示出作为用部分表管理的自由区的部分的一个例子。这里,当部分(03h)、(18h)、(1Fh)、2Bh)和(E3h)选作自由区时,位于区域之首的部分(03h)首先由相应数据指针P-FRA指定。自由区的状态由部分表(03h)、(18h)、(1Fh)、(2Bh)和(E3h)的连接信息表示,这些部分表则采用(03h)之后的连接信息(18h)、(1Fh)、(2Bh)和(E3h)指定。前述的缺陷区和未用部分表的管理情况是相似的。
如果磁光盘完全没有记录节目的任何音频数据且无缺陷,则部分表(01h)由表指针(P-FRA)指定。按此方式,盘的全部可记录用户区显示为自由区。由于在这种情况下未使用剩余部分表(02h)-(FFh),则进行连接,使得部分表(02h)由表指针P-EMPTY指定,部分表(03h)由部分表(02h)的连接信息指定,以此重复,直至到达部分表(FFh)。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表(FFh)的连接信息给定为“00h”,以表示无后续连接。
此时对部分表(01h)来说,可记录用户区的起始地址记录为起始地址,而正好位于读出的起始地址之前的地址则记录作终端地址。
表指针P-TN01至P-TN0255分别表示由用户在磁光盘1上记录的节目的部分。例如,表指针P-TN01指出代表记录第一节目的数据的多个部分中的一部分或部分物理首标的部分表。
例如,当第一个节目的记录未划分为盘上的多个部分时,即,记录于单一部分中时,第一节目的记录区域在由表指针P-TN01指示的部分表中作为起始和终端地址记录,“(00h)”则作为连接信息记录。
例如,当第二个节目以随机离散方式记录于盘上的多个部分中时,为指示用于记录第二个节目的位置,这些部分中的每一个按时间顺序指定。即,按照时间顺序(类似上述图3的形式),用连接信息使部分表从由表指针P-TN02指定的部分表连接至连接信息“(00h)”的部分表。
按此方式,例如,通过记录所有部分的数据,包括第二节目的数据记录在这些部分上,这样这些部分便顺序指定,在重放第二节目或向第二节目的区域重写数据时,采用U-TOC分区0的数据,以允许光学头3或磁头6a访问指定部分,这又容许从随机离散的部分中连续拾取声音信息或者进行有效利用的记录区域的记录。
由于U-TOC扇区0按上述方式构成,磁光盘1的记录和重放操作的地址管理成为可能。另外,仅通过更新这个U-TOC扇区0便可能实现节目划分、节目连接、节目擦除和节目号替换。
3、第一实施例中可采用的第一记录方法的实例下面描述记录操作的一个实例,它对于由图1的实施例实现的本发明是很重要的。存在多种可用于实际操作的可能性,但本说明书中仅给出两种记录方法。这里,首先说明第一种记录方法。
在此实施例中可能的记录操作是,在光盘30重放过程中,在系统控制器11的控制下,记录操作能自动地将来自于光盘30的声音重放信号记录在磁光盘1上。
因此,用户只需简单地确认光盘30在重放,而用户尤其可不知道磁光盘1的记录操作。
无论何时重放节目(曲目)碰巧是用户所喜欢的,收听光盘30上重放或再现曲目的用户,仅通过按压收集键这一简单操作,用户喜欢的曲目就可最终收集记录到磁光盘1上,直至每光盘30完成重放。
在此说明书,将这个操作模式称作收集模式。
例如,在图4A-4E中示出了收集模式操作的一个实例,它是针对单一光盘从第一曲目(光道#1)重放至第六曲目(光道#6)的情况。
首先,安装的磁光盘1作为空白盘,它未记录任何曲目,如图4A所示。
随后用户执行光盘重放操作,并从光盘30获得曲目#1作为音频重放数据,此数据按上述方式从扬声器53输出,同时供给第二编码/译码器14。
在收集模式期间,系统控制器11自动地随光盘30的重放执行对磁光盘1的记录操作。
结果,当曲目#1在光盘30上重放结束时,音频数据记录在磁光盘1上,作为第一曲目TK1,如图4B所示。
在此曲目记录过程中,系统控制器11监视操作部分19上是否已进行收集键操作。当已进行此键操作时,执行将与这次记录范围内的光道相应的收集标记置为“on”的处理过程。
在收听光盘30的曲目#1的时间内,若用户未操作收集键,收集标记维持于“L”(断),此标记由系统控制器11根据磁光盘1上的第一曲目TK1设定在内部寄存器等中,如图4B所示。
光盘30的重放随后进行至曲目#2,当曲目#2的重放完成时,第二曲目TK2以图4C所示方式记录在磁光盘1上。此后,在曲目#2重放过程中,若用户操作收集键,系统控制器11则根据第二曲目TK2设定收集标记至“H”(通)。
相似地,在以下的过程中,第三曲目TK3至第六曲目TK6随光盘30上的曲目#3-曲目#6重放而记录。但是,依据在每个曲目的重放过程中用户是否按过收集键将收集标记设定为“通”或“断”,以与每一已记录的光道相对应。
例如,对于在光盘30上的曲目#6的重放完成时完成的重放操作来说,在磁光盘1上的记录已进行至第六曲目TK6,如图4D所示。
系统控制器11检查对应于每一曲目的收集标记,以便仅留下收集标记为“通”的曲目,而其它曲目则被擦除。
即,只有收集标记为“通”的曲目用U-TOC数据管理,其余曲目被擦除,以更新为自由区。
在光盘30的曲目#2和#5重放过程中,当用户按压收集键时,磁光盘1的状态是这样的取作重放数据的曲目#2和#5作为第一曲目TK1和第二曲目TK2记录在磁光盘1上,如图4E所示。
即,在光盘30重放过程中,如果用户偶然对一个曲目感兴趣并按压收集键,此曲目则保留以被记录在磁光盘1上。
例如,如果磁光盘1维持在图4E所示状态下而安装于设备中,另一光盘30以收集模式重放,则记录会相似地在自由区上进行,且将只有用收集键指定的曲目被记录。
因此,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当多个光盘正在重放时,无论何时一个曲目偶然为用户所感兴趣,用户按压收集键这一简单操作将导致在几天之后得到仅记录有用户感兴趣的曲目的磁光盘1。
为实现这种收集模式操作,系统控制器11的流程如图5和6所示。
图5示出关于进入收集模式的操作的流程和关于从收集模式返回通常模式的操作的流程。
在未进行磁光盘1的记录的时间期间(或光盘30未重放的时间期间)内,用户按压收集键(S101)。
结果,如果收集模式不是当前模式,系统控制器11使收集模式接通(S102-S103)。
另一方面,如果当前模式是收集模式,则关断收集模式(S102-S104)。
按此方法,通过操作收集键,用户可设定和取消收集模式。
为确认收集模式,最好设置一个发光二极管(下称“LED”)等,在选择收集模式时,使这个LED发光。
另外,在该实例中,模式是采用收集键设定的,但是,当然也可设置其它独立模式转换操作部分。
在收集模式下的流程示于图6中。
当处于收集模式时,响应光盘30的重放,系统控制器11使此流程从步骤S201进至步骤S202。首先,设定一个变量n作为此时将数值“1”加至U-TOC扇区0上的最末曲目号(最未TNO)的数据上的数值。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变量n为磁光盘上记录的曲目的第一曲目号,如果安装的磁光盘为空白盘,则变量n在步骤S202中取1。另外,此时如果磁光盘1处于图4E所示的记录状态(已记录有两个曲目),则在步骤S202中将该变量设为n=3。
接下去,系统控制器11执行步骤S203中的流程,以将从光盘30上重放的音频数据作为第n个曲目记录在磁光盘1上。
在记录该第n个曲目的过程中,系统控制器11监视光盘30的曲目号是否改变或者收集键是否已按过(S205,S206)。
系统控制器11可从由光盘30中获取的子码信息检测光盘30的曲目号的改变。
在记录第n曲目过程中,当收集键按下时,与此第n曲目相应,将收集标记置为“通”(S206,S207)。
另外,当光盘30的曲目号变化时,即,当光盘30的重放由一个曲目转至下一曲目时,系统控制器11控制流程使变量n递增1(S205,S208),尔后返回步骤S203,并将从光盘30上重放的音频数据记录作为第n曲目、即磁光盘上的下一曲目。
例如图4A-4D的操作可采用到此为止所述的流程执行。
当光盘30的重放完成时,流程从步骤S204进行至步骤S209,并执行更新U-TOC的流程。
这就是说,对于在这种情况下记录的曲目,收集标记为“断”的光道被擦除,通过按顺序排列曲目号,使剩余曲目的曲目号更靠近地排序。
结果,磁光盘1的记录状态发生变化,例如,从图4D的状态变为图4E的状态,只有用户感兴趣的曲目被记录。
U-TOC的更新是在缓冲存储器13中进行的,在规定时间之后,例如当电源关断时U-TOC数据实际重写在磁光盘1上。
4、该实施例可采用的第二记录方法的实例下面用图7A-7F说明第二记录方法的一个实例。
在该实例中,如果在光盘30重放时按压收集键,则保留由这个收集键指定的曲目作为一个曲目记录在磁光盘1上。
例如,当曲目号1(光道#1)至曲目号4(光道#4)从单个光盘上重放时,收集模式操作的一个实例示于图7A-7F中。
首先,磁光盘1被作为一个空白盘,其上未记录曲目,如图7A所示。
此后用户进行光盘的重放操作,音频重放数据从作为曲目#1的光盘30上获得。如果此时的模式为收集模式,系统控制器11则自动地执行磁光盘1的记录操作,以跟随光盘30的重放,正如上述第一实例的操作那样。
因此,当在光盘30上完成曲目#1重放时,音频数据作为第一曲目TK1记录在磁光盘1上,如图7B所示。
另外,在乐曲记录过程中,系统控制器11监视操作部分19上是否已有过收集键操作,并且在有此操作时,执行一个将与此曲目相应的收集标记置于记录“通”的流程。
如果用户在收听光盘30的曲目#1时未操作收集键,由系统控制器11设定在内部寄存器等上的与磁光盘1上的第一曲目TK1相应的收集标记则维持“L”(断),如图4B所示。
当光盘30的重放进行至曲目#2,系统控制器11检测对应第一曲目TK1的收集标记。如果收集标记为“断”,如果7B所示,此时第一曲目TK1会被擦除,且记录有第一曲目TK1的区域再次插至U-TOC上的自由区之首。
接下去,曲目#2从光盘30上重放。但是,由于此曲目#2也记录在磁光盘1的自由区上,这个曲目#2实际上重写于原来记录曲目#1的区域上。
当曲目#2的重放完成时,曲目#2被记录为第一光道TK1,如图7C所示。如果在曲目#2重放时用户操作收集键,系统控制器11将与第一光道TK1相应的收集标记设定为“H”(通)。
接着,曲目#3从光盘30上重放,但此时在磁光盘上对应于第一曲目TK1的收集标记为“通”。因此,曲目#3的记录是作为第二曲目TK2在第一曲目TK1之后的区域上进行的。如果在曲目#3重放时按压收集键,收集标记也相对于第二曲目TK2为“通”。这个第二曲目TK2留存,如图7D所示,以后的曲目即曲目#4则记录在跟随第二曲目TK2的位置上,用为第三曲目TK3。
如果在曲目#4重放时未按压收集键,当曲目#4结束时对应第三曲目TK3的收集标记为“断”,如图7E所示。此时,当光盘30的重放完成时,系统控制器11擦除第三曲目TK3,操作以记录第三曲目TK3的区域被插至U-TOC上的自由区之首而结束。
换言之,在该实例中,当光盘30重放时若用户对某一曲目感兴趣并按压收集键,这个曲目则保留记录在磁光盘1上。
为实现这种收集模式操作,系统控制器11的流程如图8所示。该流程与图5所示流程相同,是关于进入收集模式的操作和关于从收集模式返回通常模式的操作。
当处于收集模式时,与光盘30的重放操作相应,系统控制器11从图8流程的步骤S301进行至步骤S302。系统控制器随后将要记录的第一曲目号设为变量n,这时此变量n又以与图6中的情况相同的方式通过加1而作为U-TOC扇区0中最末曲目号(最末TNO)的数据。
接下去,在步骤S303中,系统控制器11执行将从光盘30上重放的音频数据作为第n曲目记录在磁光盘1上的流程。
在记录这个第n曲目时,系统控制器11监视光盘30上的曲目号是否已变化或者收集键是否按过(S304,S305)。
进一步,如果在记录第n曲目时按过收集键,与此第n曲目相应,收集标记置为“通”(S305,S306)。
如果光盘30上的曲目号改变,即,如果光盘30的重放转至下一曲目,系统控制器11的流程将进行至步骤S307,并检查此时的第n曲目即刚记录完的曲目的收集标记。
如果收集标记为“通”,这个曲目作为第n曲目在U-TOC上加以管理,变量n递增1(S308,S309),流程返回步骤S303执行以下控制从光盘30相继输入的音频重放数据作为第n曲目即下一曲目记录在磁光盘1的自由区上。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307中判定收集标记为“断”时,第n曲目即刚记录的曲目在U-TOC上被擦除,被记录的区域插至自由区之首(S310)。这就是说,该状态变为没有实施记录的状态。变量n不递增,该流程返回至步骤S303,于是,控制从光盘30相继输入的音频重放数据作为第n曲目,即跟随在磁光盘1上正记录的最后曲目之后的曲目,记录在磁光盘1的自由区上。
例如图7A-7F中的操作可采用前述流程执行。
当光盘30的重放完成时,该流程从步骤S311结束。在此流程图中,在结束时,步骤S304中的判定结果为已有曲目变化,循环在步骤S311结束,以在执行步骤S307至S310之后完成该流程。
按照上述流程,只有用户感兴趣的曲目用此流程记录在如图7F所示的磁光盘1上。
结束后,在规定时间,例如电源关断时,U-TOC数据实际上重写在磁光盘1上。
5、作为第二实施例的磁光盘记录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第二实施例示于图9中。此实施例中的设备只具有磁光盘记录设备的部分。在图9的方框图中与图1中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以相同标号表示并省去其详细说明。
图9的磁光盘记录/重放部分与图1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有数字输入端23、数字音频接口21和声音电平检测器22,并且在第二编码/译码器14内设有电平计14a。
数字输入端23是用于数字音频与外部设备接口的端子。从数字输入端23输入的数据提供给数字音频接口21。
当外部设备连接至数字音频接口时,从外部光盘播放机或磁光盘播放机重放的声音信息作为未修改的数字数据提供。同时,控制数据SS传送至输入端,此数据包括用于按规定格式重放的子码信息等。
在数字音频接口21,声音数据(按44.1KHz取样,按16比特量化)从所提供的数据中提取并作为记录数据供给第二编码/译码器14。
另外,诸如子码信息之类的控制数据SS被提取并供给系统控制器11。例如,U(用户)-比特数据和C(控制)-比特数据从光盘播放机等传送,用作控制数据SS。
U-比特数据包括各自称作数据Q、R、S、T、U、V和W的子码数据,并C-比特数据包括用于鉴别记录介质的类别数据、取样频率数据、时钟数据和光学系统数据。
系统控制器11采用从上述控制数据SS中得到的必要数据控制各种记录操作。
当声音数据由数字音频接口21提供时,所传输声音数据的电平由声音电平检测器22检测。检测到的电平信息SLV1提供给系统控制器11。
当模拟音频信号从模拟输入端17输入时,音频信号电平信息SLV2由电平计14a检测,并提供给系统控制器11。
系统控制器11从电平信息SLV1和SLV2检测输入第二编码/译码器14的声音数据是否为零电平,而且这样的检测也是可能的,即检测源侧的音频信号是否作为正处在曲目之间给出的(即经历了光道变化)。
在此实施例中,也可应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操作实例实现收集模式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此实施例的设备通过数字音频接口连接至例如能承载和选择性重放大量光盘的光盘自动转换机上,则当光盘自动转换机重放一个光盘时,音频重放数据通过数字音频接口21输入该设备,用户则可像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那样,通过在其感兴趣的曲目重放时按压操作部分19上的收集键,而获得仅记录有其感兴趣的曲目的磁光盘1。
在这种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1接收在重放侧曲目号变化的信息,作为无任何问题条件下处理的U-比特数据。
即使在采用模拟音频线路与外部设备连接时,也可能实现相同操作。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1不能在重放侧得到曲目号变化的信息。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监视电平信息SLV2,并确认其在一定时间周期内(例如约2-5秒)连续为零电平,而能很好地确定曲目号的变化。
6、作为第三实施例的磁光盘记录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第三实施例示于图10中。在此实施例中,设备具有一个接收装置, 例如无线电调谐器,它替代了图1的磁光盘记录设备中的光盘播放机等。图10的方框图中与图1中相同的部分用相同标号表示,并省去其详细说明。
在天线40上接收的信号在调谐器41中解调,并在供给开关电路54的TTU端之前,在自动增益控制(下称“AGC”)/音量控制器42按规定量放大。当处于无线电接收模式时,由于系统控制器11控制开关电路54的TTU端与音量控制电路51相连,所接收的音频信号从扬声器53输出。
所接收的音频信号还在模/数转换器43中转换成数字数据的形式,并提供给第二编码/译码器14。
即,此实施例是以如此方式构成的所接收的无线电波中的音频信号可在磁光盘1上作发射信号检查记录。
在此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操作实例,也可实现收集模式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的收集模式中,在接收无线电信号的同时,系统控制器自动地将所接收的音频信号记录在磁光盘1上。
因此,在曲目碰巧是用户所喜欢的时,用户通过按压操作部分19上的收集键,就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获得只记录其感兴趣的音频信号的磁光盘1。
为鉴别这种情况下曲目间的空隙,如果广播是例如FM-多路传输广播等,这类广播不仅包括音频数据,还具有叠加的各种控制数据,那么系统控制器11能够从该数据识别记录在磁光盘1上的曲目的变化点。另外,在通常的FM/AM广播情况下,电平信息SLV2是受监视的,曲目变化点可由在一定时间周期内(例如2-5秒)连续保持的零电平确定。
这还适用于除无线电广播之外的其它广播,例如电视广播和各种卫星广播等。
7、各种变型的实例除上面已描述的几个实施例之外,本发明还可有多种变型。
例如,这里仅对以磁光盘作为记录介质的实施例作了说明,但本发明还可应用于采用诸如数字音带等的带形记录介质或固态存储器等的记录设备。
另外,本发明并非仅限于音频数据的记录,还可用于诸如图像数据或字符数据之类的计算机用数据的记录。
再者,在此实施例中,判定曲目是否要保留记录在磁光盘1上是基于用户收集键的操作,但其它方式也是可以考虑的。例如,在图1的实施例中,每一曲目在光盘播放机上重放的次数可以进行统计和存储,频繁重放的曲目被定为有效曲目并作为记录曲目保留在磁光盘1上。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记录设备设置有用于鉴别所输入信息中的信息单位变化的信息单位判定装置,并采用了记录控制装置,此控制装置根据所输入的信息用记录装置自动地将输入信息记录在记录介质上。设置有效或无效判定装置用于判定该信息单位作为正记录的信息单位是有效还是无效。另外,记录信息单位选择和处理装置对由记录装置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记录信息进行规定的处理,以便只允许由有效或无效判定装置判定为有效的信息单位作为记录数据保留在记录介质上。
结果,用户能够做到保留例如仅仅是其喜爱的那些信息单位在记录介质上,而不用知道记录操作,并可容易地制备出其喜爱的盘片。
权利要求
1.一种记录设备,用于在记录介质上记录信息,该记录介质具有用于记录输入信息的节目区和用于记录管理输入信息的管理信息的管理区,该设备包括信息单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输入信息中信息单位的变化;记录装置,用于在所述节目区上记录所述输入信息以及在所述管理区上记录所述管理信息;有效或无效判定装置,用于判定由所述信息单位检测装置检测的每一信息单位的记录操作是有效还是无效;和管理信息编辑装置,用于以如此方式编辑所述管理信息,即,只有由所述有效或无效判定装置判定为有效的信息单位保留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而判定为无效的信息单位从所述记录介质上擦除,在所述管理信息编辑装置上编辑的所述管理信息记录于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管理区中。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记录设备,其中,所述信息单位检测装置根据与所述输入信息一起输入的控制信号检测所述输入信息的所述信息单位的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的记录设备,其中,所述信息单位检测装置根据所述输入信息的状态检测所述输入信息的所述信息单位的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1的记录设备,还包括记录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输入信息自动地控制所述输入信息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节目区上的记录。
5.根据权利要求1的记录设备,其中,所述管理信息编辑装置管理记录有被判定为无效的所述信息单位的所述节目区,将其作为可记录区,并编辑被判定为有效的所述信息单位的节目号。
6.根据权利要求1的记录设备,还包括记录装置控制装置,用于以如此方式控制所述记录装置,即,用随后的信息单位重写记录有由所述有效或无效判定装置判定为无效的信息单位的所述节目区。
7.一种复制系统,用于将从第一记录介质上再现的信息复制到第二记录介质上,该系统包括信息单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从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再现的信息的信息单位的变化;记录装置,用于将管理信息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上,以管理从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再现的信息和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上的信息;有效或无效判定装置,用于判定由所述信息单位检测装置检测的每一信息单位的记录操作是有效还是无效;和管理信息编辑装置,用于以如此方式编辑所述管理信息,即,只有由所述有效或无效判定装置判定为有效的信息单位保留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上,而判定为无效的信息单位从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上擦除;在所述管理信息编辑装置上编辑的所述管理信息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管理区上。
8.根据权利要求7的复制系统,其中,所述信息单位检测装置根据与从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再现的所述信息一起输入的控制信号检测所述输入信息的所述信息单位的变化。
9.根据权利要求7的复制系统,其中,所述信息单位检测装置根据从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再现的所述信息的状态检测所述输入信息的所述信息单位的变化。
10.根据权利要求7的复制系统,还包括记录控制装置,用于自动地控制从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再现的所述信息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上的记录。
11.根据权利要求7的复制系统,其中,所述管理信息编辑装置管理记录有被判定为无效的所述信息单位的区域,将其作为可记录区域,并编辑被判定为有效的所述信息单位的节目号。
12.根据权利要求7的复制系统,还包括记录装置控制装置,用于以如此方式控制所述记录装置,即,记录有由所述有效或无效判定装置判定为无效的信息单位的所述节目区用随后的信息单位重写。
13.一种记录设备,用于在记录介质上记录信息,该记录介质具有用于记录输入信息的节目区和用于记录管理输入信息的管理信息的管理区,该设备包括信息单位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输入信息的信息单位的变化;记录头,用于在所述节目区记录所述输入信息,以及在管理区记录所述管理信息;有效或无效判定部分,用于判定由所述信息单位检测器检测的每一信息单位的记录操作是有效还是无效;和管理信息编辑器,用以如此编辑所述管理信息,即,只有由所述有效或无效判定部分判定有效的信息单位保留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而判定为无效的信息单位从所述记录介质上擦除,在所述管理信息编辑器上编辑的管理信息记录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管理区上。
14.一种复制系统,用于将从第一记录介质再现的信息复制到第二记录介质上,该系统包括信息单位检测器, 用于检测从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再现的信息的信息单位的变化;记录头,用于将管理信息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上,以管理从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再现的信息和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上的信息;有效或无效判定部分,用于判定由所述信息单位检测器检测的每一信息单位的记录操作是有效还是无效;和管理信息编辑器,用于以如此方式编辑所述管理信息,即,只有由所述有效或无效判定部分判定为有效的信息单位保留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上,而判定为无效的信息单位从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上擦除,在所述管理信息编辑器上编辑的所述管理信息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管理区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记录设备和复制系统,它包括用于检测信息的信息单位的变化的信息单位检测器;用于记录信息的记录头;用于判定由信息单位检测器检测的每一信息单位的记录操作是否有效的有效或无效判定部分;和管理信息编辑器。其中,输入信息顺序记录在记录介质上,并且可仅将经判定是用户所需的信息保留在记录介质上,同时可将经判定不是用户所需的信息擦除。
文档编号G11B20/10GK1148242SQ96108448
公开日1997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1996年5月11日 优先权日1995年5月11日
发明者久松伸明, 富隆一郎, 吉光寺宏幸 申请人:索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