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盘的储存容器和支承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48625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存储盘的储存容器和支承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存储盘的储存容器和支承件,特别涉及一种设计成甚至在运输有中心孔的存储盘的时候,也能牢固地保持存储盘的储存容器和支承件。
根据传统的设计用作保持或运输存储盘的储存容器,每个存储盘一般通过使其外边缘在由上壳和下壳构成的储存容器中就位而保持在容器中。
例如,从图29和30所见,上述传统储存容器9由上壳7和下壳8构成,存储盘2首先放入下壳8中,然后用上壳7把下壳8盖上,从而保存存储盘。图29显示的是储存容器9的上壳7与下壳8分开的状态。这个上壳7构成如下,即它包括L形边缘72,一对沿边缘72的内边缘形成的凹进部71,和一对从边缘72的相对两端部下悬的舌73。
舌73由有平表面的边缘部732和边缘部732包围的内突中心部731构成。每个舌73都向其远端收缩。另一方面,下壳8在接近其上边处有包围下壳8开口的边缘82。而且,下壳8在其两个侧壁84上有U形切口部83,并且在其内壁上有多个允许多个存储盘放入并保持在那里的槽81。
图30表示通过图29所示的上壳7和下壳8把存储盘2保持在储存容器9中的状态。这里,存储盘2按下文所述方式保持在其中。即,在所需数量的存储盘2放入下壳8后,上壳7放在下壳8上,使上壳7的舌73分别安在下壳8的U形切口部83中,从而允许边缘72与边缘82接合。结果上壳7与下壳8连为一体。同时,存储盘2的外边缘部被上壳7的凹进部71的内壁下压,因此使得存储盘2保持在下壳8的槽81中。
然而,由于存储盘靠其外边缘部受到所述存储盘储存容器中的上壳内表面和下壳槽两者的压力而保持在储存容器中,在储存容器运输过程中的摇摆振动就很可能使存储盘的外边缘部被擦伤,因此产生细颗粒,对存储盘的外边缘部造成损害。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上壳从下壳上取下时,存储盘的外缘表面会不小心与上壳相碰。
本发明就是在这些情况下开发的,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存储盘的储存容器,这种储存容器能使存储盘保持在由上壳和下壳构成的储存容器中而不使存储盘的外缘表面受到损害。
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存储盘的储存容器,该储存容器包括一个上壳;一个下壳;和一个支承件,这个支承件适于固定在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并插入每个所述存储盘的中心孔中保持所述存储盘,使得所述存储盘的外边缘部在所述储存容器中不受干涉。
根据本发明的存储盘的储存容器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上壳在其顶部有凸起平部,所述下壳有上突的平底面。
根据本发明的存储盘的储存容器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上壳和下壳通过铰链机构连接,使上壳和下壳可相对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存储盘的储存容器的再一个优选实施例,上壳有用于压支承件的压面,而下壳有允许支承件安装在那里的凹进部,使支承件保持在凹进部和压面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可装于存储盘的储存容器中的存储盘的支承件,包括两个宽短条,每个条都有保持存储盘的凹口侧;和两个窄长条,每个条都有保持存储盘的凹口侧;这些短条和长条通过它们的侧边互相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可折叠环,其中所述两个窄长条可折叠入所述两个宽短条之间的空间,并且通过所述凹口侧的相对侧,做得可相互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可装于存储盘的储存容器中的存储盘的支承件的优选实施例,此支承件包括两个有保持存储盘的凹口侧的条,其中,所述两个条通过弹簧可折叠地相互铰接,通过克服弹簧张力,相对地压所述两个条能使所述两个条的张开角度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可装于存储盘的储存容器中的存储盘的支承件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支承件包括一块板和两个固定在所述板的相对两侧的杆,其中,所述板有在与所述杆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细长槽,并且所述板能通过所述杆的旋转缠绕在所述杆上。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存储盘的储存容器和支承件设计得在使支承件固定于上壳和下壳之间的同时,通过形成于每个存储盘的中心孔保持存储盘,以使存储盘的边缘部处于自由状态,这就有可能防止存储盘的边缘部或存储部通过其与储存容器的接触而受到损害。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存储盘的储存容器和支承件特别适于用来管理和运输存储盘。
下面结合


本发明。附图中图1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储存存储盘的容器的透视图,其中容器的上壳和下壳互相分开;图2是图1所示支承件处于折叠状态的透视图;图3是一存储盘由图1所示支承件轴向支承状态的透视图;图4是通过利用图2和3所示支承件把存储盘保持在图1所示储存容器状态下的透视图;图5是由上壳和下壳构成的储存容器取自图4中A-A剖面的断面图;图6是图5所示储存容器一个在一个之上摞起状态的侧视图;图7是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存储盘的储存容器的透视图,其中上壳和下壳互相分开;图8是图7所示支承件压缩状态的透视图;图9是图7所示支承件使用状态的透视图;图10是表示存储盘通过利用图8和9所示支承件被保持在图7所示储存容器中的透视图;图11是由上壳和下壳构成的储存容器取自图10中B-B剖面的断面图;图12是不同于图1所示上壳和下壳的存储盘的储存容器的透视图,其中上壳和下壳分开;图13是表示存储盘通过利用图2和3所示支承件被保持在图12所示储存容器中的透视图;图14是由上壳和下壳构成的储存容器取自图13C-C剖面的断面图;图15是一不同于图1所示的支承件在折叠状态的透视图;图16是一存储盘由图15所示支承件轴向支承状态的透视图;图17是取自图16中D-D剖面的支承件的断面图;图18是图16所示支承件的断面图,其连接状态解除;图19是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用于存储盘的储存容器的透视图,其中上壳和下壳互相分开;图20是图19所示支承件装于储存容器之前的透视图;图21(a)是支承件取自图20中E-E剖面的断面图;图21(b)是支承件取自图20的F-F剖面的断面图;图22是表示存储盘与缠绕装置相对位置的透视图;图23是表示存储盘与缠绕装置及支承件相对位置的透视图;图24是图22和23所示缠绕装置的透视图;图25是图19所示支承件在存储盘轴向支承在其上之前的透视图;图26是图19所示支承件在存储盘轴向支承在其上的透视图;图27是表示存储盘通过利用图20至26所示支承件保持在图19所示储存容器中的透视图;图28是由上壳和下壳构成的储存容器取自图27中G-G剖面的断面图;图29是现有技术中存储盘的储存容器的透视图,其中上壳和下壳互相分开;图30是存储盘被保持在图29所示的上壳和下壳之间时储存容器的透视图。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用于存储盘的储存容器由透明塑料制成。
图1表示用于存储盘的储存容器(或存储盘储存容器)的第一个实施例,或称存储盘储存容器1的透视图,其中上壳3和下壳4互相分开。透明上壳3在其顶面有凸起平部31,而在其下部有L形边缘32,这个边缘32有一对接合部33,每个接合部33都从上壳3的相对两长侧的中部向下延伸。另一方面,透明塑料下壳4在其中底部有上突的平底面41,其上边部有L形边缘42,这个边缘42有一对凹进部423,每个凹进部423在其相对的短侧的顶421的中部形成。塑料支承件5的相对两端部放在L形边缘42的凹进部423上,由L形边缘42支承。支承件5设计成能穿进多个存储盘2的中心孔21中,以便通过把每个存储盘2固定在每个在支承件5侧部制出的凹口(切口)55中而保持存储盘22。
图2和3是表示图1所示塑料支承件5的结构的透视详图。具体地,图2表示支承件5在使用前的收拢状态,而图3表示使用中存储盘2由支承件5轴向支承的状态。
现参照图2来详细说明支承件5的结构。支承件5包括两个宽短条51和52,它们在一个主平面的相对的侧边都有多个用于保持存储盘2的凹口55,支承件5还包括两个窄长条53和54,它们在一个主平面的侧边部都有多个用于保持存储盘2的凹口55。短条51和52通过在其间形成的可弯折互连部56a相互连接。窄长条53和54也通过其间形成的可弯折互连部56b相互连接。短条51和窄长条54通过位于连接部56a对面的短条51的侧边和位于连接部56b对面的长条54的侧边之间形成的可弯折连接部56c相互连接。同样,短条52和窄长条53通过位于连接部56a对面的短条52的侧边和位于连接部56b对面的长条53的侧边之间形成的可弯折部56c相互连接。结果,这些短条51和52及长条53和54构成了一个环。本环构成中,短条51和52位于长条53和54纵向中部,从而使得长条53和54的相对端成为伸出部57。
如上所述,由互连结构构成的支承件5,以一对窄长条53和54之间的互连部56b可沿一对宽短条51和52之间的互连部56a的方向弯折和叠起这种方式被做成可收拢的。这样,折叠状态下支承件5的总宽就比存储盘2的中心孔21的内径小,因此通过收拢这些短条51和52及长条53和54,可容易地将支承件5放入存储盘2的中心孔21中。
此外,通过利用胶带或粘结剂,或通过利用在这些用塑料模制出的条之间形成薄的模制部,可把这些条互相连在一起。
图3表示图2所示折叠的支承件5用于支承存储盘2的状态。即支承件5以折叠状态放入存储盘2的中心孔中,从而使每个存储盘2与每个凹口55对准。然后折叠的长条53和54展平,从而扩张开短条51和52,并使长条53和54构成三角形断面的一个边。结果,允许凹口55从存储盘2的中心孔21向存储盘2的外边缘移动,而与中心孔21的边缘部接合,这样可牢固地保持住存储盘2。
图4显示的是通过利用图2和3所示支承件5把存储盘2保持在图1所示储存容器1中的透视图。
首先,装配支承件5,使其短和长条扩张开,形成三角形断面的形状,从而牢固保持住存储盘2。然后,把支承件5的相对的伸出部57固定在形成于下壳4的L形边缘42的顶面421上的凹进部423中,由此支承件5在下壳4中就位,同时存储盘2的外边缘保持不与下壳4的内表面接触。
接着,下壳4与上壳3闭合,从而允许下壳4的L形边缘42的下悬部422与上壳3的L形边缘32的下悬部322的接合部33接合。由此,下壳4的L形边缘42与上壳3的L形边缘32紧密接触,从而封装严存储盘2而避免存储盘2的外边缘与上壳3的内表面接触。
由于下壳4和上壳3两者紧密关严,压上壳3的L形边缘32的压力表面321的压力作用在支承件5的每个伸出部57上,从而防止每个伸出部57从下壳4的L形边缘42的凹进部423脱出来。这样,支承件5的每个伸出部57可稳固地保持固定在L形边缘42的凹进部423中。
图5表示图4所示由上壳3和下壳4构成的储存容器沿图4中A-A面的断面图。即图5表示存储盘装在储存容器1中时的状态。在上壳3的L形边缘32的下悬部322的每个接合部33处,都有接合突台323。通过下壳4的L形边缘42的下悬部422和接合部33的接合突台323之间的接合,储存容器1的上壳3和下壳4以紧密密封状况相互联接在一起。而且,在上壳3的顶部制出凸起平部31,在下壳4的底部制出上突的平底面41,这样,多个储存容器1就可一个挨一个地螺起,而被支承件5沿轴向通过其中心孔21支承的存储盘2的外边缘避免与上壳3和下壳4的内表面接触。
图6表示的是,为便于运输和放置,多个储存容器一个挨一个摞起时的侧视图。即,如果一个其中装有存储盘2的储存容器1像图6所示那样摞在另一个储存容器1上,储存容器1的上壳3上的凸起平部31就允许与另一个储存容器1的上突的平底面41接合。这样,通过这种接合,即使这些储存容器1在运输中遭受摇动或振动,把储存容器1保持在摞起状态也是可能的。而且,因为存储盘2牢固地保持在储存容器1中,存储盘2可免受破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存储盘的储存容器的第二个实施例。
图7是表示这个实施例的存储盘的储存容器1的透视图,其中上壳3和下壳4是相互分开的。储存容器1以几乎与图1至5所示的储存容器相同的方式构造出。即,透明上壳3在其顶面有凸起平部31,而在其下部有L形边缘32,这个边缘32有一对接合部33,每个接合部33都从上壳3的相对的长侧中部向下延伸。另一方面,透明塑料下壳4在其中底部有上突的平底面41,而其上边部有L形边缘42,这个边缘42有一对凹进部423,每个凹进部都做在其相对的短侧的顶面421的中部。塑料支承件6的两个端部放在L形边缘42的凹进部423中,由L形边缘42支承着。支承件6设计成能穿进大量存储盘2的中心孔21中,这样,通过把每个存储盘2固定在每个支承件6侧部制出的凹口64中而保持存储盘2。
然而,这个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如图1至5所示的储存容器上,在上壳3的相对的短侧制出两个凹进部34,且支承件6由两个相同长度的长条61和62构成。
图8和9是表示图7所示塑料支承件6结构的透视详图。具体地,图8显示的是把支承件6装入存储盘2中时的压缩状态,而图9显示的是支承件6在使用中轴向支承存储盘2的状态。
现参照图8来详细说明支承件6的结构。支承件6包括两个细长条61和62,每个条都这样构造其相对的长侧沿彼此相反的侧向弯折,从而形成用于构成铰链的上侧横延伸部611和621及下侧外延长部612和622,并且在这些延长部611,612,621和622的中部(沿长度方向)制出用于保持多个存储盘的凹口64。细长条61和62通过铰链机构相互连接,这个铰链机构靠向有弹簧65置于其间的上侧横延伸部611和621装入轴向杆63来实现。
按如上所述的互连结构构成的支承件6以这种方式做成可折叠的即其张开角度可通过克服弹簧65的张力,相对地压条61和62而达到最小,这就会如图1至5所示的储存容器的情况那样容易地把支承件6放入存储盘2的中心孔21中。
图9显示的是图8所示压缩后的支承件6用于支承存储盘2的情况。即,这个支承件6以压缩状态放入存储盘2的中心孔中,使每个存储盘2与每个凹口64对准。然后,压缩后的细长条61和62解除压缩,因此允许细长条61和62张开。结果,由于弹簧65的张力,下侧外延部612和622外移,允许凹口64从存储盘2的中心孔21向存储盘2的外边缘移动,与中心孔21的边缘部接合,这样可自动而牢固地保持住存储盘2。
图10显示的是通过利用图8和9所示支承件6把存储盘2保持在图7所示储存容器1中的透视图。
首先,装配支承件6,使其细长条扩张,从而自动保持储存容器2。然后,把支承件6的下侧外延长部612和622安装在下壳4的L形边缘42的顶面421上制出的凹进部423中,由此支承件6在下壳4中就位,同时存储盘2的外边缘保持不与下壳4的内表面接触。
接着,下壳4与上壳3闭合,从而允许下壳4的L形边缘42的下悬部422与上壳3的L形边缘32的下悬部322的接合部33接合。由此,下壳4的L形边缘42与上壳3的L形边缘32紧密接触,而且同时,两个在上壳3的两侧形成的凹进压部34的内压面341被促使压支承件6的相对的两端部66,从而紧密封装存储盘2,而避免存储盘2的外边缘与上壳3的内表面接触。
由于下壳4和上壳3之间紧密关严,作用在上壳3的凹进部34的内压面341的压力防止支承件6的下侧外延长部612和622从下壳4的L形外边缘42的凹进部423脱开来。这样,支承件6的下侧外延部612和622可稳固地保持固定在L形边缘42的凹进部423中。
图11表示的是图10所示储存容器沿图10B-B面的断面图,该容器由上壳3和下壳4构成,即图11表示存储盘装在储存容器1中的状态。在上壳3的L形边缘32的下悬部322的每个接合部33,制出接合突台(钩)323。通过下壳4的L形边缘42的下悬部422和接合部33的接合突台323之间的接合,储存容器1的上壳3和下壳4以紧密密封状相互接合在一起。此外,在上壳3的顶部制出凸起平部31,在下壳4的底部制出上突的平底面41,这样,多个储存容器1就可一个挨一个地摞起,而沿轴向支承在支承件6上的存储盘2的外边缘则避免与上壳3及下壳4的内表面接触。
尽管图中未显示,为便于运输和布置,可把多个储存容器1一个挨一个地摞起。即把多个储存容器1摞起时,储存容器1的上壳3上的凸起平部31可以与另一个储存容器1的上突的平底面41接合。这样,通过这种接合,即使这些储存容器1在运输中遭受摇动或振动,也可能把储存容器1保持在摞起状态。而且,如图1至5所示情况一样,因为存储盘2牢牢地保持在储存容器1中,存储盘2可免受破坏。
尽管上面为了解释目的详细地解释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改变所述装置的结构。
例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储存容器可构造成如图12至14所示的样子,其中上壳3和下壳4通过铰链机构互连。在这个实施例中,图12表示的是一种存储盘储存容器1的透视图,其中上壳3和下壳4是相互分开的。图13表示的是该存储盘的储存容器1的上壳3和下壳4互相连在一起的透视图。尽管上壳3通过铰链机构35可旋转地与下壳4连接,除铰链机构35装置外,储存容器1的整个结构几乎与图1至5所示的储存容器的结构相同。
图14是取自图13中C-C断面的断面图,其中存储盘2保持在储存容器1中。
在这个实施例中,上壳3和下壳4在它们的一侧有两个铰链机构35。具体地,每个铰链35包括一个与上壳3的L形边缘32的下悬部325形成一体的半圆弯突326,一对与下壳4的L形边缘42的下悬部424形成一体的支承部425,和一个两端都由支承部425整体支承,其间弯突326与之可旋转地接合的轴426。
在接合突323脱离接合之后,这个上壳3可绕轴426旋转。而且,因为突326是半圆形截面的,在如图14双点划线所示倾斜情况下,通过朝铰链机构35移上壳3,可把上壳3从下壳4移开。如果靠绕铰链机构35旋转上壳3这样打开上壳3,就没有存储盘2与上壳3接触的可能,因此可避免存储盘2的外边缘表面部受损。
图1所示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存储盘储存容器的支承件的细长条,可以构造成图15至18所示的样子,其中,图15所示的是支承件10使用前的收拢状态,而图16所示的是使用中支承件10把存储盘2沿轴支承的状态。
支承件10的细长条92和93这样构造,细长条之一,也就是细长条92,在其没有制作用于保持存储盘的凹口55的一侧有交错布置的凹进部95a和凸出部96B,它们的厚度约等于细长条92的厚度的一半,而另一个细长条93也同样在其一个侧边上有适合与凹进部95a和凸出部96B接合的凹进部95A和凸出部96b。支承件10其它方面的结构几乎与图2和3所示支承件的结构相同。
图17是取自图16支承件10的D-D断面的断面图,图18是图17所示支承件10的断面图,其中支承件10的连接是松开的。
由于细长条92有厚度约等于其厚度一半的凹进部95a,而且加之,由于另一细长条93也有厚度约等于其厚度一半的凸出部95A,结果允许凹进部95a和凸出部95A相互接合。因为它们通过凹进部95a与凸出部95A相互接合,在细长条92和93的长度方向就可能提高强度。此外,由于这些细长条92和93总是在没有所述凹进部95a和凸出部95A的连接部94处彼此线性接触,就可能在连接部94上用胶带确保相对于沿条的厚度方向的力有足够的强度。
本发明的存储盘储存容器可构造成示出另一实施例的图19至28所示的结构。
图19所示是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储存容器1的透视图,其中上壳3和下壳4是相互分开的,其结构与图1至5所示几乎相同。
上壳3有凸起平部31和有连接部33的L形边缘32。另一方面,下壳4有上突的平底面41和L形边缘42,边缘42有一对分别形成于相对的短侧中部的凹进部423。
由一对杆12和13及板14构成的支承件11置于且支承在下壳4的凹进部423上。这个支承件11设计得能放入多个存储盘2的中心孔21中,通过将每个存储盘2固定在板14中做出的多个线状槽15的每一个中而保持存储盘2。
图20至26详细表示了图19所示支承件11的结构。即,图20表示支承件11上装存储盘2之前的状态。图21(a)表示取自图20所示支承件11的E-E断面。图21(b)表示支承件11取自图20的F-F断面。图22表示存储盘2相对于缠绕装置100的位置,图23表示存储盘2相对于支承件11的位置。图24表示缠绕装置100。图25显示支承件11轴向支承存储盘2之前的状态。图26显示支承件11轴向支承存储盘2时的状态。
现参照图20和21来详细说明支承件11的结构。支承件11包括两个塑料杆12和13及塑料板14,其中杆12和13通过其一侧与板14的相对两侧连为一体。
板14有大量的用于保持大量存储盘的线状槽15,每个线状槽15沿与杆12和13的长度方向直交的方向延伸。这些线状槽15的深度制作得大约相当于板14约一半厚,并且从板14的顶面14F到背面14B的方向形成(见图21)。
这些杆12和13制做得彼此间直径相同,长度相同,且在其中部(沿长度方向)与板14两端部连接成一体。具体地,这些杆12和13的长度方向定向为与线状槽15的方向直交。此外,这些杆12和13的突出的相对两端部分别有六角沉孔12a和12b以及13a和13b。还有,这些杆12和13具有十字形断面形状,以防在受压工况下产生下沉。
所述结构的支承件11设计成通过利用缠绕装置100固定存储盘2,如图22至24所示。即这个缠绕装置100由以下件组成一套支承板101a和101b,两个分别具有齿轮102B和103B且固定在支承板101a上的插入式轴102和103,导臂104,适于和任一个插入式轴102和103接合的旋钮105,及一对导杆106和107。
导臂104在其远端有一对接合突104B,并且由直径小于存储盘2的中心孔21的直径的实心圆棒制成。这个导臂104由支承板101b轴向支承。一对接合突104B适于分别和杆12和13的沉孔12a和12b接合。
这样,存储盘2就按如下方式由支承件11轴向支承。首先,把存储盘2放入盘盒200中,并且把支承板101b的导臂104插入存储盘2的中心孔21。这时,由于导杆106和107与盘盒200的长度方向的侧壁接触,导臂104被导位,因此导臂104可在不接触中心孔21的情况下从盘盒200的短侧装入存储盘2的中心孔21(见图22和23)。
支承件11以这种方式放置板14的顶面14F,即用于保持存储盘的线状槽15朝下,支承件11通过形成于支承件11一端的沉孔12a和13a适当地固定在由缠绕装置100的支承板101a轴向支承的内装轴102和103的接合突102A和103A上。
支承件11的另一端通过引入导臂104的一对接合突104B固定到位,接合突104B穿过存储盘2的中心孔21并且伸过盘盒200的短侧,进入沉孔12b和13b。还有,在支承件11和导臂104接合时,导杆106a和106b,以及107a和107b相互接合。
如果旋钮105按图25中箭号方向旋转,使顶面14F放置在杆12和13的外侧,也就是使线状槽15出现在杆12和13的外侧,那么杆12和13就由齿轮102B和103B带动旋转,这样使得板14由杆12和13卷拢。结果,杆12和13的外圆表面被板4覆盖,并且同时,线状槽15处于与杆12和13长度方向直交的方向。操纵这个如所述结构的支承件11,使杆12和13继续转动,卷拢14,直到其直径充分减小,允许支承件11很容易地进入存储盘2的中心孔21为止(见图25)。
图26显示图25所示的支承件11与存储盘2接合的状态。这里,支承件11由导杆106和107导位,并且按板14被杆12和13卷拢的状态,以存储盘2和线状槽15对准的方式进入存储盘2的中心孔21。接着,杆12和13沿与如图26中箭号所示所述板14的缠绕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结果,使线状槽15从存储盘2的中心孔21向存储盘2的外边缘移动,并且与中心孔21的边缘部接合,这就有可能牢固地保持存储盘2。
图27显示的是通过利用图20至26所示的支承件把存储盘2保持在图19所示储存容器中的透视图。
首先,支承件11在存储盘2的中心孔21中扩张从而牢固地保持存储盘2。接着,在杆12和13的伸出部16从缠绕装置100中移走后,把支承件11的杆12和13固定在下壳4的L形边缘42的顶面421上制出的凹进部423中。由此支承件11在下壳4中就位,存储盘2的外边缘保持不与下壳4的内表面接触。
接着,下壳4与上壳3闭合,因此允许下壳4的L形边缘42的下悬部422与上壳3的L形边缘32的接合部33接合。由此,下壳4的L形边缘42与上壳3的L形边缘32紧密接触,并且同时,用一对分别制在上壳3短侧的相对两中部的压凹进部36的内压面361压支承件11的杆12和13,由此就可紧密封装存储盘2,而避免存储盘2的外边缘与上壳3的内表面接触。
由于下壳4和上壳3两者紧密关严,上壳侧面的压凹进部36的内压面361的压力作用在支承件11的杆12和13上,从而防止杆12和13从下壳4的L形边缘42的凹进部423脱开。这样,支承件11的杆12和13稳固地保持固定在L形边缘42的凹进部423中。
图28表示取自图27G-G断面的,由上壳3和下壳4构成的储存容器的断面图。即,图28表示存储盘2装于储存容器1中的状态。在下壳4的L形边缘42的每个下悬部422做出接合突424。通过下悬部422,储存容器1的上壳3和下壳4以紧密密封状态相互接合在一起。而且,在上壳3的顶部制出凸起平部31,在下壳4的底部制出上突的平底面41,以使多个储存容器1可一个挨一个地摞起,而由支承件11轴向支承的存储盘2的外边缘避免与上壳3和下壳4的内表面接触。
还有,根据所述实例,上壳3,下壳4和支承件5等都图解为由透明塑料制成。然而,这些件可采用任何其它适合材料制造。
如从以上评述所见,根据本发明的存储盘储存容器构造得通过利用存储盘的中心孔牢固地保持存储盘。结果,可防止在运输存储盘时,大容量的存储盘的外边缘受损。而且,由于存储盘的支承件做成可收拢或可转动的,并且在其外边缘有凹进或突出部用以定位,简化了支承件的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存储盘的储存容器,包括上壳;下壳;和支承件,这个支承件适于固定在所述上壳和下壳之间,且插入每个所述存储盘的中心孔中保持所述存储盘,这样使得所述存储盘的外边缘在所述储存容器中不受干涉地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存储盘的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在其顶部有凸起平部,而所述下壳有上突的平底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存储盘的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和下壳分别有铰链机构,借此上壳和下壳间可相对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的存储盘的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有用于压支承件的压面,而下壳有允许支承件安在其中的凹进部,使支承件保持在凹进部和压面之间。
5.一种用在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存储盘的储存容器中的存储盘的支承件,包括两个宽短条,每个条都有保持存储盘的凹口侧;和两个窄长条,每个条都有保持存储盘的凹口侧;这些短条和长条通过它们的侧边互相连接而形成折叠环;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窄长条可折叠入所述两个宽短条之间的空间中。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存储盘的支承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窄长条通过位于所述凹口侧的相对侧,做得可相互接合。
7.一种用在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存储盘的储存容器中的存储盘的支承件,包括两个有保持存储盘的凹口侧的条;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条通过弹簧可折叠地相互铰接在一起,通过克服弹簧张力,相对地压所述两个条可使所述两个条的张开角度减小。
8.一种用在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存储盘的储存容器中的存储盘的支承件,包括一块板;和两个固定在所述板的相对两侧的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有沿与所述杆长度方向直交方向延伸的细长槽,并且通过旋转所述杆,所述板能缠绕在所述杆上。
全文摘要
一种存储盘的储存容器,包括上壳;下壳;和支承件,这个支承件适于固定在上壳和下壳之间,并插入存储盘的中心孔中保持存储盘,这样使得存储盘的外边缘在储存容器中不受干涉。
文档编号G11B23/03GK1239700SQ9910922
公开日1999年12月29日 申请日期1999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1998年6月22日
发明者臼井和夫, 菊池光宏, 关原茂, 安彦孝秀 申请人:樱井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