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传输缆线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27559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频传输缆线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高频传输缆线的构造,尤指一种可确保传输通道内的导线并列且等长的高频传输缆线构造。
以计算机内部传输介质而言,串列传输设备serial ATA为目前传输频宽最高的一种传输缆线,由于serial ATA是以两条导线(传输对transmission pair)作为一组传输通道(transmission channel)用来传输差动非归零编码信号(differential NRZ signal),因此,若同组传输通道内的导线长度差异过大,传输信号时,则将导致同一时间传输的信号无法同一时间到达输出端,这样,在同一时间由输出端发出信号,便无法在输出端同步接收(synchrony)。
在差动信号传输缆线测试领域中,两条导线相对传输时间(propagation delay)差值,即所谓的内含配对延迟差(intra pairskew),请参阅图5,其定义如下;同时传输一正极信号及负极信号给二导线(上述的两条导线),分别测定上述二信号由输入端经由二导线传输至输出端的传输时间t1、t2,其中,传输时间的测定标准以信号脉冲达到中值电压力为准,而二导线传输时间的差值|t1-t2|即是内含配对延迟差。
对于一般传输低频信号的传输缆线,由导线长短对于传输质量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载于传输缆线上的信号频率增加,尤其是到达百万兆赫(GHZ)以上的信号,二导线输出端所产生的时间差值的倒数接近其信号频率时,些时内含配对延迟差将直接影响输出信号的质量,其所带来的影响将不容忽视,而且,也将成为导线频宽限制的关键因素。
目前高频传输缆线构造,请参阅

图1,主要具有二组传输通道(transmission channel)10a、10a’,每组传输通道10a、10a’包含二独立导线(conductor)11a、11a’,并于传输通道10a、10a’两侧配置有地线(drain wire)30a,且导线11a、11a’及地线30a外侧包覆有一具屏蔽效果的内套体20a,该内套体20a由内外包含有一导电层21a及一绝缘层22a,并于最外侧披覆一外套体40a,由此构成一种高频传输缆线。
上述传输缆线构造在实际使用中仍具有以下问题传输缆线制作完成后,为方便收藏或运送,通常将该传输缆线缠绕绻曲起来,但是传输缆线在进行缠绕时,传输通道内的二导线容易因为弯折而位移,使得裁切时二导线长度不易控制,并于组设连接器之后,以传输通道承载高频信号同时,将因为二导线长度不同,造成内含配对时滞过大而在输出端无法接受同步信号,并使得传输频宽受到限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包括将每组传输通道中以执行设备通讯的二导线(两条导线)紧密连接或束缚包合成一体或者二导线之间没有间距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确保导线对能够并列对齐,避免缆线弯折时因相对路径差异而产生的信号无法同步的情形,以提供传输缆线频宽。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高频传输缆线构造,其包括有一组或一组以上以二独立导线构成的传输通道、导电层、包覆于各组传输通道外侧的绝缘层及导电层的内套体、至少一个以上配置于内套体周围与导电层邻接的地线及披覆于最外层保护缆线的外套体,其特征在于该二独立导线呈无间距地紧密结合状,以确保导线能够并列对齐,且弯折时同时发生相同的变化。
具体地说,该内套体包含有一约束导线的定位层,可将各传输通道内的二导线(即二独立导线,与上述的两条导线的含义一致)结合成一体,可确保导线能够并列对齐,避免弯折时造成导线长短不一而使信号传输无法同步,以提高缆线整体频宽。
另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是每组传输通道的二导线以排线方式制作形成。由以排线制作结合成一体的二导线同样确保其能够并列对齐,避免弯折时造成导线长短不一而使信号传输无法同步,以提高缆线整体频宽。
所述的定位层可为热熔塑胶。
所述的内套体是以带状材料包覆而形成。
所述的外套体是以PVC、PE或PP材料制作而成。
所述的导电层可为金箔(gold)、银箔(silver)或者铝箔(aluminum)。
所述的绝缘层配置于导电层内侧,且地线配置于内套体外。
所述的绝缘层也可以配置于导电层外侧,且地线配置于内套体中。
本发明的二导线能够无间距地紧密结合,使得二者可以同时、同步在运输、安装及施工过程中发生相同的变化,不会由于导线的不同位导致变化的差异,确保其能够并列对齐,避免弯折时造成导线长短不一而使信号传输无法同步,可以提高缆线整体频宽。
图1为现有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二导线传输时间差示意图。
上述每一组传输通道10、10’是以二导线11、11’形成传输差动非归零编码信号的传输对(transmission pair),令任一导线11传输正极信号,而以另一导线11’传输负极信号,并且,该内套体20至少包含有一绝缘层22、一布设于绝缘层22上防止电磁干扰形成屏蔽(shield)的导电层21及一固定导线的定位层23,该导电层21相互电连通的地线30(drain wire),由此可将外部干扰信号以内套体20及地线30与内部传输信号隔绝。
制作时,先提供二独立导线11、11’,将二导线11、11’相邻排列并用预定的合适张力拉平、拉撑,接着,提供一带状单面铺设有导电层21的绝缘体,如铝箔等,并以热熔胶材料布设于绝缘导体另一侧,形成两面分别具有导电层21及热熔胶材料的带体,此热熔塑胶是导线11外层的绝缘胶套材料相同,如Form PE或Form PP,可为PE或PP,之后,以具有热熔胶材料的表面作为内侧面,以螺旋缠绕的方式或者包含的方式将二导线11、11’紧密束缚,且于缠绕后立即加热使热熔胶熔化将二导线11、11’外层的绝缘胶套黏合成一体并成为定位层23,于是完成内套体20的制作,然后,将预备接地的地线30配置于屏蔽两侧,最后,以PVC、PE或PP材料用模具射出包覆整体成为外套体40,由此构成一可确保传输对的导线11、11’并列等长的高频传输缆线。
请参阅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剖面示意图,制作时,是以排线制成的二导线11b、11b’作为一组以执行设备通讯的传输通道10b,将二导线11b、11b’相邻排列并以预定张力拉平、拉撑,接着提供一带状单面铺设有导电层21的绝缘层22,如铝箔等,以具有金属材料的侧面作为外侧面,以螺旋状的方式紧密缠绕二导线11b、11b’,将二导线11b、11b’完整包覆形成内套体20b,并于内套体20b外侧配置有至少一个以上与导电层21邻接的地线30,最后,以PVC、PE或PP材料用模具射出包覆整体成为外套体40,由此,构成一可确保传输对的导线11b、11b’并列等长的高频传输缆线。
再请参阅图4,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制作时,以排线的形式制成的二导线11b、11b’作为用以执行设备通讯的传输通道10,将二导线11b、11b’相邻排列并以预定的合适张力拉平、拉撑,且将地线30配置于传输通道10两侧,接着,提供一带状单面铺设有导电层21的绝缘层22,如铝箔等,用具有金属材料的侧面作为内侧面,以螺旋状的方式紧密缠绕二导线11,将二导线11完整包覆形成内套体20c,并于内套体20c外侧配置有至少一个以上与导电层21邻接的地线30,最后,以PVC、PE或者PP材料用模具射出包覆整体成为外套体40,由此构成一可确保传输对的导线11b、11b’并列等长的高频传输缆线。
上述的构造,可由定位层或者以排线制作的方式将构成传输通道的导线紧密结合形成一体,使二导线位置保持并列,不会发生错位或者长短不一的情形,由此在传输信号时,能够有效降低传输对输出端的时间差,增加缆线频宽。
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并不是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全部列举,凡是相同或者类似的结构并达到上述的目的的方案,都是可行的。
权利要求
1.一种高频传输缆线构造,其包括有一组或一组以上以二独立导线构成的传输通道、导电层、包覆于各组传输通通道外侧的绝缘层及导电层的内套体、至少一个以上配置于内套体周围与导电层邻接的地线及披覆于最外层保护缆线的外套体,其特征在于该二独立导线呈无间距地紧密结合状,以确保导线能够并列对齐,且弯折时同时发生相同的变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传输缆线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内套体包含有一拘束导线的定位层,可将各传输通道内的二导线结合成一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传输缆线构造,其特征在于每组传输通道的二导线以排线方式制作形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频传输缆线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定位层可为热熔胶材料。
5.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高频传输缆红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套体是以带状料材包覆而形成。
6.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高频传输缆线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达的外套体是以PVC、PE或PP材质制作而成。
7.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高频传输缆线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层可为金箔(gold)、银箔(silver)或铝箔(aluminum)。
8.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高频传输缆线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达的绝缘层配置于导电层内侧,且地线配置于内套体外。
9.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高频传输缆线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层也可配置于导电层外侧,且地线配置于内套体中。
全文摘要
一种高频传输缆线构造,包括有一组或一组以上之传输通道、包覆传输通道且具屏蔽效果的内套体、地线及外套体,其中,该每组传输通道中执行设备通讯的二导线系紧密连结或束缚包合成一体,以确保导线对能够并列对齐,起避免缆线弯折时因相对路径差异而产生之讯号无法同步的情形,以提升传输缆线频宽。
文档编号H01B7/08GK1414572SQ0212647
公开日2003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18日
发明者张哲嘉 申请人:东莞蔻玛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