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滑动式电气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滑动式电气部件,特别是涉及在摄像机等电子设备的变焦控制器等中使用的、中心复位到中立位置的滑动式电气部件的结构。
背景技术:
图12和图13表示现有技术的滑动式电气部件的结构。图12是主要部分的纵剖面图,图13是主要部分的横剖面图。
作为现有技术的滑动式电气部件的结构,由以下部分构成通过弯折金属板等形成箱形的壳21,构成可移动地容纳在该壳21的内部、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的操作构件的滑动体22,设置在该滑动体22的两侧、对滑动体22向中立位置施加力的一对复位弹簧23、23,保持在前述滑动体22上、与滑动体22一起移动的由导电材料构成的接触片24,固定与该接触片24接触或脱离的固定端子25、安装在前述壳21的下面的绝缘基板。
在壳21的上面板上,形成滑动体22的操作按钮22a从其中突出并滑动移动的方形孔21a,在与该方形孔21a的移动方向相对向的两个边部上,形成向壳21的内部整体弯折的弹簧固定片21b、21b。在所述弹簧固定片21b、21b与前述壳21的两个内侧面之间,分别固定前述一对复位弹簧23、23。
在滑动体22的上面的中央,设置从方形孔21a向外部突出的操作按钮22a,在夹持该操作按钮22a的上面的两侧上,沿着由两侧面部向滑动移动方向形成作为前述复位弹簧23的退避部的略微偏大的弹簧退避槽22b、22b,进而,形成与该弹簧退避槽22b、22b连接而作为在前述滑动体22滑动时前述弹簧固定片21b、21b的退避部的、略微偏小的固定片退避槽22c、22c。
另外,在弹簧退避槽22b和固定片退避槽22c的连接部上形成阶梯部22d,而且通过一对复位弹簧23、23的一端分别与滑动体22的两个阶梯部22d、22d接触,对滑动体22向壳21的中央位置施加力。此外,在滑动体22滑动移动时,一面由阶梯部22d按压来压缩复位弹簧23,前述滑动体23一面沿滑动方向移动。这时,通过前述弹簧固定片21b穿过前述滑动体22的固定片退避槽22c,可以对前述滑动体22的滑动移动不产生妨碍,能够可靠地进行移动。
作为滑动式电气部件的动作,当抵抗前述复位弹簧23所施加的力而沿图12的左右任何一个方向按压前述操作按钮22a时,接触片24也一起移动,通过接触片24与固定端子25接触或脱离,进行电路的切换。此外,当从这种状态解除对操作按钮22a进行按压时,利用前述复位弹簧23所施加的力,操作按钮22a复位到原来的中央位置。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的滑动式电气部件的结构中,用一对复位弹簧23、23按压滑动体22的阶梯部22d,使之复位到与弹簧固定片21b接触的中立位置,并使之保持在中立位置上,但有时会出现阶梯部22d之间的长度与弹簧固定片21b之间的长度有差异的情况。当阶梯部22d之间的长度比弹簧固定偏21b之间的长度长,并且,由于复位弹簧本身的偏移引起的弹性力的偏移以及由于弹簧固定片21b的弯折精度误差引起的所容纳的复位弹簧的长度的不均匀造成的大小的偏移以及弹簧力的方向的偏移时,向滑动体22(操作按钮22a)的中立位置的复位精度会产生恶化。此外,当阶梯部22d之间的长度比弹簧固定片21b之间的长度短时,会由此产生滑动体22在中立位置处的晃动。
发明内容
从而,在本发明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向中立位置复位精度高的自动复位型的滑动式电气部件。
为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作为第一种方案,是一种滑动式电气部件,该滑动式电气部件包括操作构件,设置了能够滑动移动的滑动片或导电图形之一;壳,对前述操作构件的滑动移动进行导向;及弹性构件,以夹持前述操作构件的方式设置一对,位于前述操作构件侧的一个端部定位在前述操作构件和前述壳上,另一个端部与前述壳相接地配置、且以可沿前述操作构件的滑动方向压缩的方式配置;其特征为,借助前述弹性构件,前述操作构件沿与前述滑动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
此外,作为第二种方案,在第一种方案中,其特征为,前述弹性构件的位于操作构件侧的一个端部,以在前述操作构件的滑动移动方向上长度不同的方式设置锥形。
此外,作为第三种方案,在第二种方案中,其特征为,用螺旋弹簧形成前述弹性构件,将前述螺旋弹簧配置成ハ字形,且将容纳前述螺旋弹簧的前述壳部分也设置成ハ字形。
此外,作为第四种方案,在第二或第三种方案中,其特征为,将前述锥形面形成为圆弧面。
此外,作为第五种方案,在第一种方案中,其特征为,在前述操作构件的位于前述弹性构件的一个端部相连接的部分上,以在前述操作构件的滑动移动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的方式设置锥形。
此外,作为第六种方案,在第一~第五种方案的任何一个中,其特征为,在前述弹性构件和前述操作构件之间加装间隔件。
此外,作为第七种方案,在第三种方案中,其特征为,将前述操作构件以滑动移动的方式设置成弧状。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卸下滑动式电气部件的底座和滑动片时的操作构件与复位弹簧的结合状态的平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滑动式电气部件的纵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滑动式电气部件的操作构件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滑动式电气部件的壳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滑动式电气部件的壳的纵剖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滑动式电气部件的操作构件的底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滑动式电气部件的操作构件的纵剖面图。
图8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滑动式电气部件的主要部分的纵剖面图。
图9是图8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说明图。
图10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滑动式电气部件的主要部分的横剖面图。
图11是图1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说明图。
图12是表示现有技术的滑动式电气部件的主要部分的纵剖面图。
图13是表示现有技术的滑动式电气部件的主要部分的纵横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本发明的实施例示于图1至图7。图1是表示滑动式电气部件的底座和滑动片卸下的操作构件与复位弹簧结合的状态的平面图,图2是滑动式电气部件的纵剖面图,图3是表示操作构件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图4是壳的平面图,图5是其纵剖面图,图6是操作构件的底面图,图7是其纵剖面图。
此外,在图1、图3中,为了方便起见,以将操作构件和复位弹簧重叠和透视的状态进行表示,以便很好地了解操作构件与复位弹簧的结合及动作状态。
在图中,壳1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上面及正面开口的有底的箱形,在中央形成横长形的容纳部1a,在该容纳部1a的上侧形成同样横长形的开口部1b。此外,前述壳1的上面形成平缓的圆弧状,前述开口部1b的上面也沿着它形成圆弧状。
在前述容纳部1a的内侧面的大致中央的两侧,形成一对弹簧容纳部1c、1c,该一对弹簧容纳部1c、1c由沿着与壳1的上面的圆弧具有大致相同的中心的圆弧、且稍稍倾斜的状态(ハ字形配置)的长槽构成,该弹簧容纳部1c的长度方向的相对向的内侧面,成为将后面描述的复位弹簧(弹性构件)2的两个端部定位的壁部1d、1d。此外,在前述一对弹簧容纳部1c、1c之间,形成比前述弹簧容纳部1c的宽度稍窄的深底的连接槽部1e,以便连接两者,此外,在与前述弹簧容纳部1c相对向的一对前述壁部1d、1d之间,形成与所述连接槽部1e相连的、对后面描述的驱动体部4a的突起部4d进行滑动导向的滑动槽部1f、1f。
在这种情况下,前述连接槽1e和滑动槽部1f、1f以相同的大小连续地形成,并且,与将前述弹簧容纳部1c形成为直线状所不同的是,形成为与前述开口部1b的上面的圆弧状具有同一个中心点的圆弧状。
此外,在靠近容纳部1a内底面的侧面上,形成由与前述开口部1b的上面的圆弧状具有同一个中心点的圆弧状的长槽构成的导向槽部1g。通过使设置在后面描述的操作构件4的驱动体部4a上的导向突起部4e及突起部4d在该导向槽部1g及滑动槽部1f内进行导向滑动,操作构件4沿圆弧滑动移动。但是,在两者之间形成预定的间隙。
在前述壳1的一对弹簧容纳部1c、1c中,容纳保持着由卷绕成线圈状的金属线材构成的一对复位弹簧2、2。在这种情况下,复位弹簧2的两个端部压缩接触弹簧容纳部1c的相对向的壁部1d、1d,借此,通过对复位弹簧2的两个端部进行定位,将复位弹簧2保持在弹簧容纳部1c内。此外,一对复位弹簧2、2在相对向地配置的一端侧的壁部1d、1d上,分别配置由具有橡胶等弹性的材料构成的间隔件3,从而,一对复位弹簧2、2的一端侧经由间隔件3与壁部1d接触。设置在后面描述的操作构件4的驱动体部4a上的突起部4d被夹持在该间隔件3、3之间,传递一对复位弹簧2、2的弹簧力,将前述操作构件4保持在中立位置。
操作构件4利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由平面大致为方形的驱动体部4a、具有在该驱动体部4a上侧设置的圆弧状凸缘部4b的操作突起(knob)4c、以及支承复位弹簧2的一个端部的支承部4e形成。在前述驱动体部4a的一个侧面上,在其大致中央位置,设置呈细长圆弧状向图1的横向突出的突起部4d,该突起部4d与壳1的连接槽部1e结合。此外,突起部4d的两个端部形成向外突出的曲面状,通过该曲面状的两个端部与间隔件3接触,使间隔件3弹性变形。此外,突起部4d的两个端部之间的距离,在其尺寸存在偏移的情况下,比位于下方的壁部1d之间的距离长,比位于上方的壁部1d之间的距离小。
这样,在通过弹簧容纳部1c的连接槽部1e连接的一侧的壁部1d上,配置由与复位弹簧2的另一端接触的弹性材料构成的间隔件3,由于在与连接槽部1e结合的驱动体部4a上设置的突起部4d的两个端部的曲面被形成为、与间隔件3的另一端接触而使间隔件3弹性变形,所以,在操作构件4复位到中央位置时,可以抑制驱动体4a的突起部4d与复位弹簧2的端部接触时的碰撞声。
此外,在突起部4d的下侧,沿着与突起部4d相同的突出方向突出地设置着跨过平面的两个端部且呈细长圆弧状的导向突出部4e,该导向突出部4e可滑动地结合到形成于壳1的容纳部1a上的导向槽部1g上。
通过突起部4d与在壳1的容纳部1a上形成的连接槽部1e和滑动槽部1f结合的同时,导向突出部4e与导向槽部1g结合而进行滑动导向,将操作突起4c呈圆弧状地滑动操作。在这种情况下,设置了驱动体部4a的平面成为与容纳部1a的内底面滑动的滑动面,导向突出部4e和导向槽部1g并不一定是必须的,可以根据需要而形成。
此外,由于一对复位弹簧2、2被配置成ハ字形,所以,在中立位置附近,从形成操作构件4的细长圆弧状的突起部4d的两端的稍下方,施加一对复位弹簧2、2的弹性力,所以,操作构件4被推向图1的上方,一直移动到突起部4d的上面与连接槽部1e的上侧内表面接触为止。这时,由于壁部1d之间的距离随着向上方行进而变长,所以伴随着该操作构件4位于上方,复位弹簧2、2在操作构件4侧的端部靠近壁部4d。其中,在弹性力之差超过预定值的情况下,中立位置的偏移的最大值成为突起部4d的长度与壁部1d之间的长度之差。从而,当复位弹簧2、2在操作构件4侧的端部接近壁部1d时,即使在由此造成的具有左右复位弹簧2、2的弹性力之差的情况下,在操作构件4的中立位置的位置偏移也很小。
此外,在操作构件4位于上方的状态下,即使突起部4d稍长于连接槽部1e,复位弹簧2、2(弹性构件)两者也基本上均等的弹性变形,两个间隔件3、3成为与突起部4d和壁部1d接触的状态,即使左右复位弹簧2、2的弹性力有差别,操作构件4的中立位置也不会偏移。
此外,如果操作构件4能够充分地向上方移动的话,则操作构件4向上方移动,直到变成两个间隔件3、3不发生弹性变形而与突起部4d和阶梯部1d连接的状态,即使左右复位弹簧2、2的弹性力具有差别、弹性构件的变形量有差别,操作构件4的中立位置也不会偏移。
这样,通过将滑动槽部1f形成为圆弧状,使驱动体部4a的突起部4d在滑动槽部1f上滑动,能够对操作突起4c以圆弧状进行滑动操作和保持,所以,在可以增大操作突起4c的滑动操作范围,而且可以缩小驱动体部4a在滑动方向上的尺寸,所以,能够在确保操作突起4c的操作性能的同时使之小型化。
此外,在驱动体部4a的相对向的平面的另一个平面上,固定有由导电性金属材料构成的滑动片5。在该滑动片5上设置着多个单臂状的接触片5a,该接触片5a与设置在后面描述的底座6上的导电图形(图中未示出)接触和脱离。
底座6由酚醛树脂等叠层板构成,在表面上形成由钢箔及碳等导电材料构成的导电图形(图中未示出),并形成可变电阻器的集电体和电阻体。此外,在背面固定有用前述导电图形和通孔等连接的导电性金属板制成的外部端子7。
前述底座6,其背面侧成整体固定在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的平板状的盖8上,前述导电图形以和固定在前述驱动体部4a上的前述滑动片5的接触片5a接触脱离的方式相对向地安装在前述壳1上。此外,在形成前述滑动片5和前述导电图形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前述驱动体部4a上形成前述导电图形、在前述底座6上形成前述滑动片5。
在组装上述结构的滑动式电气部件时,将前述间隔件3插入前述壳1的一对前述弹簧容纳部1c、1c的相对向的一端侧的壁部1d、1d内,在与一端侧接触的状态下,把前述复位弹簧2插入到该间隔件3的另一端侧内。
其次,通过将在前述操作构件4的驱动体部4a的滑动面上设置的前述突起部4d和前述导向突出部4e,插入到在前述壳1的容纳部1a上设置的前述连接槽部1e和前述导向槽部1g内而使之重合,将成整体固定设置了前述导电图形的前述底座6的前述盖8,被覆在固定于与之相反的一个侧面上的前述滑动片5上,通过用铆接或粘结等方法安装,而完成组装。
这样,由于在前述操作构件4的前述驱动体部4a上,以形成前述突起部4d的滑动面、及固定前述滑动片5的一个侧面表里相对向的方式形成,所以,在把前述间隔件3和前述复位弹簧2安装到前述壳1的前述弹簧容纳部1c上之后,从上面将设置了前述操作构件4的前述突起部4d的滑动面朝下重叠安装,从其上方对成整体固定着设置了导电图形的前述底座6的前述盖8,来完成组装,所以组装简单,可提高作业性。此外,由于导电图形形成为前述驱动体部4a的一个侧面为平坦面的形状,容易形成导电图形。
其次,用图1及图3说明上述结构的滑动式电气部件的动作。
首先,在图1所示的初始状态,操作构件4(操作突起4c)位于中立位置,在这种状态下,驱动体部4a的突起部4d被插入到连接槽部1e内,突起部4d的两个端部与一对间隔件3、3接触,利用一对复位弹簧2、2所施加的力,经由一对间隔件3、3,将操作钮4c保持在中立位置。
这时,成为均衡地保持一对复位弹簧2、2两者所施加的力的状态,此外,由于突起部4d的两个端部之间的距离,其尺寸比位于下方的壁部1d之间的距离长,所以,可以抑制处在中立位置的前述操作突起4c的晃动。
此外,由于利用复位弹簧2、2将操作构件4推向上方,变成两个间隔件3、3与突起部4d和壳壁部1d接触的状态,所以,位于预定的中立位置。
例如如图3所示,当从这种状态,将操作突起4c向图中所示的左方按压时,操作突起4c向左侧滑动移动,随之突起部4d在滑动槽部1f内滑动导向、导向突出部4e在导向槽部1g内滑动导向,从而驱动体部4a向左方呈圆弧状滑动移动。伴随着该滑动移动,突起部4d的左端部经由间隔件3抵抗配置在左侧的复位弹簧2所施加的力来压缩复位弹簧2。在这种滑动移动的同时,滑动片5的接触片5a在底座6的表面上滑动,与导电图形接触,成为接点接通的状态。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右侧复位弹簧2被容纳在右侧的弹簧容纳部1c内,从而,右侧的复位弹簧2的操作构件4侧的一个端部(实际连接的是右侧的间隔件3)离开操作构件4的突起部4d的右端部。
这时,驱动体部4a成为突起部4d沿着形成为圆弧状的滑动槽部1f呈圆弧状地滑动移动,另一方面,与圆弧状滑动槽部1f相对应的弹簧容纳部1c、1c形成为直线状。这样,复位弹簧2以成直线的方式配置在各复位弹簧容纳部1c内,由于复位弹簧2大致沿着突起部4d的圆弧状的滑动移动方向形成,所以当突起部4d在滑动槽部1f上呈圆弧状滑动时,复位弹簧2弯曲成直线状。这样,由于在突起部4d在滑动槽部1f上呈圆弧状滑动时,复位弹簧2可以弯曲成直线状,所以可以将复位弹簧2保持直线状态使用,此外,由于将负荷垂直地加在复位弹簧2的端面上,所以不会扭曲,而且由于不会将异常的负荷加在突起部4d上,所以,能够进行操作构件4的动作稳定且可靠的复位。此外,从中立位置进行这种向滑动方向按压的动作时,操作突起4c稍稍向下方移动,但该移动成为向电阻体的宽度方向的移动,从电阻体末端到接触片5a的距离不变,所以输出几乎不变。
当从图3的状态解除对操作突起4c的按压时,一面利用复位弹簧2、2向上方施加力,一面利用被压缩的左侧的复位弹簧2所施加的力将驱动体部4a向图1所示的中立位置复位。这时,突起部4d的右端部与被配置在右侧的复位弹簧2施加力的右侧的间隔件3接触,可以抑制这时的间隔件3所产生的碰撞声。
此外,在中立位置附近,从形成操作构件4的细长圆弧状的突起部4d的两端的稍下方施加一对复位弹簧2、2所施加的力,操作构件4被向上推到图1的上方(与滑动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且移动直至突起部4d的上面与连接槽部1e上侧的内面接触为止。此外,当突起部4d被推向上方时,由于壁部1d倾斜而配置,所以,即使突起部4d比壁部1d更加突出也会逐渐缩回,复位弹簧2的操作构件4侧的一个端部分别与壳1的壁部1d接触(实际经由间隔件3),从而可靠地将操作构件定位在中立位置。借此,操作构件4在滑动移动方向不会晃动,从而提高复位精度。此外,在前述操作突起4c被向图中所示的右方按压时,也进行与上述相同的动作,所以,在这里省略其说明。
此外,在上述第一个实施例中,前述操作突起4c及前述驱动体部4a成圆弧状滑动移动,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成直线状滑动移动(此外,在后面描述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对该例进行说明),不言而喻,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
此外,导电图形用电阻体和集电体构成所说明的滑动式可变电阻器,但也可以用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的开关图形形成导电图形,来制成滑动式开关。此外,也可以将滑动片5和导电图形的配置颠倒过来,也可以将它们设置在与驱动体部4a的操作突起4c相对向的侧面上。
此外,用螺旋弹簧形成复位弹簧2,在将复位弹簧2配置成ハ字形的同时,与壳接触的部分也形成为ハ字形,所以,复位弹簧2不会扭曲,能够沿着与操作构件4的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顺滑地移动。
此外,由于在复位弹簧2与操作构件4之间加装间隔件3,在不会影响复位弹簧2的端面形状的情况下,操作构件4可以顺滑地向与操作构件4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在用螺旋弹簧形成复位弹簧2的情况下,效果更好。
此外,由于将操作构件4以在圆弧上移动的方式容纳在壳1内,所以即使加长复位弹簧2也不会大型化,所以,能够在小型化的情况下,对应长的行程。此外,由于复位弹簧2用垂直面与操作构件4接触,所以能够顺滑的复位。
此外,根据上述第一个实施例,在操作构件4的驱动体部4a上形成突起部4d,该突起部4d沿与滑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且与一对复位弹簧2、2的另一端侧结合,而且在壳1的容纳部1a内,在驱动体部4d的滑动面下方沿着滑动方向并列地设置一对弹簧容纳部1c、1c,在该一对弹簧容纳部1c、1c之间形成连接两者的连接槽部1e,并形成前述滑动槽部1f,该滑动槽部1f与该连接槽部1e连接、且在弹簧容纳部1c、1c内对驱动体部4a的突起部4d进行滑动导向,所以,可以在与前述磁性构件4的驱动体部4a重合的位置上并列设置来形成配置复位弹簧2的前述弹簧容纳部1c,从而,与沿驱动体部4a的滑动方向排列来配置前述复位弹簧2的结构相比,可以缩小驱动体部4a的滑动方向的尺寸,所以,可以缩小整个电气部件的尺寸。
此外,在前述第一个实施例中加装间隔件3,但这并非必须的,在这种情况下,复位弹簧2、2在操作突起4c侧的端部与突起部4d相接触,并成为与壁部1d接近的状态,所以,同样可以提高在中立位置的复位精度。
其次,参照图8~图11说明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图8~图11表示作为第二个实施例的滑动式电气部件,图8是主要部分的纵剖面图,图9是图8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说明图,图10是主要部分的横剖面图,图11是图1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说明图。此外,由于该第二个实施例除下面说明的部分之外与前面说明的图12及图13的现有技术例相同,所以,除本发明的特征部分之外,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该第二个实施例中,在作为操作构件的滑动体22的弹簧退避槽22b和固定片退避槽22c的连接部,将阶梯部制成随着向上方的移动而向外侧突出的锥形部30。在滑动体22的中立位置,该锥形部30的上部从固定片21b向各复位弹簧23侧突出。从而,通过一对复位弹簧23的滑动体22侧的一个端部分别与从弹簧固定片21b突出的锥形部30接触,对滑动体22向壳21的中央位置施力。这时,由于滑动体22在与滑动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本来就具有间隙,所以,由两侧的复位弹簧23、23将滑动体22向前述垂直方向(图8中的上方向)上推,两个复位弹簧23、23在滑动体22侧的一个端部分别与各弹簧固定片21b、21b接触。借此,滑动体22被定位在图8所示的中立位置。
这样,在滑动体22的两侧设置锥形部30、30,锥形部30、30的长的部分比壳21的弹簧固定片21b、21b之间的距离长,其短的部分比壳21的弹簧固定片21b、21b之间短。
此外,该锥形部30也可以形成为圆弧面,借此,操作构件22可以顺滑地向与操作构件22的滑动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
在这种第二个实施例中,也起到和第一个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第一个实施例中,作为利用螺旋弹簧作为复位弹簧、在该复位弹簧的操作构件侧的端部所接触的部分上设置锥形面的方法,在壳上设置对应于的锥形面,但在复位弹簧使用橡胶、板簧等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复位弹簧设置在操作构件上的面的形状制成锥形,在这种情况下,与壁部1d接触的复位弹簧的面没有必要与该面是同一个面,也可以是与之垂直的面。
发明的效果如上面所说明的,根据本发明,即使弹性构件的端部所接触的壳侧的接触部之间的距离与弹性构件的操作构件侧的端部所接触的操作构件的接触部间的距离不同,操作构件也会利用弹性构件沿着与操作构件的滑动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一直移动到与壳接触为止,两者的长度差减小,从而可以提高复位精度。
此外,根据本发明,用螺旋弹簧形成弹性构件,将螺旋弹簧配置成ハ字形时,而且容纳螺旋弹簧的部分也形成为ハ字形,所以,螺旋弹簧不会扭曲,能够向与操作构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顺滑的移动。
此外,根据本发明,由于将锥形面形成为圆弧面,所以,操作构件能够向与操作构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顺滑的移动。
由于在弹性构件和操作构件之间加装间隔件,操作构件能够对弹性构件的端面形状不产生影响地向与操作构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顺滑的移动,比用螺旋弹簧形成弹性构件时更加有效。
此外,根据本发明,由于以呈弧状滑动移动的方式设置操作构件,所以,可以在小型的情况下与长的行程相对应。此外,由于螺旋弹簧用垂直面与操作构件接触,所以,能够顺滑地复位。
权利要求
1.一种滑动式电气部件,包括操作构件,设置了能够滑动移动的滑动片或导电图形之一;壳,对前述操作构件的滑动移动进行导向;及弹性构件,以夹持前述操作构件的方式设置一对,位于前述操作构件侧的一个端部定位在前述操作构件和前述壳上,另一个端部与前述壳相接地配置、且以可沿前述操作构件的滑动方向压缩的方式配置;其特征为,借助前述弹性构件,前述操作构件沿与前述滑动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电气部件,其特征为,前述弹性构件的位于操作构件侧的一个端部,以在前述操作构件的滑动移动方向上长度不同的方式设置锥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动式电气部件,其特征为,用螺旋弹簧形成前述弹性构件,将前述螺旋弹簧配置成ハ字形,且将容纳前述螺旋弹簧的前述壳部分也设置成ハ字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动式电气部件,其特征为,将前述锥形面形成为圆弧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电气部件,其特征为,在前述操作构件的位于前述弹性构件的一个端部相连接的部分上,以在前述操作构件的滑动移动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的方式设置锥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电气部件,其特征为,在前述弹性构件和前述操作构件之间加装间隔件。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动式电气部件,其特征为,将前述操作构件以滑动移动的方式设置成弧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向中立位置的复位精度的自动复位型的滑动式电气部件。利用复位弹簧(2)使操作构件(4)沿着与滑动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复位弹簧(2)的位于操作构件侧的一个端部与壳(1)接触。
文档编号H01C10/00GK1467769SQ0313834
公开日2004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02年5月27日
发明者野村暁寿, 野村 寿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