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l形接地屏蔽和差动触片对的连接器组件接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51832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l形接地屏蔽和差动触片对的连接器组件接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由接地屏蔽板隔离开的差动触片对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在电子产业中,普遍采用直角连接器来实现两个印刷电路板之间或印刷电路板与导线之间的电连接。直角连接器通常具有大量的引线接收端子,并且还具有与它们成直角的大量引脚(例如顺应针),这些引脚实现与印刷电路板的电接触。这样,可以将另一个印刷电路板上的接线柱插头或接线柱插头连接器插入到引脚接收端子中,从而在它们之间实现了电接触。电信号通过这些连接器的传送频率可以非常高,并且不仅要求端子模块中的各种不同的触片具有平衡阻抗以减小信号滞后和反射,而且要求在端子行之间实现屏蔽以减小串扰。
端子触片的阻抗匹配在美国专利第5066236号和第5496183号中已经进行了讨论。在这些专利文献中也对直角连接器进行了讨论,尤其是如何进行模块设计,以使得无需针对全新的连接器进行重新设计和改装,而是仅生产新的外壳部分,将多个相同的端子模块组装到其中,来生产较短或较长的连接器。如专利文献5066236所示,可以将屏蔽组件插在相邻的端子模块之间。可以使用插头来代替屏蔽层,或者如果不需要屏蔽层的话,可以使用较厚的端子模块来占据插入屏蔽层的缝隙。专利文献5066236中公开的屏蔽层制造和装配起来花费相对较高。专利文献5496183中公开的屏蔽模块包括固定在模块上的平板状屏蔽层并且具有一个具有平板部分形式的弹性臂,该弹性臂用于电接合基本上封装在介质材料中的触片的中间部分。不过,专利文献5496183的屏蔽层结构要求在板的相邻通孔之间有充足的间隔,以避免无意造成的短路。而且,如果要在连接器内重新定位接地触片的话,必须对绝缘模块和屏蔽层都进行调整。
在美国专利第5664968号中给出了另外一种电连接器,其中每个端子模块具有多个触片,每个触片包括一个配合接触部分、一个连接器部分和一个介于它们之间的中间部分,所述多个触片的中间部分的一部分或全部封装在绝缘网中。每个模块具有安装在其上的导电屏蔽层。每个屏蔽层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弹性臂和一个第二弹性臂,该第一弹性臂与安装有屏蔽层的模块中选定的触片之一电接合,第二弹性臂从所述模块向外伸出并且适于与连接器组件的相邻端子模块中的另一个选定的触片电接合。
在美国专利第6231391号中公开了另一种连接器装置。专利文献6231391公开了一种插头(header)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一个插头体、多个信号引脚、一个连续带和多个接地引脚,其中连续带具有形成于其上的多个屏蔽叶片。插头主体包括一个前壁,该前壁具有多个信号引脚接收开口、多个屏蔽叶片接收开口和多个接地引脚接收开口。屏蔽叶片接收开口形成为具有总体上为直角的截面。多个屏蔽叶片也是按照总体上为直角截面的形状形成的,并且与各个信号引脚相邻地定位,从而为每个信号引脚配备一个相应的接地屏蔽板。
传统的连接器组件,比如专利文献5066236、5496183、5664968和6231391,都设计成至少用于单端应用(single ended application),并且还可以用于差动对应用。在单端应用中,全部信号内容是在地电位与一个导体之间的一个方向上发送的,并且然后全部信号内容沿着地电位与一个不同的导体之间的相反的方向顺序返回。每个导体与连接器组件中的一个引脚或触片相连接,因此全部信号内容通过一个引脚或触片在一个方向上并且通过分开的引脚或触片在相反的方向上得以引导。在差动应用中,信号在一对导体上沿着第一方向得以分割和传送(并且由此通过一对引脚或触片)。返回信号也在同一对导体上沿着相反的方向得以分割和传送(并且因此通过同一对引脚或触片)。
单端与差动对应用之间信号传播路径上的差异造成了信号特性的差异。信号特性可以包括阻抗、传播延迟、噪声、畸变(skew)等等。信号特性也受到用于传送和接收信号的电路的影响。对于单端和差动应用而言,传送和接收信号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电路完全不同。传送和接收电路以及信号传播路径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电子特性,比如阻抗、传播延迟、畸变和噪声。通过改变连接器组件的结构和布局可以改善和恶化信号特性。用于单端应用的最佳连接器组件的结构和布局不同于应用于差动对应用的最优连接器组件。
迄今为止,一直主张最好能够提供一种可同时用于单端和差动对应用的通用连接器组件。结果,这种连接器组件对任何一种应用而言都不是最优的。仍然存在着对差动对应用最优的连接器组件的需求。
而且,大多数连接器组件必须满足取决于应用类型的具体的空间约束条件,在应用中,要在保持高信号性能的同时使用连接器组件。仅为了举例的目的,某些计算机规格,比如针对紧凑型(Compact)PCI规格的计算机规格,定义了封装外壳的尺寸,连接器组件必须很好地装配于其中,即代表工业标准连接器的HM型连接器。不过,HM型连接器未必能够表现出所有应用中所期望的足够好的信号工作特性。相反,在某些应用中,较高的信号特性可能是较好的,比如Tyco Electronics公司生产的HS3连接器所给出的高信号特性。不过,某些给出较高信号特性的传统连接器可能无法满足某些连接器标准的封装尺寸要求。
专利文献6231391的连接器提供了围绕着每个独立的信号引脚的接地屏蔽板。每个接地屏蔽板与每个信号引脚之间的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要求要将信号引脚以相当大的距离间隔开。信号引脚之间的距离必须足够的大,以容纳一个相关的接地屏蔽板,并且保留适当的插头主体材料,从而避免破坏连接器外壳的完整性。
此外,专利文献6231391中的每个和全部信号引脚是与所有相邻的信号引脚均匀地间隔开的。因此,每个信号引脚同等地有可能变成与任何一个周围的信号引脚电磁(EM)耦合。为了避免EM耦合,在专利文献6231391中构成了接地屏蔽板,以试图隔离各个信号引脚(例如,以沿对角线的方式)。对于信号引脚没有用接地屏蔽板隔离的区域而言,使信号引脚相互之间间隔距离很远,以进一步减小EM耦合。这个间隔不合乎要求地扩大了连接器组件的整体尺寸。
所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满足小封装尺寸的用于差动对应用、同时给出高品质信号工作特性的电连接器。

发明内容
这一问题是通过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解决的。
本发明是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个插头,该插头具有以差动对的触片样式设置的信号触片,这些信号触片以多行和多列的方式排列。每个所述差动对包括两个以第一距离间隔开的所述信号触片,并且相邻的所述差动对以第二距离间隔开,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


现在将参照附图借助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介绍,其中图1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形成的连接器组件的等比例视图;图2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形成的插头、插头触片和插头接地屏蔽板的分解等比例视图;图3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形成的插座的分解等比例视图;图4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形成的端子模块的分解等比例视图;图5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形成的端子模块的等比例视图;图6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形成的插座的等比例视图;图7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形成的插座连接样式的一部分的局部顶视图;图8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形成的插头、插头触片和插头接地屏蔽板的分解等比例视图;图9是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形成的插座和端子模块的分解等比例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表示一种包括一个插座12和一个插头14的连接器组件10。设置了一个绝缘罩16作为插座12的一部分。在该绝缘罩16上安装有多端子模块18(也称为芝兰(chiclets))。插头14包括一个底座20和侧壁22。底座20夹持着一个插头触片24和插头触片接地屏蔽板26。仅作为示例,插头触片24可以形成为矩形引脚。绝缘罩16包括一个装配面28,这个装配面28上有多个与所述插头触片24和插头触片接地屏蔽板26对齐的开口。插头触片接地屏蔽板26和插头触片24与包含在端子模块18中的插座触片和插座接地板相连接(下面将详细介绍)。
图2和8表示插头14更加详细的视图。侧壁22包括多个形成在其内表面上的肋条30。作为空芯加工工艺的一部分,在肋条30之间形成有间隙31。空芯加工可用于避免在侧壁22上形成沉孔(sink hole)。肋条30的组可由大的间隙分隔开,以形成引导槽32,这些引导槽用于引导插头14和插座12相互定位。还可以将引导槽32形成得具有不同的宽度,以作为极性特征(polarizing feature)使用,用来确保插座12在与插头14配合之间得到正确的定位。如图2所示,这些引导槽32间隔距离DT。如图8所示,这些引导槽32相互之间间隔为距离DB。
图8表示与图2中所示的相反的侧壁22的内部。侧壁22(在图8中示出其内部的侧壁)包括多个由间隙31和引导单元32分隔开的肋条30。图8中所示的侧壁22包括五个由窄间隙31分开的肋条30。在侧壁22的相反两端上空出了单个的肋条30,以定义出引导单元32。引导单元32间隔距离DB并且接收底部锁定凸起76(图3)。
插头14的底座20包括多个穿过该底座20切出的L形切口34。这些L形切口34在行和列方向上对齐以定义出对应于触片连接图案的、一个跨越插头14的装配面36的图案或矩阵。当连接器组件10完全接合时,插头14的装配面36与插座12上的装配面28定位得非常接近并且可以紧挨着装配面28。插头14接收多个接地屏蔽板段38,每个接地屏蔽板段38包括一个或多个插头触片接地屏蔽板26(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包括四个)。基底屏蔽板段38可以由一整片金属冲压并弯折成期望的形状而形成。托架40连接着这些插头触片接地屏蔽板26。每个插头触片接地屏蔽板26包括一个刃部42和一个弯折的脚部(leg portion)44,以形成L形。根据需要,也可以沿着刃部42与脚部44相对的一侧弯折出一个第二脚部,以形成C形。接地屏蔽触片46是由作为接地屏蔽板段38的剩余部分的同一片金属冲压而成的,并且与插头触片接地屏蔽板26形成为一个整体。
虽然在图2中没有示出,但是在切口34之间沿着底座20的后表面48设置有槽,用于容纳托架40,直至与后表面48相齐。切口34之间的槽并没有完全穿透底座20延伸到装配面36。刃部42包括一个前表面43和后表面45、一个底部41和一个中间部分49以及顶部47。底部41是与托架40一起形成的。顶部47延伸得超过了插头触片24的外端。
底座20还包括多个贯穿该底座的插头触片孔50。这些插头触片孔50,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是成对地设置的,以接收相应的插头触片24对。每个孔50对52位于相应的L形切口34的内部,从而相关的插头触片24对通过相应的触片接地屏蔽板26的刃部42和脚部44在两侧上得到了屏蔽。通过将触片接地屏蔽板26构成得部分围绕每个插头触片24对,每个插头触片24对基本上在所有侧面上都由触片接地屏蔽板26包围。举例来说,插头触片对54可以由触片接地屏蔽板55-58的刃部和/或脚部包围。触片接地屏蔽板26包围每个插头触片24对,从而也在传输高频信号的时候控制了连接器组件10的工作阻抗。每个插头触片对54构成为传输差动对信号。
将切口34和孔对52设置为,以行33和列35形成的阵列或图案的方式定位插头触片24和插头接地屏蔽板26。每个插头触片对54中的插头触片24是以触片到触片的间隔37间隔开的。在每一列35中,相邻的插头触片对54是以触片对到触片对的间隔39间隔开的。在每一行33中,相邻的插头触片对54是以触片对到触片对间隔19间隔开的。触片到触片间隔37小于触片对到触片对间隔39和19。通过为每个插头触片对54设置比触片对到触片对间隔39和19近的触片到触片间隔37,在一个单个的插头触片对54中的插头触片24相互之间的EM耦合要比与相邻的插头触片对54中的插头触片24之间的EM耦合更强。
每个插头触片对54是平行于一个插头触片对轴线51设置的,并且沿着该轴线51延伸。每个插头触片对54通过插头接地屏蔽板26与相邻的插头触片对54隔离。举例来说,插头触片对53与同一行33上的相邻插头触片对54是由位于最接近该相邻插头触片对54的相对两侧的刃部53a和53b隔离的。插头触片对53与同一列35上的相邻插头触片对54是由位于最接近插头触片对54的相对两端的脚部53c和53d隔离开的。通过隔离每个插头触片对54,在一个单个的插头触片对54中的插头触片24相互之间的EM耦合要比与相邻的插头触片对54中的插头触片24之间的耦合强。
图3表示插座12,图中的插座除去了一个端子模块18,并且对该端子模块18进行局部分解。插座12包括一个形成有装配面28的绝缘罩16。插座12上的装配面28形成有多个L形切口70和触片接收孔72。切口70和孔72排列为用以接收触片接地屏蔽板26和插头触片24(图2)。切口70和孔72排列成一个与排列着插头触片24和插头接地屏蔽板26的差动信号\接地图案相对应的、表示差动连接图案61的阵列。该差动连接图案61包括触片接收孔72的阵列。这些触片接收孔72以差动孔对67的形式分成多组。每个差动孔对67中的触片接收孔72沿着一个差动孔对轴线59延伸,该差动孔对轴线59穿过差动孔对67中的触片接收孔72的中心延伸。差动孔对67以行63和列65的形式形成。在每个差动孔对67中,触片接收孔72是以孔到孔间隔69间隔开的。
在图6和图7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同一列65中的差动孔对67是以对到对间隔71分隔开的。在同一行63中的差动孔对是以对到对间距73间隔开的。仅作为举例之用,图中所示的对到对间隔71和73是从相应的触片接收孔72的边缘开始计算的。根据需要,对到对间隔71和\或73可从触片接收孔72的重心或相对的边缘开始测量。对到对间隔71和73可以相互相等。根据需要,取决于触片接收切口70的形状和尺寸,对到对间隔71和73可以相互不等。
孔到孔间隔69小于对到对间隔71和对到对间隔73,以便单独一个差动孔对67中的触片接收孔72之间的电磁(EM)耦合比与相邻差动孔对67中的触片接收孔72之间的电磁耦合更加紧密。更加具体地讲,参照图7,与触片接收孔79、81和83相比,触片接收孔75与触片接收孔77间隔得较近并且EM耦合较强。并且与周围的差动孔对67中的任何其它的触片接收孔72相比,触片接收孔75也同样与触片接收孔77间隔较近并且EM耦合较强。
下面,将结合图7更加详细地对装配面28中的切口70的结构进行解释说明。每个切口70包括一个与一个腿接收部分87结合在一起的刃部接收部分85。刃部和腿接收部分85和87相互配合,以局部地围绕着相关的差动孔对67。切口70以与差动孔对67的差动连接图案61相应的图案形成。所有的刃部和腿接收部分85和87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定位的,从而使得每个差动孔对67与相邻的差动孔对67隔离开。刃部接收部分85平行于相应的差动孔对67的差动孔对轴线59延伸。腿接收部分87垂直于相应的差动孔对67的差动孔对轴线59延伸。根据需要,切口70可以形成有两个腿接收部分87,这两个腿接收部分87形成在刃部接收部分85的相反两端上,以形成一个C形的切口。
仅作为示例,差动孔对89通过设置在差动孔对89相对两侧上的第一和第二刃部91和93与同一行63中的差动孔对67隔离开。差动孔对89通过设置在差动孔对89的相反两端处的第一和第二腿接收部分95和97与同一列65中的差动孔对67隔离开。差动孔对67之间的间隔与切口70的排列方式和定位方式共同作用,以隔离各个差动孔对67。在单独一个差动孔对67中的触片接收孔72不需要相互隔离,而是最好相互之间EM耦合,以提高信号性能。
再回到图3,多个支撑柱62从绝缘罩16的底座29的装配面28向后伸出。绝缘罩16包括一个顶壁60,该顶壁60与底座29形成为一体,并且设置为从底座29向后延伸。顶壁60和支撑柱62共同作用,限定出了多个槽64,每个槽64接收一个端子模块18。绝缘罩16分别包括多个顶部锁定凸起74和底部锁定凸起76。顶部锁定凸起74相互之间间隔距离DT,而底部锁定凸起76相互之间间隔距离DB。距离DT和DB相互不同,以相互区分顶部和底部锁定凸起74和76。锁定凸起74和76容纳在位于插头14的侧壁22的内表面上的引导槽32(图2和8)中。
顶壁60还包括一个沿着顶壁60的宽度延伸的模块支撑架78。模块支撑架78的后端80包括多个形成于其上的切口82,用于接收端子模块18的上端。在模块支撑架78的下表面上设置有锁定部件,用于将端子模块18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上。支撑柱62是以行和列的形式形成的。举例来说,图3中的插座12表示每一行中形成有四个支撑柱62,而四个支撑柱62的组分11列设置。支撑柱62定义了10个容纳10个端子模块18的槽64。支撑柱62与顶壁60相互间隔开,以沿着每一行支撑柱62形成一系列的间隙66。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沿着每一行支撑柱62设置了四个间隙66。支撑柱62之间和支撑柱62与顶壁60之间的间隙由薄的绝缘壁68填充,该薄绝缘壁68起到覆盖端子模块18上的开口端的介质的作用,这将在下面详细解释。
图8表示图2中的插头14,不过定向不同,并且对插头触片24的一行35和插头接地屏蔽板26进行了局部分解。虚线200和202表示插头触片24和插头接地屏蔽板26插入底座20的方式。每个插头触片24包括一个茎干部分204,该茎干部分204从安装片206的一端向上延伸。每个安装片206的另一端包括一个扩口尖头208,该扩口尖头208构成得可以安装在诸如电路板等的结构上。每个安装片206具有一个主体部分214,该主体部分214总体上为矩形形状。主体部分214形成有凸起210和212,这些凸起设置在主体部分214的相反两侧并且位于相反两端附近。
底座20中的孔50形成有与安装片206的轮廓基本一致的轮廓。例如,可以将孔50形成为具有矩形截面,该孔50可以包括在矩形的相反两端上的凹口。所述凹口之间的距离足以避免插头触片24的功能区域的磨损。当将插头触片24与插头14组装在一起时,凸起210和212得以接收在孔50中,并且摩擦地与孔50啮合在一起。凸起210定位得与底座20的装配面36平齐。按照需要,凸起212也可以定位成与底座20的后表面48平齐。
接地屏蔽板段38可以形成有从接地刃部42伸出的倾斜突出部分216。该倾斜突出部分216插入到切口70的刃部接收部分85中并且与该刃部接收部分85摩擦地啮合在一起,从而将接地屏蔽板段38固定在底座20中。根据需要,可以省去该倾斜突出部分216,而通过将托架40形成得比相应的槽的长度长来将接地屏蔽板段38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上。
图9表示去除了多个端子模块18的插座12。如图9中清楚地所示的,绝缘罩16包括从底座29向后凸出的支撑柱62。支撑柱62限定出了容纳各个端子模块18的槽64。支撑柱62之间的间隙66由覆盖端子模块18上的开口端的绝缘壁68填充。
图4表示分离成各个组成部分的端子模块18。端子模块18包括一个模块接地屏蔽板84,该模块接地屏蔽板84安装在一个塑料过模制(over-molded)部分86上。该过模制部分86保持有引线结构88。一个盖子90安装在过模制部分86的一端上,以保护沿着引线结构88的一端定位的插座触片96。引线结构88由多个引线92构成,每根引线包括一个电路板触片94和一个插座触片96。每个电路板触片94和相应的插座触片96通过一个中间导电线路98连接起来。作为示例,引线92可以以引线差动对100的方式排列。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在每个端子模块18中设置了四个引线差动对100。仅作为举例,插座触片96可以形成为具有相互朝向对方偏向的相对指状部分102的“音叉”形状。当插座12和插头14完全配合在一起时,指状部分102借助摩擦力并且导电地与相应的插头触片24啮合。电路板触片94可以插入到计算机电路板上的相应的槽中并且与相关的电子线路连接。
所述过模制部分86包括顶部和底部绝缘层104和106,这两个绝缘层104和106相互分隔开,以在它们之间限定出一个空间108,引线结构88插入在该空间108中。过模制部分86包括一个带有多个开口112的前边缘110,插座触片96穿过这些开口112延伸。过模制部分86还包括一个具有同样多个开口(未示出)的底部边缘114,所述电路板触片94通过这些开口伸出。沿着过模制部分86的顶部设置有一个卡锁臂116。过模制部分86包括一个L形框架120,该框架120沿着过模制部分86的顶部边缘和后边缘定位,用于为端子模块18的结构提供支撑和刚度。框架120包括一个位于其前端上的V形楔块122。这个V形楔块122可滑动地容纳在模块支撑架78中的切口82中的一个相应的反V形中。在楔块122和切口82的共同作用下,确保了端子模块18与绝缘罩16之间的精确对齐。
该卡锁臂116包括在其外端上的隆起凸缘(raised ledge)118,用于以咬住的方式与模块支撑架78的内表面上的相应的结构啮合在一起。如图9所示,模块支撑架78的内表面包括接收相应端子模块18上的隆起凸缘118的腔体218。
端子模块18还包括一个外延部分124,它贴近前边缘110并向下超出底部边缘114伸出。该外延部分124凸出在电路板的一个边缘之外,端子模块18就安装在该电路板上并且电路板触片94就插入在该电路板内。外延部分124的外端包括一个楔形凸出部分126,该楔形凸出部分126至少沿着外延部分124的一侧向外伸出。该凸出部分126容纳在沿着绝缘罩16的底部形成于相邻的支撑柱62之间的相应的切口内,以确保端子模块18和绝缘罩16之间正确地对齐。过模制部分86包括从底部边缘114向上延伸的一系列凸出部分128。凸出部分128和框架120共同限定一个容纳模块接地屏蔽板84的区域。模块接地屏蔽板84靠着过模制部分86的顶部层104安装。模块接地屏蔽板84包括主体130,该主体有前边缘132和底部边缘134。沿着前边缘132设置有一个外延接地部分136,并且该外延接地部分136向下凸出低于底部边缘134。该外延接地部分136覆盖了外延部分124,以沿着上面安装着端子模块18的电路板的一端定位。底部边缘134包括多个电路板接地触片138,它们与模块接地屏蔽板84电连接,以在电路板上接地。主体130包括两个锁定组件140和142,它们分别穿过顶部层104上的孔144和146延伸。锁定组件140和142将模块接地屏蔽板84固定到过模制部分86上。
模块接地屏蔽板84包括多个安装在前边缘132上的接地触片组件150。每个接地触片组件150包括一个主接地触片152和一个次接地触片154。每个接地触片组件150通过一个隆起的脊部156安装在主体130上。主接地触片152包括外端158,它位于超出前边缘132距离D1处。次接地触片154包括外端160,它位于超出前边缘距离D2处。主接地触片152的外端158定位得要比次接地触片154的外端160离开前边缘132远。在图4的例子中,主接地触片是V形的,同时V的顶点形成外端158,且V形的本体形成连接到主体130的腿部162。外端158和160的末端可以是向上翘起的,以便于与插头触片接地屏蔽板26相咬合。
盖子90包括一个底板164和与之一起形成的多个差动外壳166。底板164安装在过模制部分86的底部层106上,从而使得差动外壳166的背面终端168紧靠着过模制部分86的前边缘110。盖子90上的安装柱170容纳在穿过顶部和底部层104和106的孔172中。安装柱170可以以多种方式固定到孔102中,例如通过摩擦装配、使用粘合剂等等。每个差动外壳166包括一个底板174、侧壁176和一个中央壁178。侧壁176和中央壁178限定出了容纳插座触片96的槽180。侧壁176和中央壁178的后端包括扩展部分182和184,它们相向扩展,但彼此之间保留有间隔,以在它们之间限定出开口186。沿着侧壁176的内表面并且沿着中央壁178的相应侧面接近其后部设置有斜面块188。斜面块188支撑插头触片96上的相应的斜面部分190。
每个端子模块18都包括一个具有至少一个围绕着相关的触片96差动对的差动罩或外壳166的盖子90。每个罩或外壳166可以具有至少一个暴露出触片96的顶部或底部的开口面(例如,开口的顶侧192)。按照另一种可选的方案,端子模块18可以包括多个差动罩或外壳166,这些差动罩或外壳166容纳相应的触片差动对96。每个罩或外壳166可以包括一个底板174、侧壁176和一个中央壁178,以形成独立的槽180来严密地保持住每个插座触片96。所述底板174、侧壁176和中央壁178具有形成弯曲轮廓的内表面,这一弯曲内表面紧密地配合触片96外表面,以便使外壳166和触片96之间的距离和空隙最小。
侧壁176、中央壁178、扩展部分182和184以及斜面块188限定出了一个腔体,该腔体包括槽180和开口186。槽180包括开放的前和后端和一个开放的侧面。该腔体精密地近似于插座触片96上的指状部分102的形状。该腔体的壁与插座触片96之间间隔很窄的缝隙(大约0.1mm)。因此,该腔体的壁的轮廓与插座触片96的轮廓非常紧密地相互匹配,从而提高了电性能。
差动外壳166包括至少一个开口侧面。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每个差动外壳166包括一个开口顶部侧面192。该顶部分侧面192维持开放以提高电性能,具体来说是通过能够以每个插座触片96的指状部分102与侧壁176、中央壁178、扩展部分182和184以及斜面块188(原文为190)之间非常接近地留有间隔的方式将插座触片96插入到盖子90中,从而控制阻抗来提高电性能。开口顶部侧面192保持开放以使得插座触片96能够以具有紧容限的方式插入到差动外壳166中。根据需要,底板174可以是开放的,而顶部侧面192是闭合的。当端子模块18插入到罩16(或开放的底板174,如果使用了开放的底板174的话)中时,罩16上的绝缘壁68靠近每个差动外壳的开口顶部侧面192。
当插座96位于槽180中时,所连接的引线92穿过差动外壳166后端上的开口186伸出。指状部分102与穿入差动外壳166的开放的前端的相应的插头触片24相咬合。当端子模块18插入到罩16中时,开放的顶部侧面192由绝缘壁68覆盖。
当插座触片96插入到差动外壳166中时得到的腔体的轮廓和紧密容限增强了端子模块18的电性能,并且因此增强了连接器组件10的电性能。就是说,因为侧壁176、中央壁178、扩展部分182和184以及斜面块188限定出了一个包括槽和开口186的腔体,该腔体非常接近插座触片96上的指状部分102的形状,当插座触片96插入到差动外壳166中时,有相对小量的空气围绕着插座触片96的指状部分102。
围绕插座触片96的指状部分102的空气量小于腔体为立方体形状或不与插座触片96的指状部分102的轮廓相一致的其它非曲线形状的情况。由于腔体与插座触片96的指状部分102的轮廓相一致,因此有很少的空气围绕着插座触片96,并且当插座触片96插入到差动外壳166中时,获得了紧容限。当端子模块18插入到罩16中时,罩16上的绝缘壁68靠近每个差动外壳166的开放的顶部侧壁192,从而将腔体中的空隙保持为最小。因为很少的空气围绕着插座触片96的指状部分102,因此可以将阻抗保持在可控制的限度内。因此,连接器组件10的电性能得到了提高。
图5表示已将模块接地屏蔽板84完全安装在过模制部分86上了的端子模块18。盖子90已安装到了过模制部分86上。接地触片组件150直接位于每个差动外壳166的开口顶端192的正上方,在它们之间具有一个微小的缝隙194。主接地触片152和次接地触片154在插座触片96上面间隔一个微小的距离。
如图6所示,当端子模块18插入到绝缘罩16中时,绝缘壁68沿着接地触片组件150与插座触片96之间的缝隙194滑动。通过将绝缘壁68定位在每个差动外壳166的开放的顶部侧面192的正上方,连接器组件10将每个插座触片96完全封装在绝缘材料中,以防止插座触片96和接地触片组件150之间出现拱形变形,并且控制阻抗和信号完整性。一旦端子模块18插入到绝缘罩16中,主接地触片152和次接地触片154就与贯穿绝缘罩16前部的装配面28的L形切口70对齐。插座触片96与触片容纳孔72相对齐。在互相连接的时候,插头触片接地屏蔽板26与切口70对齐并滑入到切口70中,同时插头触片24与触片接收孔72相对齐并滑入到触片接收孔72中。
随着插头触片接地屏蔽板26插入到切口70中,主接地触片152开始与相应的刃部42的后部表面45的端部47相接合。该主接地触片152形成为在插头触片14和插座触片96接触之前就与插头触片接地屏蔽板26的端部47相接合所需的尺寸,以防止短路和拱形变形并且在信号连接之间建立接地连接。随着插头触片接地屏蔽板26进一步滑动到切口70中,刃部42的端部47与次接地触片154的外端160相接合,并且主接地触片152的外端158与刃部42的中部49相接合。当插座12和插头14处于完全配合的位置时,每个主接地触片152的外端158紧靠着相应的刃部42的底部41,并且与其电连通,同时,次接地触片154的外端160在刃部42的长度方向的中点49处与刃部42相接合。最好,次接地触片154的外端160在刃部42的接近端部47处与刃部42相接合。
主接地触片152和次接地触片154相互独立地移动,以单独地与插头触片接地屏蔽板26相接合。通过将插头触片接地屏蔽板26在中部49处与次接地触片154相接合,插头触片接地屏蔽板26不会起到短截天线的作用并且不会传播EM干扰。根据需要,次接地触片154的外端160可以与插头触片接地屏蔽板26在或者接近端部47处相接合,以进一步防止EM干扰。次接地触片154的长度影响插座12和插头14完全配合所需的力量。因此,次接地触片154应当具有足够的长度,以将装配压力减小到低于预期的最大力量的程度。因此按照至少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插头和插座触片24和96彼此接合之前,主接地触片152与插头触片接地屏蔽板26相接合。次接地触片154与插头触片接地屏蔽板26相接合越接近端部47越好,从而使短截天线的长度最小,而不会过多增大装配力量。
根据需要,接地触片组件150可以形成在插头14上且接地屏蔽板26可以形成在插座12上。作为一种可择方案,接地触片组件150不必要包括V形主接地触片152。例如,主接地触片152可以是与次接地触片154并排对齐的直引脚。主和次接地触片152和154可以采用任何其它的结构,只要它们能够在不同的点上与接地屏蔽板26相接触。
虽然给出并介绍了本发明的具体的元件、实施方式以及应用,但是应当理解,显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这是因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很多修改方案,尤其是在依据前述的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因此希望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涵盖结合了处于本发明的思想和范围之内的那些特征的这种修改方案。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该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个插头(14),该插头(14)具有以差动对(54)的触片样式设置的信号触片(24),这些信号触片以多行(33)和多列(35)的方式排列,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差动对包括两个以第一距离(37)间隔开的所述信号触片(24),并且相邻的所述差动对以第二距离(19,39)间隔开,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一个插座(12),所述插座具有一个插座装配面(28),该插座装配面具有以相应于所述触片样式的孔样式设置的多个孔(72),用于将所述信号触片容纳在各个所述孔中。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插头包括一个接地屏蔽板(26)阵列,每个所述接地屏蔽板包括一个沿着相关联的触片差动对的侧面延伸的刃部(42)和一个沿着所述相关联的触片差动对的端部延伸的脚部(44)。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一个插座(12),所述插座具有一个插座装配面(28),该插座装配面具有以相应于所述触片样式的孔样式设置的多个孔(72),用于将所述信号触片容纳在各个所述孔中,并且所述插座装配面具有一个与所述接地屏蔽板阵列相对应的切口(70)阵列,用于将所述接地屏蔽板容纳在各个所述切口中。
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中每个所述差动对都沿着一条差动对轴线(59)定位,该差动对轴线穿过所述差动对中的所述信号触片的中心延伸,并且每个所述接地屏蔽板刃部平行于相应的所述差动对轴线排列。
6.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中每个所述差动对都沿着一条差动对轴线(59)定位,该差动对轴线穿过所述差动对中的所述信号触片的中心延伸,并且每个所述接地屏蔽板脚部垂直于相应的所述差动对轴线排列。
全文摘要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该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个插头(14),该插头(14)具有以差动对(54)的触片样式设置的信号触片(24),这些信号触片以多行(33)和多列(35)的方式排列。每个所述差动对包括两个以第一距离(37)间隔开的所述信号触片(24),并且相邻的所述差动对以第二距离(19,39)间隔开,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
文档编号H01R13/648GK1643742SQ03807091
公开日2005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2年1月28日
发明者理查德·S·克兰, 于尔根·拉波恩 申请人:厄尼电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