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硅化方法及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22762阅读:5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镍硅化方法及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通常涉及一种制造集成电路镍硅化物/自对准多晶硅化物(salicide)结构的新技术,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不会导致镍硅化物"残余物"的结构和方法,所述镍硅化物"残余物"可能引起搭接或者"成管现象",其会导致内部的电气短路(术语"自对准多晶硅化物"指的是自对准硅化物(self-aligned silicide))。
背景技术
0002公知地,通过在集成电路晶体管的掺杂电极(例如,源极、漏极或者多晶硅栅极层的掺杂的电极)上直接形成铝导体而可以得到的电连接具有比所需要的更高的接触电阻。由于在后续的高温处理期间的铝迁移,铝与掺杂电极的连接还具有结尖峰的另外问题。目前最新的电极接触结构包括使用硅化物/自对准多晶硅化物,之后使用阻挡层金属和随后沉积的导体材料,所述导体材料根据如下面出版物中指出的工艺技术由铝或者铜组成,该出版物为"SILICON PROCESSING FOR THE VLSIERA", Vol. 2, Process Integration, S. Wolf, Lattice Press。
0003过去,硅化钛接触或触点已普遍用于元件几何尺寸大于约0.25微米的工艺中,并且硅化钴接触用于元件几何尺寸在大约130纳米到250纳米范围内的工艺中。对于最近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其元件几何尺寸为130纳米或者更小,目前镍硅化物接触正用来代替硅化钴接触,原因是镍硅化物接触的制造比硅化钴接触的情况更适合于最新工艺中极窄的多晶硅栅电极导体。这大概因为镍硅化物中的晶粒比硅化钴中的晶粒小很多,因此镍硅化物中的晶粒更能够在极窄的多晶硅栅极导体上形成硅化物而在多晶硅栅极导体与CMOS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间没有硅化物搭接或者成管现象。并且,镍硅化物接触不会表现出硅化钴接触中经常出现的某种不希望的泄漏或者肖特基(Schottky)特性。0004图1示出了在轻掺杂的P型硅层1中形成N+源极区2和N+漏极区3之后典型的N沟道CMOS晶体管结构。如图所示,非常薄(例如,小于25埃)的栅极介电层4形成在源极区2和漏极区3的边缘之间的P型层1的表面区域上。在栅极介电层4上己经形成掺杂的多晶硅化物栅极层5。如图所示,具有所示开口的氧化物层7也已形成。
0005图2示出了图1在氧化物侧壁"隔离层"6A和6B沿多晶硅栅极导体5的相对边缘形成在P型层1的表面区域上之后的结构,如图所示。隔离层6A和6B典型地由氮化硅、氧化硅或者氮化硅和氧化硅的组合物形成。隔离层6A和6B用来防止在所示晶体管的多晶硅栅极5与源极区2和/或漏极区3之间发生随后描述的栅极到源极和/或栅极到漏极的
"镍硅化物搭接"或"镍硅化物成管现象"。
0006图3说明了图2在使用传统的镍沉积技术将镍层IO沉积在其上表面之后的结构。氮化钛"盖"层12已被沉积在镍层10上。(钛和钴也用作金属层IO来形成硅化钛或者硅化钴。氮化钛用作防止"硅化"金属层的氧化的盖层。)若干盖层比如盖层12用以防止由其形成镍硅化物的镍金属的氧化,并且还用以在随后的退火期间提供热稳定性。
0007在镍硅化物形成的传统工序中的下一个步骤是使图3所示的结构经历第一退火步骤以大约250-300摄氏度的温度持续大约30秒。然后执行标准的回蚀(etchback)工艺或过程。标准的回蚀过程是利用氢氧化铵/过氧化氢(SC1)接着过氧化硫混合物(SPM)完成的。
0008参看图4,上述的第一退火导致在源极区2的表面形成双镍硅化物(Ni2Si)层14A、在漏极区2的表面形成Ni2Si层14B以及在多晶硅层5的上表面形成Ni2Si层16,如图所示。 一些镍金属剩余在侧壁隔离层6A和/或6B的上表面上。
0009图5示出了在盖层12和层10的未反应镍被蚀刻掉后形成的结构。这里,所有未反应的镍金属理论上应该己被剥离并且应该没有镍硅化物留在侧壁隔离层6A和6B上。需要的镍硅化物层14和16应该准备进行下一个退火步骤,并在这之后进行互连金属化步骤。
0010但是作为实际问题, 一些镍残余物经常残留在侧壁6A和6B的表面上。在图5中,参考数字8说明了不希望的镍硅化物搭接或者镍硅
6化物成管现象的示例,其可能引起电气短路和制造产量的降低。
0011上述的镍硅化物搭接或者成管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实质问题,并
且已显著降低了制造产量。
0012图5的结构通常包括镍硅化物形成的第二相。第二相通常借助 于第二退火工序来实现,即在大约400-500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内持续大约 30到60秒以形成所需要的硅化镍(NiSi)相。
0013由此,对于制造包括镍硅化物电极接触层的集成电路以避免导 致内部电气短路的镍硅化物搭接或成管现象的方法存在未满足的需求。
0014对于制造集成电路的方法存在另一未满足的需求,其中引起搭 接或成管现象的镍硅化物残余物被避免或者被消除。
0015对于制造集成电路的方法存在另一未满足的需求,其中化学蚀 刻剂完全消除了可能引起镍硅化物搭接或成管现象的任何未反应的镍。

发明内容
001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包括镍硅化物电极接触层的集 成电路的方法,以便避免或者消除可能导致内部电气短路的镍硅化物搭 接或成管现象。
0017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集成电路的方法,所述方 法避免或者消除了引起搭接或成管现象的镍硅化物残余物的形成。
0018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集成电路的方法而不必在 沉积的镍上形成盖层,由所述镍形成镍硅化物。
0019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集成电路的方法,其中化 学蚀刻剂完全消除了可能引起镍硅化物搭接或成管现象的任何未反应的 镍。
0020简要地描述,并依照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在镍层已被沉积在 源极、漏极和栅极上之后,通过对集成电路晶体管退火在其源极(2)、 漏极(3)和多晶硅栅极(5)上提供了镍硅化物接触区域,其中镍层上 没有盖层。通过使用化学铬蚀刻剂来从栅极与源极之间和栅极与漏极之 间的介电隔离层(6A, 6B)的暴露表面去除未反应的镍和镍残余物,避 免或者消除在栅极与源极和/或漏极之间的镍硅化物搭接。铬蚀刻剂包括硝酸铈铵、硝酸和醋酸。在描述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成 电路结构,该结构包括具有表面的硅层(1),设置在硅层(O中其表
面处的晶体管的源极区(2)和漏极区(3),以及设置在位于源极区(2) 和漏极区(3)之间区域上的硅层(1)的表面上的栅极介电层(4)。多 晶硅栅电极(5)设置在栅极介电层(4)上。第一介电隔离层(6A)沿 多晶硅栅电极(5)的边缘设置在硅层(1)的表面上,而第二介电隔离 层(6B)沿多晶硅栅电极(5)的另一边缘设置在硅层(1)的表面上。 氧化物层(7)和氧化物层中的开口暴露出源极(2)和漏极(3)区域并 且还暴露出多晶硅栅电极(5)并还暴露出第一和第二 (6A, 6B)介电 隔离层的表面。第一镍硅化物层(14A)设置在源极区(2)上,其覆盖 源极区(2)的表面,第二镍硅化物层(14B)设置在漏极区(3)上,其 覆盖漏极区(3)的表面,而第三镍硅化物层(16)设置在多晶硅栅电极 (5)上。第一和第二金属互连导体(20, 22)分别与第一和第二镍硅化 物层(14A, 14B)电气接触。
002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提供了制作包括镍硅化物接触区域 的集成电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了第一结构,所述第一结构包括具 有表面的硅层(1);晶体管的源极区(2)和漏极区(3),所述晶体管 在硅层(1)中设置于硅层(1)表面;栅极介电层(4),其设置在硅层
(1)的表面上位于源伊区(2)和漏极区(3)之间并从其中隔开的区域; 设置在栅极介电层(4)上的多晶硅栅电极(5);设置在硅层(1)的表 面上的第一介电隔离层(6A),其覆盖源极区(2)和多晶硅栅电极(5) 的边缘之间的空间,和设置在硅层(1 )的表面上的第二介电隔离层(6B), 其覆盖漏极区(3)和多晶硅栅电极(5)的另一个边缘之间的空间;以 及氧化物层(7)和氧化物层中的开口,所述开口暴露出源极(2)和漏 极(3)区域并且也暴露出多晶硅栅电极(5)的至少一部分且还暴露出 第一和第二介电隔离层(6A, 6B)的表面。在第一结构的暴露的表面上 形成镍层(10)。执行第一退火工艺或过程,以使得在源极区(2)和漏 极区(3)分别与镍层(10)相接触的表面部分上形成第一和第二镍硅化 物区U4A, 14B),并使得在多晶硅栅电极(5)与镍层(10)相接触 的部分中形成第三镍硅化物区(16)。铬蚀刻溶液用于(1)从第一结构去除未反应的镍,和(2)从第一和第二介电隔离层(6A, 6B)的暴露 的表面去除所有的镍残余物,比如氧化镍或者氮化镍或者其他的镍沉淀 物。执行第二退火工艺以完成第一、第二和第三镍硅化物区(14A, 14B, 16)的形成。
0022在铬蚀刻过程中使用的铬蚀刻剂包括硝酸铈铵、硝酸和醋酸。 在执行了第一硅化物退火工序以后,铬蚀刻剂用来去除全部未反应的镍 和任何镍沉淀物。之后对晶片执行过氧化硫的清洗工序,接着执行上面 提到的第二硅化物退火工序。


0023图1-5 (现有技术)是剖面图,其说明了一种用于形成与晶体管 的栅极、源极和漏极的镍硅化物接触的现有技术方法的各个步骤。
0024图6-9是剖面图,其说明了一种根据本发明在集成电路结构中形 成镍硅化物接触或触点的方法的各个步骤。
具体实施例方式
0025本发明避免使用现有技术图3和4中所示的盖层12。用于制作 本发明的镍硅化物结构的方法的起点是上面描述的现有技术图2中所示 的结构。参看图6,镍层10被沉积在图2所示晶片子结构的整个上表面 上。然而,应该注意,"在镍层IO上没有沉积盖层,比如现有技术图2中 的氮化钛盖层12。
0026根据本发明,镍硅化物结构的形成中的下一个步骤是使图6中 所示的结构经历第一退火工序。第一退火工序根据常规实践可以为在大 约250-300摄氏度维持大约30秒。代替使用化学SC1和SPM (即,"硫 酸和过氧化氢混合物")的传统清洗和回蚀工艺,使用了化学铬蚀刻剂 和SPM。
0027参看图7,第一退火工序导致在源极区2和漏极区3中分别形成 所需镍硅化物层14A和14B的第一NbSi (双镍硅化物)相,并且还导致 在多晶硅栅极层5的上表面上形成所需镍硅化物层16的第一 Ni2Si相。 由于硅化物的形成,由其形成镍硅化物的镍层10在晶体管源极2、漏极3和栅极5的区域中被耗尽,并且一部分镍层10保留在侧壁隔离层6A 和6B上。
0028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使用随后描述的铬蚀刻工序来剥离镍层 10的所有未反应部分之后的结构。
0029本发明中使用的铬蚀刻溶液是公知的,而且普遍用于制作镍铬 合金电阻器的过程中,并且所述铬蚀刻溶液包括硝酸铈铵、硝酸和醋酸, 例如按重量计算浓度大约为4%的硝酸铈铵、3%的硝酸和44%的醋酸。 首先使用100: 1的HF (氢氟酸)执行预清洗过程,之后使图2所示晶 片子结构的表面经历原位溅射蚀刻处理以便从硅表面去除任何本征氧化 物,随后利用上述的镍沉积工艺来形成镍层10。在执行了上述的第一硅 化物退火工序之后,对图8所示的晶片结构执行铬蚀刻处理以去除所有 未反应的镍和任何镍沉淀物,结果形成图8所示的结构。然后执行过氧 化硫清洗工序,之后执行上述的第二硅化物退火工序。需要注意,整个 铬蚀刻过程可以在室温下进行,这是一个显著的优点因为避免了需要提 供加热的浴槽。
0030除了去除镍层IO的未反应的部分之外,铬蚀刻剂还去除了可能 已经在镍层10上形成的所有任何氧化镍和/或任何氮化镍,另外又去除了 任何其他的镍沉淀物。(上述氧化镍或者氮化镍在镍层IO上的形成可能 由于退火系统的处理,中的环境大气或者处理室的很微小泄漏而发生) 因此,在镍层10上形成的氧化镍和/或氮化镍和/或其他镍沉淀物的任何 薄层被铬蚀刻剂容易地去除,从而允许铬蚀刻剂也去除在此类氧化镍、 氮化镍或其他镍沉淀物下面的镍。因而,对于在栅电极和源极/漏极电极 之间引起不期望的电气短路的氮化硅搭接或者成管现象,将不再成为问 题。
0031因此,在侧壁隔离层6A和/或6B的表面上不会发生镍硅化物搭 接或者成管现象,所述镍硅化物搭接或者成管现象可能引起由现有技术 图5中的参考数字8所指的这种氮化镍电气短路。
0032在得到图8的结构之后,通过在大约400-550摄氏度之间维持大 约30秒的第二退火工序以形成所需要的硅化镍(NiSi)相,实现硅化物 形成的第二相。之后如图9所示,可以沉积和形成传统的金属化以达到经过预金属介电层18中的合适接触开口到晶体管源极和漏极的良好的低 接触电阻连接。此外,避免了在现有技术中已成为难题的镍硅化物搭接/ 成管现象,结果导致更高的集成电路制造产量。并且,不再需要使用现 有技术图3和4中所示的盖层12。0033本发明涉及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对所描述的示例性实 施方式可以做出各种增加、删减、替换和其他修改,而不偏离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集成电路结构,其包括具有表面的硅层;晶体管的源极区和漏极区,所述晶体管在所述硅层中设置于所述硅层表面;栅极介电层,其设置在位于所述源极区和所述漏极区之间区域的所述硅层的所述表面上;多晶硅栅电极,其设置在所述栅极介电层上;第一介电隔离层,其沿所述多晶硅栅电极的边缘设置在所述硅层的所述表面上,和第二介电隔离层,其沿所述多晶硅栅电极的另一个边缘设置在所述硅层的所述表面上;氧化物层和所述氧化物层中的开口,其暴露出所述源极区和漏极区,并且也暴露出所述多晶硅栅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且还暴露出所述第一和第二介电隔离层的表面;设置在所述源极区上的第一镍硅化物层,其覆盖所述源极区的表面,和设置在所述漏极区上的第二镍硅化物层,其覆盖所述漏极区的表面;第三镍硅化物层,其设置在所述多晶硅栅电极上并且覆盖所述多晶硅栅电极;所述第一和第二介电隔离层的表面,镍硅化物已从其上被剥落,所述表面上已经完全没有镍硅化物的残余物。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集成电路结构,其中所述硅层是P型,且所 述源极区和所述漏极区是N+型。
3. 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集成电路结构,其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和第 二镍硅化物层电接触的第一和第二金属互连导体。
4. 一种集成电路,其包括一种集成电路结构,所述集成电路结构包括: 具有表面的硅层;设置在所述硅层中位于所述硅层表面处的晶体管的源极区和漏极区;栅极介电层,其设置在位于所述源极区和所述漏极区之间区 域的所述硅层的所述表面上;设置在所述栅极介电层上的多晶硅栅电极; 第一介电隔离层,其沿所述多晶硅栅电极的边缘设置在所述硅层的所述表 面上,和第二介电隔离层,其沿所述多晶硅栅电极的另一个边缘设置在所 述硅层的所述表面上;以及氧化物层和所述氧化物层中的开口,其暴露出 所述源极区和漏极区并且也暴露出所述多晶硅栅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且还暴 露出所述第一和第二介电隔离层的表面,包括镍硅化物接触区域的所述集 成电路通过以下工艺制成在所述集成电路结构的暴露的表面上形成镍层;执行第一退火,以使得在所述源极区和漏极区分别与所述镍层相接触 的表面部分中形成第一和第二镍硅化物区并使得在所述多晶硅栅电极与所 述镍层相接触的部分中形成第三镍硅化物区;以及使用铬蚀刻剂来执行回蚀操作,以从所述集成电路结构去除未反应的 镍,并且从所述第一和第二介电隔离层的所述暴露的表面去除所有镍和/或 镍残余物。
5. —种制作包括镍硅化物接触区域的集成电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一种集成电路结构,其包括具有表面的硅层;晶体管的源极区 和漏极区,所述晶伴管在所述硅层中设置于所述硅层表面;栅极介电层, 其设置在位于所述源极区和所述漏极区之间区域的所述硅层的所述表面 上;设置在所述栅极介电层上的多晶硅栅电极;第一介电隔离层,其沿所 述多晶硅栅电极的边缘设置在所述硅层的所述表面上,和第二介电隔离层, 其沿所述多晶硅栅电极的另一个边缘设置在所述硅层的所述表面上;以及 氧化物层和所述氧化物层中的开口,其暴露出所述源极区和漏极区并且也 暴露出所述多晶硅栅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且还暴露出所述第一和第二介电隔 离层的表面;在所述集成电路结构的暴露的表面上形成镍层;执行第一退火,以使得在所述源极区和漏极区分别与所述镍层相接触 的表面部分中形成第一和第二镍硅化物区的并且使得在所述多晶硅栅电极 与所述镍层相接触的部分中形成第三镍硅化物区;使用铬蚀刻剂来执行回蚀操作,以从所述集成电路结构去除未反应的 镍,并且从所述第一和第二介电隔离层的所述暴露的表面去除所有的镍和/ 或镍残余物。
6. 根据权利要求5的所述方法,其包括执行第二退火以完成所述第一、 第二和第三镍硅化物区的形成。
7. 根据权利要求5或6的所述方法,其包括形成分别与所述第一、第 二和第三镍硅化物层电接触的第一和第二金属层。
8. 根据权利要求5或6的所述方法,其中所述铬蚀刻剂包括硝酸铈铵、 硝酸和醋酸,所述回蚀操作包括使用所述铬蚀刻剂以从所述集成电路结构 去除所有未反应的镍和任何镍沉淀物。
9. 根据权利要求8的所述方法,其中所述铬蚀刻剂包括大约4%的硝 酸铈铵、3%的硝酸和44%的醋酸。
10. 根据权利要求8的所述方法,其包括在执行第二硅化物退火工序之 前对所述集成电路结构执行过氧化硫清洗工序。
全文摘要
在镍层被沉积到集成电路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和栅极上之后,其中镍层上没有盖层,通过对晶体管退火在其源极(2)、漏极(3)和多晶硅栅极(5)上形成镍硅化物接触区域。利用铬蚀刻工艺以从栅极和源极以及栅极和漏极之间的介电隔离层(6A、B)的暴露表面去除未反应的镍和镍残余物,栅极与源极和/或漏极之间的镍硅化物搭接被避免或者被消除。铬蚀刻工艺包括溶液的使用,所述溶液包括硝酸铈铵、硝酸和醋酸。
文档编号H01L27/088GK101496172SQ200680027001
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24日
发明者R·耶瓦尔 申请人: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