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防止渗酸的蓄电池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0147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防止渗酸的蓄电池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端子结构,属铅酸蓄电池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蓄电池端子为蓄电池端极群极柱与蓄电池盖上的铅管烧焊在一起之结构,电池盖包塑部分 包裹铅管,包塑部分为聚丙烯,金属铅和聚丙烯两种材料的温度膨胀系数相差近9倍,且在蓄 电池使用过程中又经常频繁处于-3(TC至8(TC的较大温度变化范围中,当蓄电池处于高温时,铅 管受热向外膨胀,包塑向内膨胀,二者的膨胀方向相反,结合部位的缝隙变小、变致密,司l沮 止蓄电池内部酸液从端子处渗出;当蓄电池处于低温时,情况则相反,铅管与包塑部分分别向 反向收縮,结合部位的缝隙变大、变疏松,导致蓄电池内部的酸液沿铅管与塑料间的缝隙由端 子处渗出,形成"爬酸现象",既影响蓄电池的正常工作,又容易污染环境,严重时还会引发安 全事故,为此,必须设法消除蓄电池使用中的"爬酸现象"。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防止渗酸的蓄电池端子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称问题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可防止渗酸的蓄电池端子结构,构成中设有中心的极群极柱l、外围的铅管2及电池 盖包塑3,其改进在于,在铅管2与电池盖包塑3之间增设密封胶层4。上述可防止渗酸的蓄电池端子结构,所述密封胶层4为密封胶带缠绕层。 本实用新型在铅管与电池盖包塑之间增设密封胶层后,在蓄电池处于低温、铅管与池盖包 塑之间出现缝隙时,密封胶层可因弹性自动膨胀,封堵缝隙,切断酸液的渗漏途径,从而彻底 消除蓄电池使用中的"爬酸现象",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 改进点设计巧妙,易于与端子现有结构相结合,易于在现有结构端子上采用,采用后不会引起 蓄电池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动,也不会使蓄电池产品生产成本增加等特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中零部件标号为l-极群极柱、2-铅管、3-电池盖包塑、4-密封胶层、5-电池盖、6-极 群、7-蓄电池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铅管2与电池盖包塑3结合端的外管面上有梯形牙,增设的密封胶层4可位于 相邻梯形牙的牙槽内。密封胶层4为密封胶带缠绕层,可在注塑前缠绕在所选部位的牙槽内, 然后通过注塑使其与铅管、电池盖包塑严密结合在一起,起到封堵缝隙的密封作用。
权利要求1. 一种可防止渗酸的蓄电池端子结构,构成中设有中心的极群极柱[l]、外围的铅管[2]及 电池盖包塑[3],其特征在于,在铅管[2]与电池盖包塑[3]之间增设密封胶层[4]。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渗酸的蓄电池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胶层[4] 为密封胶带缠绕层。
专利摘要一种可防止渗酸的蓄电池端子结构,属铅酸蓄电池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端子处酸液渗漏的问题。构成中设有中心的极群极柱、外围的铅管及电池盖包塑,改进后,在铅管与电池盖包塑之间增设密封胶层。增设密封胶层后,铅管与电池盖包塑之间因低温出现缝隙时,密封胶层可因弹性自动膨胀,封堵缝隙,切断酸液的渗漏途径,从而彻底消除蓄电池使用中的“爬酸现象”。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改进点设计巧妙,易于与端子现有结构相结合,易于在现有结构端子上采用,采用后不会引起蓄电池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动及增加生产产品等特点。
文档编号H01M10/12GK201038253SQ20072010087
公开日2008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28日
发明者孟玉华, 杨炳利, 魏立平 申请人:风帆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