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npn型InGaAs/InP DHBT外延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速npn型InGaAs/InP双异质结双极性晶体管 (DHBT)器件的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InGaAsP组分渐 变集电极结构的npn型InGaAs/InPDHBT外延层结构。
背景技术:
InP基材料有很高的饱和电子迁移速度,可获得高的基极掺杂浓 度,非常适合作为超高速异质结双极性晶体管(Heterojunction Bipolar Transistor, HBT)。 InP基HBT的结构用InP材料作发射极,InGaAs 材料作为基极,InGaAs或InP材料作为集电极。用InGaAs材料作集 电极的HBT,由于只在发射极-基极为异质结构,被称为单异质结双极 性晶体管(SHBT);用InP材料作集电极的HBT,在发射极-基极和基 极-集电极都为异质结构,被称为双异质结双极性晶体管(DHBT)。由 于SHBT中集电极材料的带隙较窄(0.76 eV),击穿电压较低;而在 DHBT中集电极材料为InP,其带隙为1.35eV,具有较高的击穿电压。
在高频、大功率电路中,要求器件具有较高的击穿电压和较高的 频率,因此就需要使用InP基DHBT。但InP/InGaAs异质结形成I型 能带结构,即InGaAs材料的导带顶要低于InP材料的导带顶。这样, 从InGaAs材料作基极注入的载流子在基极-集电极界面会受到InP集电 极的散射作用,这使载流子在基区的复合增加,增益减小;同时,散 射会造成载流子在集电区的迁移速度低,使HBT的工作电流减小,频 率特性差。
为消除InP基DHBT的基极-集电极导带尖峰,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采用InGaAs退后层,InGaAs/InAlAs超晶格渐变层和InP 5掺杂层 的方法来消除导带尖峰;二是采用InGaAs退后层和InGaAsP过渡层来 消除导带尖峰。第一种方法中,InGaAs退后层的作用一是将InP的导带尖峰向集 电极推迟;二是起加速基区注入载流子的速度的作用。InGaAs/InAlAs 超晶格渐变层起平滑导带尖峰的作用;InP 5掺杂层主要作用是降低导 带尖峰。这种结构能获得较高的截止频率,但载流子要通过隧穿越过 超晶格层,这会造成载流子在集电极中的速度降低。而且为获得能带 的平滑作用,InGaAs层和InAlAs层的厚度需要变化,这给生长造成了 很大困难。在用MBE实现的技术中,还可实现;在MOCVD技术中 则很难实现。
第二种方法中,InGaAs退后层作用与第一方法中的相同。InGaAsP 起平滑导带尖峰的作用。这种结构虽然克服了超晶格结构中载流子因 为隧穿而速度降低的问题,但由于InP的导带尖峰并没有降低,会发 生Kirk电流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一)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两者在InGaAs/InP DHBT集电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本 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InGaAsP组分渐变集电极结构的npn型 InGaAs/InPDHBT外延层结构,以消除InGaAs基极和InP集电极所形 成的导带尖峰。
(二) 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 一种npn型InGaAs/InP DHBT外 延层结构,该DHBT结构包括依次相邻接的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 所述集电极从靠近基极向远离基极的方向依次包括n型InGaAs退后 层、n型InGaAsP过渡层、n型InP重掺杂层、n型InP层和n型集电
极接触层。
优选地,所述n型InGaAs退后层的掺杂浓度为lx1015至 2xl017/cm3,厚度为10至100 nm,且所采用的InGaAs材料与InP材料 的失配度小于0.5%。
优选地,所述n型InGaAsP过渡层的掺杂浓度为lxl0'5至2xl017/cm3,厚度为3至30nm,所采用的InGaAsP材料与InP材料的 失配度小于0.1%,所采用的InGaAsP材料的带隙宽度介于InGaAs与 InP带隙宽度之间,且带隙宽度从基极一侧到集电极一侧逐渐增大,所 述n型InGaAsP的层数为1至20。
优选地,所述n型InP重掺杂层的掺杂浓度2xlO卩至lxl019/cm3, 厚度为3至20 nm,且该n型InP重掺杂层的浓度与厚度的积大于等于 V^。/(^t;),其中&为集电极材料的介电常数,Ic为InGaAs与InP 材料的导带差,《为电子的电量,rg为渐变层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n型InP层的厚度为20至lOOOnm。
优选地,所述发射极采用n型InP材料。
优选地,所述基极采用p型InGaAs材料。
(三)有益效果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本发明避免用超晶格结构,可避免载流子在超晶格结构中隧穿 对运动速度的降低,能提高DHBT的频率特性,消除了 InGaAs基极和 InP集电极所形成的导带尖峰。
2、 本发明加入InP重掺杂层,使导带尖峰降低,有效增加Kirk电 流,提高频率特性。
3、 本发明采用的最薄层厚度为3nm,不仅能用控制较好GSMBE 技术生长,也可用MOCVD技术生长。增加了结构的通用性。使生长 容易控制。
4、 本发明采用InGaAs退后层、InGaAsP四元系和InP重掺杂层 的复合结构,能够消除InGaAs基极和InP集电极的导带尖峰。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叩n型InGaAs/InP DHBT外延层结构的示意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npn型InGaAs/InP DHBT外延层结构的能带 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 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npn型InGaAs/InP DHBT外延 层结构的示意图,该DHBT外延层结构包括依次相邻接的发射极、基 极和集电极,所述集电极从靠近基极向远离基极的方向依次包括n型 InGaAs退后层、n型InGaAsP过渡层、n型InP重掺杂层、n型InP层 和n型集电极接触层。所述发射极采用n型InP材料,基极采用p型 InGaAs材料。
在靠近基极的一侧采用n型InGaAs材料作为退后层,该n型 InGaAs退后层的掺杂浓度为lxl0"至2xl017/cm3。采用InGaAs的目 的在于,材料与基极材料的相同,其带隙没有变化,这样载流子从基 极进入到集电极时,不会受到阻碍。考虑到实际生长中的误差,要求 InGaAs材料与InP材料的失配度小于0.5%。 InGaAs材料为n型材料。 基极InGaAs材料为p型材料,在集电极的n型InGaAs层与基极形成 pn结,载流子能在集电极的InGaAs层中被加速,这样能有效增加载 流子在集电极中的迁移速度,提高频率特性。InGaAs层的带隙较窄, 考虑到它对击穿电压的影响,退后层的厚度为10至100 nm。考虑到 InGaAsP过渡层的影B向,要求InGaAs层的厚度不小于InGaAsP单层的 厚度。
紧邻所述n型InGaAs退后层采用一层或多层InGaAsP材料作为过 渡层,该n型InGaAsP过渡层的掺杂浓度为lx1015至2xl017/cm3。采 用InGaAsP材料的作用是平滑导带尖峰,减轻导带尖峰对载流子的散 射;二是采用带隙较InGaAs高的InGaAsP材料,增加了击穿电压; InGaAsP的带隙宽度介于InGaAs与InP带隙宽度之间,以起到导带平 滑作用。InGaAsP的层数为1至20。 InGaAsP的带隙宽度从基极一侧 到集电极一侧逐渐增大,以达到平滑集电极能带的目的。InGaAsP的 厚度为3至30nm。层数越多,层厚越薄,平滑作用越好。考虑到实际 生长中的误差,InGaAsP的晶格常数与InP的失配度小于0.1%。
6紧邻所述n型InGaAsP过渡层采用n型InP重掺杂层,该n型InP 重掺杂层的掺杂浓度2xl0"至lxl019/cm3,厚度为3至20nm,且该n 型InP重掺杂层的浓度与厚度的积大于等于£^&/(《27;),以使导带尖峰 降低较为充分,其中&为集电极材料的介电常数,^c为InGaAs与InP 材料的导带差,《为电子的电量,7;为渐变层的厚度。InP重掺杂层的 目的在于降低导带尖峰,使基极和重掺杂层间的导带高度降低,防止 形成对载流子的阻挡;InP重惨杂采用n型惨杂,以起到降低导带尖峰 的作用。
紧邻所述n型InP重掺杂层采用n型InP层。该InP材料的厚度为 20至1000nm。为得到较大的击穿电压,应增加InP层的厚度。
以下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我们采用InGaAs退后层、2层InGaAsP过渡层、 InP重掺杂层和InP层成功实现了集电极的设计。设计的InPDHBT的 增益截止频率大于200 GHz。下面结合具体的结构设计进一步说明本 发明的详细设计思想。
设计中所用发射极的为60 nm厚的n型的InP,掺杂杂质为Si,浓 度为3xl017/cm3;基极为40 nm厚的p型InGaAs材料,掺杂杂质为Be, 摻杂浓度为3xl019/cm3;下面详细介绍集电极的结构设计
2、在靠近基极的一侧采用n型InGaAs材料。采用InGaAs的目的 在于,材料与基极材料的相同,其带隙没有变化,这样载流子从基极 进入到集电极时,不会受到阻碍;
考虑到实际生长中的误差,要求InGaAs材料与InP材料的失配度 小于0.5%,这里所用的InGaAs材料与InP材料的失配小于0.1%;
InGaAs材料为n型材料。基极InGaAs材料为p型材料,在集电 极的n型InGaAs层与基极形成pn结,载流子能在集电极的InGaAs 层中被加速,这样能有效增加载流子在集电极中的迁移速度,提高频 率特性,这里我们为得到更高的特征频率,设计的掺杂浓度为 2xl016/cm3,掺杂杂质为Si。InGaAs层的带隙较窄,考虑到它对击穿电压的影响,退后层的厚 度为10-100nm。这里,为增加击穿电压,厚度为20nm。
考虑到InGaAsP过渡层的影响,要求InGaAs层的厚度不小于 InGaAsP单层的厚度。InGaAs层的厚度要大于单层InGaAsP的厚度(这 里选取10nm)
3、 在n型InGaAs材料后采用一层或多层InGaAsP材料。
采用InGaAsP材料的作用一是平滑导带尖峰,减轻导带尖峰对载 流子的散射;二是采用带隙较InGaAs高的InGaAsP材料,增加了击穿 电压;
两层InGaAsP的掺杂杂质为Si,掺杂浓度2xl016/cm3,。 InGaAsP的带隙宽度介于InGaAs与InP带隙宽度之间,以起到导 带平滑作用。
InGaAsP的层数为1至20。这里我们为降低生长难度,层数为2。
InGaAsP的带隙宽度从基极一侧到集电极一侧逐渐增大。这里两 层材料的带隙宽度分别为靠近InGaAs—侧的带隙宽度为0.95 eV; 另一层InGaAsP的带隙宽度为1.15 eV。
InGaAsP的厚度为3至30 nm。层数越多,层厚越薄,平滑作用越 好。考虑到生长的难度我们选取每层的厚度都为10 nm。
考虑到实际生长中的误差,InGaAsP的晶格常数与InP的失配度小 于0.1%。我们得到的晶格失配小于0.1%。
4、 在InGaAsP后釆用InP重掺杂层。
InP重掺杂层的目的在于降低导带尖峰,使基极和重掺杂层间的导
带高度降低,防止形成对载流子的阻挡;
InP重掺杂采用n型掺杂,掺杂杂质为Si。 掺杂层的厚度为3至20nm,这里我们选取3 nm。 掺杂层的浓度和厚度的积要大于等于w^/(^7;)掺杂浓度为
3xl018/cm3,这个值与厚度的乘积大于v^^/( 7;)。
5、 集电极最后采用n型InP层。
InP材料为n型,这里所用的掺杂杂质为Si,掺杂浓度2xl016/cm3, InP材料的厚度为20至1000 nm。为得到较大的击穿电压,应增加InP层的厚度。综合考虑HBT的频率特性和击穿特性,InP的厚度 选取160 nm。
最后我们得到的HBT的电流增益截止频率大于200 GHz,共发射 极击穿电压为5 V。
在本发明所举的实施例中,采用发射极的为60 nm厚的n型的InP, 掺杂杂质为Si,浓度为3xl017/cm3;基极为40 nm厚的p型InGaAs材 料,掺杂杂质为Be,惨杂浓度为3xl0,cm、 20 nm的n型InGaAs退 后层、2层10 nm的n型InGaAsP过渡层、n型InP重掺杂层和n型InP 层的集电极结构。采用InGaAs退后层,多层InGaAsP过渡层以及InP 重掺杂层和InP层的集电极结构与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技术思路 上是一致的,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 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 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npn型InGaAs/InP双异质结双极性晶体管DHBT外延层结构,该DHBT外延层结构包括依次相邻接的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电极从靠近基极向远离基极的方向依次包括n型InGaAs退后层、n型InGaAsP过渡层、n型InP重掺杂层、n型InP层和n型集电极接触层。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pn型InGaAs/InPDHBT外延层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InGaAs退后层的掺杂浓度为lx1015至 2xl017/cm3,厚度为10至100 nm,且所采用的InGaAs材料与InP材料 的失配度小于0.5%。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pn型InGaAs/InPDHBT外延层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InGaAsP过渡层的掺杂浓度为lx1015至 2xl017/cm3,厚度为3至30nm,所采用的InGaAsP材料与InP材料的 失配度小于0.1%,所采用的InGaAsP材料的带隙宽度介于InGaAs与 InP带隙宽度之间,且带隙宽度从基极一侧到集电极一侧逐渐增大,所 述n型InGaAsP的层数为1至20。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pn型InGaAs/InP DHBT外延层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InP重掺杂层的掺杂浓度2xl0"至lxl019/cm3, 厚度为3至20 nm,且该n型InP重掺杂层的浓度与厚度的积大于等于 e、.z(£c/(^7;),其中&为集电极材料的介电常数,/^c为InGaAs与InP 材料的导带差,《为电子的电量,?;为渐变层的厚度。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pn型InGaAs/InP DHBT外延层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InP层的厚度为20至lOOOnm。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pn型InGaAs/InP DHBT外延层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极采用n型InP材料。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pn型InGaAs/InP DHBT外延层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极采用p型InGaAs材料。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npn型InGaAs/InP双异质结双极性晶体管(DHBT)外延层结构,该DHBT结构包括依次相邻接的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所述集电极从靠近基极向远离基极的方向依次包括n型InGaAs退后层、n型InGaAsP过渡层、n型InP重掺杂层、n型InP层和n型集电极接触层。利用本发明,可避免载流子在超晶格结构中隧穿对运动速度的降低,能提高DHBT的频率特性,消除了InGaAs基极和InP集电极所形成的导带尖峰。
文档编号H01L29/43GK101552284SQ20081010325
公开日2009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2日
发明者刘新宇, 智 金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