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光敏晶闸管输出型耦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2516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光敏晶闸管输出型耦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器件,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光敏晶闸管 输出型耦合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已有的光敏晶闸管输出型的光耦合器(如图1A、图 1B、图1C、图1D所示)主要由支架1,、光敏晶闸管2,和引脚3, 组成。从外形结构上都是采用标准六线DIP或SOP的封装结构,即 有六个引脚31,、 32,、 33,、 34,、 35,、 36,(如图1E所示),其光 敏晶闸管芯片2,是采用4艮月交4,粘结在中间的管脚35'上部的支架 15,上,尺寸大小为7. 62隨x 6. 4mmx 3. 6mm。随着电器设备小型化 的发展,该封装外形的光敏晶闸管输出型光耦合器在外形尺寸上偏 大,引脚过多,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电器发展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更小、结构更加简单的新型 光敏晶闸管输出型耦合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光敏晶闸管输出型耦合器,它包括支架、 光敏晶闸管和引脚;所述的引脚有四根,该四根引脚以一边两根的方 式相对设置,引脚上部向内弯折形成所述的支架,所述的光敏晶闸管 固定在其中一根支架上,且光敏晶闸管通过两根导线连接固定的支架 和与该支架同侧的另 一根支架上。
所述的光敏晶闸管与支架封装在一起。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是从原来六线光壽文晶闸管输出 型光耦合器的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出新的四线光敏晶闸管输出型 光耦合器,它是将光^:晶闸管芯片放置其中的一个主端(支架)上, 用绝缘胶粘结,从而达到只使用二个引脚的目的,同原来的六线的光 敏晶闸管输出型相比,减少了两个原来没有使用的引脚,简化了结构, 且由于从六个引脚改为四个引脚,耦合器的体积可做的更小,其外形 尺寸从原有标准的7. 62mm x 6. 4mm x 3. 6mm缩小为4. 5mm x 6. 4mm x 3. 6mm,从而更好的适应现在电子器件小型化的发展方向。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A、图1B、图1C是习用六线光敏晶闸管输出型光耦合器的正 浮见图、侧浮见图、俯^见图1D是习用六线光敏晶闸管输出型光耦合器的电路原理图1E是习用六线光敏晶闸管输出型光耦合器的装配图2A、图2B、图2C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2D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2E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A、图2B、图2C、图2D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的 四线光敏晶闸管输出型耦合器,它包括支架l、光^t晶闸管2、引脚 3、 二极管4。
所述的引脚3有四根31、 32、 33、 34,该四根引脚31、 32、 33、 34分为两两一组,即,引脚31、 32为一组位于一侧,引脚33、 342 为另一组位于另一侧,该两组引脚31、 32、 33、 34相对"^殳置,引脚 31、 32、 33、 34上部向内弯折形成所述的支架11、 12、 13、 14,所 述的光敏晶闸管2固定在其中一根支架14上,且光敏晶闸管2通过 两根导线21、 22连接其固定的支架14和与该支架14同侧的另一根 支架13上。
在与安装光^t晶闸管2的支架14相对的另一组支架11、 12中支 架11上安装有二极管4,该二极管4通过导线电连接与其同侧的支 架12上,这使得二极管4与光敏晶闸管2需相对而设,从而达到只 使用二个引脚的目。
在装配时(如图2E所示),所述的光^:晶闸管芯片2固定在支架 14上的方式是用绝缘胶5将光敏晶闸管芯片2粘结在支架14上。
在装配完成后,将光敏晶闸管2、 二极管4与支架11、 12、 13、 14 一起封装起来。
本发明的重点就在于将原来六线DIP或SOP的结构改为四线 DIP或SOP的结构,将原来没有使用的两个引脚删除。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光敏晶闸管输出型耦合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支架、光敏晶闸管和引脚;所述的引脚有四根,该四根引脚以一边两根的方式相对设置,引脚上部向内弯折形成所述的支架,所述的光敏晶闸管固定在其中一根支架上,且光敏晶闸管通过两根导线连接固定的支架和与该支架同侧的另一根支架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光敏晶闸管输出型耦合器,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光^:晶闸管与支架封装在一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光敏晶闸管输出型耦合器,它包括支架、光敏晶闸管和引脚;所述的引脚有四个,该四根引脚以一边两根的方式相对设置,引脚上部向内弯折形成所述的支架,所述的光敏晶闸管固定在其中一根支架上。由于本实用新型将光敏晶闸管芯片放置其中的一个主端(支架)上,用绝缘胶粘结,从而达到只使用二个引脚的目的,同原来的六线的光敏晶闸管输出型相比,减少了两个原来没有使用的引脚,简化了结构,且由于从六个引脚改为四个引脚,耦合器的体积可做得更小,更好的适应现在电子器件小型化的发展方向。
文档编号H01L23/48GK201188424SQ200820102160
公开日2009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28日
发明者巍 陈 申请人:厦门永联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