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26363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避雷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用多个由多枚非线性电阻构成的元件柱电并联后构成的避雷器。
背景技术
在低压大容量的电力设备用的过压保护避雷器中,元件柱是由沿耐压方向 把少许几片氧化亚铅做成的非线性电阻叠层后构成,把数个这样的元件柱一同 放在加电侧的板状导体和接地侧的板状导体之间,各元件柱便构成了电并联连 接。
例如,原来的避雷器如图9、图10在密闭容器1里封入了SF6气体等绝缘媒体, 在一对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接地侧板状导体6间,由二个非线性电阻叠层组成的 多个元件柱18构成,例中合计用了52个元件柱。
接地侧板状导体6借助于绝缘台7竖立起多个固定在密闭容器1中的绝缘杆 8。把垫圈状结构的非线性电阻的中心贯通孔套在绝缘杆8上,然后,再把和各 绝缘杆8的螺紋处对应位置有贯通孔的加电侧板状导体5放上后在各个绝缘杆8 的螺紋处拧上螺母9,这样,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接地侧板状导体6处于绝缘支撑 状态。
在各元件柱18的上面和加电侧的板状导体5之间分别放入弹簧14,弹簧14 给各元件柱18的各非线性电阻间叠层方向施加接触压力。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接 地侧板状导体6通过安装在密闭容器l上的绝缘衬套2a、 2b导出后和加电侧的端 子3及接地侧的端子4相连接。
密闭容器1和加电侧的板状导体5之间装有绝缘支撑物10,此绝缘支撑物IO 使加电侧的板状导体5和密闭容器1间既保证了绝缘又获得支撑固定。
在可控硅三相电桥电路的各相之间分别接有原来的避雷器,该避雷器为曰
3本的特许公开公报平成7-288168号(特许文献l)所记载那样的。此避雷器的两 端部由设有端子的绝缘管内装有非线性电阻的避雷器单元构成,各相线间分别 连接的三个避雷器单元连接到高的方向,连接到各避雷器单元的端子的引线的 配置需要想办法,把接于各相线间的三个避雷器单元组装成一体。
初级线圈及次级线圈和具有大地电位的密闭容器间所接的原来的避雷器为 曰本的特许公开公报平成11-111509号(特许文献2)所记载那样的。此避雷器 在初级线圈侧有两个避雷器单元组,在次级线圈侧有两个避雷器单元汇总在一 起组成。而且,在绝缘管两端的两个端子分别接在不同电极的绕组侧,从绝缘 管轴向的中间部分导出公共的接地侧导体,此接地侧导体和两极端子之间分别 配置了由非线性电阻构成的元件柱。
然而,如图9、图10所示的原来的避雷器,在上述的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接 地侧板状导体6相向部并列放着多个元件柱。因此,随着元件柱的数量增多密闭 容器l的底面积也将增大,所以,其缺点是作为连接避雷器的电力设备的占地面 积也将增大。
另外,在特许文献1和特许文献2所示的避雷器中,试图把多个避雷器单元 的一部分公共化来使其小型化。但是,这些文献中没有考虑到如图9、图10所示 的避雷器单元的元件柱的并列连接增多时的情况。因此,在密闭容器里做避雷 器时,同样有随着密闭容器的底面积增大而占地面积也将增大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随着电并联连接的元件柱增多的情况也能使占地面积 缩小的避雷器。
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有以下特征,在密闭的容器里配置有复数个非线 性电阻组成的元件柱,上述元件柱电并联连接在加电侧板状导体和接地侧板状 导体间构成避雷器时,在上述加电侧板状导体和接地侧板状导体间,与上述加 电恻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中间板状导体、及与上述接地侧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中间 板状导体交互叠层配置,在上述接地侧板状导体和上述中间板状导体及上述加电侧板状导体之间的各层分别配置复数个元件柱,上述加电恻板状导体和从接 地侧数奇数层的中间板状导体之间、及上述接地恻板状导体和从接地侧数偶数 层的中间板状导体之间通过放在上述中间板状导体间形成的非接触部的层间连 接导体电连接。
理想的情况,上述各中间板状导体包含非接触部且大体是做成同一结构, 与上述加电侧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从接地侧数奇数层的上述中间板状导体、及与 上述接地侧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从接地侧数偶数层的上述中间板状导体,各自的 上述非接触部的位置配置不同。
本发明还有下述特征,在封入绝缘媒体的密闭的容器里,配置有在竖立于 绝缘台上的复数个绝缘杆上分别层叠非线性电阻构成的元件柱,上述各元件柱 在加电侧板状导体及接地侧板状导体之间电并联构成避雷器时,在上述各绝缘 杆上,从上述绝缘台侧顺序插入配置有形成有贯通孔的上述接地侧板状导体、 复数块具有相同结构的各自形成有贯通孔和非接触部的中间板状导体、及上述
加电侧板状导体;与上述加电侧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从接地侧数奇数层的上述中 间板状导、和与上述接地侧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从接地侧数偶数层的上述中间板 状导体,分别使各自的上述非接触部的位置配置在不同处;插有上述绝缘杆的 元件柱分别配置在上述接地侧板状导体和上述中间板状导体及上述加电侧板状 导体所构成的各层之间,上述加电恻板状导体和从接地侧数奇数层的上述中间 板状导体之间、及上述接地侧板状导和从接地恻数偶数层的中间板状导体之间 通过放在上述中间板状导体所形成的非接触部的层间连接导体电连接。
本发明的避雷器是用中间板状导体、加电侧板状导体和接地侧板状导体组 成多层结构并把元件柱分别放在各层,所以,中间板状导体、加电侧板状导体 和接地侧板状导体的大小和层数的多少可以根据元件柱的多少很容易改变,从 而使密闭容器底面积减小,所以,占地面积也减小。在各板状导体形成非接触 部配置层间连接导体进行电连接,由于周围没有引出线环绕,结构简单,使密 闭容器底面积小,从而减小了占地面积。
在本发明的避雷器中,和加电恻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中间板状导体及和接侧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中间板状导体,它们谷自的非接触邵的位置配置在不同处, 并且,所有的中间板状导体包含非接触部做成几乎是一样的结构,没有复杂的 结构变更,只要把安装角度改变一下便可做成把多元件柱配置在多层的结构。


图i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避雷器的一部分的概略纵向断面图2是图1的避雷器的部分断面平面图3是图1的避雷器的一种中间板状导体的面平面图4是图1的避雷器的其它种中间板状导体的面平面图5是沿图1中A-A线的断面图6是沿图1中B-B线的断面图7是沿图1中C-C线的断面图8是图1的避雷器的主要部分的模式展开图9是现有的避雷器的部分断面平面图IO是图9所示避雷器的概略纵向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
以下用图纸对本发明的避雷器作一下说明。图l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避 雷器的一部分的概略纵向断面图。在充有如SF6气体的绝缘气体等绝缘性媒体的 密闭容器1里,设有通过绝缘衬套2a, 2b做绝缘导出的加电侧端子3和接地恻端 子4。加电侧端子3和加电侧板状导体5做电连接,接地侧端子4和接地侧板状导 体6做电连接。
密闭容器1里的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接地侧板状导体6之间配置详细如后述 的多个电并联的元件柱。这里的元件柱的结构相同, 一个元件柱是由两个中心 有贯通孔的垫圈状非线性电阻叠层构成。
上述的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接地恻板状导体6几乎是同一形状,接地侧板状导体6,如图1所示通过多个绝缘台7与密闭答器1呈电绝缘状态,并固定于密闭 容器l的底部,在各绝缘台7上竖有各绝缘杆8a-8f。
加电侧板状导体5如图2所示大体上为正方形板,用各绝缘杆8a 8f的上部 和固定在密闭容器1上部的绝缘支撑物10等把其和密闭容器形成绝缘固定。
另外,在加电侧板状导体5上形成有依其形状大体等间距的六个贯通孔,上 述六根绝缘杆8a 8f的上端分别被插入这些贯通孔。在各绝缘杆8a 8f的上端分 别插入加电侧板状导体5的各贯通孔后,在各绝缘杆8a 8f的上端形成的螺紋处 拧上螺母9a 9f,加电侧板状导体5被支撑固定。
在各绝缘杆8a 8f的上端分别设置有插入中心部贯通孔的支撑用垫圈连 接导体13a 13f,及支撑用垫圈连接导体13a 13沐加电侧板状导体5的下侧之 间所配置的弹簧14a 14f。
各弹簧14a 14f通过支撑用垫圈连接导体13a 13f给由各绝缘杆8a 8f支 撑的元件柱等叠层部件施与压力的同时,还具有使支撑用垫圈连接导体13a 13f和加电侧板状导体5之间电连接的导电功能。
六根绝缘杆8a ~ 8f中的绝缘杆8a ~ 8d的作用如下所述用于支撑由垫圈状非 线性电阻构成的元件柱,其余的绝缘杆8e、 8f分别用于支撑进行电连接用的垫 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a、 llb,和进行电绝缘用的垫圈状绝缘物12a。
在图1所示的避雷器中,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接地侧板状导体6之间配置的各 元件柱上配置了十二块基本是平行关系的中间板状导体15a 15m。详细如下述 的各中间板状导体15a 15m之中,配置从接地侧板状导体6 (接地侧)数每隔
一个的偶数的中间板状导体15b..... 15m和接地侧板状导体6实行电连接,其
佘的奇数的中间板状导体15a..... 151和加电侧板状导体5实行电连接。
详细说明如下述,各中间板状导体15a 15m分别有非接触部和通电用接触 部,在非接触部和通电用接触部的两侧(图l的左右)形成对向支撑部分,在此 对向支撑部分各放入两个共计四个元件柱,每个元件柱由两个垫圈状非线性电 阻构成的。各中间板状导体15a 15m具有相同厚度,但是有两种结构,首先对 其中 一种用如图3所示的中间板状导体15a进行说明。从接地侧板状导体6数第一个中间板状导体15a上有贯通孔,这些贯通孔和 图2所示的加电侧板状导体5的各贯通孔的位置相对应,并和加电恻板状导体5
此中间板状导体15a,如图3所示,略成"C"字形,具有形成于左右对 向支撑部分以插入各绝缘杆8a 8d的贯通孔16a 16d;在贯通孔16b、 16d之间 形成通电接触部分以插入绝缘杆8f的贯通孔16e;切去贯通孔16a、 16c之间的部 分以形成配置绝缘杆8e的非接触部16f。
中间板状导体15a的非接触部16糊大小以确保邻接的绝缘杆8a 8f支撑的 详细后述的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a、 llb和垫圈状非线性电阻的外围与中间板 状导体l5a间的必要绝缘距离来定。
中间板状导体15a-15m中的其它种类用如图4所示的第二个中间板状导体 15b说明。此中间板状导体15b是把图3所示的中间板状导体15a在同一平面旋转 180度改变方向的形状。
此中间板状导体15b也和上述一样,略成"C"字形,具有形成于左右对 向支撑部分以插入各绝缘杆8a 8d的贯通孔17a 17d;切去贯通孔17b、 17d之 间的部分以形成配置绝缘杆8f非接触部17e;在贯通孔17a、 17c之间形成通电接 触部分以插入绝缘杆8e通孔17f。
该非接触部17e的大小和前面的非接触部16f—样以确保邻接的绝缘杆8a 8f支撑的垫圈状层间连接导lla、 llb和垫圈状非线性电阻的外围的与中间板状 导体l5b间的必要绝缘距离来定。
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接地侧板状导体6之间配置的十二块中间板状导体 15a~ 15m是把上述的二种中间板状导体15a和中间板状导体15b交替配置而成。
各中间板状导体15a 15m形成上述的非接触部16纤口17e。因此,把它们以 一定间隔交互叠层配置,通过非接触部16f和17e,从接地侧数奇数的中间板状 导体15a…151和偶数的中间板状导体15b…15m的通电用接触部,进而与其上下 方邻接的加电侧板状导体5或接地侧板状导体6对方向配置。
详细如后述,利用中间板状导体15a 15m通电用接触部,在其处配置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a、 llb。用此层间连接导体lla、 ilb可以把从接地侧数偶数 的中间板状导体15b…15m全部和接地侧板状导体6做电连接,及把从接地侧数 奇数的中间板状导体15a…151全部和加电侧板状导体5做电连接。因此,和加电 侧端子3连接的加电侧板状导体5及同接地侧端子4连接的接地侧板状导体6及中 间板状导体15b... 15m之间形成了十三个空间。
利用上述十三个空间形成如下结构,在每层配置四个元件柱,和原来的避 雷器一样共配置52个元件柱,并使元件柱在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接地侧板状导体 6之间并联连接。
下面就沿各绝缘杆8a ~ 8d轴向配置的各元件柱的构成作 一下说明。图5是用 图1所示的图1的A-A线处断面图,展开后为接地侧板状导体6的平面图。接地恻 板状导体6上竖有六根绝缘杆8a 8f,其中的四根8a 8d通过贯通孔穿有第一层 的各元件柱18a 21a。
但是,在绝缘杆8e上插入中心有贯通孔的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a,再有, 在绝缘杆8f上插入中心有贯通孔的垫圈状绝缘物12a。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a 和垫圈状绝缘物12a和元件柱有一样的形状,轴向长度也一样。在其中心部均有 为插入绝缘杆用的贯通孔。
图6是沿图1中B-B线的断面图,展开后是中间板状导体15a的平面图。此中 间板状导体15a放在图5所示部分的上部,插入绝缘杆8a 8d的元件柱18a 21a 的上面和此中间板状导体15a的下面接触形成电的连接,在中间板状导体15a的 上面和元件柱18a 21a对应位置处分别配置第二层元件柱18b 21b。
在基于绝缘杆8f的配置部中,和第一层元件柱18a 21a具有同样高度垫圈 状的绝缘物12a的上端部与中间板状导体15a的下面接触。再有,在中间板状导 体15a的上面,配置有与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a相同构造的第二层垫圈状层间 连接导体llb。
在绝缘杆8e上,如图5所示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a的上部,因为位于中间 板状导体15a形成的非接触部16f处,所以和中间板状导体15a之间为电绝缘状 态。在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a的上部借助于一个图中没显示的厚度和中间板状导体15a同样的垫圈状薄板导体,配置第二层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b。
上述的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a、 llb可以釆用各种各样的结构。上述的结 构中采用和一个元件柱相同形状相同轴长的部件构成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a 和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b。并且,在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a和垫圈状层间连 接导体llb之间加入了一个和中间板状导体15a有同样厚度的薄板导体,使层间 连接导体lla和llb做到电连接。
但是,把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a和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b按照上述结构 的轴向长度做成一体化也可以,把上述的轴长分割为若干等份可以作成省略薄 板导体的叠层结构使用也可以。再有,在轴的两端有插入绝缘杆8e具有贯通孔 的端板,中间部分还可以做成空心的来减轻重量。无论哪种情况,都要有可以 插入绝缘杆8e的贯通孔的结构,并被绝缘杆8e整齐的支撑着。
由于是这样的叠层状态,层间连接导体lla的通电用接触部的下端面与如图 5所示的垫圈状绝缘物12a相接触,和接地侧板状导体6形成绝缘状态。另 一方面, 在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a和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b间插入了薄板导体,使lla 和llb形成电连接,并且使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b的通电用接触部的上端面和 第二层元件柱18b ~ 21b的上端面高度相同。
图7是图1沿C-C线的断面图,展开后是中间板状导体15b的平面图。此中 间板状导体15b搭载在图6的上部,绝缘杆8a-8d穿过该板,元件柱18b 21b的 上端面和中间板状导体15b的对应支撑部分的下面实现电接触。另外,在与此对 应位置的中间板状导体15b的上面配置第三层的元件柱18c 21c。
在绝缘杆8e部分,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1 lb的上端部和中间板状导体15b的 对应支撑部的下面接触。另外,在中间板状导体15b的对应支撑部的上面,配置 第三层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c。
在绝缘杆8e部,如图6所示的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22b的上端位于在中间板 状导体15b形成的非接触部17f,所以和中间板状导体15b形成绝缘状态。在此垫 圈状层间连接导体22b的上端部分介于一个图中没显示的厚度和中间板状导体 15b同样的薄板导体配置第三层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22。这些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22b、 22c和上述的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a、 lib 是同样的结构。所以,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22c的上端面和第三层元件柱18c 21c的上端面高度相同。
因此,如果在中间板状导体15b的上部配置同样的中间板状导体15c,基于 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22b、22c等,就可以把中间板状导体15a和中间板状导体15c
在对应支撑部分进行电连接。
其它部分的各层的构成与把图6所示中间板状导体15a和图7所示中间板状 导体15b交互叠层结构一样。并且,把和中间板状导体15b相当的,配置形态为 偶数的中间板状导体和接地侧板状导体6进行电连接,把和中间板状导体15a相
在图1中为了看懂这些连接关系,把存在于各层由两个垫圈状非线性电阻构 成的元件柱中的和接地侧板状导体6进行电连接的垫圈状非线性电阻用N表示, 把和加电侧板状导体5进行电连接的垫圈状非线性电阻用P表示。从这些非线性 电阻的符号N、 P便可知,在各绝缘杆8a 8d的轴向由两个叠层配置构成元件柱 的非线性电阻并非象NP, NP…,NP那样交互重复配置,而是按NP, PN…, NP, PN的规律来配置相临的元件柱的非线性电阻。
在此,用图8把上述的加电侧板状导体5、接地侧板状导体6、各中间板状导 体15a- 15c和各元件柱间的关系做更明确的说明。图中仅把上述的主要构成材 料用模式图展开,省略了绝缘杆8a 8f等支撑结构的详细部分。
在接地侧板状导体6的上面在所定的位置上分别配置着构成第一层的四个 元件柱18a 21a、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a、和垫圏状绝缘物12a。在接地恻板 状导体6的上部所配置的第一个中间板状导体15a的上面,配置有与第一层各元 件柱18a 21a同轴的第二层各元件柱18b 21b。
在第一层配置的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a的上部,配置了一个和中间板状导 体15a同样厚度的薄板导体23a,然后,在此之上再放一个和lla同轴的第二层的 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b。由于在第一个中间板状导体15a上形成了一个非接触 部16f,配置在非接触部16f的空间内的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a,薄板导体23a及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b和中间板状导体l5a形成绝缘状态。
在中间板状导体15a的上面配置的第二层的中间板状导体15b的上面配置了 和第二层的各元件柱18b 21b同轴的第三层的各元件柱18c 21c,第二层的各 元件柱18b 21 b的上端面和中间板状导体15b的下面电接触。还有,在配置有 第三层各元件柱18c 21c的层间连接导体llb的上端面和中间板状导体15b下面 为接触状态。
因为这种接触,由于在中间板状导体15a上形成了非接触部16f,因此在中 间板状导体15a的相邻上、下方的接地侧板状导体6和中间板状导体15b形成了两 个相对的通电用接触面。在这两个面之间配置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a、导电垫 圈23a和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b,使接地侧板状导体6和中间板状导体15b实现
了电连接,并使其同电位。
上述第二层配置的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22b的上部位于第二个中间板状导 体15b形成的非接触部17e,所以,和中间板状导体15b是绝缘的。
在第二个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22b的上端面,介于垫圈状薄板导体23b,同 轴配置的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22c,也同样通过非接触部17e与中间板状导体15b 绝缘。因此,中间板状导体15a和中间板状导体15b为不同电位。还有,在中间 板状导体15b的上面配置有和第二层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b同轴的第三层垫圈 状层间连接导体llc。
在中间板状导体15b的上面,如果配置有和第一个中间板状导体15a同样结 构的第三个中间板状导体15c,中间板状导体15b和中间板状导体15c相互间就构 成绝缘。但是,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22c的上面和中间板状导体15c的下面是接 触的,用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22b、垫圈导体23b及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22c把第 一个中间板状导体15a和第三个中间板状导体15c做电连接使它们为同电位。
在图8中用了三个中间板状导体15a 15c,第一个中间板状导体15a和第三 个中间板状导体15c是同电位,接地侧板状导体6和第二个中间板状导体15b是同 电位。因此,如果把第三个中间板状导体15c和加电侧的板状导体5做电连接, 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接地侧板状导体6之间的三层结构的元件柱就会形成电联。总之,在这种状态下在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接地恻板状导体6之间,合计十 二个元件柱形成电并联。
和上述的第一个中间板状导体15a与第二个中间板状导体15b的情况一样, 把15a 15m的所有中间板状导体按15a和15b那样交互配置成若干组。然后,把 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加电侧端子3连接,把接地侧板状导体6和接地恻端子4连接, 再把以第二个中间板状导体15b为代表的偶数中间板状导体和接地侧板状导体6 一样为大地电位,把以第一个中间板状导体15a为代表的奇数中间板状导体和加 电侧板状导体5 —样为加电侧电位。从而,在加电侧端子3和接地侧端子4之间并 联了和原来相同的合计五十二个元件柱。
这样,在接地侧的板状导体6的上方按照元件柱、中间板状导体这样的顺序 交互配置,即便是在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接地侧板状导体6之间电并联很多元件 柱,只有如接地侧的板状导体6所示底面积,也能够做到向绝缘杆8a 8f的轴向 增加元件柱。因此,和原来的把所有的元件柱放在一层的情况相比,可以做成 占地面积大幅度缩小的避雷器。
而且,为了把隔一个配置的奇数的板状导体及偶数的板状导体连接在一起 使其成为同电位,例如,采用把接地恻的板状导体6和偶数的中间板状导体15b 做电连接。为此,利用位于接地侧板状导体6和中间板状导体15b之间的奇数的 中间板状导体15a所形成的非接触部16f,在中间板状导体15a的相邻的接地侧板 状导体6和中间板状导体15b形成了两个相对面。并且,由于在这两个相对面之 间配置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a、 llb,此结构可以不会从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接 地侧板状导体6的由上向下的投影区域露出。因为结构简单,在密闭容器l里可 以轻松的装入若干层元件柱。
而且在上述的构成中,各元件柱、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a llc、垫圈状 层间连接导体22b、 22 c、垫圈状绝缘物12a等从外观来看都类似圆柱状结构。 因此,表面上在加电侧板状导体5、接侧板状导体6、中间板状导体15a、 15b之 间只有元件柱存在,这些把板状导体做电连接的特殊结构的东西好象没有一样, 所以,可以把结构轻松的简化。不过,在本发明的其它应用例中,根据通电容量的大小可以任意改变垫圈
状层间连接导体lla- 11c和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22b、 22c的外观。
在这种场合,利用在接地侧板状导体6和第二个中间板状导体15b之间的中 间板状导体15a所形成的非接触部16f,在非接触部16f的相邻层的接地侧板状导 体6和中间板状导体15b形成了通电用接触部的两个相对面。并且,在此相对面 之间配置了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a llc及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22b、 22c,用 这些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把接地侧板状导体6和中间板状导体15b做电连接。
在图l所示的实施例中,把入绝缘杆8a 8f插入由两个具有中心有贯通孔的 垫圈状非线性电阻叠层构成的元件柱里形成支撑结构。由于支撑结构隐藏于元 件柱内,表面上轴向分散在多层的叠层构成的元件柱好象没有支撑结构,由此, 可以很轻松地做成结构简化的避雷器。
由于使用了绝缘杆8a 8f的支撑结构,同层的电并联的各元件柱可以做到 近距离配置。因此,可使各板状导体5、 6、 15a 15m小型化,从而,可以使装 入这些部件的密闭容器l小型化,使占地面积减小。
在图l所示的实施例中,在最下部的接地侧板状导体6和在其上部并相邻的 中间板状导体15a之间配置有垫圏状绝缘物12a。,在最上部的加电恻板状导体5 和在其下部并相邻的中间板状导体15m之间也配置有同样垫圈状绝缘物,使它 们之间相互绝缘。
这里假定把图8所示的中间板状导体15c作为最上部的加电侧板状导体5,在 与它下面的中间板状导体15b之间配置的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llc被换成绝缘 物。积极的设置这些垫圈状绝缘物12a等,就能使在各绝缘杆8a 8f的轴向支撑 物的结构大体相同,它们各自分担的负荷重量也大体相等。
但是,如果这些分担的负荷重量的差对支撑结构没影响,也可省略垫圈状 绝缘物12a等。再有,在结构上各层的元件柱数量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每层 的元件柱数量可以不一样,也可以将垫圈状绝缘物12a换成元件柱进行配置。
在本发明的其它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中心无贯通孔的非线性电阻做避 雷器,只是要在电阻的外围设置其它的支撑结构。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叠层方向的各层中每层分别分散配置有四个元件枉,此数不是限定值。例如,每 层分别配置六个元件柱,减少叠层方向的层数就可以降低密闭容器l的高度。
还有,加电侧板状导体5、接地侧板状导体6、中间板状导体15a及中间板状 导体15b不限于如图所示为方形和"C"形,可以釆用各种各样的形状。例如, 可以把它们全部做成圆板形或者做成"L"形均可以。
在这种情况下,在各中间板状导体15rl5m形成的非接触部16f, 17e是把 中间板状导体切掉一块而形成,也可以把对应部分做成同等大小的贯通孔。再 有,其形成位置也可以如图6及图7所示的非接触部16f, 17e那样,但是并非要 一定要在同一平面把一块中间板状导体旋转180度与另一块对向配置,只要用一 个小的角度把安装角错开,便可很容易的做出非接触部位置不同的两种中间板 状导15a ~ 15m。
但是,在做成圆板形以外的中间板状导体15a 15m的情况下,如果非接触 部如16f, 17e那样,把中间板状导体旋转180度形成,从而只需准备一种外形的 中间板状导体,只需改变安装方向便可做成两种中间板状导体15a 15m,因此,
这种方法很经济。
再有,把如图8所示的加电侧板状导体5上面部分的密闭容器1内的充绝缘气 体的空间有效地利用还可以再多装一 些同样结构的元件柱。
本发明的避雷器不仅限于图示的结构,也适用于其它结构的用于保护低压 大电流机器的避雷器。
1权利要求
1、一种避雷器,在密闭的容器里配置有复数个由非线性电阻组成的元件柱,前述各元件柱位于加电侧板状导体和接地侧板状导体间电并联连接,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加电侧板状导体和前述接地侧板状导体间交互叠层配置有与前述加电侧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中间板状导体、和与前述接地侧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中间板状导体,在前述接地侧板状导体和前述中间板状导体及前述加电侧板状导体之间的各层分别配置复数个元件柱,前述加电侧板状导体和从接地侧数奇数的前述中间板状导体之间、及前述接地侧板状导体和从接地侧数偶数的前述中间板状导体之间通过位于前述中间板状导体所形成的非接触部的层间连接导体电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避雷器,其特征在于前述各中间板状导体包含 非接触部且几乎是一样的结构,与前述加电侧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从接地侧数奇 数的前述中间板状导体、和与前述接地侧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从接地侧数偶数的 前述中间板状导体,各自的前述非接触部的位置配置在不同处。
3、 一种避雷器,在封入绝缘媒体的密闭容器里,配置有在竖立于绝缘台上 的复数个绝缘杆上分别层叠非线性电阻而构成的元件柱,前述各元件柱位于加 电侧板状导体和接地侧板状导体之间电并联,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各绝缘杆上, 从前述绝缘台侧依次插入配置有形成贯通孔的接地侧板状导体、各自形成贯通 孔和非接触部的相同结构的复数块中间板状导体、和前述加电侧板状导体;同 时,与前述加电侧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从接地侧数奇数的前述中间板状导体、和 与前述接地侧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从接地侧数偶数的前述中间板状导体,各自的 前述非接触部的位置配置在不同处;插入前述各绝缘杆的元件柱分别配置于前 述加电侧板状导体和中间板状导体及接地侧板状导体之间的各层,前述加电侧 板状导体和从接地侧数奇数的前述中间板状导体之间、及前述接地侧板状导体接触部的层间连接导体电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即使增加电并联元件柱也可缩小所占面积的避雷器。在密闭的容器里配置复数个由非线性电阻构成的元件柱,各元件柱位于加电侧板状导体和接地侧板状导体之间电并联后构成避雷器时,在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接地侧板状导体(6)之间,设置有多层与加电侧板状导体(5)通过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22a、22b)电连接且从接地侧数奇数的中间板状导体(15a)、及与接地侧板状导体(6)通过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11a、11b)电连接且从接地侧数偶数的中间板状导体(15b)。在接地侧板状导体(6)和各中间板状导体及前述加电侧板状导体间的各层,分别配置复数个元件柱(18a~21a、18b~21b...)。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从接地侧数奇数的中间板状导体(15a)之间、及前述接地侧板状导体(6)和从接地侧数偶数的中间板状导体(15b)之间通过位于各中间板状导体所形成的非接触部的层间连接导体(11a、11b)电连接。
文档编号H01C7/12GK101483090SQ20091000037
公开日2009年7月1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8日
发明者松井崇, 绵引聪史 申请人:日本Ae帕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