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单体电池增湿区的燃料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31166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带单体电池增湿区的燃料电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属于燃料电池领域,尤其是指使用无外加湿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外部供给的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连续发电装置。 由于燃料电池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高,清洁高效,功率范围宽广,在微型电源、移动电源、 车用发动机、固定电站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美国、日本、加拿大、欧洲各国都在积极开发燃料电池技术,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大汽车 制造商都在开发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目前的燃料电池技术主要根据电解质的不同分作几种类型,碱性燃料电池、磷酸燃料 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目前发展得 比较成熟而且应用前景最为广泛的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
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电解质为具有质子传到性能的质子交换膜,目前广泛采用 的是全氟磺酸膜。质子在电解质膜中的传递要依靠水分子作为传导载体,所以,质子交换 膜中的水含量对燃料电池的性能有非常大的影响,膜中水处于饱和状态时具有最佳的质子 导电性,燃料电池也能发挥最好的发电性能。所以,对于质子交换膜进行增湿或者保湿是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的必然选择。
目前,传统的PEMFC增湿技术为有源增湿方式,即从外界提供水源。增湿方法有鼓泡 增湿、膜增湿、露点加湿、直接注水等,按与电池堆的集成紧密程度可分为外增湿与内增 湿两类外增湿是将增湿子系统与电池分开,在反应气体进入电池之前进行增湿;内增湿 是将增湿子系统与电池集成为一体,在反应气体进入电池之后进行增湿。
加拿大的巴拉德能源系统公司提出了在电堆中构建增湿器的方案,使用电堆的冷却水 增湿反应气体(WO 01/67533)。这样的电池系统通常用膜来实现内增湿作用,加湿器膜材 质目前普遍选用杜邦公司生产的NafioW系列离子交换膜,也有利用超滤膜(UF)和反渗透 膜(RO)作为增湿膜的研究报道(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1998, 74:146-150)。对于膜 增湿器,实用采用外部水循环提供增湿水,同时电堆冷却需要冷却水,由于水质要求不同, 两种水又不能合二为一,系统中需要构建两套水循环系统,造成系统复杂,辅机功耗高。
直接注水加湿能让用户定制在反应气体中的增湿量,可注入液态水或注入水蒸气。前 者是依靠增压泵加压喷射水流,使水流通过高压喷嘴为反应气体注水。美国DynEco公司开 发出一种112B4型湿氢气循环器,额定功率为30W,能很好地配合直接注水增湿技术 (US6268074),增压泵(12Vdc, 48W)能使水压提升到60~145Psi。美国专利US5958613公开了一种为PEMFC阳极直接注入液态水的技术,既能为电池发电提供水量,又可利用液态 水的蒸发潜热来冷却电堆。美国专利US5432020公开的增湿器使用高速的反应气流与水雾 共混来达到增湿的目的,尤其适合于对空气的增湿,因为空气在进入PEMFC之前经过压縮 处理后温度会升高,加入液态水有利于降温。液态水直接增湿能够简化增湿系统,但是进 入电池的液态水量需要精细控制。
利用外加水源对燃料电池电堆进行增湿必须要构建水路系统,至少需要水箱、水循环 管路、泵、阀门等相关组件,同时需要对水位进行监控,在水箱水位不足时进行补水。然 而,由于燃料电池在工作时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产生的水可以经过汽水分离后循环到 水箱。从这一点来看,外加水增湿带来了系统的复杂性。对于燃料电池而言,水所起的作 用在于保持膜的润湿性,以保持良好的离子导电性能,其实反应产生的水就足够了。所以, 回收燃料电池尾气中的水蒸气给进气进行增湿就非常重要了,特别是燃料电池阴极尾气。 回收尾气中的水蒸气用于增湿进气,有利于简化系统,降低系统内部辅机功耗,提高功率 密度。
美国E即rise公司开发了一种利用电堆的反应尾气对反应气体进行增湿的外增湿器 (US6013385),其核心是一块圆盘状的陶瓷多孔材料,化学成分为堇青石 (2Mg0-2A1203-5Si02),该材料气体传递阻力小,具有高机械强度和强吸水性。增湿器分 为两个腔体,从电堆中排放出的尾气含有一定的废热和大量的水分,流经堇青石材料时, 释放出热量并被脱水,这样当电机带动堇青石圆盘旋转时,在另一侧的干反应气体就被增 湿。水量回收率可达到85-90%,其寿命测试已超过了 10000小时。美国专利US 6471195公 开了一种中空纤维增湿器,采用直径为2mra,长250ram的中空纤维管作为水分交换材料。当 燃料电池阴极排放的废气流经这些中空纤维隔膜材料时,废气中的大量水分被凝结下来, 并通过管壁上的毛细管传递到外部的新鲜空气,达到增湿的目的。
以上两种增湿方法都是利用阴极尾气来增湿空气进气,采用Nafion管增湿器回收阴极 尾气中的水蒸气进行空气加湿效果良好,这种增湿器已经取得商业化应用。在燃料电池系 统中,采用外增湿器的能够取得良好的加湿效果,不管是采用有外部水源加湿方式还是无 外部水源的水蒸气回收方式。但是,反应气体经过外部增湿器增湿后,需要通过保温管道 输送到燃料电池,避免水蒸气冷凝。同时,增湿后的反应气体进入电堆的气体分配管道中, 再通过单电池上的气体通道进入到单电池的气体分配流场中。由于增湿后的反应气体从气 体分配管道进入到电池流场的过程中水蒸气会在气体分配管中部分凝结,要保持进入每个 单体电池的气体保持在相同的湿度水平是很难做到的。由于气体分配的不均匀性,容易造 成单体电池性能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电堆长时间工作后会得到放大。经过实验证明,处于
燃料电池两端的单体电池性能衰减的几率和幅度都要比处于中部的单体电池要大。所以, 如何保持每个单体电池中的气体和水分布的均匀性是燃料电池长期稳定运行需要解决的一
个关键问题。在燃料电池电堆中,由于是通过串联连接,每节单体电池流过的电流是相同的,所产 生的水量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如果通过流场优化使进入每节单体电池的反应气体量大致 相同的话,流出单体电池的气体湿度也是大致相同的。如果利用流出每节单体电池的尾气 来为流入该节单体电池的进气进行增湿的话,就能够保证每节单体电池电池都处于相近的 湿度水平,使得燃料电池保持较好的一致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带增湿区的燃料电池,每个燃料电池单体内部有增湿区和 反应区,进入燃料电池单体的反应气体首先经过增湿区进行增湿,然后再进入反应区参加 电化学反应,经过反应区后的高湿度尾气流过增湿区来为进气进行增湿。通过这种增湿方 式,能够使得进入每节单体燃料电池的反应气体保持一致的湿度,有利于燃料电池长期稳 定操作,同时,利用这种内增湿方式,简化了燃料电池系统的水管理,能使电池结构更加 紧凑,提高系统能量密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单体电池增湿区的燃料电池,它由至少两个燃料电池单体叠加而成,每个燃料 电池单体依次含有阳极流场板100、膜电极200和阴极流场板300,其特征在于每个燃料 电池单体膜电极200包含增湿区202和反应区203,每个燃料电池单体阳极流场板100包含 阳极增湿流场102和阳极气体反应流场103,每个燃料电池单体阴极流场板300包含阴极增 湿流场302和阴极气体反应流场303;阳极增湿流场102、膜电极增湿区202、阴极增湿流 场302位置相互对应;阴极反应气体309进入燃料电池单体后,流经阴极增湿流场302增 湿后进入阴极气体反应流场303,再穿过膜电极流经阳极增湿流场102后流出电池;在阳极 增湿流场102中,阴极反应尾气310中的水蒸气透过膜电极的增湿区202传递到阴极增湿 流场302中,为阴极反应气体309和阳极反应气体109中至少一种进行增湿。
本发明所述燃料电池单体膜电极200的反应区203包含阳极扩散层211、阳极催化层 212、质子交换膜213、阴极催化层214、阴极扩散层215;所述燃料电池单体膜电极200的 增湿区202包含阳极支撑层216、质子交换膜213、阴极支撑层217;所述燃料电池单体膜 电极200上布置有气体通孔204,连通阴极流场板300上的阴极气体反应流场303和阳极流 场板100上的阳极增湿流场102。
本发明的技术特征还在于所述的阳极流场板100与膜电极200之间设有阳极密封件 106,将阳极反应气体109与阴极反应尾气310隔离开,同时保持阳极反应气体109和阴极 反应气体309对外界的气密性。所述的阴极流场板300与膜电极200之间设有阴极密封件 306,保持阳极反应气体109和阴极反应气体309对外界的气密性,并能使阴极气体按照设 计的流动方式流动。
所述的阳极增湿流场102和阳极气体反应流场103设置在阳极流场板100面向膜电极 200的一侧,在阳极流场板背向膜电极的一侧上设有燃料电池冷却流场401。所述的阴极增湿流场302和阴极气体反应流场303设置在阴极流场板300面向膜电极200的一侧,在阴 极流场板背向膜电极一侧设有燃料电池冷却流场401。本发明所述的阳极反应气体109为氢气或含氢气的混合气体,所述的阴极反应气体309 为氧气、富氧气体或空气。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突出性效果①同一个燃料电池单体膜电极 上包含反应区和增湿区,直接利用流过反应区的高湿度反应尾气在增湿区对进气进行增湿, 能够使电堆中各个单体燃料电池反应气湿度保持一致,有利于提高燃料电池稳定性。②燃 料电池增湿区集成到膜电极中,避免了使用外部增湿器,降低了燃料电池系统复杂性,减 少了水管理辅机功耗,提高了燃料电池的功率密度与能量密度。③增湿区与反应区集成在 一个膜电极中,只在阳极流场板和阴极流场板上对相应的气体流道进行一定设计,组堆方 式与传统燃料电池完全一致,方便简单。


图1是本发明带单电池增湿区的燃料电池结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侧面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侧面简化示意图。附图标记100—阳极流场板; 101 —阳极流场板上的阴极气体进气分配管;102 —阳极增湿流场; 103—阳极反应流场;104 —从阴极流场板进入阳极流场板的阴极气体进口;105 —阳极流场板上的阴极气体排气分配管;106 —阳极密封件; 107—阳极流场板上的阳极气体进气分配管;108— 阳极流场板上的阳极气体排气分配管;109— 阳极反应气体; HO—阳极反应尾气;200 —膜电极; 201—膜电极上的阴极气体进气孔; 202 —增湿区; 203 —反应区;204—膜电极上的气体通孔; 205—膜电极上的阴极气体排气孔;207—膜电极上的阳极气体进气孔;208—膜电极上的阳极气体排气孔;211—膜电极阳极扩散层; 212 —膜电极阳极催化层;213 —质子交换膜; 214 —膜电极阴极催化层;215 —膜电极阴极扩散层; 216 —膜电极增湿区阳极支撑层;217—膜电极增湿区阴极支撑层;300—阴极流场板;301 —阴极流场板上的阴极气体进气分配管;302 —阴极增湿流场; 303—阴极反应流场; 304—从阴极流场板流向阳极流场板的阴极气体出口;;306—阴极密封件; 307—阴极流场板上的阳极气体进气分配管;308— 阴极流场板上的阳极气体排气分配管;309— 阴极反应气体; 310—阴极反应尾气401—燃料电池冷却流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和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一图1和图2中显示了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本发明带单体电池增湿区的燃料电池由 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燃料电池单体叠加而成,图l显示了该发明一个燃料电池单体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个燃料电池单体的侧面示意图。从图l中可以看到,燃料电池单 体中依次含有阳极流场板100、膜电极200和阴极流场板300,其中,燃料电池单体膜电极 200包含增湿区202和反应区203,阳极流场板100包含阳极增湿流场102和阳极气体反应 流场103,阴极流场板300包含阴极增湿流场302和阴极气体反应流场303。阳极气体反应 流场103、膜电极的反应区203以及阴极气体反应流场303位置相互对应,构成燃料电池单 体的电化学反应部分,在这个区域,发生电化学反应,将阳极反应气体109和阴极反应气 体309中的化学能转变成电能。阳极增湿流场102、膜电极的增湿区202以及阴极增湿流场 302位置相互对应,构成燃料电池单体的增湿部分,水蒸汽从阳极增湿流场202中透过膜电 极的增湿区202进入阴极增湿流场302,为阴极反应气体309进行增湿。在本实施例中,燃 料电池单体的增湿部分位于电池下部,反应部分位于上部。燃料电池单体的增湿部分以及 反应部分在燃料电池单体中的位置并不一定为固定位置,增湿部分可以在燃料电池单体的 上部或下部,左部或右部,但必须保持阴、阳极反应流场及膜电极反应区位置对应,阴、 阳极增湿流场及膜电极增湿区位置对应。本实施例中采取了增湿部分在反应部分下部的布 置,本布置有一个优点,在反应部分产生的过饱和水凝结成液态后,会随着重力作用往下 流到增湿部分,即有利于保持增湿部分的水源,又有利于燃料电池的排水。在本实施例中,只对阴极反应气体309进行增湿,对阳极反应气体109不进行增湿。 结合图1和图2,气体在燃料电池单体中的具体流动方式为阴极反应气体309从电堆的阴 极气体入口进入燃料电池分配管,从阴极流场板上的阴极气体进气分配管301处进入单体 燃料电池流场,首先流经阴极流场板上的增湿流场302,在此处,水蒸气透过膜电极增湿区 的阳极支撑层216、质子交换膜213以及阴极支撑层217从阳极增湿流场102传递到阴极增 湿流场302,使进入燃料电池的阴极气体湿度得以增加。增湿后的阴极反应气体再流入阴极 流场板上的阴极反应流场303。在反应区,由于燃料电池电化学反应的发生,在阴极生成水, 随着阴极气体在流道中的流动,阴极气体的湿度随之增大。经过反应区的阴极气体最后通 过阴极流场板流向阳极流场板的阴极气体出口 304流出阴极流场板,穿过膜电极上的气体 通孔204,流道阳极流场板上的阴极气体进口 104而进入阳极流场板的增湿流场中。在阳极增湿流场中,阴极气体尾气中的水蒸汽能够透过膜电极增湿区进入阴极增湿流场302为阴 极气体进气进行增湿,同时,阴极气体尾气中的热量以及阴极气体尾气水蒸汽在凝结过程 中释放出的潜热也透过膜电极增湿区传递给阴极气体进气,起到热交换的作用,这样能够 让阴极气体进入反应区之前先得到预热。由于增湿区设置在燃料电池的下部,反应过程中 如果阴极气体过饱和,凝结成的液态水也能通过气体流道被阴极气体带到增湿区,保持膜 电极增湿区质子交换膜的高湿度。在阳极增湿流场发生充分的水和热的交换后,阴极气体 尾气进入阳极流场板上的阴极气体排气分配管105,最后经过电堆的阴极气体出口排出电 堆。电堆中过量的液态水也通过阴极气体排气分配管流出电池。阳极气体从电堆阳极气体 入口进入电堆阳极气体进气分配管后,从阳极板上的阳极气体进气分配管107进入单体燃 料电池,流经阳极反应流场103后从阳极板上的阳极气体排气分配管流出单体燃料电池, 再从电堆阳极气体排气出口流出燃料电池电堆。从图2中可以看到,本实施例中,阳极流场板100与膜电极200之间设有阳极密封件 106,将阳极反应气体109与阴极反应尾气310隔离开,同时保持阳极反应气体109和阴极 反应气体309对外界的气密性。阴极流场板300与膜电极200之间设有阴极密封件306,保 持阳极反应气体109和阴极反应气体309对外界的气密性,并能使阴极气体上述的流动方 式流动。对于燃料电池的密封,也可以只采用阳极密封件106和阴极密封件306中的一个, 只要设计得当,也能够实现既保证阳极气体和阴极气体的隔离,反应气体和外界的隔离, 又能够保证阳极气体和阴极气体按照设计的流动方式流动。从图2中可以看到,阳极流场板100面向膜电极200的一侧布置有阳极增湿流场102 和阳极气体反应流场103,背向膜电极200 —侧上有燃料电池冷却流场401,而阴极流场板 300面向膜电极200的一侧布置有阴极增湿流场302和阴极气体反应流场303,背向膜电极 200的一侧为光板。燃料电池冷却流场401中流过冷却剂(可以为空气、水或其他冷却剂), 以控制燃料电池的温度。在此种设计中,阳极流场板100为双极板,即发挥阳极气体流场 板的作用,也发挥冷却板的作用。对于燃料电池的冷却,有多种设计方式,既可以在阳极 流场板100背向膜电极200的一侧设置冷却流场401,也可以在阴极流场板300背向膜电极 200的一侧设置冷却流场401,还可以在阳极流场板100和阴极流场板300上都设置冷却流 场401,甚至也可以在阳极流场板100和阴极流场板300上都不设计冷却流场401,而在两 个燃料电池单体中间再增加一块冷却板,在冷却板上设计冷却流场。燃料电池中最为常用的阳极反应气体109为氢气,也可以是含氢的混合气体,例如天 然气重整气等,最常用的阴极反应气体为空气,也可以为氧气或富氧气体。本实施例中,仅利用阴极气体尾气对阴极气体进气进行增湿,没有对阳极气体进气进 行增湿。对于氢空燃料电池而言,由于空气流量要比氢气流量大2 5倍,如果阴极以空气 干气进气,极其容易把燃料电池内部水分全以气态形式带出,使得膜电极反应区被吹干, 电池性能及寿命都会下降。这种情况对于常压操作的燃料电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阴极空气进气的加湿非常必要。而阳极氢气流量较小,也可以采用阳极封闭操作,配合 以间歇排气方法,燃料电池性能不会有太大降低,故可以只对阴极空气进气进行增湿,不 对阳极氢气进气进行增湿。 实施例二图3显示的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简化示意图,即利用空气尾气同时对阳极气体和阴极 气体进气进行增湿。在本实施方式中,阴极气体的流动方式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同的是,阳极气体进入单体燃料电池时,首先流经阴极流场板300上增湿流场302。此时阴极流场板 上的增湿流场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阳极气体增湿流场,另一部分为阴极气体增湿流场, 阳极气体增湿流场与阴极气体增湿流场之间通过密封件306相互隔开,避免阳极气体与阴 极气体相互混合。对应膜电极增湿区也分做阳极气体增湿区和阴极气体增湿区两个部分。 阳极气体进入阴极流场板上的阳极气体增湿区后,吸收了从阳极增湿流场102中经膜电极 200上的阳极气体增湿区传递过来的水分和热量后,湿度得以增加,然后再经过膜电极上的 气体通孔204从阴极流场板300上的阳极气体增湿流场流到阳极流场板100上的阳极反应 流场103,在膜电极反应区203参与电化学反应,最后流进阳极气体排气分配管再流出电池。 本实施例中,阳极反应气体109和阴极反应气体309都通过阴极气体310尾气进行增湿和 预热,更加有利于燃料电池的反应。但是,由于阳极反应气体109和阴极反应气体309都 需要经过增湿,阳极流场板100和阴极流场板300上必须对两种气体进行分隔,需要增加 密封件,结构上复杂程度增加了,膜电极制作更麻烦了。同时,由于阳极气体和阴极气体 分享同一增湿区域,为了保证充分增湿,增湿区的面积需要相应增大。本发明专利的实际工作原理如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工作过程中,会在阴极生成 水,随着阴极气体在阴极流场中从入口到出口方向的流动,气体湿度会组件增大,并可能 达到过饱和。而对于进入燃料电池的阳极和阴极反应气体而言,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增湿 才能更好的发挥燃料电池的性能。燃料电池膜电极中的质子交换膜本身是亲水性的,水能 够在浓度梯度下在质子交换膜中传递,因此,利用高湿度的阴极尾气为阳极和阴极反应气 体干气进行增湿成为可能。在本发明中,燃料电池单体的膜电极中包含反应区和增湿区, 在反应区发生的是燃料电池的反应,而增湿区只发生水蒸汽在质子交换膜中的传递。相应 阳极流场板包含阳极反应流场和阳极增湿流场,阴极流场板也包含阴极反应流场和阴极增 湿流场。阴极反应气体干气进入燃料电池单体时先流经阴极增湿流场,湿度得到增大,然 后进入阴极反应流场,发生电化学反应,湿度逐步增大,最后进入阳极增湿流场,其中的 水蒸汽透过质子交换膜传递到阴极增湿流场,为阴极反应气体增湿。同样,阳极反应气体 也可以先进入阴极流场板上的阴极增湿流场,获得增湿后进入阳极反应流场,发生电化学 反应后流出燃料电池单体。阳极反应气体也可以不经过增湿,直接进入阳极反应流场后流 出燃料电池单体。在本发明中,将燃料电池的增湿与反应集成为一体,有利于简化增湿, 降低系统的复杂性,提高燃料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
权利要求
1.一种带单体电池增湿区的燃料电池,它由至少两个燃料电池单体叠加而成,每个燃料电池单体依次含有阳极流场板(100)、膜电极(200)和阴极流场板(300),其特征在于每个燃料电池单体膜电极(200)包含增湿区(202)和反应区(203),每个燃料电池单体阳极流场板(100)包含阳极增湿流场(102)和阳极气体反应流场(103),每个燃料电池单体阴极流场板(300)包含阴极增湿流场(302)和阴极气体反应流场(303);阳极增湿流场(102)、膜电极增湿区(202)、阴极增湿流场(302)位置相互对应;阴极反应气体(309)进入燃料电池单体后,流经阴极增湿流场(302)增湿后进入阴极气体反应流场(303),再穿过膜电极流经阳极增湿流场(102)后流出电池;在阳极增湿流场(102)中,阴极反应尾气(310)中的水蒸气透过膜电极的增湿区(202)传递到阴极增湿流场(302)中,为阴极反应气体(309)和阳极反应气体(109)中至少一种进行增湿。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单体电池增湿区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 电池单体膜电极(200)的反应区(203)包含阳极扩散层(211)、阳极催化层(212)、质 子交换膜(213)、阴极催化层(214)和阴极扩散层(215);所述燃料电池单体膜电极(200) 的增湿区(202)包含阳极支撑层(216)、质子交换膜(213)和阴极支撑层(217);所述 燃料电池单体膜电极(200)上布置有气体通孔(204),气体通孔连通阴极流场板(300) 上的阴极气体反应流场(303)和阳极流场板(100)上的阳极增湿流场(102)。
3.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单体电池增湿区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阳 极流场板(100)与膜电极(200)之间设有阳极密封件(106),将阳极反应气体(109)与 阴极反应尾气(310)隔离开,同时保持阳极反应气体(109)和阴极反应气体(309)对外 界的气密性。
4.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单体电池增湿区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阴 极流场板(300)与膜电极(200)之间设有阴极密封件(306),保持阳极反应气体(109) 和阴极反应气体(309)对外界的气密性,并能使阴极气体按照设计的流动方式流动。
5.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单体电池增湿区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阳 极增湿流场(102)和阳极气体反应流场(103)设置在阳极流场板(100)面向膜电极(200) 的一侧,在阳极流场板背向膜电极的一侧上设有燃料电池冷却流场(401)。
6.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单体电池增湿区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阴 极增湿流场(302)和阴极气体反应流场(303)设置在阴极流场板(300)面向膜电极(200) 的一侧,在阴极流场板背向膜电极一侧设有燃料电池冷却流场(401)。
7.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单体电池增湿区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阳极反应气体(109)为氢气或含氢气的混合气体,所述的阴极反应气体(309)为氧气、富氧气体或空气。
全文摘要
一种带单体电池增湿区的燃料电池。这种燃料电池由多个单体叠加而成,每个单体包含阴极流场板、阳极流场板、密封件及膜电极,该膜电极由反应区和增湿区构成,在阳极流场板和阴极流场板中也包含相应的反应区和增湿区。阴极反应空气进入燃料电池单体后先经过阴极流场板增湿区,然后进入反应区参与电化学反应,再通过膜电极上设置的气体通道进入阳极流场板上的增湿区,尾气中的水能够透过膜电极增湿区的质子交换膜为进气进行增湿。本发明直接利用空气尾气为进气进行增湿,增湿区与反应区在同一个膜电极上,结构简单,能够大大简化燃料电池水管理,提高系统功率密度。本燃料电池可以应用于不间断电源系统、电动汽车发动机系统等各个领域。
文档编号H01M4/86GK101577342SQ200910086830
公开日2009年11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8日
发明者刘志祥, 毛宗强, 诚 王 申请人:清华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