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装置和透镜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36694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磁装置和透镜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装置和将该磁装置作为驱动机构使用的透镜驱动装置, 上述磁装置包括在轴线方向上相邻的第一线圈巻绕面和第二线圈巻绕面上分 别巻绕有线圈的线圈巻绕体。
背景技术
装设在带摄像头的移动电话机和数码照相机等上的透镜驱动装置具有支 撑体、包括透镜的移动体、在透镜的光轴方向上以磁方式驱动该移动体的驱动 机构、连接在支撑体与移动体之间的弹簧部件,并利用驱动机构的推力和弹簧 部件的作用力在光轴方向上驱动移动体。此处,驱动机构构成为包括巻绕在移 动体侧的线圈、保持在支撑体侧的磁体的磁驱动机构(磁装置)。
针对这样构成的磁驱动机构,提出了这样的结构在移动体的外周面上形 成在轴线方向上相邻的第一线圈巻绕面和第二线圈巻绕面,在该第一线圈巻绕 面和第二线圈巻绕面上分别反向地巻绕线圈(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259032号公报
然而,像专利文献1那样欲在移动体的外周面的在轴线方向上相邻的第一 线圈巻绕面和第二线圈巻绕面上巻绕线圈时,以往会产生纵贯第一线圈巻绕面 或第二线圈巻绕面的线圈的连接线。该连接线不仅对推力的产生完全没有帮 助,还会使外径尺寸增大,因此不理想。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装置和将该磁装置作为驱动机构使用 的透镜驱动装置,即使在第一线圈巻绕面和第二线圈巻绕面上分别巻绕线圈 时,也完全不会产生纵贯第一线圈巻绕面或第二线圈巻绕面的连接线。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磁装置具有在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一线 圈巻绕面和与该第一线圈巻绕面在轴线方向上相邻的第二线圈巻绕面的线圈 巻绕体、巻绕在上述第一线圈巻绕面和上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上的线圈,其特征 是,上述磁装置相对于上述第一线圈巻绕面在上述第二线圈巻绕面所在的一侧 的相反侧包括线圈巻绕起始部和线圈巻绕结束部,上述线圈从上述巻绕起始部 起在上述第一线圈巻绕面上巻绕奇数层后,与该第一线圈巻绕面反向地在上述 第二线圈巻绕面上巻绕偶数层,之后与上述第二线圈巻绕面反向地在上述第一 线圈巻绕面上巻绕奇数层并从上述线圈巻绕结束部拉出。
本发明中,在第一线圈巻绕面和第二线圈巻绕面上对线圈的巻绕顺序和巻
绕层作了最优化,因此完全不会产生纵贯第一线圈巻绕面或第二线圈巻绕面的
连接线。因此,能在线圈的巻绕中利用以往连接线所占的外径的相应量,从而
能在不增大外径尺寸的情况下增加线圈的巻绕层数。
在本发明中,最好在上述第一线圈巻绕面与上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之间形成
有使线圈的巻绕方向反向的线圈卡定部,在上述第一线圈巻绕面和上述第二线 圈巻绕面中的任一个上均排列巻绕有上述线圈。这样构成时,能在不增大外径 尺寸的情况下增加线圈的巻绕数。
在本发明中,至于上述线圈卡定部,可利用在将上述线圈巻绕体的外周面 区分为上述第一线圈巻绕面和上述第二线圈巻绕面的突起中、由该突起的中断 部分形成的该肋状突起端部的端部。在本发明中,上述线圈巻绕体是在轴线方 向上被驱动的移动体,在上述线圈巻绕体的外侧包括将上述线圈巻绕体支撑成 能沿上述轴线方向移动的支撑体时,至于上述线圈卡定部,最好形成为相对于 上述支撑体、例如将上述线圈巻绕体围住的箱状的轭进行上述移动体的旋转范 围限制和朝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限制中的至少一种限制的干涉用凸 部。
在本发明中,最好上述第一线圈巻绕面和上述第二线圈巻绕面的外径尺寸 不同,上述第一线圈巻绕面和上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中,外径尺寸较大的巻绕面 的上述轴线方向的长度被设定成比外径尺寸较小的巻绕面的上述轴线方向的 长度长,并且,与外径尺寸较大的巻绕面相比,外径尺寸较小的巻绕面上的线圈巻绕层数较多。这样构成时,能在不增大包括线圈在内的线圈巻绕体整体的 最大外径尺寸的情况下增加线圈的巻绕层数。
在本发明中,最好在上述第一线圈巻绕面和上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中,与外 径尺寸较大的巻绕面相比,外径尺寸较小的巻绕面上的线圈巻绕层数被设定成 较多,上述外径尺寸较小的巻绕面的上述线圈巻绕层数是根据上述外径尺寸之 差和上述轴向之差确定的。简而言之,根据线圈巻绕层数、外径尺寸之差、轴 向之差的可取的值来设定各最佳的值。这样构成时,包括线圈在内的线圈巻绕 体的外径尺寸在相当于第一线圈巻绕面的部分和相当于第二线圈巻绕面的部 分能形成为大致相等。因此,能在不增大包括线圈在内的线圈巻绕体整体的最 大外径尺寸的情况下增加线圈的巻绕层数。
本发明在应用于上述第一线圈巻绕面的线圈巻绕层数和上述第二线圈巻 绕面的线圈巻绕层数均为8层以下的结构时特别有效。线圈巻绕层数越少,在 线圈的巻绕中利用以往连接线所占的外径的相应量的效果越大。特别地,若在
线圈巻绕层数为8层以下时应用本发明,则能增加10%以上的线圈巻绕层数。
本发明中,在应用于上述线圈的线径包括绕组绝缘层在内处在0.04 0.08mm的范围内时是有效的。上述线圈的线径较细时,容易在连接线的部分被 切断,但采用本发明时没有连接线,因此巻绕中不会产生连接线引起的线圈的 切断。
在本发明中,最好上述线圈巻绕起始部和上述线圈巻绕结束部在上述线圈 巻绕体上位于将轴线夹在当中的相反侧。这样构成时,与线圈巻绕起始部和线 圈巻绕结束部在周向上相邻时相比,能确保线圈巻绕体的对称性。
应用本发明的磁装置可在透镜驱动装置中使用,在该透镜驱动装置中,上 述线圈保持体是保持透镜的透镜移动体,通过对上述线圈的通电而在透镜光轴 方向上被驱动。
具体而言,透镜驱动装置具有支撑体、包括透镜的移动体、利用上述支 撑体侧的磁体和上述移动体侧的线圈沿着透镜光轴方向以磁方式朝被拍摄体 侧和与被拍摄体相反的一侧驱动上述移动体的磁驱动机构,其特征是,在上述 移动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一线圈巻绕面和与该第一线圈巻绕面在轴线方向上相邻的第二线圈巻绕面,并且,上述移动体具有巻绕在上述第一线圈巻绕面 和上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上的上述线圈,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相对于上述第一线圈 巻绕面在与上述被拍摄体相反的一侧包括线圈巻绕起始部和线圈巻绕结束部, 上述线圈从上述巻绕起始部起在上述第一线圈巻绕面上巻绕奇数层后,与该第 一线圈巻绕面反向地在上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上巻绕偶数层,之后与上述第二线 圈巻绕面反向地在上述第一线圈巻绕面上巻绕奇数层并从上述线圈巻绕结束 部拉出。
如上所述,上述本发明中,在第一线圈巻绕面和第二线圈巻绕面上对线圈 的巻绕顺序和巻绕层作了最优化,因此完全不会产生纵贯第一线圈巻绕面或第 二线圈巻绕面的连接线。因此,能在线圈的巻绕中利用以往连接线所占的外径 的相应量,从而能在不增大外径尺寸的情况下增加线圈的巻绕层数,实现透镜 驱动装置的小型化。
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中,最好上述磁驱动机构具有巻绕在上述第一线圈巻 绕面上的第一线圈和巻绕在上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上的第二线圈,并且,上述透 镜驱动装置具有与上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在外周侧相对并在光轴方向上被 一分为二的磁体,被该一分为二的磁体彼此的内表面和外表面被磁化成不同的
极。若这样构成,则在对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通以电流时,第一线圈31和第 二线圈32分别会受到相同方向的电磁力。
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中,最好上述支撑体包括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 轭,在上述光轴方向上被一分为二的磁体以在周向上分离的状态固定于上述轭 的内周面的四个角落部分。这样构成时,将移动体与轭之间的四个角落的空间 有效地用作磁体的配置空间,能实现透镜驱动装置的小型化。
本发明中,在第一线圈巻绕面和第二线圈巻绕面上对线圈的巻绕顺序和巻 绕层作了最优化,因此完全不会产生纵贯第一线圈巻绕面或第二线圈巻绕面的 连接线。因此,能在线圈的巻绕中利用以往连接线所占的外径的相应量,从而 能在不增大外径尺寸的情况下增加线圈的巻绕层数。


图l(a)、 (b)分别是从斜上方观察应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外观图和 分解立体图。
图2是将应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更细致地分解后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意表示应用本发明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4(a)、 (b)、 (c)、 (d)分别是应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在套筒上巻 绕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套筒的立体图、从相反的一侧观察 套筒时的立体图、以及套筒的俯视图。
图5是应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所使用的弹簧部件(第一弹簧部件和第 二弹簧部件)的立体图。
图6(a) 、 (b)分别是从斜下方观察应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所使用的隔 板ll时的立体图、表示隔板与套筒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在保持件上安装端子和第一弹 簧部件后的形态的立体图。
图8是应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将保持件、端子和第一弹簧部件分离 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透镜驱动装置
2支撑体
3移动体
5磁驱动机构
11隔板
12x、 12y端子
13套筒(线圈巻绕体)
14a、 14b弹簧片
14x第一弹簧部件
14y第二弹簧部件
16罩
17磁体
1018轭
19保持件(绝缘部件) 31第一线圈 32第二线圈 36透镜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下面说明的 透镜驱动装置除了能安装在带摄像头的移动电话机上以外,还能安装在各 种电子设备上。例如,可用于薄型的数码照相机、PHS、 PDA、条形码阅读 器、监视照相机、车的背后确认用照相机、具有光学认证功能的门等。
(透镜驱动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l(a)、 (b)分别是从斜上方观察应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外观 图和分解立体图。图2是将应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比图l(b)所示的状 态更细致地分解后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意表示应用本发明的动作的说 明图。图3中,透镜和透镜保持件未图示。
在图l(a)、 (b)、图2和图3中,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用于 在带摄像头的移动电话机等所使用的薄型照相机中使例如透镜36和光圈沿 着光轴方向L朝靠近被拍摄体(物体侧)的A方向(前侧)以及朝靠近与被拍 摄体相反的一侧(像侧)的B方向(后侧)这两个方向移动,呈大致长方体形 状。透镜驱动装置l大致具有移动体3、磁驱动机构5、以及支撑体2, 移动体3包括圆筒状的透镜保持件30,该透镜保持件30在内侧包括一片至 多片透镜36和固定光圈,磁驱动机构5使上述移动体3沿着光轴方向L移 动,支撑体2装设有磁驱动机构5和移动体3等。移动体3包括圆筒状的 套筒13,在其内侧固接有圆筒状的透镜保持件30。因此,移动体3的外形 形状由套筒13规定,呈大致圆柱形状。该透镜驱动装置l可以说是包括磁 驱动机构5的磁装置。
此处,移动体3包括三片透镜36,透镜36配置在移动体的光轴方向
11的两端和移动体的大致中心位置上。其中,配置在摄像元件侧的透镜的直
径比其它透镜的直径大,因此,移动体3的重心位于移动体3的比光轴方 向的中心位置靠近透镜光轴方向的一侧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偏向摄 像元件侧的位置。
支撑体2在像侧具有保持摄像元件(未图示)用的由矩形树脂板形成的 保持件19(绝缘部件),并在被拍摄体侧具有罩16、箱状的轭18和隔板11。 在隔板11、罩16和轭18的中央分别形成有使来自被拍摄体的光射入透镜 36用的圆形的射入窗110、 160、 180。轭18由钢板等强磁性板形成,如后 面所述,与磁体17 —起构成使被套筒13保持的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 产生交链磁场的交链磁场产生体4。
罩16是金属制的冲压加工品,包括顶板部165、从顶板部165朝着 摄像元件侧折弯的四片侧板部161、 162、 163、 164,侧板部161、 162、 163、 164以与顶板部165的边缘部大致相同的宽度尺寸延伸。
(磁驱动机构5的结构)
磁驱动机构5包括巻绕在套筒13的外周面上的第一线圈31和第二 线圈32、使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产生交链磁场的交链磁场产生体4, 第一线圈31、第二线圈32和交链磁场产生体4构成了磁驱动机构5。交链 磁场产生体4包括与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在外周侧相对的四个磁体 17。另外,轭18也作为磁驱动机构的构成要素使用。
轭18呈箱形,包括覆盖位于被拍摄体侧的第二线圈32的上表面侧 的顶板部185、覆盖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的侧面侧的侧板部181、182、 183、 184,轭18减少来自在磁体17与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之间构 成的磁路的漏磁通。利用该结构,能提高移动体3的移动量与流经第一线 圈31和第二线圈32的电流之间的线性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磁体17分别呈大致三角柱形状,在轭18的内 周面上以在周向上分离的状态固定于四个角落部分。四个磁体17均在光轴 方向L上一分为二,均将内表面和外表面磁化成不同的极。四个磁体17中, 例如上半部分是内表面被磁化成N极,外表面被磁化成S极,下半部分是内表面被磁化成S极,外表面被磁化成N极。因此,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 圈32中,线圈线的巻绕方向相反。若这样将磁体17分割配置于四个角落, 则在轭18的边缘部的中央部分处轭18与套筒13的间隙较窄时,也能防止 磁体17上产生较薄的部分,能提高磁体17的强度,并且,能使磁体17的 磁力高效地对装设在移动体3上的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进行作用。 而且,通过将移动体3与轭18之间的四个角落的空间有效地用作磁体17 的配置空间,能实现透镜驱动装置l整体的小型化。 (弹簧部件及其周边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还在保持件19与套筒13之间(摄像元件 侧)和隔板11与套筒13之间(被拍摄体侧)分别包括与支撑体2和移动体3 连接的第一弹簧部件14x和第二弹簧部件14y。第一弹簧部件14x和第二弹 簧部件14y均是由铍铜和SUS类钢材等金属制成的,是通过对规定厚度的 薄板进行冲压加工、或者进行使用照相平版印刷术的蚀刻加工而形成的。
第一弹簧部件14x和第二弹簧部件14y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说明,第 一弹簧部件14x与保持件19和套筒13连结,使移动体3以能沿着透镜光 轴移动的形态被支撑体2支撑。第二弹簧部件14y与隔板11和套筒13连 结,使移动体3以能沿着透镜光轴移动的形态被支撑体2支撑。
第一弹簧部件14x和第二弹簧部件14y中,配置在保持件19侧的第一 弹簧部件14x被一分为二为两个弹簧片14a、 14b,详细而言如后面所述, 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的两个端部(巻绕起始端部和巻绕结束端部)分 别与弹簧片14a、 14b连接。因此,第一弹簧部件14x(弹簧片14a、 14b)还 作为对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供电的供电部件起作用。
至于该弹簧片14a、 14b,可对其进行折弯加工后将其拉出至支撑体2 的外侧,用于与外部进行电连接。但是,本实施方式中,详细而言如后面 所述,将与弹簧片14a、 14b分体形成的端子12x、 12y固接在保持件19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驱动机构5还包括被套筒13的上端保持的环状磁 性片130,这样的磁性片130通过在其与磁体17之间进行作用的吸引力对 移动体3施加光轴方向L的作用力。因此,能防止移动体3在未通电时因自重而变位,从而能使移动体3维持期望的姿势,进而使耐冲击性提高。
磁性片130作为一种后轭起作用,能减少来自在磁体17与第一线圈31和 第二线圈32之间构成的磁路的漏磁通。作为磁性片,有时也使用棒状的磁 性体。
隔板11安装在轭18的顶板部185的内表面上,并在中央形成有射入 窗110。在板部115的四个角落形成有朝与被拍摄体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小 突起U2(参照图6)。
在保持件19的四个角落形成有朝被拍摄体侧延伸的小突起192。保持 件19的小突起192和隔板11的小突起112在将第一弹簧部件14x和第二 弹簧部件14y分别连接到支撑体2上时使用。
在套筒13的上端面(被拍摄体侧的端面)上沿周向形成有多个连结第 二弹簧部件14y用的台阶状突起13y,在套筒13的下端面(摄像元件侧的端 面)上沿周向形成有多个连结第一弹簧部件14x用的小突起13x。
(基本的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中,移动体3通常位于摄像元件侧(像 侧),在这样的状态下,当对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通以规定方向的电 流时,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分别受到朝上(前侧)的电磁力。由此, 固接有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的套筒13开始朝被拍摄体侧(前侧/箭头 A所示的方向)移动。此时,在第二弹簧部件14y与套筒13的前端之间以 及第一弹簧部件14x与套筒13的后端之间分别产生限制套筒13的移动的 弹力。因此,在欲使套筒13朝前侧移动的电磁力与限制套筒13的移动的 弹力平衡时,套筒13停止。此时,通过根据第一弹簧部件14x和第二弹簧 部件14y作用于套筒13的弹力来调整流经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的电 流量,能使套筒13(移动体3)在期望的位置停止。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弹簧部件14x和第二弹簧部件14y,使用的 是弹力(应力)与变位量(应变量)之间满足线性关系的板簧(万向簧片),因 此,能提高套筒13的移动量与流经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的电流之间 的线性度。由于使用由第一弹簧部件14x和第二弹簧部件14y形成的两个弹簧部件,因此,套筒13停止时在光轴方向上作用有较大的平衡力,即使 在光轴方向上有离心力和冲击力等其它力作用,也能更稳定地使套筒13停
止。而且,在透镜驱动装置l中,虽然使套筒13停止,但并不是使套筒13
与碰撞材(缓冲材)等碰撞而使其停止,而是利用电磁力与弹力的平衡来使 其停止,因此,还能防止碰撞声的产生。 [线圈的结构]
图4(a)、 (b)、 (c)、 (d)分别是应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1的在套 筒13上巻绕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套筒的立体图、 从相反的一侧观察套筒时的立体图、以及套筒的俯视图。
像参照图1 图3说明的那样,套筒13是在外周面上巻绕有第一线圈 31和第二线圈32的线圈巻绕体,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中,线圈线的 巻绕方向相反。为了采用这种结构,本实施方式中,在套筒13的外周面上, 在摄像元件侧端部和被拍摄体侧端部形成有圆环状的肋状突起136、 137, 并且,在比肋状突起136、 137之间的中间位置稍微朝被拍摄体侧偏移的位 置上形成有圆环状的肋状突起138。因此,在套筒13的外周面上,在肋状 突起136、 138之间的部分形成有第一线圈巻绕面131,在肋状突起137、 138之间的部分形成有第二线圈巻绕面132。与第一线圈巻绕面131相比, 第二线圈巻绕面132的光轴方向L的宽度尺寸(肋状突起的间隔轴线方向 的长度)较窄,且外径尺寸较小。
肋状突起136、 137、 138中,形成在被拍摄体侧端部上的肋状突起137 在周向上连续。与此相对,摄像元件侧的肋状突起136在隔着光轴的相反 侧形成有一对中断部分,该一对中断部分中的一个作为线圈巻绕起始部 136a使用,另一个中断部分作为线圈巻绕结束部136b使用。在肋状突起 136上以等角度间隔形成有朝着外周侧突出的突起136e、 136f、 136g、 136h, 突起136e、 136g分别相对线圈巻绕起始部136a和线圈巻绕结束部136b在 逆时针CCW侧相邻。
在中间的肋状突起138上,在隔着光轴的相反侧也形成有一对中断部 分,该一对中断部分作为使线圈线的巻绕位置在第一线圈巻绕面131与第二线圈巻绕面132之间移动、并使线圈线的巻绕方向反向用的线圈折返部 138a、 138b使用。在肋状突起138上以等角度间隔形成有朝着外周侧突出 的突起138e、 138f、 138g、 138h。突起138e相对线圈折返部138a在逆时 针CCW侧相邻,突起138g相对线圈折返部138b在顺时针CW侧相邻。该突 起138e、138g与肋状突起138的端部一起作为使线圈线在折返部138a、138b 折返时卡住线圈线的线圈卡定部起作用。线圈卡定部是从套筒13的外周面 朝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即可,例如在未形成突起138e、 138g时,在将第一 线圈巻绕面131与第二线圈巻绕面132区分开的肋状突起138中,也可将 由中断部分形成的肋状突起138的端部作为线圈卡定部使用。
在这样构成的套筒13中,与在摄像元件侧形成的突起136e、 136f、 136g、 136h相比,在中间形成的突起138e、 138f、 138g、 138h突出至径向 外侧。如后面所述,该突起138e 138h位于周向相邻的磁体17之间。形 成在套筒13的外周面上的突起136e 136h位于形成在保持件19的侧壁部 191的内表面上的凹部191a的内侧。因此,中间的突起138e、 138f、 138g、 138h和摄像元件侧的突起136e、 136f、 136g、 136h还分别作为限制移动体 3的旋转范围或径向移动的干涉用凸部起作用。
本实施方式的套筒13中,第一线圈巻绕面131和第二线圈巻绕面132 的外径尺寸不同,第二线圈巻绕面132的外径尺寸比第一线圈巻绕面131 的外径尺寸小。即,在套筒13的内侧通过透镜保持件30保持有多片透镜 36,随着像素数的增大,多片透镜36中位于摄像元件侧的透镜被设定成比 位于被拍摄体侧的透镜大。因此,透镜保持件30的外径尺寸在摄像元件侧 较大,在被拍摄体侧较小,因而套筒13的内径尺寸也在摄像元件侧较大, 在被拍摄体侧较小。因此,第二线圈巻绕面132的外径尺寸比第一线圈巻 绕面131的外径尺寸小,另外,与第一线圈巻绕面131相比,第二线圈巻 绕面132的光轴方向L、即轴线方向的长度较短。
在该套筒13上巻绕线圈线时,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如箭头C1所示, 将线圈线从巻绕起始部136a起在第一线圈巻绕面131上按顺时针CW巻绕 奇数层(例如3层)。在此时刻,线圈线的末端位于线圈折返部138a附近,
16因此,如箭头C2所示,在将线圈线穿过线圈折返部138a时,将线圈线卡 在突起138e的根部而使线圈线的巻绕方向反向。然后,将线圈线在第二线 圈巻绕面132上按逆时针CCW巻绕偶数层(例如8层)。其间,线圈线在线 圈巻绕面132上往复,因此,线圈线的末端到达中间的肋状突起138附近。 接着,如箭头C3所示,在将线圈线穿过线圈折返部138b时将其卡在突起 138g的根部而使线圈线的巻绕方向反向。然后,将线圈线在第一线圈巻绕 面131上按顺时针CW巻绕奇数层(例如3层)。其结果是,线圈线的末端到 达肋状突起136附近,因此,如箭头C4所示,将线圈线从线圈巻绕结束部 136b拉出。线圈线的巻绕起始端部和巻绕结束端部与参照图1和图2说明 的第一弹簧部件14x的弹簧片14a、 14b连接。本实施方式中,表示的是将 线圈线在第一线圈巻绕面131上巻绕例如3层,之后将线圈线在第二线圈 巻绕面132上巻绕8层,继而再次在第一线圈巻绕面131上巻绕3层的例 子,但例如也可以是在第一线圈巻绕面131上巻绕例如1层,之后将线圈 线在第二线圈巻绕面132上巻绕4层,继而再次在第一线圈巻绕面131上 巻绕1层,也可以是在第一线圈巻绕面131上巻绕例如3层,之后将线圈 线在第二线圈巻绕面132上巻绕6层,继而再次在第一线圈巻绕面131上 巻绕1层。结合第一线圈巻绕面131和第二线圈巻绕面132的外径尺寸之 差和轴线方向之差、与相对的磁体17的关系,将这些线圈巻绕层数设定成 适当的值即可。
该巻绕时,线圈线在第一线圈巻绕面131和第二线圈巻绕面132上排 列巻绕。第一线圈巻绕面131和第二线圈巻绕面132上的线圈巻绕层数均 为8层以下,线圈线的线径包括绕组绝缘层在内处在0. 04 0. 08mm的范围 内。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巻绕面131和第二线圈巻绕面132的外径尺 寸不同,第一线圈巻绕面131和第二线圈巻绕面132中,与外径尺寸较大 的巻绕面相比,在外径尺寸较小的巻绕面上的线圈巻绕层数被设定成较多。 即,本实施方式中,与外径尺寸较大的第一线圈巻绕面131相比,在外径 尺寸较小的第二线圈巻绕面132上的线圈巻绕层数被设定成较多。特别是
17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外径尺寸较大的第一线圈巻绕面131相比,在外径尺 寸较小的第二线圈巻绕面132上的线圈巻绕层数增加与外径尺寸之差和轴 线方向之差相应的量。如上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131和第二线圈巻绕面 132上的线圈巻绕层数均为8层以下,这种情况下,线圈巻绕层数的限制较 大,因此,最好根据线圈巻绕层数来确定上述外径尺寸之差和轴线方向之 差。不过,当线圈巻绕层数为8层以上也没有问题时,也可根据上述外径 尺寸之差和上述轴向之差来确定上述线圈巻绕层数。简而言之,结合线圈 巻绕层数、外径尺寸之差、轴向之差的可取的值来设定各最佳的值即可。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一例,在外径尺寸较大的第一线圈巻绕面131上的线圈 巻绕层数是6层,在外径尺寸较小的第二线圈巻绕面132上的线圈巻绕层 数是8层,但与第一线圈巻绕面131相比,第二线圈巻绕面132的轴线方 向的长度较短,因此,每层的轴线方向的巻绕数较少。因此,通过将外径 尺寸之差和轴线方向之差设定为适当的值,就整体而言,能实现第一线圈 巻绕面131和第二线圈巻绕面132的磁平衡。因此,包括线圈在内的套筒 的外径尺寸在相当于第一线圈巻绕面131的部分和相当于第二线圈巻绕面 132的部分也可做成相等。因此,可在不增大包括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 32在内的套筒13整体的最大外径尺寸的情况下增加线圈线的巻绕层数。在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透镜大小的关系,第一线圈巻绕面131的外径尺寸被 设定成比第二线圈巻绕面132的外径尺寸大,但也可根据必要的设计事项 将第一线圈巻绕面131的外径尺寸设定成比第二线圈巻绕面132的外径尺 寸小。这种情况下,外径尺寸较小的第一线圈巻绕面131上的线圈巻绕层 数被设定成较多。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线的巻绕顺序和巻绕层数在第一线圈巻绕 面和第二线圈巻绕面上得到最优化,因此,完全不会产生纵贯第一线圈巻 绕面131或第二线圈巻绕面132的连接线。因此,在线圈的巻绕中能利用 以往连接线所占的外径的相应量,能在不增大外径尺寸的情况下增加线圈 的巻绕层数。线圈线被排列巻绕,因此,能在不增大外径尺寸的情况下增 加线圈线的巻绕数。
18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巻绕面131上的线圈巻绕层数和第
二线圈巻绕面132上的线圈巻绕层数均为8层以下,较少,因此,与不存 在连接线相应,能将线圈线的巻绕层数增加1层、也就是将巻绕层数增加 10%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线的线径包括绕组绝缘层在内处在0.04 0.08mm的范围内,较细,因此,若存在连接线,则容易将线圈线切断,但 采用本实施方式时不存在连接线,因而巻绕中不会产生连接线引起的线圈 的切断。
线圈巻绕起始部136a和线圈巻绕结束部136b位于相反侧,因此,与 线圈巻绕起始部136a和线圈巻绕结束部136b周向相邻时相比,能确保移 动体3的对称性。因此,移动体3能在不发生倾斜的情况下以稳定的姿势 沿光轴方向L移动。
(弹簧部件的详细结构)
参照图5来说明应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所使用的弹簧部件(第一 弹簧部件14x和第二弹簧部件14y)的结构。图5是应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 装置1所使用的第一弹簧部件14x和第二弹簧部件14y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弹簧部件的弹簧力。因此,希望第一弹簧部件14x 和第二弹簧部件14y满足作为纵向弹簧常数,在透镜光轴方向L的较宽 的变形范围内,弹簧常数一定,即套筒13沿光轴方向L移动时第一弹簧部 件14x和第二弹簧部件14y产生的弹簧力一定,并且,横向弹簧常数较大, 即移动体3在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不发生偏离。然而,很难用一种弹簧部 件来满足该要求的两个方面。因此,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下面说明的结构。
如图5所示,摄像元件侧的第一弹簧部件14x包括被支撑体2(保持 件19)保持的四个支撑体侧连结部149、固定在移动体3(套筒13)上的圆环 状的移动体侧连结部148、将支撑体侧连结部149与移动体侧连结部148 连接的四条板簧状的臂部141。在移动体侧连结部148上形成有用于与套筒 13的下端部连结的小孔148a,在支撑体侧连结部149上形成有用于与保持 件19连结的小孔149a。此处,臂部141在周向上以圆弧状延伸,不包括在 径向上折返的蜿蜒部分。该第一弹簧部件14x被分割为两个弹簧片14a、 14b,作为对第一线圈 31和第二线圈32供电的供电部件使用。因此,构成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 圈32的一条线圈线的两端部(巻绕起始端部和巻绕结束端部)通过锡焊等方 法与两个弹簧片14a、 14b的移动体侧连结部148的端部148e连接。
但是,直到制造途中之前,第一弹簧部件14x的弹簧片14a、 14b都通 过点划线所示的框部140相连,在朝透镜驱动装置1组装的途中,第一弹 簧部件14x才被分割为两个弹簧片14a、 14b。因此,弹簧片14a、 14b包括 与框部140割开的割开部位141a、 141b,割开部位141a与割开部位141b 相比宽度较大。如后面所述,该宽度较大的割开部位141a作为与端子12x、 12y锡焊时的被连接部使用。
被拍摄体侧的第二弹簧部件14y包括被支撑体2(隔板ll)保持的四 个支撑体侧连结部143、与套筒13的上端连结的圆环框状的移动体侧连结 部144、将支撑体侧连结部143与移动体侧连结部144连结的四条臂部145。 这四条臂部145均从与移动体侧连结部144连接的连接部分起通过一边朝 外周侧弯曲一边折返的蜿蜒部145a延伸至支撑体侧连结部143。在移动体 侧连结部144上形成有用于与套筒13的上端部连结的缺口 144a,在支撑体 侧连结部143上形成有用于与隔板11连结的小孔143a。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着眼于使用两个弹簧部件(第一弹簧部件 14x和第二弹簧部件14y),将这两个弹簧部件做成不同的结构,具有与希 望弹簧部件满足的要求对应的特征。S卩,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弹簧部 件14x,使用臂部141不具有蜿蜒部而是在周向上以圆弧状延伸的第一种弹 簧部件,该第一种弹簧部件即便欲使纵向弹簧常数在光轴方向L的较宽的 变形范围内恒定也很难进一步延长臂部141,但具有横向弹簧常数大的优 点。与此相对,作为第二弹簧部件14y,使用臂部145通过蜿蜒部145a在 周向上延伸的第二种弹簧部件,该第二种弹簧部件的横向弹簧常数小,但 由于臂部145具有蜿蜒部145a,因此第二种弹簧部件具有纵向弹簧常数在 透镜光轴方向L的较宽的变形范围内恒定的优点。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 能满足用一种弹簧部件无法满足的、横向弹簧常数大的要求以及纵向弹簧常数在透镜光轴方向L的较宽的范围内恒定的要求。因此,能通过实现足 够大的横向弹簧常数来防止移动体3朝侧方偏离,并能使纵向弹簧常数在
光轴方向L的较宽的变位范围内恒定。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配置有摄像元件的一侧的第一弹簧部件14x,使 用横向弹簧常数较大的第一种弹簧部件。因此,即使在移动体3受到与光 轴方向L正交的方向上的外力时也能防止图像质量的下降。gp,在小型的 透镜驱动装置1中,对移动体3在摄像元件侧的朝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抖 动和移动体3在被拍摄体侧的朝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抖动进行比较,在摄 像元件侧的抖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较大,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加大了 配置在该影响较大的一方的第一弹簧部件14x的横向弹簧常数,因此能将 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抑制成较小。
在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第一弹簧部件14x和第二弹簧部件14y中,四 个臂部以沿相同的方向延伸的形态形成为大致旋转对称,但也可采用四个 臂部中的两个形成为线对称的结构等。
(移动体与固定体的径向空隙)
图6(a)、 (b)分别是从斜下方观察应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所使用 的隔板ll时的立体图、表示隔板与套筒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配置有摄像元件的一侧的第一弹簧部件14x,使 用横向弹簧常数较大的第一种弹簧部件,作为被拍摄体侧的第二弹簧部件 My,使用横向弹簧常数较小的第二种弹簧部件。因此,移动体3在被拍摄 体侧会在径向上大幅度抖动。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像下面说明的那样, 在支撑体2与移动体3之间,使径向空隙在被拍摄体侧比在摄像元件侧大。
首先,在摄像元件侧,支撑体2与移动体3之间的空隙G1(参照图3) 是由图3和图4所示的套筒13的突起136e、 136f、 136g、 136h与保持件 19的侧壁191的内表面间的径向的间隙尺寸规定的。在摄像元件侧与被拍 摄体侧的中间部分,支撑体2与移动体3之间的空隙G2 (参照图3)是由图3 和图4所示的套筒13的突起138e、 138f、 138g、 138h与轭18的侧板部181、 182、 183、 184的内表面间的径向的间隙尺寸规定的。
21在被拍摄体侧,支撑体2与移动体3之间的空隙G3(参照图3)是由套 筒13与隔板11的朝着摄像元件侧突出的柱状突起119间的径向的间隙尺 寸规定的。
参照图6(a)、 (b)来详细说明上述空隙G3的结构。如图6(a)、 (b)所 示,在隔板ll的下表面部,在其四个角落的壁厚的弹簧部件固定部114上 形成有小突起112,该小突起112与形成在第二弹簧部件14y的支撑体侧连 结部143上的小孔143a嵌合。在隔板11的下表面部,在与形成有小突起 112的弹簧部件固定部114在顺时针CW的方向上靠近的位置形成有朝着摄 像元件侧突出的柱状突起119,该柱状突起119的下端面与磁体17的被拍 摄体侧端面抵接,在柱状突起119的下端面与保持件19之间进行磁体17 的定位。
此处,在从光轴方向L观察时,柱状突起119的内侧面119a为弯曲面。 与此相对,套筒13的圆环状的肋状突起137的外周面相对柱状突起119的 内侧面119a在径向内侧隔开规定间隙相对,该间隙规定了被拍摄体侧的支 撑体2与移动体3之间的空隙G3。因此,柱状突起119作为限制移动体3 的径向移动的移动限制部起作用。这样,本实施方式中,在隔板11上,支 撑第二弹簧部件14y的弹簧部件固定部114与限制移动体3的径向移动的 柱状突起119靠近配置。
这样设定的空隙G1、 G2、 G3满足下面的关系G1《G2<G3,在支撑体 2与移动体3之间,使径向空隙在被拍摄体侧比在摄像元件侧大。因此,即 使移动体3的被拍摄体侧朝与光轴正交的方向抖动时,在移动体3与支撑 体2之间也不会产生不必要的干涉。
在本实施方式中,空隙G1、 G2、 G3被设定成在移动体3相对于支撑体 2移动时能避免第一弹簧部件14x和第二弹簧部件14y与磁体17和移动体 3接触的尺寸。因此,即使移动体3朝与光轴正交的方向抖动时,第一弹簧 部件14x和第二弹簧部件14y也不会与磁体17、支撑体2和移动体3中的 任一个干涉,因此,能可靠地防止第一弹簧部件14x和第二弹簧部件14y 的塑性变形等破损。
22柱状突起119从隔板11的下表面朝摄像元件突出,还起到在其与保持
件19之间定位磁体17的功能。而且,柱状突起119从隔板11的下表面朝 摄像元件突出的突出尺寸足够大,在移动体3最靠近摄像元件侧的状态下, 套筒13的肋状突起137的外周面与柱状突起119的内侧面119a的下端部 相对。因此,无论移动体3移动至光轴方向L的哪一位置,套筒13的肋状 突起137的外周面均与柱状突起119的内侧面119a相对。因此,无论移动 体3移动至光轴方向L的哪一位置,移动体3的径向移动均被隔板11限制。 此外,在隔板11上,弹簧部件固定部114与柱状突起119靠近配置,因此, 第二弹簧部件14y可始终发挥期望的弹簧特性。g卩,为了使第二弹簧部件 14y发挥期望的弹簧特性,防止第二弹簧部件14y在与支撑体2侧(隔板11 侧)连结的连结部分附近发生变形很重要,但若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将弹簧部 件固定部114与柱状突起119靠近配置,则能可靠地防止第二弹簧部件14y 在与支撑体2侧(隔板ll顶lj)连结的连结部分附近发生变形。特别是在本实 施方式中,在第二弹簧部件14y的与支撑体2侧(隔板11侦IJ)连结的连结部 分附近形成有S字形状的蜿蜒部145a,并且在其附近配置有磁体17,但由 于弹簧部件固定部114与柱状突起119靠近配置,因此即使移动体3在径 向上变位时,也能可靠地防止第二弹簧部件14y的蜿蜒部145a与磁体17 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套筒13的外周面上的突起138e 138h位于 配置在周向上的四个磁体17之间。形成在套筒13的外周面上的突起136e 136h位于形成在保持件19的侧壁部191的内表面上的凹部191a的内侧。 因此,当冲击等使移动体3在与光轴方向L正交的方向(径向和周向)上变 位时,突起138e 138h与磁体17抵接,还作为限制移动体3的旋转范围 和径向移动的干涉用凸部起作用。当冲击等使移动体3在与光轴方向L正 交的方向(径向)上变位时,突起136e 136h与保持件19的侧壁部191抵 接,还作为限制移动体3的径向移动的干涉用凸部起作用。此外,若是由 该突起136e 136h、 138e 138h形成的干涉用凸部,则无论移动体3移动 至光轴方向L的哪一位置,当冲击等使移动体3在与光轴方向L正交的方向上变位时,干涉用凸部均与保持件19的侧壁部191和磁体17抵接。因 此,无论移动体3移动至光轴方向L的哪一位置,均能可靠地防止移动体3 的径向变位。
图7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在保持件19上安装端子12x、 12y和第一弹簧部件14x后的形态的立体图。图8是应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 装置的将保持件19、端子12x、 12y和第一弹簧部件14x分离后的状态的立 体图。
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对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通电,采用了这样 的结构在图7和图8所示的弹簧片14a、 14b的端部148e通过锡焊等方 法连接线圈线的两端部(巻绕起始端部和巻绕结束端部),并使用与弹簧片 14a、 14b分体形成的端子12x、 12y。
端子12x、 12y包括位于保持件19(绝缘部件)外侧的外部连接用端 子部121;与弹簧片14a、 14b的割开部位141a(被连接部)电连接的内部连 接用端子部123;以及从外部连接用端子部121沿着保持件19的侧壁部 191(内壁)延伸而到达内部连接用端子部123的拉绕部122。端子12x、 12y 中,从拉绕部122的一个端部延伸到下方的部分作为外部连接用端子部 121,在拉绕部122中,沿着保持件19的侧壁部191在两个部位弯曲的前 端部成为内部连接用端子部123。这种结构的端子12x、 12y是通过冲压加 工等进行了冲裁和折弯后的金属板,在面方向朝向光轴方向L的状态下、 换言之在厚度方向朝向径向的状态下被保持件19保持。
在保持件19上,在底壁部190与侧壁部191连接的角落部分形成有贯 穿孔194,该贯穿孔194供外部连接用端子部121从保持件19的内侧朝外 侧贯穿。在保持件19的侧壁部191上,在内部连接用端子部123所在的部 位形成有缺口 191c,内部连接用端子部123以进入缺口 191c的状态与侧壁 部191的端部抵接。在保持件19的底板部190的相当于缺口 191c的部分 形成有平坦的座部196,在该座部196的上表面载放弹簧片14a、 14b的割 开部位141a。座部196延伸至相邻的侧壁部191的附近,在座部196的端
24部与侧壁部191之间形成有狭缝状的槽195。因此,在将端子12x、 12y的 拉绕部122插入槽195内的状态下,能将端子12x、 12y固定在保持件19 上。本实施方式中,将端子12x、 12y的外部连接用端子部121压入保持件 19的贯穿孔194,将端子12x、 12y的拉绕部122压入保持件19的槽195。 因此,能将端子12x、 12y容易且可靠地固定于保持件19。
这样将端子12x、 12y固定于保持件19并将弹簧片14a、 14b的割开部 位141a载放于座部196时,内部连接用端子部123与弹簧片14a、 14b的 割开部位141a成为面之间相互正交的姿势。另外,内部连接用端子部123 与弹簧片14a、 14b的割开部位141a在光轴方向L上隔开较窄的间隙。在 此状态下,将内部连接用端子部123和弹簧片14a、 14b的割开部位141a 的面彼此锡焊。此时,通过缺口 191c从外部插入烙铁。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弹簧片14a、 14b与端子12x、 12y是分体形成 的,因此,即使在端子12x、 12y上设置折弯部分时,也完全不用使弹簧片 14a、 14b变形。即使在外部连接用端子部121受到外力时,由于存在较长 的拉绕部122,因此外力也不会传递到弹簧片14a、 14b的弹簧部分。因此, 能可靠地防止弹簧片14a、 14b的弹簧部因外力而变形。因此,能防止弹簧 部件14x、 14y的变形引起的弹簧常数的变化,从而能利用磁驱动机构5的 推力和弹簧部件14x、 14y的作用力适当地驱动移动体3。此外,拉绕部122 沿着保持件19的内壁延伸,因此,即使拉绕部122较长,也不会产生与弹 簧片14a、 14b接触等不良情况。
端子12x、 12y的外部连接用端子部121贯穿保持件19的贯穿孔194 而被拉出到外侧。因此,与利用保持件19的壁部分将外部连接用端子部121 拉出到外侧、相应地沿着保持件19的外表面将外部连接用端子部121拉出 的结构相比,能实现透镜驱动装置1的小型化。
此外,外部连接用端子部121被压入贯穿孔194,因此,即使在外部 连接用端子部121受到外力时,该外力也不会传递到弹簧片14a、 14b。端 子12x、 12y的拉绕部122被压入狭缝状的槽195,被牢固地固定。因此, 即使在外部连接用端子部121受到外力时,该外力也不会传递到弹簧片14a、 14b。因此,能可靠地防止弹簧片14a、 14b的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弹簧片14a、14b的割开部位141a载放于座部196。 另外,弹簧片14a、 14b的割开部位141a、 141b中,将宽度大的割开部位 141a作为端子12x、 12y的被连接部使用。因此,锡焊作业容易,并能可靠 地锡焊。
而且,弹簧片14a、 14b的割开部位141a和端子12x、 12y的内部连接 用端子部123的相互正交的面彼此被锡焊连接。因此,即使锡焊区域在平 面上占有的区域较窄,也能确保弹簧片14a、 14b和端子12x、 12y双方具 有足够大的锡焊面积。在弹簧片14a、 14b的割开部位141a与端子12x、 12y 的内部连接用端子部123之间存在光轴方向L的间隙,该间隙被焊料填埋。 因此,具有能在锡焊部分形成适当形状的焊脚、且焊料不会扩散到多余的 区域的优点。
另外,采用将外部连接用端子部121压入贯穿孔194、并将拉绕部122 压入狭缝状的槽195的结构时,即使端子12x、 12y由弹簧部件14x、 14y 的一部分形成,也能起到防止外部连接用端子部121受到的外力传递到弹 簧片14a、 14b的弹簧部的效果。
2权利要求
1.一种磁装置,具有在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一线圈卷绕面和与该第一线圈卷绕面在轴线方向上相邻的第二线圈卷绕面的线圈卷绕体、卷绕在所述第一线圈卷绕面和所述第二线圈卷绕面上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装置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卷绕面在所述第二线圈卷绕面所在的一侧的相反侧包括线圈卷绕起始部和线圈卷绕结束部,所述线圈从所述卷绕起始部起在所述第一线圈卷绕面上卷绕奇数层后,与该第一线圈卷绕面反向地在所述第二线圈卷绕面上卷绕偶数层,之后与所述第二线圈卷绕面反向地在所述第一线圈卷绕面上卷绕奇数层并从所述线圈卷绕结束部拉出。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与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之间形成有使线圈的巻绕方向反向的线圈卡定部,在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和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中的任一个上均排列巻绕有所述线圈。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卡定部是在将所述线圈巻绕体的外周面区分为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和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面的突起中、由该突起的中断部分形成的肋状突起端部的端部。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和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面的外径尺寸不同,在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和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中,与外径尺寸较大的巻绕面相比,外径尺寸较小的巻绕面上的线圈巻绕层数较多。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和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中,与外径尺寸较大的巻绕面相比,外径尺寸较小的巻绕面上的线圈巻绕层数较多,多的量为相当于外径尺寸之差的量。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巻绕体是在轴线方向上被驱动的移动体,所述磁装置在所述线圈巻绕体的外侧包括支撑体,该支撑体将所述线圈巻绕体支撑成能沿所述轴线方向移动,所述突起形成为干涉用凸部,该干涉用凸部相对于所述支撑体进行所述移动体的旋转范围限制和朝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限制中的至少一种限制。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和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面的外径尺寸不同,在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和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中,外径尺寸较大的巻绕面的所述轴线方向的长度被设定成比外径尺寸较小的巻绕面的所述轴线方向的长度长,并且,与外径尺寸较大的巻绕面相比,所述外径尺寸较小的巻绕面上的线圈巻绕层数较多。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和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中,与外径尺寸较大的巻绕面相比,外径尺寸较小的巻绕面上的线圈巻绕层数被设定成较多,所述外径尺寸较小的巻绕面的所述线圈巻绕层数是根据所述外径尺寸之差和所述轴向之差确定的。
9.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上的线圈巻绕层数和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上的线圈巻绕层数均为8层以下。
10.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的线径包括绕组绝缘层在内处在0. 04 0.08mm的范围内。
11.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巻绕起始部和所述线圈巻绕结束部在所述线圈巻绕体上位于将轴线夹在当中的相反侧。
12. —种透镜驱动装置,具有支撑体、包括透镜的移动体、利用所述支撑体侧的磁体和所述移动体侧的线圈沿着透镜光轴方向以磁方式朝被拍摄体侧和与被拍摄体相反的一侧驱动所述移动体的磁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一线圈巻绕面和与该第一线圈巻绕面在轴线方向上相邻的第二线圈巻绕面,并且,所述移动体具有巻绕在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和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上的所述线圈,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在与所述被拍摄体相反的一侧包括线圈巻绕起始部和线圈巻绕结束部,所述线圈从所述巻绕起始部起在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上巻绕奇数层后,与该第一线圈巻绕面反向地在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上巻绕偶数层,之后与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面反向地在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上巻绕奇数层并从所述线圈巻绕结束部拉出。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具有弹簧部件,该弹簧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配置在与所述被拍摄体相反的一侧,并将所述支撑体与所述移动体连接,所述弹簧部件包括彼此电分离的多个弹簧片,所述线圈巻绕起始部和线圈巻绕结束部分别与所述多个弹簧片中的不同的弹簧片电连接。
14.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驱动机构具有巻绕在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上的第一线圈和巻绕在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上的第二线圈,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具有与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在外周侧相对并在光轴方向上被一分为二的磁体,该被一分为二的磁体彼此的内表面和外表面被磁化成不同的极。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与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之间形成有使线圈的巻绕方向反向的线圈卡定部,在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和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中的任一个上均排列巻绕有所述线圈。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包括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轭,在所述光轴方向上被一分为二的磁体以在周向上分离的状态固定于所述轭的内周面的四个角落部分。
17.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和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面的外径尺寸不同,在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和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中,外径尺寸较大的巻绕面的所述轴线方向的长度被设定成比外径尺寸较小的巻绕面的所述轴线方向的长度长,并且,与外径尺寸较大的巻绕面相比,所述外径尺寸较小的巻绕面上的线圈巻绕层数较多。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和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中,与外径尺寸较大的巻绕面相比,外径尺寸较小的巻绕面上的线圈巻绕层数被设定成较多,所述外径尺寸较小的巻绕面的所述线圈巻绕层数是根据所述外径尺寸之差和所述轴向之差确定的。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体包括多个透镜,配置在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侧的透镜的直径比其它透镜的直径大,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的外径尺寸被设定成比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面的外径尺寸大。
20. 如权利要求12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面上的线圈巻绕层数和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面上的线圈巻绕层数均为8层以下。
全文摘要
一种磁装置和将该磁装置作为驱动机构使用的透镜驱动装置,即使在第一线圈卷绕面和第二线圈卷绕面上分别卷绕有线圈时,也完全不会产生纵贯第一线圈卷绕面或第二线圈卷绕面的连接线。在透镜驱动装置的磁驱动机构中,当在套筒(13)上卷绕线圈线时,将线圈线从卷绕起始部(136a)起在第一线圈卷绕面(131)上顺时针(CW)卷绕奇数层,之后使线圈线的卷绕方向反向并在第二线圈卷绕面(132)上逆时针(CCW)卷绕偶数层。接着,使线圈线的卷绕方向反向,将线圈线在第一线圈卷绕面(131)上顺时针(CW)卷绕奇数层。
文档编号H01F7/20GK101685696SQ20091017116
公开日2010年3月31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8日
发明者樋口大辅 申请人: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