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导光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1138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导光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的导光结构改良,尤指可达到易于组装、稳固结
合以及避免导光单元产生溢光的功效者。
背景技术
按,一般现有电连接器的导光结构(如图15所示),至少具有一座体40、二导光体41、一固定块42、二夹板43、一盖体44、一底板45、一背板46及一套环47 ;当于组装时,将二导光体41的勾部411对应穿设于座体40 —端面的穿孔401中,使二导光体41呈上、下层叠状,且以固定块42穿设于二导光体41的一端,并将二夹板43的一端分别插设于座体40 —端面的嵌槽402中,借以使二夹板43分别设于固定块42及二导光体41的二面上,之后将盖体44略为包覆于座体40、二导光体41、一固定块42及二夹板43外部,而组合成一中间组合件,最后再依序设置底板45、背板46及套环47,而完成一具导光结构的电连接器。[0003] 虽然上述的组件可组装成具导光结构的电连接器;但是由于各导光体41仅的勾部411与座体40 —端面的穿孔401结合,如此,不但使各导光体41无法与座体40稳固结合,而当二者结合后易产生有摇摆的情形,且由于各导光体41与座体40结合后呈外露的状态,使各导光体41上并无任何的遮蔽,故,当光源由各导光体41进行导出时,则会产生有溢光的情形,使得各光导体41无法射出较佳的光源;再者当该座体40、二导光体41、固定块42及二夹板43组合成中间组合件之后,组装者以一手握持该中间组合件,另一手将盖体44撑开进行包覆,而由于该中间组合件的整体长度较长,且各导光体41易因些微的外力造成摇摆而产生歪斜,故,使得座体40、导光体41、固定块42及夹板43所组成的中间组合件结构并不稳固,让组装者无法以单手稳固握持该中间组合件,导致盖体44设置时的困难,进而提高该装时的难度。 因此,如何创作出一种电连接器的导光结构改良,以使其达到易于组装、稳固结合以及避免导光单元产生溢光的功效,将是本实用新型所欲积极描述之处。

发明内容有鉴于上述已知电连接器的导光结构改良的缺憾,发明人有感其未臻于完善,遂
竭其心智悉心研究克服,凭其从事该项产业多年的累积经验,进而研发出一种电连接器的
导光结构改良,以期可达到易于组装、稳固结合以及避免导光单元产生溢光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导光结构改良,其借着插座本体的
嵌槽以及各导光单元的卡接部的设置,致使各导光单元利用卡接部与插座本体的嵌槽相互
结合,进而达到易于组装、稳固结合以及避免导光单元产生溢光的目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导光结构改良包含两侧分别设有一嵌槽的插座本体;至少二分别结合于插座本体两侧的导光单元,各导光单元的一端具有与嵌槽对接的卡接部;以及一包覆于插座本体及各导光单元外部的壳体。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连接器的导光结构改良,可使各导光单元利用卡接部与插座本体的嵌槽相互结合,而达到易于组装、稳固结合以及避免导光单元产生溢光的功 效。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外观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A部分的放大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插座本体与导光单元的组合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A剖面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5B部分的放大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分解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插座本体与导光单元的组合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分解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图9C部分的放大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插座本体与导光单元的组合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图11的B-B剖面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外观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分解图。图15为现有技术的分解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本实用新型部分)插座本体l、la嵌槽11、11a、llb凸出体12凸缘13凹陷部14b导光单元2光导体21卡接部22固定托架23扣件24壳体3、3a后盖31、31a隔板32a(现有技术部分)座体40穿孔401嵌槽402导光体41[0044] 勾部411 固定块42 夹板43 盖体44 底板45 背板46 套环4具体实施方式为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现通过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所 附的图式,对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及图6,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外观图、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本实用新型图2A部分的放大图、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 插座本体与导光单元的组合图、本实用新型图1的A-A剖面图及本实用新型图5B部分的放 大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导光结构改良至少包含一插座本体1、至少二导 光单元2以及一壳体3所构成。 上述所提的插座本体1其两侧分别设有一嵌槽ll,各嵌槽11的内壁面上设有多数
凸出体12,且各嵌槽11的端缘具有延伸出插座本体1两侧的凸缘13。 各导光单元2分别结合于插座本体1两侧,各导光单元2具有二相对应的光导体
21,而各光导体21的一端具有与嵌槽ll对接的卡接部22,且各光导体21结合于一固定托
架23上。 该壳体3包覆于插座本体1及各导光单元2外部。 当本实用新型于组装时,将各导光单元2的各卡接部22直接对应嵌接于插座本体 1两侧的嵌槽11中,使各凸出体12抵顶于卡接部22的侧面,之后将固定托架23结合于各 光导体21上,最后再将组装后的插座本体1及各导光单元2穿设于壳体3中,并以一后盖 31与壳体3结合,如此,即可使插座本体1、导光单元2以及壳体3达到易于组装以及稳固结 合的功效,而由于各导光单元2以其卡接部22嵌接收容于嵌槽11中,因此,当光源由各导 光单元2进行导出时,可通过嵌槽11的遮蔽,而使光源的路径较为稳定,可避免产生溢光, 让各光导体21可射出较佳的光源。 请参阅图7及图8,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外观图及本实用新型第二实 施例插座本体与导光单元的组合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除第一实施例所提结构型态之 外,亦可为本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型态,而其所不同之处系在于,各嵌槽lla的端缘系与插座 本体la两侧切齐,已因应制程上的不同,如此,同样可与各导光单元2的各卡接部22直接 对应嵌接,而达到易于组装、稳固结合以及避免导光单元2产生溢光的效用。 请参阅图9、图10、图11及图1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分解图、本实用 新型图9C部分的放大图、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插座本体与导光单元的组合图及本实用 新型图11的B-B剖面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除第一及第二实施例所提结构型态之外, 亦可为本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型态,而其所不同之处在于,各导光单元2的各卡接部22可配 合扣件24结合于嵌槽lib中,而各嵌槽lib分别具有与扣件24对接的凹陷部14b,进而使卡接部22更稳固结合于嵌槽lib中,如此,同样可达到易于组装、稳固结合以及避免导光单 元2产生溢光的效用。 请参阅图13及图1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分解图、本实用新型图9C 部分的放大图、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插座本体与导光单元的组合图及本实用新型图11 的B-B剖面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除第一、二及第三实施例所提结构型态之外,亦可为 本第四实施例的结构型态,而其所不同之处在于,当运用时亦可依所需加大壳体3a与后盖 31a的尺寸,使其可包覆多数并列的插座本体l,且可将各导光单元2以上述各实施例的组 装方式分别设于插座本体1的二侧,并于壳体3a内部设有多数可用以区隔插座本体1及各 导光单元2的隔板32a,使本实用新型更能符合实际使用的所需,并可同样达到易于组装、 稳固结合以及避免导光单元2产生溢光的功效。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完全符合专利三要件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以新颖性 和创造性而言,本实用新型借着插座本体的嵌槽以及各导光单的卡接部的设置,致使各导 光单元利用卡接部与插座本体的嵌槽相互结合,进而达到易于组装、稳固结合以及避免导 光单元产生溢光的效用;就实用性而言,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衍生的产品,当可充分满足目前 市场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在上文中已以较佳实施例描述,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该实 施例仅用于描绘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解读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注意的是,举凡与该 实施例等效的变化与置换,均应设为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一种电连接器的导光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插座本体,其两侧分别设有一嵌槽;至少二导光单元,分别结合于插座本体两侧,其一端具有与嵌槽对接的卡接部;以及一壳体,包覆于插座本体及各导光单元外部。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导光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各嵌槽的内壁面上设 有多数与卡接部抵顶的凸出体。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导光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各嵌槽的端缘具有延 伸出插座本体两侧的凸缘。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导光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各嵌槽的端缘与插座 本体两侧切齐。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导光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各导光单元具有二相 对应的光导体,而所述的卡接部设于各导光单元的一端,且各导光单元的光导体结合于一 固定托架上。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导光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各卡接部配合扣件结 合于嵌槽中,而各嵌槽分别具有与扣件对接的凹陷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导光结构改良,其包含两侧分别设有一嵌槽的插座本体;至少二分别结合于插座本体两侧的导光单元,各导光单元的一端具有与嵌槽对接的卡接部;以及一包覆于插座本体及各导光单元外部的壳体。由此,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导光结构改良,可使各导光单元利用卡接部与插座本体的嵌槽相互结合,而达到易于组装、稳固结合以及避免导光单元产生溢光的功效。
文档编号H01R13/516GK201528079SQ200920268719
公开日2010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3日
发明者杨策航 申请人:至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