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及其料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3744阅读:7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端子及其料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端子及其料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端子及其料带,尤其涉及一种在制造的过程中,可减少废料
产生的端子及其料带。背景技术
如中国专利公告第201075434号所示的一种端子料带,端子料带上连接有若干连 续排列的端子。由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孔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端子料带上的相邻的 两个端子之间相距一定的距离。因此,在端子的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废料,不利于节 约成本。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端子料带以克服上述端子料带存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及其料带,在制造端子的过程中,可减少废 料的产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端子,包括若干第一端子及 若干第二端子,第一端子设有第一基部及自第一基部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部,第二端子设 有第二基部及自第二基部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部,第一基部设有第一缺口 ,第一弹性部设 有第一凸出部,第二基部设有与第一凸出部大小相同的第二缺口,第二弹性部设有与第一 缺口大小相同的第二凸出部。 —种端子料带,包括第一料带、与第一料带相连的若干第一端子、第二料带及与第 二料带相连的若干第二端子,第一端子设有第一基部及自第一基部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 部,第二端子设有第二基部及自第二基部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部,第一基部设有第一缺口 , 第一弹性部设有第一凸出部,第二基部设有与第一凸出部大小相同的第二缺口 ,第二弹性 部设有与第一缺口大小相同的第二凸出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端子料带的第一端子的第一基部设有第一缺口,第 一弹性部设有第一凸出部,第二端子的第二弹性部设有与第一缺口大小相同的第二凸出 部,第二基部设有与第一凸出部大小相同的第二缺口 ,在制造端子的过程中,使端子料带可 以充分地利用,有效地减少了废料的产生。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端子料带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与图1相似,其中端子为展开后的图示。 图3是图2所示端子料带的立体组合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端子料带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与图4相似,其中端子为展开后的图示。 图6是图5所示端子料带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端子料带100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本实用新型端子 料带100是由一板材冲压形成,包括第一料带1、与第一料带1相连的若干第一端子2、第二 料带4及与第二料带4相连的若干第二端子3。第一端子2及第二端子3用于电性连接芯 片模组(未图示)至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端子5包括第一端子2及第二端子3。 第一端子2包括平板状的第一基部21、自第一基部21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部 22、自第一连接部22弯折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部24及自第一基部21向下延伸形成的 第一尾部23。第一基部21设有第一缺口 211,第一弹性部24设有第一凸出部242。第一连 接部22与第一料带1相连接,第一弹性部24被铺平后与第一料带1相连接,第一尾部23 被铺平后与第二料带4相连接。第一弹性部24的末端设有第一接触部241与芯片模组电 性连接。第一尾部23的末端设有弧形的第一焊接部231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第一焊接 部231可采用点对点的方式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无需焊接。 第二端子3包括平板状的第二基部31、自第二基部31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二连接部 32、自第二连接部32弯折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部34及自第二基部31向下延伸形成的 第二尾部33。第二连接部32与第二料带4相连接,第二弹性部34被铺平后与第二料带4 相连接,第二尾部33被铺平后与第一料带1相连接。第二基部31设有第二缺口 311,第二 弹性部34设有第二凸出部342。第二弹性部34的末端设有第二接触部341与芯片模组电 性连接。第二尾部33的末端设有弧形的第二焊接部331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第二焊接 部331可采用点对点的方式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无需焊接。 如图2、3所示,把第一端子2的第一尾部23及第一弹性部24、第二端子3的第二 尾部33及第二弹性部34铺平,并把若干第一端子2与若干第二端子3交叉卡合在一起。此 时,若干第一端子2及若干第二端子3分别位于第一料带1与第二料带4之间。第一端子2 的第一基部21的第一缺口 211与第二端子3的第二弹性部34的第二凸出部342吻合,第 一端子2的第一弹性部24的第一凸出部242与第二端子3的第二基部31的第二缺口 311 吻合。第一缺口 211的大小与第二凸出部342的大小相同,第一凸出部242的大小与第二 缺口 311的大小相同,使端子料带100可以充分地利用,有效地减少了废料的产生。 图4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端子料带100'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与第一实施例的 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端子2'的第一连接部22'与第一弹性部24'同时自第一基部21'向上 延伸,第二端子3'的第二连接部32'与第二弹性部34'同时自第二基部31'向上延伸,第 一弹性部24'的尾端及第二弹性部34'的尾端被铺平后呈直线状结构。把第一端子2'的 第一尾部23'及第一弹性部24'、第二端子3'的第二尾部33'及第二弹性部34'铺平,并把 若干第一端子2'与若干第二端子3'交叉卡合在一起后,第一弹性部24'与第二端子3'的 第二尾部33'并排贴合,第二弹性部34'与第一端子2'的第一尾部23'并排贴合。 应当指出,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 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一种端子,包括若干第一端子及若干第二端子,第一端子设有第一基部及自第一基部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部,第二端子设有第二基部及自第二基部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部;其特征在于第一基部设有第一缺口,第一弹性部设有第一凸出部,第二基部设有与第一凸出部大小相同的第二缺口,第二弹性部设有与第一缺口大小相同的第二凸出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还包括自第一基部向上延伸 形成的第一连接部,第一弹性部是自第一连接部弯折延伸形成。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还包括自第二基部向上延伸 形成的第二连接部,第二弹性部是自第二连接部弯折延伸形成。
4. 一种端子料带,包括第一料带、与第一料带相连的若干第一端子、第二料带及与第二 料带相连的若干第二端子,第一端子设有第一基部及自第一基部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部, 第二端子设有第二基部及自第二基部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部;其特征在于第一基部设有 第一缺口 ,第一弹性部设有第一凸出部,第二基部设有与第一凸出部大小相同的第二缺口 , 第二弹性部设有与第一缺口大小相同的第二凸出部。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料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还包括自第一基部向上 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部及自第一基部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尾部,第一弹性部是自第一连接 部弯折延伸形成。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子料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料带相连接,第 一弹性部铺平后与第一料带相连,第一尾部铺平后与第二料带相连接。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料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分别位于第 一料带与第二料带之间且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交叉卡合。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料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部的第一缺口与第二弹性 部的第二凸出部吻合。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料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的第一凸出部与第二 基部的第二缺口吻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端子及其料带,该端子料带包括第一料带、与第一料带相连的若干第一端子、第二料带及与第二料带相连的若干第二端子,第一端子设有第一基部及自第一基部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部,第二端子设有第二基部及自第二基部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部,第一基部设有第一缺口,第一弹性部设有第一凸出部,第二基部设有与第一凸出部大小相同的第二缺口,第二弹性部设有与第一缺口大小相同的第二凸出部,使端子料带充分利用,有效地减少了废料的产生。
文档编号H01R13/24GK201549674SQ20092031112
公开日2010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3日
发明者唐坤, 张杰峰, 彭付金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