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4007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线缆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配置有锁扣机构的线缆连接器。背景技术
随着电气设备的小型化、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对线缆连接器的要求与日俱增,其 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信号传输能力,而且要求彼此对接的一对连接器具有拆离(解锁)便 利性特点,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复杂使用场合。中国专利ZL200420022197.0公开了一种自上而下按压式解锁的线缆连接器。该 线缆连接器主要包括一绝缘本体、插设在该绝缘本体上的多个导电端子、一套设在该绝缘 本体外周的金属屏蔽壳体、套设在该绝缘本体后端的一金属内壳、一绝缘外壳、安装在绝缘 本体两侧和金属内壳内侧壁之间的两卡勾以及用于固定卡勾的压条。该卡勾具有一固定在 绝缘本体上的固定部及一可相对该固定部上下活动的弹性臂,该卡勾的弹性臂的前端向上 突设出一倒勾,该倒勾穿过该金属屏蔽壳体上表面的通孔向上突伸而出,以与另一对接的 连接器插座相勾接,从而保证两连接器之间结合稳固。该卡勾的弹性臂上还设有凸块,用以 与绝缘外壳上方的按压部接触。在将这种线缆连接器与另一对接的连接器插座解锁时,需 要从该线缆连接器的上方按压该弹片,而驱动该倒勾向下移动。然而,当多个上述结构的线缆连接器按照堆叠方式使用时,由于上下相邻的线缆 连接器间距较小,则不方便使用者操作位于下方的线缆连接器的按压部。因此,确有必要对线缆连接器予以改良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锁扣机构的线缆连接器。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其 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遮蔽于绝 缘本体外周的金属壳体以及位于金属壳体外面的绝缘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 器还包括安装在绝缘本体上面的锁扣机构以及驱动元件,锁扣机构包括扣臂以及形成于扣 臂上面的倾斜凸片;驱动元件位于绝缘外壳的内部,所述绝缘外壳侧部设有弹性按压部,该 弹性按压部位于驱动元件的外侧并可向内抵压驱动元件从而使扣臂向下移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上述线缆连接器中,所述驱动元件包括自主体 部侧缘向后延伸的弹性臂,该弹性臂上缘向内延伸有触动部,且该触动部邻近扣臂上面的 倾斜凸片,该弹性臂向外弯折形成翼部;所述绝缘外壳上的弹性按压部位于驱动元件翼部 的外侧。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上述线缆连接器中,所述翼部自驱动元件弹性 臂的后缘向外弯折形成。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上述线缆连接器中,所述驱动元件还包括挡止 部,且该挡止部自驱动元件弹性臂的下缘向内延伸形成。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上述线缆连接器中,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以及自主体部向后延伸的安装臂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上述线缆连接器中,所述驱动元件的倾斜凸片 位于安装臂部后端的上方,驱动元件的挡止部位于安装臂部后端的下方。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上述线缆连接器中,所述锁扣机构还包括与扣 臂连接的安装部,该安装部插入安装臂后端上的安装孔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上述线缆连接器中,所述金属壳体包括成筒状 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壳体遮蔽于绝缘本体外面,第二壳体遮蔽于线缆与导电端子连 接处外面。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上述线缆连接器中,所述驱动元件位于第一壳 体的外部,第二壳体的内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上述线缆连接器中,所述第二壳体的上壁的前 部设有开槽,扣臂上的倾斜凸片延伸入该开槽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侧向按压绝缘外壳上面的 弹性按压部而即可使锁扣机构解除其与配对连接器之间的卡锁状态,可以方便地实现多个 按照堆叠方式使用的线缆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之间解除锁扣。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分解图。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视图。图3是图1又一角度的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的部分组合图。图5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的另一部分组合图。图6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7是图6所示的线缆连接器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1000包括绝缘本体1,端子模块2,卡扣 机构3,金属壳体(包括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绝缘外壳5、线缆6、驱动元件7以及理 线元件8。绝缘本体1包括主体部10及自主体部10后缘两侧向后延伸的一对安装臂部12。 自主体部10后缘的中部向前凹进形成一收容腔102。主体部10上表面的前部设有一凹陷 部104,该凹陷部104与收容腔102相连通。主体部10下部设有一凹槽104,,该凹槽104, 的截面大致成等腰梯形状,当然,该凹槽104’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一对收容槽101分别自 主体部10上表面后部的两侧及安装臂部12的前部向下凹进。安装臂部12末端124上设 有安装孔126。端子模块2包括第一端子模块21及第二端子模块22。第一端子模块21包括塑胶 块211以及与塑胶块211结合在一起的若干导电端子212。导电端子212包括信号端子及 接地端子,其中接地端子的前端部超出信号端子的前端部。导电端子212具有延伸出塑胶 块211前缘的对接部2120以及被塑胶块211后部支撑的尾部2122。塑胶块211后部设有 若干开槽2112,导电端子212的尾部(未标号)分别置于相应的开槽2112内。塑胶块211 的下表面上设有一对定位孔2110,而其上表面形成一凸块2111。[0032]第二端子模块22包括塑胶块221以及与塑胶块221结合在一起的若干导电端子 222。导电端子222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其中接地端子的前端部超出信号端子的前端 部。导电端子222具有延伸出塑胶块221前缘的对接部2220以及被塑胶块221后部支撑 的尾部2222。塑胶块221后部设有若干开槽2212,导电端子222的尾部(未标号)分别置 于相应的开槽2212内。塑胶块221的上表面设有一对定位柱2210。第一端子模块21与第二端子模块22组装在一起,导电端子212、222的对接部 2120,2220成一排,而尾部2122、2222彼此分开成上下两排。定位柱2210收容于定位孔 2110内,可使第一、二模块21、22可靠地结合在一起。第一、二端子模块21、22组装到绝缘 本体1上面,导电端子212、222的对接部2120、2220延伸入绝缘本体1的凹陷部104内,塑 胶块211、221的前部插入到绝缘本体1的收容腔102内,塑胶块211、221夹置于安装臂部 12之间。锁扣机构3包括一对彼此分开的一对卡扣元件3a及连接该对卡扣元件的连接臂 3b。每一卡扣元件3a包括连接部30以及与连接部30分别连接的扣臂32及安装部 33。该连接部30包括大致成U型的主体部31及自主体部31前端向内弯折的第一桥接部 311及第二桥接部312。扣臂32与第一桥接部311相连接,安装部33与第二桥接部312相 连接。扣臂32的前端形成一倒勾部322。一倾斜的凸片324形成于扣臂32的后部的上缘 并向上且向内延伸。安装部33插入进安装臂部12末端124的安装孔126内,扣臂32容置 于安装臂部12的收容槽101内,第二桥接部312抵靠在安装臂部12末端124。连接部30 位于安装臂部12末端124的后方且相对于所述扣臂32向外侧偏置,从而可以使该连接部 30向外偏离线缆6内部屏蔽层63 (图3),即两个卡扣元件3连接部30之间的距离大于相 应线缆屏蔽层63左、右外缘之间的距离,从而避免连接部30与线缆6或者其内屏蔽层63 发生干涉的问题。连接臂3b与卡扣元件3a的扣臂32的后部连接。金属壳体4包括成筒状的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第一壳体41包括用于遮蔽绝缘本体1主体部10的框体部411。框体部411包括 上壁411a、下壁411b以及连接上、下壁411a、411b的侧壁(未标号)所围成的封闭式结构。 框体部411上壁411a的两侧上设有可供倒勾部322穿出的开孔4110,自框体部411上壁 411a向后延伸形成第一固定部4110a,该第一固定部4110a上面设有固定孔4112,该固定 孔4112可与塑胶块211上面的凸块2111相卡合在一起。框体部411下壁411b向上凹进 形成与绝缘本体1上的凹槽104’相吻合的凹部。框体部411下壁411b向后延伸形成第二 固定部4110b,该第二固定部4110b上面设有一对固定孔4114,该对固定孔4114与塑胶块 221下面的一对凸块2214相卡扣。第二壳体42包括截面大致成矩形的主体部420及与该后缘相连接的筒状延伸部 421。主体部420包括上壁4201、下壁4202、后壁4203以及连接上、下壁4201、4202、后壁 4203的侧壁(未标号)。延伸部423自后壁4203向后延伸形成。此外,第二壳体42上壁 4201前部的两侧设有一对开槽4205。第二壳体42侧壁的前部分别设有一个通孔4206。绝缘外壳5包括第一绝缘外壳51及第二绝缘外壳52。第一绝缘外壳51设有第一 收容腔511及位于第一收容腔511后方的第二收容腔512。第一绝缘外壳51的前部设有一 矩形开口 5110,该开口 5110与第一收容腔511相连通。第一绝缘外壳51的后部设有半圆形开口 513,该开口 513与第二收容腔512相连通。第一绝缘外壳51的两侧部设有一对弹 性按压部514,该对弹性按压部514可沿左右方向活动并进入第一收容腔511内。第二绝缘外壳52与第一绝缘外壳51的形状大致相同,设有第一收容腔521及位 于第一收容腔521后方的第二收容腔522。第二绝缘外壳52的前部设有一开口 5210,该开 口 5210与第一收容腔521相连通。第二绝缘外壳52的后部设有半圆形开口 523,该开口 523与第二收容腔522相连通。第二壳体52的两侧设有一对开槽524,该开槽524与第一 收容腔521相连通。开槽524用于容置相应的弹性按压部514。线缆6包括若干信号线组以及包覆于该信号线组外面的绝缘外皮60,每一信号线 组包括一对信号线61、接地线62以及包覆于信号线61与接地线62外面的屏蔽层63。每 一信号线61具有一导体610。屏蔽层63可以是铝箔或者其他结构。一绝缘块66成型于第 二壳体42的后部、延伸部423以及邻近延伸部423的线缆6上面。绝缘块66容置于第二 收容腔512、522内。驱动元件7可由一金属片冲压制成,其包括一框体状的主体部70,自主体部70两 侧缘向后延伸的且大致成L形的一对弹性臂71,自每一弹性臂71上缘的后部向内且向下延 伸有倾斜的触动部72,自弹性臂71下缘的后部向内延伸有挡止部73,自弹性臂71后缘向 外弯折约九十度的翼部74。每一弹性臂71的中部设有开孔710,用以增加弹性臂71的弹 性。主体部70前端设有开口 701,该开口 701与第一壳体41后部的外周相吻合。弹性臂 71位于绝缘本体1安装臂部12末端124的外侧,触动部72位于安装臂部12末端124的上 侧且邻近扣臂32上的凸片324,挡止部73位于抵靠于安装臂部12末端124的下侧。理线元件8由绝缘材料制成,包括主体部80,该主体部80的上、下部设有若干个定 位槽81,该等定位槽81沿水平方向排列成两排、且沿上下方向彼此分开。若干第一突出部 82、第二突出部82’将定位槽81间隔开。第一突出部82较第二突出部82’宽。第一突出 部82上设有收容槽820。在本实施例中,收容槽820较定位槽81小。然而,在其他实施例 中,收容槽820也可以较定位槽81大。理线元件8被置于两个卡扣元件3a的连接部30之间并邻近第一端子模块21与 第二端子模块22的后缘。每一信号线组内的一对信号线61被分别夹置于上、下排的两个 定位槽81内,相应的导体610插入到开槽2112、2212内、并被其内信号端子的尾部支撑并 达成电性连接。接地线62被夹置于邻近的第一突出部82上的收容槽820中、延伸入相应 的开槽2112、2212内并与其内的接地端子的尾部达成电性连接。导体610与信号端子的尾 部相焊接,接地线62与接地端子的尾部相焊接。第一壳体41组装到绝缘本体1的主体部10外面,驱动元件7组装到第一壳体41 的后部。第二壳体42组装到驱动元件7主体部70外面,扣臂32上的凸片324延伸入第二 壳体42上壁4201前部的两侧的开槽4205内,驱动元件7的翼部74自第二壳体42侧壁的 前部的通孔4206中向外延伸出来。绝缘外壳5上的弹性按压部514位于驱动元件7翼部 74的外侧。线缆6自第二壳体42的延伸部421中向后伸出来。本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1000符合数字高清互动接口(Digital Interactive Interface for Video & Audio)传输标准,参照图1所示凹陷部104内对应的端子收容槽, 按照从左至右的方向,导电端子212、222排布方式如下G-S-S-G-S-S-G-S-S-G-G-S-S,其 中G代表接地端子,S代表信号端子,布置于接地端子之间的三对信号端子为用于传输视频信号的差分信号端子对(differential pair),最外侧(右侧)的一对信号端子用于传输音 频信号或者其他信号。 使用该线缆连接器1000时,对弹性按压部514施加压力,使该弹性按压部514向 绝缘外壳5的内部移动并抵压驱动元件7上的翼部74,而使触动部72挤压扣臂32上的凸 片324,从而使扣臂32进入收容槽101内而使倒勾部322随之向下移动并缩进框体部411 内,从而使该线缆连接器与配对连接器解除卡锁状态。当撤销对弹性按压部514的作用力 后,弹性按压部514及凸片324恢复到初始位置。
权利要求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遮蔽于绝缘本体外周的金属壳体以及位于金属壳体外面的绝缘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安装在绝缘本体上面的锁扣机构以及驱动元件,锁扣机构包括扣臂以及形成于扣臂上面的倾斜凸片;驱动元件位于绝缘外壳的内部,所述绝缘外壳侧部设有弹性按压部,该弹性按压部位于驱动元件的外侧并可向内抵压驱动元件从而使扣臂向下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元件包括自主体部侧缘 向后延伸的弹性臂,该弹性臂上缘向内延伸有触动部,且该触动部邻近扣臂上面的倾斜凸 片,该弹性臂向外弯折形成翼部;所述绝缘外壳上的弹性按压部位于驱动元件翼部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翼部自驱动元件弹性臂的后 缘向外弯折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元件还包括挡止部,且该 挡止部自驱动元件弹性臂的下缘向内延伸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以及自 主体部向后延伸的安装臂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元件的倾斜凸片位于安 装臂部后端的上方,驱动元件的挡止部位于安装臂部后端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机构还包括与扣臂连接 的安装部,该安装部插入安装臂后端上的安装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包括成筒状的第一 壳体、第二壳体,第一壳体遮蔽于绝缘本体外面,第二壳体遮蔽于线缆与导电端子连接处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元件位于第一壳体的外 部,第二壳体的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上壁的前部设 有开槽,扣臂上的倾斜凸片延伸入该开槽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连接的线缆(6),遮蔽于绝缘本体外周的金属壳体(41、42)以及位于金属壳体外面的绝缘外壳(51、52);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安装在绝缘本体上面的锁扣机构(3)以及驱动元件(7),锁扣机构包括扣臂以及形成于扣臂上面的倾斜凸片;驱动元件位于绝缘外壳的内部,其包括自主体部侧缘向后延伸的弹性臂,该弹性臂上缘向内延伸有触动部,且该触动部邻近扣臂上面的倾斜凸片,该弹性臂向外弯折形成翼部;所述绝缘外壳侧部设有弹性按压部(514),该弹性按压部位于驱动元件翼部的外侧。
文档编号H01R13/639GK201708376SQ20092031403
公开日2011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4日
发明者吴荣发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