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内嵌式接合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嵌式接合连接器。相关领域绝缘置换连接器(“IDC”或“IDC元件”)可以用来在两个线材或电导体之间形成电连接或接合。将电导体插入IDC元件内的槽中时,IDC元件由电导体的一部分置换绝缘材料,以使IDC形成到电导体的电连接。一旦将电导体插入所述槽内,并且将线材绝缘材料置换,IDC元件的导电表面和接触IDC元件的电导体的导电芯之间就会形成电接触。用于接合绝缘的线材的内嵌式连接器是已知的,例如US 4,684,195中所描述。然而,一些常规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与某些类型的电线不相容。另外,常规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在完全连接器封闭之前不会牢固地夹持线材,并且不满足最小拉拔要求。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所述连接器主体具有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并且具有大致细长的腔体区域,所述大致细长的腔体区域形成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以容纳至少第一绝缘置换连接器 (IDC)元件。所述内嵌式接合连接器还包括第一顶盖和第二顶盖,每个顶盖包括线材引导件,以接纳线材,并且将线材引导至所述IDC元件。所述第一顶盖以可枢转方式安装在所述连接器主体的第一端,以接纳第一线材,并且所述第二顶盖以可枢转方式安装在所述连接器主体的第二端,以接纳第二线材。闭合所述第一顶盖和所述第二顶盖致动所述第一线材和所述第二线材的接合。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一种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所述连接器主体具有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并且具有大致细长的腔体区域,所述大致细长的腔体区域形成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以容纳至少第一绝缘置换连接器 (IDC)元件。所述内嵌式接合连接器还包括第一顶盖和第二顶盖,每一个顶盖包括线材引导件,以接纳线材,并且将线材引导至所述IDC元件。所述IDC元件每一个具有细长的U形形状,所述细长的U形形状包括连接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主基座部分,其中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每一个都包括V形且冲制的入口槽,以接纳线材,所述V形且冲制的入口槽被构造为在将线材轴向拉动离开所述内嵌式接合连接器时,将线材推压向所述主基座部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所述连接器主体包括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并且包括大致细长的腔体区域,所述大致细长的腔体区域形成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以容纳至少第一绝缘置换连接器 (IDC)元件。所述内嵌式接合连接器还包括第一顶盖和第二顶盖,每一个顶盖包括线材引导件,以接纳线材,并且将线材引导至所述IDC元件,其中所述IDC元件具有细长的U形形状,所述细长的U形形状包括连接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主基座部分。所述第一顶盖在所述连接器主体的第一端和所述IDC元件的第一端部之间的位置处以可枢转方式安装至所述连接器主体。上述本发明的发明内容并非意图描述本发明的每一个说明性实施例或每种实施方式。附图及其后的具体实施方式
更具体地举例说明了这些实施例。
将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发明,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的等轴视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的分解视图。图3A为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的IDC元件的等轴视图。图;3B和3C为示例性IDC元件的创造性线材接纳槽的近距离视图。图4为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的连接器主体部分的等轴视图。图5为线材设置来插入到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的IDC元件中的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顶盖处于不同位置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的等轴视图。图7A为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顶盖分离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的等轴视图。图7B为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的示例性顶盖的下侧等轴视图。图7C为根据本发明可选方面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的示例性顶盖的等轴视图。图7D为根据本发明可选方面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的另一个示例性顶盖的剖视图。图8为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顶盖处于不同位置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的侧视图。图9A-9E示出了使用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的接合顺序。图IOA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的具有半抽头结构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的等轴视图。图IOB为图IOA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的示例性顶盖321的下侧的等轴视图。图11A-11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的不同视图。虽然本发明可修改为各种修改形式和替代形式,但其细节已通过举例的方式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将会作详细描述。然而应当理解,目的并不是将本发明局限于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相反,其目的在于涵盖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范围内的所有修改形式、等同形式和替代形式。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以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参考形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在附图中以举例说明的方式显示可以实施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就这一点而言,诸如“顶部”、“底部”、“前”、“后”、 “前部”、“朝前”和“尾部”等定向术语应结合图示所描述的取向使用。因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元件可被布置在多个不同取向上,所以使用方向性术语是为了举例说明,且不局限于此。应当理解的是,可以采用其它的实施例,在不偏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结构或逻辑的改变。本发明涉及一种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其用于形成一个或多个各种尺寸的线材的接合。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包括在完全致动之前将待接合到IDC元件的线材锚固在接合连接器中的结构和保持特征。当处于张力下的线材被接合时可能发生线材的脱开,所述结构和保持特征降低了在接合顺序过程中线材脱开的风险。听得到的类似卡嗒的声音表示内嵌式接合连接器的完全致动。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个方面的示例性内嵌式接合连接器100的等轴视图。 内嵌式接合连接器100包括连接器主体110,连接器主体110容纳一个或多个绝缘置换连接器元件(IDC元件131、132,见图2)。第一和第二顶盖121、122以内嵌的方式致动一个或多个线材151、152、153和154的接合。如图1中所示,内嵌式接合连接器100将线材151接合至线材153,并且将线材152接合至线材154。具体地讲,内嵌式接合连接器100结构包括两个枢转顶盖121、122,每个枢转顶盖从连接器主体110的一个端部处的位置枢转,与常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中使用的中心枢转结构相反。对本说明书来说,“一个端部”处的位置还包括邻近连接器主体的端部的位置。图2示出了内嵌式接合连接器100的分解视图。连接器主体110包括形成在主体的中心部分中的大致细长的腔体区域116。IDC元件131和132牢固地容纳在腔体区域116 中。此外,连接器主体110还包括在(或邻近)每个端部处并且位于连接器主体的相对的向内的壁上的插座114。这些插座114被构造用于接纳形成在顶盖121、122上的凸起或耳轴126。在一个示例性方面中,插座114形成为通孔。耳轴/插座相互作用,从而得到用于每个顶盖从打开位置(在该打开位置处线材被插入到连接器中)运动至关闭位置(在该关闭位置处线材被接合)的枢轴。在该构造中, 顶盖在(或邻近)连接器主体的端部枢转,使得各个顶盖朝向连接器的中部关闭,从而在致动过程期间将线材朝下推入到IDC元件中。在优选方面,插座位于连接器主体上的在连接器主体的第一端和IDC元件的第一端部之间的位置处。这样,顶盖的枢转点将位于连接器主体的第一端和IDC元件的第一端部之间。这样,线材与IDC元件的V形的、冲制的接纳槽的相互作用可以降低或消除在致动过程中脱开的风险。此外,通过在(或邻近)连接器主体的各个端枢转的顶盖,接合的线材的意外向上拉动将不会导致线材/顶盖脱开。以下参考图9A-9E说明示例性的接合顺序。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连接器主体110和顶盖121与122由聚合物材料形成或模制而成。在一个示例性方面,连接器主体Iio和顶盖121与122由聚碳酸酯材料形成。顶盖和/或连接器主体还可由透明材料形成,这可在接合之前和之后提供线材的视觉查看。线材151-1M可以是标准尺寸的电导体,例如铜或钢线材,其直径为大约 0. 4mm (26号)至大约0. 8mm (20号)。每个线材都具有由诸如聚氯乙烯(PVC)的绝缘材料形成的护套。另外,线材151-154不需要每个都具有相同的尺寸。例如,线材151可以包括M号线材,而线材153可以包括沈号线材,反之亦然。在一个示例性方面,线材151和 152是用于通讯应用的常规双绞线,并且可以是实心或绞合芯。在可选方面,在本说明书的情况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内嵌式接合连接器的尺寸可以成比例地变化,以容纳较大直径的线材。更详细地,图3A示出了接纳线材151、152的示例性IDC元件131、132的近距离视图(为了简明,省略了其余的连接器结构)。每个IDC元件131、132具有细长的U形形状, 该U形形状包括连接第一和第二端部13 和134b的主基座部分135。第一端部13 和第二端部134b每一个具有被构造用于与待接合的线材接合的漏斗或V形槽线材接纳部136。 V形线材接纳槽136的结构能够移动插入到其中的线材的绝缘层,以允许与线材中的一个或多个导体接触。在示例性方面,线材接纳槽136的上端或开口端是冲制制成的。这种冲制工艺提供了用于内部移动通道的较尖锐的边缘,允许线材绝缘被切割,并且由元件以施加到线材上的较小的向下的力接合。图3B和3C中示出了冲制的线材接纳槽的近距离视图。在这个实例中,线材接纳槽136包括薄的上冲制区域136a,上冲制区域136a朝向下冲制区域136b 逐渐变细。在这个实例中,下冲制区域136b处的金属厚度与IDC元件的其余部分的厚度 (除了相对端处的冲制部分之外)相匹配。IDC元件131、132可以都由导电金属材料构成。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IDC元件131、132可以按照ASTM B103/103M-98e2的规定由磷青铜合金C521000构成,按照ASTM B545-97(2004)e2的规定可以具有0. 000150-0. 000300英寸厚的回流糙面锡镀层,按照 SAE-AMS-QQ-N-290 (2000年7月)的规定可以具有最小0. 000050英寸厚的电沉积镍底层。图4示出了固定在连接器主体110的腔体区域116中的元件131和132。在这个示例性方面,连接器主体Iio包括由中心壁112间隔开的第一腔体部分116a和第二腔体部分116b。中心壁112和连接器主体壁的内表面可以包括贴合引导结构,以帮助将IDC元件 131、132在腔体区域中固定就位。例如,对齐引导件119可以设置在腔体116a和116b内, 以将IDC元件引导至所述腔体中合适的位置处。在这个示例性方面,IDC元件131和132可以包括过盈插片(未示出),使得该元件可以利用过盈配合固定在腔体116a和116b内,从而使IDC元件被保持,并且不在连接器主体中摇晃、旋转或轴向位移。中心壁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设置在中心壁上的邻近IDC元件131和132的第一和第二端部的肋结构117。这些肋117在相邻的IDC元件的端部之间形成较长的电弧路径长度,以减少潜在的电短路问题。连接器主体110还包括形成在连接器主体110的外表面上的凸起或扣件118,该凸起或扣件118被构造用于接合从顶盖121、122的顶部向下延伸的闩124。优选地,每个扣件118具有渐缩的或向外倾斜的形状,以在接合时迫使闩向外弯曲。如图1中所示,每个闩IM具有相对短的悬臂12 和保持块124b,其每一个具有足够的硬度来以足够的力闭合到连接器主体上。从而,在完全致动时,当与扣件118接合时,臂的回复力使得闩124发出可听到的“噼啪”或“卡嗒”声。在优选方面,每个顶盖121、122上包括两个闩124(—侧一个)。在这个方面,每个闩1 具有连接到较宽的保持块124b的短臂12如。这种结构在锁定过程中提供更大的阻力,在顶盖完全闭合时提供强的保持力,并且在闭合时提供可听到的噼啪或卡嗒声。图7C中示出了可供选择的顶盖121’,其具有可供选择的为“T形”形状的闩 124’ (较长的柱IMa’连接至较窄的保持块1Mb’ )。连接器主体的腔体区域116a、116b可以填充有密封剂(未示出),例如常规的凝胶,以帮助防止水分进入端子隔室并且腐蚀端子。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可用的密封材料包括油脂和凝胶,例如但不限于可得自GE Silicones (纽约州沃特福德市)的RTV 6186,双组份A与B的混合比率为1. 00到0. 95。本文中可用的凝胶可包括这样的制剂,其包含以下的一种或多种(1)增塑热塑性弹性体,例如油胀科腾(Kraton)三嵌段聚合物;( 交联硅树脂,包括通过交联反应形成的硅油稀释聚合物,例如乙烯基硅烷;和其它可能的改性硅氧烷聚合物,例如硅烷,或氮、卤素或硫衍生物;C3)油胀交联聚氨酯或尿素,通常由异氰酸酯和醇或胺制成;(4)油胀聚酯, 通常由酸酐和醇制成。还可能采用其它凝胶。在一个方面,可以采用DE18型凝胶(由3M公司(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制造) 或EG5油脂(由3M公司(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制造)。如上所述,示例性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包括在完全致动之前将线材锚固在接合连接器中并且降低线材脱开的风险的结构和保持特征。如图5中所示,在线材插入过程期间,诸如线材151的线材以非90°的角度α接纳在连接器中IDC槽入口 136处。在这个实例中, 角度α相对于与IDC基座的平面135平行的平面为大约30°。根据应用,优选的插入角度可以是从大约20°至大约45°。为了适应这个优选的插入角度,连接器主体110和一个或两个连接器顶盖121、 122可以被构造用于自动地设置优选的线材插入角度。图6示出了连接器主体110中处于打开位置处101的对应于优选插入角度α的顶盖121。顶盖122显示为处于闭合位置105中。在打开位置101中,顶盖121以优选的插入角度α定位。顶盖通过本文说明的定位结构保持在这个位置中,直到施加到顶盖主体部分125上向下的压力。具体地讲,在优选方面,顶盖121(和12 包括第一(或上)定位部127,其形成在该顶盖枢转端处顶盖主体的外边缘上(参见例如图7A和7B)。顶盖的相对侧也可以包括这样的定位部,为了简便,没有在图6中示出。此外,顶盖121可以包括形成在该顶盖枢转端处顶盖的下后边缘上的第二(或下)定位部128(参见例如图7A和7B)。连接器主体110 包括在对应的外端位置处的定位部113和定位部凹坑111,定位部113与顶盖定位部127接合,定位部凹坑111与第二定位部1 接合。此外,在打开位置101中,闩的保持块124b可以靠在扣件118的顶部上。该结构提供了防止顶盖设置在闭合位置105中的额外的且充分的阻力。这些定位部可以以优选的插入角度定位顶盖121,从而在初始接合过程中控制线材的对齐。此外,如图7A中所示,顶盖121(和122)包括线材引导孔123a和12北。每个引导孔被构造成朝向设置在连接器主体中的IDC元件接纳和引导标准线材,例如线材151或 152。与线材引导孔123a和12 配合,连接器主体110包括形成在连接器主体的入口边缘处的凹陷部分119(参见图7A)。当线材以合适的插入角度插入在顶盖121中时,这些凹陷部分119进一步为线材的通过提供方便。在优选方面,线材引导孔123a和12 的入口部分至少部分被斜切,以提供用于插入线材的较宽的接纳角度。如图7D的示例性方面所示,图7D为可供选择的顶盖121”的剖视图,顶盖121”可以包括将插入的线材引导到引导通道1 ”中的线材引导孔123a”。在这个方面,引导通道 129”可以稍稍倾斜,例如以大约2°至大约8°优选为大约5°的角度g(相对于与连接器主体的基座平行的平面197”)倾斜,以帮助将线材以合适的插入角度插入到IDC元件(未示出)中。或者,当处于闭合位置中时,引导通道129”可以平行于连接器的基座定向。参照图7B,图7B为顶盖121的下侧的视图,线材被推入顶盖121,直到线材端部到达线材阻挡件143。线材阻挡件由安装者使用,从而确保插入的线材具有足够的长度来完全连接至连接器主体的IDC元件。阻挡件143可以设置在线材通道142的端部处,线材通道 142提供侧壁以有助于保持插入线材的左右对齐。顶盖121的下侧还包括线材驱入部141,线材驱入部141设置在线材引导孔的出口端部与线材阻挡件之间。这些线材驱入部141被构造用于与IDC元件的U形槽共同定位 (当顶盖完全安装和致动时)。此外,线材驱入部被构造用于将插入的线材推入IDC元件的 U形槽,并且当顶盖闭合时提供对线材的阻力表面。线材驱入部141的宽度足够小,以当顶盖闭合时装配到IDC元件的U形槽中。如果需要,利用小的楔形工具等,在接合之后通过将闩124从扣件118脱开,可以重新打开顶盖121和/或122。在这个示例性方面中,顶盖本体可以包括纹理化表面部分,以在接合操作过程中更好地抓握,例如,见图7C所示的表面部分125。此外,顶盖121和122的前面可以包括位于线材引导孔123a和12 之间的楔形入口(未示出),以有助于将线材对分开,并且进一步引导单独的线材。图8示出了顶盖122设置在打开位置101中并且顶盖121设置在中间位置103中的连接器100。如上所述,优选的初始插入角度α可以与连接器主体/IDC元件基座的平面成大约30°。根据上述顶盖和连接器主体的定位部结构,顶盖122可以停留在打开位置。此外,通过施加适度的向下的力(力的大小将取决于克服所述定位结构和线材规格),当线材被部分地驱入(这里是线材151)到固定在连接器主体110中的IDC元件的V 形冲制入口槽中时,顶盖可以枢转至中间位置103。这种保持结构可以用来即使当接合线材处于轻微轴向张力或不能获得任何松弛时仍能保持正确的接合。在一个方面,这个中间 (或“预压接”)角度β可以与连接器主体/IDC元件的平面成大约15°。在另一方面,这个预压接角度β可以与连接器主体/IDC元件的平面成大约10°至大约20°。在这个预压接位置,上述定位部已经被跨过或通过。这个预压接保持结构将线材以一角度设定在IDC元件中,使得对于接合过程中在线材151上形成的任何轴向拉动(例如,沿着箭头188的方向,还参见图5),线材151将进一步被向下推压(例如,沿着箭头189 的方向,还参见图5),并且更紧地固定到IDC元件中,从而降低线材脱开的风险。从预压接位置103,通过在顶盖主体部分125上施加额外的向下的力,可以完全闭合顶盖。关于图9Α-9Ε中所示的示例性内嵌式接合连接器200示出示例性接合顺序。内嵌式接合连接器200包括容纳两个IDC元件的连接器主体210。第一和第二顶盖221、222以与上述类似的方式可转动地安装在连接器主体210上。这些顶盖类似地以内嵌的方式用来致动线材251、252、253和254的接合。如图9Α-9Ε中所示,内嵌式接合连接器200将线材 251接合至线材253,并且将线材252接合至线材254。在图9Α中,两个接合顶盖221、222都位于打开位置201处。安装者准备待接合的线材(例如,通过收集、退绕、切割线材251-2Μ等)并且将线材放置就位。在图9Β中,第一线材对251、252插入在第一顶盖221中。如上所述,该打开位置201允许顶盖以期望的插入角度在IDC元件(未示出)的入口槽上引导线材251、252。插入线材251、252直到线材的端部到达相应的线材阻挡件,例如上述线材阻挡件143。在图9C中,第一顶盖221枢转(通过在顶盖主体部分225上施加适度的向下的力) 至预压接位置203,例如如上所述,以将线材251、252初始固定在其相应的IDC元件中。图 9C还示出了在打开位置201处插入第二顶盖222中的线材253、254。因为第一顶盖221处于预压接位置,所以线材251、252在插入线材253、2M过程中固定在其相应的IDC元件中, 从而降低了线材在完全接合之前脱开的可能性。插入线材253、2M直到线材的端部到达相应的线材阻挡件。在图9D中,第二顶盖222也枢转(通过在顶盖主体部分225上施加适度的向下的力)至预压接位置203,以将线材253、2M初始固定在其相应的IDC元件中。图 9D示出了处于预压接位置处的两个顶盖221和顶盖222。在可供选择的方面,顶盖221或顶盖222在线材插入到另一个顶盖中之前可以被完全致动(即,直接放置在闭合位置中)。为了完全致动接合,可以通过手力或者通过由常规工具(例如,E-9系列BM,Model E-9系列J,或者E-9Y压接工具,均可得自3M公司(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施加的力而将另一个适度的力施加到顶盖主体部分225上,直到闩完全接合(如通过视觉查看和/或听到“噼啪”或“卡嗒”声进行检验),表示完全接合。根据接合的线材的线材规格,该所需的力可以更大或更小。图9E示出了都处于完全闭合位置205中的顶盖221、222,其中顶盖闩 2M通过连接器主体扣件218完全接合。对于较小规格的线材,简单的拇指按压就可以足以完全闭合两个顶盖,以完成接合。例如,对于M规格的线材,可以用来完全地闭合顶盖的适度的力为大约121bs至大约151bs。在顶盖完全接合的情况下,以向上的角度在任何线材上的意外的/适度的拉动不会引起线材或顶盖的脱开。在可选的方面,图IOA示出了具有桥接或半抽头结构的可供选择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300。这里,内嵌式接合连接器300包括容纳两个IDC元件(未示出)的连接器主体 310,该IDC元件与上述IDC元件类似。第一和第二顶盖321、322以可枢转方式安装在连接器主体310上。在该构造中,引入的线材对(这里是线材对351、352)完全穿过顶盖321。 引入的线材对连接至设置在顶盖322中的一组抽头线材353、354。在该可选方面,顶盖321 包括入口引导槽323a和32 以及出口引导槽323c和323d (对于该应用,顶盖321将不包括线材阻挡件)。然后,在线材351、352被放置在入口引导槽323a和32 以及出口引导槽 323c和323d中之后,顶盖321可以附接至连接器主体。图IOB示出了顶盖321的下侧的视图。在该方面,线材351和352穿过开放保持槽插入到顶盖上,所述开放保持槽形成在顶盖321的下侧上,位于入口引导槽323a和32 与出口引导槽323c和323d之间,所述开放保持槽允许线材插入而不必切割线材(由此避免公共设施断开)。然后,顶盖可以利用诸如以上关于连接器100所述的耳轴/插座机构连接至连接器主体310。连接器主体310可以与上述连接器主体类似,并且包括一对IDC元件(未示出)。在该方面,顶盖322可以构造成与上述顶盖122和222相同。在操作中,抽头线材353和354以与上述类似的方式插入在顶盖322中。一旦顶盖322完全致动,线材 353,354就可以传输从线材351、352分接的信号。在另一个可供选择的方面,图11A-11C示出了可供选择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400。 内嵌式接合连接器400包括容纳一个或多个绝缘置换连接器元件(IDC元件431、432,参见图11B)的连接器主体410。第一和第二顶盖421、422以内嵌的方式致动一个或多个线材(未示出)的接合。与上述内嵌式接合连接器100、200类似,连接器400包括两个枢转顶盖 421、422,其每个从连接器主体410的端部处的位置枢转。连接器主体410包括形成在主体中部中的大致细长的腔体区域416。IDC元件431 和432牢固地容纳在腔体区域416中。连接器主体的腔体区域可以填充有密封剂(未示出),例如常规的凝胶,以帮助防止水分进入端子室并且腐蚀端子。此外,连接器主体410还包括在(或邻近)每个端部处并且位于连接器主体的相对的向内的壁上的插座414。这些插座414被构造用于接纳形成在顶盖421、422上的凸起或耳轴426。在该方面,插座414形成为槽。与上述内嵌式接合连接器100、200类似,用于连接器400的耳轴/插座相互作用, 以提供枢轴,其用于每个顶盖从打开位置(见图IlA中的顶盖422,在该打开位置处线材被插入到插座中)运动至闭合位置(见图IlA中的顶盖421,在闭合位置处线材被接合)的枢轴。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连接器主体410和顶盖421和422均由聚合物材料形成或模制成形。在一个示例性方面,连接器主体410和顶盖421和422由聚碳酸酯材料形成。顶盖和/或连接器主体还可以由透明材料形成,这在接合之前和之后提供线材的视觉查看。连接器400可以用来接合标准尺寸的电导体,例如铜或钢线材,其直径为从大约 0. 4mm(26号)至大约0. 8mm(20号)。每个线材都具有由诸如聚氯乙烯(PVC)的绝缘材料形成的护套。另外,线材不需要每个都具有相同的尺寸。每个IDC元件431、432都可以具有细长的U形形状,该U形形状包括连接第一和第二端部的主基座部分,第一和第二端部的每一个具有形成其中的漏斗或V形的槽线材接纳部,该槽线材接纳部被构造用于接合待接合的线材,如上所述。V形线材接纳槽的结构能够移动插入到其中的线材的绝缘层,以允许与线材中的导体接触。在示例性方面,线材接纳槽的上端或开口端是冲制的,如上所述。这种冲制工艺提供了用于内部移动通道的较尖锐的边缘,允许线材绝缘层被切割,且由元件以施加到线材上的较小的向下的力接合。IDC元件431、432都可以由导电金属材料构成,例如上述那些导电金属材料。图IlB示出了固定在连接器主体410的腔体区域416中的元件431和432,其中所述元件被中心壁412间隔开。中心壁和连接器主体壁的内表面可以包括贴合引导结构,以与上述类似的方式帮助固定IDC元件。连接器主体410还包括形成在连接器主体410的外表面上的凸起或扣件418,该凸起或扣件418被构造用于接合从顶盖421、422的顶部部分向下延伸的闩424。扣件和闩结构可以与上述用于顶盖121、121’、122的类似。如上所述,示例性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包括在完全致动之前将线材锚固在接合连接器中并且降低线材脱开的风险的结构和保持特征。根据应用,优选的插入角度可以从大约 20°至大约45°。为了适应该优选的插入角度,连接器主体410和一个或两个连接器顶盖421、422 可以被构造用于自动地设定优选的线材插入角度。图IlA示出了连接器主体410中处于打开位置中的顶盖422,顶盖421显示为处于闭合位置中。在打开位置中,顶盖422暂时以优选的插入角度保持。在该方面,任一个顶盖可以通过与形成在连接器主体中的定位凹坑411 配合的顶盖定位部4 而保持在这个位置中(见图IlB-两个顶盖421和422都具有类似的顶盖定位部)。在该方面,顶盖定位部4 和定位凹坑411可以跨越连接器的宽度的相当大一部分。在顶盖和连接器主体的外表面上,在凸起或耳轴似6上方,不需要形成额外的配合定位结构。通过施加向下的压力可以将顶盖从这个暂时位置移动。此外,如图IlA中所示,顶盖421(和422)包括线材引导孔423a和42北,线材引导孔423a和42 被构造用于朝向设置在连接器主体中的IDC元件接纳和引导标准线材。顶盖421、422的下侧(未示出)可以包括与上述的类似的线材阻挡件,以确保插入的线材具有足够的长度来完全连接至连接器主体的IDC元件。阻挡件可以设置在线材通道的端部处,线材通道提供侧壁,以有助于保持插入的线材的左右对齐。顶盖421、422还可以包括线材驱入部(与上述的类似),所述线材驱入部设置在线材引导孔的出口端与线材阻挡件之间,并且这些线材驱入部被构造用于与IDC元件的U形槽共同定位(当顶盖完全安装和致动时)。线材驱入部被构造用于将插入的线材推入IDC元件的U形槽中,并且当顶盖闭合时提供对线材的阻力表面。在这个示例性方面中,顶盖主体421可以包括纹理化表面部分,以在接合操作中更好地抓握,例如,见图IlB中所示的表面部分425。如图IlC中所示,连接器主体410包括底部表面415,底部表面415可以结合一体的间隔结构415a,以进一步将连接器主体与设置在表面415下方/上方的相邻的连接器间隔开。这种间隔结构可以降低干涉影响。间隔结构41 可以形成为矩形形状,例如图IlC 中所示,或者其可以具有可选的形状。总而言之,内嵌式接合连接器的实施例每一个包括在完全致动之前将待接合的线材锚固在接合连接器中的结构和保持特征。这种结构和保持特征还降低了线材在接合顺序期间脱开的风险。具体地,利用顶盖在连接器主体的(或邻近)各个端枢转,接合的线材的意外向上拉动将不会导致线材/顶盖脱开。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阅读本发明的说明书之后,本发明可适用的各种修改形式、等效方法以及众多结构将变得显而易见。
权利要求
1.一种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具有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并且具有大致细长的腔体区域,所述腔体区域形成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以至少容纳第一绝缘置换连接器 (IDC)元件;以及第一顶盖和第二顶盖,每一个顶盖包括线材引导件,以接纳线材并且将线材引导至所述IDC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顶盖以可枢转方式安装在所述连接器主体的第一端,以接纳第一线材,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顶盖以可枢转方式安装在所述连接器主体的第二端,以接纳第二线材,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顶盖和所述第二顶盖的闭合致动所述第一线材和所述第二线材的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器主体还容纳第二IDC元件,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顶盖和所述第二顶盖每一个包括至少两个线材引导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其中所述IDC元件每一个具有细长的U 形形状,所述细长的U形形状包括连接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主基座部分,其中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中的每一个包括V形且冲制的入口槽,以接纳线材,所述V形且冲制的入口槽被构造用于在沿背离所述内嵌式接合连接器的方向轴向拉动所述线材时将所述线材推压向所述主基座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顶盖包括与所述连接器主体接合的至少一个定位部,从而相对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平面以第一角度保持所述第一顶盖,其中所述第一角度为从大约20°至大约4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器主体包括插座,所述插座邻近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设置,并且设置在所述连接器主体的相对的向内的壁上, 并且其中所述插座被构造用于接纳形成在所述第一顶盖和第二顶盖的外表面上的耳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其中所述大致细长的腔体区域包括由中心壁间隔开的第一腔体部分和第二腔体部分,其中所述中心壁和连接器主体壁的内表面包括贴合引导结构,以在其中固定所述第一 IDC元件和第二 IDC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其中所述中心壁包括设置在其上的邻近所述IDC元件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肋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顶盖包括第一闩和第二闩,所述第一闩和所述第二闩形成在所述第一顶盖的相对的侧壁上,并且被构造用于与形成在所述连接器主体的相对外表面上的渐缩凸起接合。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顶盖能够相对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平面枢转到第二角度,其中所述第二角度为从大约10°至大约20°。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顶盖包括线材阻挡件,形成在所述第一顶盖的下侧,阻止插入在所述线材引导件的一个中的所述第一线材的轴向向前移动;和线材驱入部,设置在所述线材引导件的出口端部和所述线材阻挡件之间,并且当所述第一顶盖处于闭合位置时与所述第一 IDC元件的U形槽共同定位在所述连接器主体上,以在所述第一顶盖闭合时提供对所述第一线材的阻力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顶盖包括半抽头顶盖,其中所述第一顶盖包括出口槽,所述出口槽形成在所述第一顶盖的上表面中,以允许所述第一线材离开所述连接器,其中当所述第一顶盖处于闭合位置时,所述第二线材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线材。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式接合连接器,还包括形成在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底表面上的一体的间隔结构。
13.一种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具有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并且具有大致细长的腔体区域,所述腔体区域形成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以容纳至少第一绝缘置换连接器 (IDC)元件;以及第一顶盖和第二顶盖,每一个顶盖包括线材引导件,以接纳线材并且将线材引导至所述IDC元件,其中所述IDC元件每一个包括细长的U形形状,所述细长的U形形状包括连接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主基座部分,其中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中的每一个包括 V形的且冲制的入口槽,以接纳线材,所述V形的且冲制的入口槽被构造用于在将所述线材轴向拉离所述内嵌式接合连接器时,将所述线材推压向主基座部分。
14.一种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具有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并且具有大致细长的腔体区域,所述腔体区域形成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以容纳至少第一绝缘置换连接器 (IDC)元件;以及第一顶盖和第二顶盖,每一个顶盖包括线材引导件,以接纳线材并且将线材引导至所述IDC元件,其中所述IDC元件的每一个包括细长的U形形状,所述细长的U形形状包括连接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主基座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顶盖在所述连接器主体的第一端与所述IDC元件的第一端部之间的位置处以可枢转方式安装至所述连接器主体,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顶盖在所述连接器主体的第二端与所述IDC元件的第二端部之间的位置处以可枢转方式安装至所述连接器主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嵌式接合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所述连接器主体具有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并且具有大致细长的腔体区域,所述腔体区域形成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以容纳至少第一绝缘置换连接器(IDC)元件。所述内嵌式接合连接器还包括第一顶盖和第二顶盖,每一个顶盖包括线材引导件,以接纳线材并且将线材引导至IDC元件。所述第一顶盖以可枢转方式安装在所述连接器主体的第一端,以接纳第一线材,并且所述第二顶盖以可枢转方式安装在所述连接器主体的第二端,以接纳第二线材。闭合所述第一顶盖和所述第二顶盖致动所述第一线材和所述第二线材的接合。
文档编号H01R4/24GK102165643SQ200980138225
公开日2011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4日
发明者拉里·A·考克斯, 杰罗姆·A·普拉特, 西德尼·J·贝格隆德 申请人:3M创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