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宽广相变化元素与小面积电极接点的存储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9030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宽广相变化元素与小面积电极接点的存储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密度存储器装置,该装置采用相变化材料,包含硫属化物 (chalcogenide)材料与其他材料,同时包括制造上述装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相变化存储器材料,已广泛运用于可读写光盘之中。这种材料至少具有两种固态 相,例如,包含通常的非晶(generally amorphous)固态相与通常的结晶(crystalline)固 态相。可读写光盘利用激光脉冲(laser-pulse)以改变相态,同时由此读取相变化后的材 料光学性质。采用硫属化物或其他相似材料的相变化存储器材料,也可通过集成电路施以适当 强度的电流,来改变相位。通常的非晶态的电阻率高于通常的结晶态;这种电阻差异易于检 测,即可代表不同数据内容。这种物质特性引发研究动机,希望利用可控制的电阻材料,制 作非易失、并且可随机读写的存储器电路。非晶态转换至结晶态的过程,通常采用较低的操作电压。由结晶态转换为非晶态 的过程,则通常需要较高的操作电压;因为这一过程需要短时间且高密度的电流脉冲,以熔 化或破坏结晶结构,随后快速冷却相变化材料,经淬火处理,将至少一部分的相变化结构稳 定为非晶态。此后称此过程为“重置”(reset)。这一过程,通过重置电流将相变化材料由 结晶态转变为非晶态,而人们希望尽量降低重置电流的强度。重置电流的强度可以通过降 低存储器单元中的相变化材料元件尺寸,或者降低电极与相变化材料的接触区域大小来减 少,因此较高的电流密度可以在较小的绝对电流值穿过相变化材料元件的情况下实现。在集成电路结构中制作小孔洞(pores),为此项技术发展方向之一;同时, 还采用少量的程序可控电阻材料填充该小孔洞。公开该小孔洞发展的专利包括: Ovshinsky, "Multibit Single Cell MemoryElement Having Tapered Contact,,, U. S. Pat,No. 5,687,112,专利发证日期 1997 年 11 月 11 日;Zahorik et al.,“Method of MakingChalogenide[sic]Memory Device,,,U. S. Pat. No. 5, 789, 277,专利发证日期 1998 年 8 月 4 El ;Doan et al. ,"ControllableOvonic Phase-Chang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s ofGabracting the Same, "U. S, Pat. No. 6, 150,
2000年11月21日。然而,为制造极小尺寸的上述装置,并促使工艺参数的变化能符合大型存储器装 置所需的严谨规格,衍生出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发展具有小尺寸、与低重置电流的存储器结 构,同时发展此种存储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发明内容
一般而言,本发明的特征,包括一种可利用能量,促使可变存储器材料改变电的存 储器单元装置,该材料位于第一与第二( “底部”与“顶部”)电极之间。本发明就存储器单 元装置的实施例中,顶部电极包括较大的主体部分与一个作用部。存储器材料层沉积于底 部电极层之上,同时顶部电极的一个作用部基底,与存储器材料表面的小区域产生电接触。 电接触区域由靠近基底的电极作用大小所决定,而并非由尺寸显然较大的存储器材料大小 所决定。电极顶部的作用部大小,以及作用底部与存储器材料接触区域的大小,得依据本发 明变得非常小,且不需依赖掩模技术。本发明的一个目的为提供一种存储器单元装置,包含底部电极、底部电极之上的 存储器材料元件、以及顶部电极,其中包括主体部分与作用部;如此,顶部电极的作用部基 底与存储器材料的表面的小区域产生电接触。本发明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制造存储器单元装置的方法,利用在衬底表面上 形成一层底部电极层;在底部电极层上形成存储器材料层;在存储器材料层上形成一覆盖 层;将底部电极层、存储器材料层、与覆盖层图案化,以界定存储器元件下方的底部电极; 在存储器材料上形成金属间电介质填充层;电介质填充层上形成蚀刻终止层;在蚀刻终止 层与电介质填充层之间形成通孔,以令覆盖层表面裸露,而该通孔穿越蚀刻终止层;由通孔 内壁去除相当数量的电介质填充材料,造成空洞,同时在蚀刻终止层的开口边缘处,形成下 方侧削区;在存储器材料表面的空洞,沉积一层绝热材料,由此即可在绝热材料之中造成空 隙;各向异性蚀刻该绝热材料与覆盖层,使一小部分的存储器材料表面裸露,以形成孔隙在 绝热材料与邻近存储元素的覆盖层中,以及绝热材料中更大的空洞;以及在孔隙中沉积电 极材料,同时扩展空洞以形成顶部电极。依据本发明,掩模阶段可在存储器单元通孔上方的氮化硅层建立开口。其余的工 艺即属自动对准,并具高度重复性。顶部电极与存储器材料之间的接触区域,由顶部电极的 作用部宽度所决定,而该宽度又受到各向异性蚀刻的条件、以及绝热材料空隙的尺寸与形 状所影响,前述条件均可轻易地重复控制。


图1为依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显示一种存储器单元装置的示意图;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与图10,为依据本发明所的一种实施例,
显示一种相变化存储器单元工艺步骤的剖面示意图;图IlA与图IlB为依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显示一种存储器阵列的一部分的剖 面图;图IlB显示编程电流的流动路径;图12为采用相变化存储元件的存储器阵列示意图;图13显示存储器阵列的布局图或平面图,其显示采用相变化存储元件的存储器 阵列的一部分。
具体实施例方式此处将依据附图,更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内容,同时展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此附 图仅为概略图,显示本发明的特征与这种特征和其他特征与结构的关系,故也未按比例制作。为使说明书的内容更加容易明了,显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中,对应其他附图中特征的 特征元件,即使可轻易在所有附图中辨别,均未加以重新编号。请参阅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存储器单元结构10的示意图。存储器 单元结构10包括重叠在存储元素14之下的底部电极12、与内含主体部分19及作用部17 的顶部电极18。顶部电极18的作用部17经由小面积接点13与存储器材料层14的表面 15接触。此外还可选择在电极顶部加入一核心部分21与一内衬(加热)部分23。顶部电 极18的周围由绝热材料16所包围。顶部电极与周边的绝热材料,形成在层间电介质填充 层的通孔中,或形成在分隔层(s印aration layer) 11中,而分隔层11,为电绝缘层20所覆盖。存储器结构10形成在半导体衬底之上,包含存取晶体管、以及顶部电极18的电连 结表面22,均由图案金属化制造,如下列参考图IlA的例子。存储器单元中的传导路径,由顶部电极18的表面22穿过顶部电极的主体部分19 与顶部电极的作用部17,随后穿越作用部17底部的接触区域13,至存储元素14,再穿越该 存储元件,达到底部电极12。本发明的存储单元结构提供几种优势特征。顶部电极与周边电介质填充物的绝热 良好,顶部电极与存储器材料的接触区域甚小,故可降低重置程序的电流。顶部电极与存储 器材料的接触区域由顶部电极的作用部宽度决定,而该宽度乃受到各向异性蚀刻条件、与 绝热层中的空隙尺寸及形状的影响。绝热层空隙的大小,由电绝缘层开口边缘的下方侧削 区域320宽度决定,前述条件均可轻易地重复控制。存储单元装置10的实施例,利用包括硫属化物在内的材料与其他的材料,作为存 储器材料14。相变化合金可在两种结构状态间进行变换,第一结构状态通常为非晶固态相, 而第二结构则通常为结晶固态相,并在存储器单元的主动通道区域,按其局部晶向排列。这 种合金区域至少有两种稳定态;“非晶”指较之单晶而言,较无固定晶向的结构,例如较结晶 相具有更高的电阻率等特性。“结晶”则指相对于非晶结构而言,较有固定晶向的结构,例 如较非晶相具有更低的电阻率等特性。通常而言,可在完全非晶态与完全结晶态之间,利用 电流变换相变化材料的相态。非晶态与结晶态转换所影响的其他材料性质,还包含原子排 列、自由电子密度与活化能。这种材料可转换为两种相异的固态相,还可转换为两种固态相 的组合,故可在大致非晶相与大致结晶相之间,形成灰色地带,材料的电子性质亦将随之转 换。相变化合金可利用电脉冲改变相态。就过去的观察,得知波长较短、振幅较大的脉 冲,较倾向将相变化材料转为通常的非晶态。波长较长、而振幅较低的脉冲,则易将相变化 材料转为通常的结晶态。波长短、振幅高的脉冲,能量较高,足以破坏结晶态的键合,同时短 波长可防止原子重新排列为结晶态。无须大量实验,即可获得适当的脉冲参数,以应用于特 定的相变化合金。就此公开的,相变化材料指GST等,同时应理解仍可采用其他相变化材 料。在此,供存储器装置制作所用的材料,为Ge2Sb2Tev再度参照图1,可运用如图12所示的存取电路(accesscircuitry),将其与第一电 极12和第二电极18连结,利用各种组态设定的变化,控制存储器单元的运作;由此即可利 用电脑程序,控制相变化材料14,重复在存储器材料中进行两种固态相之间的转换。例如, 利用硫属化物相变化存储器材料,可将存储器单元设定在相对高电阻的状态;其中,至少一部分的电流路径桥(bri dge)属于结晶态。又例如,一种电脉冲的应用,具有适当的短波长 高振幅特性,即可能造成相变化材料14局部改变(locally change)为通常非晶态,如图1 的四所示。存储器单元装置10的工艺说明,请参考图2至图10,其中说明示范工艺的各个阶 段代表图。参考图2,一种适于作为底部电极的材料层212形成在衬底210的表面211之上; 底部电极材料层212之上,形成一层相变化存储器材料214 ;以及,相变化存储器材料层214 之上,形成一层保护覆盖层材料226。底部电极材料层212,可采用薄膜沉积等技术制作,例如,以溅射法或原子层沉积 法,令其附着在衬底210的表面211上。适当的底部电极层212可能包括两层以上的材料, 并依据其性质,选择附着在连接层的材料上。例如,底部电极层212可能包含一层钛薄膜, 再在钛薄膜的表面形成一层氮化钛薄膜。钛与下方的半导体衬底(例如硅化物)具有良 好的附着性,同时氮化钛与上方的GST相变化材料也具良好附着性。此外,氮化钛可作为 优良的扩散屏障。底部电极可采用多种材料,例如,包含Ta、TaN, TiAIN, TaAIN ;至于底部 电极的材料,则可由Ti、W、Mo、Al、Ta、Cu、Pt、Ir、La、Ni、与Ru等元素族与合金中选择搭 配,也可加入陶瓷。沉积工艺的条件,必须得以提供电极层材料所需的适当厚度与涵盖范围 (coverage),同时提供良好的绝热性质。衬底表面的底部电极厚度范围约在200nm至400nm 之间。底部电极层212上的相变化存储器材料层214,可采用溅射法或原子沉积法等薄 膜沉积工艺制作。沉积工艺的条件,需要提供底部电极上方相变化材料层足够的厚度。衬 底上的底部电极表面的相变化材料层,厚度范围约在20-200nm之间。保护覆盖层2 在随后的工艺中保护下方的相变化存储器材料。适于保护覆盖层 226的材料包含,例如氮化硅、Si02、Al203、T£i205,而该覆盖层可能采用CVD或PVD工艺制作。 保护覆盖层2 的厚度范围约为5nm至50nm。底部电极层、相变化存储器层、与保护覆盖层 的结构种类,即如图2。随后,利用掩模与蚀刻工艺,在存储器单元30上制作如图3所示的结构,其中底部 电极12的上方,还有相变化材料14与覆盖层326。覆盖层326的表面315,可在光刻胶与 蚀刻工艺中保护相变化材料元件;此外,更可在某些实施例中,在除去(剥除)光刻胶步骤 中保护相变化材料元件。此时,层间电介质填充层形成在衬底表面之上,同时亦形成在图案化的底部电极、 存储元件、与覆盖层之上,而层间电介质填充层之上又再形成蚀刻停止层。层间电介质填充 层可能包括如低电介质常数的电介质材料,例如二氧化硅、氮氧化硅、氮化硅、Al2O3、或其他 低电介质常数的电介质物质。此外,层间电介质填充层的材料亦可能包括Si、Ti、Al、Ta、 N、0与C等族群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组合。蚀刻终止层的材料,则可能包含氮化硅等。通 孔,则利用掩模与蚀刻工艺制作,穿越蚀刻停止层与电介质填充物。图4展示依此制作的存 储器单元通孔200,其位于蚀刻停止层20与电介质填充物层211之上。该通孔直达覆盖层 326的表面315,而该覆盖层位于相变化材料元件14之上。此时,可利用诸如氢氟酸浸渍等 湿蚀刻技术,以在下方侧削电介质填充材料,同时在电介质填充物11中扩大空洞300,如图 5所示。
完成存储器单元的尺寸,将受到存储器单元通孔尺寸的部分影响,尤其受到下方 侧削程度的影响,诸如图6与图7所示。层间电介质填充层的厚度可能约为IOOnm至300nm,而氮化硅层的厚度范围则约 为IOnm至40nm。通孔200的宽度范围约为30nm至300nm。穿越氮化硅层的开口 220,则可 能随通孔200所采用的特定光刻工艺设计方式,而有所变化(通常+/-20nm)。氮化硅层上 的开口直径220通常为环状,例如直径220约为200nm+/-约20nm。蚀刻终止层20的材料, 需选用相对于电介质填充材料具有蚀刻选择性的;亦即,用以去除电介质材料,以形成下方 侧削区域320的湿蚀刻工艺,不可对蚀刻终止层20产生影响。其中二氧化硅为电介质填充 材料,例如氮化硅即为适当的蚀刻终止层材料。下方削除的程度,可由湿蚀刻的时间控制, 例如,其通常变化范围为+/-1. 5nm。湿蚀刻的条件,必须能在氮化硅层的开口边缘下方,提 供宽度321范围约为5nm至50nm的下方侧削区,造成宽度为311的空缺300,其宽度约为氮 化硅层的开口宽度总值220加上下方侧削区320的宽度321的两倍。保护覆盖层326,可在制作通孔200的蚀刻工艺与拓展电介质填充物空洞300所运 用的湿蚀刻工艺中,保护下方的相变化存储元件14。此时可在图5的结构上形成适合的绝热材料,并在通孔中利用如化学气相沉积 (CVD)等顺形沉积工艺,形成如图6所示的结构。下方侧削的几何结构,以及沉积工艺的条 件,均会影响绝热材料600中空洞610的种类。空洞610大概位于存储器单元通孔的中心 位置。空洞的形状与宽度613(或直径,因空洞通常为圆形,例如环状)与下方侧削区域320 的宽度相关;例如,若蚀刻终止层20的开口通常为环状,通常则可预期空洞亦为环状,同时 可预测其直径613约为下方侧削区321宽度的两倍。适当的绝热材料600,包括电介质材料,也可能为氧化物,如二氧化硅。可能有其 他更佳的绝热材料,而绝热材料的选择,同时需将层间电介质填充层的材料纳入部分考量; 尤其,较之层间电介质填充层11,绝热材料600为更佳的绝热材料,效能至少提升10%。因 此,若层间电介质层包括二氧化硅,绝热层600的导热数“kappa”最好小于该二氧化硅的 0.014J/cm*K*sec。低介电常数材料属于绝热层600所需的代表性材料之一,其中包括由硅 (Si)、碳(C)、氧(0)、氟(F)、与氢(H)所构成的组合。其他适于绝热材料600的选择,包含 SiCOH、聚亚酰胺(polyimide)、聚酰胺(polyamide)以及氟碳聚合物。至于其他可用在绝热 层600的材料例子则为氟化SiO2、硅酸盐、芳香醚、聚对二甲苯(parylene)、聚合氟化物、非 晶氟化碳、类金刚石碳、多孔二氧化硅、中孔二氧化硅(mesoporous silica)、多孔硅酸盐、 多孔聚亚酰胺与多孔芳香醚。单一层或多层结构的组合,均可提供绝热功能。其他具体实施 例中,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均需小于非晶态的相变化材料GST,即小于0. 003J/cm*K*sec。稍后施以各向异性蚀刻(例如反应离子蚀刻),以去除部分的绝热材料。蚀刻工艺 需持续至覆盖层316的表面暴露为止,并需暴露相变化元素14的表面15上的区域13,方可 停止。某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次蚀刻条件为去除绝热材料,而第二次蚀刻条件则为除去覆 盖层部分(例如,可能利用不同的蚀刻化学品)。图7显示由此建立的结构。蚀刻停止层20 上的所有绝热材料均遭去除;同时,部分存储器单元空隙的绝热材料亦遭去除,并在相变化 材料表面附近形成孔隙712 ;该孔隙界定出顶部电极的作用部;此外,较宽的空缺710将划 分顶部电极的主体部分。下方侧削区320保护其下的绝热材料,留下剩余部分720,邻近于 空隙侧壁与空隙侧壁旁的相邻相变化材料。当相变化材料表面的小区域13暴露在孔隙712的底部时,蚀刻即停止;蚀刻停止后仍保留剩余部分722,而此部分将决定孔隙712的形状 与大小。顶部电极作用部的大小,以及顶部电极与相变化材料接触面积的大小,均有部分受 到空隙位置和尺寸的影响,以及受到绝热材料600的的沉积均勻程度影响。尤其,孔隙712 底部的相变化材料14上,所露出的小区域13的宽度(例如,若为环状则为直径),即与蚀刻 条件一样,也受到空隙形状和尺寸的影响。如前述,空隙的宽度(或直径)与下方侧削区的 宽度有关,而并非受到通孔宽度的影响;通常空隙的宽度,大约为下方侧削区宽度的两倍。 空隙的位置(以及孔隙712)大约位于通孔的中央,同时由在存储器材料元素具有一较大的 区域,故无须将通孔精确对准于存储器材料元素。暴露的小区域13不须为任何特定形状,例如,通常可能为圆形(如环状)、或其他 形状、亦可能为不规则形状。若该小区域为环状,小区域13半径约可为IOnm至lOOnm,例如 20nm至50nm,或约30nm。利用此处所记载的条件,就下方侧削区的宽度的估计的尺寸大小 约为5nm至50nm,例如IOnm至25nm,或约15nm。此时可在存储器单元空洞中,形成顶部电极。如图示的实施例中,顶部电极包含由 内衬(加热)部分所包围的核心。就本实施例而言,该内衬在图7的构造上,沉积适当的内 衬材料,形成如图8的构造。内衬材料可填充孔隙712,形成顶部电极的作用部17 ;同时也 在其他结构表面上形成薄膜723。适当的内衬材料包含氮化钽、氮化钛、氮化钨、TiW。沉积 工艺的条件必须能够提供电极层材料适当的厚度与足够的覆盖率。随后即可在图7的结构 上,沉积适当的材料在空缺之中,形成顶部电极的核心,如图9中的900所示。该核心材料 可采用化学器相沉积(CVD)等沉积方法。而顶部电极900,则可能为钨等材料。此外尚有其 他适合作为顶部电极核心的材料,就金属而言,可采用铜、白金、钌、铱、以及其合金。顶部电极可采用多种材料,例如包含Ta、TaN, TiAIN, TaAIN ;或者,顶部电极材料 亦可包括由Ti、W、Mo、Al、Ta、Cu、Pt、Ir、La、Ni与Ru等族群中,选择一种或多种元素,制成 合金,或加入陶瓷。随后,以平坦化工艺去除上方材料,直达氮化硅层20的表面922,以形成完整的存 储器单元结构如图10。图IlA显示本发明的二相变化随机存取存储器单元100、102的代表图。该单元 100、102形成在半导体衬底110之上。诸如浅沟槽绝缘(STI)电介质沟槽112等绝缘结构, 作为两行存储器单元存取晶体管的绝缘体。存取晶体管由衬底110上的共同源极区域116 与衬底112上的漏极区域115与117所形成。多晶硅中布有字线113与114,此二者组成 存取晶体管的栅极。共同源极线119形成在源极区域116之上,而第一电介质层111则沉 积在衬底110之上,并覆盖前述多晶硅字线与共同源极线。接触拴塞103、104(例如钨)形 成在填充层111的通孔中,而该通孔位于存储器单元100与102的漏极区域115、117之上。 一般而言,存储器单元100与102的制作,通常可依据前述图2至图10的方法;同时存储器 单元101与102的结构,通常会与第一图中的存储器单元10相同。随后,底部电极材料层 沉积在第一电介质填充层之上,存储器材料层沉积在底部电极材料层之上,而保护覆盖材 料层也沉积在底部电极材料层之上。上述各层均已图案化(patterned),以形成底部电极, 用以连接底部电极上的接触插座、存储元件、和存储元件上的覆盖层。第二电介质填充层 121则沉积在前述结构之上,而第二电介质填充层之上又沉积蚀刻停止层,蚀刻停止层与第 二电介质填充层再经过掩模与蚀刻工艺,形成通孔,之后再利用湿蚀刻技术,制作空洞;该
8空洞位于蚀刻终止层的开口边缘处,并具有下方侧削区域。此时在空洞之中沉积绝热材料 (形成空隙),并在该绝热材料与覆盖层之上施以各向异性蚀刻,形成空缺,并暴露存储元 素表面的一块小区域,而顶部电极则形成在该空洞之中。该结构的上层表面经平坦化程序, 同时位线(bit line) 141形成在存储器单元之上,与顶部电极的上层表面产生接触。图IlB显示编程的电流路径(箭头129),如本发明的图1与图IlA所述,穿越存储 器单元。该电流由Ml共同源极线119流向源极区域116,随后进入漏极区域115,再由漏极 区域115穿越接触拴塞103,进入存储器单元110,并穿越存储器单元100至位线141。图12为存储器阵列的代表图,其操作方法如下。依据图2所示,一共同源极线128、 一字线123、与一字线124以通常的Y轴平行方向排列;位线141与142则以通常的X轴平 行方向排列。因此,区块145中的一 Y解码器(decoder)与一排线驱动器即与字线123和 1 耦合。区块146中的一 X解码器与一组感应扩大器(sense amplifier)即与位线141 和142耦合。共同源极导线1 与存取晶体管150、151、152、和153的源极终端(source terminals)耦合,存取晶体管150的栅极与字线123耦合、存取晶体管151与字线IM耦合、 存取晶体管152与字线123耦合、而存取晶体管153则与字线IM耦合。存取晶体管150的 漏极与存储器单元135的底部电极单元(member) 132耦合,而其顶部电极单元则为134,与 位线141耦合。同样地,存取晶体管151的漏极与存储器单元136的底部电极单元133耦 合,其顶部电极137则与位线141耦合。存取晶体管152与153的相对应存储器单元,同样 地与位线142进行耦合。在此示意图中,共同源极线128由两排存储器单元所共享,其中一 排的排列方式即如图所示,为Y轴方向。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二极体取代存取晶体管,而如 有其他可在读写数据阵列之中控制电流流向的结构,亦可适用。图13图13图13为依据图12存储器阵列示意图,所展示之一布局图或平面图,其 内容显示图IlA中,半导体衬底层110之下的结构。其中省略某些特征,或以空白代表。字 线123与IM与源极导线观平行排列,金属位线141与142则布置在其上,与字线垂直。存 储器单元装置135的位置,位于所述金属位线之下,但未显示在本图之中。存储器单元10的实施例,包含相变化存储器材料,该存储器材料14所采用的内容 物包含硫属化物材料与其他材料。硫属化物可能包括氧(0)、硫(S)、硒( )、碲(Te)等四 种元素,为元素周期表第六族的一部分。硫属化物包括硫族元素的化合物,以及一种正电 性较强的元素或化合物基(radical);硫属化物合金则包括硫族元素与其他元素的组合, 例如过渡金属。硫属化物合金通常包括一种以上的元素周期表第六族元素,例如锗(Ge) 和锡(Sn)。通常,硫属化物合金中包括一种以上的锑(Sb)、镓(( )、铟an)、与银(Ag)元 素。文献中已有许多种类的相变化存储器材料,例如下列合金Ga/Sb、In/Sb, In/Se, Sb/ Te、Ge/Te, Ge/Sb/Te、In/Sb/Te、Ga/Se/te、Sn/Sb/Te、In/Sb/Ge、Ag/In/Sb/Te、Ge/Sn/Sb/ Te、Ge/Sb/k/Te、以及Te/Ge/Sb/S。Ge/Sb/Te的合金家族中,许多合金组合均可作为相变 化存储器材料,此类组合可特定为TeaGebSb1(lMa+b)。已有研究人员指出,效能最佳的合金,其 沉积材料中的iTe平均浓度均低于70%,通常低于60%,而其范围多为23%至58%之间, 最佳浓度又为48 %至58 %的Te。Ge的浓度则为5 %以上,范围约为8 %至30 %之间,通 常低于50%。最优选实施例中,Ge的浓度范围约为8%至40%。该组成中,最后一项主要 组成元素为Sb。上述百分比,指原子百分比,而总原子百分比100%即为组成元素的总和。 (0vshinsky,112patent,columns 10-11)。另一研究人员所评估的特定合金包括Ge2Sb2Te5、GeSb2Te4^ 与 GeSb4Te7 (NoboruTamada, "Potential of Ge-Sb-Te Phase-Change Optical Disks forHigh-Data-Rate-Recording”,SPIE v. 3109,pp. 28-37 (1997))。就更为普遍的面 向,过渡金属,例如铬(Cr)、铁(Fe)Jf (Ni)、铌(Nb)、钯(Pd)、钼(Pt),与上述元素的合金, 均可能与Ge/Sb/Te组成相变化合金,并使其具备程序可编程电阻的性质。可作为存储器材 料的特定例子,见于Ovshinsky’ 112at column 11_13,此处的所记载的例子即为参考上述 文献所作出的组合。本发明的说明如上,并附带说明相变化材料。然而,仍有其他可编程材料,可作为 存储器材料。就本应用而言,存储器材料指可施加能量以改变电性(例如电阻)的材料, 而此种改变可为阶梯状区间、或为连续变化、亦可为两者的组合。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采 用他种可编程电阻存储器材料,包含掺杂N2的GST、GexSby、或其他利用晶相变化决定电阻 的;也可采用I^rxCiiyMnOy PrSrMnO, ZrOx或其他以电脉冲改变电阻的材料;7,7,8,8-tetrac yanoquinodimethane (TCNQ) > methanofullerene 6, >6-phenyl C61-butyric acid methyl ester (PCBM)、TCNQ-PCBM、Cu-TCNQ, Ag-TCNQ, C60-TCNQ、TCNQ 掺杂其他金属、或其他具有双 重或多种稳定电阻状态,并可由电脉冲控制的高分子材料。其他可编程电阻存储器材料的 例子,包含 GeSMe、GeSb, NiO、Nb-SrTiO3> Ag-GeTe, PrCaMnO, ZnO, Nb2O5, Cr_SrTi03。若需更多关在制造、组成材料、使用与操作相变化随机存取存储器装置的信息,请 见美国专利申请号11/155,067,申请日2005年,专利申请名为“Thin film fuse phase change RAM andmanufacturing method’,。其他实施例也属于本发明的范畴。
权利要求
1.一种存储器装置,包括 底部电极;存储元素,其位于所述底部电极之上;以及包括主体部分与作用部的顶部电极,其中所述顶部电极的所述作用部的基底,与所述 存储元素的表面的一小区域电接触,其中所述顶部电极还包括内衬及由所述内衬包围的核 心,所述内衬自所述作用部两侧垂直向上延伸而包围所述核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存储元件包括至少具有两种以上固态相的存储 器材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两种以上固态相的存储器材料,可利用施 加穿越所述顶部电极与底部电极的电压,可逆地改变相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两种以上固态相的存储器材料,包括通常 的非晶相与通常的结晶相。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具有两种以上固态相的所述存储器材料, 包括合金,所述合金的材料包括Ge、Sb、Te组成的组合。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具有两种以上固态相的存储器材料,包括 合金,所述合金的材料包括由两种或以上Ge、Sb、Te、Se、In、Ti、Ga、Bi、Sn、Cu、Pd、Pb、Ag、 S与Au等元素组成的组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电接触的所述小区域具有约为IOnm至IOOnm的 宽度范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电接触的所述小区域具有约为20nm至50nm的宽度范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电接触的所述小区域具有约为30nm的宽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顶部电极材料包括Ta、TaN、TiAIN、TaAIN等材 料之一。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顶部电极材料包括Ti、W、Mo、Al、Ta、Cu、Pt、 Ir、La、Ni与Ru等材料之一,或上述材料合金之一。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顶部电极材料包括陶瓷。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内衬包括从氮化钽、氮化钛与氮化钨所选择的合金。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核心包括从W、Cu、Pt、Ru、Ir与其合金所选择 的材料。
全文摘要
一种存储器单元装置,这种装置包括存储材料,可通过施加能量在第一与第二(顶部与底部)电极,改变电性;其中该顶部电极包括较大的主体部分与作用部。该存储材料以层状沉积在底部电极层之上,同时顶部电极的作用部基底与存储材料的表面小区域具有电接触。制作上述装置的方法也在其中描述。
文档编号H01L45/00GK102097587SQ201010589519
公开日2011年6月15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11日
发明者龙翔澜 申请人: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