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96347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作电压为3. 6kV 40. 5kV的中压真空开关管,尤其是涉及一种
三工位真空开关管。
背景技术
参考国家标准GB 2900. 20《电工术语高压开关设备》的规定,断口是指机械式开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导体,正常时使导电回路断开,操作时以其接触使导电回路接通的电气距离。在高压开关技术领域中,存在有以下三种断口隔离断口、熄弧断口和接地断口。其中,隔离断口是用于与带电回路安全隔离的断口 在分位置时,隔离断口间有符合安全要求的绝缘性能和断开标志;在合位置时,能承载正常以及异常(如短路)回路条件下的电流。 灭弧断口是用以断开或/和接通正常以及异常(如短路)回路条件下电流的断口,灭弧断口间具有能限制电弧空间位置并加速电弧熄灭的装置。接地断口是用于将导电回路接地的断口 在正常回路条件下是断开的;合闸时对地能释放回路上的静电荷以及承载异常回路条件下的异常(如短路)电流。断口的绝缘介质有多种,主要有空气、油、六氟化硫和真空等。目前,在3.6kV 40. 5kV的中等电压领域中,熄弧断口已经实现了真空化,绝大数场合已采用真空灭弧管。而隔离和接地断口的绝缘介质,大多数仍是空气的,少数是充六氟化硫的。近期,接地断口已开始采用真空的,但由于在机理和结构等方面尚无突破性的进展,用户不相信真空隔离断口的安全可靠性,尚不能接受真空隔离断口,所以至今未见产品进入市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管,在实现接通、隔离和接地三功能的同时,能在机理和结构方面实现当其真空度一旦降低即绝缘能力下降时,电击穿首先发生在负荷端和接地端之间,将漏电流、短路电流流入大地,并确保有可能误触及负荷端的维护人员的安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管,由内部带密闭空腔的真空室以及安装在所述真空室内的静触头组件、动触头组件和接地触头组成,所述真空室从上至下由上端盖、上绝缘壳、屏蔽筒、下绝缘壳和下端盖依次连接组成;所述静触头组件包括静导电杆和安装在静导电杆前端部的静触头且静触头与静导电杆电连接,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动导电杆和安装在动导电杆前端部的动触头且动触头与动导电杆电连接,所述静导电杆的后部安装在上端盖上,所述动导电杆上套装有导向套,动导电杆通过套装在其上的波纹管安装在下端盖上,且动导电杆的后部自所述真空室伸出并与带动其在真空室内做直线往复运动的操作机构相接;所述动触头和静触头上均对应设置有实现二者间电连接的电接触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触头包括与动触头配合使用的接地触头环和与接地触头环电连接的接地端子,动触头位于静触头和接地触头环之间,且动触头和接地触头环上均对应设置有实现二者间电连接的电接触面;所述动触头组件为电源端或负荷端,且静触头组件相应为负荷端或电源端;所述动触头通过所述操作机构带动在静触头和接地触头环之间做直线往返运动,当动触头运动至与静触头接触并实现电连接时,真空开关管处于接通位置;当动触头运动至与接地触头环接触并实现电连接时,真空开关管处于接地位置;当所述动触头与静触头和接地触头环均处于完全断开位置时,真空开关管处于断开隔离位置,且此时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高于动触头与接地触头之间或静触头与接地触头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上述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值,比动触头与接地触头之间或静触头与接地触头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值至少高m%, 且 m%= 13% 16%。上述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管,其特征是所述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值,比动触头与接地触头之间或静触头与接地触头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值高13% 16% ;所述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值,为动触头与接地触头之间或静触头与接地触头之间耐受电场强度值的1. 13倍 1. 16倍。上述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管,其特征是所述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大小,通过改变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开距和/或动触头与静触头的形状进行相应调整;所述动触头与接地触头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大小,通过改变动触头与接地触头之间的开距和/或动触头与接地触头的形状进行相应调整;所述静触头与接地触头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大小,通过改变静触头与接地触头之间的开距和/或静触头与接地触头的形状进行相应调整。上述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管,其特征是所述接地触头位于上绝缘壳和下绝缘壳之间,且接地触头环焊接在屏蔽筒的内侧壁上。上述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管,其特征是所述静触头、动触头和接地触头均与所述真空室呈同轴布设,所述动触头和静触头均为圆饼状,所述静导电杆和所述动导电杆为圆柱形杆件。上述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管,其特征是所述上绝缘壳、下绝缘壳和屏蔽筒均为圆筒状,接地端子固定在屏蔽筒的外侧壁上,静导电杆的后部密封固定在上法兰上。上述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管,其特征是所述静触头、动触头和接地触头环均由无氧铜或铜铬合金材料制成。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技术先进、设计合理,符合现行国际、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2.隔离断口的绝缘性能安全可靠,断开标志可靠。在保证在额定绝缘水平的同时, 真空开关管的隔离断口具有比接地断口低的击穿放电概率,当真空度一旦降低即绝缘能力下降时,电击穿首先发生在负荷端和接地端之间,能确保有可能误触及负荷端的维护人员的安全,也能将相间短路故障缩小为接地短路故障。真空开关管不但不开断短路电流,电接触面无电弧烧损,而且分、合闸无速度要求,不需要操动机构提供超行程,所以动触头与操动机构驱动杆的机械连接近于刚性,行程同步,驱动杆上的标志能可靠地表示动触头的位置状态。3.应用范围广泛。本发明不仅适用于在3. 6kV 40. 5kV的中压开关领域,也可适用72. 5 kV 126 kV的高压开关领域以及IkV以下的低压开关领域。同时,也可以扩展为具有负荷开关功能的、具有短路关合能力的接地开关的产品。4.接线方式设计合理,灵活可变。本发明首先推广采用以动导电杆作为电源端且静导电杆作为负荷端的接线方式。该接线方式有一个显著的优点是由于动触头的外圆与屏蔽筒的内圆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由此确定此处为电击穿部位,因而动触头与接地触头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不会因隔离断口开距的变化而改变,电击穿性能稳定可靠。因而,此种接线方式不仅接线方便,能大大缩小开关柜的尺寸,且耐受电场强度调整简便。同时,本发明也可以采用与常规真空灭弧管相同(即以静导电杆作为电源端且动导电杆作为负荷端)的接线方式。此种接线方式下,静触头与动触头间的耐受电场强度须要高于静触头与接地触头间的耐受电场强度。但是,由于隔离断口和接地断口的开距是由操作机构来决定的且是能变化的,一旦操作机构失效,因而会造成静触头与动触头间耐受电场强度的不确定性,电击穿部位有可能首先发生静触头与动触头之间,继而会形成相内贯通短路故障,并且危及有可能误触及负荷端的维护人员的安全。5.经济价值高,推广前景好。本发明产品与真空灭弧室一道使用,可实现开关柜的全真空化、小型化、固体绝缘化,取代有害环境的六氟化硫充气开关柜。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技术先进、设计合理、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结构紧凑、电寿命和机械寿命长、安全可靠高、应用范围广泛、经济价值高、推广前景好等优点,其在实现接通、隔离和接地三功能的同时,能在机理和结构方面实现当其真空度一旦降低即绝缘能力下降时,电击穿首先发生在负荷端和接地端之间,将漏电流、短路电流流入大地,能确保有可能误触及负荷端的维护人员的安全,使用户相信真空隔离断口具有同空气和六氟化硫隔离断口同样的安全可靠性。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ι-静导电杆;2-上端盖;3-上绝缘壳
4-静触头;5-接地触头;6-下绝缘壳
7-波纹管;8-下端盖;9-导向套;
10-动导电杆;11-动触头;12-接地端子
13-接地触头环;14-屏蔽筒。
具体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由内部带密闭空腔的真空室以及安装在所述真空室内的静触头组件、动触头组件和接地触头5组成,所述真空室从上至下由上端盖2、上绝缘壳3、 屏蔽筒14、下绝缘壳6和下端盖8依次连接组成。所述静触头组件包括静导电杆1和安装在静导电杆1前端部的静触头4且静触头4与静导电杆1电连接,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动导电杆10和安装在动导电杆10前端部的动触头11且动触头11与动导电杆10电连接,所述静导电杆1的后部安装在上端盖2上,所述动导电杆10上套装有导向套9,动导电杆10通过套装在其上的波纹管7安装在下端盖8上,且动导电杆10的后部自所述真空室伸出并与带动其在真空室内做直线往复运动的操作机构相接。所述动触头11和静触头4上均对应设置有实现二者间电连接的电接触面。所述接地触头5包括与动触头11配合使用的接地触头环13和与接地触头环13电连接的接地端子12,动触头11位于静触头4和接地触头环13之间,且动触头11和接地触头环13上均对应设置有实现二者间电连接的电接触面。 所述动触头组件为电源端或负荷端,且静触头组件相应为负荷端或电源端。所述动触头11 通过所述操作机构带动在静触头4和接地触头环13之间做直线往返运动,当动触头11运动至与静触头4接触并实现电连接时,真空开关管处于接通位置;当动触头11运动至与接地触头环13接触并实现电连接时,真空开关管处于接地位置;当所述动触头11与静触头4 和接地触头环13均处于完全断开位置时,真空开关管处于断开隔离位置,且此时动触头11 与静触头4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高于动触头11与接地触头5之间或静触头4与接地触头 5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耐受电场强度为绝缘介质所能承受的最大电场强度值,当作用在绝缘介质上的电场强度(即作用电场强度)高于耐受电场强度时,绝缘介质便会被击穿;而当作用在绝缘介质上的电场强度低于耐受电场强度时,绝缘介质便不会被击穿。如果因某种原因(如真空室漏气、开距缩小等)造成耐受电场强度降低,尽管原允许的作用电场强度不变,绝缘介质仍会被击穿。同时,为保证额定绝缘水平,隔离断口间和接地断口间耐受电场强度值的大小应与相应标准中规定的绝缘配合关系相协调。实际使用过程中,当采用的进出线接线方式为所述动触头组件为电源端且静触头组件相应为负荷端,且当动触头11与静触头4和接地触头环13均处于完全断开位置时, 真空开关管处于断开隔离位置,此时动触头11与静触头4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高于动触头 11与接地触头5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当采用的进出线接线方式为所述动触头组件为负荷端且静触头组件相应为电源端,且当动触头11与静触头4和接地触头环13均处于完全断开位置时,真空开关管处于断开隔离位置,此时动触头11与静触头4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高于静触头4与接地触头5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实际接线时,以动导电杆10作为电源端或负荷端,且以静导电杆1作为负荷端或电源端。实际加工制作时,对于3. 6kV 4 0.5kV中压范围的真空开关管来说,所述动触头 11与静触头4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值,比动触头11与接地触头5之间或静触头4与接地触头5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值至少高m%,且m%= 13% 16%。实际使用时,所述动触头11静触头4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大小,通过改变动触头 11与静触头4之间的开距和/或动触头11与静触头4的形状进行相应调整;所述动触头 11与接地触头5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大小,通过改变动触头11与接地触头5之间的开距和/或动触头11与接地触头5的形状进行相应调整;所述静触头4与接地触头5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大小,通过改变静触头4与接地触头5之间的开距和/或静触头4与接地触头 5的形状进行相应调整。因而,实际对真空开关管内部结构进行具体设计时,通过改变动触头11与静触头4之间的开距和/或动触头11与静触头4的形状,对动触头11与静触头4 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数值进行调整;同理,通过改变动触头11与接地触头5之间的开距和 /或动触头11与接地触头5的形状,对动触头11与接地触头5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数值进行调整;通过改变静触头4与接地触头5之间的开距和/或静触头4与接地触头5的形
7状,对静触头4与接地触头5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数值进行调整。综上,实际对动触头11与接地触头5之间(即隔离断口)的耐受电场强度数值和动触头11与接地触头5之间或静触头4与接地触头5之间(即接地断口)的耐受电场强度数值进行调整时,参照国家标准GB 311.1《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中所规定的隔离断口与接地断口的雷电冲击耐受电压值所存在的绝缘配合关系进行调整。且对耐受电场强度值进行调整时,通过改变电极的形状和相关电极之间的开距来实现。对调整前后耐受电场强度和雷电冲击耐受电压值进行测定时,须通过反复的CAE电场仿真软件分析和样机试验进行验证。在国家标准GB 311.1《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中,隔离断口与接地断口的雷电冲击耐压存在着一定的绝缘配合关系。例如12kV真空开关管的隔离断口的雷电冲击耐压比接地断口的雷电冲击耐压高13.3%,24kV和40. 5kV真空开关管的隔离断口的雷电冲击耐压比接地断口的雷电冲击耐压约高16%,平均高15%。于是,对于电压为3.6kV 40. 5kV的中压真空开关管,隔离断口的耐受电场强度值比接地断口的雷电冲击耐压值至少要高m%,且m%= 13% 16%,实际加工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隔离断口间的耐受电场强度高出接地断口的幅值进行相应调整,但过高会加大真空开关管的成本。所述静触头4、接地触头环13、动触头11和屏蔽筒14的截面积、形状以及对应触头之间开距的确定,不但要满足通过的额定电流、额定短时电流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绝缘配合关系的要求。通过电场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确保隔离断口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值比接地断口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值至少高13% 16%。本实施例中,所述动触头11与静触头4之间(即隔离断口)的耐受电场强度值,比动触头11与接地触头5之间或静触头4与接地触头5之间(即接地断口) 的耐受电场强度值高13% 16%;也就是说,所述动触头11与静触头4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值,为动触头11与接地触头5之间或静触头4与接地触头5之间耐受电场强度值的1. 13 倍 1. 16倍。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地触头5位于上绝缘壳3和下绝缘壳6之间,且接地触头环13 焊接在屏蔽筒14的内侧壁上。所述静触头4、动触头11和接地触头5均与所述真空室呈同轴布设,所述动触头11和静触头4均为圆饼状,所述静导电杆1和所述动导电杆10为圆柱形杆件。所述上绝缘壳3、下绝缘壳6和屏蔽筒14均为圆筒状,接地端子12固定在屏蔽筒 14的外侧壁上,静导电杆1的后部密封固定在上法兰2上。所述静触头4焊接固定在静导电杆1上,所述动触头U焊接固定在动导电杆10上。所述动触头11通过操作机构的带动在静触头4和接地触头环13之间做直线往返运动,当动触头11运动至与静触头4接触时,真空开关管处于接通位置;当动触头11运动至与接地触头环13接触时,真空开关管处于接地位置;当动触头11、静触头4与接地触头环13均处于断开状态时且处于规定的绝缘开距时,真空开关管处于断开隔离位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导电杆10为电源端,静导电杆1为负荷端。也就是说,实际接线时,动导电杆10与供电电源的电源输出端相接,静导电杆1与负荷设备的供电端相接。所述动触头11和静触头4之间存在的绝缘间隙形成真空开关管的隔离断口,动触头11和接地触头环5之间存在的绝缘间隙形成真空开关管的接地断口,所述隔离断口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值大于接地断口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值。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动触头11和静触头4均为圆饼状,且接地触头环13为圆环状触头,则动触头11的外圆边线与屏蔽筒14的内圆边线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值,大于动触头11与静触头4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值。也就是说,所制作的真空开关管内部,动触头11 的外圆边线与屏蔽筒14的内圆边线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值最大。实际加工制作时,所述接地触头5上所设置的接触面需能承受真空开关管处于接地状态时的接地短路电流,接地触头环5的截面积应能承受规定的接地短路电流,且接地触头环5的截面积可根据国家标准GB 3906《3. 6 40. 5kV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中附录D的公式来确定。实际加工时,所述静触头4、动触头11和接地触头环13均由无氧铜或铜铬合金材料制成。上绝缘壳3和下绝缘壳6的材料和形状、长度,决定了真空开关管的外绝缘性能。 上绝缘壳3和下绝缘壳6的材料为陶瓷或玻璃。当真空开关管用于固体绝缘封装结构时, 其外表面为光的;空气绝缘结构时,其外表面应为具有足够爬电比距的波纹状伞裙。由于无氧铜的导电能力胜于铜铬合金,而铜铬合金的抗熔焊能力胜于无氧铜,实际生产时可根据短路耐受电流的大小以及是否具备关合接地短路功能来确定。本实施例中,静触头4和动触头11由铜铬合金材料制成,静导电杆1、动导电杆10、接地触头环13和屏蔽筒14均由无氧铜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动触头11与静触头4、接地触头环13之间的电接触形式均为宏观上的面接触。当本发明仅作为隔离开关使用时,动触头11与静触头4之间只通过电流而不开断电流。由于不设置磁场线圈,所以导流路径短,回路电阻小。接地端子12应能与开关柜的接地端相连接,连接应方便可靠。屏蔽筒14的两端同上绝缘壳3和下绝缘壳6的焊接部位, 应能保证真空开关管的气密性,同时应能承受接地合闸时的作用力。另外,屏蔽筒14还具有对开关管内部电场进行均勻电场的作用,因而增强了隔离断口和接地断口间的绝缘稳定性。具体加工时,静导电杆1和波纹管7分别焊接在上法兰2和下法兰8上,动导电杆 10和波纹管7相焊接。所述上绝缘壳3和下绝缘壳6)的外表面长度,应满足外绝缘或界面绝缘的要求。所述接地端子11安装在屏蔽筒14的外侧壁上,且接地端子11应能与金属封闭式开关设备的接地端相连接,连接方便可靠。所述屏蔽筒14的左右两端同上绝缘壳3和下绝缘壳6紧密连接,且应能保证真空开关管的气密性,同时由上绝缘壳3、屏蔽筒14和下绝缘壳6组成的真空室本身抗冲击强度较大,能承受接地合闸时的作用力。综上,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真空室结构形式与现有的真空灭弧管一样,具有相同的中封结构形式和一次封排工艺,不同的是在上绝缘壳3和下绝缘壳6的中封部位,增加了接地触头5。接地触头5的接地触头环13上有与动触头11对接的电接触面,接地触头环 13和屏蔽筒14呈“T”状中空结构,动导电杆10从接地触头环13的中心穿过。同时,采用以动导电杆10作为电源端,静导电杆1作为负荷端的接线方式。对于12kV的真空开关产品,据标准规定,其相间、相对地的雷电冲击耐压为75 kV,隔离断口的雷电冲击耐压为85 kV,通过多次改变各触头的直径、外部圆角的大小以及它们的相关距离、开距后并进行电场分析和试验验证,最后确定接地断口的开距为9mm,隔离断口的开距为11mm,动触头4的外圆与屏蔽筒14的内圆之间的距离为9. 3 mm ;接地断口的耐受电场强度值为11.6kV/mm,隔离断口的耐受电场强度值为23kV/mm,比接地断口的高92%。高达9 2%的耐受电场强度差值能确保一旦真空开关管发生漏气,电击穿必然首先发生在动触头11和接地触头5之间,负荷端的漏电流将流入大地。随着故障的扩大,漏电流将有可能发展为短路事故,动触头11和接地触头5以及静触头4三个电极将全部被电弧短路,由于接地触头5具有一定的通流能力,则短路电流流入大地,此时负荷端上仅有对地是极低的电弧电压。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管,由内部带密闭空腔的真空室以及安装在所述真空室内的静触头组件、动触头组件和接地触头( 组成,所述真空室从上至下由上端盖O)、上绝缘壳 (3)、屏蔽筒(14)、下绝缘壳(6)和下端盖(8)依次连接组成;所述静触头组件包括静导电杆⑴和安装在静导电杆⑴前端部的静触头⑷且静触头⑷与静导电杆⑴电连接, 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动导电杆(10)和安装在动导电杆(10)前端部的动触头(11)且动触头(11)与动导电杆(10)电连接,所述静导电杆⑴的后部安装在上端盖⑵上,所述动导电杆(10)上套装有导向套(9),动导电杆(10)通过套装在其上的波纹管(7)安装在下端盖 (8)上,且动导电杆(10)的后部自所述真空室伸出并与带动其在真空室内做直线往复运动的操作机构相接;所述动触头(11)和静触头(4)上均对应设置有实现二者间电连接的电接触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触头(5)包括与动触头(10)配合使用的接地触头环(13)和与接地触头环(1 电连接的接地端子(12),动触头(11)位于静触头(4)和接地触头环(13) 之间,且动触头(11)和接地触头环(1 上均对应置有实现二者间电连接的电接触面;所述动触头组件为电源端或负荷端,且静触头组件相应为负荷端或电源端;所述动触头(11)通过操作机构带动在静触头(4)和接地触头环不(13)之间做直线往返运动,当动触头(11) 运动至与静触头(4)接触并实现电连接时,真空开关管处于接通位置;当动触头(11)运动至与接地触头环(13)接触并实现电连接时,真空开关管处于接地位置;当所述动触头(11) 与静触头(4)和接地触头环(13)均处于完全断开位置时,真空开关管处于断开隔离位置, 且此时动触头(11)与静触头(4)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高于动触头(11)与接地触头(5)之间或静触头(4)与接地触头( 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11)与静触头(4)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值,比动触头(11)与接地触头(5)之间或静触头(4)与接地触头(5)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值至少高m%,且m%= 1 3% 1 6%。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11)与静触头(4)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值,比动触头(11)与接地触头( 之间或静触头(4)与接地触头(5)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值高1 3% 1 6% ;所述动触头(11)与静触头⑷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值,为动触头(11)与接地触头( 之间或静触头(4)与接地触头( 之间耐受电场强度值的1. 13倍 1. 16倍。
4.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 (11)与静触头⑷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大小,通过改变动触头(11)与静触头⑷之间的开距和/或动触头(11)与静触头的形状进行相应调整;所述动触头(11)与接地触头 (5)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大小,通过改变动触头(11)与接地触头( 之间的开距和/或动触头(11)与接地触头( 的形状进行相应调整;所述静触头(4)与接地触头( 之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大小,通过改变静触头⑷与接地触头(5)之间的开距和/或静触头⑷与接地触头(5)的形状进行相应调整。
5.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触头 (5)位于上绝缘壳(3)和下绝缘壳(6)之间,且接地触头环(13)焊接在屏蔽筒(14)的内侧壁上。
6.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 G)、动触头(11)和接地触头( 均与所述真空室呈同轴布设,所述动触头(11)和静触头⑷均为圆饼状,所述静导电杆⑴和所述动导电杆(10)为圆柱形杆件。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绝缘壳(3)、下绝缘壳(6)和屏蔽筒(14)均为圆筒状,接地端子(12)固定在屏蔽筒(14)的外侧壁上,静导电杆(1)的后部密封固定在上法兰( 上。
8.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 G)、动触头(11)和接地触头环(1 均由无氧铜或铜铬合金材料制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管,包括真空室、静触头组件、动触头组件和接地触头,接地触头包括接地触头环和与接地触头环电连接的接地端子,动触头通过操作机构带动在静触头和接地触头环间做直线往返运动;当动触头与静触头和接地触头环均处于断开状态时,动触头与静触头间的耐受电场强度大于动触头或静触头与接地触头间的耐受电场强度。本发明在实现接通、隔离及接地三工位功能的同时,不但具有结构紧凑、设计合理、技术先进、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电寿命和机械寿命长、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而且当真空度一旦降低时,电击穿首先发生在负荷端和接地端间,将漏电流、短路电流流入大地,确保可能误触及负荷端的维护人员安全,安全可靠性高。
文档编号H01H33/66GK102157297SQ201110055298
公开日2011年8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9日
发明者杨艳敏, 王岩, 王德杉, 王志超, 达利科 申请人:西安森源开关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