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基于超材料的天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线,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超材料的天线。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个人终端装置来获取信息,因此,无线信号的收发至关重要,进而对设置于个人终端装置上的天线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天线的方向性、增益等。一般,用于衡量天线性能的参数包括远场的最大dB值及半功率角。天线的远场的最大dB值越大、半功率角越小,无线信号的传播距离就越远。超材料是一种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人工复合材料,其可对天线辐射出来的电磁波波束进行汇聚,减小天线的半功率角,提高天线的方向性,让电磁波传播的更远。可见,超材料的独特的电磁特性为高性能天线的设计带来了曙光,从而引起了产业界的极大兴趣。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由超材料设计而成的天线。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接收和/或发射电磁波的天线模块和设置于电磁波传播方向上的超材料模块,所述天线模块包括反射体及设置于所述反射体内的振子,所述超材料模块包括至少一个超材料片层,每个超材料片层对应每一振子的位置形成一折射率分布区,在每个折射率分布区内以正对相应振子的位置为中心形成一个各点的折射率均相同的区域,所述区域内各点的折射率等于相应折射率分布区的最小折射率;而在所述区域外,以正对相应振子的位置为圆心形成多个同心的折射率圆,同一折射率圆上各点的折射率均相同,而随着折射率圆的半径的增大,各个折射率圆的折射率减小,让电磁波经过所述超材料模块时汇聚其波束。优选地,以每个折射率分布区内正对相应振子的一点为极点O、平行于所述折射率分布区的任一条以所述极点O为端点的射线Oy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则所述极轴Oy上任一点(y,0)的折射率n (y)为:
权利要求
1.一种基于超材料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和/或发射电磁波的天线模块和设置于电磁波传播方向上的超材料模块,所述天线模块包括反射体及设置于所述反射体内的振子,所述超材料模块包括至少一个超材料片层,每个超材料片层对应每一振子的位置形成一折射率分布区,在每个折射率分布区内以正对相应振子的位置为中心形成一个各点的折射率均相同的区域,所述区域内各点的折射率等于相应折射率分布区的最小折射率;而在所述区域外,以正对相应振子的位置为圆心形成多个同心的折射率圆,同一折射率圆上各点的折射率均相同,而随着折射率圆的半径的增大,各个折射率圆的折射率减小,让电磁波经过所述超材料模块时汇聚其波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超材料的天线,其特征在于,以每个折射率分布区内正对相应振子的一点为极点O、平行于所述折射率分布区的任一条以所述极点O为端点的射线Oy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则所述极轴Oy上任一点(y,0)的折射率n (y)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超材料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材料模块包括多个沿垂直于片层表面的方向叠加的超材料片层,各个超材料片层上对应同一振子形成相同的折射率分布区和相同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超材料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各个超材料片层上对应同一振子的各个区域内的各点的折射率均相同、对应同一振子的各个区域外的折射率分布区内半径相同的折射率圆的折射率均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超材料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每一超材料片层包括基板和周期性排布于所述基板上的多个人工微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超材料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微结构是呈雪花状的平面金属微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超材料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微结构是小圆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超材料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体为电导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超材料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材料模块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阻抗匹配薄膜,每一阻抗匹配薄膜包括多个具有不同折射率的阻抗匹配层,每一阻抗匹配层是具有单一折射率的均匀介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超材料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每一阻抗匹配层包括基板和周期性排布于所述基板上的多 个人工微结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超材料的天线,包括接收和/或发射电磁波的天线模块和设置于电磁波传播方向上的超材料模块,所述天线模块包括反射体及设置于所述反射体内的振子,所述超材料模块包括至少一个超材料片层,每个超材料片层对应每一振子的位置形成一折射率分布区,在每个折射率分布区内以正对相应振子的位置为中心形成一个各点的折射率均相同的区域,所述区域内各点的折射率等于相应折射率分布区的最小折射率;而在所述区域外,以正对相应振子的位置为圆心形成多个同心的折射率圆,同一折射率圆上各点的折射率均相同,而随着折射率圆的半径的增大,各个折射率圆的折射率减小,以让电磁波经过所述超材料模块时汇聚其波束,提高了天线的方向性和增益。
文档编号H01Q21/00GK103094703SQ201110337590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31日
发明者刘若鹏, 季春霖, 岳玉涛, 李云龙 申请人: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