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蓄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87587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震蓄电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电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动力车辆用防震蓄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的动力车辆使用的蓄电池,横向联接的两单格汇流排之间只有内极柱穿壁焊侧固定,另一端不固定,动力车辆行驶过程中,随着车辆的巅波,蓄电池的正、负极板将发生上下振动,常常造成内极柱穿壁焊处疲劳断裂,导致蓄电池报废,从而影响动力车辆的正常行驶。
发明内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防震蓄电池,在汇流排内极柱穿壁焊的另一端安装固定支架,并将固定支架与电池外壳的内壁焊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就对正负极板的两端都进行了固定,形成了内极柱穿壁焊和固定支架两个固定点,同时,与电池底鞍一起构成三角支撑,从而满足对蓄电池的防震要求。所述的防震蓄电池由汇流排、隔墙、内极柱穿壁焊、固定支架、电池外壳、正负极板、衬框、电池底鞍组成,其特征是电池外壳设置为长方体形,电池外壳的中轴线位置上设置隔墙,电池外壳的竖臂内侧和隔墙的两侧设置衬框,电池外壳的底部内侧设置电池底鞍,两相邻衬框的空间位置上设置正负极板,正负极板的上部设置汇流排,汇流排与电池外壳相邻的一端设置固定支架,汇流排与隔墙相邻的一端设置内极柱穿壁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防震蓄电池设计了固定支架和电池底鞍,增加了防震蓄电池的整体性能,使汇流排的两侧受力更加均衡,大大降低了内极柱穿壁焊处疲劳断裂的几率,保障了防震蓄电池的正常使用。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中1.汇流排,2.隔墙,3.内极柱穿壁焊,4.固定支架,5.电池外壳,6.正负极板,7.衬框,8.电池底鞍。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便公众更好地掌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法,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施方案为所述的防震蓄电池由汇流排1、隔墙2、内极柱穿壁焊3、固定支架4、电池外壳5、正负极板6、衬框7、电池底鞍8组成,其特征是电池外壳5设置为长方体形,电池外壳5的中轴线位置上设置隔墙2,电池外壳5的竖臂内侧和隔墙2的两侧设置衬框7,电池外壳5的底部内侧设置电池底鞍8,两相邻衬框7的空间位置上设置正负极板6,正负极板6的上部设置汇流排1,汇流排1与电池外壳5相邻的一端设置固定支架4,汇流排1与隔墙2相邻的一端设置内极柱穿壁焊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防震蓄电池设计了固定支架4和电池底鞍8,增加了防震蓄电池的整体性能,使汇流排1的两侧受力更加均衡,大大降低了内极柱穿壁焊3处疲劳断裂的几率,保障了防震蓄电池的正常使用。
权利要求1.防震蓄电池,由汇流排(1)、隔墙(2)、内极柱穿壁焊(3)、固定支架(4)、电池外壳 (5)、正负极板(6)、衬框(7)、电池底鞍(8)组成,其特征是电池外壳(5)设置为长方体形,电池外壳(5)的中轴线位置上设置隔墙(2),电池外壳(5)的竖臂内侧和隔墙(2)的两侧设置衬框(7),电池外壳(5)的底部内侧设置电池底鞍(8),两相邻衬框(7)的空间位置上设置正负极板(6),正负极板(6)的上部设置汇流排(1),汇流排(1)与电池外壳(5)相邻的一端设置固定支架(4),汇流排(1)与隔墙(2)相邻的一端设置内极柱穿壁焊(3)。
专利摘要防震蓄电池,由汇流排、隔墙、内极柱穿壁焊、固定支架、电池外壳、正负极板、衬框、电池底鞍组成,其特征是电池外壳设置为长方体形,电池外壳的中轴线位置上设置隔墙,电池外壳的竖臂内侧和隔墙的两侧设置衬框,电池外壳的底部内侧设置电池底鞍,两相邻衬框的空间位置上设置正负极板,正负极板的上部设置汇流排,汇流排与电池外壳相邻的一端设置固定支架,汇流排与隔墙相邻的一端设置内极柱穿壁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防震蓄电池设计了固定支架和电池底鞍,增加了防震蓄电池的整体性能,使汇流排的两侧受力更加均衡,大大降低了内极柱穿壁焊处疲劳断裂的几率,保障了防震蓄电池的正常使用。
文档编号H01M2/10GK202333007SQ20112049626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4日
发明者寇凤水 申请人:济宁远征电源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