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件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53772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件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插件连接器,并且具体涉及可附连各种类型的插件的插件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电子设备和信息終端设备中,已知用于CPU或存储器的集成电路插件板(此后简称为“插件”)通常通过插件连接器进行附连,以增强这些设备的功能。另ー方面,待附连的插件具有在尺寸、形状或外部接触点的布置上不同的各种类型插件。与出现的插件的宽泛种类相关联,需要ー种插件连接器,而多种类型的插件能选择性地附连于该插件连接器。关于此种插件连接器,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JP-A-2006-172768号披露了一种包括分隔部件的插件连接器,该分隔部件将由连接器本体和罩盖所形成的连接器壳体上下分成两个部段。通过该分隔部件,在连接器壳体中形成上部槽和下部槽,且第一插件插在该上部槽中,而第二插件插在该下部槽中。在该插件连接器中,为了从插件连接器中排出附连的第一插件或第二插件,对于相应的槽设有第一弹出机构和第二弹出机构。此外,类似于JP-A-2006-172768,日本专利公开第JP-A-2004-206963号披露了一种包括分隔部件的插件连接器,该分隔部件将由连接器本体和罩盖所形成的连接器壳体上下分成两个部段,且安全数码(SD)卡和记忆棒Duo (注册商标名)插件可选择性地附连在这两个部段中。此种插件连接器的弹出机构包括插件按压件和突出部分,该插件按压件位于壳体的上段并且与SD卡的前端表面配合,而突出部分位于壳体的下段、从插件按压件的下部突出并且抵靠在记忆棒Duo (商标名)插件的前端表面上。突出部分比插件按压件更向前突出(朝向插件插入槽ー侧),从而当SD卡或记忆棒Duo插件已插到插件连接器中时,致使插件后端表面从插件连接器的突出量在SD卡和记忆棒Duo (注册商标名)插件之间相
坐寸ο在JP-A-2006-172768中所披露的插件连接器中,分别为连接器壳体的上部槽和下部槽设有弹出机构。因此,连接器的高度増大,从而难于满足与现今电子设备小型化相关的插件连接器高度减小的需求。此外,此种插件连接器増大零件的数量,由此致使制造成本提闻。在JP-A-2004-206963所披露的插件连接器中,弹出机构是统一的。因此,零件的数量减小,且连接器的高度可减小。然而,为了防止抵靠于记忆棒Duo (商标名)的前端表面的突出部分干涉分隔板和壳体底表面,在突部部分和分隔板之间并且在突部部分和壳体 底表面之间形成间隙。因此,突部部分在高度上变低并由此抵靠在插件的前端表面的仅仅一部分上,从而当插入或排出插件时,插件和突部部分之间的抵靠易于释放。如果插件和突部部分之间的抵靠释放,则插件的前端进入突部部分和分隔板之间的间隙中或者进入突部部分和壳体底表面之间的间隙中,从而存在阻碍插件插入或排出或者损坏插件和弹出结构的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说明性方面提供ー种插件连接器,该插件连接器能够克服上述缺点。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ー种插件连接器,其中基部和罩盖形成具有插件插入槽的插件容纳空间,且第一插件和第二插件中的任一个选择性地容纳在该插件容纳空间中,并且该插件连接器包括多个触件,多个触件包括用于第一插件的多个第一触件和用于第二插件的多个第二触件;分隔板,该分隔板构造成对插件容纳空间进行上下分隔,并且构造成响应于第一插件的插入和排出而相对于插件容纳空间向上和向下运动;以及弹出机构,该弹出机构沿前后方向可运动地设置在插件连接器中,其中该弹出机构包括至少ー个弹出部件、插件接触部件以及可动金属部件,至少ー个弹出部件构造成沿前后方向在插件连接器中滑动,该插件接触部件联接于弹出部件并且具有抵靠在第一插件的前端表面上的第一插件按压表面,而可动金属部件附连于插件接触部件并且具有抵靠在第二插件的前端表面上的第二插件按压表面;该第二插件按压表面设置在第一插件按压表面的后部;第二 插件按压表面构造成响应于分隔板由于第一插件的插入和排出而引起的向下运动和向上运动而在上方位置的第一位置和下方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以及当第二插件按压表面位于第一位置吋,该可动金属部件成形为覆盖第一插件按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从下文的描述、附图以及权利要求将会显而易见。


图I是根据本发明的插件连接器在拆除罩盖状态下的立体图。图2是沿图I中的剖线II-II而对插件连接器剖取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3A和3B是示出附连到图I所示插件连接器的第一插件的剖视图,其中图3A示出第一插件的前表面与插件按压器相接触的瞬时状态,而图3B示出第一插件已附连到预定位置的状态。图4A和4B是示出附连到图I所示插件连接器的第二插件的剖视图,其中图4A示出第二插件的前表面与可动金属部件的插件按压件相接触的瞬时状态,而图4B示出第二插件已附连到预定位置的状态。图5是图I所示插件连接器的弹出机构的主要部分的扩大立体图。图6A和6B是图5所示弹出机构的分解视图,其中图6A是弹出部件的主要部分扩大立体图,而图6B是可动金属部件的扩大立体图。图7是用在图I所示插件连接器中的第一插件的立体图。图8是用在图I所示插件连接器中的第二插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将參见附图来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插件连接器的示例实施例。在以下描述中,术语“左”和“右”分别指代在图I所示的坐标系中的+X方向和-X方向。术语“前”和“后”分别指代在图I所示的+y方向和_y方向。术语“向上”和“向下”分别指代在图I所示+z方向和-Z方向。根据该实施例的插件连接器I设计成能够附连第一插件110和第二插件120并且能够选择性地附连这两个插件中的任ー个,而这两个插件是具有彼此不同尺寸的两种类型的IC卡。图7是示出如下状态的视图,其中,诸如安全数码(SD)卡之类的第一插件110颠倒(下文称为“倒置状态”)。第一插件110通常在水平截面上是矩形的,并且包括上本体111和下本体112。在下本体112中形成多个沟槽113,且每个沟槽向前和向下打开并且在每个沟槽113的底表面上具有作为外部接触点的衬垫114。第一插件110具有如下结构,其中上本体111的宽度(WlO)大于下本体112的宽度(Wll)。因此,第一插件110具有如下形状,其中该第一插件的侧向相対的两个侧部通过台阶部分115而成形为阶梯形状。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插件110以倒置状态、也就是说以其上形成有衬垫114的表面(后表面)面向上的状态附连到插件连接器I中。在图7中,附图标记116指代作为形成在插件的前角部处的凹ロ部分的倾斜表面,而附图标记117指代插件的前端表面,当第一插件110适当地插到插件连接器I的插件容纳空间中时,该前端表面变为插件110的前表面。此外,LlO代表沿第一插件11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W12代表形成在插件的右侧和左侧的每个台阶部分115的宽度,HlO代表第一插件110的整个高度(厚度),而Hll和H12分别代表上本体111的高度和下本体112的高度。如图8所示,第二插件120在长度、宽度以及高度上小于诸如记忆棒Duo (商标名)的第一插件110。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插件120包括在水平截面上大体是矩形的的主体121。在该主体121中形成多个沟槽122,且每个沟槽向前和向下打开并且在每个沟槽122的底表面上具有作为外部接触点的衬垫123。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插件120具有L20的长度、W20的宽度以及H20的高度(厚度)。第二插件120的宽度小于第一插件110的上本体111的宽度W10,并且还小于该第一插件110的下本体112的宽度W11。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插件120以正常状态(以从图8所示状态向上翻的状态)附连到插件连接器I中,在该正常状态中,其上形成有衬垫123的表面(后表面)面向下。此外,在图8中,附图标记124指代作为形成在插件的前角部处的凹ロ部分的倾斜表面。附图标记125是空设沟槽,该空设沟槽相对于倾斜表面124而向前和向下打开。此外,附图标记127指代插件前端表面,而当第二插件120适当地插到插件连接器I的插件容纳空间中时,该前端表面变为插件120的前表面。此外,W21代表空设沟槽125的宽度,而W22代表空设沟槽125离插件侧表面的距离。L21代表中心侧上空设沟槽125沿左右方向的深度(沿前后方向的长度),而L22代表侧向表面侧上空设沟槽125的深度。H21代表空设沟槽125的深度(沿上下方向的长度)。此夕卜,H22代表第二插件120的前端表面127的垂直部分的高度(沿上下方向的长度)。接着,參见图I对根据本实施例的插件连接器I的结构进行描述。该插件连接器I总地包括基部10、罩盖8 (參见图2至4B)、分隔板41、锁定支架50、致动器60、多个触件80和90以及弹出机构20。该实施例中的插件连接器I还可包括写入保护开关70和插件识别开关75。通过对薄金属板进行冲切和弯曲的冲压加工来形成罩盖8。通常,罩盖8包括顶板 8a以及右侧壁和左侧壁(未示出),并且具有基本上倒置的U形垂直横截面。多个附连孔形成在该罩盖的右侧壁和左侧壁中,并且与之后进行描述的形成在基部10的右侧壁13和左侧壁14中的多个突部19配合,以形成插件连接器I。即,通过将罩盖8附连于基部10,该罩盖8形成IC卡容纳空间,而该IC卡容纳空间具有向后打开的插件插入槽5。基部10包括底壁11、前壁12以及右侧壁13和左侧壁14、大体呈盒形并且由电绝缘的塑性材料制成。此外,包括第二触件90和上推弹簧49 (參见图2)的部件通过内嵌模制而嵌在基部10的底壁11中。沿前后方向延伸穿过前壁12的多个通孔12a形成在基部10的前壁12的上部中。将与第一插件110的多个衬垫114相对应的多个第一触件80分别压到通孔12a中。多个第一触件80类似于悬臂而由前壁12支承,使得它们的接触点81能向上和向下移位。每个触件80的接触点81成形为类似于圆弧而突出,并且支承成使得该圆弧状突出部分方向向下。成对引导通路形成在基部10的右侧壁13和左侧壁14中,并且两种类型的具有不同宽度的插件110和120沿着该对引导通路而引导到插件容纳空间中。在该实施例中,在右侧壁13和左侧壁14的面向插件容纳空间的相应侧部上形成成对上段引导通路15、成对 中段引导通路16以及成对下段引导通路17。成对上段引导通路15、成对中段引导通路16以及成对下段引导通路17各自垂直于底壁11并且成形为彼此平行。在两个相邻引导通路之间形成各台阶。形成在右侧壁13和左侧壁14中的成对上段引导通路15之间的宽度基本上等于或略大于第一插件110的下本体112的宽度W11。此外,成对中段引导通路16之间的宽度基本上等于或略大于第一插件110的上本体111的宽度W10。此外,上段引导通路15和中段引导通路16的高度总和基本上等于或略大于第一插件110的高度H10。通过上段引导通路15和中段引导通路16将处于倒置状态的第一插件110引导到并且插到插件容纳空间中。成对下段引导通路17之间的宽度基本上等于或略大于第二插件120的宽度W20。此夕卜,下段引导通路17的高度小于第二插件120的高度。由于第二插件120的高度大于下段引导通路17的高度,因而通过该下段引导通路17将处于如下状态中的第二插件120引导到并且插到插件容纳空间中该第二插件120的一部分在中段引导通路16之间突出。因此,第一插件110的插件容纳空间和第二插件120的插件容纳空间彼此交迭。因此,在容纳一个插件的情形中,无法容纳另ー个插件,于是可防止同时插入插件。此外,通过将插件容纳空间交迭,可降低插件连接器I的高度。在基部10的右侧壁13和左侧壁14的后部,提供成对锁定支架50。成对锁定支架50双向地对称设置在后部容纳沟槽13a和14a中以彼此相对,而后部容纳沟槽13a和14a形成在右侧壁13和左侧壁14的相应后侧(也就是,在插件插入槽5 —侧)上。在基部10的底壁11的前部中,多个第二触件90对应于多个衬垫123而彼此平行设置,而多个衬垫123是第二插件120的外部接触点。多个第二触件90类似于悬臂而分别由底壁11支承。在该实施例中,多个第二触件90的预定部分内嵌模制到底壁11中,但该方面并不受限制。然后,将描述成对锁定支架。成对锁定支架50具有相同的形状,但在此仅仅描述设置在左侧壁14中的后部容纳沟槽14a中的左侧锁定支架50。该锁定支架50包括弹性变形件51和固定件53,该弹性变形件设置在后部容纳沟槽14a的插件容纳空间ー侧(内侧),而固定件设置在远离该后部容纳沟槽14a的插件容纳空间的ー侧(外側)。弹性变形件51和固定件53彼此平行并且在它们的后部彼此连接,从而具有基本上U形水平横截面。在弹性变形件51连接于固定件53的后侧部分附近提供接触部分52,且该接触部分52从开ロ部分(未示出)突到插件容纳空间中,该开ロ部分在插件插入槽5附近形成在左侧壁14的中段引导通路16中。在弹性变形件51的前部自由端ー侧上形成有开ロ 54,而之后描述的致动器60的突出销62 (在图I中仅仅示出右侧突出销62)与该开ロ配合。确切地说,通过对薄金属板进行冲切以获得细长板状本体、并且然后将所获得的细长板状本体进行折叠的冲压加工来形成锁定支架50。在该锁定支架50中,将该锁定支架的固定件53压到并且固定到左侧壁14的后部容纳沟槽14a中。该后部容纳沟槽14a形成为在从沟槽14a与弹性变形件51中开ロ 54相对应的部分到分隔壁14b的区域内、整体上与插件容纳空间连通。因此,成对上段引导通路15、成对中段引导通路16以及成对下段引导通路17从插件插入槽5延伸至一位置,该位置在沟槽14a与弹性变形件51中开ロ 54相对应的部分紧接着的前部。在基部10的右侧壁13的后部容纳沟槽13a的前部,通过分隔壁13b形成前部容纳沟槽13c。在右侧壁13中的前部容纳沟槽13c中设置有写入保护开关70和插件识别开关75,而该写入保护开关和插件识别开关成形为部分地突到插件容纳空间中。在基部10的左侧壁14的后部容纳沟槽14a的前部,通过分隔壁14b形成前部容纳沟槽14c。在左侧壁14中的前部容纳沟槽14c中设置有弹出机构20,以助于将IC卡110和120附连到插件容纳空间中并且从该插件容纳空间中排出IC卡110和120。该实施例中的弹出机构20设有传统上众所周知的双按式弹出机构。确切地说,在该实施例中的弹出机构20通常包括凸轮杆21、弹出部件24、压缩卷簧29以及插件接触部件25。凸轮杆21用作凸轮从动件,该凸轮从动件一端由分隔壁14b可摆动地支承,而另一端被引导至形成在弹出部件24中的凸轮沟槽23。详细如图6A所示,在弹出部件24的顶面,形成有心形凸轮22和凸轮沟槽23。弹出部件24容纳在前部容纳沟槽14c中,从而沿前后方向在形成于左侧壁14的分隔壁14b的前部的前部容纳沟槽14c中可滑动地运动。压缩卷簧29设置在左侧壁14中前部容纳沟槽14c的前侧,以向后推压弹出部件24。将參见图5、6A以及6B来详细描述最体现本发明特征的插件接触部件25。在该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插件接触部件25包括第一插件接触部件26、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以及可动金属部件30,且该第一插件接触部件26连接于弹出部件24。第一和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6和27都成形为突出到插件容纳空间中。第一插件接触部件26连接于弹出部件24并且成形为从弹出部件24沿向右方向突出、也就是突到插件容纳空间中。第一插件接触部件26设置在弹出部件24上方。如图6A和7所不,第一插件接触部件26具有倾斜表面26a,该倾斜表面26a抵靠于形成在第一插件110上的凹ロ部分的倾斜表面116。如图I和2所示,当并未插入插件时,该实施例中的第一插件接触部件26设置在之后描述的分隔板41上方。如图6A所示,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通过连接部分28连接于弹出部件24的下部。此外,该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设置在第一插件接触部件26的右侧下部上。如图I和2所示,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设置成当并未插入插件时,设置在分隔板41下方和前部。更确切地说,从弹出部件24延伸到插件容纳空间中的连接部分28包括水平部分,该水平部分成形为跨在分隔板41的弹黃接纳部分43上方。 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包括主体27a和支承体27d。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的主体27a的上表面基本上与基部10的底壁11的上表面平行并且水平地形成,以位于基本上与分隔板41的下表面相同的平面中。此外,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的主体27a的下表面与该第ニ插件接触部件27的上表面平行,并且成形为能够沿前后方向沿着基部10的底壁11的上表面滑动。将主体27a的高度(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的距离)设定成变得基本上与第二插件120的厚度H20相等。构成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的主体27a的前端表面27η成形为与基部10的底壁11成直角并且变为平行于基部10的前壁12。
构成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的主体27a包括倾斜表面27c,该倾斜表面27c抵靠在形成于第一插件110上的凹ロ部分的倾斜表面116上。该倾斜表面27c还成形为位于与形成在第一插件接触部件26上的倾斜表面26a的相同平面中。主体27a还包括第一插件按压表面27b,该第一插件按压表面抵靠在第一插件110的前端表面117上。第一插件按压表面27b与上述倾斜表面27c相邻形成在该倾斜表面27c的右側。为第二接触部件27设有第一插件按压表面27b,以与基部10的底壁11成直角并且变得平行于前壁12。当第一插件110抵靠在第一插件按压表面27b上时,该第一插件按压表面27b用作使弹出部件24抵抗压簧29而运动的主要元件。主体27a设有接纳件27h,该接纳件27h与上部第一插件按压表面27b相邻形成在该第一按压表面27b的右侧,并且向后突出。接纳件27h包括滑动表面27i,且构成之后描述的可动金属部件30的接触件35在该滑动表面上接触滑动。该滑动表面27i形成接纳件27h的后端表面,并且成形为近似平行于上述第一插件按压表面27b。滑动表面27i以等于如下长度的距离设置在第一插件按压表面27b后方,该长度通过从第一插件110和第二插件120之间的长度差(L10-L20)减去可动金属部件30 (可动金属部件30的接触件35)的厚度t而获得。通过由此来形成滑动表面27i,即使在第一插件110或第二插件120已选择性地附连到插件连接器I中的情形下,插件从插件连接器I向后突出的量值变成对于插件110和120近似相等。接纳件27h从滑动表面27i的上端向前延伸的上表面基本上是水平的,并且由此基本上与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的下表面平行。接纳件27h的上表面成形为使得可动金属部件30的运动件34能抵靠在接纳件27h上,这将在之后进行描述。将从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的主体27a的下表面至接纳件27h的上表面的高度设定成使得从罩盖8的顶板8a的下表面至接纳件27h的上表面的距离变为基本上等于或略大于如下长度,该长度通过将可动金属部件30的厚度t (运动件34的厚度t)与第一插件110的厚度HlO相加而获得。至接纳件27h上表面的高度小于主体27a的高度,由此能设定成充分地小于第二插件120的厚度H20。在该实施例中,在与接纳件27h的水平上表面连续的前部位置中形成有移位空间27j,在该移位空间中,可动金属部件30的配合件37上下运动。在该移位空间27j上方设有止动件27k,该止动件防止可动金属部件30过度地向上运动。构成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的支承本体27d是用于主要支承可动金属部件30的部件,使得可动金属部件30能弹性变形。支承本体27d包括前部27dl和后部27d2。支承本体27d的前部27dl成形为离上述接纳件27h具有微小空间,并且从主体27a的左侧后方下侧向后突出、也就是说平行于接纳件27h而从倾斜表面27c和第一插件按压表面27b的部分下侧突出。如图6A所示,支承本体27d的后部27d2沿前部27dl的右侧表面进ー步向后延伸。后部27d2在宽度上(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前部27dl,并且具有略小于形成在第二插件120的后表面中的空设沟槽125的宽度W21的宽度。此外,将从后部27d2的下表面的高度设定为小于ー长度,该长度通过从空设沟槽125的深度H21中减去之后进行描述的可动金属部件30的支承件32的厚度t而获得。此外,将后部27d2从前部27dl的后端延伸的长度设定成变得基本上与第二插件120的空设沟槽125的侧向侧上的深度L22相等。通过由此来构造支承本体27d的后部27d2,当已插入第二插件120时,后部27d2和可动金属部件30的支承件32容纳在第二插件120的空设沟槽125中。包括前部27dl和后部27d2的支承本体27d的下表面成形为与主体27a的下表面齐平,并且成形为可与主体27a —起沿着基部10的底壁11的上表面沿前后方向而滑动。在支承本体27d的前部27dl中形成C形沟槽27g,该C形沟槽在俯视图上近似地形成为C形并且向上和向后打开。C形沟槽27g的底表面通过水平倾斜表面27gl和倾斜表面27g2而形成,该水平倾斜表面27gl基本上水平延伸,而该倾斜表面27g2从水平表面27gl向前上升。该C形沟槽部分27g的更前方底表面成形为沿着主体27a的倾斜表面27c和第一按压表面27b的水平表面27g3,该水平表面27g3成形为沿左右方向与主体27a的接纳件27h的上表面相对。应理解的是,如图5、6A和6B所示,形成在支承本体27d的前部27dl中的C形沟槽27g的形状基本上与可动金属部件30的形状相同。支承本体27d的后部27d2包括后端表面27e,该后端表面27e具有压入孔27f,而构成之后进行描述的可动金属部件30的固定件31压到该压入孔27f中。后端表面27e成形为基本上与第一插件按压表面27b平行。该压入孔27f向后打开,并且沿前后方向在支承本体27d的后部27d中延伸基本上与上述固定件31的长度相等的长度。支承本体27d的后部27d2的上表面在后侧形成水平表面27d21而在前侧形成倾斜表面27d22,该水平表面27d21从后端表面27e的上端水平地向前延伸,而该倾斜表面27d22向前下降。形成在支承部件27d的后部27d2处的倾斜表面27d22与形成在支承本体27d的前部27dl中的基本上C形沟槽27g连续。接下来,将对构成根据本发明的插件接触部件25的可动金属部件30进行描述。可动金属部件30具有如下功能对于选择性的插件附连,并且与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协作而将经附连的插件整理到其上抵靠有第一插件110的第一插件按压表面27b或者其上抵靠有第二插件120的第二插件按压表面35a处。具体如图6B所示,该可动金属部件30在俯视图上基本上呈C形,并且包括固定件31、支承件32、弹性变形件33、运动件34以及接触件35。通过将具有厚度t的薄金属板冲切成所希望的形状并且将冲切好的板弯曲来形成可动金属部件30。构成可动金属部件30的固定件31具有多个配合爪31a并且沿前后方向水平地延イ申,且这些配合爪31a形成在该固定件31的左右侧表面上。支承件32在固定件31的后端部分处以180的角度弯曲,并且平行于固定件31并沿向前方向水平地延伸。通过由此形成固定件31和支承件32,固定件31压到压入孔27f中,且支承件32与形成在支承本体27d的后部27d2处的水平表面27d21紧密接触。藉此,可动金属部件30固定于第二接触部件 27的支承本体27d。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形成在支承本体27d的后部27d2处的倾斜表面27d22向前傾斜,因而支承件32的前部设置成与支承本体27d的上表面隔开。此外,支承件32的宽度(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基本上与支承本体27d的后部27d2的宽度相等,且因此略小于形成在第二插件120的后表面中的空设沟槽125的宽度W21。
构成可动支承部件30的弹性变形件33形成在支承件32的前方。该弹性变形件33通过连接部分32a而连接于支承件32,该连接部分32a从支承件32的后端向前左方对角地水平延伸并且由该支承件32支承。由于该弹性变形件33对应于形成在第二插件120的角部处的倾斜表面124而形成,因而弹性变形件33能防止该弹性变形件由于干涉第二插件120而发生的变形。该弹性变形件33包括倾斜部分33a和水平部分33b,该倾斜部分33a从连接部分32a的前端向前上升,而该水平部分33b与该倾斜部分33a连续并且从倾斜部分33a的前端向前水平延伸。该倾斜部分33a和水平部分33b通过在连接部分32a的前端处和在倾斜部分33a的前端处弯曲所希望的角度而形成。在图2所示的未插入插件的状态下,至少可动金属部件30的倾斜部分33a成形为设置在分隔板41下方。倾斜表面33a和水平部分33b分别设置成在构成C形沟槽27g的底表面的水平表面27gl和倾斜表面27g2上方具有间距,且该C形沟槽27g形成在第二接触部件27的支承本体27d的前部27dl中(參见图5)。通过具有此种构造,当分隔板41向下运动时,该弹性变形件33可在连接部分32a作为支承点的前端附近向下变形。
构成可动金属部件30的运动件34通过在弹性变形部分33前部的连接部分33c而形成,以沿左右方向水平地延伸。如图6B所示,运动件34和弹性变形件33成形为相对于彼此形成基本上直角,并且成形为覆盖形成在主体27a上的倾斜表面27c和第一插件按压表面27b,这可从后侧观察到(參见图2和5)。通过弹性变形件33的变形,运动件34可上下变形。在图2所示的未插入插件的状态中,运动件34成形为位于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的主体27a和分隔板41之间,并且近似位干与分隔板41相同的高度。构成可动金属部件30的接触件35通过被向下弯曲成与运动件34形成直角而形成在运动件34的引导端部(右侧端部)的后侧。藉此,接触件35向后设置的垂直表面用作第二插件按压表面35a,该第二插件按压表面抵靠在第二插件120的前端表面127上。该接触件35较佳地延伸至位于下方的接纳件27h的滑动表面27i上。通过弹性变形件33的变形,接触件35可与运动件34 —起上下运动。換言之,当未插入插件或者已插入第二插件120吋,由于可动金属部件30 (可动金属部件30的弹性变形件33)并不变形,因而接触件35、也就是可动金属部件30位于作为第一位置的上方位置处。另ー方面,当已插入第一插件110吋,由分隔板41向下按压该可动金属部件30 (该可动金属部件的弹性变形件33),藉此接触件35、也就是可动金属部件30位于作为第二位置的下方位置处,在该第二位置中,运动件34与接纳件27h的上表面相接触。此外,接触件35的第二插件按压表面35a会在上方位置的第一位置和下方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接触件35位于第二位置吋,该接触件35的下端部分定位成不干渉基部10的底壁11。在该实施例中,当已插入第二插件120时,接触件35位于上方位置的第一位置,因此第二插件120的前端表面127可抵靠在接触件35具有足够尺寸(面积)的第二插件接触表面35a上。藉此,第二插件120可使弹出部件24可靠地运动。此外,还在已插入第一插件110吋,可动金属部件30 (该可动金属部件的运动件34)向下运动至第二位置,因此该第一插件110可抵靠在具有足够尺寸(面积)的第一插件接触表面27b上。藉此,第一插件110可使弹出部件24可靠地运动。从这些方面来看,形成在主体27a上的第一插件按压表面27b和形成在可动金属部件30上的第ニ插件按压表面35a通常、也就是在并未插入插件时、沿左右方向彼此并不对准(从后侧观察到)但却沿上下方向彼此交迭。也就是说,当第二插件按压表面35a位于第一位置时,可动金属部件30成形为覆盖第一插件按压表面27b的至少一部分。在该实施例中,构成可动金属部件30的防抬升件36与接触件35的左侧相邻并且形成在运动件34的后侧。该防抬升件36成形为比运动件34略高并且从运动件34的后部水平地延伸。当已插入第二插件120并且第二插件120的插件前端表面127已抵靠在接触件35的第二插件按压表面35a上吋,该防抬升件36与第二插件120的上表面相接触,由此防止第二插件120的抬升。在该实施例中,构成可动金属部件30的配合件37也形成在运动件34的前端部分(右侧端部)的前侧上。配合件37与为了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的主体27a而设置的止动件27k配合,由此来调节可动金属部件30的向上运动。在该实施例中,该配合件37通过被弯曲成位于运动件34下方而形成,但也可在与运动件34相同的高度上水平地向前延伸。接下来,将描述分隔板41,该分隔板对已附连的IC卡(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插件110或第二插件120)进行分类。分隔板41通常在位于将右侧壁13和左侧壁14的相应分隔壁13b和14b进行连结的线的前部的插件容纳空间中上下运动,由此使得具有不同尺寸的IC卡能被分类并且引导至插件容纳空间中的上方区域和下方区域。当分隔板41在第一插件110引导到分隔板41上时向下运动时,这同时使附连于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的可动金属部件30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该分隔板41包括ー对细长弹簧接纳部分42和43、一对驱动件44和45以及ー对调节件46和47。如图I所示,分隔板41在被组装到插件连接器I中时是平坦的并且设置于横贯该插件容纳空间的第一位置。此时,将分隔板41设置成使得分隔板41的下表面离底壁11的高度变为几乎等于或略大于第二插件120的厚度H20。在该实施例中,分隔板41设在成对弹簧接纳部分42和43的高度上方,而该成对弹簧接纳部分42和43设在该分隔板的相对两侧。此种构造允许小型插件120能由垂直台阶部分引导,而该垂直台阶部分将分隔板41的相对两侧连接于成对弹簧接纳部件42和43。因此,分隔板41的宽度几乎与小型插件120的宽度W相等。分隔板41以此种合适的形式成形为在该分隔板中形成基本上矩形的前部凹ロ 41a,从而即使在分隔板41上下运动的情形中,该分隔板仍不会干渉第一和第二触件80和90以及弹出机构20。成对细长弹簧接纳部分42和43设在分隔板41的侧向相对两侧,从而在组装到插件连接器中时,与设在基部10的底壁11上的ー对上推弹簧49和49 (參见图2)相对应。因此,该成对弹簧接纳部分42和43由该成对上推弹簧49和49向上推压,于是该分隔板41通常位于分隔板41被向上推的第一位置。在该实施例中,如上所述,该成对弹簧接纳部分42和43形成在分隔板41的高度的下方,并且成形为使得左侧弹簧部分43位于插件接触部件25下方。将分隔板41和设在该分隔板41的侧向相对两侧上的成对弹簧接纳部分42和43的组合长度、也就是它们的组合宽度设定成变为几乎与第一插件UO的宽度相等。 在该成对细长弹簧接纳部分42和43中每个的外部,垂直引导件(在图I中,仅仅示出形成在弹簧接纳部分43上的垂直引导件43a)设置成正交于该成对细长弹簧接纳部分42和43中的每个。该垂直引导件43a沿该成对细长弹簧接纳部分42和43中每个的前后方向设置在合适位置处。这些垂直引导件43a沿基部10的右侧壁13和左侧壁14中每个的内壁表面(面向插件容纳空间)运动,由此来对分隔板41的向上和向下运动进行引导。通过对垂直引导件43a的高度进行适当地设定,这些垂直引导件43a能与之后描述的成对调节件46和47—起对分隔板41的向上运动进行调节。即,垂直引导件43a和成对调节件46和47对分隔板41的向上运动进行调节,使得分隔板41不会运动到第一位置上方,该第一位置与第二插件120的厚度H20位于相同高度。在成对细长弹簧接纳部分42和43的后端部分处,成对驱动件44和45设置成从该成对细长弹簧接纳部分42和43的相应后端部分向后延伸。该成对驱动件44和45从成对细长弹簧接纳部分42和43的后端部分延伸预定长度,以允许在之后描述的致动器60转动时与该致动器60配合。随着致动器60的转动,该成对驱动件44和45与形成在致动器60中的ー对配合凹槽部分(未示出)配合。此后,通过致动器60的进ー步转动,抵抗上推弹簧49和49的推压カ而将该成对驱动件44 和45向下推动。藉此,分隔板41倾斜成向后下降,因此当第一插件110到达分隔板41的后端时,该第一插件110可被引导到该分隔板41上。此后,该第一插件110还由垂直引导件43a引导到插件容纳空间中,且分隔部件40整体由第一插件110向下推动,由此运动至平行于底壁11的第二位置。在成对细长弹簧接纳部分42和43的前端部分处,成对调节件46和47设置成从细长弹簧接纳部分42和43的相应前端部分向上延伸。该成对调节件46和47弯曲成正交于该成对细长弹簧接纳部分42和43。该成对调节件46和47例如通过沿前壁12的内壁表面(面向插件容纳空间)运动而对分隔部件40的向上向下运动进行引导,同时对分隔部件40的向上运动进行调节。随后,将描述致动器60,该致动器抑制除了第一插件110以外插件的插入,并且在第一插件Iio插到插件连接器中吋,该致动器60使上述分隔板41傾斜,由此将第一插件110引导至插件容纳空间中的预定位置。致动器60包括关闭件61、ー对突出销62 (在图I中仅仅示出右侧突出销62)、一对腿部65 (在图I中,仅仅示出左侧腿部65)以及ー对转轴(未示出)。致动器60设置成横跨插件容纳空间,从而可在插件容纳空间中转动。此外,致动器60包括通道开ロ,该通道开ロ由关闭件61和成对腿部65形成并且具有基本上矩形的垂直横截面。第二插件120可穿过该通道开ロ。当如图I所示IC卡并未附连到插件连接器中时,关闭件61设置成正交于插件插入方向延伸以侧向地横贯插件容纳空间,由此覆盖该插件容纳空间的上部。在该关闭件61的侧向相对两侧上,成对突出销62成形为突到相对应的右后方和左后方容纳沟槽13a和14a中。当如图I所示IC卡并未附连到插件连接器中吋,该成对突出销62如上所述与成对锁定支架50中的相对应开ロ 54配合。在关闭件61的侧向相对两侧以及成对突出销62的内部,成对腿部65设置成面向下。通过关闭件61和成对腿部65,形成具有基本上矩形垂直横截面的通道开ロ(參见图I)。通道开ロ的垂直横截面的形状设定成几乎与第二插件120的垂直横截面的形状ー样大或者略大于该第二插件的垂直横截面的形状。即,成对腿部65之间的距离与第二插件120的宽度W20相等,由此基本上与成对下段引导通路17之间的距离相等。配合凹槽部分(未示出)分别形成在成对腿部65的前表面侧。当致动器60转动时,该成对配合凹槽部分与分隔板41的成对驱动件44和45配合,向下推动该成对驱动件44和45并最终向下推动分隔板41的后端部分。
在成对腿部65的下端处,成对转轴(未示出)分别成形为从下端突至侧向外部。成对转轴分别设置在右侧壁13和左侧壁14的后部容纳沟槽13a和14a中,横贯后部容纳沟槽13a和14a的底部并且由右侧壁13和左侧壁14可转动地支承。扭转螺旋弹簧(未示出)卷绕在成对转轴中ー个或两个的周围。该扭转螺旋弹簧将致动器60的关闭件61推压至如图I所示的直立位置、也就是第一位置,而在该第一位置,关闭件61将插件容纳空间关闭。如图I所示,该致动器60通常位于第一位置,在该第一位置,该致动器的关闭件61将插件容纳空间部分地关闭。在之后进行描述的是,当第一插件110已插到插件连接器中吋,该致动器60与锁定支架50脱开,并且进入绕转轴的可转动状态。当进ー步插入第一插件110时,该关闭件61抵靠在第一插件110上,藉此致动器60在转动的同时被向前下推,并且转动地运动至第二位置,而在该第二位置,关闭件61将插件容纳空间打开。此外,当第ニ插件120已插到插件连接器中时,该第二插件120穿过形成在致动器60中的通道开ロ,而不转动该致动器60。根据本发明的插件连接器I具有上述构造。下文将详细描述将IC卡选择性地附连到根据本发明的插件连接器I中的操作。首先,将对将第一插件110附连到根据本发明插件连接器I中的操作进行描述。如图I和2所示,当第一插件110并未附连到插件连接器中吋,插件连接器I的锁定支架50、致动器60以及分隔板41都位于相应的第一位置。确切地说,锁定支架50位于第一位置,在该第一位置,该锁定支架50的成对接触部分52关闭,而致动器60位于第一位置,在该第一位置,该致动器60的关闭件61部分地关闭插件容纳空间。此时,成对锁定支架50中的成对开ロ 54与致动器60的成对突出销62配合。此外,分隔板41位于第一位置,在该第一位置,分隔板41基本上平行于基部10的底壁11,且该分隔板41离底壁11的高度几乎与第二插件120的厚度相等。此外,关于可动金属部件30,其运动件34和接触件35位于作为第一位置的上方位置。第一插件110准备以倒置状态从插件插入槽5插到插件连接器中,在该倒置状态,其上形成有衬垫114的表面面向上。即,第一插件110准备从插入槽5插入,使得第一插件110的宽上本体111沿中段引导通路16运动,而使得第一插件110的窄下本体112沿上端引导通路15运动。当第一插件110向前插入时,宽上本体111穿过中段引导通路16中的开ロ(未示出)与成对锁定支架50突到插件容纳空间中的成对接触部分52相接触。此种接触致使成对接触部分52同时从插件容纳空间中缩回。即,成对接触部分52运动至第二位置。藉此,该成对锁定支架50的成对弹性变形件51打开(运动至第二位置),且同时成对变形件51的成对开ロ 54与致动器60的成对突出销62脱开。因此,致动器60进入可转动状态。当第一插件110从此种状态进ー步插入并且向前运动时,第一插件110的前端抵靠在致动器60的关闭件61上。此时,如上所述,致动器60处于可转动状态下。因此,随着第一插件110的向前运动,致动器60抵抗扭转螺旋弹簧的推压カ而转动,从而被向前下推。在致动器60的转动过程中,设在致动器60的成对腿部65中的配合凹槽部分(未示出)与 分隔板41的成对侧向驱动件44和45配合。当第一插件110进ー步插入时,致动器60转动至第二位置,而在该第二位置,致动器60完全被带下,且插件容纳空间的上部打开,使得第一插件110能穿过该上部。藉此,第ー插件110越过致动器60的关闭件61而向前运动。此时,致动器60直至第二位置的转动充分地向下推动成对驱动件44和45并且使分隔板41傾斜。即,向下推动分隔板41的后端部分。因此,第一插件110的前端处于如下状态在该状态中,该第一插件可行进到分隔板41的后端部分上。当第一插件110从该状态进ー步插入时,随着第一插件110的向前运动,分隔板41被向下推至一位置、也就是第二位置,而在第二位置,分隔板41变为平行于基部10的底壁11的上表面。通过分隔板41的此种下推运动,设置在分隔板41下方的可动金属部件30的 弹性变形件33变形,且可动金属件30的运动件34和接触件35向下运动。可动金属部件30向下运动至第二位置,而在该第二位置,运动件34抵靠在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的接纳件27h的上表面上。因此,如图3A所示,第一插件110的插件前端表面117可抵靠在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的第一插件按压表面27b上,且该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构成弹出机构20的插件接触部件25。此时,作为第一插件110的凹ロ部分的倾斜表面116抵靠在第一插件接触部件26的倾斜表面26a以及第ニ插件接触部件27的倾斜表面27c上。藉此,抵抗弹出机构20的压缩卷簧29的推压カ而将第一插件110进ー步向前推动,并且如图3B所示推入,直到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的前端表面27η到达基部10的前壁12为止。在图3Β所示的状态中,当去除将第一插件110推入的カ时,第一插件110以如下状态保持在插件连接器I的插件容纳空间中在该状态中,第一插件110在双按弹出机构20的作用下已被略微向后推动。此时,第一插件110的多个衬垫114会分别与相对应的多个第一触件80相接触。如上所述,第一插件110通过分隔板41抵抗成对上推弹簧49的推压カ而将位于插件容纳空间中的分隔板41向下推至第二位置,该成对上推弹簧49位于插件110和底壁11之间。換言之,分隔板41与第一插件110的上本体111的表面相接触、位于平行于底壁11的第二位置并且向上推动第一插件110。因此,第一插件110的多个衬垫114会以合适的接触压カ分别与相对应的多个第一触件80进行电接触。当第一插件110已附连到插件连接器I的插件容纳空间中时,第一插件110的上本体111的表面会与用于第二插件120的多个第二触件90相接触。由于在第一插件110的上本体111的表面上并不形成衬垫并且由于上本体111的表面并不导电,因而此种构造并不影响该第一插件110。然而,上本体111的表面和多个第二触件90之间的接触增大第一插件110和第一触件80之间的接触压力。因此,可利用这些触件的排斥力。即使在超出假设范围的、宽度与第一插件110的上本体111的宽度相等的IC卡已被插到中段引导通路16中的情形中,由于IC卡抵靠在第一插件接触部件26的倾斜表面26a和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的倾斜表面27c上,因而防止IC卡向前运动至预定位置。此夕卜,即使第一插件HO将从后到前被插到插件连接器,通过下段引导通路17来防止第一插件的插入。当第一插件110从插件连接器I中脱离时,将位于相对于图3B所示状态的略微缩回位置的第一插件110再次推入至图3B所示的状态。随后,在图3B所示的状态中,释放将第一插件110推入的力。籍此,第一插件110在弹出机构20的作用下从插件连接器I中排出。可动金属部件30、分隔部件40、锁定支架50以及致动器60都返回至相应的第一位置。
接下来,将參见图4A和4B对将第二插件120附连到插件连接器I中的操作进行描述。第二插件120准备以正常状态沿下段引导通路17从插件插入槽5插到插件连接器I中,在该正常状态,第二插件120的其上形成有衬垫123的表面面向下。由于第二插件120的插入沿下段引导通路17进行引导,因而第二插件并不与锁定支架50相接触。因此,致动器60仍位于第一位置。然而,由于第二插件120可穿过设在致动器60中的通道开ロ,因而该第二插件可在不干渉该致动器的情形下而在插件容纳空间中向前运动。此外,由于分隔板41也位于第一位置,且该分隔板的高度大于第二插件120的厚度H20,因而第二插件120可插到位于分隔板41下方的插件容纳空间中。当第二插件120在分隔板41下方的空间中进一歩向前运动时,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的支承本体27d的后部27d2和固定于后部27d2的可动金属部件30的支承件32容纳到设在第二插件120中的空设沟槽125中。然而,如上所述,构成可动金属部件30的弹性变形件33成形为不与第二插件120相接触而与设在第二插件120中作为凹ロ部分的倾斜表 面124协配。藉此,由于可动金属部件30的弹性变形件33并不变形,因而第二插件120的插件前端表面127可抵靠在可动金属部件30的第二插件按压表面35a上,而该可动进行部件30位于如图4A所示的上方位置的第一位置处。由于第二插件120的随后附连操作与第一插件110的操作相同,因而将省去对随后操作的描述。此外,类似于第一插件110的情形,当第二插件120已附连到插件连接器中时,第二插件120的上表面(不形成有衬垫的表面)会与用于第一插件110的多个第一触件80相接触。即使第二插件120沿中段引导通路16错误地插入,该第二插件120的小宽度防止成对锁定支架50的成对接触部分52同时运动至第二位置。因此,致动器60不会进入可转动状态,从而防止第二插件120向前插入至超出致动器60的关闭件61。这防止第二插件120、插件连接器I以及通过插件连接器I连接的电子装置受损。此外,在第二插件120已从后到前插到下段引导通路17中的情形下,第二插件120的后端表面抵靠在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的支承本体27d的后端表面27e上,因此可防止第二插件120向前运动直至预定位置。或者,还在超出假设范围的、宽度与第二插件120的宽度相等的插件插到下段引导通路17中的情形下,该超出假设范围的插件的后端表面抵靠在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的支承本体27d的后端表面27e上,因此防止该插件向前运动直至预定位置。在该实施例中,插件连接器I如此形成,使得第一插件110以倒置状态进行附连,而第二插件以正常状态进行附连。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还可将插件连接器形成为使得第一插件110和第二插件120都以正常状态进行附连。在该情形下,构成插件接触部件25的第一插件接触部件26和形成在第二插件接触部件27上的倾斜表面27c可省略。尽管已參照本发明的某些示例实施例而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概念,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对其进行形式和细节的各种改变而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ー种插件连接器,所述插件连接器中基部和罩盖形成具有插件插入槽的插件容纳空间,且第一插件和第二插件中的任一个选择性地容纳在所述插件容纳空间中,并且所述插件连接器包括 多个触件,所述多个触件包括用于所述第一插件的多个第一触件和用于所述第二插件的多个第二触件; 分隔板,所述分隔板构造成对所述插件容纳空间进行上下分隔,并且构造成响应于所述第一插件的插入和排出而相对于所述插件容纳空间向上和向下运动;以及 弹出机构,所述弹出机构沿前后方向能运动地设置在所述插件连接器中,其中 所述弹出机构包括至少ー个弹出部件、插件接触部件以及可动金属部件,所述至少一个弹出部件构造成沿所述前后方向在所述插件连接器中滑动,所述插件接触部件联接于所述弹出部件并且具有抵靠在所述第一插件的前端表面上的第一插件按压表面,所述可动金属部件附连于所述插件接触部件并且具有抵靠在所述第二插件的前端表面上的第二插件按压表面; 所述第二插件按压表面设置在所述第一插件按压表面的后部; 所述第二插件按压表面构造成响应于所述分隔板由于所述第一插件的插入和排出而引起的向下运动和向上运动而在上方位置的第一位置和下方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以及 当所述第二插件按压表面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可动金属部件成形为覆盖所述第ー插件按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插件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件比所述第一插件短、窄且薄。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插件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件接触部件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上形成有所述第一插件按压表面;以及支承本体,所述支承本体构造成从所述主体向后延伸,并且将所述可动金属部件固定地支承在所述支承本体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件连接器,其特征在干, 具有滑动表面的接纳件形成在所述插件接触部件的所述主体上, 所述可动金属部件包括固定件和支承件,所述固定件和所述支承件构造成将所述可动金属部件固定并且支承到所述支承本体上;弹性变形件,所述弹性变形件以能弹性变形方式由所述支承件来支承;运动件,所述运动件连接于所述弹性变形件,并且形成为从后侧观察时与所述弹性变形件一起覆盖形成在所述主体上的所述第一插件按压表面的至少ー部分;以及接触件,所述接触件设在所述运动件的后部处并且构造成在所述接纳件的滑动表面上滑动;并且 所述第二插件按压表面形成在所述可动金属部件的所述接触件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件连接器,其特征在干, 至少向前和向下打开的空设沟槽形成在所述第二插件中,以及 所述插件接触部件的所述支承本体的一部分和所述可动金属部件的所述支承件形成为容纳在所述第二插件的空设沟槽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插件连接器,该插件连接器用于容纳第一插件和尺寸与第一插件不同的第二插件中的任一种并且包括触件,这些触件包括用于第一插件的第一触件和用于第二插件的第二触件;分隔板,该分隔板对插件容纳空间进行上下分隔;以及弹出机构,该弹出机构包括弹出部件、插件接触部件以及可动金属部件,该弹出部件沿前后方向在插件连接器中滑动,该插件接触部件联接于弹出部件并且具有抵靠在第一插件上的第一插件按压表面,而可动金属部件附连于插件接触部件并且具有抵靠在第二插件上的第二插件按压表面,并且该第二插件按压表面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第二插件按压表面位于第一位置时,该可动金属部件覆盖第一插件按压表面的一部分。
文档编号H01R27/00GK102651527SQ20121003160
公开日2012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4日
发明者高居阳介 申请人:山一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