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68157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蓄电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发电要素的蓄电元件,所述发电要素是通过隔着隔板同时卷绕或者层叠分别在集电体的表面形成有活性物质层的正极及负极而成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正在采用电池(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或电容器(电双层电容器等)这样的可充放电的蓄电元件。例如,作为这种电池,公知一种如下构造的电池,其具备发电要素,该发电要素通过隔着隔板同时卷绕或者层叠正极与负极而成,所述正极在正极集电体的除一端部的表面上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在负极集电体的除一端部的表面上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正极及负极的各自一端部作为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而从极性不同的电极的侧端突出,所述发电要素以使所述一端部的突出方向朝向侧面的方式被收容在壳体内。但是,在工业机器电源用、无人搬运车用、EV(electric vehicle :电动汽车)用、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 :混合动力汽车)用、航空机用、船舶用、铁道用等高输出用途中使用的电池,为了降低阻力,必须缩短从发电要素到外部端子的距离。若结合工时削减或可靠性提高的观点考虑,则将发电要素的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捆扎起来并与集电部件焊接的构造是最佳的。另外,为防止气密不良、提高可靠性,壳体的开口部需要集约在一处。进而圆筒形电池或层叠电池由于是发电要素与壳体密接的构造,因此,壳体内没有积存剩余的电解液的空间,因此,长期使用中容易弓丨起液体枯竭。因此,长期使用的高输出用途的电池的构造优选是方形,且将发电要素的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捆扎起来并与集电部件焊接的构造。但是,这样的构造的电池存在电解液的吸起性能不高的问题。因此,基于如下想法提出一种电池通过充分减小正极的一端部的各个端部间的间隔以及/或者负极的一端部的各个端部间的间隔,从而通过毛细管现象将在壳体底部积存的电解液吸起并供应给正极及负极间,由此,防止因长期使用引起的正极及负极间的电解液的液体枯竭,实现电池寿命的提高(专利文献I :参照日本国特开2010-113920号公报的 0009、0011 段)。但是,在所述专利文献I所述的电池中,从发电要素的构造上说,难以使正极的一端部的各个端部间的间隔以及/或者负极的一端部的各个端部间的间隔匹配于目标设计值。另外,也难以使各间隔均匀。因此,在专利文献I所述的电池中,除了原本电解液的吸起性能不高的问题外,还存在每个电池的电解液的吸起性能不同,因而电池寿命产生个体差的问题。另外,假如即使在制造时可使所述间隔匹配于目标设计值,并可使各间隔均匀,发电要素也会因振动或冲击等外力或者活性物质的膨胀/收缩而引起的内部应力的作用下而变形。因此,在专利文献I所述的电池中,存在着所述间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电解液的吸起性能下降的问题。尤其,在采用由集电部件悬吊发电要素的形态的专利文献I所述的电池中,存在振动或冲击等外力集中于发电要素与集电部件的焊接部的情况。此时很难将所述间隔保持为一定。进而,在专利文献I所述的电池中,将发电要素的上部与集电部件焊接,焊接部的发电要素被压缩。因此,所述间隔不一定被保持到发电要素的上部。因此,在专利文献I所述的电池中,存在无法将电解液供应到发电要素上部的顾虑。这种问题不限于电池,对于电容器(电双层电容器等)也同样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鉴于所述问题而提出,其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发挥优越的电解液的吸起性能的蓄电元件。本发明的蓄电元件,其具有发电要素,其是隔着隔板卷绕或者层叠正极及负极而成的,所述正极及负极各自在集电体的除一端部的表面上形成有活性物质层,正极及负极的至少一方的一端部作为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而从极性不同的电极的侧端突出;壳体,该发电要素以使一端部的突出方向朝向侧面的方式被收容在壳体内;以及电解液,其积存于该壳体,所述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具有作为多孔质的电解液吸起层,且该电解液吸起层沿着与一端部的突出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在此,作为本发明的蓄电元件的一方式,优选电解液吸起层的扬氏模量为0. 01 300GPa。另外,作为本发明的蓄电元件的其他方式,优选采用如下结构,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通过将从活性物质层离开的部位捆扎而成为朝向对应部位收敛的倾斜部,电解液吸起层形成于该倾斜部。另外,作为本发明的蓄电元件的其他方式,优选电解液吸起层以与活性物质层或隔板相接的方式形成。另外,作为本发明的蓄电元件的另外其他的方式,可以是活性物质层及电解液吸起层分别含有粘接剂,电解液吸起层中的粘接剂的质量比率高于活性物质层中的粘接剂的质量比率。此时,优选电解液吸起层中的粘接剂的质量比率为26 80质量%。进而,更优选电解液吸起层中的粘接剂的质量比率为40 60质量%。另外,作为本发明的蓄电元件的其他方式,可使电解液吸起层的多孔度高于活性物质层的多孔度。此时,优选电解液吸起层的多孔度为42 73%。本发明的蓄电元件的设置方法是将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以发电要素的一端部的突出方向成为水平方向或大致水平方向的方式进行设置。本发明的装置是以发电要素的一端部的突出方向成为水平方向或大致水平方向的方式设置并具备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的装置。


图I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立体图。图2表示将该电池分解了的立体图。图3表示将该电池进一步分解的立体图。图4(a)是用于说明构成发电要素的正极的各要素的说明图,(b)是用于说明构成该发电要素的负极的各要素的说明图,(C)是用于说明正极、负极及隔板在宽度方向上的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5(a)表示该发电要素的横剖面图,(b)表示在该发电要素的端部接合了正极集电部件及负极集电部件的状态的横剖面图。图6表示用于说明发电要素中电解液的流动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考

本发明的蓄电元件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本实施方式的电池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更详细地说是锂离子二次电池。如图I 图3所示,由壳体主体2以及将该壳体主体2的上端开口部堵塞并密闭的盖板3构成壳体I。在壳体I内收纳有发电要素4。在盖板3上设有与发电要素4电连接的端子构造10。壳体I、壳体主体2、盖板3都是铝或铝合金或者钢等的金属部件。作为壳体主体2,为收纳呈长圆筒形状的卷绕型的发电要素4,采用的是宽度方向扁平的有底方筒体。盖板3采用与壳体主体2的上端开口部对应的长方形状的板材。盖板3被嵌入壳体主体2的上端开口部并通过激光焊接等被密闭固定。发电要素4如图4(c)所示,通过将正极5及负极6隔着隔板7卷绕成圆筒形后,将其圆筒形的侧面从两侧压迫,由此,压成长圆筒形而使其变形。更详细地说,发电要素4是通过从内侧按照隔板7、负极6、隔板7、正极5的顺序将它们层叠,并将层叠体卷绕成圆筒形,之后,将其圆筒形的侧面从两侧压迫,由此压成长圆筒形而使其变形而成的。或者,发电要素4也可以是通过从内侧按照隔板7、负极6、隔板7、正极5的顺序将它们层叠,并将层叠体卷绕成长圆筒形而成的。正极5,如该图4(a)所示,通过在由带状铝箔构成的正极集电体50的表面单面上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塗料并使其干燥,然后对正极集电体50的相反面同样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塗料并使其干燥等方式,从而在正极集电体50的表面两面具备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涂敷部)51。正极活性物质塗料例如可采用由N-甲基-2-吡咯烷酮(NMP)等溶剂将如下物质分散混合而调制的涂料,所述物质有作为LixMOy (M表示至少一种迁移金属)的复合氧化物(LixCoO2, LixNiO2' LixMn2O4, LixMn03、LixNiyCo(1_y)O2 等)或者以 LiMePO4(Me,例如是Fe、Mn、Co、Cr)表示的橄榄石构造的化合物;碳黑等导电性物质;以及聚偏氟化乙烯(PVDF)等粘结剂(粘接剂)。负极6如图4(b)所示,通过在由带状的铜箔构成的负极集电体60的表面单面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塗料并使其干燥,然后对负极集电体60的相反面同样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塗料并使其干燥等方式,从而在负极集电体60的表面两面具备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涂敷部)61。负极活性物质塗料例如可采用由N-甲基-2-吡咯烷酮(NMP)等溶剂将如下物质分散混合而调制的涂料,所述物质有可将锂掺杂及脱掺杂的、热分解碳类,浙青焦炭、针状焦、石油焦炭等焦炭类,石墨类,玻璃状碳类,将酚醛树脂、呋喃树脂等烧制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烧制体,碳纤维、活性炭等碳质材料,聚乙炔、多吡咯等导电性高分子材料;碳黑等导电性物质;聚偏氟化乙烯(PVDF)等粘结剂(粘接剂)。更详细地说,正极5通过在正极集电体50的宽度方向上的除一端部的表面两面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塗料等方式,从而在除该一端部的正极集电体50的表面两面具备正极活性物质层51。因此,该一端部成为正极集电体50(铝箔)露出的部分(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正极活性物质未涂敷部)52)。另一方面,负极6通过在负极集电体60的宽度方向上的除一端部的表面两面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塗料等方式,从而在除该一端部的负极集电体60的表面两面具备负极活性物质层61。因此,该一端部成为负极集电体60 (铜箔)露出的部分(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负极活性物质未 涂敷部)62)。正极5在正极集电体50的表面具备规定宽度的多孔质层53。更详细地说,正极5在正极集电体50的表面两面具备规定宽度的多孔质层53。多孔质层53虽在后详述,但作为将积存在壳体主体2底部的电解液吸起,并将该电解液供应给卷绕的正极5及负极6间的电解液吸起层起作用。多孔质层53为了提高电解液的供给能力,被形成为与正极活性物质层51相接。作为多孔质层53,选择与电池的充放电无关且电化学性稳定,并且在压缩等应力作用下难以变形的材质。例如,多孔质层53是氧化铝、二氧化钛、氧化镁等氧化物,或者是含有碳酸锂或磷酸锂等锂盐与聚偏氟化乙烯(PVDF)等粘结剂(粘接剂)的多孔质体。但是,多孔质层53的材质不限定于此。更详细地说,多孔质层53是通过在正极集电体50的表面单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2之中与正极活性物质层51相接的规定宽度区域,涂敷将氧化铝、二氧化钛、氧化镁等氧化物或者将碳酸锂或磷酸锂等锂盐与聚偏氟化乙烯(PVDF)等粘结剂(粘接剂)分散混合而调制的塗料,使其干燥,然后对正极集电体50的相反面同样涂敷所述塗料,并使其干燥等方式而形成的。负极6也同样具备多孔质层63。多孔质层63为了提高电解液的供给能力而被形成为与负极活性物质层61相接。作为多孔质层63,选择与电池的充放电无关且电化学性稳定,并且在压缩等应力作用下难以变形的材质。例如,多孔质层63是氧化铝、二氧化钛、氧化镁等氧化物,或者是含有碳酸锂或磷酸锂等锂盐与聚偏氟化乙烯(PVDF)等粘结剂(粘接齐U)的多孔质体。但是,多孔质层63的材质不限定于此。在多孔质层53、63中,与电池的充放电无关且电化学性稳定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在压缩等应力作用下难以变形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如上所述,发电要素4会由于振动或冲击等外力或者活性物质的膨胀/收缩而引起的内部应力而变形。尤其,在采用由后述的集电部件8、9悬吊发电要素4的形态的本实施方式的电池中,振动或冲击等外力容易集中于发电要素4和集电部件8、9的焊接部。因此,多孔质层53、63需要尽量不受这些环境要因的影响。因此,多孔质层53、63的基于JIS R 1602测定的扬氏模量(弹性率)被设定为
0.OlGPa以上,更优选在0. IGPa以上、300GPa以下,更优选200GPa以下的范围。电池寿命末期的电池内压远远小于下限值的0. OlGPa,因此,可确保电解液的吸起性能。需要说明的是,只要增加所述粘接剂的比例,就能降低多孔质层53、63的扬氏模量,只要增加所述氧化物或锂盐(无机粒子)的比例,就能提高多孔质层53、63的扬氏模量。
此时,多孔质层53中的粘接剂的质量比率优选高于正极活性物质层51中的粘接剂的质量比率,多孔质层63中的粘接剂的质量比率优选高于负极活性物质层61中的粘接剂的质量比率。例如,多孔质层53、63中的粘接剂的质量比率为26质量%以上,更优选为40质量%以上、80质量%以下,更优选在60质量%以下的范围。多孔质层53、63中的粘接剂的质量比率越高,多孔质层53、63吸起的电解液的量越增加。由此,多孔质层53、63中的粘接剂的质量比率越高,越能够提高电解液的供给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多孔质层53、63中的粘接剂的质量比率如上所述,是以多孔质层53、63中的粘接剂的质量比率比活性物质层51、61中的粘接剂的质量比率高这一点为前提,正极活性物质层51中的粘接剂的质量比率优选为I 15质量%,更优选为3 10质量%,负极活性物质层61中的粘接剂的质量比率优选为I 15质量%,更优选为3 10质量% 。多孔质层53的多孔度优选比正极活性物质层51的多孔度高,多孔质层63的多孔度优选比负极活性物质层61的多孔度高。例如,多孔质层53、63的多孔度优选为42%以上、73%以下的范围。多孔质层53、63的多孔度越高,多孔质层53、63中的空隙越多。由此,多孔质层53、63的多孔度越高,电解液越容易浸透多孔质层53、63,浸透速度越提高。结果是可以提高电解液的供给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多孔度可使用下式(I)、(2)算出。多孔度(% ) = 100-K塗布密度/真密度)X 100}…式(I)塗布密度(g/cm3)=塗布重量(g/cm2)/多孔质层的厚度(cm)…式(2)多孔度还可以通过使用水银孔隙率计的水银压入法来测定。多孔质层53、63本来为了相比于没有多孔质层53、63时的发电要素4的厚度不增加厚度,设为正极活性物质层51或负极活性物质层61的厚度以下(例如,数十 数百
U m) o如图4 (C)所示,隔板7将正极5和负极6物理性地隔离,起到保持电解液的作用。作为材质,例如采用聚乙烯、聚丙烯等微多孔质膜。考虑到枝状晶体的析出等,负极6的负极活性物质层61的涂敷宽度比正极5的正极活性物质层51的涂敷宽度宽。为了确保绝缘,隔板7的宽度比正极5的正极活性物质层51及负极6的负极活性物质层61宽。但是,隔板7的宽度是不覆盖在宽度方向突出的正极5的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2及负极6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2的宽度。通过将正极5及负极6在宽度方向上左右错开卷绕,如图5(a)所示,在发电要素4的一端部侧,正极5的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2从负极6的侧端突出,另一方面,在发电要素4的另一端部侧,负极6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2从正极5的侧端突出。如图5 (b)所示,在发电要素4的一端部侧突出的被卷绕的正极5的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2相互密接,将对应部位与例如由铝或铝合金构成的正极集电部件8接合起来。另外,在发电要素4的另一端部侧突出的被卷绕负极6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2相互密接,将对应部位与例如由铜或铜合金构成的负极集电部件9接合起来。在此,发电要素4的一端部侧的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2在与集电部件8的接合时相互密接,从而从正极活性物质层51朝向配置在与该正极活性物质层51 (在发电要素4的卷绕轴长方向)离开的位置的正极集电部件8收敛,成为倾斜部。发电要素4的另一端部侧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2在与集电部件9的接合时相互密接,从而从负极活性物质层61朝向配置在与该负极活性物质层61 (在发电要素4的卷绕轴长方向)离开的位置的负极集电部件9收敛,同样成为。在这些倾斜部,在相邻的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2、52间形成间隙,在相邻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2、62间形成间隙。电解液吸起层53、63被配置在所述间隙。因此,电解液的保持力提高,电解液的吸起性能进一步提闻。由此,期待闻的电解液的供给能力、稳定的电解液的供给能力。而且,多孔质层53、63如上所述,以与正极活性物质层51或负极活性物质层61相接的方式设置,此外还以与隔板7相接的方式设置。因此,电解液的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需要说明的是,图5为了容易理解卷绕的样子而表示较少的正极5及负极6的卷绕圈数。但是,实际卷绕的圈数更多。发电要素4的一端部和正极集电部件8的接合及发电要素4的另一端部和负极集电部件9的接合可通 过超声波接合、电阻焊接、激光焊接、铆接等各种手段来进行。但是,若综合考虑对正极活性物质层或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热影响、溅射、接合部的通电电阻、作业性等,则希望通过超声波接合来进行。正极集电部件8如图5(b)及图3所示,被插入发电要素4的一端部的内部空间。正极集电部件8包括主体80和顶触板82,主体80具备与该一端部的内周面(即,卷绕的正极5的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2的最内周面)之中的长圆筒形的平坦部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中央部)抵接的抵接部81,顶触板82夹着卷绕的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2而与主体80的抵接部81对置配置。该顶触板82被压向主体80的抵接部81,抵接部81和顶触板82之间的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2被压缩。结果是,该部位、抵接部81和顶触板82相互密接而被接合。对于负极集电部件9也同样。端子构造10由如下部分构成分别在内外夹着在盖板3的左右端部形成的貫通孔3a而配置的、作为绝缘部件(在还具有密封功能时,作为绝缘密封部件)的树脂板11及作为绝缘密封部件的衬垫12 ;经该树脂板11及衬垫12插通在貫通孔3a中,而与正极集电部件8或负极集电部件9电连接的铆钉13 ;隔着衬垫12而被配置在盖板3外部的外部端子14;以及将该外部端子14和铆钉12电连接的连接板15。由此,壳体I内的发电要素4与外部端子14被电连接。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电要素4以其卷绕轴与壳体主体2的底部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方式,朝向侧面而被收容在壳体主体2内。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电池以壳体主体2的底部朝下、壳体主体2的上端开口部朝上的方式被设置在装置上。由此,如图6所示,在朝向侧面的发电要素4的一端部侧的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2与另一端部侧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2,分别从下端到上端连续设置电解液吸起层53、63。因此,在壳体主体2的底部积存的电解液X沿着箭头被吸起,被供应给卷绕的正极5、5间及卷绕的负极6、6间。因此,发挥优越的电解液的吸起性能。发电要素4的一端部侧的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2与正极集电部件8的接合部位、及发电要素4的另一端部侧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2与负极集电部件9的接合部位,即为了与集电部件8、9接合而将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2、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2捆扎的部位是比朝向侧面的发电要素4的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正确地说是上端与下端的中间位置。这意味着发电要素4的一端部侧的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2、另一端部侧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2的各自下端部从接合部位离开,几乎不受到接合引起的收敛,因此端部具有很小的间隙而被开放。因此,在壳体主体2的底部积存的电解液X在朝向侧面的发电要素4的下端部容易进入、浸透到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2、52间的间隙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2、62间的间隙。电解液吸起层53、63成为始终浸溃在该电解液中的状态。因此,从这一点说,也发挥优越的电解液的吸起性能。进而,通过将电解液吸起层63配置于通过捆扎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2的端部而形成的倾斜部中的三角形状空间、通过将电解液吸起层63配置成与正极活性物质层51或负极活性物质层61相接、或者通过将电解液吸起层63配置成与隔板7相接,由此,可以提高电解液的供给效率。
电解液吸起层53、63采用的是在压缩等应力作用下难以变形的材质。因此,不容易受到振动或冲击等外力或者活性物质的膨胀/收缩引起的内部应力等环境要因影响。因此,与伴随电池使用的经年变化无关,可维持高的电解液的吸起性能。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电池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可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提到了卷绕型电池。但是单片状的正极、隔板、负极及隔板顺次层叠下去的层叠型电池也适用本发明。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正极集电体50的(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2的)表面两面、负极集电体60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2的)表面两面设有电解液吸起层53、63。但是,电解液吸起层也可以仅设于单面。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沿正极5、负极6的长度方向设有电解液吸起层53、63。但是,电解液吸起层可以断续地、局部地、部分地、散落地设置。即,电解液吸起层只要在从浸在电解液液面中的位置到发电要素上部的范围内形成即可。另外,电解液吸起层可形成于正负极双方,也可以仅形成于正极或仅形成于负极,这是不言而喻的。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61的宽度比正极活性物质层51的宽度宽。因此,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2都不从负极6 (负极活性物质层61)的侧端突出。因此,正极5侧的电解液吸起层53不位于通过将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2的端部捆扎而形成的倾斜部。但是,通过使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2都从负极6 (负极活性物质层61)的侧端突出,从而可使正极5侧的电解液吸起层53位于倾斜部。但在本发明中,不必须将电解液吸起层53、63设于倾斜部。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与集电部件8、9接合时,被卷绕的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2、被卷绕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2左右分别在每个单侧被捆扎。但是,左右也可以被一起捆扎。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仅在壳体I内收容一个发电要素4。但是,也可以将多个发电要素横向排列而收容。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在集电体50、60的表面承载活性物质的方法,采用的是涂敷。但是,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通过喷吹或浸溃来承载活性物质。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以壳体主体2的底部朝下、壳体主体2的上端开口部朝上的方式将电池设置在装置上,从而发电要素4的端部的突出方向成为水平方向或大致水平方向。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即使是以发电要素4的卷绕轴垂直于壳体主体2的底部的方式,将发电要素4收纳在壳体主体2中时,也能够以发电要素4的端部的突出方向为水平方向或大致水平方向的方式将电池设置在装置上。通过如此设置,从而可以发挥电解液的吸起性能。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端子构造被配置于电池的侧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锂离子二次电池。但是,电池的种类、大小(容量)是任意的。另外,本发明不限于锂离子二次电池。本发明还可适用于各种二次电池,此外也可以适用于一次电池或电双层电容器等 电容器。
权利要求
1.ー种蓄电兀件,其具有 发电要素,其是隔着隔板卷绕或者层叠正极及负极而成的,所述正极及负极各自在集电体的除一端部的表面上形成有活性物质层,正极及负极的至少一方的一端部作为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而从极性不同的电极的侧端突出; 壳体,该发电要素以使一端部的突出方向朝向侧面的方式被收容在壳体内;以及 电解液,其积存于该壳体, 所述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具有作为多孔质的电解液吸起层,且该电解液吸起层沿着与所述一端部的突出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电解液吸起层的扬氏模量为O. Ol 300GPa。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通过将从活性物质层离开的部位捆扎而成为朝向对应部位收敛的倾斜部, 所述电解液吸起层形成于该倾斜部。
4.如权利要求I 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电解液吸起层以与活性物质层相接的方式形成。
5.如权利要求I 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电解液吸起层以与隔板相接的方式形成。
6.如权利要求I 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兀件,其中, 所述活性物质层及所述电解液吸起层分别含有粘接剂, 所述电解液吸起层中的所述粘接剂的质量比率高于所述活性物质层中的所述粘接剂的质量比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电解液吸起层中的所述粘接剂的质量比率为26 80质量%。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电解液吸起层中的所述粘接剂的质量比率为40 60质量%。
9.如权利要求I 8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电解液吸起层的多孔度高于所述活性物质层的多孔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电解液吸起层的多孔度为42 73%。
11.一种蓄电元件的设置方法,将权利要求I 10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以所述发电要素的所述一端部的突出方向成为水平方向或大致水平方向的方式进行设置。
12.ー种装置,其以所述发电要素的所述一端部的突出方向成为水平方向或大致水平方向的方式设置并具备权利要求I 10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可发挥优越的电解液的吸起性能的蓄电元件。本发明的蓄电元件具有发电要素,其是隔着隔板卷绕或者层叠正极及负极而成的,所述正极及负极各自在集电体的除一端部的表面上形成有活性物质层,正极及负极的至少一方的一端部作为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而从极性不同的电极的侧端突出;壳体,该发电要素以使一端部的突出方向朝向侧面的方式被收容在壳体内;以及电解液,其积存于该壳体,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具有作为多孔质的电解液吸起层,且该电解液吸起层沿着与一端部的突出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
文档编号H01M10/04GK102683735SQ20121005700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6日
发明者佐佐木丈 申请人: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